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51、52课串讲笔记

【科判联系】

《入行论》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第二品就讲了修持菩提心,需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通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进行宣说,第四品宣说了要守护菩萨戒就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第五品从正知正念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时刻不忘失善法。如果缺少正知,就会观察不到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会放逸,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就会造很多罪业,正念也随之缺失。因此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第五品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

其中:

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三、摄义。)

壬一、未护心之过患

壬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癸二、广说(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

子一、遣除怖畏(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依据。)

丑一、真实宣说

丑二、依据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壬三、摄义

辛二、护持方法 50.04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51.01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51.02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51.03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庚二、未护之过患;庚三、护持之方法)

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51.04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庚二、未护之过患

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51.05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

壬一、失毁智慧52.01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壬二、失毁戒律52.02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52.03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52.04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庚三、护持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

壬一、护持方式52.05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第51课串讲笔记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以比喻说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心门

【消文解意】

痛:身痛。

心伤:心痛。贪嗔痴烦恼对我们的心的伤害,若没有脱离轮回,这样的痛苦会时常感受到。我们一一观察:从地狱、饿鬼、旁生、人世间的痛苦到天人、阿修罗的痛苦,乃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是一点都不可靠的地方。那么导致轮回的因是什么?就是轮回的业。以什么样的因造轮回的业呢?主要是放纵自己的心,没有好好地维护、调伏此心,让自己的心造轮回的业。

【颂词解释】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地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

【颂词分析】

1.众生的心就是一颗受伤的心,因为无始以来,菩提心的死敌——三毒烦恼,已经存在无法计算的久远历史了,它们的伤害使我们内心疮伤非常严重,如今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要让它再次受到伤害。此颂比喻所对应的意义是:不要放纵这颗心,如果放纵这颗心,就好象我们在恶人群、在乱众中,不注意保护自己的伤口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放纵我们的心。

放纵心的方式前面讲过,自己经常散乱、放纵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境。有些修行有素的人能够调心,无所畏外境。如果是修行没有稳固的人,必须非常小心地护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如果我们一旦放纵,让这颗心受到伤害,感染到恶劣的行为,因为业果不虚,造恶业的缘故,下一世肯定堕落到恶趣中感受痛苦。在我们心里,现在因多劫积累福报,遇到了佛陀大医王给我们诊治,医师和药都极为殊妙。我们已烂成一团糟的心又有了生机,开始一点点地恢复。如果这时候没有去善加护持,不时常服用正知正念良药,烦恼病菌又会繁衍,我们的内心又会感染发炎溃烂,而毁坏很多戒律。比如说我们因嗔烦恼而犯了杀生戒,死后受报堕入众合地狱,生前杀生的业力,幻现出两座大山,杀生者在两山之间受到两山猛烈撞击,受不可思议的恐怖与粉身碎骨的痛苦,然后两山又分开,杀生者又复活,再次受到两山夹击而身碎如泥……如是将反复受无量剧苦。这些都是不护持自心的严重后果。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护持自心呢?我们世人真是可悲可叹,身体有伤口时,虽然这个伤不是那么严重,仍然会非常谨慎,费尽心神去保护、医治它。但是自己内心如此严重的疮伤,却不闻不问,任它受烦恼污染,最后使自己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

2.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了解因果报应。佛的智慧可以照见因果缘起,慈悲地宣讲了苦因苦果,宣讲了堕落地狱的原因,让我们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造这种业,如果已经造了这种业,现在不忏悔清净,后世很容易堕落到地狱中受苦。当我们听到、看到这种极其严厉的痛苦时,都会心怀畏惧,畏惧自己感受被山夹毁的痛苦,既然我们非常害怕这种痛苦,为什么现在不护持自己的心呢?应该护持自己的心。善天论师说:“作者在此只用了众合地狱作例,但实际上,恶道中有各自不共痛苦,每一种痛苦都不是人间的伤痛所能相提并论。”我们不护心所招致的痛苦,不论在时间、痛苦猛烈程度,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思议。我们平时轻易地放过了多少恶念,让它们染污了自心,毁坏戒律,在今生将给自己带来种种灾厄,来世将招致更为严重的恐怖。如果我们不护持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就会在轮回中不但要无数次地感受众合地狱被大山摧毁的痛苦,而且还要感受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感受世间种种不如意等一切痛苦。我们将在六道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痛苦。

