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海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海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0-2020)

规划文本

(评审稿)

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旅游发展定位、目标与战略2第三章空间布局8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与业态培育16第五章形象定位与营销推广24第六章旅游交通与服务体系规划28第七章区域旅游协作策略34第八章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36第九章近期发展规划39第十章规划实施政策措施43

导言

海口旅游业起步早、基础好,产业规模位居海南全省前列,已成为海口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由于近年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兴起,全国各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日趋成熟,竞争格局开始显现,加上三亚旅游发展模式的初见成效,海口旅游发展步入相对缓慢阶段,面临巨大挑战。重新审视海口旅游发展的历史轨迹,明晰新形势下海口旅游产业跨越式腾飞的策略、路径,胜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所赋予的新使命,是本规划的核心宗旨所在。

在海口旅游发展的定位与目标方面,规划立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层面、南海区域旅游角度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标准三个维度的思考;在海口旅游产品体系的完善提升方面,规划立足于世界滨海旅游发展趋势与现代时尚休闲度假潮流、国内外旅游消费者需求、海南岛旅游竞合格局的综合考量;在海口旅游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方面,规划侧重于旅游功能空间的细化、旅游项目的规划衔接与量化落实、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的中观指引。

海口旅游规划的总体构想是:

通过全面推进海口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发展,将海口建设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南海区域旅游组织中心与服务基地,世界一流的热带滨海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全面实施海口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战略,通过旅游服务平台构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产业集聚区形成与产业联动发展、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海口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地。

以“旅游综合体”开发为抓手构筑海口旅游吸引物体系核心,以“生态、时尚、健康、欢乐”理念融入于海口特色旅游产品与服务,以“环境与景观合一”理念植入海口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通过旅游功能空间的营造重塑海口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海口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0年至2020年海口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是海口市政府发挥对旅游业的调控引导、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2条本规划范围为海口行政辖区,包括琼山、秀英、龙华、美兰四个区,土地面积230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

第3条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海口市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示范市、全国绿色低碳城市、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六大战略定位,借鉴与吸收国内外著名滨海旅游地发展经验,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政策配套,实现海口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转变,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转型,旅游产业向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传统市场监管向服务型、法制型管理机制转变,将海口建设成为海南“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上满意度最高、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大都市。

第5条规划原则与理念

以人为本——围绕“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要求,立足于以人(包括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为本的基本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富民强市、生活质量提高、和谐生活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提升海口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大产业视角——依托海南国际旅游岛首府城市的良好基础,以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为准绳,以全面提高城乡地区的宜游性和宜居性为目标,以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目的地建设、各项旅游要素提升及其融合发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促互融为根本任务,坚持满足市场需求、激发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实现旅游业对城市休闲经济的拉动作用。

低碳与生态——在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海口产业体系进程中,坚持生态与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把低碳与生态的基本理念贯彻于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中,协调好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绿色旅游业发展促进海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6条本规划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标准规范、重要规划文件以及海口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第7条本规划属区域旅游规划,既是海口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也是海口城市总体规划中旅游专项规划的细化与补充。

第二章旅游发展定位、目标与战略

第8条海口旅游发展总体定位

世界一流热带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面向全球和全岛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高品质的接待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丰富的休闲娱乐与户外活动,营造国际化的都市氛围和安全、友好的旅游环境,具备组织大型节事活动的综合能力,拥有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团队,成为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旅游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基地。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示范城市——立足海南经济特区首府城市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贯彻国家赋予的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各种旅游开发新理念、新模式、新项目的先行先试区,使海口在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集散中心——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总目标,放大中心城市功能,通过旅游产业的集聚开发、旅游功能空间的塑造、旅游企业的品牌化和集团化发展,推进旅游要素的转型升级,构建高度专业化、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并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海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海口成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组织者、推动者、协调者和服务者。

南海旅游组织与服务基地——发挥海口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业已形成的良好产业基础,放眼南海乃至更大的区域视野,构筑开放性的旅游协作网络,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发豪华国际邮轮游艇旅游、海岛旅游和多种海上休闲运动等系列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为南海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综合保障。

第9条海口旅游发展目标

1、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2年,打牢基础,落实部署,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旅游基础性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序,旅游服务质量

的大幅提高,海口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明显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860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84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5200万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到2015年,显著提升海口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业成为海口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1200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17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8600万美元。新增旅游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

到2020年,全面实现海口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国际化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业成为海口国民经济主导支柱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2300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245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1000万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新增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以上。

专栏 1 海口市旅游发展各阶段预期指标

说明:规划期旅游外汇收入(美元)按1:6.8折合人民币。

2、国家级旅游品牌建设目标

5A级旅游景区2-3处:海口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国家湿地公园、阳光国际健康休闲旅游区等。

4A级旅游景区5-8处:海口骑楼老街文化休闲区、西海岸康体运动休闲旅游区、红树林海洋娱乐度假区、金沙湾旅游度假区等。

3、社会、文化与环境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居民素质与城市品质的提升,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的现代化,文明、好客、安全、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展,增加就业,富民强市,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和宜居城市。

