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治分析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治分析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治分析

性,症状不典型,非常容易导致误诊[3];(2)医师经验不丰

富,部分资格比较低的内科医师或其他专业医生,其临床经验比较少,因此在面对患者临床症状时,不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若再加上患者临床症状不够典型,或是出现和其他疾病具有一定相似性症状,则更容易导致误诊;(3)心电图表现不明确,在一些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测时,只有患者出现典型

的ST 段抬高时,才能够引起医务人员注意[4-5]。因此为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误诊率,一方面需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全面分析,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患者也要对其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逐一进行分析

[6]

;另一

方面还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对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系统学习,能够对一些非典型心电图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察觉。最后,还需要广大医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加强临床检查,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李茂查.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分析[J ].安徽医

药,2010,14(8):947-948.

2 吴庭瑞.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常见原因与防范[J ].中

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690-1691.

3 张跃,何满仓.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11例[J ].中国

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265-266.4 樊贞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误诊讨论[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0):967-968.

5 闫京涛,李文达,杨蓉.胸痛伴ST 段抬高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

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25.

6 葛洪霞,郑亚安,马青变.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1380.

(收稿日期:2013-09-22)

·诊治分析·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治分析

凌云,石军锋,王小蜇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内

科二病区(脑五科)

【摘要】 目的 分析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患者28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17例病情均有

不同程度好转,2例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经治疗未再发作,6例患者症状无好转,3例患者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 临床上出现眩晕、单侧听力障碍、共济失调、多组脑神经尤其是第Ⅷ对脑神经受累时,应警惕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的可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诊,避免误诊。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5971.2014.01.04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yndrome LING Yun ,SHI Jun -feng ,WANG Xiao -zhe.The Second Neurology Ward ,Nansh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e′nan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yndrome.Meth?

ods 28patients with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yndrome were chosen from July 2007to August 2012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features ,imaging and treatment outcom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In the 28patients ,17had varying de?

grees of improvement ,2TIA patients had no further seizures after treatment ,6patients'symptoms did not improve ,3patients got progress and in which 1died.Conclusion When we meet vertigo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ataxia ,multiple cranial nerves ,es?pecially the Ⅷcranial nerve involvement in clinic ,former vigilance of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yndrome should be made ,and further relevant imaging be taked to mak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o avoi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agnosis ;Therapy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ICA )梗死引起,也可少见于肿瘤、出血性脑血管病,本研究仅指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AICA 梗死在所有小脑梗死中最

少见,国外文献报道占同期小脑梗死的6.0耀25.0%[1]。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等影像技术的普及,近年来国内报道,AICA 梗死在所有急性脑梗死中占0.9%[2],可见该疾病并不罕见,在临床定位诊断中常被忽视。现对我科收治的28例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7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小

·88·PJCCPVD January 2014,Vol ,22 No.1

万方数据

脑前下动脉综合征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1~84岁,平均(65.5±3.2)岁;既往有高血压19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9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例,脑卒中5例,冠心病11例,重度吸烟7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有眩晕,视物旋转感;伴有单侧听力障碍21例(75.0%),共济失调19例(67.9%),构音障碍8例(28.6%),面部感觉减退9例(3

2.1%),周围性面瘫6例(21.4%),双眼同向凝视麻痹5例(17.9%),眼球震颤18例(64.3%);发病形式有持续性症状26例(92.9%),明确为脑梗死,反复发作的上述症候群有2例(0.1%),明确为TIA。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26例MRI显示在脑桥外下方和/或小脑中脑区域以及小脑前下区的长T1、长T2信号。17例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CTA)检查,其中8例为基底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1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其中基底动脉狭窄者4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存在狭窄者2例,显示一侧AICA闭塞者6例,双侧AICA 闭塞者1例(该例患者死于基底动脉闭塞),说明DSA检查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

1.4 治疗 所有患者确诊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剂、他汀类药物、脑保护剂、营养神经、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2例TIA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控制血糖,维护心脏功能治疗,眩晕较重者给予异丙嗪或盐酸地芬尼多对症治疗。

