茶叶文化关公巡城

茶叶文化关公巡城

铁观音的品饮,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用陶制小壶、白瓷小盅、宜兴紫砂壶为最佳。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1.百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观音入宫(落茶):把铁观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4.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5.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6.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鉴赏汤色(看茶):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

8.吕啜甘霖(喝茶):乘热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唯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确乃一种生活艺术享受。

(如在办公室用玻璃杯等品饮铁观音时,请按个人口感放置适量茶叶,比正式功夫茶具泡出的口感、香气相对会差一些)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关公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至少涉及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形式、传播者和接受者。 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关公的思想道德观念及精神气质,如忠、义、仁、信、礼、勇等。 关公文化的形式分类: 第一类关公生前活动及其身后传说中的遗迹、遗址、遗物等文物古迹;以及纪念关公的建筑。 第二类有关关公的各种著作、作品。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公本人的少量著述;二是记述关公生平事迹的著作;三是关于关公的传说、故事、神话;四是研究、宣扬关公及其精神的著作、典籍,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章、诗、词、歌、赋、楹联、戏曲、书法、绘画、手工艺品、雕塑、影视、游戏、动漫、网页、视听节目等。 第三类祭拜关公的礼仪规定、祀典制度; 第四类关帝诞辰、忌日的祭祀活动,包括举办庙会、演出关公戏剧等;以及占卜、抽“ 关帝签” 等 第五类各种纪念、宣扬关公文化的活动。如关公文化节、关公庙会;各种研究、开发利用关公文化的座谈会、研讨会、论坛等; 第六类以关公命名的自然景观、公共建筑、街道、公园等,以及用关公命名的企业字号、商品或服务名称等。 关公文化的传播者有三类: 1.历代统治者; 2.提供各类关公文化产品的关公文化产业,以及用“ 关公” 命名其字号、商品或服务的企业; 3.以研究和弘扬关公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协会、研究会、宗亲会、联谊会、网站等社会组织等。 关公节庆存在的问题 1、关公文化的主题不突出,持续性不强 2、“官办”模式,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3、关公节庆“贵宾化”倾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促进关公节庆的对策 1、关公节庆要搭关公文化台唱关公文化戏 有资料显示,海外有 70% 以上华人社团以祭拜关公为主神;一些国外政要专门到当地的关帝庙祈求竞选成功;而在欧美不同肤色人种聚居的地方,关公也有着不同的肤色,世界上四种肤色的人种,各有自己心目中关公的形象。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其影响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不逊于任何历史名人。所以,在举办关公节庆的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弘扬关公文化为出发点,一定要唱好关公文化的戏。要打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束缚,既要搭关公文化的台,又要唱关公文化的戏。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准确把握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样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真正弘扬和传播关公文化的节庆活动。只有做好关公文化本身,才能增加关公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吸引大量的关公景仰者和观光游客。 2、引入竞办机制,提高产业化程度 国内外大量的节庆案例表明,民间主导,政府协助,市场化运作,是真正办好文化节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办法。关公节庆应当由民间企业或社团主导,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关公节庆的产业化程度。因为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处理好投入产出的关系,才能积累经验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非政府性的企业或社团才能够举办跨越国界的关公节庆,超越政治或民族的束缚。在规划和筹备关公节庆时,需要视野开阔,把海内外优秀的关公文化传播资源整合到关公节庆之中,不应该重复过去办得多办得滥的老路,应该创新一个少而精的关公节庆精品。对于关公文化接受者,不应局限于关庙所在地的民众和外来游客,应该将分布在全世界的所有关公景仰者和关公文化的潜在接受者均考虑在内。只有动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关公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关公节庆担负起弘扬关公文化的重任。应成立一个民间的关公节庆组织或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联络海内外著名关公文化产业机构和关公文化社团机构,研究关公节庆的组织、筹资、主题活动、项目设计等,积累举办关公节庆的经验与教训,直接组织或授权各地举办关公节庆。而在主办地的选择上,应当引入竞办机制。 3、活动设置应大众化、艺术化,突出主题 关公节庆的主题活动可以划为五大板块,即晚会活动、广场活动、论坛活动、展销活动和外围旅游活动。关公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决定着关公节庆的活动设置也应该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处于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的需求。活动设计时,不仅要围绕关公的忠、义、仁、智、信、礼、勇精神核心,还要擅于设计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海内外拍摄的以关公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和电视片有数十种之外,加上涉及关公的作品就更多。在举办关公节庆期间,可以在主办城市以“影视周”的形式播放关公影视作品;在论坛活动中,可以增加三国文化知识有奖竞答、三国人物辩论赛等;在展销活动中,应当组织海内外优秀的以及性价比较高的关公文化作品,以及

