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82092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的比较研究”

(06BW Z00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玉霞(1962—),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与电影艺

术的教学与研究。

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s )

Vol .24,No .6Nov .2008

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张 玉 霞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 要] 影视艺术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二者之间既彼此渗透互相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通过讨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既能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进行比较,认识其优劣长短,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创作规律,又希望文学作品的改编者能处理好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影视艺术;文学;相似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040(2008)0620070205

有学者认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走进了一个

“影像狂欢的时代”,直观快捷而具亲和力的表意方式———影像(图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越过传统的文字媒介逐渐开始决定性地主宰人类的传媒空间,成为现在这样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社会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影像的出现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语言文字符号从沉重的竹简和昂贵的布帛批量转移到了廉价而便捷的纸张上,而影像则以它的神秘之光,照亮了长期以来在抽象的文字笼罩下的人类文化的茫茫夜空,活动的画面和流动的声音以其神秘的力量传递和表达着人类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感。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精华之一,其存在方式一直是口头的或文字的。而影像表达的代表者———电影和电视,则以全新的物质形态对文学进行改造,把文学内在的审美因素转移到影像中。这是一次传播方式的革命,也是一次审美形式的变革。文字的单一形式被打破了,画面和声音给审美主体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和姿态。

诚然,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对影视与文学的异同性作过很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小说与电

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

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

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1]103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的确是密切的。但鉴于文学的强大和深厚、影视的先进和“现代”,两者的关系却又很微妙,有时候也难免出现某种话语权力之争。从某种角度讲,文学对于影视有一种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立足于文学的影视文学剧本总是被称为“一剧之本”,中国著名的老导演、老编剧张骏祥甚至主张:“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

手段完成的文学。”[2]78

影视史上,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均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厚实的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为影视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前苏联的《母亲》、《安娜?卡列尼娜》,美国的《乱世佳人》,日本的《罗生门》,德国的《铁皮鼓》,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早春二月》、《祝福》、《城南旧事》、《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黑炮事件》、《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香魂女》、《一个都不能少》、《盲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视剧《围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死水微澜》等等。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现在人们已经充分

7

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其意义既通过影视艺术与文学的比较,认识其优劣长短,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创作规律,又希望文学作品的改编者能处理好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

不论我们怎么区分影视艺术与文学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的联系。

(一)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这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之中的人,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它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的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和而存在一样。”[3]123在这一点上,就像一篇叙事性小说因为其宏观性、整体性、时空综合性等特点而能够成为某个时代的“镜子”或“史诗”一样,影视也是最适合进行具有总体性和宏观性特征的文化批评的艺术样式。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麦茨指出:“人们通常称作‘电影’的东西,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在毛斯的意义上的‘总体社会事实’,有如人们所说,它包括有重要的经济与财力问题。它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4]122事实上,影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与文学一样,不同于马克思所归纳的诸如科学的、宗教的和伦理的等方式,它不是分析性的、一维性的,而是具有一种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特点,它是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和与统一。这种表现的深广度、繁复性和立体性是过于抽象的、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以及只能表现空间的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所不及的。文学与电影均在表现时间上具有一种灵活性,都具有比较从容的时间长度。而从表现空间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动态造型艺术”的影视是通过剪辑切换而展现出无限的空间,文学则在想象中展现出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

(二)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5]206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同时不同层次的艺术追求也使影视与文学在叙事的角度和追求目标上有大致相似的不同档次和艺术水准的预设,比如,人们在谈到通俗小说的时候,总会非常容易地联想起一些轻松而不乏商业气息的娱乐影片的相似性;在谈到电影的经典艺术影片时,也不难唤起对亘古不衰的文学经典作品的独特记忆。所以,作为同是叙事艺术的影视与文学,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个相当鲜明的文化事实。简单而言,文字表达是文学的本质表征。而在这一点上,文学在广义上也成为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在表层上,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指出作为影视拍摄蓝本和依据的影视剧本是广义的文学文体之一种,而影视新闻和影视广告节目的编辑和策划也与作者的文学素养分离不开。在深层叙事艺术手法上,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小说中借鉴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手法,而影视导演也更加看重和吸纳作家参与影视创作的谋划创作过程。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的许多作家纷纷“触电”,一方面表现了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商品社会的吸纳能力,同时这种影视家与作家双重身份叠加现象的出场也显示了文学与影视两种艺术形成极为明显的兼容性与互通性。

