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演讲 Toyo Ito's Lecture

伊东丰雄演讲 Toyo Ito's Lecture
伊东丰雄演讲 Toyo Ito's Lecture

地点:深圳市民中心一层多功能厅

时间:2009年12月6日14:00-15:30

伊东丰雄先生出生于1941年。在196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为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事务所工作直到1969年。1971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办公室“城市机器人”(URBOT),后于1979年更名为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他曾以访问讲师身份任教于东京大学(1988-89),以访问教授身份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99),以客座讲师身份任教于京都大学(2002-07),以访问教授身份任教于多摩美术大学(2002~)。自2005年起,他还成为了Kumamoto Artpolis的理事。

主要作品:

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1976),银色小屋(Silver Hut, 1984),风之塔(Tower of Winds,1986),八代城市博物馆(1991),下諏訪町城市博物馆(1993),长冈Lyric礼堂(1996),大馆圆顶屋(1997),Taisha的T礼堂(1999),仙台媒体中心(2001),Brugge 大帐篷(2002),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馆(2002,伦敦),松本表演艺术中心(2004),TOD’S表参道大楼(2004),岛城中央公园GRIN GRIN(2005),三本木银座2(2005),Meiso no Mori城市殡葬礼堂(2006),Hopital Cognacq-Jay(2006,巴黎),活力城(2006,新加坡),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7),2009世界运动会主场馆(2009台湾R.O.C.),ZA-KOENJI公共剧场(2009)及其他。

在建项目: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湾R.O.C.),台湾国立大学社会科学新学院(台湾R.O.C.),巴塞罗那展览会Gran Via Venue扩建(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西班牙),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艺术博物馆及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美国)等等。

奖项与荣誉:

日本建筑协会奖(1986,银色小屋),第33届每日艺术大奖赏(1992,八代城市博物馆),教育部艺术奖(1998,大馆圆顶屋),日本艺术学院奖(1999,大馆圆顶屋),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颁发的Arnold W. Brunner建筑纪念奖(2000),日本工业设计推广组织颁发的优秀设计大奖(2001,仙台媒体中心),威尼斯双年展“NEXT ”第八届国际建筑展颁发的金狮终身成就奖(2002),XX ADI Compasso d’Oro Award(2004,木制长板凳,“涟漪”),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皇家金奖(2006),ADI Compasso d’Oro Award(2008,2005米兰沙龙的“Stand Horm”),第六届Frederick Kiesler建筑艺术奖,等等。

出版物:

《风之变形》(1989,Seidosha),《模拟城市中的建筑》(1992,INAX),《模糊的建筑》(2000,Seidosha),Michi no Ie (2006, Index Communications),《建筑世界的10个奇遇》(2006,Shokokusha),《伊东丰雄》(2009,Phaidon Press Limited)等。

Venue: Multi-function Hall, 1/F, Shenzhen Civic Center

Time:Dec 6th 14:00-15:30

Mr. Ito was born in 1941.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n 1965, he worked for the Metabolist architect Kiyonori Kikutake until 1969. In 1971 he opened his own office, Urban Robot (URBOT), which was renamed to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in 1979. He has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s a visiting lecturer (1988~89), at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1999)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Kyoto University as a visiting lecturer (2002~07) and at Tama Art University as a guest professor (2002~). He also has been a commissioner of the Kumamoto Artpolis since 2005.

Main projects

White U (1976), Silver Hut – house of the architect (1984), Tower of Winds (1986), Yatsushiro Municipal Museum (1991), Shimosuwa Municipal Museum (1993), Nagaoka Lyric Hall (1996), Dome in Odate (1997), T Hall in Taisha (1999), Sendai Mediatheque (2001), Brugge Pavilion (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 (2002, London), Matsumoto Performing Arts Centre (2004),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2004), Island City Central Park GRIN GRIN (2005), MIKIMOTO Ginza 2 (2005), Meiso no Mori Municipal Funeral Hall (2006), Hopital Cognacq-Jay (2006, Paris), VivoCity (2006, Singapore),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Hachioji campus) (2007), The Main Stadium for 2009 World Games (2009, Taiwan R.O.C.), “ZA-KOENJI Public Theatre” (2009), etc.

