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职校教师的三种角色

论新时期职校教师的三种角色
论新时期职校教师的三种角色

论新时期职校教师的三种角色

莱西市机械工程学校于秀丽

如果将整个教育系统看作是一汪波光潋滟的湖水,职业教育便是那只在湖水中游弋、成长的丑小鸭。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商家必争的隐形财富,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已是教育界与企业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为新时期职业学校的一名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高明的“狩猎”者:交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兔子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能力,使之具有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博取一席之地的资本。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与其生硬地塞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交给他们几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确实,大多数时候,一个知识渊博、头脑灵活、专业技能超群的人要比一个腰缠万贯却能力低下的人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关注与信赖,从而更容易迈入成功者的行列。

同时,21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更是新型人才不断成长、有更大用武之地的时代。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完成这一重任,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做一位眼中有“兔子”手中有“猎枪”的好猎手,而娴熟的“狩猎”技巧和勇敢的“狩猎”精神正是职校教师要交给学生的生存法宝,也是一个新时期青年的必备素质。“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因此,教师交

给学生的绝不应仅仅是美味的“兔肉”,而应是获取猎物的猎枪。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大量的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就像一个守着大堆金币而不会花的孩子——只是一个移动的书橱而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仅凭在学校中获取的点滴死知识,根本无法生存,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使学生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才不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坐吃山空。

二、睿智的发掘者:发展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

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个性化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育。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比普通教育更加密切和直接,因而作为担任技能开发的职业学校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摒弃思想中的陈旧因素,不被应试教育的罗网羁绊住,将“为了一切学生”作为行为的准则,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即“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叛逆心理强,“出轨”行为多,个性较明显。早在初中时,他们的心灵大都饱受了应试教育的戕害,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内心压抑苦闷,加之大多数老师将目光盯在了优秀学生的成绩上,他们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又体现着另一个明显特点:在学习之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对于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开启他们的心智,关键是用好兴趣这把钥匙。一位好老师应像审时度势的将军一样,抓住每一次出击的时机,出奇制胜,攻克学生心灵的堡垒;一位好老师还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运用兴趣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保持耳聪目明,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长处,通过适时的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以真诚的心欣赏他们的特长,发掘他们心中潜藏已久的巨大能量,才能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来达到我们培养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有人说“时代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平庸”。言外之意,做学生的不应“朝三暮四”地涉足多个领域,而应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此话乍一听似有点道理,但细究起来便可发现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实践证明,爱好广泛、头脑灵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立人立业,而头脑板滞、知识面狭窄的人则是为社会所排斥的。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一只脚踏进了职校的大门,另一只脚就已经时刻在为迈入社会而做着准备,如果只想着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保一门专业过得去,甚至强行扼杀兴趣的种子,迫使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不去尝试掌握更多的技术,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如此“人才”必将不敢直面人才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而最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抛在远远的后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的王国中没有“责任田”。尽管我们的社会不需要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稍懂一点小

常识就自以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但是,我们却必须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看似抽象而实则蕴涵无限发展空间的理想而奋斗,只有使学生不断地做着极限发展的努力,才有可能将其锻造成为真正的“人才”。

三、宽容的爱心使者:实施“爱的教育”,以人格魅力塑造魅力人格

使学生个性化地生存、个性化地发展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盏盏明灯。裴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一位教育家也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这就向我们昭示:不爱孩子是为人类所不齿的。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付出几倍于自己孩子的爱给他(她)的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抛弃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学生的终身设想。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正是对爱的教育最好的诠释。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教师人格魅力极大程度地决定着学生价值观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易发生偏差的时期,正如一团面团,捏成什么便是什么,而旧有的教育思想往往容易“捏”出一些“次品”。如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不仅使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极易削减学生灵感的种子“破土发芽”的力量。反之,一个对学生富有爱心、充满人格魅力的

教师,其言行则恰如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心田,营养学生品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平等地对待他们,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尚有如此胸襟,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认真地反思自己的为师之道么?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教育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它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只要熟悉教材,教案得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简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定位: 一、明确教师的双重身份 1.教师自身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受众 科学的发展观这样一种理念,既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又是自上而下的演绎。作为受众,教师在接受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时是要面对一些传统理念的挑战的,这些传统的东西通过各种形式灌输到教师的思想意识里,根基是比较牢固的,这也正是禁锢教师的思想、吸纳新事物的主要原因。作为受众,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