3. 作为一个持梵净行的修行人,如果没有闻思修行,不懂得佛法的正理,所作所为就会与佛的教言背道而驰。上师如意宝也是这么说:“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护持自心很重要,比如我们有时想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时须要观察自心——啊,我的心散乱,贪热闹,不应该去;我是修习佛法的人,与俗人相处会被八风所动,这不是好事,所以千万不能去。然后在自己干一些非法事时,立即用正知正念拴住狂象一般的心——啊,我是学佛的人,不应该这样做……”上师如意宝在年轻时,也遇过世间与修法上的违缘,但他老人家在七八岁时就把《入行论》学得很好,这些护心窍诀已融化于心,所以每一次遇到违缘时,能以正知正念觉察护持自心,这样经历了六十几年风风雨雨,成为了一个戒律非常清净的高僧大德。

4.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是戒律的要求,其次是见解的要求,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必须要具足。如果没有具足因果正见,表面上再怎么吹嘘自己的神通,实际上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修行最关键的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5.对佛教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就是佛教并无过失,导致自己产生邪见的原因在于个别人的过失。不是经过长期

仔细观察依止上师,最终对佛教产生邪见,原因一方面是初学者喜新厌旧,心不清净,另一方面是初学者福报不够,遇到了一些不是真正的上师。今后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遇到一个上师要先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结上法缘,这样才是智者的做法。

【反观自身】

所处的环境处处都能产生烦恼,导致自心疮伤的外缘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里产生非理作意而造恶业,就会感受各种地狱的痛苦。因此,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善于守护自心,身上的伤口没有防好并不是很大的遗憾,而心里的疮伤没有妥善保护,才是千古遗憾的大事。倘若没有珍惜而以外境散乱失去了树立佛幢、持梵净行的机会,那是相当可惜的。

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消文解意】

行为若如斯:倘若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令自己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

恶人:嗔恨心严重

女人:贪心强烈的女人。

勤律:精勤持守戒律

【颂词解释】如果在平时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众中(针对女人来讲,处于很多男士当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

【颂词分析】

1.如果我们对因果有深刻认识,对守护心的重要性与窍诀都有深入了解,那肯定会万分注意,恒持正知正念保护自己的禁戒,纵遇命难,也不退失。有了这样的修行,那自心就不会受到外界各种污染,不会为世间八法所转。这时住在嗔恨猛烈的恶人之中也可以,像惠能大师与猎人共住了十几年,也没有染污自己,反而渐渐地感化了那些冷酷的猎人。有了这样坚固不动的正知正念,出家男众与女众共住也会恒时精勤守护自心,守护戒律,纤毫不会受染,历史上的大德们给我们示范过很多这种事迹。如果我们有不失坏戒律的功德,在修行中就有了很大的顺缘。我们获得这种功德的因是什么?就是“行为若如斯”——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观察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若如斯”就是如果能够如是地去护持,“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我们都能够护持戒律。“恶人群和女人窝”是指两种极端的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中我们往往很难保持戒律不退失。

2. 如果修行没有成就,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中,又没有以正知正念来守护的话,以前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不管是戒律、智慧、见解都相当不错,但凡夫总是随因缘和外境而转,如果遇到外境而没有用好他们的智慧,那恐怕是很危险的。因此作为一个凡夫人,应该像《大智度论》中所说的那样,开始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注意的话,虽然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恶劣众生的染污心非常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他们拖下水,所有修行毁于一旦。如果在极端的环境中,我们都不会产生嗔心和贪心,那么一般的环境,就更不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障碍。无论在正常的环境还是极端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心都能安住在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的状态中,修行上的违缘障碍就可以谴除,也能认认真真地修持菩萨道。这就是修心之后的功德,这也是我们修心成功、调伏的烦恼之后出现的验相。

