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制定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

和很多人一样,在我还没学会如何当家长的时候,小孩便已经出生到了这个世上,但我做家长,或许也有一点优势,因为同时,我也是一位老师。在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看到了不少的问题学生。我觉得,我们的一部分家长,有一个教育的误区,那就是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他们总是向老师诉苦:“小孩不听我的话”“我管不住他”等等。可是,老师并不是神仙,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你教育一个孩子尚且费力,一个老师要教育起码四十多个学生,您觉得他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吗?所以,我觉得,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要记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这个责任是连老师也取代不了到。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

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有一些规则是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孩子的头脑中似乎缺乏一些规则意识,他们总是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自律和尊重他人。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些家长溺爱的结果。他们对孩子极为迁就,很少去规范、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人还美其名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是,这世上哪有绝对的自由呢?没有约束的自由其实就等同于纵容。而在这样过度放纵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人生的基本道理和做人的规矩认识了解很少,对“人活着也要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样一个浅显但重要的道理丝毫没有体会。这样的孩子,他在家里可能活得很自如,因为家人会包容他,但等到他一脱离家庭,进入学校,走入社会,就会到处碰壁,因为别人不可能无条件的包容你。所以这个时候,外部世界人际之间各种规则会令他无法忍受,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会十分突出,而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出现问题还不会反思,因为他从小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的小规则,以为一切都是围着他的小规则转,别人理应迁就他的,所以当他在和别人相处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何错误之处,当然更没有办法做到替别人考虑。试想,这样的孩子,在当今这样复杂的社会中怎么能够适应并且活的自如呢?

所以,我们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因为家长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

那么,到底哪些规则我们是需要教育孩子遵守的呢?首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要求,比如,带孩子出入一些公众场合,你应该教育他讲公共道德和秩序,像乱丢垃圾、穿着鞋子踩在供人歇息的椅子上、去影院看电影时随意喧哗等等,这些事情你可能觉得都是小事,但这些又的确体现出了你对别人权利的不尊重。这样的孩子,即使有再高的学历,也只是一个有教育没教养的人。另外,是一些

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尊重长辈,在家里,不能对长辈大呼小叫,要教育孩子有话好好说。比如,做作业时不看电视、不吃零食,这是为了养成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不至于半个小时能做完的功课要拖两三个钟头。还有像作息时间要有规定,我们家孩子是晚上八点半之前必须睡觉,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这么早睡觉,孩子睡不着。其实我觉得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生物钟是可以调整的,特别是孩子,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相比大人而言要强得多。当然,有时孩子做事会拖拉,洗漱等动作太慢,导致超过规定的时间,这时,我就会提出惩罚措施,比如第二天取消看电视,这样的话,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肯定会慢慢提高的。

但孩子毕竟不是机器,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就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到的就是要有耐心。同时,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家长自己首先要自觉遵守,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如果你嘴上说要注意交通安全,自己却在闯红绿灯;如果你嘴上说要尊敬长辈,自己却对父母大呼小叫,这样的教育恐怕是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的。另外,不少家长其实也知道该怎样要求,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只要孩子一执拗、一哭闹,便往往以妥协告终。所以,当我们做父母的内心在爱与规则之间摇摆犹豫的时候,请千万坚持原则,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为孩子的一生打算。

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1近日看到两则新闻,心塞。第一则新闻——《让孩子吸”二手毒”》。讲的是安徽淮南一位妈妈,竟然在民宅内吸毒,而且每次吸毒的时候,都抱着不足一岁的幼女。那些可怕的”毒气”,就这样经常”熏陶”着这个幼婴。警察看到都心痛不已:“毒品多通过加热气化的方式吸食,毒品的烟雾自然也会祸及身边的人。这个孩子还不到一岁,染上毒瘾可怎么办啊?” 2第二则新闻——《过山车惹的祸》。 一个怀了孩子的孕妇,竟然跑去坐过山车,还是能转圈的那种。结果玩完之后下腹剧痛,去医院一检查——胎盘早剥。最后不仅孩子没了,更可怕的是连子宫也切了。她为啥这 么蠢要去坐过山车?因为她才20岁啊!那为啥她老公不管她啊?因为她老公也才21岁,他俩是一起去玩的啊。记者采访妇产科医生时, 医生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还是个孩子,就不要再造孩子了,都不知道怎么养。” 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做医生要考医师证,做司机要考驾驶证,做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个资格证才能上岗。而做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但没有一场考试是针对父母的。如果生娃、育儿也需要考执照,我想,很多中国人都会失去做父母的资格。如果做父母真需要岗位考试,那这场考试会考什么呢? 懂得和做到了哪些岗位职责才算及格? 我去查找了美国、英国、德国教育界推行的《美国家庭教育孩子40条准则》《英国儿 童教育十条准则》《德国家庭62条教养规则》,并对这100多条家庭教养准则进行了 总结分类。希望这个”分类总结”,能够给你一点点启发,让你在”怎么做父母”的考试中,能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 4规则教育——岗位职责:让孩子懂得规则 职责解释: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准则1: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比如吃饭时不能玩手机、进别人屋前要敲门等,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准则2:让孩子明白各种社会规则 比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 边界内。 ●准则3: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原则——原则在未来可以让孩子少受干扰和伤害。