弘扬关公文化打造诚信社会

提要: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仁勇精神是关公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重点;诚实守信是关公文化在演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灵魂;打造诚信社会,铸锻诚信品质是弘扬关公文化的落脚点。 (一)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国以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关公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嬗变于沧桑历史,普及于黎民百姓,传播于五湖四海,它已经渗透到河洛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荆湘文化、南粤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海外侨胞社团文化之中,它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弘扬关公文化不能不提及关羽。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已经离开我们1785年了。他的除暴安良、桃园结义、过关斩将、匡扶汉室、南征北战、千里单骑、义释曹公等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身后所造就的关公形象、关公神像、关公现象、关公精神璀灿夺目,长盛不衰。“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皇帝对其封赐有加;“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大宗教争拉入伙。真可谓“贤臣良将敬其忠,武夫劲卒尚其勇,侠士豪杰慕其义、田夫野老敬其公、村姑慈妪崇其正”。在明清和民国初年时的许多地方,几乎是村村有关庙,家家敬关神,香火缭绕绵延不断,充分说明了关公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正如作家李存葆先生所说:“人们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道德雕塑”。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品格,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国内如此,海外亦然。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崇拜关公,奉为东方之神。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说:“我尊重东方之神关羽,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上帝

三晋关公文化酒

“三晋关公文化酒” 概述: 三晋关公文化酒,是山西最有名的晋商将凝聚在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诸多品格作为精神内核,以中国传统名酒“杏花村”酒为载体,形成集“文化内涵”、“质量内涵”、“价值内涵”、“精神内涵”为一体的文化产品。立志把关公的忠义精神、晋商的诚信之魂,融于世人的餐桌礼仪中、立身处世中、人际交往中。跨越地域,传扬世界关公;寄托精神,祭拜人类关公;穿越时空,引领时代关公。 品牌理念——传扬“忠义诚信”文化 从品牌理念而言,三晋关公文化酒比传统白酒品牌更注重消费者深层需求,它是一款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文化酒,设计别出心裁,用料十分考究,产品严选精密,无论从质量、价值和附加属性方面处处悄无声息的体现关公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品质和晋商的诚信价值观念。它以“忠义诚信”民族文化为主体,选用杏花村传统名酒为载体,是行业真正意义的文化酒。有情有义,关公文化酒!酒体之源——中国汾酒城“杏花村”名酒 在华夏的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坐落着“诗酒天下第一村”,千年酒都杏花村,常年湿润凉爽的宜人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体系,酿造出杏花村酒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味长的独特品质。在中国文明几千年的风云际会、百舸争流中,见证了中国白酒文化的渊博与沧桑,华夏历史灿烂与辉煌。

