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进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进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按照我校大学建设定位,依托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锻炼,掌握前沿科技信息,提升科研水平与动手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现面向我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和研究生,选拔学生参与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科研项目的助研工作,请通知到本学院学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提升科研能力为导向,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积极吸纳有意愿、有潜力、有水平的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进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岗位设置及条件

1、文字编纂人员6人

要求了解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相关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编写能力。

2、图像处理、动画视频制作人员7人

(1)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3人:要求具备熟练操作Flash、Photoshop相关软件。(2)视频制作2人:要求能熟练操作视频编辑软件,有一定创意能力。

(3)语音播报2人:具备普通话播音能力。

3、软件开发人员3人

(1)编程人员1人:具备使用VC++、VB或Java编程能力。

(2)测试人员2人:具有一定的软件测试能力。

三、报名方式及结果查询

1、报名方式:采用电子文档报名,学生个人填写《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研岗位报名审批表》,并于3月12日15:00前将电子版上交到学生所在学院分团委,分团委统计汇总,并填写《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研岗位报名汇总表》后,于3月13日10:00前上交校团委。

2、报名结果查询:报名情况及考核工作安排请于3月13日17:0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而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观也要实现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创新认识的误区,创设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理顺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情感交融,思维碰撞;③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你讲我呼,我打你通”的灌输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创设教学情景,听录音、欣赏漫画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②由完全讲授转变为不完全讲授,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像补充;③巧妙“设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④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延迟判断,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一)

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方式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教育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教育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 (一)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实践对象的属性不同,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为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客观世界为直接作用对象而进行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为主体创造对象的活动”,它包括实践主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种活动。如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指实践主体以自身为直接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为对象创造主体的活动”,它以改造主观世界为目的。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考察、社会宣传等。但在现实活动中,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二)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见习及部分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辅助课堂教学;有的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目的在于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增进某些技能;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之外,为了特定的教育目的,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意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国防观念。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及一些公益劳动等。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大多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目的,主题选择较为广泛,不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集体组织,也可以小组组织甚至个人形式;有相当一部分活动在教育目的之外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三)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是否有较为固定的对口实践单位或场所,我们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稳定而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常与一些行政社区或企事业单位,本着“互惠互利、共育人才”的原则而建立一些有法律合同保障的、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开展生产劳动锻炼,又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体验了社会角色,从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与措施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个性化素质教育,就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也就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三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校教育特别就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发生机制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就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与发展性意义,那么实践活动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与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与范围

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二、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实践活动促发展”的主张就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就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就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就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就是主体的活动,正就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就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就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与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就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 (一)社会调查活动:深入农村、城镇社区、部队、企事业 单位等,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专题考察、参观访问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合理阐述自己的见解、建议、意见,撰写调杳拇告等。 (二)科技服务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服务与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挖掘创新创业灵感,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三)文化服务活动:深入农村、城镇、社区、部队、企业,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与宣传、科普讲座、咨询等活动。 (四)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立足校园,开展公益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学生事务等工作;深入社区开展敬老助残帮困服务、特殊家庭教育服务、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等活动;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志愿行动等活动;与乡村、企业、部队、科研院所、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开展其它形式的文明共建活动等。 (五)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取得合理经济收入。 (六)技能实训:立足专业,参与教学要求外的技能实训、企事业单位实习等。 (七)创新创业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备的专业知识,依托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自行组织课题和设计方案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一)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鼓励各学院组建实践团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 (二)实践团队采取自主申报、部门审核、批准立项的方式组建,团队原则上由5-10 人组成,每个团队必须有一位项目指导老师。 (三)在学校周围或家乡附近学生可以个人身份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校鼓励各学院与有条件开展活动的企事业、农村基层等单位按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有关合同,形成固定的实践基地,定期派团队去开展活动。 (五)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要做好总结、采集图像、DV 摄录等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实践所在地实践活动证明。

谈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谈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轻度智力障碍或中度智力障碍的中学生。因此,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不可能象同龄那样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在安排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又先进行烹饪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与传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 现在有这样一些看法:创新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那只是少数人具有的能力;进行创新,那只是搞研究的人或科学家才能办到的。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有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的体现,也反映了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人们不仅善于学习和吸收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其中后三项就与实践能力有关。教师明确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内容,才能扩展思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环境 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做,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极其严厉的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平易近人的人,大家都愿和他相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 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 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与措施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个性化素质教育,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三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发生机制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实践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

