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完善版)

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完善版)
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完善版)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 (1)

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 (1)

第一节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1)

第二节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2)

第三节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 (6)

第四节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9)

第五节理学教育思想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1)

第六节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5)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 (17)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 (17)

第二节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9)

第三节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21)

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 (25)

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25)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27)

第三节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29)

第二部分外国教育史 (32)

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 (32)

第一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32)

第二节古希腊教育 (33)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 (35)

第四节西欧中世纪教育 (36)

第五节拜占庭的教育与阿拉伯教育 (38)

第三章外国近代教育 (40)

第一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40)

第二节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44)

第三节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51)

第四章外国现代教育 (56)

第一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56)

第二节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60)

第三节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74)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一、古代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二)关于学校的传说

(三)学校类型

1.《礼记》《周礼》记载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即“成均”

2.虞舜时代的“庠”,《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3.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4.商代的“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

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

(四)评价

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其表现有二:一是官师合一,二是政教合一,

原因:

1.政教合一、而民无权。

2.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3.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4.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大学与小学

西周的国学分为大学与小学二级,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1.小学

2.大学

天子设立的大学叫辟雍(四周环水),其规模大,分为五学,

A 辟雍居中,成为太学

B 成均居南,学习乐德、乐语、乐舞

C 上庠居北,学习典书、诏书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

D 东胶居东,学习射箭、武工

E 西雍居西,学习学习礼仪

诸侯大学设立的大学叫泮宫(半边环水),规模小,比较简单,只有一学

3.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以礼乐书数为重点。

(三)国学与乡学

西周已有国学与乡学两大教育系统。

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都城称为国,成外围称为郊,郊之外的广大地区称为野。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统称为国学。

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乡学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族子弟开设,规模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

(四)家庭教育

1.重视“胎教”

西周贵族重视胎教。传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2.家庭教育内容

既重视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教育机构——家庭

七岁后实行男女分开教育,其中女子的教育一直局限在家庭教育。

三、“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节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一、私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

1、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的衰落。

(3)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教育。

2、私学兴起的原因

(1)官学衰落——前提

(2)学术扩散与下移——供

(3)士阶层的兴起——求

3、私学产生的意义

(1)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冲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

(2)打破了“官吏合一”的旧传统,都是不再是官吏,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

(3)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遵循的原则。

(4)教育内容与方式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六艺”的范围,加入了各学派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方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5)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与形成,造就了一大批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私学的发展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

(1)私学的兴起

(2)养士之风盛行

(3)各诸侯对“士”采取宽容政策

2、百家争鸣发展

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之交的儒墨多争,到战国时纷争局面已经形成。

(1)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加上“纵横、杂、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统称“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法、道。

(2)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四家”:儒、墨、道、法

3、百家争鸣的结束

汉代:独尊儒术。

二、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何谓“稷下学宫”

春秋时,齐国经济繁荣,齐国统治者一方面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壮大自己势力,一方面在文化上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稷下学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并为齐统治服务,先后经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王健六代,时历约150年左右,距今约2300左右,创建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二)“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条件

1、时代发展的产物、政治发展的需要

2、齐国有相应的经济条件

3、养士之风的产物

(三)“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于一体的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四)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不治而议

2.尊重教师、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管理规范

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打扮,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五)、稷下学宫的历史贡献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二)“庶、富、教”、“性相近,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三)“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扩大了教育对象。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五)教学内容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尤重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六)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行并重

由博返约

(七)道德教育

(八)论教师

(九)历史影响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政治上保守,但教育思想倾向于革新。他毕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其学说为中国三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了中国2000多年教育思想的渊源。当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四、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

孔子的思想学说经由曾参传给子思,子思授徒讲学,其门人再传孔学至孟子。后人将子思、孟子的学说并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提出了充分肯定的人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二)“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三)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六)论教师

六、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翟,世称墨子,出身卑贱,自称“鄙人”或“贱人”。他曾是个精于制造车、械的手工艺人。生活俭朴,为了老百姓利益可以不辞辛苦。“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从思想倾向看,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三)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四)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主要教育内容

故”。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七、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二)逍遥的人格理想

(三)提出怀疑的学习方法

八、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九、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四书之一。它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1、教育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三纲领”)

2、教育程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

1、性与教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2、中庸

孔子认为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学问

4、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三)《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使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对教育学基本问题都有论述,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2、从地方到中央的理想学制系统

学校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考查与时限安排:九年两段,即“小成”与“大成”。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3、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

