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

(江山市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现状,探讨了幼儿分享教育的干预途径,得出结论:1、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2、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3、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意义

(1)从小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每个幼儿都将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网”中,都将经历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幼儿阶段,通过学习与人交往等技巧开始的,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幼儿必须要与他人共同享用许多东西与权利,不能独占,以自我为中心。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得不到他人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幼儿会因此而感到孤单、压抑、寂寞、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极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

(2)健康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幼儿是未来的一代,若这个社会中的人是不健康的、变态的,那么又如何能要求这个社会是进步的、文明的呢?是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人,

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想完成、达到这些目标,必须从幼儿期就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3、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这阶段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本园129名小班幼儿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园小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行为。

二、干预措施:

1、制订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培养目标(见表1)。

2、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①激发分享意识,懂得分享意义

A、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小朋友,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这样,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分享意识。

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②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A、角色扮演法

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Flavel)的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在这个时期,教育他们“共同分享成功”、“共同分享快乐”的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教师设计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谁病了”,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分享,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B、激励评价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是否品德高尚,必须以他对别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而这种贡献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是否能以自己人的善良去温暖他人的心。”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关心社会,关爱家庭,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特别是孝敬长辈。

C、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就是指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而“移情”是沟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就利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区角活动渗透共享教育。

D、正面强化法

在实践中,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和你玩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这么开心,你真了不起!”

肢体语言强化: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有的小朋友经常热心帮助别人,教师看到后都应及时用肢体语言向他们点头、微笑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此带来满足和快乐,从而在今后更愿

发生类似的行为。

E、家园互动教育法

教师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品德要求,反映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强化。组织家长参加观摩活动,展示幼儿在分享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师的评价,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实验前后孩子的变化。积极组织丰富的亲子活动,如“家庭假日聚会”、“郊游”、“野餐”等,为家庭之间的分享、幼儿之间的分享搭建平台,通过交流、比较、互动、学习、模仿,制造分享氛围,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③创造分享机会,开展分享实践

在分享行为培养过程中,组织开展几项比较长效而且具体的活动:

“我的资料”分享活动

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倡导孩子收集资料,我们将这个活动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相结合,使幼儿形成资源共享意识,通过资料的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料可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形式获得的信息,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或成人帮助下通过查阅有关图书或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式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很有帮助,始终贯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也很好地促进了孩子分享意识及行为的形成。

“快乐分享爱心宝贝”活动

为了强化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分享活动的要求,组织进行“快乐分享爱心宝贝”活动,在活动之初,先提出当选“爱心宝贝”的十几个具体要求,比如:在家会将自己喜欢的菜,食物主动让给家里的老人及大人吃;……以便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有所参照,过了三个月后,再请家长按照评选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打分,然后进行评选,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行为上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温馨友好家庭”活动

有些孩子在周末时会互相串门,久而久之,两户家庭成了亲密家庭,受其启发,我们进行“温馨友好家庭”活动,提出要求:选一个或两个同伴作为周末来往的对象,并在来往次数,及友好指数方面提出要求,如玩具、食物共享,要互相帮助,一起出游等。然后向家长提出这种活动的意义,实行方式,请求协助方面的要求。在活动期间,让孩子常常进行讲讲画画“我有两个家”等活动。在学期末家长互相进行交流,在班级公示栏中进行“友好家庭”名单的公布。

为“山区小同伴献爱心”活动

山区贫困地区的孩子买不起图书,玩具,对于他们来说,得到玩具和图书是多么珍贵。

我们向幼儿介绍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使孩子产生同情之心,再发动大家捐献玩具、图书,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为贫困山区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对于培养儿童的利他意识及分享行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敬老院老人献爱心

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已没有亲人,让幼儿走进敬老院,去关爱老人,一方面可以给老人们带去温情和欢乐,另一方面也让幼儿体会到奉献与分享能带来的欢乐。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幼儿们能为老人做多大的奉献,而在于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能为他人作出奉献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快乐。

共享生日蛋糕

现在的家庭往往要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这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良好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欢乐。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别人的蛋糕,别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爱心给了他人,他人也把爱心奉献给你。

