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

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
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

巴赫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BWV846)教学分析探索摘要: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进行教学分析,尝试对复调作品的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使复调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c小调赋格;教学分析;探索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81-02

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或是业余钢琴教学,复调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都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古钢琴创作的最高杰作。①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大大发展了键盘音乐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巴赫在这部杰作中体现出的完善的复调作曲技法、音乐构思以及深邃的音乐内涵更是给后人无以穷尽的启迪。

《十二平均律》中c小调赋格(bwv846)是我们复调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首作品。这首赋格声部清晰、内容简单、曲风欢快,易于学生领会掌握,当学生开始进行《十二平均律》的演奏学习时,它是较好的入门训练曲目。

一、触键的方法

关于巴赫音乐的触键法,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

《小步舞曲(巴赫)》教学设计

《小步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一、确定活动名称:三声部女声合唱歌曲《小步舞曲》排练 二、确定活动人数:20人。 三、声部划分:高声部音域中声部音域低声部音域 ( c1 — g2 )( a — e2 )( g — d2 ); 人数比例: 9 ︰ 6 ︰ 7 四、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 教材简析: 《小步舞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由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吴国钧填词而成。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我个人认为,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为此,音乐课上,教师的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以及师生共同创设音乐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德国诗人和音乐理论家舒伯特曾经说过:“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东西。”在《小步舞曲》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节奏、发声、唱歌、欣赏、律动等音乐要素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紧紧围绕3/4拍节奏的强弱和巴赫的《小步舞曲》做文章,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本课内容丰富,知识量较大,各种活动的意图十分明确,能抓住节奏、旋律主要的东西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对3/4拍强弱的体验,了解巴赫生平、巴赫的代表作及小步舞曲的一般特点,会唱歌曲,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愿意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更好地学习歌曲服务。 2、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初步感受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能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轻盈典雅的韵律,感受歌曲带来的愉快心情。 4、收集相同乐曲不同的演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赫及其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愿意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更好地学习歌曲服务。 2、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 2、课前收集小步舞曲音乐知识,在排练此曲前已对此曲进行了视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语:同学们,伴随着一曲令人身心愉悦的旋律,又开始了我们愉快的音乐课。课前老师布置了关于收集小步舞曲音乐知识的作业,想必大家一定完成得很好了吧?那么我们请各个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首先我们用掌声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课件:用大事年鉴表的方式介绍一组德国各时期的音乐家) (学生:大家好,我们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问题……) (师:他的介绍是不是很精彩呀?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德国各个时期的音乐家……,老师想问问大家,在这些音乐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学生议论。 (师:对!喜欢一个音乐家自然有喜欢的理由。接下来请第二组的代表上台来。掌声。) (课件:推荐一组小步舞曲作品,重点聆听其中三首小步舞曲的片段) (师:哇!太美了。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小步舞曲美妙的意境之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教材推荐巴赫的小步舞曲。