3.“勤律终不退”就是它的功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从狭义的角度讲,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我们修行需要不断地累积功德,不断累积功德的基础就是戒律。广义讲,戒律就是一切菩萨见修行的所有善法。由此可知护持戒律、清净戒律的重要性。

【反观自身】

凡夫心没有什么可靠的,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说:凡夫首先觉得自己能调化很多众生,结果自己落入俗人当中了;就像在冰堆上倒一点热水,刚开始确实起作用,冰融化了一个小窝窝,但一会儿,刚倒的热水也变成了冰。大家刚刚生起一点功德时,要切实地注意到这点,自己的修行没有到一定程度,就到恶劣众生中去,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只有当自己真正修持到不为外境所动,那时方可不顾忌外界环境的优劣。

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消文解意】

“宁失利养”:在修行过程中,宁可失去利养恭敬等。比如注释中讲到:作为出家人来讲,无论是供斋、衣服等利养,还是资养身体的维生资具,或是顶礼、赞叹等的恭敬;对于在家修行人而言,是钱财、房屋等维生资具。

“余善”指无关或不顺应护心的善法。纯粹的身、语的善业与善根,即在不调心的基础上的身、语的善业。在守护好调心善法的前提下,身、语的善法虽然暂时失去了,但也会很快重新回到自己修法的轨道上来。

“此心”为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护持菩提心的正知正念。

【颂词解释】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缘,亦可失坏其余善法,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菩提心。

【颂词分析】

1. 如果没有学习佛法,没有经过对比,就不了知在整个法界当中何为主次。普通凡夫自然会认为调心不重要,在他们看来,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获得、保护并增长利养,会认为只要拥有了一切利养,就可以获得幸福;如果失去了利养,即便调了心也会很痛苦,活在世间也没有什么意义,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修行佛法者来说,应该将护持菩提心放在首要位置,其余各种需要、善行绝不能对此心有损伤。

2.通过观察,修心所占的比例很重,其他善法也不能失去。最好是在修心的基础上,尽量多做身、语的善业。护心这个前提极其重要,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安住在想要解脱、利益众生的状态,那么即便在外表上拼命地行持磕头、放生、念诵等很多善法,利益都不是很大。只要把心调好,其余的善法都会源源不断地生起来。平心而论,对于我们修行来讲,利养、资身活计与其他的善法都还是很重要的,但必须要在修心的前提之下,如果失坏了修心的善根,仅仅去保护这些,就显得本末倒置了。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寂天菩萨在此教诫、激励我们:在护心修行中,我们应该把一切名誉、地位、财富、礼拜供养等恭敬,即使是自己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饮食、资具,看做空谷回音、梦幻空花,也如闪电、水泡一般,刹那即逝;自己的身体,作为凡夫是非常执著,但为了护持自己的道心,也可以舍弃;为了护持自他一切有情安乐之源,一切佛法根本——菩提心时,我们也可以舍弃其他不顺应于护心的善法,比如种种为求自利,与护持菩提心无关的有漏善法,都可以舍弃。因为它们与究竟殊胜菩提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切名闻利养、身体、乃至其余善法可以舍弃,但是我们的菩提心不能让它受一丝一毫损害,守护菩提心的正知正念丝毫不能放弃。上师如意宝经常说:“这是我们每个修行人都应遵循的准则,大家应依教保护自心,保护正法,这样能使自他都得到大利益。我们的正法,如果修行人不去好好保护,那还靠谁去保护呢?”

3.现在有些人在修法时颠倒主次,主要的事情没有领悟,次要的东西却非常上心,这样修行很难与正道相应。很多大德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宣讲、示范的侧重点都不同,为了把一个问题讲清楚,往往会选择一些特殊的方便来传递信息。如果后人能够领悟的话,无疑会对他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在领悟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其余的思想我们也要通过智慧去分辨。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闻思很重要,修行也很重要,或者在闻思的基础上,在调心的基础上多做身、语的善业等,这些都很重要。所以,高僧大德们表达的方式无一不是为了让后世的弟子对某件事情有一种侧重的了知,所以做了种种宣说与示现。此处就是说明调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不损此心,甚至可以失去恭敬利养,可以失去其余身、语的善法,着重地点出护心的重要性。