启发诱导

预时孙摩

长善救失

以学定教

尊师重道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

4、教学方法

A问答

B 讲解

C 练习

D 类比

5、师生关系

6、学校管理、视学和考试

(四)《乐记》

《礼记》中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记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官乐起源和作用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于乐教的重视。儒家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曲、歌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认识乐的作用,尤其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的手段。因此,儒家乐教主要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第三节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

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形成过程

董仲舒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论证了汉代统一集权政治的天经地义和皇权至上,首先抑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各种“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予以禁绝,以保障思想统一,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的求贤方案:

第一、兴太学、置名师

第二、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

第三、独尊儒术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儒学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官方学说。

二是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是建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并兴太学,专为设置博士弟子,即可培养行教化的贤才,也可保证儒术嬗递;其三是通过建立察举制度以儒家德才贤能标准选才任官,扩大统治基础。以儒经求官取士的教育与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一)独尊儒术的萌芽:罢黜法家、纵横家

(二)独尊儒术政策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1、建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自此以后,国家政策与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

2、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二、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一)太学

西汉元朔五年(BC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建立。太学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以后各朝均依例设立。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策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射”的形式。

1、太学的设立:西汉元朔五年(BC124年),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

2、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对弟子进行讲授。

3、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太学生或“诸生”。学生有来自京都的“正式生”,也有来自郡国县邑选送的“特别生”;学生的年龄要求不严;在出身方面,贵族子弟居多,但也有家境贫寒的子弟。

4、太学的教育目的:“经明行修”的官吏

5、太学的教材——孔子删定的《五经》

6、教学要遵守“师法”和“家法”

7、定期的考试制度

(二) 郡国学

郡国学于西汉公元前141年创立于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仿效。它是地方官学。(三) 鸿都门学

创办于东汉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意义:一是专门学校;二是打破了儒家独尊教育的局面。

1、兴起的原因

宦官集团与儒家士大夫、太学生之间的政治冲突,导致一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当权派招揽不到人才

2、性质:它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当时的宦官集团为培养自己的知识

分子而建立的。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机构。

3、学生的待遇:由州郡三公负责荐举,相当于察举正式科身份;入学后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官员,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大

三、察举制度

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但在汉武帝时发展成为较完善的进仕制度,确定了它在两汉时期进仕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最先产生的是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这标志着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其次是汉武帝时扩大了取仕范围,由原来限于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还增加了科目:除贤良外,还有孝廉、秀才等新科。在选举考试时,儒家学者受到特别的重视,博士只给儒家学者。

(一)、察举制度的建立

1、察举制度的开端

A 公元前196年,高祖下求贤诏。

B 公元前177年,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C 公元前165年,文帝又下求贤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

2、察举的制度化

A 设立常科,即孝廉科,每年进行一次

B 确定察举责任制,规定选任得人与否,选任者与被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功罪赏罚相同。

(二)、察举科目

1、常科,如孝廉为岁举,茂才在西汉时为特举,在东汉时为岁举。

2、特举,临时需要或统治者个人兴趣偶一为之,如贤良方正、明经科、童子科。(三)、察举方式:察举与考试并用

1、在西汉时,以察举为主,考试只是作为区分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的科举不同,西汉末年也有不经过考试直接授官的。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

2、东汉时期,在察举的基础上,加强考试

(四)、评价

1、察举制度的意义

A 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制度上得到落实。

B 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了利益驱动。

C 汉代察举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并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

2、察举制度的弊端

A 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

B 贿选成风,尤其是东汉后期更甚。

C 主管官员察举不利,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况

D 沽名钓誉成风

四、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汉武帝时就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贤良对策,董仲舒对此作了回答,即《对贤良策》。

三大文教政策:

一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二是兴太学以养士;

三是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人性兼有善恶因素,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三性。

其中,“中民”是当时政治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支柱,也是主要教育对象。教育就在于使可能之善成为现实之善。

(三)道德教育

1、道德的根源:天赋,即道德源于上天,人性与生俱来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2、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及相应的忠孝仁义(“仁、义、礼、智、信”)

3、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A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B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要求我们养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德行。

C 必仁且智。他认为德育、智育应该结合起来

五、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1、何谓“谶纬”

由董氏所创的儒家神学发展成为一种谶纬神学的迷信学说,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教育,僵化了学术思想。

A “谶”是“诡为隐语、预订吉凶”的宗教预言,在汉代,为了把孔子扮成一位大圣人,儒家也曾用谶语附会经义,将孔子说成是一位前知千世,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

B “纬”用迷信的观点解释经书,因为经文不能随意改动,“纬”则假托天意,把经典神学化,故意不讲作者姓名,说成是神的启示。

2、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

3、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二)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1、理论基础:朴素的人性论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