巴赫小步舞曲教案

巴赫小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1.唱歌《小步舞曲》高声部。 2.介绍音乐家:巴赫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 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由第二首《小步舞曲》导入本课。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 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 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小步舞曲》 教材简析: 《小步舞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由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吴国钧填词而成。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我个人认为,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为此,音乐课上,教师的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以及师生共同创设音乐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德国诗人和音乐理论家舒伯特曾经说过:“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东西。” 在《小步舞曲》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节奏、发声、唱歌、欣赏、律动等音乐要素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紧紧围绕3/4拍节奏的强弱和巴赫的《小步舞曲》做文章,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本课内容丰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 巴赫是音乐史中最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指导下学习键盘乐器,为之后在钢琴演奏上的造诣奠定深厚的基础。他被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等都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 二、幻想曲和赋格的定义 幻想曲,顾名思义,是由作曲家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创作的形式非常自由,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幻想曲在早期是由经文和诗歌为主,用它们来模仿各个声部的器乐曲子。但到了巴赫时代,他创作的幻想曲与传统的幻想曲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常带有即兴、自由浪漫的特点。 赋格,是一种体裁形式,在巴赫的平均律中都会出现。这种体裁以多声部的形式为主,其结构严谨规范,主要特点是运用对位法。 三、《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作品分析 (一)幻想曲的作品形态分析。在《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这首曲子中,幻想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托卡塔”的形式展开,在开头以音阶的形式引入,和弦是以d小调的分解主和弦为切入点,且以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作为一个小的乐句,强奏出现。后面出现的减四度——7音和3音,这个音程在整个小乐句中给人一种惊愕、突兀的心情。紧接着出现了与它形成对比的、以弱奏形式出现的乐句,这两个乐句的对比,仿佛是一位学者提出了哲理性的问题,在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这两个短小的乐句,其旋律的流动性强,为后面3连音的出现奠定基础。三连音是以3度单音向上模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 技法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演奏家。本文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旋律风格,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其音乐的内涵,从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 1 拉赫玛尼诺夫及其钢琴音乐创作 拉赫玛尼诺夫力图用音乐表现普通人的思想情感,音乐中时常具有幻想与哀伤的冲突,音乐表达诚挚、通俗。在他的作品中,深刻而细腻的抒情、浪漫奔放的激情和高尚的阳刚之气兼收并蓄,大量使用色彩性技法,隐含印象主义特色,擅用小调,音乐具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五彩斑斓的音响效果,色彩浓郁,织体繁复。 2 《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是单三部曲式,62个小节,调性鲜明,速度徐缓,全曲的风格压抑悲郁。 呈示段(1~14小节)为慢板,升c小调,重复结构的单乐段,采用摸进手法,以沉重缓慢的八度和弦级进,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表现出作曲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现实的呐喊与抗争。 中间段(15~45小节)是一个激动的快板,为对比性中部重复结构和单乐段,推动着情绪不断激化,从36小节以后和弦和双音交替进行,短促的节奏音型如潮水般此起彼伏。44小节和45小节是连接部分,引入A段的“命运主题”。从坚定的八度和弦转为紧张的三连音,情绪也变得更加焦躁不安,充斥着一股彷徨、迷茫之感,表现出对命运玩弄的绝望之感。 再现段(46~62小节)是一个动力再现乐段,回归A段的音乐主题,但在力度和音响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力度从ff到ffff,显示

出强大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最为震撼的音响效果,如同命运的示威。从56小节开始,乐曲情绪渐渐舒缓,仿佛是作曲家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最后悲叹,通过力度上的渐弱表现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息。 3 《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3.1 钟的音响 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以沉重的钟声带给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进行创作。在这首前奏曲的演奏中,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开头的主題上。乐曲开头以3个音的方式出现,发出的声音应该像钟声一样,庄严肃穆,且带有一点不祥的感觉。右手开始弹奏的时候几个手指应该并拢,只伸出三指弹奏,整个手掌的力气都施加在三指上,使得三指更加坚定有力。每换一个音时,右手平贴着琴键,每次都按同样的方法演奏,并且注意曲谱下方的力度标记。左手不太明确地弹奏八度,注意掌关节的支撑,使低声部的音色更加沉稳,具有厚重感。 3.2 三连音的弹奏 乐曲的第二段主要由三连音组成。在开始弹奏这一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各个部位的放松,如肩膀和大臂、手腕和手指。掌关节要撑好,可以靠手腕去带动三连音的弹奏,音符之间的连接要圆润连贯,身体的重心也可以随着手腕的移动而移动,要注意突出高声部的主旋律,三连音的第一拍可以稍稍加重。3个音的关系是强、弱、更弱,在演奏的过程中,要保证节奏的稳定,不能赶拍子,3个音虽然力度不同,但长度应该保持一致,保证乐曲稳定有序地发展。 3.3 双手的快速交替演奏 在第36小节至43小节这部分是以双手交替演奏的形式写作的。表现声嘶力竭的挣扎,双手交替演奏三连音,在三连音的第一拍应该加重一些,3个音的力度分别为重、轻、更轻。双手交替演奏三连音的重音,右手是和弦,左手是三度关系的双音。因此,在演奏过程当中,左手应该适当加重一些。这样在音响效果上才能保证左右手的协调。 3.4 踏板的使用