17

(三)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所谓叙事,系指用话语(特定的艺术手段)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话语行为。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叙事要求时间的连续性,在影视的叙事中,即使镜头跳跃剪辑得很快,也要求有一条大致可以让观众能把握的线索。《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常被人当作平行蒙太奇的范例来谈论。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常被用来比作对比蒙太奇的典范。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甚至认为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来自于狄更斯的小说。经典的好莱坞电影都善于运用电影镜头进行文学性的叙事。

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影视虽也是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始终运动发展着的时间艺术———不仅放映一部(集)影视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而且在影视的想象性的心理时间中,无论小说艺术还是影视艺术都具有无限的表现时间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物理时间长度虽然有限,但心理时间却漫长且几乎无限。

影视在时间的延续中转换画面和镜头与文学叙事在线性的时间流动过程中组织词语、场景和事件有着许多的相似性。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基本上都遵循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但从20世纪以来的现代小说开始,特别是英美意识流小说,则不再以线性时间为序,而致力于表现现代人的混乱不定的心理时空。意识流小说与影视(特别是“新浪潮”电影等)可以说同属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视具有天生的时空灵活性,但自影视艺术诞生以来,一直恪守现实主义或古典戏剧的时间表现原则,影视工作者们是逐渐地认识到影视艺术表现时间空间的灵活性的,而这种表现的灵活性到具有现代主义风格追求的电影中(如《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安巴德》、《八部半》等)才达到了顶点。正因为影视在时空表现上的自如与现代意识流小说很相似,有些人甚至认为是意识流小说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是影视的诞生引导了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当然,也有相反的观点,说是影视学习意识流。

影视的抒情与诗歌的意象化抒情。梅雅?德伦曾指出:“它(电影)与诗歌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把各种形象加以并列。”[6]308就是说,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诗历来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影视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一个词差不多相当于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则无疑具有一种影视蒙太奇的效果。“枯藤、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镜头内部的摇镜头蒙太奇,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简直活像一个导演工作剧本。

中国电影《爱情麻辣烫》通过两性关系的主线,连缀起了在时空上互不相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在筹办婚礼的一对青年、萍水相逢的另一对青年男女、正在磕磕绊绊准备离婚的一对中年男女、几个寻找“黄昏恋”的老人———其中,正在筹办婚礼的一对青年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起着连缀的作用。

此外,诗歌经常用含蓄的、以少胜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方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意境,与影视通过暂时游离于电影叙事,用空镜头方式进行视觉抒情的方式很相似。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7

再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则很像影视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再比如文学的肖像描写与影视的特写和大特写,文学的情景、环境描写与影视的摇移镜头语言,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影视艺术的视觉性要求形象生动、意蕴俱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不正酷似影视肖像的近景和特写吗?影视艺术要求以画面创造意境,抒发感情,那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不正相当于视觉抒情空镜头。影视艺术与讲究银屏幕画面流变转换,创造强烈的运动感,文学作品中也常有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样类似镜头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的传神描绘。

至于影视与小说都常用的通过戏剧化冲突的方式来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则更具备比较的可能。电影史上,以美国好莱坞为中心形成的“戏剧化”的电影美学传统,借鉴了戏剧的“冲突律”,即将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和环境等的冲突作为电影情节得以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结构为后来很多影视作品所尊崇。

可以预计,由于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太多的共有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幷辔而行。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差异性

