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希勒:是的,非常好的话题。金融创新我一直以来的研究领域。刚开始,人们对众融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认为众融虽然前景非常大,但现在仍然处于婴儿阶段。然而,就在前段时间,我得到了一本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书,《Catalonian Independence》(《加泰罗尼亚独立》)。这本书是由当地公众通过众融(Crowd-Funding)集资出版的。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它揭示了众融如何释放了人类的想象力。现在众融机构开始占了报纸上的整版广告。在我看来,众融拥有”民主化金融”的强大潜力。

在这一点上,我同右翼的保守经济学家哈耶克持有相同见解。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写了一篇强调人类思想和知识分散在千千万万人身上的文章。(指:个人知识、与个人化的隐性知识。--译注)哈耶克认为在40年代,“中心化”盛行。“中心“可能是公司的总裁或政府官员,他们用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方法来做所有决策。但现今,他是绝对正确的:更多的知识却是分散在数以百万计的人身上。我们必须听取所有的声音,这也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允许我们去做的。而且,正是如众融或类似的互联网借贷这些自由市场经济的内部机构,大大推动了社会“去中心化”的发展。

林永青:您是否听说过《中国统治世界之时》这本书?书的作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Martin Jacques认为,中国模式将主导整个世界。那么您觉得除了中国式思维方式之外,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作是“中国模式”吗?您对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建议?

希勒:我们已经离开了金融危机。谈到中国,就要细化到社会学观察。在我的家乡,中国人开的餐厅和企业无处不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浓的商业导向。独特的是,中国人更愿意拥有不寻常的高储蓄率。当我抬头看到月亮,我也会认为中国人将在上面开拓殖民地(笑声……)。其他国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的意愿。例如,《虎妈战歌》的作者的丈夫就是犹太人。她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表明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个很好的组合。

林永青:是啊,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共同点在于,雄心壮志与承担风险;不同点在于,2000多年来,犹太人在历史上都是被外族人折腾,而中国人一直在自己折腾自己。当然,共同点这一面将越来越明显。

希勒:世界变得愈来越一体化,我不认为存在任何一个完全不受全球化影响国家。好像无论我去哪里都是一样的。在巴西开会时我还以为我是到了瑞士。所以我认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非常相似的人和事物。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几乎可以划分社会中的两种人:世界主义者和“当地人”。默顿的作品写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世界主义者们四海为家,想走遍全世界。而“当地人”,谁也不敢离开自己的城镇,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默顿说,通过问一个问题,你可以很快辨识一个人是世界主义者还是当地人:“你喜欢你的城市吗?”“当地人”会大大称赞他们的城市,但世界主义者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们没有焦点城市。我认为,就是在中国和印度,受过教育的人们都拥有一种逐渐趋同的文化,而这一情形将继续下去。世界正变得统一。

林永青:所以,您的意思是世界文化将要更多地融合在一起?在您的观念中,这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吗?

希勒:对,但我其实正在担心这个问题。“当地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没有优势。

我对很多国家进行了经济态度的比较,但不包括中国,如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东德西德。总的结论是,基本上人们都是一样的,世界越来越相似,互联网为这种趋同助力。我现在甚至不关心使用的是什么语言了。我的祖先来自立陶宛(Lithuania),这是只有一个300万人的欧洲小国家。当我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接受了立陶宛记者的采访。之后她给了我这次采访的立陶宛语稿件,以为我永远不会读它,因为我不会讲立陶宛语。但我只是在Google上按了按钮,便开始用英语阅读。哈哈哈,我还发现了她在报道中对我开的一个玩笑。

林永青:真是很有趣的经历,也佐证了您前面的观点:世界正在变得日益趋同,而且无障碍。最后,希望您为我们的读者解读一下您的新书《金融新秩序》中的主要观点。

希勒:这本书与商业世界的未来有关。商业通过创新进步,而创新需要试验,而金融产品的试验需要对人类行为的了解,金融行为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学科。书中有一章关于对金融的保守性倾向,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循规蹈矩,以几百年前的方法来做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将来可以用新方法更好的完成。书中并没有指明创新的诀窍,但提示了未来创新的方向。

新金融秩序的关键在于创新。例如,通过生计保险和住房价值保险,让人生无忧;通过创设宏观经济市场,减低重大风险的发生;通过收入挂钩型贷款,提供摆脱经济困境和破产风险的工具;通过不平等保险,保障人们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通过跨代际社保体系,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分摊风险;通过风险控制的国际协议,缓冲国家间的发展风险等等。

过去200多年来,人类文明在管理个人风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些进步也走走停停、时断时续,主要是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我们无法确知风险,也无法准确判断风险管理的最终成果。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发达国家已经能够为个人提供基本的保护,使普通人不容易因为经济的裂缝而摔伤。

(2014-03-13)