④建立分享规则,巩固分享行为

为了保证幼儿刚刚树立的分享意识,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有必要的。

一是平等分享规则。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教师要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二是共同分享规则: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在实践这个规则前,教师要开展专门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人商量、协调的技巧。

三是按先后顺序轮换的规则:当分享物品数量很少时,可以实行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的规则,别的幼儿若想玩,可以和他商量,等他玩过后给自己玩。这个规则可以解决在分享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而且这也有利于加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规则: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老师可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

德。

三、效果分析:

(一)幼儿的分享意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分享意识是指幼儿对分享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愿望与态度,通过访谈与设置情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活动前后幼儿的分享认知水平虽然总体差异不大,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调查,幼儿对皮球、图书、玩具(包括自带的)的分享这三项的分享意识都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分享教育的分享因素,特别是分享行为训练密切相关。见表6。

表2 幼儿对实验物品的分享认知情况比较表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质量有明显提升

1、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动机有所提升

我们将幼儿分享动机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利他、朴素道德感),遵守规则(包括集体意识和服从规范)和个人功利(包括小团体、互惠、交往工具)。

表3 不同分享组别幼儿分享动机的频次分布

结果发现,从幼儿整体来看,活动前小班幼儿的分享动机以个人功利最为显著,活动后遵守规则的道德动机频次增加幅度很大,尊重利他的道德动机发生频次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2、实验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有了提高

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标准为:能经常主动地分享,而不需要成人的鼓励或其他人

的影响。

表4、5数据表明,活动前后小班幼儿的分享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但是也可看出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园在家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独生子女在家的特殊地位有关,尽管家长知道幼儿园在进行共享教育,很多家长也有意识给予分享机会,但家园有别,特别是共享食品,许多家长总有不与孩子争食的想法。

3、活动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有了提高

表6活动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差异比较

“多组合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5分钟以内,勤于结伴,“延续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6~12分钟,“持久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12分钟以上。表6表明,在实验前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人均分享活动时间为16分钟,有7名幼儿达到了25分钟。

4、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内容范围有所扩展

表7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内容的范围差异比较

据表7分析,活动前小班幼儿的分享内容 93%局限在物品分享,活动后在游戏分享和心理分享方面的人数增加显著,分享范围有所扩展。

(三)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及行为有了进一步提高

活动后,由于对分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家长对家庭中分享教育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如表8所示,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情况也有了显著变化,如表9。

教育态度的变化也使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了变化,表现在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情况上。见表9:

表9 活动前后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培养情况比较表

六、结论

1、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小班阶段只占整个幼儿园生活的三分之一,有必要继续在中、大班开展分享实验研究。

2、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小班幼儿知行不统一特点,注重分享情感的熏陶和移情教育;为幼儿创造分享练习的机会,进行行为的训练,体验分享的快乐。

3、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应加强指导家教的工作,避免幼儿产生两面现象。

参考资料:

1、邓芳《3—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临安锦城中心幼儿园

2、王义珍张庭茵《幼儿移情训练与利他行为的培养》

3、徐瑛李晓燕《幼儿分享行为发生机制及培养的研究报告》武义县武阳幼儿园

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主题活动范文

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主题活动范文 愉快而紧张的一学期生活即将结束了,回想这半年来我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看到今 天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心中感慨不已,更多的是充满了甜蜜。 幼儿园教研活动实录 ——以“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 ● 教研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进入七月,各种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目不瑕接。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当我们 专注于它时,会看到水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主题“好吃的水果”便应运而生。在吃水果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如何剥水果,如何文明进食;在动手操作中,幼儿懂得了 榨汁、做沙拉等多种加工方法;在游戏中,幼儿学习了瓜果与虫害的关系;在诵念儿歌中, 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瓜。还记得幼儿剥桔子时的争抢,品尝沙拉时那馋馋的样子,唱苹 果歌时的开心…… ●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办公室室 ● 教研活动主持人:姜治平 ● 参加对象:小班组全体成员 ● 活动实录: 主持人: 除此之外,我将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集体活动,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幼儿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 “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 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互动研讨: 计老师: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消除孩子对老师、幼儿园 的陌生感,让幼儿尽快能愉快入园。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 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习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也有句"三岁定八十"的老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规较差。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情况,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通过我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 网上查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提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但却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单凭呆板的说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只有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达到目标。 (一)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老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呢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 小朋友们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购物、让座、不随地吐痰