巴赫赋格基本形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德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顶峰,又被称为复调音乐之父。与勃拉姆斯,贝多芬齐称德国三B。 巴赫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生前创作了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24首前奏曲与赋格;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多首严肃乐曲。Fug aⅡ是巴赫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二首赋格,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简要了解赋格曲的基本形式,以下为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图: 呈示部 高声部2答题间插句1(5-6小节)对题 中声部1主题(小结尾)对题间插句1(5-6小节)自由发展(填充和声) 低声部3主题间插句2(9-10小节) 调性:c小-------------------------------------------------------------------------------------------------------------------- 展开部 高声部主题展开1 间插句3(13-14小节)对题间插句4(17-19小节) 中声部自由声部间插句3(13-14小节)主题展开2 间插句4(17-19小节) 低声部对题间插句3(13-14小节)自由声部间插句4(17-19小节) 调性:降E大调-------------------------------------------------g小调---------------------------------------------- 再现部 高声部主题再现1 间插句5(23-26小节)自由声部主题再现3 补充(30-31小节)中声部对题间插句5(23-26小节)对题终止式(29小节)补充(30-31小节)低声部自由声部间插句5(23-26小节)主题再现2 终止式(29小节)补充(30-31小节)调性:c小-----------------------------------------------------------------------------------------------------------------------

《小步舞曲》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小步舞曲》 学科 音 乐 学段:初中 年 级 初一 相 关 领 域 感受与体验、表现、音乐与舞蹈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音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4 年 7 月北京第 3 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体验《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教师要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提倡学科综合,如音乐与舞蹈。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三册教材第五单元“巴洛克风格”的教学内容。本课是此单元的第二课时,学唱巴赫的《小步舞曲》。本单元是欣赏、感受和体验西方巴洛克时期的