2、教育作用:在化不在性。人的善恶在于教育。

3、教育目的:鸿儒

(三)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4、教学过程

第四节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一)西晋的国子学

西晋除举办太学外,还举办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咸宁二年(276年),晋开帝下令立国子学,同年开建国子学屋宇。咸宁四年(278年),确定了国子学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担任。惠帝元康三年(293年)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才能入此学。初国子学隶属于太学。永嘉三年(309),国子学消亡。

(二)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文帝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第二年,又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徒讲学。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因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设儒、道、文、史四科。它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于一体的机构。

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确立了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道佛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以道佛为两翼的方针。但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仍然是教育的核心,另外还开设了以学习道教为核心的崇玄馆,还以道取士。

(二)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文帝在中央高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这是我中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与官员。

唐在隋的基础上,设国子监,设国子祭酒一人。国子监统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六学二馆)

(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学,归国子寺管。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天下州县普遍设博士,以教化于民。

唐朝中央官学有“六学二馆”,归国子监领导。六学前三学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于专科性质。弘文馆由门下省直辖,崇文馆由东宫直辖。此外,医学属于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玄学隶属于祠部,是大学性质,集贤殿院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中央图书馆。

唐也实行州县二级制,县下有里,里下有乡。府有府学,州州学,县有县学,县内又分市学和镇学,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同属直系,由长史掌管,各府市另有医学谓之旁系。唐地方官学有三类:经学、医学、崇玄学。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四)私学发展

唐时,私学很发达,当时名师大儒,也聚徒讲学,传授经业。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许多名流学者、一方面居官理事,一方面聚徒讲学。有的博学大师隐居乡间,专门招收生徒。

(五)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2、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了教育内容、扩大了知识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非常明显。

5、学校类型多样化。

6、学校颁布广。

7、重视医学。

8、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都合为一体。

三、科举制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

它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正式产生。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程序

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

具体程序如下:

A 官学将通过考试的生徒名单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份送到尚书省,乡贡也于此时报名

B 填写姓名履历等交由户部审查

C 由礼部侍郎主持考试

D 考试合格者,参加吏部复式,复式内容包括“书判身言”,全部通过,便授予官职。

2、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常科和制科。

考试分六科: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均为常科)

考试内容:儒家经典,以《五经正义》为标准。

3、科举考试的方法

贴经、墨义、策问、诗赋,有时还有口试等。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它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结合在一起,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第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使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结合在一起;

第三,使人才选拔比较客观和公正。

第四,向各地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通向佳仕途的门路,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2、消极方面

第一,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它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第三,束缚了思想、败坏了学风。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南朝梁金陵人(今山东临沂人),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晚年为教育子孙,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此书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问题,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书。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三)论家庭教育

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2、教育儿童,勿失良机

3、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4、注意环境的影响

5、重视语言教育

6、注重道德教育

7、重视儿童心理观察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思想

(三)论尊师重道

《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重视“师道”的原因:

第一、师道即君道,尊师即忠君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势日衰,学校教育也随着衰落,社会上出现了不重视师道的现象。

第三、科举使文学的地位高于经学,儒学受到削弱

1、教师的作用

2、教师的任务

3、教师的标准

4、师生关系

第五节理学教育思想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朝的文教政策:重文。宋朝朝科举制度有以下变化与发展:

1、规模扩大

2、地位提高

3、考试周期确定

4、考官、考场管理渐趋制度化

(二)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以科举为目的,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共同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三)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

1、庆历兴学,由范中淹于宋仕过庆历四年主持。

A令州县立学

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取消贴经墨义,重视策论经学

C用苏湖脚法改革太学。

2、熙宁兴学,由王安石改于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A 改革太学,创设“三舍法”。

B 恢复和发展地方州县学

熙宁四年(1071),下令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选置教官。

元丰元年(1078)设置州府学。

C设置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

D 颁布《三经正义》:熙宁六年,重新阐释《周礼》、《诗》、《书》作为官学必读教材

E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3、崇宁兴学,由蔡京在宋微宗崇宁年间主持

A全国普设地方学校,实行“三舍法”

B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连的学制系统

C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D恢复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E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4、三舍法

全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系王安石兴学之间所创。其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它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的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将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还将学行优劣与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将上舍考试与科举制度结合。它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种创新。

5、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瑶瑗在苏州、胡州讲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又称“分斋教学法”。其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明事斋,实行分斋教学的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明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采取因材施教与相互切磋结合,据学生兴趣特长而设;提倡课堂外的参观游历,以增长实际见闻;注意读书与游息相结合,教学安排张弛有度。

6、积分法

是我国古代考核学生的一种办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一种办法。它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成绩为上等记一分,中等记半分,年积八分者为及格,可授予出身或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只要达到积分标准,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