浅谈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5294362.html, 浅谈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作者:吴瑶瑶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31期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什么是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结论说明:改变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大气污染、生态失衡、海洋污染等重大灾难,这一切已造成了对人类的巨大伤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全社会的责任。当今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的世界的缔造者。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 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幼儿园,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这对大自然抑或人类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怎样才能在幼儿园中渗透和开展环保教育呢? 一、形象直观,从兴趣点出发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凡事爱观察,好发问,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很多事情都处在似懂非懂之中,这就要靠成人去正确引导他们,但若争取单纯的说教,会显得枯燥无味,不防用游戏、故事等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学和活动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进去。例如:在教授社会课《花儿好看我不摘》时,先带小朋友去花园散步,让幼儿置身于蓝天、青草、绿树、鲜花之中,感受花红柳绿的自然美。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花被摘后的情景(花儿喊疼、大哭)。孩子们看了,纷纷说:小花真可怜;我要保护它;采花的人真坏等。这时,就告诉幼儿鲜花美花环境、令人愉悦。在教育孩子不要乱仍垃圾时,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瓜瓜吃瓜》、《窗外的垃圾》等来进行教育,老师通过边讲故事,边让孩子分析乱仍垃圾产生的后果,再引伸到日常生活当中。雨在学习有关动物的歌曲时,老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动物外形的同时,向他们讲述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知道杀害动物是会破坏整个生态平衡,人类必须爱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应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二、带幼儿亲身体验,运用有利因素教育走进大自然,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的越强烈认识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如:组织幼儿观看环宇探索、动物世界等电视录象;借春游和秋游之机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幼儿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时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例如:我园每年春游、秋游都会组织孩子们去风景秀丽

【幼儿园教研之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陈丽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声,也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有多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习惯日常活动正面影响家园合作

目录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在日常活动中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五、家园配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说宝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遵守规则,习惯不好等等问题。细想下来,我们的活动规则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告诉幼儿他们应该怎样去参与?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我班幼儿是8月刚入园的宝贝,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幼儿园的生活也基本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不能按照