怎样制定家庭规则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则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则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则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则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则,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则”,"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则,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则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则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教育笔记:让幼儿自己制订游戏规则

幼儿园增加了几辆小推车的玩具,孩子们很喜欢,经常老师为选举设备发出指示,会有人急于小推车的现象,怕怕跑慢,他们不能得到小车。这时,乱哄哄,抱怨,郁depressed 的孩子会被我包围,期待着我能帮助他们解决。我也告诉幼儿互相谦虚,我们轮流玩,但我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一旦孩子玩一个小车,就会玩到游戏结束,不能和其他孩子交流,如果我建议小车和伴侣交流,孩子可以做,但我明白孩子的心理会有一丝悲伤,只是因为老师说要交流,而且应该听老师的话。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与同龄人分享玩具,轮流播放它?此时只要听李启远讲座,就幼儿园生活的优化设计和管理,其中谈到的孩子应该是定期参与者,评价者,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老师为孩子设计的行为控制外部环境的作用,寻找有效的手段,实施过度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我应该把老师的权威变成一个集体的意志,让孩子在他们最喜欢的旅行学习定制规则,初步尝试学习自律。 第一,刺激孩子制定游戏欲望的规则。 但也到时候的可选设备,孩子们想让老师说选择你最喜欢的玩具,但没想到今天我没有让选举车,孩子们困惑,问我为什么?我说:手推车太小,数量不足以让孩子们玩,所以我们不玩,玩其他玩具。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们轮流玩。 这时规则已经成为自己的需要。只让他们觉得活动的原因不能正常,以刺激他们制定规则的愿望。 二,发展合理的游戏规则。 结合轮流玩的想法,孩子们开始了你的话,有的孩子说,每个人玩五分钟,然后交换,有些孩子说,没有桌子,我们不会看,怎么办,有些孩子说:周围的场地推两圈,然后交换一些孩子同意,有些孩子说:网站太多人,推上容易打人,也看不出谁应该支付,通过讨论,孩子决定到场地一跑道的边玩。 因为孩子亲自参与发展,而且也是他们活动的固有需求,在他们深刻体会到规则制定规则的重要性后,游戏规则中的孩子更加可以接受。 三,完善游戏内容的规则。 孩子们都很高兴,三五次推推车来到跑道,不过一会儿,出现了问题,因为等待的孩子们站在水平,玩过孩子后不知道是谁向谁的伴侣,并等待那些不让它的孩子,说这是他们自己的。这时,孩子们的车子说:你应该站起来。其他孩子听了,我觉得很合理,马上有意识地排队。孩子自发按照跑道三色后,站在三支队伍,也缩短了等待时间 儿童游戏活动是以动态进行的,所以孩子们经常在事件中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标准来标准化。因此,游戏的规则往往不可能到位,但需要逐步完善,到位。由孩子自己发展,了解游戏的规则更容易让他们了解和超越,加强意识规律,获得积极发展。 四,使用各种反馈,促使孩子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当游戏的规则制定时,孩子们能够遵守他们,为了保持他们的坚持遵守规则,我充分肯定了幼儿通过各种形式的良好行为,不断加强孩子的意识的规则,意识到遵守游戏的规则。如使用后游戏评测,小记者的新发现等形式,让孩子互相沟通如何根据规则玩游戏;与相机及时捕捉孩子有意识地根据游戏场景的规则,给予孩子鼓励,不断内化的孩子的感觉规则。争夺小车的现象,而儿童创造小手推车的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一开始就有兴趣来回,到我是一个小运输者的情况;从一开始就推行,推动曲线绕过障碍物。我也努力从一开始就应付各种问题,现在享受幼儿游戏的喜悦和惊喜。 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少教,但孩子可以学习更多;使校园不再喧嚣,喧嚣,更自由,快乐,和和谐