(一)从语言的表述形态和表述方式上来看,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别 首先,影视语汇基本上是由自然物象直接构成的(人工物象通常只占一小部分),是有声有色的实体,是具有直观表现性的“直接意指记号”;而文学语汇却完全是由印刷符号(文字)改成的,是抽象的代码,是不具有直观表现性的“间接意指记号”。其次,影视语言中喻体与被喻体是合而为一的———银屏上的狮子既是狮子本身(喻体),同时又可以是勇猛(被喻体)的象征;而文学中的语言喻体与被喻体却是分离的———文学作品中“狮子”这个词首先是一个想象中的狮子的形象,继而成为勇猛(被喻体)的象征。再者,电影语言所直接表现的只能是具体的、特定的、个别的客体(人或物),只能直接表现“这一个”客体,而无法直接表现“这一群”或“这一类”客体;文学语言既可以直接表现具体的、特定的、个别的客体,也可以直接表现抽象的、泛指的客体。还有,与美术和音乐一样,电影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可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而文学语言却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性的语言,难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二)从艺术形象上看,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两者在传达媒介上的不同 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甚至如马赛尔?马尔丹所指出的:“文字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差异。”[4]80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影视的传达媒介是直观的运动着的影像,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正是这个原因,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原著里很丰厚的形象直接搬上银屏后肤浅了,文学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风格情调一上镜头则荡然无存了。有时也存在相反情况,文学作品里看来很淡漠的东西一上银屏就变得强烈了,文学作品里看来很单调的东西一上银屏就丰厚了。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就在于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的差异性。

既然影视艺术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使他们心底荡起波澜;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摄影形象以别具一格的布光和视角使观众迷醉其中,流连忘返,为银屏的画面美深深陶醉,怡情忘怀。因此影视艺术所独具的画面美感是文学所不能取代的。

(三)从表现对象上看,由于空间的特性,影视艺术与文学的表现对象还存在差异 表现在影视所拍摄的必须是可见的物质现实,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也必须用可见的空间画面和人物的外部造型动作表现出来。可是并非所有的心

37

理活动、内在感受都具有外部的空间造型和表现形态,有些情绪、思想和精神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诉诸视听的,因此,文学才是描绘内心世界的最好媒介。

(四)从受众形象生成的特点上看,传达媒介的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影视艺术与文学在受众那里的形象生成的特点的不同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需要读者强大的想像力的发挥,语言符号刺激着读者的大脑,读者则迅速地把语言词汇化为一个个心理表象,并进行积极的分解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表象,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感。影视银幕中的影像,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觉,因而具有形象的直接性,也就是说一定要视觉化。

(五)从两者的传播方式上看,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作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 文学属于“冷媒介”,低清晰度,提供的信息量有限,需要观众的参与和投入;影视属于热媒介,要求参与的程度低。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化,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为核心;影视艺术主要是视觉文化,它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核心。话语文化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观照和欣赏,即美学上所谓“静观”。阅读是这种“静观”的最典型的方式,它允许阅读者反复地吟咏和解读文学作品,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涵义。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学世界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视觉文化则不同,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主体直接进入客体,也就是欲望进入客体,理想主义的原则就此失效。“电影就是要将观众直接卷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超现实的幻觉之中”。[7]

事实上,与有些人主张戏剧与电影离婚相似,强调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不同发现两者中相似性更重要。

[参 考 文 献]

[1][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M].吴岳添,赵家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张骏祥.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德]克拉考尔.电影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7]Soci ol ogy of Post m odernis m by Scott Lash,London:Rout2 ledge,1990,1872188.