老师预想的去参与,不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在一次和阳阳的谈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否有给到幼儿明确具体的规则,他们是否清楚了他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们那些表现才是老师眼中好的行为习惯。在玩儿积木的时候阳阳把堆好的积木种种的推到在地板上,所有幼儿、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在活动结束后,我准备和阳阳有一次深入的谈话,可是在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反思我活动的安排设计。我问阳阳为什么要那么大声的把积木宝宝摔在地上?阳阳说:“我想重新做一个房子”,原来在阳阳的意识里想要重新做一个房子,先得把做好房子用推的方式把积木推到在地上的拆开。阳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犯错的背后是我在玩积木之间并没有告诉他要轻轻的取拿积木,不能影响到其他朋友。3-6岁的幼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需要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那些行为是老师和其他朋友喜欢的,那些行为是会影响到别人,那些行为是会伤害到自己的。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社会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普遍只有一到两个孩子,自出生起便成为了传承家族香火和改善家庭生活的唯一希望,在祖辈、父辈的双重宠爱和关怀下,孩子成为了吃饭张嘴、穿衣伸手的小公主、小王子,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照顾及约束能力、学习能力、抵抗力低下,本文将围绕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内容展开,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标签: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循序渐进 前言:幼儿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新生希望,自出生起就被寄予了殷切期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潜在资源;而幼儿期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游戏习惯,还是卫生习惯等等方面,都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而小班又是幼儿开始脱离父母的怀抱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阶段,再加上幼儿期儿童大脑、心智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危害,不利于幼儿未来健康成长。 一、注重小班阶段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一)幼儿在小班阶段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班时期的孩童大多在3—4岁的年龄阶段,是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结束嗷嗷待哺、走向集体生活的初步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对外界因素缺乏警惕性,防范意识差等原因,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方面是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强,行为习惯的养成难度系数低,有利于幼儿自觉接受恰当合理的教育,形成健康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不能分辨出错误的行为习惯,容易受到错误的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体力、智力的提高。 (二)幼儿期身体免疫力差。幼儿犹如温室的花朵,步入小班的那一刻则意味着他们开始接受社会的风雨,在生理方面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抵抗系统发育不成熟,身体免疫力低,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嗜食甜品、不勤洗手、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会威胁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一)借用游戏引导幼儿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通过游戏能够反映出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社会性行为中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呆板单一的理论习惯说教知识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心理,而游戏具有趣味性、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幼儿时期实施环保教育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文章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幼儿接受环保概念的心理尺度,并通过主题活动,营造与此心理相适应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参与其中,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使幼儿环保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首先,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让幼儿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环境常识和环保方法。最后,再把环保教育从小的主题活动推广到大的自然社会,把环保意识由刻意培养转换成习惯意识。本文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清晰,事例来自教学一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关键词:环保意识主题活动幼儿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对周围环境中的美与丑做出适度的评价。因此,幼教工作者有义务让他们如实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使他们成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幼儿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生活观念,树立幼儿环保意识。如何使幼儿从小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在众多教育方法和手段中,通过主题活动实施环保教育是培养幼儿树立环保意识非常有效的途径。一、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增强美化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如,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我特意在教室里为幼儿们开辟了一个自然角,利用废旧物品(如,奶粉罐、蛋糕盒等)播上植物的种子,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幼儿比赛看谁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结果,幼儿们兴趣大增,为了赢得比赛,每个人都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那样为自己的小植物浇水、晒太阳,而且,每天都会对比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另外,因为是多人照顾小植物,时间一久,各个成员就照顾小植物还会产生意见分歧,如,在第2小组就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幼儿说,中午太阳太晒了,小植物肯定象人一样很口渴,我们应该给它浇水,而另一个幼儿则说,我爷爷说了,中午太阳晒的时候不能浇水,不然花会死掉的,两个人为此还争执不下。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幼儿从自己的爷爷那里了解到,要想使植物早开花,除了浇水和晒太阳这些日常的管理外,还要给植物施肥,于是,他从家里带来化肥给他们组的小植物“补充营养”,但由于化肥的量施得过多,他们组的小植物第二天就死掉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们都伤心的哭了。从最初对植物的熟视无睹,到植物死了都会哭,可见幼儿们对植物真正地产生了感情,而最终获胜的那个小组的幼儿们更是因为自己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产生了极强了荣誉感。照顾小植物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们与自然界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掌握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学会了用绘画、口述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的兴趣。二、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主题活动使其对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1、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懂得基本的生物和环境诸因素(水、土、温度、阳光等)的关系。在学习《青蛙》后,我结合班上幼儿带来的小蝌蚪进行认识和爱护小动物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幼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到青蛙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了解到青蛙以虫为食,在它的一生中,要捕食许多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不能杀青蛙、吃青蛙,而且还要很好地保护青蛙。吃青蛙和贩卖青蛙都是犯法的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保护青蛙,并能制止父母在菜市场买青蛙。再如,通过主题活动《树》,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树的外形特征、生活条件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加深幼儿对树的了解。类似活动还有《种子的秘密》、《绿色家园》等。2、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大家有实际的行动,幼教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幼儿从小掌握最基本的保护环境的正确方法,例如,最开始可以从教幼儿不践踏草地、不乱吐口香糖等最基本的方法入手,随后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计划

幼儿园小班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雅行”,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古语云:“养习于童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为加强幼儿“雅行”教育,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园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幼儿一日常规评价》,“立雅标”,“践雅行”,“树雅榜”,扎实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雅行”教育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激励手段,抓好幼儿养成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引导幼儿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校园洋溢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把“雅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本次活动,我园从小班开始强调一个“早”字(早发现,早引导),抓住一个“细”字(从点滴做起),着眼一个“实”字(教育有内容,有检查),突出一个“勤”字(勤反馈),使这次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1、突出进行做人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等,也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培养幼儿掌握必要的交通规则,提高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2、突出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做起。 主要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主 题 具体内容 做人 1、文明有礼貌,微笑待人,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外出或回到家要跟家人主动打招呼。 2、诚实守信,知错就要及时改,不撒谎。 3、团结友善,不打人,不说脏话,不跟同伴争抢玩具,懂得礼让。 生活1、节约粮食,爱惜玩具和其他公共设施。 2、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 3、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4、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要]:“环保”——是一个即具体又抽象的名词。对于孩子,如何把这个概念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途径把环保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中,使得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学习活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就要抓住这些可利用因素,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环保兴趣潜移默化情感契机 人类与环境紧紧相连,由于污染的蔓延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已经亮出了黄牌,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终生教育,在幼儿中开展环保教育,是奠基工程。幼儿是人类的未来,是明天地球的主人,初步让幼儿知道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幼儿萌发环境保护意识,做个环保小卫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必须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教育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育环境应该围绕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主题及季节特征,及时的对原有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在区域活动中可