7、“六等黜陟法”

是清朝对地方学生进行考核的奖惩办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学生岁考成绩评为六等,依据等对学员进行黜陟: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特点是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8、监生历事

是明朝国子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它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历事”。除分到中央政府各部门外,还被派往州县。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授官,中下等者需再历事一年,上等者以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午者回监读书。两个作用:补充人手、增加经验。

9、社学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元明清三代地方的小学。创办于元代。元朝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社高学校一所,即社学。对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自北宋起,书院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制度和组织形式。书院在宋代兴盛,北宋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等书院为著名,南宋以白鹿洞、岳麓、丽泽、象山等书院为代表,书院兴盛与理学发展相互促进。南宋书院出现官学化倾向。

元代书院在增,且接近官学,后逐渐成主科举制度的附庸。

明初,统治者重视官学,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中叶后又开始兴盛。此时在野的士大夫也设立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庭。明代带有议政特点的以无锡的东林书院最主著名。

清初严禁书院,后期才走向复苏,但官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1、《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为规范教学和师生而制定的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关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书院以自学读书为主,讲学辅导为辅。注重自学、自由独立的精神。注重讨论辩论最为显著,师生质疑辩难的论辩成为家常便饭。大多是自发、平等的,体现出一种民主治学的学术精神。此外,自由讲学、自由论学、自由竟学的自由精神是书院精神的最好体现。

2、书院教育宗旨

A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B学术创新精神

C书院的教化精神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明代中影响最大的书院。原址在今无锡市,北宋杨时曾在此讲学,明万历年间顾宪成重修并讲学于此,是东林党人舆论阵地和培养人才的场所。以讲学干涉政治、针砭时弊为职志。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活动起于南宋,明朝将其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定期举行,一年一大会,一月一小会,各三日。讲会之日,必举行隆重的仪式。它是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四)诂经精舍、学海堂及书院的学术研究

诂经精舍、学海堂由清后期阮元在任浙江巡抚和两广总督时,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孤山和广州越秀山,以追求汉代考据学说为宗旨,延续至20世纪初。

A该书院的宗旨是“以励品学,非以戈功名”;

B在教师的使用上,“各用所长”;

C书院既重视教学活动,也重视研究活动。注重学生参与研究,成果有书院集刊出版,《十三经注疏校刊记》《皇清经解》等学术著作都出自师生之手,对整理、研究、保存文化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

遗产和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1、书院的功能:教学与研究结合

2、书院的组织形式:最初由“山长”或“洞主”负责书院管理和教学工作,经费来源多样化,有私办、官办、私办官助等形式。

3、书院的教学:主要是力求通义理,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实行讲会制度,开放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师生长期相处、共同讨论、关系融洽。

4、书院的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了后来书院制度的范本。

三、私塾与蒙学教材

(一)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15岁儿童“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学”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蒙学”。它有官办与私办之分。西周的蒙学为官办,称为“小学”。春秋战国后,为私办。汉代称“书馆”或“学馆”。宋元时期行到了大力发展。清朝有蒙学已经定型,私塾得到了空前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才得以消失。(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秦初:《仓颉篇》等

西汉:史游所作《急就篇》,流传甚广。

南朝梁时有《千字文》。

宋元时期,出现了按专题编写的情况:

A识字类:《三字经》《百家姓》等

B伦理道德类:《童蒙训》《少仪外传》《性理字训》等

C历史类:《十七史蒙求》《名学提要》《历代蒙求》等

D诗歌类:《训蒙诗》《小学诗礼》等

E博物自然类:《名物蒙求》等

F女学类:《女儿经》等

其中以“三、百、千”流传最广。

传统启蒙教材编写最为成功之处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少年儿童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些教材通俗易懂、短小精炼,易记、易读、易诵。

四、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二)“明天理,去人欲”与教育作用

(三)论“大学”与“小学”教育

(四)“朱子读书法”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二)“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三)论教学

(四)论儿童教育

1、他从良知说出发,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误:不顾“童子之情”只以课业督责,甚至体罚打骂儿童,致使儿童厌恶学习。反对“小大人”的教育方式。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

3、教育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而教

第六节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一、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中国早其启蒙教育思想运动开始于17-18世纪,他们通过对理学教育及其它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等。

第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第二,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第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倡实学。

第四,在方法上,提倡“主动”“习行”的方法。

第五,提出初步的民主教育主张,要求扩大学校职权,要把学校办成评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

二、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是国中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他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他认为“治天下之具出于学校”,应该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因为学校可以上通下达,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

三、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颜元为清代前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实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毁坏社会风气。