Under development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Taiwan R.O.C.),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ew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Taiwan R.O.C.), Extension for “ The Fair of Barcelona Gran Via Venue” (Spain), Relaxation Park in Torrevieja (Spa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 (U.S.A.), etc.

Awards and Prizes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Prize (1986, for Silver Hut), 33rd Mainichi Arts Award (1992, for Yatsushiro Municipal Museum), Ministry of Education Award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1998, for Dome in Odate), Japan Art Academy Prize (1999, for Dome in Odate), 2000 The Arnold W. Brunner Memorial Prize in Architecture from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2000), Grand Prize of Good Design Award 2001 from Japan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 (2001, for Sendai Mediatheque), 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from the 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NEXT” at the Venice Biennale (2002), XX ADI Compasso d’Oro Award (2004, for wooden bench, “Ripples”), Royal Gold Medal from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2006), ADI Compasso d’Oro Award (2008, for “Stand Horm” for Milan Salone 2005), 6th Austrian Frederick Kiesler Prize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Arts, etc.

Publications

Transfiguration of Winds(1989, Seidosha), Architecture in a Simulated City(1992, INAX), Blurring Architecture (2000, Seidosha), Michi no Ie(2006, Index Communications), 10 Adventures in Architectural World (2006, Shokokusha), TOYO ITO (2009, Phaidon Press Limited), etc.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组图) VivoCity,伊东丰雄把海带进了购物中心 嘉茂园,把公寓建筑和周遭环境打造为一个连续空间,人在楼宇中,楼在自然中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伊东丰雄说:“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眼前这位谦虚和蔼、又别有一番儒士风范的老先生,看起来像是你在东京街头问路时,绝对会从他那里得到亲切回应的一位老人家,不过,他就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70岁)。没有雷姆·库哈斯极富盛气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罗·安德鲁大胆写意的诗人气质,又与扎哈·哈迪德的艳丽仪态相去甚远,但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伊东丰雄的作品风格真的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举办的“MY COSMOS: From my room to my city”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设计精华,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练的开场白。想要简短列举伊东丰雄的一两件代表作,非常有难度。日本的长冈音乐厅、表参道TOD?s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伦敦Serpentine艺廊……这份作品名录可以继续延长下去。确切统计出他经手过的设计作品数量并没有实质意义,量化看待一个设计者的作品,是具有讽刺性的行为;尤其对于关怀建筑使用者体验和居住者感受的伊东丰雄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何不从这个最令人好奇的话题开始—— “伊东先生,您住在怎样的房屋里?您喜欢自己的房屋吗?”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我们可以对日本城市进行现实主义解析。伊东既关注建筑文脉,又脱离文脉的建筑设计方法,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却与西方传统、保守的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事实上,凡是有机会亲自目睹伊东在东京成横滨的现实作品的人,将会有一种与在杂志上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印象。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动态的、轻快的结构看上去既体现未来派风格,义充满幻想,因为他们以欧洲城市为背景来想像,然而当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时,效果也随之改变。如同在欧洲,一些建筑师对于现存的共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在建造中使用的传统材料高度重视。伊东丰雄一开始就对日本社会的壮况及共生活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接下来研究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材料的使用及建筑上的解决办法言,即使结果完全相反,伊东丰雄在两者间处理的方法也没有太多不同。 要重新界定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伊东靠的却是人工智慧─电脑设计演算法,是指在座标图上,由数学逻辑来控制点的运动。在《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十则》中,伊东说明他喜欢设计演算法的原因,因为它就像作曲,透过规则将一个音调定下,然后在某个框架上,一点点地去调整移动,在「安定」中制造一种「不安定」。伊东认为新世纪建筑必须拥有「做出不安定状态」的企图。 而透过设计演算法所做出的建筑线条,不只是将大自然里的树枝、叶子等不规则线条,转化成便于建筑物使用的几何线条,它的本质也和大自然的法则相似,依循一个固定的逻辑,从一个点开始,然后延展开。 电脑演算还原自然逻辑 举例来说,在东京表参道上的精品店Tod's ,伊东就把店外行道树榉木树枝的剪影放入座标图,透过数学逻辑,不断地在图上重迭剪影,再依照这个图样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与外观。如此一来,Tod's 的墙就像是由一根根树枝组成,和街道上真实的榉木相互辉映。 负责世运主场馆的在地建筑师刘培森认为,伊东豊雄和其他建筑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很强的结构与系统技术,这让他除了具备一般设计师的观察力,更能全方位实践自己的意志,并追求细节的完备。「真诚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一、从Style 说起属于形式、手法、品格范畴的Style ,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它总是在不断地兴风作浪。建筑界的“欧陆风”、“极简主义”等风刚刚刮过去不久,韩国风、江南Style 、伊东丰雄又有劲吹的迹象。这也是中国建筑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设计者总是如影随形地摆脱不了大屋顶、斗拱木结构形式的阴影,屡屡掉入历史木结构建筑形式风格的陷阱。近日,有文章论述伊东丰雄成功之道时,竟然归之为“延续某某风格”,这现象引起笔者的警觉。 建筑风格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它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真正引导设计思路、手法、形式和风格的是建筑哲学观念。哲学观念和建筑理论的创新属于源头创新,科学的哲学观念的生命地久天长——这大概就是钱学森先生视“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的原因吧?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新风格、新形式、新气派的创造,往往把创作引入歧路,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其结果很可能是花样不少,成功之作寥寥,甚至成为偏离“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的丑陋建筑,让人痛心。 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是追求“三性” (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这既是其设计思路、风格手法的追求,更是其建 筑哲学观念创新的通俗简练的表达。而且从本质上讲,这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方针是不谋而合的!

