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翻译问题解析

来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听力的教与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效果普遍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元认知学习策略的灌输。学生如果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元认知学习策略,就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评估自身的学习状况,并能自觉地根据相应的学习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对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控和反馈,而且还会在需要时对学习策略进行修正,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 2002.(3).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周雪. 元认知—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原动力[J].青海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4]O’Malley J.M.&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Flavell J.H.Metacognitive Aspect of Problem Solving[A].L.B Resnick(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C].Hillsdale,NJ:Eribaum,1976.

英译汉翻译问题解析

李鸿雁 贾育红 邓小玲

(新疆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摘要】做翻译,没有捷径,也没速成,只有通过多练习,对语言、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的技巧了解的越多,越透彻,翻译表达的才会越灵活,越到位,甚至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关键词】翻译 多练习 了解技巧 得心应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10—0046-02

我们进行英译汉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总觉得很难用汉语准确表达,而当句子稍长时,就会觉得更难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对英语语言的熟悉程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容易理解和表达,而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另外一门语言,基本是通过书本为媒介习得,使用起来自然不如汉语来的得心应手。因此,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过程中,多熟悉英语就成为必经之路。也只有当我们对英语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后,翻译时,遇到比较不懂的词句时,才不至于慌乱,觉得无从着手。

在对汉语和英语都熟悉的情况下,还要把它们进行对比,了解其差异,这样,在翻译时就不会使这两种语言对不上号。语言差异包括文化背景差异、语言结构本身的差异等多方面内容。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了解。这里,我们主要讲讲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字母组成语言,而中文属于汉藏语系,由方块字构成。要完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的翻译,必须要多了解它们的结构差异。记得以前讲过,英语属于“形合性”语言,形状像“葡萄”,是靠一根主线将句子的很多部分,如分词、介词、从句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注重意思上的紧凑。例如,在回答“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做什么?)这个句子时,用英语回答,就必须说“I am reading a book”。这里的I am 就不能省略, 否则,在英语里就不成句;而用汉语回答时,则可以说,“我在读书”、“在读书”、或“读书”,都可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的表达比较注重结构逻辑性,汉语表达则注重表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英翻汉时,就可以不必拘泥于英语的结构,用较灵活的汉语形式表达。

在翻译中,了解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后,还要注意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因为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中文读者会更容易明白英文所讲的意思。因此,在表达上还要有一些技巧。

在英译汉中,常见的技巧有很多,比如,后置定语的翻译。后置定语是英语中特有的现象,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有特别的技巧。

例如,在“The first thing to buy is a hat.”这一句中,to buy是修饰the first thing的定语,因为在被修饰语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后置定语。在汉语里,一般定语都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在翻译英语中的后置定语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后置定语在汉语中的前后位置。当定语比较短小时,则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将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在这个句子里,to buy 这个定语比较短,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可将“to buy(要买的)”放在被修饰词“thing(东西)”的前面,可以翻译成,“第一样要买的东西是帽子”。再比如,He founded a discussion group that met weekly to debate the issues of the day。这里的a discussion group (讨论小组)的定语是一个定语从句that met weekly to debate the issues of the day。由于从句比较长,所以在翻译时,就要将修饰部分放在被修饰的a discussion group (讨论小组)之后,并将其单独成句翻译出来。因此,译文可以翻译成,“他成立了一个时事小组,每周聚会一次,对当时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后置定语在英语中很常见,其翻译技巧也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再比如,词类转换技巧。在英译汉中,名词转换成动词的技巧比较典型。正如前面所说的,英语,是一种“形合性”语言,它是依靠一根主线将各种成份串在一起,因此,一个句子里只能有一个动词,作谓语,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它是靠内容的语序一节一节地铺开叙述,可以在一句中出现几个动词来表达。因此,在英译汉时,将英语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是我们常用的翻译技巧。例如,He sent us away with some good advice, a handshake, and a smile.“临别时,他给了我们一些忠告,微笑着和我们握手告别”。在翻译这句话时,你会发现,在英语句子里,只有一个动词,就是作谓语的sent,其它几个名词some good advice, a handshake, and a smile都是以此为主线被串在一起,但在译文中,我们会发现,句中的advice, handshake 和smile 这三个名词都被译作动词,“给建议、微笑和握手”,这里,将英语的名词在翻译时译成了动词,符合了汉语的一节一节铺开叙述的表达习惯。