关公文化酒产地——中国汾酒城 在杏花村5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矗立着气势磅礴的中国第一酒城,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平遥古城,总仿古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个北京故宫,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酿酒车间,近30万个发酵地缸,16条成装生产线,年产原酒6万6千吨,总体量居全国之首。巧夺天工的古建筑与现代产业功能区域,布局严谨、纵横有序,从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旅游休闲,勾勒出当之无愧的中国白酒第一城。杏花村酒在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同时,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严格遵循汾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香型汾酒酿造技艺,甄选无污染原产地粮食、优质矿泉水源、汾酒传统制曲工艺、小缸精酿、纯粮固态发酵,酿造出正宗杏花村酒。杏花村人以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创造出260亿元的品牌价值,衍生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白酒王国,勾画出今天中国白酒产业的新布局。无数杏花村先辈们紧握时代脉搏,充分释放杏花村的品牌张力和优质产能资源,打造最受大众喜欢的第一民酒品牌,屹立于时代前沿,铸造出中国酒魂新图腾,一杯杏花村,半部华夏史。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 摘自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 关公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关公文化具有既厚重又多彩的鲜明特点。探讨关公文化的内容及形式,是关公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 关公物态文化 关公物态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物化形态,亦即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 关公文化的结构有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与此相对应,关公文化的内容也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的、内在的,是关公文化的灵魂,物质内容是形象直观的、外在的,是关公精神的物质体现。二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关公文化整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关公文化的残缺不全。对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来说,不应忽视关公文化的物质层面,但更要注重对关公文化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把握。否则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真正体味关公文化的神韵及其对中国社会与人心的长时期的深刻影响。 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关公生前生活、作战活动的遗物、遗址,如常平故居,反映关羽征战生涯的河南省许昌市灞陵桥、湖北省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的华容古道、襄樊市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罩口川、远安县关羽回马处等。后人祭拜关公的各种文物古迹,如玉泉山关公显圣处,遍布全国及海外的难以计数的关庙、碑刻、塑像。最著名的有全国四大关庙:解州关帝庙、关羽家乡祖祠--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在台湾现在就有大小关帝庙近900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l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如果加上以关公为陪神的寺庙就更多得不可胜数了。台湾西北部青草湖附近的关公神像,高达50余米,被称为“恩主公大神像”。历史上的关羽早已逝去,但遍布中华大地的一处处关公遗迹、一座座庄严的关庙,世世代代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使关公文化历久不衰,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关公制度文化. 关公制度文化属于关公精神文化的范畴,关公精神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精神内容,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文化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关公文化中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庙制和祀典两部分。关公宗庙制度、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续和发展的体现。中国的宗庙祭祀制度历史悠久,它是宗法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到西周时,周公便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奴隶制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故宫前左侧是明清