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本课着力于感受和体验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希望学生能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小步舞曲》是由巴赫所创作的《 G 大调小步舞曲》填词改编,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时期的音乐对比度增强,体现在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的高低、不连续音与连续音的对比,音乐更富于律动感。歌曲《小步舞曲》是《 G 大调小步舞曲》的第一乐段,结构为 A(a+a')+B(b+c) ; 3/4 拍;节奏型较固定,变化简洁;旋律以音阶上、下行级进居多,偶有大跳音程;大跳音程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较固定、变化简洁的节奏和平稳的级进,使得音乐风格典雅、优美。歌曲的源出处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并且巴赫把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 1650 年传入宫廷,逐步变得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初中学生音乐基础一般,有些学生识谱能力弱。由于是舞蹈特色校,所以每班基本上有一至两名舞蹈特长生,初一的学生基本具备自学较简单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为这节课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以前的课里,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但是,初一的每个班基本上已经有一小部分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不过,他们歌唱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 学生对巴洛克音乐比较陌生,以前没有接触。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观看、开始知道了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美术、雕塑作品,并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了初步的认知。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课堂教学以体验为基本方式,主要过程是:导入阶段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通过设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知道作曲家。新课讲解阶段采用自主学习与教授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一方面通过听唱、视唱、启发、分析等方式,感受、体验歌曲风格;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观看视频资料与舞蹈队同学教授相结合,学跳小步舞,感受、体验歌曲风格。其次,以相互汇报的形式,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纠正。最后,以联欢会的形式进行歌舞表演,体验歌曲风格。拓展阶段采用对比、分析、体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复调音乐。 (四)技术准备 1.拍摄校舞蹈队《小步舞曲》的舞蹈。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Northern Music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黄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杰出传承者和创新者。本文主要围绕《升c小调前奏曲》,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分析这首曲子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曲式结构以及如何演奏好此首作品,为能更好的欣赏以及演奏这首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曲式结构;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很大的地位,普遍具有很鲜明的俄罗斯色彩。《升c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中常用尖锐的半音和声和不断变化的平行和弦,意在用不稳定的和声功能体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曲式结构 《升c小调前奏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速度徐缓,结构严谨规整,4/4拍。第一部分(1-14小节)呈示部的主题为所谓的“命运主题”,开头所展示的三个浑厚的低音为全曲的核心,庄严而又坚定,就像教堂的钟声一般给人一种严峻感和威严感,仿佛就像当时俄国分子背负着的沉重压力。第二部分(15-45小节)展开部的情绪开始由沉重转为激动,速度也由之前的慢板变为快板,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前的八度和弦突然转变为急促不安的三连音,风格不仅变得富有激情,甚至有一点惶恐不安,最后使用了和弦式三连音下行,气势变得激进躁动,仿佛在绝望不安的呐喊哀求,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第三部分再现部(46-62小节)速度又变回了慢板,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大,让内心压抑的悲怆情绪爆发出来,与之前的展开部相比显得更加狂躁震撼,就像教堂所有钟声被敲响一样,发出强烈的呼吁,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归于沉寂,被钟声逐渐淹没、吞噬。而在56-62小节时,音乐缓缓静下来,速度和力度变得渐弱,此时依然采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断下行,仿佛钟声般拖长的重音和旋律渐渐消逝,渐飘渐远,在宁静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三、演奏方法 (一)钟声主题的演奏 乐曲开始出现的三个浑厚而沉重的低音确立了全曲的基础基调,这也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开头,要注意这三个音的渐强关系,运用拳奏法来演绎,这样便可弹奏出强烈的艺术色彩。演奏时要放松,身体可以略微前倾,将身体的力量集中至手指。在弹奏左手八度低音与右手的单音时要运用肩、大臂和小臂的力量传入手指,手指牢固、稳重的支撑住,手腕提高一点,将手腕和手臂作为一个整体去运用,弹奏出洪亮而深厚的声音效果。 (二)三连音的演奏 乐曲中的三连音是作曲家为了表现乐曲的主题精心安排的,要注意把握乐曲小节转换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乐曲在展开部始终表现出一种激动和不安,三连音在不同声部上反复交替,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以及转折,左手的主旋律和右手的三连音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在第17、30以及34小节要采用大跨度音的弹法,弹奏时肩膀切勿僵硬,同时借助踏板来完成此部分热情的演奏情绪。在第15到36小节,要注意声音的均匀和旋律声部清晰,在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去控制肩膀和手腕的配合。而第36到42小节是托卡塔式的双手相互进行的三连音,不仅是展开部的高潮,同时也是到再现部的重要连接。这段也是本曲的技术难点之一,在弹奏时手臂力量要通透,手腕切不可僵硬,手型牢固,利用指尖来支撑整个掌关节,触键迅速,做到声音干净且平均,音乐的内在张力在慢慢加强,弹奏者也随着音乐的热情彻底的爆发。 (三)大和弦的演奏 再现部出现了大量的大和弦,较之前的和弦相比织体更为复杂,力度、音响也均加浓加厚,可以感觉到全曲高潮的到来,表达了作者热烈、激动的情感迸发。在弹奏这些大和弦时,演奏者要懂得利用全身的力量去集中在指尖来弹奏出那种爆发、辉煌的感觉,可以借助腰背的爆发力来弹好饱满的双八度主题,切勿拖泥带水和硬砸琴,把力量放在手指尖的支撑上,手腕手臂都充分的放松,这样才能弹出好的音响效果。而在最后八小节,要用渐弱的方式来弹奏,仿佛钟声随风飘去,昭示着全曲的终结。 四、结论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的出现,将拉赫玛尼诺夫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与高超的作曲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完美体现了俄罗斯传统音乐风格,深受全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不愧是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佳作。 参考文献 [1]林育.简析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黄丽丽(1994—),女,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86 Northern Music

浅析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技巧

浅析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特征,让演奏者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并且通过演奏技巧分析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巴赫;前奏曲;艺术特征;演奏技巧 1 引题 《圣母颂》是一首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和气息悠长的旋律的圣歌,这首歌曲的伴奏部分其实就是巴赫所写的一首钢琴曲《C大调前奏曲》。曲子的写作手法很简练,也很有特色。自始至终采用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如流水一般地缓缓流淌,而和弦的变化就像色彩在变幻。在相对稳定的节奏和速度上,那音乐就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细腻人微的变化给人多么丰富的遐想。 巴赫(1685-1750年)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对欧洲音乐贡献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创作了十二平均律。虽然在巴赫已经有人发现了平均律的理论,包括我国明朝时期的朱载育。然而真正在音乐上将平均律付诸实践的却是巴赫,他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个音来调律,使得音乐的转调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他因此创作的《钢琴琴平均律曲集》(48首)便成为现代钢琴音乐的圣经,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赫分别在1722和1742年写成的《钢琴平均律曲集》(两集)就是这样的作品。在写第一集的时候,他在乐谱