海口4、阶段目标

第10条旅游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海口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区域性旅游服务平台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海口建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地。

构建强大的区域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旅游产业领引下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平台,培育与筑造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总部基地。

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落实海口旅游国际化实施的内容和要求,开发主题化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体系,营造与构建和谐发展的旅游空间网络,强化海口城市旅游功能,塑造鲜明旅游形象,建设高效、市场化的旅游营销网络。

创建特色旅游文化品牌。通过海口本土文化、海南民俗文化元素与旅游产品的相互交融和时尚包装,融合现代时尚旅游文化,强势打造海口旅游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并举发展。提升以名胜古迹、古城古村、革命旧址、历史名人等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营造独具海口特色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文化氛围;突出依托海口文化传统及温泉、南药等特色资源与环境的养生文化;围绕派对、演艺、游乐、艺术和美食五大主题内容,培育时尚文化。

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精细开发热带农业观光和休闲渔业旅游项目,推动海口特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与第一产业的互促和互动;围绕海口特色产业开发工业观光项目,形成旅游与第二产业的互动;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首府城市定位,重点强化旅游与会展、商业、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房地产等服务业的互融与联动发展,培育海口旅游新业态。

强化多层级的区域旅游协作。巩固海口作为海南旅游门户的地位,立

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引领者的核心角色,打造以海口为中枢的琼北旅游圈、海南岛旅游圈和南海区域旅游圈。重点加强海口与三亚旅游的产品互补、市场一体、营销互推和信息共享,强化海口与大珠三角区域的旅游联动,深化与北部湾及东南亚地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合作,形成多层级的区域旅游协作网络。

第11条旅游发展理念

以旅游者为本,将“生态、时尚、健康、欢乐”理念融入海口特色旅游产品与服务之中;结合“无缝化”的旅游交通与服务,创造高品质旅游价值;充分利用海口独特的首府资源和多元文化资源进行“环境和景观合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形成独具特色风貌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通过旅游功能空间的划定与“旅游综合体”建设,构筑海口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

第12条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与重点

优势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深度利用——重点加强海口火山地质遗迹与东寨港红树林两大地标性资源的生态化、精品化和特色化开发,提升龙头自然景区的旅游综合效益;注重主城区内府城传统民居和老城骑楼两大街区人文资源与环境的城市休闲化开发,羊山地区火山文化与古村落以及其它景观优美自然村落的乡村体验式利用,形成与龙头自然景区相辅相成的文化旅游产品。

突出效益类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开发——通过温泉与房地产、高端度假旅游项目的结合,精品化开发与延伸利用温泉资源。大力开发海上运动、游艇度假、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地产等多元化产品,将滨海旅游景观资源及城市景观要素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整体打造,多元开发与转移利用海口3S资源。将海口优越的整体环境作为一种优势资源加以利用,开发康体度假、避寒度假、养老度假等旅游产品。

重视基于竞争优势的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围绕国际旅游岛首府城市的组织与集散中心平台搭建、特色主题两大方向,进行资源和环境的整合利用,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围绕旅游价值链延伸进行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开发;围绕旅游产业链的扩张进行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利用,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综合效益。

加强热资源的研究与直接利用、关联利用和延伸利用——围绕健康主题,开展夏季热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产品以及酒店、度假公寓、各类运动场馆等设施的整合利用,树立海口健康旅游基地品牌。依托海洋渔业、花卉种植业、畜牧业和热带水果业等海口热带农业优势,开发热带农业观光产品;挖掘热带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地方特色乡土建筑、餐饮和习俗等地方文化,包装以骑楼建筑、应季美食为主题的热带文化名城体验之旅。围绕热带气候主题,建设以热带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大型主题公园、热带海洋馆、热带动植物园等,展现浓郁的热带海岛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热带海洋文化。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13条旅游发展空间策略

打破以行政地域单元为束缚的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将海南岛、南海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市域外重点扩展东西两翼,沿放射状干线向南部纵深腹地多轴辐射,同时远近结合,拓展海上,向海延伸;市域内优化配套,提升主城,东优、西进、南拓,通过特色旅游综合体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相衔接,形成东、西、南三足鼎立,相对独立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结合“中强、西拓、东优、南控”的海口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轴一带五区”的海口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轴,即北部滨海旅游发展轴;一带,即南渡江生态休闲旅游带;五区为滨海中部都市旅游综合服务区、滨海西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滨海东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羊山时尚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南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

第14条旅游功能分区

1、北部滨海旅游发展轴

东至东寨港,西至金沙湾、盈滨半岛,包括铺前湾、南渡江出海口和海口湾三大区段,海岸线长130多公里,为海口城市功能及人口高度密集地带。依托城区、海湾、海岸、江河等空间资源,将旅游功能与城区组团功能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邮轮游艇、观光休闲、娱乐购物、滨海度假、商务会展、体育休闲、康疗养身、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新型旅游业态,重点建设金沙湾康疗度假、西海岸户外休闲、主城区时尚休闲、东海岸生态度假休闲等滨海旅游功能组团,形成从盈滨半岛至东寨港的滨海旅游带,构筑海口热带精品旅游城市的核心载体。