地方文化:关公文化民祀

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据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记述了民间祭祀关帝的时间、所献礼品而且还实录了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及祭祀形式:在传为关羽受封的这天,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以至肩摩毂击。而且这种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本区为关羽的生养之地,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据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祭品或村社购买,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均经专门训练,敲打套数,排列秩序亦有讲究;献演的戏剧有的聘请专业班社,有的是本村社的“家戏""登台。乡民称这种祭祀为“公祭”。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这种“私祭”形式有的前往关庙,有的则在自家正屋神位悬挂关帝画像,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民间“祀关”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基本绝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气候的形成,清除了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环境宽松,人们信仰自由,民间祭祀关帝又有所恢复。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解州每年的四月八日均举办盛大庙会,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溶为一体。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农历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并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作好准备。民国时期亦是这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州农历四月八日祭祀关帝的庙会只是一种纯经贸活动,禁止人们进关帝庙搞祭拜。 [提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常用工具,导游在线题库,导游论坛]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 忠义的化身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不侍二主,鞠躬尽瘁,一心匡复汉室,是为忠。桃园结义,传唱千古,义之所趋,有所必为,华容道释曹操,义也。不斩马下黄忠,仁也。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也。护皇嫂,千里走单骑,与兄团聚,不负玄德所托,信也。入曹营,上马金,下马银,拒之不受,廉也。月下读春秋,杀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智也。单刀赴宴,独闯江东,有请必来,礼也。故后人赞关帝古今第一人也!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关公生前只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然而在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却日趋走红,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推崇,赐爵加号,到清朝光绪为止,所赐爵号竟达26字之多。爵号之多之高之尊,居然超过“大行皇帝”孔子,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崇其为“关帝圣君”。清代关羽庙无处莫有,香火之盛前所未有。关羽不仅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甚而被奉为消灾除病的神灵。在官方大力推崇和民众尊崇礼拜下,关羽从生前的战场步入了民众的家庭;从生前的虎威将军逐渐加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从人被崇拜为神;关羽形象从古时的荆楚大地生发升起,到享誉天下,并伴随华人的足迹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由传播关羽、尊崇关羽、仿效关羽、礼拜关羽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条奔腾激越的溪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如此种种由关羽形象而生发、表现的文化形态,本文称之为关羽文化现象。 面对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特有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它何以生成?何以发展?何以鼎盛?总之,其成因是什么? 关公文化兴起的历史根基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原因。关公文化现象也不例外。客观地说,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赐予。倘无汉末纷争至魏晋统一这段特殊历史的客观存在,岂有三国故事及关公文化?正是由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才为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其次,得益于陈寿这位历史的书记官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撰写了著名史书《三国志》,从而为后世民间文学和纯文学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始素材,又以极简约的文笔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使以三国历史及关羽生平为素材的民间传说、平话艺术、杂剧表演、小说创作等既有史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史据。倘史书写得太详反易局限后世各种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束缚其想象的自由度。《三国志·关羽传》及其他人物传记中涉及关羽的文字计约九百余字,而后世无论是民间文学的平话、杂剧,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哪怕是关羽的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也不止如此少的文字篇幅。关羽文化现象的出 关羽形象达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完美程度大体经历了原始素材的自然流传,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处理和纯文学《三国演义》的完善化创造三个阶段。与关羽形象理想化、完善化 口头文学的传播:口耳相传的原始故事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作素材,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同古今中外许多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一样,除了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产生一些史书外,便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传说和故事。如欧洲古希腊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就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特洛亚战争双方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后来民间艺人就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整理创作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奥得修纪》。而中国这场长达百年、规模空前的纷争混战结束后,也无例外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南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史书《三国志》作注就采用了许多传闻轶事。隋唐时期依然流传不衰,至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连儿童都很感兴趣。此由李商隐的《骄儿诗》(850年)可作印证。诗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①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②被毛宗岗父子评为“三绝”之一

关公祈福文化策划案

关公祈福文化策划案(草案) 为了更好地弘扬关公精神,传播关公文化,响应广大群众崇拜圣人、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心愿,使榆次人民度过一个祥和、欢乐、喜庆的春节,春秋阁关公文化研究基地决定于2015年春节期间(2月19日至2月24日)举行关公祈福文化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将以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祈福文化为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古老关公信俗,弘扬传统文化,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内容丰富多彩,民俗文化表演、民间杂耍等节目到场演出,为市民提供内容独特,形式多样的关公祈福文化消费套餐,而且参与互动性强,市民可广泛参与,直接体验。 一、时间:2015年2月19日-2月24日 二、地点:晋商公园·春秋阁 三、规模:全市 四、主题词:新春祈福关圣帝君 五、活动内容: 1、春节祈福 除夕夜,举行隆重的“羊年好运”除夕撞钟祈福活动。大年初一,在春秋阁将设坛为众善信举行祈福仪式。庙内准备有帝佑塔香、关帝显像香、平安吉祥香、祈福高香、随意功德香等供香客使用。 2、祭拜关公大典 初一上午,择吉时(上午九时-十一时)在春秋阁大殿举行祭拜关圣帝君大典仪式,进香、敬酒、敬致祭文、敬献鲜花。 祭祀大典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礼仪祭祀——礼仪荆州,分为钟鼓和鸣、狮舞龙腾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钟鼓和鸣”:鼓击十响,喻意着关公镇守荆州十年,威震华夏。钟鸣九声,喻意着华夏民族最高典仪 第二小节“狮舞龙腾”:四只舞狮跃上舞台,两条长龙“双龙出水”,狮舞龙腾彰显喜庆祥和 第二章节为朝圣祭祀,分献花篮、拜高香、祭大刀、敬义酒、颂祭文五祭。 第一祭献花篮