2 结果

28例患者中17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例TIA患者经治疗未再发作,6例症状无好转,3例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考虑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1例死亡(DSA曾提示双侧AICA闭塞)。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当出现眩晕伴共济失调或者耳聋时,应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AICA闭塞的可能。AICA绝大多数发自基底动脉(88%~97%),主要从中下段发出,少数可起自椎动脉(2.8%)[3]。支配迷路底内听动脉AICA发出,管径平均仅为0.2mm[4],故临床上容易发生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脑桥下部外侧综合征,因病变主要累及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水平凝视中枢、耳蜗神经核或第Ⅷ对脑神经纤维、小脑半球皮质及小脑中脚、脑干内网状结构的交感神经下行纤维、第Ⅴ对脑神经的感觉核及脊髓丘脑束,患者可有眩晕、恶心、呕吐,水平或垂直性眼球震颤、病灶侧周围性面瘫、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及病灶侧Horner氏征、耳鸣或耳聋、小脑性共济失调、面部痛觉消失、触觉减退及对侧半身痛温度觉减退(交叉性感觉障碍)[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有眩晕,75.0%存在听力障碍、67.9%存在共济失调,其余症状出现的频率较小,这与AICA的分支迷路动脉最容易受累有关。有学者提出耳鸣、耳聋是AICA梗死的标志性特征,本研究的观点与其一

致;AICA综合征临床上典型病例并不多见。确诊AICA综合

征要依靠MR、CTA及DSA,MRI表现为脑桥外下侧或/和小

脑中脚区域梗死,小脑梗死早期CT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可以排除脑出血、初步排除脑肿瘤,为急性期治疗争取时间。

本组28例患者中17例行CTA检查,11例行DSA检查,多数

发现后循环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证据,其中1例DSA曾证实为双侧AICA闭塞,后发展为基底动脉闭塞而死亡,所以双侧AICA闭塞要警惕出现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能,

一旦基底动脉闭塞预后极差。Amarenco等[6]通过血管造影对9

例AICA梗死患者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单侧AI?CA多发生于糖尿病所致的AICA本身形成的闭塞,而双侧AI?CA或合并其他小脑梗死,几乎均有严重的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本研究总体治疗有效率相对乐观,这与早期确诊、及时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等有关,而AICA与邻近血管侧支循环较为丰富也与预后有很重要的关系。

早期对AICA梗死形成原因的研究主要基于尸解资料,目

前通过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手段来寻找其原因,结果均

证实AICA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7]。对于发作性出

现眩晕、耳聋、面部麻木及共济失调者,特别是中老年合并高

血压或糖尿病者,在诊断上高度提示本病,要及时地进行颅内

动脉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尽快确诊。

总之,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以旋转性眩晕、病灶同侧的小

脑共济失调、耳聋耳鸣、周围性面瘫、面部痛温觉障碍、Horner征以及病灶对侧的躯体痛温觉障碍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其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患者中常被忽视或误诊。重视对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的认识,对提高神经科医师诊治水平,避免延误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arth A,Bogousslavsky J,Regli F.The clinical and topographic spec?trum of cerebellar infarcts:a clinic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ion study[J].Ann Neurol,1993,33(5):451-456.

2 赵英敏.小脑前下动脉梗死1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29.

3 李学佩,郑溶华.耳解剖与临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82-383.

4 杨新忠.眩晕与椎动脉疾病[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9,17(2):160-161.

5 邢成名.缺血性脑血管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2.

6 Amarenco P,Rosengarr A,Dewitt LD,et al.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s.Mechanisms and clinical features[J]. Arch Neurol,1993,50(2):154-161.

7 庄晓荣,童绥君,林晓芳.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22-423.