【反观自身】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

庚一、教诫护持正知正念: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消文解意】

合掌诚劝请:很多菩萨圣尊要将很重要的问题写成文字传授给弟子,或口授给弟子时,一定会用特别的方式,让学者高度注意。因为问题太重要,不用恭敬恳切的方式,有些人可能不太会注意,

护自心者:凡是愿趋入解脱道者,想护持无上菩提心的修行人。

正念即是忆念所缘往事不散乱的心,这种心态必具两点是:忆念与不散乱;在《大乘阿毗达磨》中,对它的对境、形相、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宣说。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正念应该具足这样的条件。

正知,《般若经》中是这样定义的,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知道自己在坐着、在说话、在做事、在睡觉……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所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这叫做正知。

【颂词解释】我合起双掌,诚恳地劝勉凡是愿意护持自心者,一定要致力于守护心的要领:不忘善所缘相之正念,与观察三门了了分明的正知。

【颂词分析】

我们经过认真地学习、思考护心非常重要之后,应该生起一个念头:一定要护自己的心,可以舍弃利养、

资身活计和其他善根,但是不舍弃调心的正法。讲到这里时,寂天菩萨说,想要护持自心的人,你们必须“致力”恒时地守护正念正知。“致力”的意思是非常精进、努力、认真,“恒”是恒常、恒时的意思。也就是必须非常努力地、恒时地守护我们的心,必须刻意地守护正知正念,只有这样,它的功效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犹如空中望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意思是一切善趣果报与声缘、菩萨等解脱果,如果没有持守清净戒律,就会如同空中花园一般,可想而不可成功。而要持守净戒,必须要用一切功德之基石——正知正念来调伏自心。

【反观自身】

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通过比喻和寓意对照说明无正知正念的过患。

【消文解意】

【颂词解释】身为疾病所困者,没有力量去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没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

【颂词分析】

1.疾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痛苦,无论我们身体有多结实,一旦被疾病缠扰,马上就羸弱不堪,一点精神也没有。同理,我们的心如果为烦恼困扰,心力不能集中,乱糟糟地东想西想,此时作什么善法都没有能力。

2.猛厉烦恼的出现,对于没有正知正念者的修行是致命违缘,比世间一切疾病还要凶猛难忍,后果比任何重病更要厉害。一般修行人粗重烦恼发作起来时可不一样,会从根本上断绝修持善法的机缘。

3. 如果烦恼没有控制我们的身心,那我们在善法方面就有一种勇气、一种力量。

4.正知和正念都是缘善法的心所。所以,当我们讲正知时,是指经常观察三门看自己是否处于善法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观察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安住于善法,如果把前提抛在一边,单单观察三门,那不一定是真正的正知。

【反观自身】

第52课串讲笔记

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

壬一、失毁智慧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消文解意】

无正知:正知是专指善心的状态,无正知实际上就是指烦恼状态,就像贪嗔痴一样。绝对不是无记,而不是说仅仅没有安住正知而已,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就会具足烦恼。

闻思修所得: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叫做“闻所生慧”;反反复复思维其中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所生慧”。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这三种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若没有这三种智慧,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颂词解释】自心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的人,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像装在有漏孔之瓶内的水一样,不会住留在忆念正法之正念里。

【颂词分析】

1. 修学佛法,闻思修本来是正确的次第,如果我们把次第颠倒,先修再闻思,或者先思再闻修,或者闻了不思、不修等,像这样无法很快获得要达到的目标,。

在思维的过程中,对佛法的道理,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的话,你现在觉得自己的见解非常不错,但到了其他环境中,一旦产生怀疑时,可能就没有对治能力了。所以现在闻思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再三地思维,倘若产生怀疑或者邪见,则应该依靠一些方式来对治。

2.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那就像往破底的瓶子中倒水一样,相

续中闻思修的智慧会逐渐逐渐漏光的,最后如同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一样,自相续中的功德荡然无存,以前没有的功德也无从产生。