第二祭为拜高香, 第三祭为祭大刀,先是两名“古代”武士肩扛“青龙偃月刀”上场,然后两名“现代”青年接过大刀并安放在刀架上,寓意对传统文化的担当和传承 第四祭为敬义酒,图为祭祀大典导演部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嘉宾祭酒动作 第五祭为颂祭文 3、助燃长明灯 活动期间,基地将在大殿殿前甬道悬挂平安吉祥、招财进宝、金榜题名红灯数十盏,供信众祈福求愿。届时师父将分别于除夕夜、初一、十五为参与者诵经、上表,祈求关圣帝君的庇护。 3、迎财神 初五上午九点,将在大境阁关帝庙、诸翟关帝庙大雄宝殿殿前举行。 4、挂吉祥带 关帝庙提供有护身符、吉祥带、长寿红带等供游人祈福纳祥。 5、祈福表演 上午9:30-10:00 下午2:30-3:00 举办关圣帝君送平安活动。 上午10:30-11:00 下午3:30-4:00 举办财神送宝活动。 届时关圣帝君将有吉祥物送与参与活动的幸运者。 6、佛教祈福活动 活动期间在殿前举行佛教大型诵经祈福法事活动。祈国运昌盛、祈万民平安。 7、民俗曲艺杂耍表演 在门前广场将举行狮子、排鼓、高跷、旱船、武术等惊险杂耍表演,让游客体验传统民俗民风。 8、唱戏娱神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 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 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 (一)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 (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 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 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 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 (二) 查《三国志·关羽传》及刘备、张飞诸人传记,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 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然则曹操厚遇刘备,亦出则同舆, 坐则同席,岂曹、刘二人亦结义兄弟乎? 孟文虽有意回避了小说“桃园结义”一词,但“金兰盟誓”仍然是指结义为兄弟。事实上,史书所记是说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来是君臣关系,而他们却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这就是“恩若兄弟”的正解。后人往往不注意前后语言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而误以为他们是结义兄弟,且“恩若兄弟”的“若”字,已明言其关系并不是结义兄弟,只是关系像兄弟一般亲密。若果真是“金兰盟誓”,那就是典型的结义兄弟,而不需用“若”字了。那么张飞的两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

历史上关公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型

历史上关公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型 学界谈及文化传统问题时,通常将其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前者指社会精英使用其所掌握的文字工具记载下来的文化传统,它多半由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所创造和主导;后者指城乡社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主要由下层大众通过节日、礼俗等社会活动所体现和推动。 而历史上的关公文化却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关公文化呈现出自身的卓特品质,我们从这里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关公文化史的源远流长,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从关羽、关公到关王、关帝不断升腾的神圣火焰。 关公文化所蕴含的深层道德意蕴是什么?我们如何从近两千年的关公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来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编织出更为瑰丽的壮阔图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次光明讲坛所要讲述的内容。 升由人到神:多面关公的不断擢升 关羽本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运演,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信仰中最为著名的神祇之一。在中国古今社会,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凡夫家中,皆可寻觅到扑朔迷离乃至变化万千的关公身影。关公的地位上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这些三国时代政治地位远在关公之上的领袖人物黯然失色,甚至在民间能够比肩代表高雅文化的“万世师表”的孔子。 关公何以成为中华民族雅俗共赏的杰出神祇?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追根溯源。历史上对关公最真实的记载出自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关羽传》,但该书对关羽的记载仅有900多字。之后裴松之搜集史料200多种,完成《三国志注》,多出原文十数倍,对关羽生平做了更为详细的记述。在之后的历代史书中,对关羽的记载多少不等,但真正将关羽形象推向高、大、上巅峰的作品,当属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综合上述各种文字材料,可将关公的生平事迹概括如下:关公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解良人,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人,他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关羽年轻时除暴安良,曾怒杀当地恶霸吕熊,之后逃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拒绝“义”的负能量 赵秉文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 (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当马超投奔刘