2、南渡江生态休闲旅游带

北起新埠岛,南至秀英区东山镇,全长约75公里,为海口重要的生态廊道。依托北部都市生活圈和南部新型设施农业产业带、特色果蔬产业带和花卉产业带等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充分利用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滨江自然环境资源及乡村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与引导乡村酒店、乡村客栈、汽车营地、采摘篱园、生态渔村(庄)、家庭农庄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重点建设城区段滨江游憩景观和休闲空间,新坡、珠良、谭社、凤门、文山等沿南渡江特色旅游村镇,成为热带农业生产与乡村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区域。

3、滨海中部都市旅游综合服务区

西至秀英港,东至南渡江,包括中心城区组团11个片区、司马坡岛,为海口金融商贸、文化教育、行政办公、科技卫生、物流等城市中心功能集聚的核心地带。依托骑楼老街、府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国贸商圈、秀英港、海口新港以及大英山、美丽沙、新埠岛等片区的社会经济资源,实施城市旅游化改造工程,强化旅游交通集散和服务功能,建设主题化、系列化的旅游吸引物和特色项目,引导旅游服务及相关业态集聚发展,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整合与提升,成为海口城市旅游产品的重点区,夜间旅游的核心区域。

以“海都华堂、奢华时尚”为主题创意,依托江、海、绿、港、城五大景观要素,强化城市交通、文体、商业等公共设施与旅游功能的有机结合,优化城市商业游憩环境,重点打造骑楼老街文化休闲区、海口国际邮轮港城、“江海汇”渔人码头、“会馆式”酒吧街、海口湾艺术休闲区、经典夜海口等项目,形成中国南海第一文化休闲都市之窗。

挖掘琼山府城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形成集文化交流、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展示海口传统民俗风情和古代史发展脉络的琼山府城历史文化休闲区。

建设新埠岛宜居休闲度假、海甸岛艺术文化休闲主题社区,发展高端商务、游艇度假、养老休闲、品质住区等内容,力求创造自然与人文交融、居民与游客和谐共享的海口滨海休闲度假特色功能区域。

4、滨海西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区

西至金沙湾(盈滨半岛),东至西秀海滩,以长流新城组团为主体,是海口及海南岛对外陆路与海上交通的枢纽与门户。规划建设成为国际化、高端化的商务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通过商务会展、户外运动、康疗度假三大主题旅游功能区的品牌化打造,旅游交通集散、信息咨询等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海口旅游产业新的增效区。

依托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及其配套酒店和商业等设施建设会展休闲区,形成集会议、展览、商务、观景、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业态丰富的城市商务游憩区。

发挥邻近粤海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整合盈滨半岛泻湖、沙滩资源,结合海口独特的医药资源,以中国养生医学为文化底蕴,同时引进国际养生(如SPA、瑜伽等)及医疗技术,将金沙湾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融合优美环境和现代养生理念,包括中医体验馆、南海养生堂、世界养生博览会、度假疗养酒店等在内的健康主题度假中心,构建“中国人的康疗城”、“全世界的养生堂”。

利用西海岸已有的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西海岸高尔夫、美视高尔夫、西海岸国际轮滑赛场、温泉度假酒店等设施,以及“印象?海南岛”这一极具品牌号召力的大型实景演出,打造以户外有氧运动、海上运动、滨海温泉度假、滨海娱乐为主的城市型休闲海岸。

5、滨海东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东至东寨港、西至南渡江出海口东侧,是海口市域海滨生态景观特征最为突出、休闲度假活动最具差异化的旅游功能区。通过整合利用城市规划的江东组团用地与东海岸、赛马场、东寨港红树林等资源,重点打造海口国家湿地公园、海南国际赛马中心、大型主题游乐园、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综合馆等核心项目,成为最具海洋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旅游功能区。

依托东海岸优质的海洋和绿色生态基底,充分利用现有的度假设施、闲弃的跑马场以及较为丰富的土地空间资源,将海口的地域文化与特色娱乐有机结合,将改革开放十万人闯海南的闯海文化与海洋娱乐结合起来,将陆上游憩及海上游憩完美结合,发展海洋主题游乐、博彩娱乐、滨海度假、海上运动、赛马等项目,成为国家级的红树林海洋娱乐度假区。

结合东营片区详细规划,打造包括豪华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游艇

运动码头、公众高尔夫球场、体育公园、海洋生态观光园、人工冲浪馆、室内滑雪场、海景养生基地、高端居住区等在内的风情度假水城。

依托独一无二的东寨港红树林资源,在严格遵循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以生态观光、乡村休闲为主的生态休闲活动,建设东寨港乡村休闲旅游区。

海口国家湿地公园。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旅游景区之一。规划建设集红树林沼泽、滨海湿地和湖泊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6、西南羊山时尚休闲度假旅游区