【反观自身】

我们修行人不能只看表面的聪明才智与修行刻苦程度,如果唯有这些,一时闻思修行所得再多,缺乏正知正念的护持,最终还是一无所得。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消文解意】

信:信心,是指对上师三宝、圣谛(道谛、灭谛)的清净信心、意乐信心、不退信心。

【颂词解释】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精进修学佛法。但是,如果觉察三门的正知不具足,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染。

【颂词分析】

1.不管学习什么样的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都不可缺少。佛陀在经典中讲:一切万法的实相要凭信心来证悟。假如对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法没有不共的信心,那你不会进入佛门;已经入了佛门,如果没有广闻博学显密经续的智慧,则是盲目的信心,无法修行。从修证佛法的次第来看,佛陀是遍知者,我们要获得佛果,需要修学遍知的因,修学遍知的因其中一个就是要广闻博学。按照菩萨道的要求来看,菩萨不仅仅要修持佛法,而且也要掌握、具足世间诸多的明处。此外,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心中的疑惑层出不穷,如果被这些疑惑障碍,无法解决或出现瓶颈无法突破时,我们的修行就会停止乃至倒退。所以,佛菩萨要求修学者尽量多闻多学,这样智慧就会深广,有了既深又广的智慧就具足面对一切困难的因。信心和智慧离不开精进,倘若没有精进,修法也不会有成就之日。最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把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佛法的闻思上,广闻博学,“数数勤精进”,然后百般精进。我们从颂词前后的语气来看,“数精进”指非常勤奋地做善法的修学。因为前面讲精进度依心时,主要是在心上安立精进度的。从广义的精进度来看,如果一个人具足精进,他对调心应该比较注意。

有了这三者,修行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可能一段时间内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不观察自己三门的状态,烦恼便有机可趁,悄悄地侵入他的相续,染污他的心,造下弥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自相续有了污垢而他还不觉察到,那么即生中一切善法都无法成功,来世也要因此而招感恶果。如果真正染上犯戒的垢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现犯戒的垢染之后无法回头。另一种情况是染上犯戒的垢染之后,他开始了知过患,然后忏悔,重新开始。当然重新开始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但不如最初就不要染上犯戒的堕罪,如果染上犯戒的堕罪再去清净,再去忏悔,重新开始毕竟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就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2.如何在本论学习中,修习正知?上师如意宝也是屡次督促我们,今年内一定要圆满背诵此论,而且强调说:“只要能很好地背诵此论,依我和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你们今后修行见解不会退失,相续中也决定会生起菩提心。”我们如果能反复诵此论,其中的义理渐渐地在自心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便能习以为常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如果实在不能背,字面意思也必须要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高僧大德们的注释,深入探索《入菩萨行论》的意义。

【反观自身】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消文解意】

无正知,《三十颂释》(即《三十唯识释》)和《学集论》中说,实际上是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对身口意三门不能正知而行,所以它是造恶业的所依,也可以说是烦恼的盗贼。

【颂词解释】如果没有正知,烦恼贼在人们的正念退失后立即窜入,盗走以前所聚集之福德,使人们在毫无察觉之中堕向地狱。

【颂词分析】

1.烦恼非常狡猾隐蔽,如果不以正知仔细观照,一般很难觉察到它的活动。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窥视,我们一旦无有正知的护卫,它便会潜入,偷走我们的各种善法财宝,像圣者七财——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愧财、智慧财等。以前广闻多学、清净持戒、布施、修习般若等等所积累的一切善根,无有正知守卫,烦恼贼最终要将这一切都偷走。我们的宿善被毁坏后,各种恶业烦恼便会猛烈地现前,使自己陷入恶业大海,触犯

很多戒律,后世堕入恶趣之中。

2.如果对修学佛法或护持正知正念没有引发重视,放纵自己的身语意,那么,由于丧失了正念,我们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堕恶趣。

