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重点内容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中国报业的贡献: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3)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禁言(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

(一)历史背景: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1906年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规来钳制新闻事业。然而,这些措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给了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民报》、《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报刊活动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中的两大党派改良派与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了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了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也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是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与敌对思想作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3)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这些副刊内容多是直砭时弊、揭露清廷、批判康梁、宣传革命的,使报纸的内容、形式活泼引人。

评价: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

(四)业务改进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有“社论”、“时论”、“时评”等。

(3)编辑工作进步,有的报纸庄、谐并重,版式有了很大改进,促进了文艺副刊的发展。

(4)大多数报纸结束,“报”、“刊”不分时代,由近代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的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理论,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

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壁。

《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

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其实出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共产党》月刊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共产党》月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主,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态。

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劳动界》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1920年8月15日创刊,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李汉俊任主编。

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报道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消息,促进工人和觉醒。

它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中俄通讯社

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1920年7月在上海创产,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

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国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

1925年8月1日,中俄社停止工作。

三大副刊

“五四”期间,许多报纸的副刊改变了以前消闲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艺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阵地,有的还传播了马列主义,其中影响较大有之大著名副刊。

(一)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原来第7版具有副刊性质,后来在李大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这一段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和《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使其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1921年10月12日起,第7版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隽》,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这一副刊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为发展新文学作出了贡献。(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1919年6月16日起,该报取消了《民国闲话》和《民国小说》两个副刊,另办《觉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编。它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5年12月,《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后,《觉悟》失去了进步作用。

(三)上海《时事新报》和《学灯》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刊。除主要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外,还曾刊登过有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还曾发表过李大刈、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进步文化潮流。

徐宝璜

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

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编辑。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

所著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其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代表刊物和特点。

(一)历史背景条件

五四运动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主,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了事业就应运而生。

(二)代表刊物

A、改组后的《新青年》

改组后的《新青年》进行了改革,向广大读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对错误思想作了强力的反击。

B、《劳动界》

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三)特点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总评: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但它也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前进发展的前进方向。

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同气

《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

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和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四)副刊的革新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红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分栏形式多样,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盒内上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向导》周报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

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它积极评说时政,同帝国主义反会宣传工具进行激烈的舆论斗争,批驳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新青年》季刊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

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先驱》

首批团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惟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

1922年1月15日创刊于北京。

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活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1923年8月15日在上海终刊。

《中国青年》

团中央机关刊物。

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的宗旨是“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路”。其基本内容是:(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3)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作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编辑。

其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其特点是善于用生动、具体的事实,从工人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及工人的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证明资本家对工人掠夺、压迫的残酷各度,启发工人的觉悟,并及时报道各地的罢工斗争和建立工会的消息,指导工人运动。

《政治周报》(《向导》周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创刊上海)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先后担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

它的内容主要是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还发表了不少的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注重用事实说话。

《热血日报》

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

1925年6月4日创刊。瞿秋白主编。

它发表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力量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传播国际进步势力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

《世界日报》

由成舍我个人创办的民间报刊。

1925年2月10日创刊于北京,成舍我创办。

它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没有多种副刊,曾聘请刘半农为副刊主编,发表过鲁迅的作品。新记《大公报》

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

1926年9月1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

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方针”。(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副总经理)

《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事实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国闻通讯社

《大公报》的附属机构。20年代教育有影响的著名私营通讯社。

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

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戈公振

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主编和著名的报刊史学家,我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1912年参加《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

1914年调入《时报》馆,他前后在《时报》馆工作了15年之久,从校对、助理编辑,编辑一直升任为该报总编辑。曾主持创刊《时的了》的报红版面及内容的改革作出了贡献。

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南方、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在杭州创办过暑期报学讲习所。

1935年8月,戈公振应邹韬奋之邀回国创办《生活日报》。

著有《新闻学撮要》、《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一)背景: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

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二)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的重要发展。

1)从整体上看,中国工产党是先办中央报刊,然后在加强中央报刊的同时创办地方报刊。《向导》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刊,面向全国发行,即使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李大钊还秘密组织了《向导》的翻印工作。党的地方报刊却是在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一陆续创刊的。如中共北京地方党组织主办的《政治生活》周刊等。此外,有睦地区党组织也在此期间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如神速建的《革命先锋》等。