二、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 3月1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深刻思考21 世纪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后,伊东丰雄认为,21 世纪建筑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融于自然和社会的。他说:“20 世纪的建筑曾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伊东丰雄这种环境生态建筑哲学观念,体现在设计观念思路和设计手法上追求“三性”: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 建筑的临时性 伊东丰雄说:“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是关心它在当时或其后20 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需要它了。”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多元、变化迅速的特点,伊东丰雄的建筑普遍采用简单环保的结构和灵活简洁的支撑体,使其建筑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投资,并且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给人“轻盈”、“流动”、“临时性”的感受。 对于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日本文化精神和物质需求,这是十分相宜的。对于使用频率很低的仪典类用途的主席台、观礼台等建筑,同样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一、前言 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 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1)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 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粗壮的混凝土柱子与轻快的钢结构拱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建造方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临时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这样,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拱形的顶棚可以开闭,让空气和光线自由的进入。即使在关闭的状态下,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仍然不能阻挡阳光。光线毫无遮拦的进入建筑的身体,在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切都安排的自然,不经意间完成了功能和空间的转换。 在东京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只需要20年,大部分建筑会被拆毁重新建造一次。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伊东丰雄的临时建筑观既是对社会现状的巧妙回应,同时又通过设计本身折射出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变革。 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造型的轻盈感,空间的流动性 托雷维耶哈位于西班牙南部,面朝地中海,全年有晴朗的蓝天和温暖的日照,贴近海岸线有两个湖。这个位于两个湖之间的休闲公园,是整顿该地区过渡旅游开发所致环境的工程之一。由于项目位于海边,而且功能是休闲设施,再加上西班牙人的浪漫性格,因此这件作品更加贴切的表达了伊东丰雄关于轻盈和流动的建筑观。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休闲场地,建筑造型采用贝塞尔曲线来确定。螺旋状的主结构把传统的梁和柱结合在一起,主结构之间是密布的木檩条,这样的结构系统被直接暴露,同时起到了表皮的作用。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 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 从“M2”到“负建筑”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

M2大楼 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负建筑和反造型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伊东丰雄

个人概况: 伊东丰雄出生在东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Kiyonori Kikutake工作。1971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Urban Robot,8年后改名为伊东丰雄联合事务所。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在这一阶段里,他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1976年的White U和1984年的Silver Hut,发展出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的轻型可渗透膜结构的建筑美学。例如1986年的Tower of Winds和Restaurant 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馆。他的其他知名作品有日本的仙台多媒体图书馆(“几乎没有墙体的独特结构”),2002年获得了世界建筑奖的“亚洲最佳建筑奖”。 伊东丰雄目前的工作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和私营项目,如巴黎的Hpital Cognacq-Jay、西班牙Torrevieja的休闲公园和新加坡的VivoCity。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伊东丰雄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主要获奖项目 1984年第3届日本建筑家协会新人奖(笠间的家) 1986年昭和60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银色小屋) 1990年第3届村野藤吾奖(札幌啤酒北海道工场迎宾楼) 1992年第33届每日艺术奖(八代市博物馆)