地处海口市西南,北至绕城公路、东至南渡江,是海口市重要的自然景观地标区。通过整合地质公园、火山古村、温泉等资源,围绕火山主题娱乐、火山温泉主题酒店、火山古村落、高尔夫休闲度假等内容,重点打造阳光国际健康休闲旅游区、海口火山光影梦幻剧场、文山历史文化名村观光休闲区等核心项目,建设海口高尔夫第一品牌区,成为中国“最火”的时尚休闲旅游体验区。

打造火山地质文化休闲带,乡村历史文化休闲带。永兴镇、石山镇、新坡镇、龙泉镇打造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秀英区的龙群村、荣堂村、美梅村、美社村、美孝村、儒东村、儒楚村、美目村、魁星农业观光园和玉龙泉等,龙华区的永东村、道斌村、挺丰村、韦执宜墓、东潭郡遗址、涌潭村、坊门村、八仙泉、冼太夫人纪念馆和文山村,琼山区的冯村、尚导村、潭谢村、新潭村、儒贡村、博抚村、文彩村、玉柳村、旧州岭和包道村,规划不同类型(古村落、热带景观村落、主题型休闲村落等)乡村旅游点。

火山文化生态体验旅游区依托海南岛唯一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地质公园,中国唯一的城市火山遗址公园,建成集观光休闲、科普科考、康体度假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的生态养生基地。

海口国家地质公园。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旅游景区之一。依托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乐景区。

7、南部乡村休闲旅游区

北至绕城公路,西至南渡江,以海榆东线、海文高速各乡镇为依托,按“城乡统筹”、“一村一品”、“产业延伸”的思路联动开发火山古村、椰雕村、槟榔村、菠萝蜜村、红色之乡等特色乡村,重点建设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侯家大院等核心项目,构建具有海口特色乡村旅游模式,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成为中国南国乡村风情体验基地。

第15条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

1、塑造三段主题海岸

整合现有岸线资源,将横贯城市东西的海岸带划分为红树林生态海岸、椰城风情海岸和温泉度假海岸三段主题海岸,通过鲜明的空间形象设计、主题化旅游产品和设施建设,展现其多样化的景观形态和旅游功能。

2、培育两大增长引擎

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脉络,按照“滨江——逐海——扬帆”时空梯次发展序列,创意设计“南海之星”、“希望之舟”两大旅游岛屿,构筑海口旅游面向海洋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平台——“海口龙珠”,弥补海口旅游“有海无岛”的缺憾。

3、营造三类旅游功能空间

依托海口火山文化生态旅游区、金沙湾旅游度假区、西海岸康体运动休闲旅游区、东营风情度假水城、红树林海洋娱乐度假区、东寨港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面向旅游者为主的独立性旅游功能空间。

以海口骑楼老街、府城传统民居社区、新埠岛、西海岸海南国际会展

中心为重点,营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共享性旅游功能空间。

结合滨江新城、海甸岛、滨海大道(西部)商务休闲游憩区建设,配套旅游基础性设施,成为吸引部分旅游者的融入性旅游功能空间。

4、打造“椰风海韵”风情大道

依托原生态的滨海景观资源,建设一条展现海南热带椰岛形象的旅游景观大道。由东向西分为四段:碧海金沙-清新椰林段,都市海韵-多彩椰林段,激情海风-动感椰林段,海阔天空-时代椰林段。分段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健身步道或滑道,配套自行车租赁服务点、停车场、公厕、雕塑小品等。注重当地特色资源和椰树元素的利用,突显海口海韵椰城景观特色。

5、构建三处城市旅游新地标

沿海口城区滨海地带营造东、西两翼两大城市旅游新地标:海口湾大剧院和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海南欢乐广场,既是游客和市民聚会庆祝、花车游行、消遣漫步的综合性城市广场,也是海口城市的客厅和第三大旅游新地标。

6、组织丰富多样的节事活动

依托城市广场、公园、历史街区,通过举办常年不断的国内外名人主持的周末城市大派对(Party)、知名流行乐队广场表演、节日盛装或花车大巡游等,塑造“聚会海口”的城市娱乐品牌;在“印象·海南岛”的基础上继续深度开发夜间娱乐与演艺项目,营造“欢乐海口”的胜境;通过涂鸦、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各类音乐节的举办和电影外景地的建设,塑造“艺术海口”的城市文化氛围;通过地方名吃、国际美食荟萃街区的建设,形成海口美食创新的高地。

第16条海口夜间旅游发展

1、夜间旅游功能分区

规划建设“两带、五区”的海口夜间旅游空间格局。两带即海口湾夜游带、南渡江夜游带;五区为椰城都会风情夜游区、东海岸欢乐夜游区、长流新城时尚夜游区、阳光国际休闲夜游区。其夜游主题如下表:

表1 海口夜间旅游功能区(带)主题

2、夜间旅游活动

通过步行、骑车、人力车等多种方式游览体验骑楼老街和府城传统民居社区,开辟海口湾-南渡江、环海甸岛和新埠岛等水上夜游线路,推出夜间游览活动项目。大力开发包括演艺娱乐、文艺演出和参与性运动娱乐等多样化的夜间娱乐活动,如水幕电影、海上嘉年华、海上风暴谷、未来水世界、室内滑雪与滑冰场等娱乐活动,海口湾大剧院、印象海南岛剧场开展的主题性演出等。结合海口地方资源特色开展夜间观光休闲、文化休闲、购物休闲、美食餐饮休闲、商务休闲;结合羊山地区的阳光国际休闲旅游区的规划建设,针对中高端游客大力推广夜间灯光高尔夫运动。

3、夜间旅游相关配套

加强城市亮化景观设计,为海口夜间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规划建设水上游船码头:新港水上客运中心(近期)、滨江新城水上客运中心(远期),码头区设置旅游巴士专用停车场或停车位;结合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设立水上夜游船票预售服务点;延长公交

营运时间;加强夜间治安工作。

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与业态培育

第17条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战略为指引,差异化与特色化为根本,滨海、近海、远海开发有机结合,岛域与陆域开发协调并举,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与专项旅游相结合,满足需求与引导消费相结合,热带生态与海口地域文化相结合,提升和优化依托资源和环境基础的传统旅游产品,着力开拓以海口城市功能和首府行政与经济资源为依托的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端旅游产品,实现海口旅游产品体系的精品化、效益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开发及国际竞争力构筑的总目标。

第18条八大旅游产品开发

充分发挥海口的综合优势,以“健康、时尚、欢乐”为主题,大力开发以户外运动、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的健康旅游产品,邮轮游艇度假、购物娱乐、滨海度假为主体的时尚休闲旅游产品,以及商务会展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节庆赛事旅游产品和自助旅游产品。

1、健康旅游

(1)户外运动。主打高尔夫、自行车、帆板帆船、速度轮滑、沙滩排球、海钓等特色项目。结合城市集中建设的各类适合于四季训练的专业运动场馆,配套发展一系列集娱乐与竞技、大众与专业相结合的运动休闲场所及相应的培训或教育机构,积极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竞技体育赛事,

把海口建成全国最大的国际高尔夫赛事基地和体育冬训基地,吸引国内外运动爱好者以及专业运动团队,形成以赛事和节庆为载体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2)康体养生。充分利用海口独特的滨海温泉资源、南药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建设类型多样的康体养生基地,包括温泉SPA 度假村、太极养生馆、瑜伽养生馆以及开展海水浴、森林浴的场所;引进先进的康体设施和专业经营管理团队,结合传统中医辅助手段,如推拿、理疗、针灸、气功、药膳等,为不同健康消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康疗服务;针对不同康体养生旅游者,结合健康餐饮、健康运动和健康娱乐等组合内容,推出不同季节、不同强度的康体养生旅游产品,打造“健康海口”城市形象。

(3)医疗保健。建立健全公共与专业相结合的医疗保健机构,大力培养高水准的医疗专家,吸引国际顶级知名医疗旅游机构入驻,打造专业化的保健护理中心,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整形、抗衰老、减肥、心理康复治疗等先进的医疗服务。

针对国内外白领亚健康消费群和企业团队,开发“户外有氧运动+南药养生”、“高尔夫+温泉度假+绿色食疗”、“水上运动/拓展运动+南药养生”等系列健康旅游产品;针对银发市场,建设特色化的融体检、保健、美容、疗养和康复于一体的设施与居所,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一流的医疗服务,配套全国联网的医疗保障体系,吸引中老年群体前来养生度假。

2、时尚休闲旅游

(1)游艇度假。以海口湾、金沙湾、新埠岛和铺前湾为基地,打造不同规模等级和功能的游艇运动码头。针对富裕阶层,建立游艇俱乐部,引进各类豪华游艇,吸引富裕阶层前来休闲度假;针对广大游艇爱好者,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海口市旅游发展规划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海口市旅游发展规划分析 姓名:何松坤 学号:1107714002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3 班级:11717 任课教师:姚治国 2014 年 04 月

内容摘要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地面积为230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62.04万人,年平均气温23.8℃,终年常绿,风光秀丽,素有“椰城”的美誉。国家旅游局在新世纪旅游规划中,把海南旅游区与粤港澳、江浙沪、环渤海、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一起并列为八大旅游区。同时,海南旅游区又是环北部湾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作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的优势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的设立更是海口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落实海口建设“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战略目标而实施的重大举措。在海口市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中,必须结合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规划,对海口旅游的未来提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确定其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并使其与城市空间布局形成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海口市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综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海口;旅游;规划