(收稿日期:2013-08-14)

·

98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年1月第22卷第1期万方数据

小脑的功能解剖汇总

写在课前的话协调随意运动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可以对小脑疾病的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和管理编程运动,这将有助于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一、小脑的位置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小脑位居颅后窝,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脑桥与延髓的背面,。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 体积约40% :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颅前窝A. B. 颅后窝 C. 颅中窝 D. 以上均对 B正确答案: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一)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这两个称之为蚓垂,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蚓垂为蚓椎体。位置比较重要。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二)小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也就是下图中颜色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比较深的部分。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我们称之为旧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小脑。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是随着大脑运包

小脑的动脉

1、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为脑桥病变中较少见的综合症,其特点为同侧小脑症状和对侧痛温觉障碍,由Mills氏(1908,1912)最先描述。病因为小脑上动脉闭塞,之原因为血栓形成和栓塞等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①发病年龄30-60岁。血栓形成多见于高龄。②早期症状:常有恶心、呕吐、眩晕,亦可有头痛、复视、耳鸣、轻度意识障碍。③小脑症状:表现为患侧辨距不良,协调障碍,快复动作不能,意向性震颤,肌张力降低,步行时向患侧倾倒以及言语障碍等。④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由脊髓丘脑束受损引起,触觉和深感觉无障碍。⑤不自主运动:同侧肢体特别是上肢安静状态下出现缓慢的、无节律性的、小振幅的不自主运动。这种震颤与齿状核、红核、小脑上脚损害有关。亦可出现舞蹈徐动样运动,软腭阵挛等。⑥面部表情肌运动麻痹。⑦听觉:中枢性感觉性耳聋,为下丘脑及外侧丘系障碍所致。⑧Horner氏综合症。⑨其他:亦有报道颅神经核症状。无特效疗法。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可持续数十年。 2、小脑后动脉闭塞综合症 小脑后动脉闭塞综合症或椎动脉闭塞综合症 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症,脑梗死临床综合症的一种,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见不典型临床症状.--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第六版 3、小脑前下动脉 关于小脑下后动脉在疾病中的主要理论为: 1、是椎动脉最大和最后一个分支。 2、供应延髓、四脑室下部、下蚓、小脑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体。 3、行程与延髓和小脑扁桃体有关。 4、绕过延髓,分为前、外侧、后段。 5、完全闭塞时在临床上出现典型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 6、分支与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软膜吻合。 7、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代偿逆行充盈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 syndrome 瓦仑贝尔综合症)现证实10%由PICA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 AICA:小脑下前动脉是从基底动脉发出后,该动脉围绕脑桥下外行,由脑桥前池进入小脑桥上池,一般在三叉神经下方,越过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的腹侧、背侧或两神经之间,贴脑桥后下行,在内听道口处形成襻,称内听道襻。然后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内行分布于小脑前下面和齿状核,外侧支较细小,沿