联合采访:腾讯《腾云》、价值中国网

文字编辑:价值中国实习记者姚春瑃

附录:罗伯特-希勒的采访观点导读

(一)每一种文明的历史都是起起落落。中国蒸蒸日上,但目前我也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衰落危机的迹象。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然而,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和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二)金融改革与“去中心化”。金融需要持续创新,以符合服务社会的方向。比如最近兴起的众融就前景巨大,虽然现在仍然处于婴儿阶段。众融释放了人类的想象力,众融具有民主化金融的潜力。在这一点上我同右翼的保守经济学家哈耶克持有相同见解。他认为人类知识

和思想分散在数千万人身上的文章。在40年代,“中心化”盛行,中心可能是公司的老总或政府官员,他们用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方法来做所有决策。但现今,他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分散在数以百万计的人身上,你必须听取所有的声音。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所允许我们去做的。但除此之外,正是如众融或类似的互联网借贷这些自由市场经济的内部机构,大大推动了社会“去中心化”的发展。

商业通过创新进步,而创新需要试验,而金融产品的试验需要对人类行为的了解,金融行为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学科。我的作品《金融新秩序》有一章关于对金融的保守性倾向,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循规蹈矩,以几百年前的方法来做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将来可以用新方法更好的完成。书中并没有指明创新的诀窍,但提示了未来创新的方向。对于火热的中国金融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放开存款利率的表态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中国监管当局必须谨慎防范可能的风险。

(三)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特征。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50年代说,社会中有两种人:世界主义者和“当地人”。世界主义者们四海为家,想走遍全世界。而“当地人”,谁也不敢离开自己的城镇,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默顿说,通过问一个问题,可以很快辨识一个人是哪个类型:“你喜欢你的城市吗?”“当地人”会大大称赞他们的城市,但“世界主义者”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们没有焦点城市。我认为在中国和印度,受过教育人们拥有一种逐渐趋同的文化,而这一情形将继续下去。世界正变得统一。

(四)中国的股市与经济发展。通过数十年的历史数据分析,我发现,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与该国GDP之比是一个良好的市场估值指标:当比率低于50%,市场显著低估;比率介于50%-75%,市场温和低估;比率在75%-90%时市场估值合理,高于90%则高估。目前市场对中国A股的估值是存在低估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私营部门本来应该成为推动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仅凭现在市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不足以对A股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评价。作为外国人的我,如果参与中国A股市场投资的话,应该不会被允许。这是个问题。

(五)我对中国经济持有一贯的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为全球增长提供了动力。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年轻,相比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自由市场,经验是不太足的,所以发生一些冒进现象也不足为奇。前两个月部分经济数据的下滑,引发了媒体对中国经济在2014年将继续减速的担忧。其实西方人一听到这种论调,都非常吃惊。但我似乎并不同意上述担忧。在我看来,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保持了令人震惊的增速。目前虽有一些减速迹象,但是近期并不会出现衰退。只要发展自由的市场经济,那么暂时性的突然性的波动和冲击都是可能发生的。

但我仍然对中国楼市提出警告,甚至不排除部分崩盘的可能。现在北京房价已经和纽约伦敦可以比肩,步入了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城市行列。这非常危险。下跌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并不知道怎样去做出一个精确预测。对于中国楼市,可以提高交易税来防止过热的投资行为。应该让普通投资者明白,交易过程不缴税是不可能的。

Robert J. Shiller

简介

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46年3月生于底特律,美国经济学家,学者,畅销书作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耶鲁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院士、计量经济学会(ES)会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的重要贡献。

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80年起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2006-2007年任东部经济学会主席。宏观市场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经济学家。

他被视为是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 Award),2009年德意志银行奖(Deutsche Bank Prize)。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技111 姓名:缪梓强 学号:2011301030128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 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上已随处可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2.中欧直接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在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达1772.8亿美元,增幅为33.6%,欧盟超过美国日本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主要包括贸易往来、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及其他一些特点。 (一)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 ,、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双边贸易呈不断上升之势。中国对欧盟贸易额由,,,,年建交时的,,(,,亿美元增长到,,,, 年的,,,(,亿美元,增加,,倍。,,,,年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与,,,,年相比增长,,倍,出口增长,,倍,进口增长,,倍(表,)。从总量上看,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年以前贸易额在百亿美元以下徘徊,,,,,—,,,,年在百亿美元阶段逐步走高、向上发展。,,,,年后中国对欧盟进、出口额分别超过,,,亿美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以,,,,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年前中国对欧盟贸易基本为逆差,,,,,年后逆差得以改善,,,,,年逆差几乎接近于零,,,,,年迅速变为,,亿美元的顺差,,,,,年则出现了,,多亿美元的顺差(表,)。贸易增长速度阶段性变化也很明显。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来看,,,,,年比,,,,增长,,(,,,,增长极快,,,,,年则跌入谷底,直到,,,,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较为平稳;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情形相似:,,,,年比上年增长,,(,,,此后,,,,—,,,,年均为负增长,,,,,年开始大幅上升,,,,,年增长速度为,,,。此后除,,,,年外基本呈现平稳增长(表,)。