我们现在观修恶趣,是我们分别念里出现的一种总相。自己的业一旦成熟,我们所观想的这个总相——一切恶趣的痛苦全部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体和心上,到了那时,就不再是一个总相,而变成了感知恶趣痛苦的自相,实打实地去感受这种痛苦。我们对恶趣并不恐惧的真实原因——是缘于对恶趣的痛苦状况缺乏真正的认知——这种不怕来自于无知,而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有了不怕的把握。

【反观自身】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消文解意】

“此群烦恼贼”,也即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前段颂词与此处堕恶趣的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堕入恶趣中,后者则是因为造了很强烈的罪业一下子堕入恶趣中。在前面它的势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盗,偷偷地、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融我们的福报,最后将其一扫而光。但这段颂词里面,它的势力逐渐增大,就可以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了。

“寻隙欲打劫”,当这种烦恼贼的势力逐步强大后,它的力量是极其迅猛的。当我们产生了一个很强的烦恼时,也就造了很强的罪业,我们的善根也就没有了,不但财富没有了,而且我们善趣的命根也被它杀了,最后就只有堕恶趣。

“夺善财”,此处的善财指圣者七财,指能够获得圣者果位的资粮,也就是在凡夫的相续中修持的获得圣财的因,后者是可以被烦恼夺取的。信、戒、闻、施、惭、愧、慧,如果这些圣者七财的功德全部都没有了,被烦恼夺走了之后,我们的圣者之路就经断掉了。因为没有资粮趋向于圣者的解脱大道当中,如同我们处于在沙漠中,要走出沙漠需要水、需要粮食,如果缺少了这些东西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会干死在沙漠中。

【颂词解释】这伙烦恼贼,常常寻找机会打劫我。一旦得到空隙,便夺走善法之财,并且要毁坏我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因果正见等智慧资粮。

【颂词分析】

1. 华智仁波切说:“贪心嗔心等烦恼非常猛烈,自他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如同强盗一样袭击我们,明目张胆地夺走我们相续中的善根;而嫉妒傲慢等其他烦恼,未经详察不易发觉,它们就像是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一切善财。不管是强盗也好、小偷也好,这些以根本烦恼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始终都在观察我们,一旦相续中离开了正念,它们马上倾巢而出,明抢暗偷地将我们掠夺一空。”这种烦恼强盗也是趁平常正知正念守卫疏忽,聚集力量而成,如果我们一直有正知正念卫士警惕地护守着,稍有风吹草动,便将它们摧毁,也不会让它们组织起这种攻势。但是平时我们警惕性不高,没有及时采取果断的行为,一旦让它们寻到机会,发起了迅猛攻击时,我们再仓促应战,恐怕就来不及了,这些烦恼大军不会轻易为一般人所击败。

2. 有些格言中说:“失去正知正念的人,犹如失去命根的尸体一样,就连乌鸦也装成大鹏鸟的样子来欺负他。”因此没有正知正念的人,经常会遇到人和非人的各种违缘,但如果有了正知正念,大家都特别怕他,不敢随随便便冒犯。

3.世间人为了对付各种强盗袭击,往往要在平时严密地谋划策略,严格地训练军队,设下层层坚固的防卫。而贪嗔等五大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率有八万四千烦恼匪徒,处处隐藏,无孔不入,经常藉恶缘强烈地发难,将我们善法财抢光,而且毁坏我们的因果正见等智慧资粮。所以,在平时,我们必须坚持以正知正念来净治自心,精进修持,使自己通达“此惑如幻”的力量加强。如果不修持,虽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些道理,也知道“觉悟之心,人人有之”,但那觉悟之心不苏醒过来,我们怎么能真实解脱烦恼困扰呢?