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 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在曹操欲解樊城之围,遣使劝孙权断关羽后路之前,陈寿特别追记了关羽拒婚一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试问:为了孙刘联盟,刘备可以娶孙权的妹妹为夫人,而关羽为什么不能将其女嫁孙权之子呢?如果说不许婚还情有可原,?而骂辱其使?,则只能破坏孙刘联盟,使自己两面受敌,最终归于失败。 第二,对属下严苛,不仅不能为了共同事业团结同僚共同奋斗,反而迫使麋芳、麋士仁投降孙权,使自己失去了后援,陷于极度孤立。当时麋芳任南郡太守,士仁镇守公安,不仅是关羽的重要后援,还是其军需物资的补给线。由于?供给军资不悉相数?,关羽就扬言:?还当治之?。二人原来就?嫌羽自轻?,此时更?怀惧不安?,于是便?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麋竺传》)。 第三,对吕蒙奇袭荆州缺乏警觉,是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为了夺回荆州,孙权与吕蒙可谓费尽心机,首先,吕蒙?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三国志〃吕蒙传》),随后称病,离开陆口回京养病。关羽果然被麻痹,将原来留在公安、南郡的兵将逐步撤离至樊城攻打曹仁,致使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成功,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均为孙权将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所擒。可见,真实的关羽,除了性格上刚愎自用外,在军事才能上亦是平平,既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战役谋略。 (二)如果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只是一个勇武的大将,而小说中的关羽则已是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武圣了。在尊刘贬曹的正统历史观的指导下,《三国演义》虚构了关羽?夜读春秋?、?温酒斩华雄?、?封金挂印?、?千里单骑护嫂?、?过五关斩六将?、?华

关帝文化

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最东端,风动石风景区内。它濒临苍海,依山而筑,气势非凡。其后有古嵝山脊(俗称“龙岭”)为靠,铜山古城拱卫于前,左有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黄道周故居,右侧不到百米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东山风动石。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关帝庙实际占地面积长32米,宽16米,共522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庙虽小而小巧精致,堂皇绚丽,主要建筑艺术品集中于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层次有序,布局严谨,有门楼、前殿(拜庭)、大院回廊、大殿及花园等。主座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整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面栋,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金碧辉煌。殿顶琉璃铺瓦,庙脊彩瓷剪贴,一饰“双龙戏珠”,一饰“丹凤朝阳”,其余花鸟鱼兽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庙宇朝北广场中线上,有一口白石栏杆围塘,曰:“罗星池”,清澈映蓝天,金鲤畅遨游。罗星池之左有一口八卦井,玉液叮当,四时不枯;之右竖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显示关圣帝君之威严。广场庙前雕放一对原“天尊堂”古狮,造型凶猛,线条粗犷。 关帝庙庙门为华表楼亭式建筑,俗称“太子亭”,筑在高台之上,由六根圆形石柱并二根石梁承托数百香木斗拱构就。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楼亭顶端饰有独具闽南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饰有“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明

