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思考

125《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上旬刊)总第529期

东西方,在本质上都在追求和谐。东方的和谐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天人合一反映了儒家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思想,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换言之,也就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追求的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和谐,只是一种狭隘地强调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西方对和谐的认识是片面的、局部的。这种差异的根源或许正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庸之道的整体思维原则。

而追求天人合一、整体的和谐,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在提倡和谐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和谐置身于一个大的系统内,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和谐,追求和谐。因此,要实现中庸之道的和谐管理,还必须实施一种整体(系统)的管理模式。

一切都要做得恰到好处。这不仅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认识和行为的科学。“中庸”的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或恰到好处,既是事物和谐发展的条件,按照矛盾论的观点,事物的质只有处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事物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持续的存在。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是和谐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度观,使事物的质处于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并尽可能朝向最佳的度的方向努力。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庸的思想,实补适度管理。朱熹解释“中庸”时曾说:“见其所行,无一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不合理。”可见,中庸是对管理者最高的要求,管理者把握成功的最要紧的是掌握一个“度”。要求管理者既不能守旧,又不能排外,即要重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宏观决策上,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要对组织的内部管理多下工夫,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倡儒家的即要“适中”又要“达变”的原则,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管要兼顾物质和精神激励,完成激励的“中和”。不仅如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应有“度”这也是现代管理者的新命题。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管理原则,也应该成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参考文献:

[1]成君忆:《渔夫管理学》.新华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2]庞朴先生:《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6月[3]朱永新主编:中华管理智慧.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何香枝: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0月第12卷第4期,p7-11

2000年第3期,p15-22

[6]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与含义

1.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根据代理理论,企业是一个由契约构成的组织,所有者是委托人,董事和经理人是代理人。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利益存在对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而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激励是降低代理成本、保护委托人利益的有效途径。选择或制定一个正确、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法对代理人的业绩进行评价,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完善公司控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绩效评价的含义。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包括了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个方面的评判。

企业绩效评价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讲,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考评方法发展的历史看,我国虽然引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一些有益的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等原因在中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中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现行评价体系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基于利润的指标考核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未能直接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作为一个理财学概念或经济学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机会成本”。我们通常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成本,其实容易忽略资本成本的本质。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资本成本其实就是他根据投资的风险水平而提出的“要求报酬率”。投资项

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思考

刘文新 湖南省宁乡县烟草专卖局

[摘 要]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与含义,在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绩效评价 建议

126

《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上旬刊)总第529期

目的风险越高,所要求的报酬率也越高。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满足投资者的报酬率要求。重视利润、忽视权益资本成本的结果除了导致管理者做出许多能提高账面利润却毁坏企业价值的决策,使企业错误地配置资源外,还可能鼓励管理者向成熟企业过度投资。

2.考核技术单一,方法简单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实物产量”为主体的考核,改革开放初期以“利润总额”为核心的考核,都基本上是一种单一内容的考核方法,重视了产品产量和利润,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相对比率指标为基本内容的企业管理评价方式,因为当时技术方法的局限性,也不能很好地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

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轻科学预测;重表现,轻发展潜力。这些问题造成考核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够合理,考核内涵不够清晰,等级之间区分不明显,使考核人员难以判断和考核。考核工作缺乏量化标准,且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

3.财务指标的选择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忽略,容易使企业经营者形成权益资本免费的幻觉,使得国有资产利用率降低。从国有大型企业的2002年报(资产负债表数据)看,相当多的集团公司账面上有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货币资金,资金闲置造成了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同时,利润增加并不必然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此外,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1.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EVA指标

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 成本之间的差额。差额为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差额为负数,表示企业价值损失;差额为零,说明企业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人的预期收益 。引入EVA方法,将股本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能更科学地衡量权益资本的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应注意把企业税后净利润指标修正为税前利润指标,因为在现阶段,由于政府导向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和税率有很大的差别,使用税后利润指标往往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

2.根据国有企业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和考评

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政府对其的管理目标是不一致的。西方国家通常会按照国有企业不同的经济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功能领域的企业,包括国家安全领域、公共品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主导产业;另一类是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一般工商业领域。

根据国有资产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

政府功能领域的企业,社会服务性功能居于首要地位,盈利性功能居于次要地位,政府对待此类企业的投资可作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投入。竞争性领域的企业,盈利性功能居于首要地位,政府对其考核除了考虑其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外,更多的应着眼于盈利目标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3.从直接采用财政部绩效评价体系向借鉴国际先进绩效管理体系发展

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与评价方法是在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总结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至今仅仅20余年,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不少国有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管理还相当落后,这可以用“路径依赖”原理来解释。但我国加入WTO 以后,国有企业管理不仅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摆脱历史包袱,而且必须尽快向国际标准靠拢,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作为企业管理一个重要部分的绩效管理也将更多地借鉴平衡计分测评法等先进的管理办法,结合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论,设计更加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更有效的企业战略思想,通过不断提高股东价值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4.加强国有企业考评的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对国有资产实施管理,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是西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的立法,使得考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企业经营者是一种激励和保护,使经营者自我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因个人的不负责任或欺诈行为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而且可使企业效益向稳定增长和长期发展方向运行,对国有资产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

5.绩效管理与评价目标从一元向二元发展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以国有资产监管为首要目标,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推动这种目标的演进,产生另一个过度目标,这就是个体投资者的价值最大化,其基本动因是资本市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从此,我国企业能在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股权将部分地掌握在分散的个体投资人手中,这些个体投资人便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享有相应的监督权。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对股东负责、提高股东价值来实现企业绩效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所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与评价的目标将呈现出既服务于国家,又服务于分散的股东的二元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志鹏:对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考察——平衡计分卡的视角.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7)

[2]徐 明:大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7)

[3]侯晓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4]翟家东:国有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研究.时代金融,200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