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课题:《项脊轩志》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

授课老师:刘璨硕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积累高考必备的实词和虚词;

2、内容目标: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会断句和翻译的方法;

3、形式目标:掌握文章中围绕线索来记人的结构方法;

4、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练习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

3、重点注意掌握文中虚词“而”、“之”的用法。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与课堂讲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的片段:

那年:妈妈挖出种在盆里

第二年:没有发芽

第三年:长出了叶子

又过一年:移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一年:妈妈不在了我,我们搬家了

重回老宅:巷子变窄了,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简要分析该篇散文的谋篇结构,整篇文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写我与母亲共同的回忆,下半部分写母亲与合欢树。看似不必要且毫不相干的事和一棵并不引人瞩目的合欢树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听完同学和老师的解读,再来看看其他人对这种散文的评价:

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清代诗人)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中国启蒙思想之父)

先请同学们记住这两句话。

师问:大家感觉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合欢树》是否妥当?

生:妥。

明清之际的学者当然不曾拜读过史铁生的散文,那会是哪篇文章让两位大师给予如此至高的评价?而这两句评价甚至放在当代作家身上依然适用呢?

以此引入《项脊轩志》

二、题解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多重意思:

1、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说文解字:项就是颈,脖子;脊是后背的骨肉)

2、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泾:沟渠)

3、取“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以理解为归有光怀

揣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又有明显区别,

“记”是用以记事写物。如《桃花源记》

“志”大都用实践先后顺序来记录人物事迹,书法情感。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字词正音

(lù) (qì) (gū) (yuán) (bǐ)

渗漉修葺呱呱而泣垣墙先妣

(zǐ) (hù) (yù) (jī) (jiōngyǒu)

汝姊象笏老妪凭几学书扃牖

(yǎn) (yǎng) (xiào)

偃仰啸歌

(háo) (jīn) (cuàn) (pì)

长号不自禁诸父异爨前辟四窗

2、字词句难点

第一段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我稍稍给(它)(介词,为,给)修理了一下,

使它不从上面(名词作状语)漏土漏雨。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静静地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

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人走来也不离开。

第二段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

墙壁到处都(连词,连接修饰语)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老婆婆,是我死去祖母的婢女,

给两代人喂过奶(名作词),先母对待她很好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站在这儿

第三段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儿,

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

真像个女孩子呀?”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离开时,用手合上(通假字,通“合”)门。

第四、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我已经做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

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习写字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小妹的话说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然而从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我妻子去世的(助词)那年(所字结构)我亲手种植的

3、归纳重点虚词

①“而”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而:但,表转折,连词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而:不译,表承接,修饰,前后为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代词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而:地,表修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而:可不译,表修饰

②“之”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之: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助词

先妣抚之甚厚。

之:代指祖母的女仆,代词

儿之成,则可待乎!

之: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之:无意义,语气助词,调音节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之:指象牙朝板(笏),代词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之:无意义,语气助词,调音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之:的,助词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做动词

1。垣墙周庭(围住)

2。客逾庖而宴(去吃饭)

3。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4。余扃牖而居(关闭)

5。执此以朝(上朝)

2)名词作状语

1。雨泽下注(向下)

2。使不上漏(从上面)

3。前辟四窗(在前面,此指在北面)

4。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5。东犬西吠(向西)

6。室西连于中闺(朝西)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

4。轩东故尝为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又北向

2。令人长号不自禁

2)介词结构后置句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中)

2。然余居于此(在这里)

3。鸡栖于庭(在庭中)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

5。室西连于中闺(与内室)

6。某索尔母立于兹(在这里)

7。何竟日默默在此(在这里)

8。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

3)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烧掉)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找出文章中心句

3、讨论修缮前后项脊轩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解决上节课留下的三个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

趣。

(喜)

也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和对死去的祖母、

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

(悲)

点明文章中心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二、讲读课文(喜)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概括项脊轩修缮前的特点的?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搬来搬去,看

来看去都没有地方安放,显得有点狼狈)

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问:这样一个破书斋,作者有没有嫌弃它呀?

问:那作者怎样做了?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又变得怎么样了?

明确: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三、讲读课文(悲)

问:描写完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后,作者用一句话“多可喜,亦多可悲。”笔锋一转,开始回忆往事。那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问:我们讲过了可喜之处,那么通过阅读文章,作者可悲何在?阅读第二段,讨论并作答。

明确: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回忆慈母——先妣尝一至;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回忆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问:阅读第三段,你还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情感?