伊东丰雄最有灵性的设计 - 为姐姐设计的住宅 _ Toyo Ito

AD经典:伊东丰雄最有灵性的设计 - 为姐姐设计的住宅 / Toyo Ito 2016-03-17张博轩ArchDaily

这是伊东丰雄为他的姐姐设计的住宅,他当时是在他的姐夫因癌症在上世纪70年代去世以后受他的姐姐的委托来进行的设计。这原本是一栋多年的高层公寓,她姐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希望住在低楼层里。而刚巧与其相邻的伊藤自己的房子正要出售。 ? Koji Taki 房子在一开始设计时是一个L型,伊藤的姐姐希望在不同部分之间能有视觉上的联系。然而,随着讨论的进行,在设计上开始越来越关注如何才能体现出该房子曾经有过的的悲伤。最后设计成了一个向内的U型形状,将家庭领域与外界分了开来。

? Koji Taki 建筑的内部布局由一条长而弯曲的走廊组成,在它的两端都连接着卧室:一间是母亲的卧室,另一间是女儿的“。在走廊的两端是昏暗的,光线来自于入口处的内部庭院,靠近弯曲的中心 - 在家庭聚会的交汇点。内部的表面都是白色的,形成了一个供人沉思的简约空间。

? Tomio Ohashi 这个白色的U型建筑很好的展示出了伊东丰雄在建筑设计上在精神思想层面上的能力。虽然他比较出名的是他的工艺设计水平,这可以在他设计的项目,如仙台媒体中心中项目中就能体现出来,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不断变化的和自适应的方法,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给与了高度赞扬。

? Koji Taki

在住了21年之后,随着这一家3口的搬走,伊东丰雄看着建筑被拆除。这座房子对她们母子三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拆除它却不是一件悲伤地事。家里不再悲伤,白色的U型设计就是为了调整这种心态。以此为目,这所房子从拆迁开始翻开了这个家庭生活的新篇章。

建筑模型制作任务书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建筑学及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基础技能,也是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及其综合设计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模型作为设计理念和形态的具体表现手段,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的实施模型,使设想变为现实,是设计理念的立体表现技法。通过制作著名建筑师作品模型,达到以下要求: 1. 通过感受经典作品,理解著名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设计潮流,从而提高设计素养。 2. 通过对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观察赏析和模型制作,初步建立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动手能力乃至创作能力。 3.学习三度空间内用模型表现空间,了解建筑空间、体量、光影的基本知识。 4.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了解并掌握建筑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与具体造型手法。 5. 通过制作模型学会进行建筑体量和空间关系分析。 二. 设计内容:(自由组合3-4人的小组) 1. 设计题目: 制作著名建筑大师别墅或住宅模型,大师范围及作品内容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以小型建筑为宜,比例自定(1:50左右)。要求模型特点鲜明,能够反映外部造型,或内部空间(可以酌情切开便于观察内部),或结构构造方面的特点。 2. 选题范围参考(可自选其他作品): 理查德·迈耶、赖特、密斯·凡·德·罗、安藤忠雄、贝聿铭、阿尔托、柯布西埃、丹下健三、路易斯·康、艾森曼、隈研吾、伊东丰雄、哈迪德和赫尔佐格&德梅隆等著名建筑师的别墅或住宅建筑作品。 A、萨伏伊别墅 B、流水别墅 C、史密斯住宅 D、范斯沃斯住宅 E、犹太人博物馆 F、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G、光之教堂 H、艾瓦别墅 I、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J、吐根哈特别墅 3.最终成果要求: (1)设计调研要求: 调研内容:名作方案解析、模型制作方法 作业要求: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及图片完成: 调研报告:包括:方案设计分析、大师背景分析摘要等。最终以PPT形式上交。 模型制作分析报告:确定模型制作比例、步骤、材料等,完成模型制作分析报告。最终以PPT形式上交。 (2)模型制作要求: 基座(水平投影尺寸)(不小于500mmX500mm)、高度根据需要自定,底盘右下角应贴有图签(8cmx5cm)(模型名称、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比例尺)。