(责任编辑 刘迎秋)

On the Rel a ti on between F il m&Telev isi on Art and L itera ture

Zhang Yuxia

(School of Chinese L iteratu re and Journalis m,S hand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Z ibo255049,China)

Abstract:Fil m&televisi on art and literature are t w o different ideati onal media which are interrelated and in2 teracted while obvi ous dissi m ilarities still exist bet w een the m.Analysis of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se t w o can hel p us recognize their str 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gras p their characteristics by comparing these f or m s. Thu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creati on rules of fil m&televisi on art can be better underst ood and the adap ter of literature are expected t o do better in transf or m ing these t w o art f or m s,which is beneficial t o the healthy devel2 opment of our educati onal cause,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fil m&televisi on art;literature;si m ilarity;dissi m ilarity

47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 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 《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 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 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被拍成了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第五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摘要】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中,笔者将在分析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联系与融合的基础上,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论证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观点。 关键词:电影;电视;影视艺术;区别;联系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重要性 电影和电视在当代传媒乃至整个社会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传播媒介的工具,还是大众文化的形式,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和角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举足轻重。走进影院看电影,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休闲方式;坐在家里看电视,更是每日家常便饭一样的必修课。 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同时,电影和电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从工具到艺术的变化,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性质,而作为艺术形式的影视,则对文化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人类迄为止创造的所有艺术史中,影视艺术最具特殊性。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学在现当代艺术中的最新发展,是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艺术事件。 所谓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

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情感以及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一种艺术。而电视艺术,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影视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 从表达路径来看,电视是一种由电视台或是影视公司制做,通过电视机接收节目的一种面向大众的技术和文化的集合体,而电影是由独立的电影公司制作,然后在各院线上映,只面对一小部分观众的独立作品。从传播媒介来看,电影要在电影院的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观看,而电视是坐在家里随时、随心的观看,电视机更是一种普遍的家用电器。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确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将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技术手段、表现内容、视听感受、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五个维度来阐述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 1、发展历史维度上的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电影早于电视而出现; 电影诞生于1895年。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最新-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材Topic15文学与艺术精品

Topic Fifteen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文学与艺术话说中考 本话题是文学与艺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特色、发展及创新等情况,并能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学与艺术。中考阅读理解对本话题考查是通过阅读 小短文理解大意,从短文中分析、整理出文学或艺术的历史、特色、新闻人物、发展创新及 走向。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欣赏和发展文学与艺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当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动向,多涉足文学与艺术领域,亲身去感受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走近中考(四川乐山·2018) If you are a teenage boy,and you want to succeed in life,you'd better read this great book.From Boys to Men by an American writer, Michael Gurian,tells teenage boys that they are living through the best years of their lives.There is no reason for them not to love life. You may think that only your body is growing at the moment.But the book says your mind is growing,too.The book tells teenage boys that they need to help their bodies and minds grow.To do this,they should stop spending their tim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nd should start playing sports.Sports,the book says,keep you healthy and teach you important life skills.They teach you how to be a leader and how to work as part of a team. The book also tells boys how to love life if they're being bullied(被欺负).It says boys have to stop being scared(害怕的) of such bullies.It is the only way they can become more successful people. To become the man you want to be,you have to think for yourself and believe in yourself.But,most importantly,the book says,you must always dream of success.Never be happy with what you've got,and always want more.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 ) 1.From Boys to Men is _______. A.a Chinese magazine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

从巴黎圣母院看文学与艺术

文学院郑小静09134117 从巴黎圣母院看文学与艺术 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从从属关系上讲,文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如果说艺术是一条宽广长流的大河,那么文学就是其中的一条分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等等。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但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却包含广泛。总之文学需要艺术中的升华,艺术需要文学的渲染。而作为一个学文学的人又怎能脱离对艺术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世界名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故事中所提到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

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听外国美术鉴赏这门课时,才发现原来一个教堂除了文学上的造诣本身还具有如此神秘的力量激发着人们去探索,去解密。 巴黎圣母院的每个细节都想更深入的了解。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 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 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大荧幕上放映后,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了。尽管如此,文学与电影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电影是指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从这两者的定义上我们就能明显的发现它们呈现方式的不同。文学是用文字向人们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文字成为作品的语言符号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意义。电影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表达出导演所要呈献给人们的故事,它以画面为单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内在包含了浓重的文化底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记忆,它是与岁月一起慢慢流淌的。而电影的产生,是得益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感没有那么的厚重,并且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创新发展,从2D到3D再到4D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到文学与电影的产生,我们自然要说到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文学的创作者是文人、作家,他们拥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见解,深刻的思