自己闭门苦读

悲喜交加

多次遭火未焚

问:最后一段写对亡妻的怀念,这段中有何可喜,有何可悲?

生前: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死后: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四、小结

喜:环境清幽、读书有乐、劳有所获、夫妻恩爱

悲:慈母早逝、祖母厚望、诸父异爨、夫妻相隔

五、细节传神

问:找一些细节,说说那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是如何打动你的。

环境: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人物: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六、探究作者悲的深刻内涵

作者生平

←1岁:生于江苏昆山

←5岁:开始读书

←8岁:丧母

←23岁:娶妻魏氏

←28岁:丧妻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病逝

归有光担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

但他生不得志,亲人相继离去,他深感辜负亲人尤其是祖母的期望!这是一位极具家庭责任感的男儿之“悲”。

七、总结

内容:家庭琐事

情感:悲(以喜衬悲)

写作特点:运用典型的细节,平实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

归有光借项脊轩叙家庭琐事,抒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夫妻相隔之悲情。

八、课后作业

尝试运用这种手法,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感

情的技巧,写一段表现情感的文字。

九、课后探究

陋室,老屋可否换新颜?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屋该有的模样。

补充内容:台中彩虹眷村的故事

黄永阜原籍香港,年轻时入台当飞行员,后负伤独居眷村,晚年生活苦闷。

时年86岁的他为打发时光开始将小时画画的技艺拾起,在房前屋后涂涂抹抹,排解思绪。没多久,村内巷弄的地面、墙壁、门窗被他笔下色彩艳丽、俏皮夸张的彩虹、花朵、动物、名人肖像等画作铺满,原本破旧阴暗的眷村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如今的彩虹眷村已然成为台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每年吸引50万游客前来参观。这让原本的老宅子也从放光彩了!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着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

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 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 (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此问妙极。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The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Xiang Ji Xuan Zhi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 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楯 * 垣偃迨阖笏爨殆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 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三套,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脊轩志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六、句式判断: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我个人而言,收获最大的地方,就是对文言文教学尝试新教法,并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历来,文言文教学总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尽量去摆脱这种不好的氛围,积极去创设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听读、散读、朗读、品读等方法去畅谈个人观点,从而获得其个性化体验。 我利用一个课时与学生共同解决该文言文篇目中的字词运用难点,然后将对文本情感把握这一课时放到了这节参赛课上。课堂教学上,我坚守“一间小屋、二种感情、三位亲人”这条主线,创设“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句子”及“最为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片段”这两个开放性话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个人情思,在与文本作者的笔墨的撞击中,既能收获到文学写作技巧,又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情感的意蕴,进而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然而,把控一堂开放性教学课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的教学尝试,更让我体会到了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是一次成功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我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有出许多个性化观点,这就要求我对课文可能产生的个性解读部分进行充分预设。比如,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虽然设置了开放性的话题,但是在我心里,仍然是希望学生都能按着我内心的思路走,按着我所期望的方向前进。然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学生的回答中也有让我觉得很失望的地方,他没有答到点子上,或者说他的回答偏离了我心中既定的方向。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我一昧地体现课堂开放,就会离题,失控。所以,我应该一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另一方面还要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 因此,我感觉到今天这节课,在文言文教学上的新尝试,也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同时,我应该更进一步的预设学生情况和个人解读,预设好文本的感情点。当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生成时,我还要有个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营造生成空间,及时、适度的调整预设,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这样,我的教学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会更加轻松有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项脊轩志教案新部编本(正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项脊轩志》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方法与过程: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离家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学习明朝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来体会其寓深情于琐细之事的写作特点。(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学生解题:项脊轩,书斋名。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学生介绍归有光,明代杰出散文家,后被称为震川先生,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

二、检查学案,小组展示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先来展示预习成果。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呢?大家组内交流,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结果吗?(3分钟) 三、出示目标:体会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扎实,文言知识掌握得很好。这样我们就能更自如地走入文本。我们来了解学习目标)、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就是指文章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能准确地,灵活地传情达意,做得新鲜,生动即可。(教师板书鲜活)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本,体悟深情。 大家说说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先请大家在组内进行一分钟的交流。 学生交流所听成果(1分钟) 大家准备好了。哪位同学说说。生谈论,教师倾听,尽可能多让学生多讲多谈。(你听出了细节,有心。那你体悟到了深情了吗?还没有,那你可以再体悟,和组内同学交流。平凡小事见亲情。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情感?琐事见证夫妻深情。平凡场景可体会作者心中的苦痛。你能于日常家庭琐事中体会到作者的欢喜和悲愁,体会到亲情和爱情,真是有心人!(3分钟) 五、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分钟) 而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的描绘之中,是本文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例子,体会这种特点。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深刻 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采纳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和生的亲和力;在教授知识的 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情 1﹑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了个人的情怀,请说说大家熟知的几个书斋名的什么深刻寓意: “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和?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惜抱轩: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晦庵: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2﹑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拟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吗? 明确: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和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和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4﹑”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二﹑诵读明情 1﹑播放多媒体朗诵,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注意读音的字: 项脊轩庖呱呱而泣老妪迨 先妣象笏爨姊妹扃牖 2﹑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明确: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 篇一: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后反思 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三、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四、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篇二:《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