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的不确定性

我们建筑师自由吗? 我们建筑师能不受社会或历史的影响吗?或者说,我们能够脱离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我们质询伊东丰雄的建筑定下了基调。毕竞,如果我们不去研究伊东丰雄那与时空主题密切相关的建筑个性,我们就只能抓住内容的外表。伊东丰雄是新千年伊始活跃于日本的一位建筑师。像许多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一样,他未曾出国留学而是进了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即就职于一家建筑公司,几年后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在东京的私人执业生涯。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让大家回忆一下E·H·Carr的“历史是什么”这一命题,因为建筑设计过程可能成为建筑师与其周边环境持续对话的结果。在此,我并非想要提醒大家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而是想要指出,没有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段而来研究他的作品是不得要领的。 然而,我们在对伊东丰雄这位建筑师及其作品的研究中,经常从一开始就犯不得要领的错误,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我们对日木建筑一般易犯的这些错误并非仅限于对他个人的。其中一个错误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另一个错误则源自于我们被误导的观念,即东京或日本的生活方式和汉城或韩国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我们对日本建筑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那么这些认识就与我们对着一个装满误解的袋子来猜测里面装有何物没什么两样。尽管韩国和日本相毗邻,但是我认为它们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认识到一个非洲国家和我们在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即这些文化习俗属于那些长得与我们完全两样的人们。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个缘故,对于那些和我们长得相像并和我们毗邻而居的人们,我们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日本的文化习俗和我们的文化习俗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会是相似的。我敢说,我所了解的日本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无异于任一非洲国家的外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赞成或者无视韩日在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而只是表明差异和相似共存这个事实。建筑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必然要反映我们的生活,因此,只要这两种生活之间尚存哪怕是一丝的差异,两国的建筑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当我们从形式和技术的层面来考察日本建筑时无法避免犯错的原由所在。在韩国,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住宅是一项基本用品、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一处休身养息的地方,但是在日本,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对日本人而言,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个类似饭馆的用餐之处,或者一个供中途驻足的场所。两国之间的此种差异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他们始终无法拥有的空间仅仅成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这样的看法又驱使他们在其住宅之外找寻那些一向属于住宅的功能,其中包括了传统住宅的象征性。因此,它就演变成了使那些功能在想像中或者现实中得以实现的过程。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并不意味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时间。有谁敢说地球上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呢?毕竟,即便我们靠得很近,我们也还是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因此,要了解伊东丰雄的建筑就势必离不开对他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2000年之后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共10页文档

伊东丰雄和他的仙台媒体中心 一、伊东丰雄 伊東豊雄(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也就是今日韩国的首尔)。2019年3月18日,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1】人物生平 伊东丰雄高中就读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1986年伊东丰雄的作品风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将他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夜间照明相当有巧思,会依据噪音、风速等数据变化。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2】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3】 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巧手,都会里人们需求的隐私,和公共空间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筑可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伊东的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 二、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浅析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 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 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换而言之,用传统文化和语言,人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是,唯一的工具只有传统语言,因此,当人们又不得不用它去表达,即使是解释不清。如此,不可避免陷入了悖论之中,在此本文仅指出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点: 1.1.1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和反衬现代主义的一元性与确定性。现代主义追求精英文化,一元性的文化,而后现代追求大众文化(或称消费文化)与多元性文化。两种文化之间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变化。现代主义追求一元性,即主流性或精英性,其它非主流文化都受到压制,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多元性而反对主流性,也即坚持文化或主流性的多样化,坚持多元化也即趋向大众(多元)性,走向了消费性文化。 1.1.2 后现代主义的非同构性。后现代的非同构一方面是表示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性,另一方面表示其内在文化的庞杂性,无法用单一构造性语言来表达,其实质还是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1.1.3 后现代主义的跨学科和多流派的复杂性,在当代,似乎把与现代文化或潮流文化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囊括进来了,这样带来了“量的多”和“质的杂”的相互共存,也就是带来了某种复杂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模糊的,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伊东今年72岁,他也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据悉,本届颁奖典礼将于5月29日在美国波士顿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举行。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伊东丰雄的获奖原因:“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四十年来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盖了图书馆、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写字楼及展览馆等诸多类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善于在每项任务及每块基地中寻求机遇,并投身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价,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据普利兹克奖官网的资料显示,伊东丰雄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就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71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1979年,他将公司的名字改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他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6年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2002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伊东丰雄表示:“建筑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从事建筑设计时,我始终铭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所有这些限制哪怕是一点,就能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但是,当一栋建筑完成后,我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转化成我挑战下一个项目的动力。因此这个过程也许在未来还要不断地重演。因此,我永远不会固化自己的建筑风格,也绝不会满意于自己的作品。” 伊东丰雄的许多建筑作品都着力于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共存关系。他的设计非常精细,甚至在坊间传有“巴宝莉和路易威登的结合体”美誉。 2009年,伊东丰雄曾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嘉宾来过深圳,通过一个名为“建筑改变城市”的讲座与深圳市民分享他的经验。讲座的内容浓缩了伊东丰雄十几年来的设计精华。他认为,设计师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取设计灵感。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东京的TOD'S表参道大楼。表参道是时尚购物名所,街道两侧奢侈品品牌店林立,为了突出该大楼的形象,他取材大厦门前的榉树形状,并以9株树木相互重叠的白色图案组成大厦外墙。白天大楼和谐地与邻近环境相一致,夜晚黑色轮廓的影像结构则将整栋建筑变成一处丛林。 伊东丰雄还设计了一栋新加坡的办公楼。他有感于新加坡的山林环境,决定在250米高的大厦顶层40米作为植被绿化,并且通过贯穿楼体的通道将净化的空气从上而下传送至各楼层,让水泥建筑像一棵树那样实现了内部营养传送功能。 在伊东丰雄的建筑设计中,他特别强调要让人获得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说:“建筑不是一个箱子,而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交流的地方。”比如,在一般的图书馆中,总是规定了读者看书的位置,而他则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在仙台媒体中心还是在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他都特意营造一种轻松的开放氛围,让人们惬