,、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欧盟和美国,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左右,不过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左右(表,)。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中欧贸易集中在中国与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荷兰,国。例如,,,,,年中国自这,国进口额为,,,亿美元,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中德贸易额自,,,,年起在与欧盟往来的贸易额中就居首位,德中贸易额还在不断增大,,,,,年占中欧贸易总额的,,,(,,,,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世纪,,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至,,,,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出口的拳头产品,全年出口额占向欧盟出口总额的,,,,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手持及车载无线电话机为主,服装、纺织纱线及制品出口也平稳增长。 (二)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阶段性相似也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见表,)。,,,,—,,,,年为起步阶段。欧盟在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项目每年只有,,,个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每年仅,亿美元。 ,,,,—,,,,年为欧盟在华投资的发展阶段,欧盟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到华投资,每年投资项目超过,,,,个,合同金额,,,,年为,,(,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亿美元。,,,,年至今为欧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重点掌握: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对外贸 显的不同: 明朝中期以前: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 世界还没有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主要 是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 开展各种形式的交往。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 民者陆续向东扩张,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逐渐 增多。 对外交通 ①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 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 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 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 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 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 道不断西运;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 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 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两汉之际,佛教通过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 更为密切。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 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

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到达印度半岛。 ⑤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约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朝关系: ①汉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三韩”之一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秦汉时,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隋唐时,新罗和唐朝交往频繁,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佛学,新罗的诗歌、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③元朝和高丽贸易密切,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蓄谋已久,袭击中国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⑤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抗美援朝。 与西亚的关系: 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97年,甘英 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 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 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西亚不 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 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 (1)秦汉时期: 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 来 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 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 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 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 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 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 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 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 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 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 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 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 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 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 (3)宋元时期: 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 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 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 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 船队。 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 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 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 了 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 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 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 进社会进步。 注意: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 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 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 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 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 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 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 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 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 尚友好的人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 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 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 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课后练习: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 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 各题 1.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 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 是 A、《史记·食货志》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2.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中国商品经 济发达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 3.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 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 关系 4、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会见三韩使者③与日本三 十多个国家通好④赐“汉委奴国王”京印⑤ 开辟水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 ③⑤ 5、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 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平等的对外关系。1943 年1月,英美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 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 ②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③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 ④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 ③④ 6、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出现这种盛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7、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 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8、经由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 往的交通要道,它的兴衰发人深思。东汉