上便标明:为了使好学的年轻人从中得到启发,让他们在这些技巧中消遣”。在第一套曲集中,最开始的曲子就是这首《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曲子有前奏曲和赋格两个部分,人们熟悉的就是前面的部分,即前奏曲。尤其是通过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在这个前奏曲上写了一段天衣无缝的旋律,并填上歌词后,成为流传极广的独唱曲。有人还喜欢将钢琴部分用竖琴来代替,更加反映出音乐的圣洁和高雅气质。音乐家莱曼听完这首音乐说: “它就像是奥林匹亚宁静、晴朗的太空一样的清澈。”这大概是对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最绝妙的评价了吧。 2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特点及艺术特征 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采用琶音形式的织体,并以此贯穿全曲。节奏上几乎没有变化,分解和弦在每一小节都反复出现一次(除了终止)。全曲无明显的旋律;和声节奏保持一小节使用一个和弦,乐曲使用的和弦及和弦序进关系属共同手法时期的类型,即以三度叠置的自然音体系上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并采用强功能根音序进关系,外音使用在乐曲中不多见。 2.1 和弦结构及序进关系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使用的主要是自然音体系的三和弦及七和弦,以三度叠置,之中也使用了离调性和弦,和弦之间的序进关系当然是传统风格,采用了线式和声的写法,注重横向线条流动,纵向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 郑雪洁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跳起来”中的一课《小步舞曲》。 【教学理念】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透析,舞蹈都可以说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音乐借助舞蹈特有的表现力可以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动人。结合四年级小学生好动且比低年级小学生更具备一定的表现舞蹈的能力及知识面的特点,我主要“以情入手”、“以动激情”、“以图激趣”,调动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学唱、欣赏、学跳产生共鸣。舞蹈中内在的旋律流动感、起伏感、强弱感等与本课教材丝丝相连、密切关系并切《小步舞曲》的本体风格的多种可利用的因素,使《小步舞曲》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乐曲的新授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多听多感受,然而在简单舞步的引导下,学生从身体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了歌曲、乐曲美的风格。当然,本课的设计尚需推敲和尝试。 【教材分析】 《小步舞曲》是作曲家巴赫的经典之作。乐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步舞曲的由来与作用,体验法国宫廷礼仪文化底蕴 2、聆听音乐并学会小步舞曲的三拍子舞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连贯以及弹跳的声音来演唱《大家跳起来》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 2、欣赏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白纸、黑板、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小步舞曲》慢版,生进入教室 师: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播放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它是几拍子的?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文档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欣赏与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位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他的旋律写作大量汲取了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每一首乐曲里都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式的抒情色彩。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 年4 月出生于俄国的位于诺夫哥罗德县的小村庄奥尼加。他的父亲是资产丰厚的大地主,曾任陆军士官、退役后,专心管理广袤的土地。其祖父曾随爱尔兰钢琴家兼作曲家――“夜曲”的创始人费尔德学习钢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爱乐者。在杰出而慈祥的祖父和严厉的母亲那里,拉赫玛尼诺夫获得了最初的音乐启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就充满了美丽的和声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他天才的一面。在他9 岁生日时,就被破格录取为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2岁时他转学到了莫斯科,跟随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兹维列夫学习钢琴,之后又跟随弗朗兹?李斯特的学生亚历山大?西洛迪学习钢琴。两位老师的严教,使拉赫玛尼诺夫受益匪浅,使他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直至1892 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金质奖章。随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以钢琴家的身份旅行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其影响力很快波及到欧洲和美洲。他的名字家喻户晓,热爱钢琴的人们殷切期待着他的访问演出。在其辉煌的旅行演奏奠定了他的钢琴大师身份的同时,