想,充沛的情感,坚韧的精神。如果觉得作家一定是那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就错了,虽然那样的作家占大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文学涵养确是极深厚的,而作家们的文学涵养的最好体现就在他们作品的遣词造句中。同时这些作家们的知识涉猎也得是极广泛的,在文学作品中总会提到许多与文学无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就要求作家们在写的时候必须有所了解,若是弄错了,势必会造成误导。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导演自然也是不轻松的,他是电影的总调度师,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定剧本选演员到最后的剪辑都离不开他。他需要对电影有完全的了解才能明确的让别人知道该怎样去做,有时他可以是演员教演员如何演戏,有时他可以是灯光师告诉灯光师如何打灯。这一小点上最作家在创作时将自身融入到书中是差不多的。同样的,作为导演所考究的就是电影的画面问题,要呈现出真实细腻美好的画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角度光线等各种问题。因此,可以说文学与电影虽然是由不同的人创作的,但是无论作家还是导演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呕心沥血的向我们表达火传递这内心的一种想法。 接下来说一说文学与电影的受众方面。看书的人我们称之为读者,看电影的人称之为观众,这里同样是看,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作为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代入书本中,因为通过阅读文字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将书本中的内容形象化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就是在思考在参与。观众则更侧重对电影的观赏,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发生的故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中国文学与艺术期末试题

西安外国语大学考试试题编号: 2012-2013学年第 2 学期系(院、部):英文学院专业:英语 课程:中国文学与艺术班级: 12级专选命题时间: 13年12月命题教师: 苗淼 以上栏目由命题教师填写,下栏由考生填写 学号: 1201010609 姓名:左茜系(院):英文学院专业:英语班 级: 6 班 Essay questions (25% each) Direction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urately and concisely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cover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 Questions for Chinese Art 1.What is taotie? During which dynasty or dynasties was it most popular? What are some hypothesis concerning the meanings or origins of taotie? (1) Taotie is a mythical ferocious animal in Chinese legend which people said was the fifth son of dragon. Taotie was always seen on the surface of ancient bronze wares as decoration. (2) Taotie is a motif commonly found on Chinese ritual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And in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it was very popular. (3) Because Taotie’s biggest character is that it can eat lots of things, so it is a symbol of greed. It is said that this monster had no body, only a big head and a big mouth. For it was too greedy for eating so that it ate its own body! 2.What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ang dynasty (early and mid-Tang) art? Name one artist for each time period, and explain how this artist represents the achievement of his time. (1) The Tang Dynasty was an exceptional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 The society was prosperous and stable and ha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culture, art and writing. Writing poems was a major cultural activity and even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began to require poem writing instead of essay writing.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includes nearly 50,000 works from more

影视艺术与文学关系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 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 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 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 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 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 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 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 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 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 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 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 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因此,正如 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 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 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 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诗历来 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影视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一个词差不 多相当于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则无疑具有一种影视蒙太奇的效果。“枯藤、 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镜头内部的摇镜头 蒙太奇,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 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 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简直活像一个导演工作剧本。诗歌 经常用含蓄的、以少胜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方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 意境,与影视通过暂时游离于电影叙事,用空镜头方式进行视觉抒情的方式很相 似。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再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则 很像影视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差异性 1.从语言的表述形态和表述方式上来看,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别。