目录 一、引言 (4) 二、海口旅游地位和市场分析 (5) (一)海南省旅游在东南亚圈的地位 (5) (二)海南省旅游在中国的地位分析 (5) (三)海口旅游在海南省中的地位 (6) (四)海口旅游市场构成 (7) 三、海口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7) (一)现状综述 (7) (二)存在问题 (7) 1.滨海旅游资源不具备优势,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有待于重新确定7 2.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规划,有序开发 (8) 3.缺乏具有龙头性质的旅游项目,没有突出精品旅游的概念 (8) 4.旅游产品的促销与海口旅游市场脱节 (9) 四、海口旅游未来发展战略 (10) (一)开拓市场 (10) (二)整合区域资源 (11) (三)组织旅游项目 (12) 1.热带滨海旅游 (12) 2.体育竞技类旅游 (12) 3.依托河流、水库资源的旅游 (12) 4.温泉疗养旅游 (13) 5.独具南洋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 (13) 6.会议旅游项目开发 (14) 7.结合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开发的旅游项目 (14) 五、结语 (14)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策划创意思路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课题组 规划说明: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时,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海南未来,力求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有新举措,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打造“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 旅游目的地”。 海南省旅游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课题组”根据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多方面创新,着眼于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着眼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着眼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放中发展和在创新中前进,对全省旅游统一策划和布局,努力构成陆海并举、山海齐辉、东西互补、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的旅游新格局,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的策划创意思路,并通过“国际旅游岛,大家来规划”的创新形式,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编制一个富有海南个性、高质量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第一部分总论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概念 市场要素全面国际化、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岛型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基本概念专题研究,略)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载体,实现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实现海南旅游的转型升级,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支撑海南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海南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二)总体目标: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目标体系专题研究,略)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解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开放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旅游战略的重要内容。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日期: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旅游管理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林敏捷 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海口市的重要的旅游精品资源。海口市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和其他市县相比存在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发展竞争力度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开发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海口市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找准自身的旅游优势资源,重新定位旅游形象,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专线品牌。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它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火山口地质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高尔夫旅游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并不是海南省省内拥有最优旅游资源和发展最好的城市。海口市旅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规划不到位,定位不明确,营销力度不到位等等导致其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突破现状,寻找到自身的旅游最优旅游资源,提高海口旅游形象,与省内另一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三亚共同发展,共享游客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是本文所想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海口的主要开发的旅游资源和三亚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都以滨海旅游资源为主。但其滨海旅游资源对游客吸引力上远远不如三亚市。由表1可见虽然海口市的旅游总收入和过夜游客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比起三亚市收入水平而言,还差的很远。如表中所示,2013年海口市的旅游过夜人数仅仅只比三亚少了14.9%,约184.08万人次,但旅游总收入却比三亚市少了48.5%,约

青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性质 (4)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发展规模 (6) 第五章规划分区、结构、布局 (10)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核心景区规划 (26) 第八章绿化培育规划 (27) 第九章风景游赏规划 (29) 第十章典型景观规划 (33) 第十一章游览设施规划 (34)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6) 第十三章社会经济规划 (42) 第十四章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54)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策略 (58) 第十八章附则 (5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青龙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资源和全面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指导合理利用与科学建设、依法管理风景区,特制定《青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成果中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必须同时使用,在本规划范围内及有关区域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风景区内的各类用地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文本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是结合风景区的性质和特色而制定,未涉及到的指标和数据均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山岳地貌和森林生态环境, 加强植被培育; 2、严格保护自然水系,加强水土保持; 3、建立和完善山岳森林生态群落结构,适度调整林相;营造森林生 态群落景观; 4、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展示山水、森林群落自然景观和古 寨遗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二OO七年七月 项目名称: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 MBA、高工、注册规划师总工程师:毛刚博士、高工、注册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编制完成时间:2007年8月 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先杰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主审总工:黄东仆副总风景师、所长、高级规划师 工程负责人:罗晖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参加编制人员:钱洋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王亚飞园林规划师 王荔晓工程师 黄鹤景观设计师 罗朝宽景观设计师 协编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加编制人员:杨勇眉山市政府副市长 钟建国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邹汝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李学文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张乐勤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刘德怀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总工程师 陈瑞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唐学刚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局长陈世良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副局长杨丽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师

前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十余年来,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协调风景区与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龙滩镇的关系,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编制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商务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权,依据我院与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签订的规划委托合同,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下发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我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现按照四川省建设厅《议事纪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 一、规划文件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附件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附件二:《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三:《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二、规划图纸 (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区位关系图 (2)眉山市域、仁寿县域区位关系图 (3)镇域综合现状图1∶20000 (4)镇域统筹结构规划图1∶20000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2020, 【总文本?简本】 惠州市旅游局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8.07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编制工作组 组长 保继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副组长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项目助理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成员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杨云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杨彦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丁绍莲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王永海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王利伟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李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周丹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代姗姗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何然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林敏慧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目录 目录 导言...................................................................... . (1) 1 规划背 景 ..................................................................... (3) 2 规划理 念 ..................................................................... (3) 3 规划目 标 ..................................................................... .................................................................. 4 第一章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 析 ..................................................................... . (5) 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 顾 ..................................................................... . (7)