【反观自身】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消文解意】

心意相当于一个人家里有许多玛瑙、珊瑚、如意宝等珍宝,而正念相当于门卫,如果没有它的守护,就会

被烦恼盗贼所乘,将自己积累的圣者七财等珍宝全部偷光。

【颂词解释】在了知前面的过患之后,我立誓始终不放纵自己的正念离开心的大门。正念一旦离开,马上思维忘失正念所带来的失坏善趣、堕入恶趣等过患,思维一切过患之故,再令我的心安住在正念上、安住在取舍之道、善法上面,不忘失善法,精进修持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然后获得圣者的果位,这就是护持的方式。

【颂词分析】

1.无正知护心有如是过患,那么如何使我们保持正知不断呢?此方便方法就是正念,即将心安住于正法善念,不让善念离开自心,则能保持正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之城中出生,正念如同这座大城之门卫,能善辨敌友,保护大城不受危害。如果心城之大门无有门卫,立即就会被烦恼盗贼所乘,造成可怕的过患。念及这些可怕的过患,我们一刻也不应让这个卫士离开。

2.不要离开正念对初学者来讲虽比较困难,但最好是不离开。如果离开了就要思维诸多过患,对于前面两个颂词的意义反复思维:如果离开了正念我会怎样。我们首先应该把思路理清楚,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思维,思维第一层过患、第二层过患、第三层过患……或者说眼前的过患、以后的过患以及更严重的过患等,把这些相关联的问题反反复复地思考,思考轮回漂流的过患、思维解脱利益众生的安乐等,思维堕入地狱的种种痛苦……然后了知过患巨大,不应该离开正念,由于对诸多过患有非常大的恐惧,不愿意感受这样的痛苦,所以再把正念安住在我们的心当中,反复地忆念。

2. 《学集论》中说,正念实际上也包括观察三门的正知。我们如果没有离开正念,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意思就是有了正念的坚固灯器,才能燃亮正法的明灯,以大乘佛法的慈爱之光遣除三界轮回的三毒无明黑暗。正念并非存在于心意之外。学过因明的都知道,我们心相续中的无分别识可以多个同时存在,例如眼、耳、鼻、舌、身五识,眼睛看的时候,耳也可在此时听声音,鼻可嗅香等等;但是在心相续中,有分别的意念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如说在分别一个色法的色彩时,不会同时去分别它的大小,生贪心时,不会有信心,这些在因明中分析得很清楚。我们的心相续中如果恒常系于正念,也即恒常忆念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法,则诸恶念无法起现。当觉察到自心较乱或起现其他念头时,那就说明正念已经失去了,这时就应励力忆念起上面所述无有正知正念护心的种种过患,立即使自己警觉起来:“噢,我的心散乱了,根识弛散外境,是一切轮回迷相之本,一切痛苦之根源。”以此而重新将正念找回来,守护自己的心城大门。

3.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1)正知与正念的概念:正知是观察自己三门的状态,取净舍恶;正念是忆念六波罗蜜等正法,时刻不忘断恶修善。2)二者的关系。本论前三品是为引导未生菩提心者以各种方便来生起此心;

四、五、六品为“已生勿退失”之引导。我们发起菩提心后,为了保持此心,在第四品已讲了首先必须不放逸,才能做到谨慎取舍,不违背菩提心学处。然后进入本品,讲述了要守持这些学处,必须要从护心着手,因为心为一切善恶之源。我们要守护六波罗蜜等菩萨学处,须从内心去守护,而这个守护的方便是正知正念。我们心相续中的菩提心所摄六度等所有菩萨学处,必须用正念去恒常忆念,在《华严经》中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持守菩提心的坚固正念,是燃亮的正法灯,放射着慈悲与无垢智慧的光芒,净除三毒黑暗。为了保持这持守菩提心的正念恒常不断,必须要以正知去恒常观察,观察正念是否在心相续中,如果不在,以方便找回来使其连续不断。而正念连续忆念正法,也能使正法所摄的正知得到增强,保持连续性。简单地说:正念不断地忆念守持善法时,也就包括了守持正知。在《学集论》的护身品中说:“于四威仪道分检查正念,于威仪道安庠平正,守护不乱;具力正念,发语笑时慎护高举,手足容貌其量端雅……”很清楚地说明了正念中包含有检查守护三门的正知。而正知的恒常观察,能及时发现正念存在与否,失去时能及时提起,以此而保持正念的连续性。3)正念能忆念护持正知,正知能观察守护正念,二者相互作用保持连续。正念观察正知时也就变成了正知,二者的本体一致,我们在如法观察守护三门时,可以说相续中同时具备了正知正念。

【反观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