文学与艺术欣赏

文學與藝術欣賞 --中國通俗小說賞析-- 壹、授課教師:林保淳(中文系) 貳、課程學分:單學期,三學分 參、教學目標: 武俠小說是近代通俗小說的主流,長久以來,就因其所呈顯出來的特殊風貌——「武」與「俠」,吸引了無數讀者的視焦,成為最普遍的一種文學形式;同時,由於媒體的介入,深入影響到當代社會的各個層面,更是研究、理解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儘管「武俠小說」至今仍背負著「不登大雅」的惡名,然而,無論是從文學、學術研究,或是社會、文化探討的角度出發,「武俠小說」都是值得在大學殿堂上講授的課程。 本課程擬以「通俗文學」為出發點,從讀者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說的特質,並切入武俠小說的類型特色,展開相關的探討。一方面,它將是文化性的,傳統以來的「俠客文化」,究竟如何透過武俠小說的推展,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皆逐漸深入人心?一方面,它將是文學性的,武俠小說究竟構築了如何的一個既是「俠骨柔情」,又是「成人童話」的世界?武俠小說憑藉著如何的條件,持續著風靡各時代的人心?金庸、古龍、司馬翎各大家所架構的「江湖世界」,在風格與特色上有何異同?武俠小說究竟與文學何關?一方面,它也將是社會性的,武俠小說是如何出版、刊行與流通的? 媒體與武俠小說如何同心協力,傳播著它無遠弗屆的影響?武俠小說又如何因社會的變遷,逐漸式微與沒落?居今之日,我們應如何對武俠小說作出相應的公正評價? 本課程的設計,不僅僅是文學賞析,而是擬自基本的賞析中,拓展出更深一層的相關於文化、社會的省思,企圖引導出學生對當代文學、社會現象的興趣與思考。 肆、授課範圍:以原典閱讀為主,輔以當代的相關評論。 伍、授課方式: 1. 課堂講授佔百分之五十 2. 分組討論佔百分之四十五 3. 武俠電影欣賞佔百分之五。 陸、課程綱要:本課程分為三個單元,其要項如下: 第一單元:武俠小說綜論 一、武俠小說與通俗文學 1.通俗小說的精神——讀者的介入 2.武俠小說的類型特色——武與俠 二、談武論俠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之间在其目的上 具有一致性,就是要借助于叙事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受众,从而产生审美性的效应,在手段的应用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使用的是现代化的视听技术,采取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这是文学作品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予以剖析。 [关键词]叙事;影视艺术;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2-04 从影视艺术产生之时,其叙事艺术就受到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却表现出与文学艺术叙事较大的差异性,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互相独立的叙事系统。 影视艺术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本文来说,主要是从画面叙事这一层面来予以表现的。电影艺术中,主要是以画面的形式来予以叙事,电影的语言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电影中的影像、音响的效果、画面中的字幕,这都是要借助于画面为载体,这一载体具有画面的真实感与效果的冲击力的特

点。 一是画面的真实感。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划分为影像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两种情况。影像的真实就是指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场景来设计的,从而给予受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举例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海滩血战的场景就带有真实性的特性;心里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对应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基于现实基础上造就真实性的画面才会给受众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自己心理上产生现实性的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腥战争画面与音响效果就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战争残酷性的意识,这就是影视作品所造成的心理真实感。 二是画面效果的冲击力。受众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电影艺术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感官上得到刺激,尤其是动感的画面、真实化的音响效果都可以使得这一冲击力愈加强烈。就以《阿凡达》为例,这一部电影虽然在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设计等都比较简单,但是基于应用了3D虚拟影像技术,就使得产生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情节设计、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事件的安排等方面。据此而言,文学作品的叙事就是在单元化的事件基础上设计出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与场景,在这其中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与艺术的灵魂

“文学与艺术的灵魂”活动方案 “文学与艺术的灵魂”活动方案 美术学科《花点心》教学过程 石河子第一小学陈永 红 一本课学习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内容标准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二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优美的文学名著和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尝试立体造型所带来的乐趣,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制作加深体验。 2知识技能目标:运用揉搓捏按印粘等技法,进行点心的立体造型和创作。