以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多为幼儿提供各种环保知识信息,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让幼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关注周围的环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休戚相关,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幼儿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应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 到一日活动中去,把原有的教材与环境保护教育联系起来,有机地加以结合。例如,在认识水、空气、电、声音、动物、纸、树、花时,我们可结合进行减少污染、噪声,节约水、电、纸,保护珍稀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的教育。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幼儿认识空气,应改变原本只停留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周围到处都有,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这一层次上,而应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空气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并带领幼儿到大街、建筑工地、工厂、公园走走,让幼儿体验呼吸后的不同的感受。又如每天的一餐一点中,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结合教育活动,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我们所节俭下的食物,可以供养很多人。在盥洗活动中,也要注意让幼儿从小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也要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知识,在玩乐中受教育。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幼儿园小班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幼儿园小班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雅行”,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古语云:“养习于童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为加强幼儿“雅行”教育,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园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幼儿一日常规评价》,“立雅标”,“践雅行”,“树雅榜”,扎实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雅行”教育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激励手段,抓好幼儿养成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引导幼儿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校园洋溢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把“雅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本次活动,我园从小班开始强调一个“早”字(早发现,早引导),抓住一个“细”字(从点滴做起),着眼一个“实”字(教育有内容,有检查),突出一个“勤”字(勤反馈),使这次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1、突出进行做人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等,也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培养幼儿掌握必要的交通规则,提高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2、突出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做起。 主要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人 1、文明有礼貌,微笑待人,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外出或回到家要跟家人主动打招呼。 2、诚实守信,知错就要及时改,不撒谎。 3、团结友善,不打人,不说脏话,不跟同伴争抢玩具,懂得礼让。 生活 1、节约粮食,爱惜玩具和其他公共设施。 2、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 3、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4、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5、学会独立,不依赖家长。 劳 动

最新 幼儿园中班环保意识培养教案

幼儿园中班环保意识培养教案 活动要求: 1、教育幼儿讲卫生,懂得环境的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2、启发幼儿做一些环保方面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自觉保护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课件制作、小小外星人、挂图一副。 活动重点:使幼儿懂得要保护环境。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主动参与保护环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徐老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外星人“贝贝”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 (“贝贝”我介绍:“hello!小朋友,你们好!我的名字叫贝贝,来自另外一个星球。我们的星球上什么也没有,很荒凉,妈妈告诉我,地球是个很美的地方,我就来到这里。可看到的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美。我拍了几幅照片,小朋友你们看。)并引出课题。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演示课件(1—3幅图),并提问:“谁来说一下他们这样做对不对?”(幼儿回答)为什么不对呢?(幼儿回答),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演示课件。

2、:“他们的行为都不对,因为这破坏了我们美丽的环境,那么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幼儿回答) 3:开阔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那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4:人们在不知不觉的破坏着我们的环境,看地球妈妈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地球妈妈笑起来?(幼儿回答) 5: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老师把小朋友的办法编成了《拍手歌》,小朋友想不想听?老师把《拍手歌》教给幼儿。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意扔垃圾; 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烟囱别再冒黑烟; 你拍四,我拍四,正当绿色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植树种草保水土; 你拍六,我拍六,不让清水变黑臭; 你拍七,我拍七,地球妈妈穿花衣; 你拍八,我拍八,美丽地球我的家; 你拍九,我拍九,保护环境齐动手; 你拍十,我拍十,美丽“家园”永保持。 6: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欣赏美丽的地球,教师进行讲述。 7:教师幼儿装扮图片“幼儿园”。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