他却十分担心自己的作曲技能会由此萎缩,创作对于他又是那么的重要。因此在演奏的间隙他积极进行创作,涉猎了歌剧、钢琴、协奏曲、交响曲、艺术歌曲、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像我们熟悉的c 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就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精品之一。 升c 小调前奏曲》是拉氏的又一力作,是他24 首前奏曲 中的第一首,仿效肖邦的24 首前奏曲以平均律音阶的调写 24 个不同成,献给他的堂兄一一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亚历山大契洛底。其影响力远远超于他的其他作品。在短短的62 小节中,激动的情绪和戏剧性的高潮,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作伊始,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打算要表达出什么悲壮、阴暗的情绪,尽管人们编出了许多故事来试图解释它,但拉赫玛尼诺夫却说:“这个主题是我们必须吃饭。”有传说他写这首曲子仅得到了5 块钱。也许他只是开了个玩笑吧! 事实上,他的意思是“去问音乐家们吧! ”他不想解释他的音乐意图,而音乐的内涵又怎么能解释得清楚呢?《升c 小调前奏曲》的成功演出使拉赫玛尼诺夫又一次声名大振,更加确定了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大师级的地位。成为俄国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升小调钢琴前奏曲》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描写一个人发出自己被活埋的感,阴郁的情绪弥漫了全曲。第一段为升c 小调,乐曲开始,左手的八度音与右手的单音奏出低沉浑厚的音响,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乐念。开头的三个音一一钟声(如果愿意称之为《莫斯科的钟声》的话) 透过黑暗的幽深处在被埋葬者的耳边敲响,

赋格曲

赋格曲(一)——呈示部分 赋格曲是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建立在模仿式复调写法的基础之上。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一个主题(或若干个主题)在所有声部中一再出现。主题是乐思发展的核心,主题须首先在一个声部中单独陈述,然后再在其它声部根据一定的原则不断地进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本身又通过变调性、变调式、变节奏、变形态(倒影、逆行、扩大、紧缩)获得发展,使音乐形象丰满、完整,故在各种复调音乐体裁中以赋格曲最能体现音乐中“统一与变化的妙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赋格曲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如一篇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主题就像是论文的题目,即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而答题则是对命题内容提出的反问、质问。赋格的中间发展部分有如是对命题含义的引申和论证。而再现部分则像是经过对该命题的论述和阐述之后,所给予它的带肯定性质的结论。一般而言,其它形式的单主题复调音乐也多少具有这样的意义,但以赋格曲特别能体现这种意义。故赋格曲不是一种灵感式的音乐作品,而是带有雄辩特点的论证性很强的音乐形式,它的形象、感情、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出一种理智的因素。 一、赋格曲的种类 1、以演奏形式分,有声乐赋格(合唱、重唱)、器乐赋格(钢琴内、多种重奏、管弦乐等)和混合赋格(人声与器乐的混合形式)三类; 2、以声部数目分,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赋格之别; 3、以主题数目分,有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又称二重赋格或复赋格)、三主题赋格(又称三重赋格)的区别;

那些曲式发展规模较小的赋格,习惯上称“小赋格”。 仅有呈示部或呈示部与一个不大的发展段落的不完整的赋格,称“赋格段”。赋格段不具备独立性,常用在交响曲、大合唱、室内乐重奏等大型音乐作品中。 二、赋格的主题、答题、对题 1、主题 主题是构成赋格曲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部分,是赋格曲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主题的好坏,对整个赋格写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赋格主题的特点 .......: ⑴音调、节奏有个性,长度适中,调式清楚,调性明确。 ⑵主题的起音和落音通常限于主和弦的音上。 ⑶主题的结构多为乐句式,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分成若干句逗,或包含动机重复、模进等。 ⑷主题材料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包含内部对比的。如果材料是单一的,可称之为“同质主题”,如果包含对比材料,可称之为“异质主题”。 ⑸包含多种密接和应可能性的主题,发展的潜能更大一些。 2、答题 ⑴主题第一次陈述结束后,另一声部通常在属调上进入的模仿,称为答题 ..。答题是赋格乐思的标志之一。因为当一个主题初次陈述之后,我们并不能立刻就判明它就是赋格曲。只有当答题进入后,才可以肯定它是赋格,或运用赋格思维写作的乐曲。 传统答题,在形态上有两种:一种称纯正答题(或称完整答题、真性答题)。那些以连续级进开始的主题和有较多变化音的主题多用之。其特点是主题的严格移位。另一种答题称守调答题(或称不完全答题、非真性答题),即主题的非

