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实现的。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0、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

非公有制经济:个人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独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自由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达的市场契约关系、开放型的经济关系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强化)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5、市场经济分类

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依据国家是否干预经济)

6、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联系:制度是体制的基础,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制度性质决定体制性质,体制反作用于制度。

区别:制度较稳定,体制是可以经常变动的。

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国家经济制度相同,而体制却可以不相同。

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度相同,但体制可以不同。

7、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以商品经济等价交换为特征的社会中统一经济类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经济事物。

区别:第一,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经济形成在先,市场经济形成在后;第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属于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产生和发展要求具有不同的条件。(详见书24-25)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

市场体系是由各类市场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指由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形成的体系。

2、市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商品经济是市场体系的主体和基础,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核心

3、要素市场的具体内容

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4、商品价格体系包括的内容

商品的比价体系和商品的差价体系

5、产权市场的含义、特点及产权交易应遵循的原则

含义:从事产权交易的市场

特点:产权交易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产权市场覆盖面宽,交易内容和交易活动复杂多变

产权交易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法律性

原则:市场定价原则有偿交易原则经济效率原则保障劳动者原则遵纪守法原则

6、市场规则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是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为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制定的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规则制度。

内容: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公司制的核心:法人治理机构

2、企业的含义和属性

含义:依法成立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属性:企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3、国企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形式

基本内容:企业法人制度

企业自负盈亏制度

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

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

5、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

是指公司制企业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制衡的关系。

6、微观经济运行的主体

企业、居民、农户

7、企业的类型

①按所属经济部门划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信息企业

②按技术装备水平划分:现代企业、传统企业

③按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④按企业生产要素比例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⑤按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划分:完全竞争企业、垄断竞争企业、寡占企业、垄断企业

⑥按所有制性质划分: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⑦按企业出资方式划分:单一业主制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8、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

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

经济行为:生产经营型和资本经营型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1、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其包括的内容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

包括: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属地原则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新提供的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属人原则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收入(NI),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指标,如GDP、GNP等。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即等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之和。

3、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①从生产的角度对所分配的国民收入进行衡量的方法称为生产法。

②从分配的角度对所分配的国民收入进行衡量的方法称为分配法。

③从使用的角度对所使用的国民收入进行衡量的方法称为最终使用法。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的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PI) - 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5、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

6、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预算②服务费用③价格变动④银行信贷

7、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含义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服务的方式和方法。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

8、如何正确处理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例关系(即处理的原则)

①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要相应增长。

②对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既要使积累基金能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消费基金能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③积累与消费的增长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

④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的含义和三个层次

含义:社会保障是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2、社会保障的功能

保障、稳定、调节、发展和公平分配五大功能

3、社会保障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

社会保险(核心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

影响因素:劳动力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科学技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制度

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我国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途径

类型:粗放型、集约型

粗放型:依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增长,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特点。

集约型: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来实现增长,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

必要性:①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需要。

②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③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途径:①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②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③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④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⑤加强国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

3、经济波动的含义及影响经济波动的原因

含义: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运动称为经济波动。

原因:①投资增长波动因素

②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因素

③社会供求失衡因素

④此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经济体制本身、政府的经济管理决策和政策变动、世界经济的增长波动及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变动、重要资源的发现、大范围气候条件的变化等都是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含义: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世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方法: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5、产业结构的含义

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组织和构成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

6、三次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趋势)

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在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则逐渐增加。7、我国经济建设应该重视的“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

8、经济发展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演进和改善。

9、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联系: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区别:①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泛的内涵。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进展。

②衡量的指标不一样。经济增长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由于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一般以反映这方面内容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③研究的重点不同。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①是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必然要求;

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是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论的内在要求。

2、对外经济关系的含义

指国家和地区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经济联系的总称。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②对外开放是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服务的。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与战略

目标:从开放型大国到开放型强国。

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需要详细阐述)

5、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交流、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6、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机遇:①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

②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

③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④促进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⑤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挑战:①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威胁经济主权)

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

③对金融业的影响;(威胁金融企业的生存,金融危机)

④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四个方面:①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管理国有资产;

④进行宏观调控。这主要是政府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抓管大事,调节收入分配。

2、引入财政、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公式是什么?

引入财政后:(c2+v+m)+净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引入信贷后:(c2+v+m)+净信贷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引入后:(c2+v+m)+净财政支出+净信贷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3、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主要手段是什么?

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②实现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保持社会主义供求平衡的需要;

③实现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5、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经济政策是有政府制定的用以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措施。最主要的是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

内容:①财政政策的具体运作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家信用、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实现的。

②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利率、信贷、汇率、货币发行、外汇管理及金融法规条例等金融工具来实施;

③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本国产业与国际产业关系等方面。

——商学院学生学习部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 简答 导 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 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 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第一种: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7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