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0-2020) 规划文本 (评审稿) 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旅游发展定位、目标与战略2第三章空间布局8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与业态培育16第五章形象定位与营销推广24第六章旅游交通与服务体系规划28第七章区域旅游协作策略34第八章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36第九章近期发展规划39第十章规划实施政策措施43

导言 海口旅游业起步早、基础好,产业规模位居海南全省前列,已成为海口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由于近年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兴起,全国各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日趋成熟,竞争格局开始显现,加上三亚旅游发展模式的初见成效,海口旅游发展步入相对缓慢阶段,面临巨大挑战。重新审视海口旅游发展的历史轨迹,明晰新形势下海口旅游产业跨越式腾飞的策略、路径,胜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所赋予的新使命,是本规划的核心宗旨所在。 在海口旅游发展的定位与目标方面,规划立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层面、南海区域旅游角度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标准三个维度的思考;在海口旅游产品体系的完善提升方面,规划立足于世界滨海旅游发展趋势与现代时尚休闲度假潮流、国内外旅游消费者需求、海南岛旅游竞合格局的综合考量;在海口旅游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方面,规划侧重于旅游功能空间的细化、旅游项目的规划衔接与量化落实、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的中观指引。 海口旅游规划的总体构想是: 通过全面推进海口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发展,将海口建设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南海区域旅游组织中心与服务基地,世界一流的热带滨海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全面实施海口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战略,通过旅游服务平台构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产业集聚区形成与产业联动发展、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海口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地。 以“旅游综合体”开发为抓手构筑海口旅游吸引物体系核心,以“生态、时尚、健康、欢乐”理念融入于海口特色旅游产品与服务,以“环境与景观合一”理念植入海口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通过旅游功能空间的营造重塑海口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Master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ongzuo City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规划文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旅游局 2006年05月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罗殿龙崇左市委书记 肖化崇左市市长 副组长: 王昆芳崇左市委副书记 崇左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阳春 蒋连生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 冯学军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 汪夏明崇左市副市长 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陈 成员: 秦昆崇左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蒙世军 黄毅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劳宁军崇左市发改委主任 邹耀平崇左市建委主任 苏星义崇左市经委主任 王雪宁崇左市旅游局局长 农敏福崇左市财政局局长 陈铭全崇左市交通局局长 韦悦珍崇左市教育局局长 林凡崇左市文化局局长 梁振云崇左市商务局局长 蒙有蔚崇左市国土局局长 韦家杰崇左市环保局局长 乐昌毅崇左市林业局局长 梁艳芬崇左市统计局局长 邱志鸿崇左市农业局局长 梁家活崇左市水利局局长 蒙冠海崇左市广电局局长 莫海荣崇左市规划局局长 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陆汉新崇左市旅游局副局长 吴强扶绥县县长 雷多荣大新县县长 蓝晓天等县县长 宁明县县长蓝锋杰

黄武海龙州县县长 谭丕创凭祥市市长 廖应灿江州区区长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名单组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成员 李文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学术指导、研究员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汪升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宋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助理研究员 谢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研究生张丽琍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 肖笃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孝青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郑群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柴江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徐建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II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目录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地域:海南 时间:2013 年 类型:红色旅游 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遍布全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风景资源。在2012年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291.27万人,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85万人次,2012年1-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2580.44万人次,2012年1-10月份海南省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85.44亿元。 同时,海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遍布全省,并且许多都是红色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海南红色旅游启动多年来,至今没有一条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一个稳定的红色旅游产品。众所周知,海南最吸引游客的资源有三样:海湾沙滩,热带雨林,民族风情。目标是以休闲度假为主体,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红色旅游很难进入海南旅游的主流轨道。因而要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海南红色旅游所面临的这一难题。 二、存在问题 1、地位边缘化 海南省地处南疆,隔海相望,使海南红色旅游在全国红色旅游和海南省旅游的版图上都处在边缘地位。虽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线之一,国家级经典红色景区中海南有7个,但分区未列入、重点没突出是不争事实。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有5大资源板块、12大区,缺少海南红色旅游区,是中国红旅的缺憾,海南旅游的遗憾。 2、资源点散弱—满天星、平无奇、孤无援、才不遇 分布“满天星” 海南红色资源遍布全省,每个市县均有革命遗址分布。共有501处革命遗址,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9个国家级基地,27个省级基地。 景区“平无奇” 已开发的资源点中,现代感不强、景区分散、规模偏小、吸引力弱。文化内涵提炼、整理不够,展示形式单一,多为橱窗式陈列,基础设施都不全。 线路“孤无援” 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红色旅游“孤岛奋战”,无法与大陆“红线”连接。海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在偏远地区,道路环境较差。 处境“才不遇”

保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纲 1.1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保山市行政区域所辖的范围,包括隆阳区及腾冲、龙陵、施甸、昌宁四县,总面积19637平方公里。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有效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进行规划,其中近期为2004——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1.3 规划依据 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2、《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8971-2003); 3、《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2001年4月);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7775—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8日); 6、《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1985年6月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设部,GB50298—1999); 10、《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 11、《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0年2月); 1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1月); 13、《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及云南省旅游局,2001年);