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二、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实践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连国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移重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教学过程要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来组织教学,把教和学融为一体。教师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不仅是演示正确的开始,也是正常的失误及纠正失误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判断;“询问”——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仲裁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造风格。同时,我们还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提问,最终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发散思维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使用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复述法、观察想象法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四、加强思想教育。崇高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家、发明家、文学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最新的科技信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花。 五、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比如教学《跳水》一课,提出:“不要孩子跳水行不行?”“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孩子?”让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再进行比较,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创造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们要发明创造,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报告 真快啊,一转眼,又到暑假了,可我还能有几个这样的假期呢?即将步入大四的我,除了自己的热情,也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而努力。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以大学生创业就业为服务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机遇。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而且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而另一方面,外在因素也有着不小影响。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目前,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上,对此国家政策也作出了积极地调整,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人数也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但仍不能够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许多大学生放下身段、转变就业观念,视线从“白领”转移到“蓝领”,重新回到校园,参加技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并且金融危机是危机的同时,也是机遇的暗示。但仅有创业打算不等于能实现创业,只有为创业的毕业生营造好的创业培训和创业环境、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创业。当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是没有错,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充分的发挥出聪明才智,就更接近成功。 但创业就业的前提是你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此凸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在其中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惰性。心理学家声称:人都有惰性,希望舒适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更多而忽略付出。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于在大学生活中的放松,更多的有纪律、原则、职业道德、生活习惯等等的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会接触到很多你以往鲜少接触的,甚至会让你认识到你人格中黑暗面。当然,这黑暗面不是指暴力等等,而是你的耐心挑战,品格挑战等等,你在大学生活中没有被发现的。在大学生活中,你多数是被发现,而人的眼光总是带有主观色彩,不易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在社会实践中,你的搭档也许是你陌生的,甚至只有你一个人,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来思考和发现真实的自己,考虑未来的路,知道怎样改善自己。换言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明确阐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兴趣能力 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而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前进的使命,更应不断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创新与实践在我们身边是什么样的? 本学期的13周-16周我们对本校以及外校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发放问卷以及与同学的深入交流,更多的了解了我们对创新和实践的理解和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知行反差 1、对创新的认知已相对充分。现代的大学生都认为创新和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同意“创新和实践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本研究中,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课外实践,也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在大学生努力创新是有意义的事,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参与明天竞争的资本。他们都认为大学的学习成绩不代表什么。约80%的同学认为大学更多的是学习能力。普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满意。因此,在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认识现状相对令人满意。 2、在创新的“知、行”上反差明显。上文说到在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认识现状相对令人满意。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贯彻实施上做的尚不尽如人意。我们在调查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活动的实践情况时发现:表示没有参加过有关创新实践的活动的学生占90%,正在进行中的7%。从此结果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都对科技竞赛缺乏参与。因此可以看出,从不参加的学生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坚持开展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四个必修和六个选修课程,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就是坚持开展以人为本,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极其丰富,它在保留和更新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文化生活。在规定了四个必修模块的同时,又推出“经济学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等六个选修模块。这些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物质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高瞻远瞩,实现自己身份和理念的转变 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美国专家托兰斯说:“内在动机原则是创新精神和实践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精神的发展是在宽松、舒畅的氛围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育学习环境,真正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7759723.html,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作者:隋华杰罗岚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35期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清华校庆上“四个统一”、“血点希望”的演讲,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已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重新审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新的问题和任务的不断出现和提出也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已取得的成绩 1.1.1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指导工作不断加强 一方面,中央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专题性文件,既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又有对每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的不同意见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制度、落实措施的有不小的影响;同时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每年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对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等进行表彰,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 1.1.2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内容和开展模式逐渐丰富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发起了以“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活动”、“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为主要开展模式和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科技支农”、“社区共建”、“企业挂职”、“医疗服务”、“环境保护”、“支教 扫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大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纷纷参与各高校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实践小分队、志愿服务小分队等,分赴全国三十余个省份、百余个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 1.1.3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层次日益提高 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之初,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科研教师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实

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学法的益处和乐趣。而创新实践能力是反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工作机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的能力等。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下面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包括图书、图片、图表、地图、报刊杂志等文本信息;还包括影视节目、录音、网络、软件等音像信息和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信息加工能力是指要善于收集、整理上述信息;善于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步伐。小学数学课本率先垂范,上面有大量的图片信息,另外还有许多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的信息。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然后进行整理、观察并分析思考:从这些物体中你了解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上述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有些 物体可以平移,有些物体可以旋转。明白了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平移或旋转现象都来源于大自然的启示。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前,让学生围绕“角的组成”、“角的分类”等问题去搜集资料。许多学生通过问长辈、阅读资料、上网查寻、动手画角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有关信息,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地向同学们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全沉浸在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愉快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我有时还制作一些电视画面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耳闻目睹这些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信息加工能力,而且学会了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做”、“考察”、“实验”、“探索”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能力。这是因为数学课的教学过程是造就“社会人”的过程,这一学科任务的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像小马过河那样亲自尝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了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画出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 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重要 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是化工专业 的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的,可以看出,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一部分具备着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事创新活动,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实现中的可能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