浅谈中欧关系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中欧关系现状 1995年5月,中欧建立起了正式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不负众望地在上世纪末迎来共襄盛举的黄金时代。中欧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的蒸蒸日上,为双方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双方的合作也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仍存在着些许矛盾和分歧,需双方继续努力协作来共同解决。 经济方面,如今的中欧经贸关系早已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矛盾。近年来欧盟稳居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保持着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欧双方经贸关系日渐成熟,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日益凸显,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和货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虽然欧盟非常看重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但同时也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经济威胁,特别是近几年中欧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开始突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欧洲舆论还因此大肆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形成了对中欧关系不利的大气候。 政治方面,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的风波后,双方的政治合作与信任因祸得福地得到了显著增强。中欧高层频繁互访带来了欧盟主流政见所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也相继呼吁尽快解除对华的军售禁令,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认知的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分歧、美国的特殊关系影响、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阴影。同时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引发欧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盟因为缓慢的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外交合作而难以成为“全球性欧洲”,而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力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使欧盟倍感压力。 外交方面,潜在矛盾也逐渐增多。非洲是欧洲利益最集中的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同时非洲的安全、移民问题对欧洲来说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近几年中国大力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交流,而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在欧洲大国认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其次,欧洲一直以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为豪,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体制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效仿,欧盟认为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粉丝群体。在国际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欧盟与中国的观点分歧增多,在多个重大场合强调“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甚至和中国国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在我看来,中欧关系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推断中欧关系会倒退或者陷入僵持。相反,尽管存在有种种矛盾,但中欧关系仍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的顺利发展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经济方面,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化,虽然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压力,但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基石,总体是一种互补关系,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已成为欧盟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双方肯定会着眼大局,以经贸利益为重。 外交方面,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科技发展上,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欧相互借重和合作的需求也日渐上升。欧洲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在作者看来,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未来已来,预见方能遇见,如何拥抱? 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将亚欧非三个大陆整合起来的一路一带战略规划图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狮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 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 部环境。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姓名: 学号: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当今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新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递增,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众多世界级跨国企业的第一利润增长点在中国,数十个经济体的全球第一大出口市场就是中国。中国需求的强劲释放,中国经济的持续活力,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在摆脱危机束缚、平衡全球经济的道路上,欧洲与中国走在了同一阵线上。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供应方与第四大投资来源地,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对双边经贸产生不利影响。分析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应该就是未来世界经济趋于平衡的主要方向。 毫无疑问,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大幅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份额,美国的衰退与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正在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力量转换。原来扭曲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与不均衡的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拐点上。 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国际地位的上升,正逐步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由G8到G20,变化的不仅就是简单的数字加法,更为重要的就是,新兴经济体拥有了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同台对话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产生微妙变化,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也必将逐渐让位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个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体系。 在努力发展国内外经济的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往与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对话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执政部门,中国财政部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际财经交往与相关规则的制订,一就是积极开展主要经济大国的财经对话,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与印尼八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财经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重大经济政策上的理解。而且还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战略上的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在南北关系中的回旋余地,使中国能够在南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功能。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争议斗争与为振兴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积极推动南南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输出国,中国每年有1.5亿人次以上的超大旅游群体,而这场疫情让全球景点商户为中国人准备的支付二维码,成了孤独的摆设。如果说,之前中国游客略微嘈杂的声音,让他们的微笑里还夹杂着一丝无奈,那么这个时候,那种嘈杂的声音,肯定比教主的开示、比老母亲的叨唠更让他们怀念。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几乎赢得了全球所有跨国企业的青睐。这场疫情迫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集体在家宅着,让提前预备春节黄金周的外资商家们,胆战心惊应付几天后匆匆关门。如果说,之前还为黄金周疲惫不堪的接待烦心,那么这个时候,那种烦心,肯定比接下来向董事会解释财报要愉快千万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王国,疫情导致的中国企业加长停摆,让诸多等待中国产品的伙伴们望眼欲穿却又束手无策。如果说之前还有人对中国商品的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进行过无端的抱怨和诋毁,那么这个时候,那种抱怨和诋毁,肯定比无故伤害自己的亲人更能让他们反省自己的贪婪和挑剔。 从方方面面来看,中国力量在这次缺位中显得更加强大、深远和不可或缺。有史以来,我们的外国朋友,头一次如此热心关注中国的一个传染病毒,就连一直嚷嚷中国威胁的大佬们,在这个时候,也抛来了温情脉脉的眼波。 凡此种种,绝非良心发现,只因需要中国。

整个世界显示了对中国的依赖,我们正以亘古未有的姿势,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但是,形势仍然复杂,风雨之中的战略应对,是比当前困难影响更为深远的大事。 毕竟,我们所期,不止于被世界依赖。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从备胎到双腿 对一辆车而言,干活最脏最累,从来受苦受气,却得不到半点怜惜的,就是轮胎。轮胎既不值钱,又不受待见,只因备胎太多太便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上了代工的备胎之路,只是让全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一代人,这个备胎不仅成了主力,更可怕的是,他已经从驱动代步工具的轮胎,进化成了汽车司机的双腿。 这恐怕才是制造领域很多方面,世界依赖中国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库克面对特朗普的各种撒泼式的要求打起了太极,始终不把苹果手机的制造搬回美国?不是库克不爱美国爱中国吧,不是库克不懂美国政治吧,更不是库克想在中国弘扬人本精神吧? 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都只有一个朴素的真理——利益。 坐拥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生产基地,中国手机产业链,已经独步全球。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实际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秦汉史实不符合的选项。与欧亚非的贸易往来最初是间接的往来,史书记载的中欧最早直接往来是A项所述史实,但那属官方使节关系。 2.答案:D 3.答案:C 解析:“绝唱”是指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根本原因应是缺乏经济推动力,因为郑和的航海是不计经济效益的。 4.答案:C 5.答案:A 解析: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传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使罗马人得到中国的丝绸产品。从时间上判断,B、D两项与古罗马不处在同一时代。秦朝时,中国与古罗马尚未沟通联系。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解析:西汉时,在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就已开通,甘英的活动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 10.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汉时期”。教材有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D项有较大的干扰性,广州在汉朝尚未成为重要港口,洪州在今扛西南昌,不可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A、B两项错误,由于闭关政策的推行,对外交往受到限制。D项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但不是整个明清时期的特点。C项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同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戚继光抗倭、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等。 13.答案:B 解析:外国留学生来华是隋唐时期的现象,不是明清时期。明清时,即使有留学生来华,也不是新现象。 14.答案;B 解析:闭关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西方侵华势力的扩大,而不是为了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15.答案:D 解析:A项干扰性较大,“殖民地化”表述不准确,应是“半殖民地化”。 16.答案:A 17.答案:A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当时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去着手分析。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的变动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奉行对中国孤立遏制政策而形成的中国在外交上被动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终于开始出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18.答案:A 19.答案:C 20.解析: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