3 能力目标:学生掌握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既会独立分工又善于相互协作。 三个目标不是相互独立,而是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本课的设计思路: 设计本课时,一条明线是通过讲文学名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出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文学名著人物的故事引导下,掌握泥塑的方法和技能,创作作品,另一条暗线是启发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涵的美,并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表现创作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具体环节设计: 以学生熟悉和喜爱文学作品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通过童话主人公----七个小矮人为白雪公主做点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对真实的花点心的认识和感受,通过与同龄儿童制作的“花点心”做对比,引发学生的联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胆进行创造的动机。在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请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掌握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造型创作。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尝试立体造型所带来的乐趣,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制作加深体验。既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同时注重作品的呈现。 在学习过程中,本课不仅可以学生个人创作,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评价,可以从多方面展开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纪实主义理论它将电影视作窗口,它强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最直观和贴近的观察与感受,这是一种追求物质现实复原的有关再现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强调电影应该着力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暧昧性,把现实中的模糊意义重新表现在影片中。与上所说的蒙太奇理论有明显的不同侧重。纪实主义更加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融合。 再谈到人们在对电影的感知方面,在观看电影时,观众既沉湎于影片之中,又清醒地知道这是编造的物品,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然而叙述“逼真”并巧妙的电影往往会削弱观影者的批判性警觉,使其完全进入睡眠状态,让“现实幻觉”彻底取代“现实印象”。于是,观众意识与银幕的距离就被排除,电影不再是对现实的表现,而成为对意识的模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意识的反映,他仿佛变为自身的观察者。这样电影所表现的就与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程度上的融合。 总之,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是有着多重并且紧密关系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的。例如虚构类与非虚构类的区别,重现与创造的区别等,都决定着它与现实世界的多重关系。并且影视艺术也不可能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表现,所以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095062120王牧帆

浅析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的差异.

浅析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的差异 ——以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与小说《红楼梦》为例论文撰写:谭霜 PPT制作:王利 发言人:李小芳 答问人:文秀丽 组长:周智琳 摘要:针对近年来诸多导演对文学文本,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现象,本文试着以小说《红楼梦》与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为例来解析两者之间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的差异。面对当下这个影视艺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一个问题——文学与影视影视艺术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何去何从?本文就文学与影视艺术联姻之后,各自的的表现手法所产生艺术效果作以下分析。这样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魅力是深厚而无穷的,以及享受影视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 关键词:影视艺术直观形象文学隐喻修辞 在当今文学与影视频繁联姻的时代里,许多文学经典被搬上大银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静下心去读文学文本,而是选择影视这条快捷的方式来领悟其中的内涵。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问一句:“难道影视艺术真的能够完全替代文学文本,而独霸天下吗”?这个是现在文学与影视艺术所面临的最尴尬的处境。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这样一个影视艺术高度发达时代,文学与影视影视艺术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何去何从?本文就文学与影视艺术联姻之后,各自的的表现手法所产生艺术效果作以下分析。 (一)影视艺术的直观性的表现手法让文学的魅力更无穷 纵观中外,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因为借助了影视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而迎来了它们生平的“第二春”。《红楼梦》在清朝年间一问世引来强大的关注,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视,多少人以得到它的手稿而引以自豪,这个时代可以视为它的“第一春”。可是,自从它被奉为文学经典之后,有多少人真正去拜读过这部经典名著呢?恐怕很少,曾经听人说过,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些被认为应该的读的书却迟迟没有去读过。这个阐释很形象。因为,既然是名著,那么它就应该是属于高雅文化,与民间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文学经典在大众接受层面上出面了隔阂。可是,一旦中央电视台于1987年将小说《红楼梦》翻拍成电视剧后,国内顿时掀起一股“红楼梦热”,家家户户都在收看《红楼梦》。就这样,《红楼梦》借助影视媒介这个平台成功地进入千家万户,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二春”。有人说过,1987年版的《红楼梦》给人印象最深的在于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电视配乐,尤其是《枉凝眉》那首歌,现在已过了20多年,我们仍记得那段优美的韵律。 是什么让《枉凝眉》这首曲子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当然是影视艺术的魅力了。《枉凝眉》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原文共有十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