2)在党报网络出现的同时,团报网络也形成了。《中国青年》很快就成为全国青年中具有巨大影响的刊物,团中央又在上海创办了面向工农青年的《平民之友》、《青年工人》等。

3)国共合作后,工人报刊、农民报刊、妇女报刊、学生报刊迅速发展,加入到革命报刊队伍。如《中国工人》、《中国农民》、《妇女声》等。

简述《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的周报。

(2)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具体体现在:

a、用大量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在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况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

b、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纸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

c、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且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3)总之,《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全国的政治常识,它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4)《向导》的宣传报道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主要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中央日报》

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

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佘兼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1927年9月15日停刊。

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1928年2月1日,上海版《中央日报》创刊,同年10月31日后停刊,1929年2月1日在南京出版,叶楚伧任社长,严慎予任总编辑。1932年实行社长负责制后,程沧波任社长,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进行改进。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网中心之一,成为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

《布尔塞维克》

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

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1932年7月1日终刊,瞿秋白任主编。

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它是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予: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民心,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

但是《布》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红旗日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

其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主与国民党的喉舌。

设有社论、专电、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国际消息、小说等栏目。除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外,还刊载中共中央的宣言、决议、通告等,也发表中央领导人论述革命总是的理论文章。

1930年10月30日起,《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载刊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随报附送。1931年3月8日终刊。

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

主要为昨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经劳战报和根据地消息。还编印“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

《红色中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

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级:(1)创刊-1934年10月3日,在江西瑞金出版。开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4个单位的联合机关报。(2)1935.11.25-1937.1.29,在陕西瓦窑堡出版,开始只标明是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后改称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称,“它的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

《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生动活泼的小型报纸,除社论、新闻外,还辟有多种栏目。它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会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传递中央政府的重要信息,使之贯彻到苏工人民群众中去)

它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

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其在宣传上犯过一些错误。

《红星报》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

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和陆宝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

《红星报》除社论、要闻外,还没有《党的生活》、《列宁宝》等10个国宝栏目。

《青年实话》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1931年7月1日创刊于江西永丰、陆宝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

它“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设置了多种栏目。刊登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与青年群众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参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紧密社会党的中心工作,动员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宣传报道上,注意青年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版面编排也注意配有插图、漫画。

范长江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

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北平《展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一年后,成为《大公报》的撰稿人。

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纸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

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施行能信”,陆续在《大公报》发表。

1936年8月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刊出后广受欢迎。其代表作品《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的变化。

A、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积极宣传团结御侮,一致对外。

在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等报刊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有关抗日的决议,宣言,反映人民群众的抗日呼声。

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活动迅速恢复,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创办一批报刊。如《华北烽火》等。为了开展有海外的宣传工作,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创办了《救国报》,进行海外宣传。

B、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屡次挑起事端,已经引起中国舆论界的关注和抗议。“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以前趋于保守的报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为,积极刊载反对日本侵略,主张抗日的报道。

但是,主张抗日的舆论却没有得到国民党支持。蒋介石要于右任打电报给张季鸾,要《大公报》主张“缓抗”。国民党的党办报刊采取两面照应,一方面七折八扣地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另一方面又竭力制造舆论,企图把人民的抗日呼声压下去。它们以“诉之国联”,“待公理”之裁决为宣传重点,掩盖对日妥协政策的实质,企图将人们的祖母引向“剿共”,结果反而引起公愤。

总之,“九一八”事变激起了抗日救亡宣传,经历了1931年和1932年的迅猛发展而遍及全国。但从1933年至1935年上半年受到压制。“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抗日救亡宣传随之出现新高潮。

(2)《申报》改革

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打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申报》纪念六十周年,推出了一系理的革新活动:a、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b、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朝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c、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d、出版书刊;e、兴办社会文化事业。

由于这些措施的施行,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申报》和史量才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但是为国民党所不容。

《解放日报》

它是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博古为第一任社长,它是由延安的《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而成。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则时发表不可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

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件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内外

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主张。

1943年春停播,直到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

《救亡日报》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

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夏衍。

初为国共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党掌握的报纸。

它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是一张专靠技写、评论、实地采访以及文艺作品为内容的小型报。

《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潘梓年任社长。

在创刊词中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

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简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

(1)从1937年11月上海论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这五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为“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1)土改运动中,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但是,在土改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

(2)诸多报道的失实,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对此,知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主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侮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6月15日,该报整版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暴露马脚,被广大红军官兵从前线赶走了。

6月18日,该报与新华社晋缓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检查》,连载4天,将检查的重点提向报社领导人员,提出把肃请“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

该运动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地区,新华社为此专门撰文。在其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自9月起普遍开展反对“客里空”运动。

(3)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但是,在该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