他主张“经世之用”的教育。

他毕生从事教育,62岁时,应郝公涵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

(二)“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他将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又进下强调人才靠学校教育培养。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深、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三)“六斋”与“实学”的教学内容

他晚年曽吸取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为漳南书院设计了学校的课程类目和教学内容:

第一,文事斋——学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第二,武备斋——学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第三,经史斋——学《十三经》、历代史、章奏、诗文等科;

第四,艺能斋——学水学、火学、工学等科;

第五,理学斋——学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第六,帖括斋——学八股举业。理学、帖括两斋今后逐渐废除,因此更加体现了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意图。

(四)“实行”的教学方法

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从而和“主敬”“主静”相对立。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办学的特权。自传教士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后,继之在五个通商口岸办了一在批教会学校。

早期教会女学堪称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中国古代有观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1877年5月。在华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建立了全国性的联合组织。

教会学校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但也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与内容,培养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才。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与特点

继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顽固派与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于“自强”目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

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1862年,第一所洋务学学堂——就师同文馆在北京创立。其后创设了30多所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

第二类,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

第三类,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

洋务学堂有以下特点:

A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不构成体系,只能算是封建教育的补充;

B都是专业技术学校;

C从教学到管理,多为外国人把握;

D仍保留有封建教育的主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与考核;

E是中国办得最早的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人。

(二)京师同文馆

创立于1862年6月,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是从清族亲贵中选取的13、14岁少年。初创只有英文馆,后又增设法文、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后还有天文馆、算学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在课程上,外国语居于首位,还另设其他。它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它是新的办学形式,也有新的教育内容(科学教育正式进入了中国教育),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三)福建船政学堂

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操办,于

突破学习极限文都引领未来1869年1月正式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舰船驾驶和制造人才的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专学制造技术。后学堂由英国人任教习,学习英文,专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后来,前学堂又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在职培训先声。船政学堂从开办到1913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共培养学生510人,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四)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1870年,曾国藩、丁日昌等据容闳建议获准,确定留学方案:选派幼童留美每年30名,分四年共120名,学习年限15年;在东南沿海地区考选12—16岁之间、有一定中学根底的聪慧幼童派赴美国;幼童在美仍须兼学中学,派出随行中学教师督教;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主持管理留美幼童大小事务。幼童到美后,大多成绩优异,但守旧实力借幼童该穿西装、剪辫子等攻击留学。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1881年7月,清政府全部撤回留美幼童,他们大多未完成学业,十分遗憾。培养方式与目标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决定了此行的必然夭折。但他们接触西方文明,学到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成为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2、派遣留欧

派遣留欧学生起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其直接原因在于外国教习任期将满、考虑本国教习的现实需要。先有随外籍教习同行的零星派出,后于1877年3月正式派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以后又派出几批。他们分赴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学习舰船驾驶与制造,也有转学社会学科。他们学成归来后,将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并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

(五) “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主张引起了争议。保守派固守传统,抵制西学;洋务派相对开放,在承认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肯定西学的辅助和器用价值。从19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借助中国传统的体用、本末等哲学范畴论述中学与西学关系。1861年冯桂芬曾提到“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90年代,这一思想更多为人接受,并逐渐明确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期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论述这一宗旨。“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898年著成《劝学篇》,对洋务运动进行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

在“中体西用”原则下,还进一步论述了留学教育、学校课程、学制设想、科举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观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故有的道德、政体、思想学说前提下采纳西学,是应对顽固派的策略,也在此旗号下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乃至部分社会制度,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如严复所批判:“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并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2010考研教育学强化班中外教育史讲义

第二节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举办学堂

维新教育主要包括兴办学堂和办学会、报刊等方面。体现维新精神的学堂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的学堂,由维新的代表人物创建,著名的有1893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旧形式中注入新内容)和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着重宣传变法思想)。

其二为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如盛宣怀于1895年和1896年分别在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两所学校最早采取西方近代学校大、中、小学三级体系,相互衔接,已显出近代学制雏形。此外,梁启超等人1897年在上海倡设经正女学,虽存时间不长,却是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

(二) 举办学会、发行报刊

1895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同年末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中外纪闻》改名为《万国公报》与上海创办的《强学报》分别作为两会的会报。之后,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如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等。各地的学会通过集会、演讲、出版书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民众性学会报刊的创办,不仅利于宣传变法,尤其意味着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普及,与开办新式学堂相辅相成。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这是百日维新中一大教育举措。变法中梁启超受命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而获通过。《章程》对大学堂的性质、宗旨、课程、入学资格、学成出身、教师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等都做了规定,规定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它于1898年11月正式开学。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院和附属小学堂。大学堂依据“中体西用”的原则设置了溥通学(基础)和专业学(专业)两大课程。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