伊东丰雄建筑分析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建筑名作解析 学 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xx 姓 名 xx 指导教师 xx

论文标题: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摘要: 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层, 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关键字:Tod's ;伊东丰雄 正文: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Tokyo Japan ,2004 地址:东京都涩谷区 完成日期:2004 主要用途:店铺、办公室 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 层数:地上7层、地下1层 占地面积:516.23㎡ 建筑面积:401.55㎡ 总建筑面积:2548.84㎡ 结构设计:OAK 构造设计 设备设计:ES 联营公司 OD's 表参道大楼建在东京表参(omotesando ),是售卖靴子、手袋等名牌“TOD's ”的旗舰大楼。这是一幢七层的建筑,低层部分是酒店,中高层部分作为办公室、聚会场所使用。这幢L 形的大楼表面布满了估计是榉树的树状剪影,让人感觉到了非常强烈的一体感。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 层,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图一为设计师所采用的榉树的树形剪影,将单个的树形剪影复制叠合,产生了疏密有致的图案,并由树木的生长结构,为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二则是对概念进行演绎,将不断复制的剪影做成的长条折叠成立方筒,形成了建筑的外立面和结构支撑体系。 对应着在表参道建造时尚品牌旗舰大楼这一课题,混合选择里混凝土这一材料,赋予了这一建筑周边林立的玻璃建筑所没有的物质感和强烈的冲击感。这一混凝土建筑,并不是表现了以前就有的重量感,而是表现出了装饰和结构没有区别的新样貌。 混凝土“树枝”之间有270个形状不同的开口,它们中的大多数安装有无框玻璃面板,但在需要保证房间私密的部位,建筑师同样采用了铝质面板。玻璃面板的大小和形状与建筑的内部工作环境相呼应:三层高的鞋店、上部两层高的办公室、六层的活动空间、以及顶层的私人会议室和屋顶花园。由于外墙和20英尺厚的楼板承担了全部荷载,商店内部的隔断和展台可以随意布置。这座建筑体现了建筑师的结构创新能力,它简洁纯粹的混凝土外表可谓经典和永恒。 T 图一 图二

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获2010年“普利兹克奖” 及他们的25个作品说明(附图)

由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共同成立“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建筑事务所”(SANAA ),将获得2010年“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 1、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2、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洛德-帕伦博(Lord Palumbo)表示:“他们的建筑风格,纤细而有力,确定而柔韧,巧妙但不过分;他们创作的建筑物,成功地与周边环境,及环境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饱满的感觉及体验上的丰富性;他们非凡的建筑语言,来自他们的