教师职业角色

浅谈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教师的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他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己任,这是这一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重要标志。 2、学生的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是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教师肩负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使命,其榜样作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认同和模仿的愿望。教师作为学生榜样角色,对其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备相当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基础,堪称学生的榜样。因而他不仅仅是对思想、品德规范的认识,而是要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以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3、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教师还应充当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维护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当教师不在时,学生也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4、班集体的领导者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班集体的形成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技巧,积极地加以引导。 5、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这些障碍、问题若不消除,轻者影响学生的学习或生活,严重者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教师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广博、了解学生,能理解学生的焦虑和挫折,能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安心地学习,愉快地学习。 6、父母的代理人 在儿童心目中,学校里的教师是父母的化身,他们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教师,并且期望教师也象父母那样爱护和理解自己。实践证明,在学校教育中,大凡有成效的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学生父母代理人的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塑造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因为,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劳动效率和效果。 (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1、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专业知识要精通。 (1)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好功课的前提。(2)教师要了解所任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只有掌握比教学内容更深更广的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材,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不断学习,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一个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深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各种教学艺术和宽广的知识面的运用是一个成功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 3、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 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英语组潘文姬 首先,教师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这个我们老师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教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显然比前者好。然而,管理学生并不简单,它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善于管理学生,不是看他是否管住了孩子,而是看他“管”中有多少的教育因素。瞪眼、怒喝也能管住学生,但这样的管理并没有多少教育因素。说到底,学生只是惧怕你才“听”你,并不是他真正受到了教育。长此下去,学生就会成为一个看脸色行事的人,哪个老师凶一点,他就多听点;一旦遇到一个好说话的老师,他就很可能会发泄出来。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变成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真正以人为本、真正替学生的成长发展着想,而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教师聚在一起聊学生,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难教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有这么多毛病?说着说着,我们会感叹:哎!我们以前哪会这样呀!以前的我们是多么

听老师的话啊!是呀,现在教书的确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时代在变化,因为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在过去,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老师的脑子里有所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因此,学生崇拜老师,尊敬老师,视老师的话为权威。而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学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学生知道而我们老师却不知道。这些大众媒体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讲的课再生动,也不不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你的内容再丰富,也比不上电视的专题记录片;材料再新鲜,也比不上声音色彩俱佳的电视画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传播者”和“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让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然,我们老师的课只会是越来越难教的。 第三,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这一职业最大的毛病是让教师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句空话。但是,教师的成长,他必定要经历学习与反思的阶段。每一位教师,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自我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先应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来阐述教师角色观,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认识。例如,基于“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研究认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也有研究者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因材施教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几种教师角色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角色;认识 一、概念界定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① “教师角色,指教师勤学习,善劳动,诲人不倦,和颜悦色,师生无间;教学大方,语言简练;公正直爽,慎思明辨;宽厚、慈祥、幽默、坚强。”② “教师角色指,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以教师为职业的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学知识的导师,而且是做人的榜样。”③ 这三种概念,分别从不同层次上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界定。第一种概念,强调教师角色是一种期望中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分了类;第二种概念则注重身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第三种概念则认为教师角色是关于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的一种社会期望。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43. ②张焕庭.教育辞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3. ③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547.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教学教材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师角色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含义;了解历史上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能分析现实中的教师角色隐喻;把握在教育发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能用相关的知识分析教师的工作。 第一节教师角色 一、角色 (一)角色的内涵 原属戏剧用语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使用了这一概念,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中,指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与行为。 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角色一是社会对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二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三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规范 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不仅规定了各种角色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了角色的行为方式。 角色规范是指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角色期望的提炼而形成的,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现象。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有两种形式: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又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所承担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履行不同角色行为的要求,可能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这被称之为“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 角色内的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四)角色学习与角色训练 角色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角色训练是指培养一个人具备那些按照角色期望来行动的能力的过程。 (五)角色行为与角色扮演 角色行为——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角色期待在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模式上的表现。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放飞梦想,让心灵去旅行”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谭夏瑜 以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诸如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新课程在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尽快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以适应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放飞梦想,回归本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凸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建设者、研究者,故而,我认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是引导型、方法型、创新型、人格魅力型以及研究型的教师。 1、回归主权,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型的教师。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威。而在新课程下,教师要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为给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候给予引导和支持的导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2、因势利导,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方法型的教师。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新知识以爆炸的速度更新和递增,人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因此,教师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何况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过时。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学习,而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主人翁的过程中,新课程要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的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解决问