(二)改革科举制度

百日维新的又一教育举措,具体规定为废除《四书》考试中的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开设经济特科,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诸科取人。虽在变法失败后一切复故,但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冲击。

(三) 康有为教育思想

1、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他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

A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B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C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

2、《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在“大同”社会儿童公育背景下的完整教育体系:妇女怀孕后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育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岁入小学院,“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但始终“以育德为先”;11岁入中学院,为人生关键期,学问、德性之成否于此而定;16岁进入大学院,以专业教育

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3.古代西方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着作是(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D)。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5.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C)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型 C.世俗性 D.宗教性 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A)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7.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B)、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9.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 B.蒙旦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斯图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B)派的着名教育家。 A.天主教 B.路德 C.卡尔文 D.耶稣会 11.斯图谟创立的新型古典文科中学采用(A)教学制度。 A.分级 B.不分级 C.不分班 D.混合班级 12.路德派新教提倡的小学是以(D)子女为教育对象的。 A.贵族 B.上流社会 C.资产阶级 D.下层劳动人民 1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A)为理论基础。 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14.卢梭是反对(B)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5.赫尔巴特的教学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C)。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巨人转》 1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和人类___________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___________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______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___________创办于___________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___________ 制。 13、日本从___________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___________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B.赠地C.商贸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2019年继续教育专业课中外教育史题库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 1 .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认的教育,从而提出() ?A.适应自然 ?B.全面发展 ?C.创造性 ?D.统一性 ?参考答案:A ? 2 .梁漱溟是()的代表人物。 ?A.生活教育 ?B.职业教育 ?C.乡村教育 ?D.平民教育 ?参考答案:C ? ? 3 .“癸卯学制”文件的正式名称是()。 ?A. ?《钦定学堂章程》 ? ?B. ?《高等学堂章程》 ? ?C. ?《奏定学堂章程》 ? ?D. ?《中小学堂章程》 ? ? ?参考答案:C ? ? 4 .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 ?持志养气 ? ?B. ?立志乐道 ?

?C. ?克己内省 ? ?D. ?改过迁善 ? ? ?参考答案:A ? ? 5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 ?荀子 ? ?B. ?孔子 ? ?C. ?孟子 ? ?D. ?庄子 ? ? ?参考答案:C ? ? 6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 ?王充 ? ?B. ?董仲舒 ? ?C. ?贾谊 ? ?D. ?郑玄 ?

? ?参考答案:B ? ?7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的最终目的是()。 ?A. ?发展人的个性 ? ?B. ?涵养道德 ? ?C. ?开发“民智” ? ?D. ?造就“完全人格” ? ? ?参考答案:D ? ?8 .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念被称为()思想。?A. ?“泛智” ? ?B. ?全民教育 ? ?C. ?和谐发展 ? ?D. ?全面发展 ? ? ?参考答案:A ? ?9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作。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 ?A.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园林: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营造起来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植物、动物、建筑物)所构成的具有游、猎、观、尝、祭、祀、息、戏、书、绘、畅、饮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 囿:是蓄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埃及圣苑:是指为埃及法老参拜天地神灵而建筑的园林化的神庙,周围种植者茂密的树林以烘托神圣与神秘的色彩。 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计成:(人名)字无否,江苏吴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少年时即以绘画知名,继承和发展了关、荆浩的画派和技艺。中年曾漫游北方及两湖,返回江南后定居镇江。从此以后,便精研造园技艺。计成后半生便专门为人规划设计园林,足迹便于镇江、常州、扬州、仪征、南京各地,成为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并于造园实践之余,总结其丰富之经验,写成《园冶》一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天堂园:在古波斯庭院中利用中轴线讲园分割成四区,栽有花草,在十字型林荫路交汇点处设中心水池,象征天堂,故名“天堂园” 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七个文人的总称,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简答: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基本特点:1、欧洲园林欧洲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