【读书笔记】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跟孩子建立规则时,我们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共赢的规则

昨天,邻居给我看了一下她给孩子的寒假计划: 周一奥数,周二钢琴,周三跆拳道,周四书法,周五游泳,周六围棋……只有周日没安排。 我说,孩子还这么小,不用那么拼命吧。 她说,其实不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只是觉得孩子放假在家太闹腾,想找个地方替我管管他。我家孩儿精力太充沛,平时都不好管,一放寒假就更加让人头痛。为了减少家中鸡飞狗跳的时间,还是给他找点儿事情做比较好。 邻居是个全职妈妈,家有二宝,儿子上一年级了,妹妹还在襁褓中。平时,照顾两个孩子就已经让她疲惫不堪了,这下大宝放寒假了,在家经常大喊大叫吵着妹妹休息,还不好好写作业,还各种不服管。所以,经常能听到她对大宝暴跳如雷的怒吼声。 她说,周日因为孩子爸不用上班,可以把大宝带出去玩,所以没有报班。 好吧,心疼邻居3秒钟。

其实,不光是邻居,最近很多爸妈都跟我抱怨:“就怕孩子放寒假,孩子一放假在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太不好管了。” 的确,很多孩子在学校比较规矩,可在家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一般都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还会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收拾玩具……但是同样的事情到了家里,孩子就不愿意做了。吃饭的时候各种不情愿,不好好吃;要睡觉了,就生出各种没做完的事儿来,各种拖延;玩具玩过了,就胡乱摆放在地上……所以,不少父母为了不让亲子关系紧张,干脆再把孩子送到可以托管孩子的机构或者各种兴趣班去。 其实,我们并不必大费周折,孩子之所以在学校和在家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规则建立出了问题。 01为什么这么说呢?

①行为规范不一致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而我们的孩子到了这个环境中,如果想和小朋友很好地相处,也必须跟其它小朋友一样,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可是在家里呢,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呢? 爸爸妈妈在玩手机,然后跟孩子说:“小孩子不能玩手机,你去搭积木。” 爸爸妈妈自己在熬夜,睡得很晚,然后告诉孩子:“小孩子不能晚睡,你赶紧去睡觉。” 在幼儿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要遵守一样的行为规范,可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规范却是两套标准。这样,规则自然难以建立。 ②规则执行力度不一样幼儿园里,一般是两三位老师照顾班里几十个小朋友,而在家,经常是几个大人照顾一两个孩子。 因此,老师没有办法像家长一样,非常周到、细致地为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

小孩之所以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有两个理由:一是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出对父母的信任感。他知道父母给他的建议确实是经过考量,而且是他目前经验所不能及。二是当孩子愿意顺服父母的意见,当中带着理解,他知道父母为什么要他这么做,而且他有责任也应该这么做。 在这两个前提下,有效管教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透过一定程度的行为奖惩,也许暂时可以让孩子立即听从,却不见得能够内化成为长期的管教成效。要达成管教的长期效益,父母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认知上给予规则的教导、情感上给予体验。 只有认知的规则教导,没有情感经验的涉入,道理都懂,但行为上做不到,因为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落差。 策略1 规则的教导 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不该做 面对孩子的行为,现代父母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自由派,另一种是过度要求派。 过度自由派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很可爱,即使他乱发脾气,或抢了别人的玩具。这类父母认为,这些行为是孩子发展上的必然现象,理应尊重,让其自主发展。但是,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纪律教导及社会化的引导。过度放任并不代表尊重小孩,而是父母没有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该有的引导及约束角色。 而过度要求派的家长则希望,孩子的行为能照他所期望的方式表现,例如要有礼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容易泛道德化,认为孩子理所当然该具备好品格,所以在行为上有许多的约束。这类家长认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希望自己讲了一番大道理给孩子听之后,孩子就能出现正向的行为。 殊不知「讲道理」本身就是管教上的迷思,尤其是愈年幼的孩子,父母希望透过讲完道理,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守规矩的道理,进而做到。这是不切实际也不合理的期待,隐含着对幼儿发展过程、对规则的理解、对行为教导上的许多误解。 父母需要厘清一个观念,在零到六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照顾者、玩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关键的引导者与教导者。每个社会对何