协作过程,这个过程独一无二而又激动人心。基于他们已完成的著名建筑和对新项目的期望,以及上述特色,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成为2010年度的普利兹建筑奖获得者。” 4、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5、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6、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1999)

评审团称赞他们的建筑物的特色是“最少的材质面板”(minimal material palette)、“很少的细节”(spare details)、“流动的空间结构” (fluid spatial organization)。 7、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1999) 8、日本东京的“克里斯丁-迪奥大厦”(Christian Dior Building, 2003 )

9、日本东京的“克里斯丁-迪奥大厦”(Christian Dior Building, 2003 ) “普利兹克奖”设立于1979年。这是第三次由两位建筑师共同获奖。 10、荷兰阿尔梅勒(Almere)的“德昆斯特林剧院和文化中心”(DeKunstlinie Theater and Cultural Center, 2007 )

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

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 1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设计思想和背景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有不少作品都贯穿着“临时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他的建筑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之一。临时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成为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则要追溯到1851 年,首届伦敦世博会通过应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配件,在短时间内便组装了水晶宫,同时在博览会结束后又如期拆除了水晶宫,这开辟了临时性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由于临时性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的要求,出现建筑的生长和置换。当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由电脑控制生成相应的的建筑形态,这种形式就如同“自由生长”的临时性建筑。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 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建筑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是一种独特也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通过对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明确的拒绝了西方将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这样的永恒性和固定性的标准。在“临时性”的背后隐藏着伊东对日本当代城市的所做的现实主义解析:一方面作为对建筑短暂性的积极回应;一方面作为对“无背景”式的都市环境的最好诠释。另外,“临时性”也是日本建筑和文化中

的一个重要传统。因而可以说“临时性”是一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独特的都市观,审美观和世界观[1] 。 临时性充斥着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东丰雄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因此,建筑的临时性更多的是在描述其内部功能的临时性,另外,建筑的临时性也包括临时建筑,这类临时性的建筑在伊东丰雄近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的临时性是由建筑使用功能的临时性所导致的。这其中所表达的临时性是对于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临时性。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来说,它们的临时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象宫殿、纪念馆、体育馆等大型、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 2关于伊东丰雄作品中“临时性”的解析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为了表达建筑的临时性,建筑的表皮通常给人一种非常脆弱的印象,结构也通常呈不稳定态。然而,实际建筑及其结构是完全符合任何规范要求的,临时性在这里是表象,是形式,是意向。伊东丰雄的建筑不是可以随便扔掉的易拉罐,而是为可丢弃的易拉罐做了广告。他在建筑中所表现的临时性是一种感受、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真实的临时性[2] 。 在现代社会中,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有新鲜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消亡。这些交替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进化、人类思想的转变以及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撞击。在伊东丰雄看来,临时性表达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的手段之一。而这种将生活方式放入工作思维的表达在日本文化中是比较常见

2013年 第三十五届 伊东丰雄 Toyo Ito 日本

2013年第三十五届伊东丰雄 Toyo Ito 日本 伊东丰雄出生在东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Kiyonori Kikutake工作。1971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Urban Robot,8年后改名为伊东丰雄联合事务所。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在这一阶段里,他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1976年的White U和1984年的Silver Hut,发展出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的轻型可渗透膜结构的建筑美学。例如1986年的Tower of Winds和Restaurant 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馆。他的其他知名作品有日本的仙台多媒体图书馆(“几乎没有墙体的独特结构”),2002年获得了世界建筑奖的“亚洲最佳建筑奖”。 伊东丰雄目前的工作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和私营项目,如巴黎的Hpital Cognacq-Jay、西班牙Torrevieja的休闲公园和新加坡的VivoCity。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伊东丰雄1941年出生于日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主要获奖项目1984年第3届日本建筑家协会新人奖(笠间的家) 1986年昭和60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银色小屋) 1990年第3届村野藤吾奖(札幌啤酒北海道工场迎宾楼) 1992年第33届每日艺术奖(八代市博物馆) 1993年1993年度建筑业协会奖(BCS奖) (八代市立博物馆) 1997年第8届保加亚利·索非亚国际美术展金奖1997年度建筑业协会将(BCS奖) (八代广域消防本部大楼) 1997年度艺术选奖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