体系之一。其早期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队为主要风格。文艺复兴后,先后涌现出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近现代以来,又确立了人本主义造园宗旨,并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出现了城市园林、园林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率世界园林发展新潮流。2、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创造的,以叙利亚、波斯、伊拉克为主要代表,影响到欧洲的西班牙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种模拟伊斯兰教天国的高度人工化、几何化的园林艺术形式。阿拉伯人原属于阿拉伯半岛,2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了以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园林形成随之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它与古巴比伦园林、古波斯园林有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3、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并峙比肩。它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的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多见于宫室寺观建筑,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特点主要有:①、本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③、浓郁的诗情画意④、深邃高雅的意境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基本特点:欧洲园林是以埃及园林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以欧洲本土为中心。特点:规则式园林以恢弘的气势,开阔的视线,严谨的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参考答案 此答案主要参考书本和教育学大纲,并非标准答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需要选取,时间紧迫,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同学见谅,如有疑问,可以提出。 一、大题 1、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发展”的概念: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着;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比较(要联系实际) 答: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生活的时代相隔一个世纪。他们作为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理论既有不少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相同或相似之处:(1)他们都接受了卢梭思想的强烈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因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2)他们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1~6岁幼儿期的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3)他们都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福禄培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第二,不同之处:(1)理论基础不同:福禄培尔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受到宗教影响,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故许多观点充斥着哲学意味。蒙台梭利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唯物主义色彩比福禄培尔轻。福禄培尔是新教徒,蒙台梭利则是天主教徒。(2)在具体教育观点上,二人也有很大差异。比较重要的地方有:a、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然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福禄培尔则倾向于个体付艳硕。b、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手工、纸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c、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的学习。d、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e、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对幼儿活动的“环境”的理解不尽一致。二者都包含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但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与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才开始走出宫廷。 4.贾谊论“早谕教”: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施教。 5.贾谊“慎选左右”的教育思想: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人生而同,而后亦有所不同,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主张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育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 6.朱熹重视学习“眼前事”:认为儿童“智识未开”,主张小学学习内容应该力求浅近、具体、贴近儿童生活。还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代表作《童蒙须知》 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1)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2)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日本式和宗教式。8.1934年2月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 9.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10.蔡元培论儿童公育:他提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公育体系,即把从胎

儿到六岁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胎儿期,母亲怀孕后便入公立胎教院,实施胎教;第二阶段是零岁到三岁,儿童出生后入公立育婴院。第三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满三岁后进入幼儿园,毕业入小学,接受普通教育。提出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1.毛泽东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2.张雪门明确提出要“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拟定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13.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14.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机构,在幼儿教育方面包括: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15.昆体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16.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7.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优劣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而天赋、习惯和理性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三条主要途径。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外教育史》复习 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 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 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我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①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②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③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6.《颜氏家训》中国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虽然之前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赤子诗》、嵇康的《家诫》等家庭教育著作,但这些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 7. 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8.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制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②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部分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后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提出建设学前教育的新主张,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理论基础。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9.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强调了儿童教育。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下列选项中,取消预科,使大学不再担负普通教育任务的是 (分数:2.00)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在壬成学制的改革中,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全国教育联合会确定并刊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这一时间是 (分数:2.00) A.1903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23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课程标准。在壬戌学制颁行后,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确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虽非政府颁布,但基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地位,全国各地均依此施行。从此,我国的教育进入到了“课程标准”的时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下列选项中,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的是 (分数:2.00)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壬成学制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将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1937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这里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分数:2.00) A.三民主义教育方针 B.战时教育须做平时看√ C.五育并举 D.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教育须作平时看”。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战时教育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的是 (分数:2.00) A.训练少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B.推行战时教程 C.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1)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陈植(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 3.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4.园林类型 (1)p6/按构园方式区分:规则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自然式、混合式 (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划分: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形高大,代表: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特点: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静。代表:北京恭王府、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寺观园林 (3)按园林功能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性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 5.寺观园林的定义: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6.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7.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 8.园林形成的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 9.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标准:世界文化体系 10.中国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 萌芽期——夏--春秋战国 生成期——秦--两汉

发展期——魏晋--隋 全盛期——唐--两宋 成熟期——元--清末 11.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 (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 (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行形成 (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12.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 13.园林中水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点缀作用③倒影作用④基底作用⑤连接作用 第二章欧洲园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三、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 二、中国近代史 ------------------------------------------ 三、中国现代史 ------------------------------------------ 四、世界古代史 ------------------------------------------ 五、世界近代史 ------------------------------------------ 六、世界现代史 ------------------------------------------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 二、评价建议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附录:1.内容标准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2.历史教学活动案例--------------------------------------