教师角色解读

教师四个角色的解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引起了教育方面的转变,这包括教育资源逐渐丰富,教学方式等的现代化,这些改边带来的是教师角色的 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 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方式改变。因此从教师角色转变的这一话题,还有充分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教师角色定义 在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教师角色所代表的涵义作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1]在我们狭义的理解范围内,教师角色指教师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课堂讨论的教师角色指实际角色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从教师实际的行为来讲的。 在上节课上,同学提出将教师角色划分为: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关于角色的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这四种划分有其合理性,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阐述。 二、社会转变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型 (一)传统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教学中心 “教师、书本、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教授知识 与技能,帮助学生解答疑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把角色演绎的很好,但是这种教 学模式有着严重的不足,在社会条件不发达的过去甚至现在偏远的地方,教师仍然 是以这种模式授课,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作为社会个人,不 可能了解世界的各种知识,也会存在知识的盲点,这也会影响教学。在信息化发展 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教师也应提升自己的观念,积极 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角色 随着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我们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一般的城市教学领域,已经或者即将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所以教师的角色将会有单纯的传递着向多元 化方向发展。 1.教师角色----观察者 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角色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责任的教育者,必须尽量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在中国小班教学 是很少的,从最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课堂是“一对多”的,及时关注 每一位学生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有深度的教育者会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点 点滴滴,进而加以“个性化”指导,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教师教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观察学生,是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基础,只有在教师细心观察下,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引导,学

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的定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也相对应的重新定位。它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科学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教育的社会职能来看,教师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一)社会义务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学习中,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问题,交流想法和启发学生。其次,优化知识结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教师不能前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的变化形式,并且有所创新。再次,要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重视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在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中,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个体,不具备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则是主张信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探究世界;主张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方法,安排并实施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最后,从课程复制者向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转化。新课程要求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的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资源的能力。由此,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假设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必然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变,促成其从原来的课程复制者向建构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包括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新角色定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我们教师应该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作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也有利于未来将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最终站稳讲台,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方式标准、知识观,成才观等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一位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教书育人。 新课程目标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地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12190130 刘灵超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但是教师的出现却要迟到多。教师职业是与学校共始终的一种职业。我国很早就有老师这一职业。老师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中提到的:“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也从当初最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一步一步的丰富充实了起来。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种职业角色的素质。 (一)知识的传授者。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到教师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有丰富的知识。我相信绝大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知识的熏陶。教师自己应当是一个知识宝库,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师扮演着信息源的角色。这是教师职业角色中最具核心和基础性的角色,也是教师职业得以产生发展并延续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要有扎实的师范技能,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整理成能够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要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内及课外知识。 (二)学生的管理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接受社会委托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有其自身的规范与制度。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正常秩序必须依靠规则来约束。教师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制定校规或者班规,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在规则确定下来后,教师很多时候要扮演管理者的身份,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进行正确适当的惩罚,对于学生的亮点也要能够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教学目的的确定、课堂教学管理、班集体建设、班集体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日常管理等。 (三)人生的指向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管理学生的同时更多的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未知的领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社会角色