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习本文,首先解决 三个问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关键词。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边读边参照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并标出活用、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 语及特殊句式、难理解的句子。 2、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来,并根据这句话中的 两个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课件展示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句子的断句、重要实词和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练习,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内容:略) 点评:重点字词的读音,难句的断句,重要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翻译。学生活动充分,可见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应该和教师平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有关系。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点评:这个问题,既从结构上,又从情感上,提领了全篇。 生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关键词是“喜”与“悲”。 师: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生2:南阁子。 生3:百年老屋。 师:注意这里所说的“别的名称”应该是跟“轩”一样贯穿全文的。 生4:室。 师:项脊轩原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作者在其中读书后才成了他的专用“书房”。“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前是“室”,此后是“轩”。“轩”,包含了作者的特殊感情。文章结尾又称 为“室”,是因为“轩”荒废了。 点评:这一字体现出的情味可谓十足,对同一间屋子的不同称呼,涵盖了内容方面的转换。至此,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了文章,教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师: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带来了哪些特殊的生活内容? (一生朗读第一段。)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 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2019-10-03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归纳几种常见句式。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落实字词句) 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渗漉(shènlù)栏楯(shǔn)兀(wù)坐修葺(qì)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 阖(hé)门长号(háo)偃(yǎn)仰婢(bì)女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 2、十个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句子。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常常)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引导孟浩然:《过故人庄》访问、探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hé)门(等到)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嫁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本义——引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书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制:形式、规制) 增其旧制:(规模) 情感基调:记琐事言悲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6,名作状,7-10,名作动) 雨泽下注(往下) 前辟四窗(在前面) 小鸟时来啄食(时常) 内外多置小门(在里外) 东犬西吠(对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垣墙周庭(砌上围墙)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余扃牖而居(关闭门窗)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公开课借班的学生)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二、文本探究:(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项脊轩”,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了“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也就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读。起先学生用齐读方式,教师示意必须各自朗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 1 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用法,能准确翻译文章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志这种问题的写法 3、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技巧 导语 当物是人非时,文人墨客们总有许多感慨,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么散文家归有光面对他的书屋时,又是怎样书写这种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主要经历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 文学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一、文题解读 1、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2、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3、“志”: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二、读准字音 ?项脊轩:渗漉:修葺: ?垣墙:栏楯:偃仰: ?万籁:迨:异爨: ?老妪:婢:先妣: ?呱呱:阖门:象笏: ?扃牖:长号:枇杷: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文学散文优美散文归有光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亭亭如盖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母过余(探望)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苏州唐惠忠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行,课堂教学囿于预设、无视生成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生成或对生成理解不当,曲解文本的错误生成和迷失目标的无效生成等问题随之而来。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简单谈谈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毋庸置疑,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低效的,写成文字的教案仍然只是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和个性解读 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不能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我们知道,学生是一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可能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为创造,其中自然蕴涵着的情感,对此学生可能在文本解读中感受到,甚至还可能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文本的情感点,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 3.做好留白工作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不能太精细,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所以,在预设中要防止经验定式,要为生成留出空间,要能及时调整,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 比如,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我设置了导语、题解、整理线索、鉴赏抒情艺术、总结课堂收获、延伸与拓展、巩固与强化七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像题目中志的含义、行文的线索是必须由学生得出的,而像鉴赏这篇散文的抒情艺术这样的学习重点,文章哪几处描写易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点,是不能提前设定的,只能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为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要对学生可能感兴趣、会选到的地方做充分准备;不仅要注意大家喜爱的小轩美景妪述母事琵琶如盖等描写,也要充分考虑诸父分家这样的细节描写。另外,我在第六步设计了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目的就是充分留白,给学生以生成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这一预设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生成一些非常精彩的东西,如写作体会、与旧知识的、对孝道亲情的感悟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有效开发生成资源、恰当寻找生成时机、科学加强生成指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营造生成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