怎样制定家庭规则

怎样制定家庭规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则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则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则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则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则,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则”,"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则,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则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则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每个家庭都有规则,它是所谓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是无形中形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规则定的好,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以下是几条家长给孩子定规矩时需要遵守的准则,请家长对照一下自己做到了多少? 规则不要太严厉 在给孩子订规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用他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也许能避免很多矛盾。 用直接的而不要用会刺伤孩子的说法。如不要 说:“你的房间看上去真乱!”而是说“请你把玩具收拾好!” 用明确的而不要用含糊的说法。如不要说:“穿得暖和点!”而是说“把帽子戴上!”如孩子玩得高兴不想吃饭,要明确向他指出:“吃饭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收拾玩具、洗洗手准备吃饭。”你可

以答应饭后再和他玩。明确让他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用正面的而不要用负面的说法。如不要说:“不要跑到街上去!”而是说“在院子里玩!” 要学会称赞他而不是责怪他。如果他把玩具交到你手上,照你的话去做,就要称赞他,用亲吻拥抱表示鼓励,使他明白你喜欢他做什么,不喜欢他做什么。订规则时态度要严肃些,但不要责怪打骂。要多从正面鼓励,表扬他做对的事,不能引起他的反感。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可以冷处理,不去理他,也不要显得紧张,舍不得,你管你做事、吃饭。等他哭过了安静下来,可以再和他交流。 订规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撒网 爸爸妈妈们在订规则之前,要好好商量一下,制定出计划。一旦你定下了规则,就要坚持到底,必须让孩子做到,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要知道,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如果你规定孩子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把他的玩具整理好,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就必须这样要求

为孩子建立爱规则

阅读引语:小奇一生气会乱摔东西,妈妈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但是没隔多久,妈妈便失去了立场,开车带孩子去买了新的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模式,适得其反的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面对人生的过程。然而,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不断测试父母的底限。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这里推荐一种规则教育法,供大家参考。 为孩子建立爱的规则 【爱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则 研究发现,在爱的关系中进行管教,效果最好。「爱的管教」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但是,爱与管教之间的尺度,究竟该如何拿捏?首度提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词的珍?尼尔森(Jane Nelsen)指出,「爱的管教」包括五大基本法则: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 尼尔森指出,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和善但坚定」的常用话语包括:「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别人的说法」「我很在乎你,愿意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讨论」「我知道你能想出好办法」等。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争取定位,证明他是家里的一分子。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

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在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行为应有的责任。 尼尔森同时建议父母,应该多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既能培养归属感,也能提高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过去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因为惩罚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孩子只是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却没有学到什么是该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惩罚甚至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例如:反叛、自我概念低落、自暴自弃等。有别于惩罚,爱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两大长效技巧包括: 一、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激发正向行为; 二、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体验自己行为的合理后果,学会自我负责。尼尔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后果,否则也将流於惩罚。 法则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的管教强调,孩子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的行為中汲取经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理清问题的症结、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思考出替代行为的方案,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例如,孩子为了抢玩具而一把推开妹妹,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时问他:「你当时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问题,可以有什麼不一样的做法?」运用开放式问题,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解决策略,进而支持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尼尔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透过父母的不断鼓

如何为0-6岁孩子建立规则

0-6岁孩子规则建立路线图 给孩子建立规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然而,只要方法得当,建立规则也没有那么难。那到底怎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呢? 0~1岁,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生活环境 很多人都说,孩子1岁之前不需要讲规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对。所谓“不讲规则”,说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讲规则的条例。这样做,孩子不仅听不懂,而且还会伤害他的安全感。但是,立规则的预热是需要做的。 第一个要做的是,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好习惯其实就是守规矩。所以,从孩子出生起,到1岁,父母该做好的一件要紧事,就是给孩子一个安稳、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一个固定的抚养人。 头一个月开始,就需要逐渐地帮孩子区分白天、黑夜,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儿,到了晚上,就尽量保持平和、舒缓的节奏。 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安排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安稳的生活节奏,比如到点睡觉、饭后就散步、定期带孩子出门HAPPY,睡前放音乐等等。 其次,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最好自己带,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给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后面往往会花更多力气去进行弥补。 第三,这个时候的孩子,大人做好安全防护,多用夸张的表情和言语去跟孩子互动。6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坐起来,慢慢会爬,会走,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探索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这个时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大人的表情来判断探索动作是否安全——他们知道微笑表示赞许,而惊恐或者生气的表情,会让他们撤退或者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可以用表情来让孩子感受规则。 同样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不”的含义,所以,避免让孩子陷入危险之中,不需要大声说“不”,把他抱起来并带他离开危险的地方就好了。 TIPS: 为满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父母需要消除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电插头、尖锐的桌角等,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险物品和贵重物品,也要远离孩子的视线。 1~2岁,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 通过前期有规律的养育,孩子一般1岁以后,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会开始对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或物体摆放的空间等,出现近乎执拗的坚持。比如,进门时拖鞋必须放在某个位置,谁的手机响了必须由谁来接电话,吃饭时全家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现变动,就会特别敏感,甚至大哭起来。 可以说,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初步形态,并由此逐步上升为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