神经内科疾病综合征

Parinaud综合征 (Parinaud syndrome)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及四叠体三个部分之一或全部发生病变时,出现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的麻痹,两眼球上视、下视瘫痪。 Claude症候群 中脑背侧部近于大脑导水管处病变,同时伴有小脑结合臂的损害时,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及体征 延髓外侧综合征 (lateral bulbar syndrome)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构音障碍,同侧软腭,咽喉肌及声带瘫痪、咽反射消失。同侧头面部疼痛或麻刺感,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障碍。向病灶侧倾倒和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同侧Horner 综合征。 延髓内侧综合征 (medial bulbar syndrome)为延髓锥体发生梗阻时出现的对侧上、下肢的中枢性偏瘫及内侧丘系和舌下神经纤维受损时发生的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和同侧舌肌的瘫痪及萎缩。Millard-Gubler综合征 (Millard –Gubler syndrome)为脑桥的腹外侧病变,损害了外展神经、面神经或其核及锥体束所致。表现为病侧眼球不能外展与周围性面瘫,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若内侧丘系受损,出现对偏身的深感觉障碍。 闭锁综合征 (locked-in syndrome) 双侧脑桥基底部局限性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表现为两侧中枢性偏瘫。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能力。病人的感觉、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中脑肿瘤 (midbrain tumor)颅内压增高为本病常见的早期症状。偶有以精神症状和智力改变为首发症状者。常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嗜睡或反应迟钝、病灶侧Ⅲ、Ⅳ颅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瘫痪。此外,可有同向偏盲、听力和视力下降。中脑肿瘤常表现为Parinaud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Weber综合征及claud综合征。 大脑脚综合征 (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是指中脑腹侧部,即大脑脚内侧出现病灶,损害了同侧动眼神经与位于脚底中部3/5的锥体束,而出现的动眼神经麻痹与偏瘫同时存在的一种特殊症候群。 Wallenburg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侧梗死,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老年人多由血栓形成引起,而青中年人多为心原性或动脉原性栓塞引起。 脑干常见综合症 一、中脑的常见综合症 1、weber综合症(韦伯综合症) :病变位于中脑大脑脚底腹侧部,损害锥体束和动眼神经。发生交叉性瘫。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瘫)。 常见病因:颞叶肿瘤、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特别是颞叶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钩回疝)、颅底动脉瘤。 2、Benedit综合症(本尼迪特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大脑脚后方的红核、黑质,因动眼神经根纤维穿经黑质内侧部,所以黑质病变常累及同侧动眼神经。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锥体外系症状,如偏身舞蹈、偏身徐动症和偏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帕金森氏综合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脊髓前动脉闭塞一般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症(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又被称为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等。临床常表现为为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本病症是由Preobranshenski于1904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但预后较差的病症,近年来发生有增多趋势,多见于成人,儿童发病的也占一定比例。 病因: 本病征多是由于脊髓前动脉及与其有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如主动脉、椎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等),也见于感染,脊髓外伤、肿瘤压迫、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原因。其中有报道称主动脉瘤破裂修复术后并发ASAS的概率高达40%。原因可能是术中将主动脉完全阻断,用人工血管移植替代,相应阶段所有从主动脉发出的背侧支均需结扎,其中通向脊髓的血管亦被结扎掉,导致相应节段的缺血。而儿童发病则多因感染、剧烈运动、脊髓外伤、血管畸形等。另外在国外资料中曾有1例患儿系因打哈欠时双臂过伸致颈椎脱位而引起本病的记载。 发病机制: 在介绍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脊髓的血供。脊髓血供分为三个部分:在颈段到Tl、T2,血液由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分支供应;胸髓主要由6条发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脊髓支供给,在这一段,大约每隔3~4个神经根有一条根动脉通向脊髓,血管吻合较少,容易发生缺血;下胸段和腰骶段,由腰膨大动脉供给。 脊髓的血液由三条动脉供给:一条是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前正中裂纵行,供给脊髓75%的血液;另两条为脊髓后动脉位于脊背侧,左右各一。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脊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起源于两侧椎动脉颅内段,多在延髓腹侧合并成1支,沿着脊髓前正中裂下行供应脊髓全长。在前正中裂内脊髓前动脉分出沟动脉,沟连合动脉沿前正中裂向后走行,穿人白质联合不规则左右交替深入脊髓,供应脊髓前2/3区域的血液,包括脊髓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角基部、前索、侧索。 脊髓前动脉下行过程中与脊髓后动脉及众多的根动脉形在吻合支丰富的冠状动脉环,相邻根动脉吻合处或交界处是血液供应的薄弱点,一般认为在T4及Ll段。因此,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另外Hassler通过脊髓微血管造影证实颈髓的供血较胸髓丰富,因此有人提出供血量越大,耗氧量越多,则局部缺血反应越敏感,若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其易损性也高于其他部位。又因为脊髓前动脉与脊髓后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支,不能相互代偿。所以当脊髓前动脉阻断时,位于背侧的薄束、楔束可以完好,而前面的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及大部分中央灰质受累,因而出现深浅感觉分离。 脊髓典型的缺血改变为软化、坏死,轻者神经元消失,胶质细胞增生;重者整个区域软化、坏死,代之以大量的巨噬细胞。受累范围可为多个节段,Mehrez报告软化可从T2、L1一直到延髓。它与脊髓外伤最显著的差别是后者存在出血灶,而前者无出血现象。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一般以剧烈神经根痛为首发症状,几分钟后出现弛缓性截瘫或四肢瘫。症状体征包括:双下肢严重的或是完全的运动障碍(四肢瘫痪或截瘫)、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分离性感觉障碍(梗塞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而其它感觉保留);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可发生尿潴留等。)另外当发生上颈段(Cl~CA)梗塞可能出现呼吸障碍。此外可为褥疮、出汗异常及冷热感等自主神经症状。 辅助检查: MRI是目前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脑脊液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偶见蛋白总量多,此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另外还有X 线、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CT等。 诊断治疗:

小脑解剖(血供及周围解剖关系)

小脑解剖 1后循环血供 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循环。前循环和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和无数小的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PICA 供血区梗死眩晕的发生与PICA 供血前庭神经核的下半部和有分支供应小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和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的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是基底动脉的分支,AICA 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的血液,有时迷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3 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这三支均为终末支。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和外、上半规管。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和后半规管。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与颈内动脉的有关分支保持一定的吻合,但是这种吻合又是不充分的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是首发的甚至是唯一的症状。球囊、椭圆囊和半规管对血液供应的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的血流略有减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和眩晕、恶心、呕吐等[27]。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的功能,而耳蜗的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因迷路动脉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分支,所以引起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均会影响迷路动脉的供血范围。 2后颅窝解剖结构关系 2.1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上神经血管复合体包括小脑上动脉,中脑,小脑上脚,小脑中脑裂,幕状小脑表面和动眼、滑车和三叉神经。 2.1.1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suPeri改cerebellarartery,SCA)分为四段:桥脑中脑前段,桥脑中脑外侧段,小脑中脑段和皮质段。 桥脑中脑前段:此段位于鞍背和脑干上部之间,它起于5CA起始部,在动眼神经下方走行到达脑干的前外侧缘。它的外侧部内行到小脑幕游离缘的前半部。 桥脑中脑外侧段:此段起于脑干的前外侧缘,头侧常在桥脑上部外侧面上行,其尾侧环形发出常抵达三叉神经在中脑桥脑水平的神经根入口处。滑车神经在此段的中脑部的上方走行。此段的前部常在小脑幕缘的上方见到,但尾侧环常在小脑幕下走行。此段终止于小脑中脑裂的前缘。基底静脉和P以(postedoreere价al叭ery,pCA)在此段上方且平行走行。小脑中脑段:此段在小脑中脑裂内走行。SCA分支进入位于三叉神经根进入区上方的裂的最浅部,然后又在小脑幕缘的内侧走行且其分支与滑车神经缠绕。此裂内侧加深,最深处达中线上髓帆后方。经过一系列发夹样弯曲,SCA深部环绕进入裂内, 再上行达小脑幕表面的前缘。SCA 的干和分支被穿过裂的对侧壁的分支包在裂内。由于许多锐利的分支和许多缠绕的动脉环分辨出此裂内的5CA的每个分支相当困难。 皮质段:此段包括穿过小脑幕缘下方分布到小脑幕表面的小脑中脑裂远端的分支,如果有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半球纵裂,并向头侧弯曲绕胼胝体膝部和体后行,沿途发出眶额动脉、眶极动脉、基底节支,分布至额叶的下内面皮质、嗅球、透明隔、胼胝体的前2/3、尾状核的头部、苍白球、内囊前肢、额叶深部脑白质和大脑皮层的前2/3的区域。大脑前动脉最后分出胼缘和胼周两大终末支,胼缘动脉沿扣带沟后行分出额上、中、后内动脉。胼周动脉则沿胼胝体和扣带回之间后行,沿途发出旁中央动脉、顶上内(楔前)动脉和顶下内动脉后,继续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压部分支相吻合。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分支供血范围变异大,供应额叶、顶叶、颞叶前部的绝大部分半球突面皮层结构及深部脑白质,有时还发出分支分布到枕叶的外侧面,其分支豆纹动脉穿经额叶的下面至基底节、尾状核和内囊。 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绕脑干经环池后行,发出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分布至丘脑、膝状体、内囊后肢和视束,并发出小分支至大脑脚,行至胼胝体压部发出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吻合,最后分出颞叶前和后动脉、顶枕动脉及距状动脉,供应颞叶的后下面、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和枕叶。 脉络膜前、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则起自大脑后动脉。它们分布于内囊的膝部和后肢、苍白球内侧区、视束、颞叶钩回、杏仁核和侧脑室脉络膜从。 小脑前下动脉:其行程和分布范围不恒定,供血范围较小,与小脑后下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其分支供应小脑绒球、小脑半球的岩骨面、小脑中脚、脑桥和延髓的一部分。 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供血范围通常包括小脑的后下面、小脑扁桃体、同侧小脑下蚓部和延髓的外侧面。 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组图) 蓝色:小脑后下动脉紫色:小脑前下动脉灰色:小脑上动脉浅蓝:椎动脉分支 墨绿:基底动脉分支天蓝:脉络膜前动脉橙色:大脑中动脉穿支暗红:回返动脉 红色:大脑前动脉黄色:大脑中动脉绿色:大脑后动脉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丘脑侧束损害)。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Ⅰsyndrome桥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syndrome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其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但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因此虽然意识清楚,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正的意识障碍相区别。 équard syndrome布朗-塞卡尔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指由于外部的压迫和脊髓内部的病变等原因引起的病损,导致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颈椎。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1.Foster-kennedy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