教师的社会角色 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社会角色包括三种含义:1.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 2.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3.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反映出角色扮演者的社会地位及其身份,而且体现出个体心理、行为与群体心理、行为及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是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了角色。比如,一位成年男子处于一家之主的地位,并且具备了参加工作、抚养和教育子女、计划家庭生活等行为模式时,便充当了父亲的角色。那么,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由于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充当以下角色: 教师的角色分为两类。一、社会表现的角色(一)教书育人的角色 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教师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起着传递人类文明的作用。教师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决定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充当着教书育人的角色。这种角色主要体现是:教学角色──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教育角色──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1.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这是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通过教学,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要做到:“博”、“深”“新”三个字。“博”就是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深”就是给学生以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新”就是要补充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果去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激励学生积极地学习。为此,教师本人首先应该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缺乏较深造诣的教师,是不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的。同样,满足于现有知识,缺乏求知精神的教师,也无法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真正出色的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充满热情,有钻研的能力,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为教师的热情所感染,激励自己自觉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2.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我们应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具有取之不尽的“长流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学习资料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 定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英语组潘文姬 首先,教师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这个我们老师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教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显然比前者好。然而,管理学生并不简单,它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善于管理学生,不是看他是否管住了孩子,而是看他“管”中有多少的教育因素。瞪眼、怒喝也能管住学生,但这样的管理并没有多少教育因素。说到底,学生只是惧怕你才“听”你,并不是他真正受到了教育。长此下去,学生就会成为一个看脸色行事的人,哪个老师凶一点,他就多听点;一旦遇到一个好说话的老师,他就很可能会发泄出来。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变成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真正以人为本、真正替学生的成长发展着想,而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教师聚在一起聊学生,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难教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有这么多毛病?说着说着,我们会感叹:哎!我们以前哪会这样呀!以前的我们是多么

听老师的话啊!是呀,现在教书的确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时代在变化,因为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在过去,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老师的脑子里有所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因此,学生崇拜老师,尊敬老师,视老师的话为权威。而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学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学生知道而我们老师却不知道。这些大众媒体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讲的课再生动,也不不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你的内容再丰富,也比不上电视的专题记录片;材料再新鲜,也比不上声音色彩俱佳的电视画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传播者”和“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让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然,我们老师的课只会是越来越难教的。 第三,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这一职业最大的毛病是让教师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句空话。但是,教师的成长,他必定要经历学习与反思的阶段。每一位教师,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自我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先应

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与教师角色 校本培训资料五 (一)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角色这一概念原取自戏剧表演用语,后来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然而资料显示出最早给角色下定义的是林顿,他说: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时,就扮演出相应的角色。父母、子女、工人、农民、干部、售货员、旅客等都是社会角色,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着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就是一个角色丛。如某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教师,在其他教师面前是同事,在家里可能是丈夫、父亲和儿子,在街上则是游人、顾客等。每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着相应的角色。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符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例如“像个父亲”,“像个领导”等。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的角色期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某社会角色的行为,从而“像个父亲”、“像个领导”。同时角色意识还使个体随着条件或情境的改变而转换角色,如一个经理在公司以管理者的角色与他人交往,到了商店或家里,就不能以经理的口吻讲话,而只能是普通顾客或丈夫、父亲等角色。因此,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二)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所以,关于教师的界定,有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忠实推进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让我 欢喜让我忧”。喜的是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发现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 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 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 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的角色已变成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变 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具等待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是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将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 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地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如果再用 传统的方式给教师定位,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 新定位。 一、变“塑魂的工程师”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却忽视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将学生用一种固有的模式进行塑造,打磨成形,而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将来 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二、变“辛勤的园丁”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 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园丁对园内的花草树木进行必要的培土、浇水,更主要的是修剪工程。 园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花草树木进行人为的修剪、整理、压制等,创造出一种园林艺术, 很大程度上使花木呈病态的美。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 能像花木一样任人宰割,而毫不旁溢斜出。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 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千姿百态 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三、变“无私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 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蜡烛有固有的质和量,它们在照亮别 人时,燃烧着自己,当身尽光亦尽。但教师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人,也应该在照亮别人的 同时,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永不熄灭的星辰,像太 阳一样,永恒地为人类带来光和热。并且,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照 亮别人。 四、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 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 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精品论文】:浅谈教师角色

论 文 样 本 姓名: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浅谈教师角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小学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样的课程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还要充分发挥汉语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完成这样的课程功能,我们必须指导学习主体进行足够的言语实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内化为语言能力。 如上教学理念启示我们,语文老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主宰者、评判者和执行者。所以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该如何转换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由系统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灌输者、讲解者、训练者而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我今年45岁了,长期以来,我已习惯于依据教参或其他材料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进行条分缕析地讲解,似乎通过呕心沥血的讲解就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灌溉和哺育。然而,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一讲一听,能收到好的效果吗?答案是一定的,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言语实践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教训。在今年教学《我的“长生果”》这课时,文中有这么两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