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的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小朋友介绍的时间很短吗?”笑笑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的太慢了,把介绍的时间都浪费掉了。”雯雯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班了,他们还那里玩。”我问:“你们认为那些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呢?”孩子们说:“不对,那样做就没时间介绍了。”“我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小朋友整理得快一些呢?”皓皓说:“我们可以边卖东西边整理啊!”小朋友听了以后也表示同意这个办法。我又问:“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笑笑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陶陶说:“不行,有些小朋友还是不会回来的。俊俊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小铃,我们就能听清楚,知道要下班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小铃来提醒大家下班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刚才我们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游戏中,我特意观察了孩子是否在边卖边整理,我发现各个店里的老板也能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则。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小铃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整理就整理好,大家回到教室里,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做有一定的效果。但孩子是在被动的遵守,是迫于老师的威信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老师在时一个样,老师不在又是一个样。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的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如何帮助儿童建构规则 2012年2月 孙瑞雪教育机构内部资料

如何帮助儿童建构规则 一、规则的意义:把握了规则,就把握了群体中所有人的自由。 (一)“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 规则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才排除了暴力和强权。 ——人与人的关系规则建立了个人界限,才拥有了智能的秩序。 ——个人内在的关系规则建立了社会秩序,才拥有了平等。 ——与社会的关系规则保护了人的尊严,才拥有了高贵和强有力的素质。— —人文环境 (二)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 规则保证了儿童的自由;保证了儿童尊严; 建立了儿童的内在秩序;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 保护了儿童成长的空间;排除了暴力和权利; 使儿童了解了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使儿童清明; 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严感,有成为完整的人的倾向。 二、规则的定义: 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1

规则充分保障人的自由! 三、规则的内容: (一)家庭规则: 三尊: A、尊重自己 B、尊重他人 C、尊重环境 三不: A、不伤害健康 B、不伤害生命 C、不伤害道德 (二)学校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力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7、学会拒绝别人,也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拒绝。 四、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1.当孩子有情绪时先照顾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2、发生纠纷时让孩子在存在感和尊严感中解决问题。 3、倾听全过程,问清原由; 4、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 5、将事情和纠纷中的所有内容一层层剥离开,每一层先 2

给孩子制定规则.docx

给孩子制定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们要让宝宝自由成长,但自由的底线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应该不应该要求我们的宝宝严格遵守规矩? “她还那么小呢!” “他死活不肯,又能怎么办呢?” 妈妈们经常会摇着头,这样叹气。天大,地大,宝宝最大——谁能拿他们有办法呢? 事实上,宝宝会不会守规矩,能不能守规矩,妈妈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妈妈,你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才能让你的孩子变成最乖的宝贝儿。 妈妈叫3岁的洋洋来吃饭,洋洋只顾着玩玩具头也不抬。妈妈大声说:“洋洋,再不来吃,你最喜欢的鸡翅膀就没有了!”可是叫了几遍洋洋都没反应,妈妈只好叹口气把鸡翅膀夹出来放在一边,等洋洋什么

时候想吃时再吃。 错误:说话不算数 妈妈们经常抱怨宝宝不听话,实际情况却是妈妈们自己说话不算数。这种现象其实到处可见,比如妈妈们请宝宝收玩具,如果宝宝不听,妈妈们发发牢骚后就只好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说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个小时,到时宝宝一闹,妈妈们多半又会妥协,再多玩半小时。 在吃饭问题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妈妈们总是怕饿着宝宝。像“再不来就不给你吃”这样的话通常只为吓唬宝宝。既然什么时候想吃都有的吃,既然妈妈从来都是“说到做不到”,宝宝当然会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 规矩法则1:说到做到 像上文提到的,如果洋洋不肯立刻上桌,那么等他想吃时,妈妈就应该很平静地告诉他,鸡翅膀没有了。如果洋洋哭闹,妈妈也应该坚持重复自己的决定:因为洋洋来晚了,鸡翅膀已经让大家吃完了。 妈妈们一定要让宝宝明白,吃饭是件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点定量,如果宝宝一顿不吃,就必须等到下一顿,切忌稍后用大量零食来补充。这不仅能让宝宝体会一下“饥饿感”,更重要的是让宝宝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会饿肚子。 专家评点: “说到做到“不仅能树立父母在宝宝心中的权威,也教育了宝宝: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但你要接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友情提示:

使幼儿遵守规则的策略

策略: 《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管理》廖莹 一、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二、让幼儿预知一日生活的安排 三、让幼儿参与教室规则的制定(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在环境的创设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有相对自由、有序的环境里,才能欢乐、满足。)(谈规则并不是对幼儿创造性的否定和压抑,规则是人定的,幼儿在认识规则的前提下,能够对规则提出异议并试图改变规则,这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机。如果幼儿要求改变规则时,成人不要轻易干预,因为这一过程正是建构规则意义的过程,是发展社会性交往的时机。幼儿对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会有更多的认同,当他们在规则游戏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感和成就感后,很容易沉浸在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获得发展。) 四、用环境指引幼儿行为(《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和常规要求要有利于引发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五、环节过渡紧凑,有序减少幼儿无谓等待时间 六、及时评量所进行的活动 《孩子看待规则和权威的阶段变化》 在教育儿童对规则和权威的认识上首要的应该是循序渐进,也可以采用先外化后内化的方法,先为孩子立定规范,再逐步内化和理解规范。此外,同伴之间的影响非常重要,在与同伴交往的经历中,儿童能够懂得合作,学会相互尊重,发展对不同道德原则、社会规范的认识。 《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实践构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人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和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养成。”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人的安全情感的奠基期,也是接受安全教育的黄金期。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陈莉宁夏教育2003 12 有准备的环境便于为幼儿培养良好的环境。除了要为幼儿准备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外,成人对幼儿的爱,(情感的建立是基础)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心理体验,促使幼儿更乐意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这都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浅谈对幼儿规则教育和行为问题》乌兰托娅 1、规则的提出要有艺术(1)、正面提出的艺术“东西为什么会撒了?怎么玩才不会撒?”这种正面提出规则的方法,幼儿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而且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不守规则的后果,更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2)、活动前提出规则教师只有把要求提在前头,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3)、教师语言的艺术教师应该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时提出规则。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时,教师首先应该想到:幼儿有没有理解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2、教师要以身作则 3、坚持一贯才有效 《游戏与儿童道德的养成》鲁玉霞

如何给孩子定规矩

你会给孩子定“规矩”吗? , 让孩子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让家长成为一个懂“规矩”的家长,你会吗? 原因篇——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 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当孩子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背后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大人的规定而有所意见或者不满时,碍于表达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说明,便会以反抗、不听话的表现,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孩子还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是一件公认的难事。也许你告诉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对他说“等一会”,那就太为难他了。你必须先要让他知道“一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顽童心理在作怪 有时侯孩子喜欢破坏规矩,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看看你吃惊甚至愤怒的表情。比如,孩子刚刚学会开电视开关的时候,他会对此事很感兴趣,会一直反复地开、关电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表情严肃地要求他停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已经从你的态度中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只要我去触摸电视,爸爸脸上就会出现好玩的表情,还会和我说(即使你说的是个“不”字,我也喜欢)。 作为引人关注的手段 当宝宝乖巧听话时,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对于孩子的关心,因此当孩子发现耍赖,不听话时,可以得到父母或长辈的更多关注时,就可能一反常态出现野蛮不讲理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曾因“耍赖“尝到甜头 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藉由“哭闹”来耍赖,家长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闹的行为,便会让孩子建立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就有糖吃,此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便学会沿用这套坏习惯。 对策篇——孩子不守规矩怎么办 提倡给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弃培育孩子成长所需的规则和标准。有些时候,父母还是应该以坚定的态度给孩子指明“对”与“错”的界限。 当儿子为玩具争吵 前两天,涛涛爸爸为儿子买了一台游戏机,当堂哥来家作客时,涛涛得意地拿出自己心爱的游戏机给堂哥玩。可没过多久,两人就为该轮到谁玩而争吵不休。涛涛妈妈赶紧找出一件也是不久前买的电子玩具,让他们各玩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