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2014 2 28 “抢救”修复文物的能工巧匠 草评

A2评论星期五

2014年2月28日

责编组版:周春雪E-mail:szqbpl@https://www.360docs.net/doc/0415302812.html,美编:曾宁

本版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草评

议厅

为解决居民的如厕难问题,龙城

街道因地制宜,向龙岗区申请设置19

座移动公厕、14座垃圾转运站公厕、

10座市场公厕和4座社区公园公厕。

目前,47座公厕已全部向市民免费开

放,并将47座公厕绘制成分布图,置

于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方便了居民。

对于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厕

算是一扇“窗”。公厕数量够不够、管

理水平高不高,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

生活方便与否,还关系到居民文明素

养和城区文明形象。龙城街道设置

47座公厕,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城

市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进而言之龙

岗,在打造“六区一城”的如火如荼中,

每一处细节都事关成败,都需用心做

好、用力做实。

在公厕设置问题上,龙城街道不

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47座公厕

分布位置不同,采取移动式与固定式

搭配,更具人性化。绘制公厕分布图,

让龙城人轻松的就能找到附近的公

厕,服务更加便捷。每座公厕均实行

专人管理维护,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该街道从细节处着眼,考虑到了方方

面面,这样的认真应该点赞。

今年,龙岗区将努力打造“环境建

设美、秩序管理美、市民行为美”的美

丽家园,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

区。龙城街道公厕管理的理念和做

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龙岗人建设美

丽家园的良苦用心。建设“美丽家

园”,需要“加减法”并举。做好加法,

需要完善各种公共设施和管理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让“美丽家园”真正住

进每个人心中。绿化行动、美化行动、

文明行动……都是在做加法中不断汇

聚正能量,增加城市的绿色文明。做

好减法,需要减少管理上的粗枝大叶,

减少市民不文明行为,通过完善制度、

扩大宣传、加强考核,使“美丽家园”处

处呈现美丽景观,使市民自觉维护美

丽面貌。

今年,也是龙岗打造“六区一城”

的开局之年,全面提升全区市容环境

水平,全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

区,这不仅仅是龙岗决策者和管理者

的课题,亦是每个龙岗人肩负的使

命。为此,在每一个细节上,龙岗都应

该做到“较真儿”,做到实打实地做实

事,就如公厕服务中所体现的那般认

真和负责。笔者觉得,不止于公厕免

费开放,更多的为民服务都需要从细

节处着眼,都需要真正想百姓之所想、

急百姓之所急、满足百姓之所需,这

样,建成“六区一城”就会指日可待。

(作者系千龙网评论主编)