脊髓中央束综合征

这个星期看到脊髓组来了个车祸导致的中央束综合症的患者,以前只在解剖上看到过这个病。回来仔细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中央束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具有的特殊表现。由于脊髓动脉分布的特征,表现为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然后再向外周扩展。上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而下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的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因此,上肢障碍比下肢明显。患者有可能自己步行,但上肢却部分或者完全麻痹。 以前的研究报道57%~86%患此综合征的患者可独立行走。Penrod等(1990)观察了年龄对此综合征的影响,低于50岁的患者97%(29:30)可独立行走,高于50岁的只有41%(7:17)。Foo发现源于颈椎硬化症的中央索综合征只有31%的患者能行走,平均年龄为65岁。 找了各处的资料,发觉的资料就是这么多,没有多余的讲这个方面的问题了,老师说之所以叫综合症就是因为原因不明,所以也没有特定单一的治疗方法。对于这个患者的康复,我们根据评定解决他需要解决的康复问题。 我还找到了一些别的脊髓损伤的资料,看起来跟中央索综合症差不多,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个损伤的另一个名字,有待证实。 鞭索综合征又称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是在外力作用下颈脊髓过伸引起的特殊临床综合征。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多发生于颈部外伤之后,出现一系列脊髓神经损伤症状。 鞭索综合征发病机理:颈髓体积较大,而颈段椎管前后径比胸、腰椎小,且颈椎屈伸活动幅度大,故过伸性损伤多发生在颈髓。颈椎过伸时,椎体与颈髓相对运动造成颈髓挤压,神经根和齿状韧带受牵拉,引起神经根及颈髓损伤。 这种脊髓损伤多发生在脊髓中央部,原因可能为:①中央部是脊髓前动脉与脊髓后动脉供血的末端,该区供血薄弱,容易受到缺血损害。②脊髓中央部组织疏松,水肿易向上下蔓延。③脊髓被挤压于前方的椎体后缘和后方前突的黄韧带之间,按照力学原理,引起脊髓中央灰质损害[1]。④脊髓的其他节段损伤也会出现中央部出血性坏死,这与脊髓损伤后微血管改变相关[2]。从本组病例分析,该病除出现四肢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等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表现,均早期出现双上肢剧烈疼痛、感觉过敏等颈神经根损伤表现,对诊断本病有提示作用。其中3例患者送至急诊科时,因双上肢及双手剧痛,进行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因此,对于有颈椎过伸性损害病史者,出现双上肢及双手神经根性疼痛,需警惕本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查体,防止误诊。MRI无创伤、可重复,对脊髓显影良好,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为本病首选检查,并可随访病情。本组患者经过激素、脱水剂及神经营养剂治疗,均效果满意,提示本病预后较好。但脊髓损害在一定时间内常呈进行性发展,甚至会导致脊髓自体溶解和微循环改变[1],因而即使损伤较轻者也不能掉以轻心,需积极治疗,以防止病变进一步加重。