试析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及意义(一)

试析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及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巴赫音乐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性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西方一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共有1000多部。巴赫的音乐有卓越的价值,其旋律优美,对位严格,节奏生动活泼,和声深奥,思想深邃。巴赫的作品是全世界音乐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不仅把巴赫看作是一个为音乐带来新意义的完美艺术家,而且也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巨人之一川。 在西方音乐史,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天才型”人物,但他生前与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未被公认为伟大的作曲家,大部分的作品非但不能出版,也不能为人们所理解。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巴赫的音乐才开始复苏,通过门德尔松和塞缪尔.韦斯利等人的发掘,巴赫的音乐得以在欧洲复兴。1850年,德国成立了巴赫协会,1900年出版了《巴赫全集》,到了20世纪,巴赫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巴赫的音乐已成为欧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巴赫音乐创作特征中的“体裁形式的多样性、作曲技术的独特性、内容的多元性、思想的深邃性”以及意义进行研究。 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体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形式,是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依据。巴赫创作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以外所有的音乐体裁,现从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两方面分析巴赫创作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一)康塔塔、受难乐、弥撒曲 在巴赫音乐的创作中,声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声乐创作又以康塔塔(流传下来的约200多首)最为丰富多彩。康塔塔是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以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巴赫的康塔塔在乐队的编制上进一步扩大,除了运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以外,还加入小号、长号、定音鼓以及运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其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有的具有史诗性,表现恢宏的气势;有的重抒情,描写内心的情感。巴赫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之分,巴赫创作的宗教康塔塔,作品内容深刻,感情细腻,代表作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世俗康塔塔是为了贵族的应酬而作,它们多是些轻松活泼的“音乐剧”,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重唱。有的作品直接运用民间音调,具有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代表作有《农民康塔塔从《咖啡康塔塔》等。受难乐是宗教性的音乐,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变化而来,是为耶稣受难的故事而谱写的音乐。巴赫的受难乐形式和康塔塔一样,有独唱(喧叙调、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歌词取自福音书,有叙述和发展剧情的作用。巴赫的受难乐中,以《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最为出色。他们以强烈的戏剧性处理悲壮的体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的效果。在巴赫的受难乐中,一方面吸收了古希腊戏剧中合唱,意大利歌剧的因素,一方面又继承了德国宗教作品和清唱剧的传统,具有同歌剧一样强烈的戏剧性。弥撒是一种天主教堂日祷所运用的赞美歌套曲。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弥撒领域的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其曲式规模宏大,曲式构成的手法,主题的对比,音调体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巴赫声乐作品的宗教因素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同时也包含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宗教的让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性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二)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 自16世纪初,这些体裁开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巴赫则将这些体裁进行完善和定型。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特征,让演奏者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并且通过演奏技巧分析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巴赫;前奏曲;艺术特征;演奏技巧 1 引题 《圣母颂》是一首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和气息悠长的旋律的圣歌,这首歌曲的伴奏部分其实就是巴赫所写的一首钢琴曲《C大调前奏曲》。曲子的写作手法很简练,也很有特色。自始至终采用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如流水一般地缓缓流淌,而和弦的变化就像色彩在变幻。在相对稳定的节奏和速度上,那音乐就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细腻人微的变化给人多么丰富的遐想。 巴赫(1685-1750年)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对欧洲音乐贡献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创作了十二平均律。虽然在巴赫已经有人发现了平均律的理论,包括我国明朝时期的朱载育。然而真正在音乐上将平均律付诸实践的却是巴赫,他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个音来调律,使得音乐的转调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他因此创作的《钢琴琴平均律曲集》(48首)便成为现代钢琴音乐的圣经,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赫分别