公厕免费开放折射“美丽家园”细节之美

大北为南

论今

谈古“淡巴菰”之瘾与“熄烟”不止

圳东

明天,号称“史上最严”的《深圳经

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就要实施了,不

知列位烟民准备好与否?按照规定,

在深圳的机关单位、学校、医疗机构等

16类场所将全面禁烟。而酒吧、歌舞

厅等娱乐场所和茶艺馆、按摩、洗浴等

休闲服务之地,也将在2016年底前跻

身“限吸”之列。此次出台的控烟条例

可谓动了真格。尽管早在1998年,深

圳就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控烟条例,但

这十几年来却从未开出一张罚单,控

烟条文俨然“纸老虎”。这次可不同

了,您要是忍不住在禁烟场所吸上一

两口,最高可是要被处500元罚款的。

提及这烟,是有些个年头的。明

代姚旅写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的《露书》是我国最早记录引种烟草的

著作,记载称“吕宋出一草曰淡巴菰,

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

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

气。有人携漳州种之。”早期的烟被称

为淡巴菰,古人认为烟乃是避瘴气的

一种草,不曾想却能上瘾。

古代的“禁烟令”不少,但从来都

是“有令不禁”。据《清稗类钞》记载,

康熙因为重臣史贻直、陈元龙“酷嗜淡

巴菰,不能释手”,乃特赐二人“水晶烟

管以讽之”,实乃一出恶作剧。因为用

此烟管抽烟,

“偶呼吸,火焰上升,爆及

唇际”,会令人“慎而不敢用”。康熙在

捉弄二位大臣之后,遂“传旨禁天下吸

烟”。但显然“淡巴菰”之瘾是无法戒

除的。如果说古人禁烟最彻底的,非

太平天国莫属。《天条书》就规定“凡吃

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

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

不留。”吸烟都能掉脑袋,此“禁令”不

可谓不严苛。

最新的控烟条例能否落实到位,

当然需要时间的印证。事实上,控烟

是一个移风易俗的过程。目前,我国

财政是有“烟瘾”的,烟草企业不仅是

各地的“税收大户”,甚至还通过各种

“公益宣传”,试图说服政府部门和公

众,让他们相信吸烟是有裨益的。这

种认识上的“烟瘾”恐怕比真正的“吸

上两三口”更具危害性。尽管在现有

的历史和法律条件下,完全禁烟似乎

不大可能,但作为深圳能够动真格实

施控烟,至少是摆出了姿态、亮出了态

度。要真正禁绝这“淡巴菰”之瘾,除

了要令行禁止,更需要我们的财政税

收逐步减弱对“烟瘾”的迷恋,需要每

一个烟民将自己的健康视为首要。控

烟不仅要靠强制性举措,更呼唤全民

自觉。

假如有朝一日,“淡巴菰”没有了

市场,“熄烟”之路大概也就走到尽头

了罢。

(作者系《深圳侨报》评论版编辑)

天下

近日,据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

局局长励小捷称,全国受重度腐蚀的

文物数量已达230万件,占馆藏文物

总量的16.5%。保护馆藏文物,首先

要改善其“生存”环境,馆藏文物修复

面临着“瓶颈”和制约。(见2月25日

《北京晨报》)

230万件馆藏文物重度腐蚀,非

同小可。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

证,中华文物浓缩了华夏民族数千年

的珍贵记忆,也是中华博大恢宏文化

的厚重积淀,附着于文物上的文化意

义与穿越时空的历史价值,具有无可

替代性。假如任由文物损坏直至消

逝,我们乃至子孙后代在回望历史、倚

栏凭吊中将“无枝可依”。

众多馆藏文物遭灾,折射出对文

物保护的不力。一则维护资金、技术

缺乏,专业人才不足;二则文物维修专

业属“冷门”,尽管已有近30所高校开

设文物修复专业,但报考人数却寥寥

无几。文物修复遭遇困境,究其深层

次原因,笔者认为乃是两种病态心理

在作祟,一是“政绩浮躁症”。掌握着

公共资源的人群对显性或面子工程,

表现出了强烈的追逐欲望,而对那些

即便做了也不易被上级察觉知晓、被

民众理解体谅的事情了无兴趣。修复

文物就面临着此种尴尬。二是“社会

功利病”。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

从脱水到定型一般需要一年半以上,

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修复就需要更

长时间了。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时

代,没有人愿意忍受长久的寂寞,做到

“慢工出细活”。显然,我们不能将对

文物的修复不力归咎于修复人员未能

宁静致远,毕竟他们的修复工作也是

为稻粱谋,当骨感的现实遭遇丰满的

理想时,很容易就愈发“消得人憔悴”

了。

文物修复保护是一项恒久工程,

必须要有持续的人才队伍支撑。当

前,文物修复面临着最大问题是文物

修复人才培养显得很冷清,很难引来

众多人关注;而民间掌握修复技艺的

“妙手”也多已年迈,部分技艺甚至面

临着后继无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实

施文物修复人才“抢救”战略,将取得

权威资质认证的民间文物修复技艺人

纳入人才范畴,从特殊贡献劳务报酬、

专业人才津贴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使其摆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的窘境。应加大对高校文物修复

专业的人、财、物投入,定向培养文物

修复人才,确保这个行当后继有人。

文物需要修复,能工巧匠更需要扶持

和“抢救”。

(作者单位:平湖街道纪工委)

“抢救”修复文物的能工巧匠

涂启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