2019级成考学前教育专业高起专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1 简述题 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2.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 3.述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材料]在实验教育法中,感觉训练无疑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教具进行教学实验,等待孩子的自发反应。……我们的第一套教材是由福禄倍尔小砖块和立方块组成,我们让孩子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让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和准确感知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语言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告诉孩子,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只是触摸,不用眼睛看。最后,让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完全不出错误。练习中共用24 块小砖和立方块,以便使这种游戏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 参考答案 简述题 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2.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评价:杜威教育本质的论述,虽然有些合理的见解,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论述教育本质问题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把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火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 述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3)因材施教,各成其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材料]在实验教育法中,感觉训练无疑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教具进行教学实验,等待孩子的自发反应。……我们的第一套教材是由福禄倍尔小砖块和立方块组成,我们让孩子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让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和准确感知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语言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告诉孩子,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只是触摸,不用眼睛看。最后,让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完全不出错误。练习中共用24 块小砖和立方块,以便使这种游戏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 (1)首先强调了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观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也称蒙台梭利练习材料),其中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材料,以触觉为主。 (2)这套材料具有一下特点:按照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各种材料使用时,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感官地干扰,以使所训练的感观得到的印象尽可能地纯正、清晰;教具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这套感观训练材料活动性强,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3)但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地,她孤立地训练幼儿地各种器官,某个活动只用来专门联系某种特定的感觉,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感观教育采取的方法有机械、待办、枯燥乏味倾向,儿童长期利用感观教育进行训练,容易受到操作顺序的束缚,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3、王充的主要著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4、魏文帝时制定"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 ";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 ";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 。 6、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蒙学教师一般称为。 7、苏格拉底以其" 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 9、英国最著名的古典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10、教育行政管理上,法国实行制。 11、德国的洪堡德倡导把大学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中心。 12、在美国教育史上,富兰克林于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文实学校。 13、从保存至今的西部俄罗斯某些兄弟会学校的章程看,早在十七世纪,那里已有一些学校实行和班级授课制。 14、卢梭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15、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四个方面。 二、选择题 1、"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2、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4、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5、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6、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7、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的理论基础。 A.感觉论B.系统论C.信息论D.控制论 8、早在十七世纪以前,日本就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学习文化教育。 A.荷兰B.英国C.法国D.中国 9、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A.《政治学》B.《爱弥儿》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

(完整版)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201104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 00445) 1、2、6、10、11、12、15、16、17、19、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教育部设立的教育行政视导机构名称为【】132 A.视学室B.视导处C.督学处D.督导室 2.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名称为【】3 A.上庠B.頖宫C.乡学D.辟雍 3.在教育对象方面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4.稷下学宫创办的时期是【】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5.汉代太学中执掌经书教授弟子的教师称为【】 A.教授B.博士C.直讲D.先生 6.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始于【】37 A.西汉B.东汉C.魏晋D.唐朝 7.唐朝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是【】 A.六经B.四书五经C.五经正义D.三经新义 8.我国古代的学田制创行于【】 A.唐朝B.宋朝C.隋朝D.元朝 9.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 A.外国语学堂B.军事学堂C.技术学堂D.师范学堂 10.我国对小学教师施行教师资格检定制度始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11.我国普通学校校长资格等级制创立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12.苏区时期小学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乡教委领导下的【】192 A.委员会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 C.党支部书记负责制D.指导员负责制 13.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而设立了【】 A.职官学校B.宫廷学校C.书吏学校D.寺庙学校 14.古希腊城邦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性质是【】 A.民主制B.共和制C.寡头制D.军事专制 15.古罗马的修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223 A.教士B.演说家C.商人D.教师 16.西方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是【】228 A.古埃及人B.古印度人C.古希腊人D.古罗马人 17.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出现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4)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5)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6)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7)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9)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10)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2)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5)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6)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7)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8)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5、隋唐时期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 育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 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 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 A、天子 B、大司徒 C、大司乐 D、太宰 三、名词解释 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 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 响。 “六艺”是我国 “三代”时期形成的教 育内容。包括“礼” “乐”“射”“御” “书”“数”六门学 科。“六艺”教育兼顾 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 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 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 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 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 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 要,通过“六艺”教育 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 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 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 才的标准。(2)为后世 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 论依据。(3)成为后世 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 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 1、西周“学在官府” “学术官守”局面被打 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 下移)和(士阶层的崛 起) 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 影响最大的私学是 (儒)、(墨)、 (道)、(法)四 家。 3、“启发诱导”是 (孔子)提出的教学 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 教、循循善诱、宽严结 合是(孔子)对教师 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 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 科而进、(专心有恒) 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 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 为了(闻)、(见)、 (知)、(行)四 个阶段。 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 确概括为“三纲领”— —“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的教 育论着是(《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 了八个步骤:格物、 (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10、《学记》将教育的 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 个:一是(建国君 民),二是(化民成 俗)。 8、被称之为中国“教 育学雏形”的教育论着 是(《学记》)。 二、选择题 1、提出“启发诱导”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提出“深造自得”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提出“虚一而静, 专心有恒”“解蔽救 偏,兼陈中衡”教学原 则的教育家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 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 人伦”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 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 过程概括为“闻、见、 知、行”四个阶段的教 育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