在1722和1742年写成的《钢琴平均律曲集》(两集)就是这样的作品。在写第一集的时候,他在乐谱上便标明:为了使好学的年轻人从中得到启发,让他们在这些技巧中消遣”。在第一套曲集中,最开始的曲子就是这首《C大调前奏曲和赋格》。曲子有前奏曲和赋格两个部分,人们熟悉的就是前面的部分,即前奏曲。尤其是通过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在这个前奏曲上写了一段天衣无缝的旋律,并填上歌词后,成为流传极广的独唱曲。有人还喜欢将钢琴部分用竖琴来代替,更加反映出音乐的圣洁和高雅气质。音乐家莱曼听完这首音乐说: “它就像是奥林匹亚宁静、晴朗的太空一样的清澈。”这大概是对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最绝妙的评价了吧。 2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特点及艺术特征 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采用琶音形式的织体,并以此贯穿全曲。节奏上几乎没有变化,分解和弦在每一小节都反复出现一次(除了终止)。全曲无明显的旋律;和声节奏保持一小节使用一个和弦,乐曲使用的和弦及和弦序进关系属共同手法时期的类型,即以三度叠置的自然音体系上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并采用强功能根音序进关系,外音使用在乐曲中不多见。 2.1 和弦结构及序进关系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使用的主要是自然音体系的三和弦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由 前奏曲和赋格曲 构成

巴赫十二平均律由前奏曲和赋格曲构成 卡农其中一个声部由另一个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各声部中上下交叠, 戈尔德堡变奏曲30个变奏每三个变奏为一组 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有勃拉姆斯 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变奏曲《热情》第二乐章如何做变换 《热情》,作品第57号。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贝多芬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作者关于“热情”的内容说过:“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贝多芬的观点-人的意志和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与这首奏鸣曲所表达的热情奔放、英雄主义的思想正是吻合的。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这一乐章继续表现了作者的深刻的思考。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够享受美感,并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又坚强起来;但现实是 无情的,战斗就在眼前了。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变奏曲形式。由主题与它的3个变奏组成。情绪上趋于平静,与第一、三乐章形成对比,其结尾有风雨欲来之感。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以激烈地连敲减七和弦开始,第一、二主题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种力度。呈示部结束时有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为急板,最后就像是企图冲破所有障碍,有势如破竹之力度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钢琴套曲源自整首曲子由组成,并且,主题思想贯穿 钢琴套曲又叫钢琴组曲,是大型钢琴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钢琴曲来表达同一主题或多个主题。套曲中的各首钢琴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套曲有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等等。 影响创作的三个因素恋爱经历?与友人创办音乐杂志与传统流派抗争双重性格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奠基人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比古典主义(奏鸣、协奏曲为主)形式多样 贝多芬萧邦钢琴和乐队的配合之类 萧邦玛祖卡波罗涅兹波兰民族特点的两种音乐早期和后来离开祖国之后的创作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作品赏析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8-11-06 《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 (管风琴曲) 首语言华丽,气魄宏伟,充满悲剧性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世俗性管风琴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标题所示,它包括托卡他和赋格两个部分.托卡他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于技巧性的键盘器乐曲,始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A 加布里埃利的托卡他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他,则由自由即兴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巴赫等人的托卡他继承了梅鲁洛的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此曲一开始就以灵活的键音与厚重的琴管发出一种圣喻般的庄严和悲剧性的吁问,极富戏剧性.由此而展开的悲壮的音流,给人以辽阔空灵的感觉.接着便是三段相对完整的音乐,前两段是主题的自由变奏,第三段是音乐素材的整体综合与发展.这三段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高涨,到了托卡他的尾声达到最高潮.乐曲的第二大部分一赋格曲是极富特色的,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巴赫赋格曲所特有的旋律线严谨,复杂的交织,代之以对主题材料的多样化的自由展开,使赋格曲代有这一形式少有的即兴风格.显然,巴赫这样处理是为了使赋格曲能与托卡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赋格曲的主题也是从前面的托卡他中引伸而来的: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1.bmp}在尾声中,托卡他与赋格曲这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且,使音乐的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全曲在由辉煌的走句,浑厚的音响所营造的悲壮的气氛中结束.在《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地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筑式的音响群落里,你能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的热情,敏锐的呼吸和圣洁的冥想. 《平均律钢琴曲集》 (古钢琴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Clarier)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