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巍峨壮观,精美绝伦,历数百年台风、地震而安然无恙。 进山门即到庙中小院。两厢青瓦回廊,紧抱山门,廊下竖有明清檀越施主芳碑,其中以道光16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偕金门总兵郭继青、陈化成捐金重修武庙记碑更为珍贵。 前殿经前院登石级而上。门额正中嵌“山西神圣”石匾,两旁石柱刻有山东薛受益所题门联:“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中央堵墙开一大门和文经、武纬两个小门。大门额上悬“武庙”镶金石匾,后悬“德参天地”石匾。大门两旁立两个雕花石鼓,上面安放雕龙镂凤鎏金皇档。 进门而至前殿拜庭。庭廊上方悬挂清乾隆年间,嘉勇候福康安敬奉的关帝颂文匾。两侧嵌墙柱联为:“入圣门总要请祈休咎,登帝殿便知明断是非”。拜庭中置有台胞敬送的青石祀案和铜铸双龙大香炉等,香烟缭绕,祀火明盛。 大院回廊全是明清二代艺术精品,左右分附祀马良、廖化二公并护马二将,立有造型塑像。廊沿各立两对精巧典雅的浮雕龙凤石柱。左墙竖有一方《关永茂碑记》,刻载东山百姓“共尊关帝圣君为祖”,立“关永茂”为户名,终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式入登清朝户籍一事。右墙亦竖一列石碑,系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刻载海内外含台湾安平、鹿港、澎湖等地,土庶商绅及各界信众捐资重修关帝圣庙的芳名与金额。左廊边门通达佛教寺庙宝智寺;右廊边门通达花园,园中有妙石、古榕,植花种卉,并筑水池假山,幽雅清静。 大殿丹墀之下镶一石陛,浮雕一龙,鳞角峥嵘,腾云凌空,工艺精奇,为世之所珍。殿前廊柱刻联:“德配文宣垂千古,功高武穆冠千秋”;“天地间完人第一,古今际正气独尊”。大殿正面隔屏与嵌墙计有六根青石角柱,分别刻联:“肝胆在中结得君臣兄弟,尊亲无以同兹日月山河”;“情同骨肉兄及弟,义薄云天君与臣” ;“尼山未见之刚者,邹峄难言此浩然”。 丹墀而上至关帝庙大殿。大殿正中供奉关帝圣君金身神像。神位之前中央摆放敕建礁溪协天庙馈赠二龙争珠鎏镏金仙大桌;两边奉立随关帝于麦城尽忠的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将雕像。神像上方悬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鎏金大匾,神像前方左右石柱悬挂黄道周于崇祯乙亥八年(1635年)十月亲书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另有里人陈秋顺撰,台胞蔡宜成敬奉之柱匾刻写长联:“冈势奠龙蟠水秀山明观雉堞日升烂漫丹霞照万古精忠百代仁风贤圣里,屿形呈虎踞地灵人杰仰猊炉香氤氲青霭塞两间正气千秋祀典帝王宫”。 大殿右侧另辟一神位,奉祀周仓。君臣平起平坐,独开古今关帝庙祀君臣易位共享香火之别例。周仓神位额匾为:“在帝左右”,匾联为:“气吞吴魏刚强风节凛冰霜,义佐关刘彪炳事功昭日月”。 大殿左畔有一龟趺,上竖明正德年间住持僧月堂和尚所立《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旁置清代所铸铜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其音宏亮,响遏行云。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这说明在中国民间对关公的信仰非常普遍。关公崇拜最初属于民间信仰,是对三国人物关羽的人神崇拜。随着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使关羽崇拜逐步上升、扩大,但该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偶然,而与该文化的核心人物关羽本身所具有的特质直接相关。 关公是人们对关羽的尊称。关羽,字云长,出生于约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关羽在世近六十年,有关他的史书记载中很简单。在关羽逝世后14年出生的史学家陈寿在48岁时所著的《三国志》中也不过1146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以上史书中大致概括了了关羽自25岁在家中打抱不平杀死郡豪,出逃后遇到刘备和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后,关羽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等的大致过程。在当时和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将。与他生活时间相距不长的陈寿甚至都没有在意,也没有考证一下关羽的生辰,只把他当作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列入“关张马黄赵传”之中已矣。否则,也不至于几百年后关公成神时后人对其生辰无从考证、至今仍无定论。后来,特别是隋朝以降,由于大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文艺作品对关羽的生平大加粉饰,如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浓笔重彩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关羽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以“武圣”的至高荣誉与“文圣”孔子齐名。 在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不计其数的、浩如烟海的、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缔造者,然而在如此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被后人尊为“圣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