再比如,动词时态的翻译技巧。在英语中,有时态的说法,而汉语则没有。比如:He has read this book.他读过这本

书了。在英语中,完成时用have+过去分词表示,而在汉语中,用一个“了”字就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类似的翻译技巧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为了要达到以上所说的熟悉英语、了解语言差异和翻译技巧,还需要进行翻译实践。因为在只有实践中,才能更加熟悉语言,了解差异,将技巧活学活用,真正解决我们碰到的各种英译汉的问题。这样的话,哪怕再长的句子也不难翻译了。因此,多进行翻译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觉得做翻译,没有捷径,也没速成,只有通过多练习,对语言、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的技巧了解的越多,越透彻,翻译表达的才会越灵活,越到位,甚至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高职实践类课程中途免考模式的探析

田学强

(天津市南开区职工大学)

【摘要】中途免考模式在工学矛盾较为激烈的今天,可以在一定情况下有效的解决实践类课程教师遇到的学生因入门难而产生的厌学情况,还可以丰富教学考核方法。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 中途免考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10—0047-01

一、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网络对学生的冲击,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差。

大环境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改善现有的不利环境是我近几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最近几个学期,在所教授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大胆地采取中途免考模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多年来采取过的考核模式

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设计等能力;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中主动学习,并顺利通过期末考核;以上这些是我这么多年教学不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近十年来采取过如下考核方式:

1.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式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仍被广泛的采取,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有点不太符合实际需要。实践类课程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试卷考核不能全面体现。

2.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其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该考核方式理论上是最理想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还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演讲能力等等。但是由于课程设计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律性不高,加之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控各个小组的实践过程,所以导致了很多小组成员滥竽充数情况的出现。

3.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实践,其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该考核方式虽然能有效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出现,但是做法有点太过于强硬。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在学生中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和知识的顺畅传播。

4.学生自愿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其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或直接作为期末成绩

该考核方式解决了上一种考核方式的缺点,学风较好的班级实践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学风较差的班级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同学比着不参与课程设计,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也不如人意,导致大面积不及格现象的出现。

上述四种考核方式虽然各有优点,但又存在着缺点和不足。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对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深入,我的教学改革也找到了一个到目前来说适合实践类课程且效果不错的考核模式:中途免考模式。

三、中途免考模式简介

中途免考模式就是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实践考核点,如果三次左右考核成绩为优秀,即可宣布其达到免考条件,列入免考行列。后期仍需跟着学习,不作为后期检查的主要对象,但作为抽查对象,如果抽查不合格或违纪,取消其免考资格。

四、中途免考模式解析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免考”具有浓厚的兴趣,中途免考模式有效的利用了这一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次考核优秀就列入免考行列,看似有些维持尚早,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全面的评价。但是三次实践检查能够获得优秀,说明该生对本门课前面的教学内容基本掌握,学习基本入门,不用担心在后序课程的学习中存在较大问题。

将这部分同学列入免考行列,是对其学习的肯定和鼓励,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和学习目标。免考同学也会帮助教师去辅导那些不情愿请教教师问题或是教师顾忌不到的那些同学,这样一来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身上。

五、中途免考模式的具体实施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都要有相应的一系列实施措施为其保驾护航,中途免考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开学初期将考核方式公布清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制定切实可取的实践考核内容和课程设计任务。

3.前几次考核一定要做到严格、公正、公平。

4.前几批进入免考行列的学生,要鼓励其帮助那些存在问题、未达到免考的同学,并承诺相关奖励机制。

5.让未达到免考的同学监督那些免考的同学是否继续学习、是否扰乱课堂秩序、是否不愿意帮助同学,如有举报且情况属实,可给予撤销免考或扣分等处分。

6.达到免考的同学,如果最终的课程设计完成的也很好,承诺大幅度提高期末成绩。

7.当形成良性循环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重心转移到那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身上,给予重点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学进去。

8.期末,课程设计的检查要公平、公正,最好在所有同学面前审阅和给予评定。

9.建议每学期都不记名地统计一下学生意见,有助于发现问题,后期改进。

10.每个学期教师也做详细总结,有条件的话再和其它教师相互交流经验。

当前这个浮躁的教育环境下,如何解决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问题,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途免考模式,可以在一定场合下有效的解决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矛盾问题,但日后仍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