14、《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保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15、其它相关法律及规范标准。 1.4 规划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其地方特色,尤其是异于云南省其它地区的地域特色,通过塑造特色旅游产品而后来居上。 2、市场导向原则 从分析市场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设计、制作,规划、开发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3、可持续利用原则 规划既要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的一致,现状与未来的一致,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公示模板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 体规划文本公示福寿山旅游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思村乡, 是国务院国发 [1988] 51 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 集山秀、水美、林幽、石奇于一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21 世纪前20 年, 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在充满希望的21 世纪, 福寿山的旅游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本着远见旅研”远见卓识、责任良知”的企业宗旨与”济世经用” 的规划理念, 项目小组先后多次赴福寿山旅游区进行实地踏勘、现状资料收集、市场调研; 并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进行座谈, 广泛听取意

见; 同时严格遵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有关规范, 登记图表、填绘地图,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在多个方案的比较论证基础上, 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项目小组得到了岳阳市旅游局、平江县旅游局、思村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平江县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规划分三大部分: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系列图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受水平与条件所限, 规划中的纰漏与误差在所难免, 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顾问: 彭东明洪志凡李岳玲 组 长: 谢淼泉 成 李镇江艾鲜枝 员: 田共兵 吴湘清何蒙珍赵淼涛 周三春杨野廖洪鸣 林冰玉唐杏桂办公室主任: 林冰玉(兼)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作业小组 顾问: 袁健许春晓 刘源 组 长: 副 袁开国 组长: 张国珍张欢李宪坡 组 员: 周玢朱湖英杨宇 调查研究人员: 李镇江唐杏桂邱齐平 赖豪杰 第一章总则 第1.01 条本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宗旨, 为指导福寿山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而编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130425_海南旅游发展简史(一)

海南旅游发展简史(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教学手段:教材文字为主,PPT展示图片和拓展资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阶段的旅游业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萌芽阶段(1956-1987) 1956年,海南华侨旅行服务社成立。海南第一家旅行社,主要为华侨探亲服务,部分体现现代旅游功能。 1974年,海南中国旅行社成立。海南旅游业的萌芽。 1981年,将海口和三亚作为我国的冬泳度假区重点先行建设。1983年3月,《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 1986年1月,海南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区被列入国家七五计划。 二、起步阶段(1988-2000) (一)起步阶段前期(1988-1991) 建省办经济体特区之初,旅游业被作为工农贸旅并举的四个支柱产业职业。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1988年5月,《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级风景区域规划》,旅游接待出现有史以来第一个高峰。

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到1991年,海南客源主要是商务、公务客和观光客。 (二)起步阶段中期(1992-1997) 提出“度假休闲在海南”的口号 1991年,重组省旅游局 1992年,“全社会共办大旅游” 1993年,《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 1995年,《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法律法规。 1996年,“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1997年,旅游业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基石之一。(三)起步阶段后期(1998-2000) 1998年,重新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调理》,新制定《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 提出“冬季到海南来戏水”的口号。 编印培训教材:《海南导游基础知识》、《海南省导游员手册》、《海南省导游资格等级考试手册》 1999年,实施《海南省旅游分级管理办法》 2000年,《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海南旅游起步阶段的经验和不足

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简要本)1020文档

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 (征求意见简要本) 二零零六年十月

规划概要 一、规划技术说明 (1)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目标导向:基于湖南旅游资源实力与市场潜力,本规划锁定将湖南“从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化”的目标,面向存在的问题,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并进行各项统筹安排。 问题导向:本规划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拟重点解决湖南旅游业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即:与产业地位建设相匹配的支持体系建设问题、与新交通格局和区域形势变化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问题、旅游产品转型、旅游产业升级与提质增效益问题、进一步拓展入境游市场优化三大旅游市场格局的问题。 强调可操作性:本规划在专题研究的基础提出理论上的最优方案,并将这些措施转化为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可操作的工作抓手,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 (2)规划对关键问题解决所使用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集群理论。根据湖南省内外区域合作与竞争特征和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目标,考虑到湖南旅游生产力布局零散的特征,提出集群式发展战略,并据此进行全方位规划。 旅游产业经济学理论。根据旅游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立足于本土经济,统一协调与安排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时序。 旅游市场营销学理论。根据客流规律和目的地选择规律规划配套与营销湖南省的旅游产品及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可持续发展理论。根据湖南省的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可接受极限以及经济基础条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保证项目实施和产品建设的可持续性。 (3)规划措施制定的技术分析框架 本规划提出的措施所依赖的分析路径是:现状分析与建设产业大省的差距问题诊断理论上的解决措施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可操作的措施(即工作抓手),具体可以用下图表示:

某旅游区总体规划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 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二000年十二月?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附图: 1.区位关系图?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 11.善应庵规划详图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 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三、规划依据?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 建设部发布?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