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总结

桥脑小脑角区血管神经解剖构成 发表时间:2011-12-1 8:42:58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焦迎斌,丰育功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山东青岛266003 【关键词】桥脑小脑角区;解剖学,局部;综述 1 CPA的概念和范围 CPA是位于小脑、桥脑和颞骨岩部之间的不规则间隙,是三叉神经(Ⅴ)、外展神经(Ⅵ)、前庭蜗神经(Ⅶ、Ⅷ)、后组脑神经(Ⅸ、Ⅹ、Ⅺ)、副神经(Ⅺ)和舌下神经(Ⅻ)在硬脑膜下走行的区域,也是小脑上动脉(SCA)、小脑下前动脉(AICA)以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岩上静脉和岩下静脉及其分支走行的部位。CPA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前界为颞骨岩部、岩上窦(SPS),外侧界为颞骨和横窦、乙状窦,上方是小脑幕,内面为桥脑和小脑半球的外侧面,下方是舌咽、迷走、副神经和PICA分支[1]。在CPA,大部分血管神经结构浸泡在桥小脑角池的脑脊液中。桥小脑角池的范围与CPA相同,CPA的绝大多数手术是在脑池中进行。根据神经分布特点,由前向后将CPA分成3个间隙,头侧间隙、中间间隙和尾侧间隙。在头侧间隙里有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外展神经;在中间间隙里有外展神经、面神经、中间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尾侧间隙里有PICA和后组脑神经通过[2]。RHOTON 把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和血管划分为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中神经血管复合体和下神经血管复合体[3]。两者对3个间隙的划分大致相同,其中所包含的结构也基本一样。 2 CPA的动脉 2.1 小脑上动脉 SCA位于中脑前部,源自基底动脉(BA)近终末端,在大脑后动脉(PCA)的后下方。SCA 和PCA之间恒定的有动眼神经通过,是临床上定位三者关系的解剖学特点。SCA的形态常见有单干和双干型,三干和多干型的少见[4]。两侧SCA多对称发出,直径差别不大。SCA发出后绕大脑脚在中脑背侧和小脑之间向后行走,发出分支供应中脑、下丘脑、桥脑臂和桥脑背侧部分,沿途还发出细小的分支进入大脑脚,提供大脑脚的血液供应。SCA最终分布在小脑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沿小脑叶片之间的沟裂进入小脑,提供小脑的血供。SCA在第Ⅴ脑神经的上方经过,在老年病例中可形成血管袢,向外下方压迫该神经造成三叉神经痛。此处的压迫在三叉神经的上方,在手术中位置较深在。手术中如果损伤SCA或其桥脑的分支,有可能导致脑干梗死甚至导致病人的死亡。 2.2 小脑前下动脉 AICA起源于桥脑腹侧基底动脉中下1/3处,位置不恒定,可以缺如或与PICA共干,发育不对称,发出部位直径约1.20 mm。AICA发出后向下后外方斜行,越过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根前面至绒球外上方后弯向下内,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下面前外侧部,尚有分支至第Ⅵ、Ⅶ、Ⅷ对脑神经根和桥脑下外侧部。AICA主要供应绒球、小脑的下面前部和延髓上部[5]。在内耳门处AICA形成袢状结构,一般有1~2个袢,袢的远端可突入内耳门中约3~5 mm。在CPA

小脑解剖(血供及周围解剖关系)

小脑解剖 1后循环血供 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循环。前循环与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得主要分支就是: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得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与无数小得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就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与丘脑。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就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就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与小脑。PICA 供血区梗死眩晕得发生与PICA 供血前庭神经核得下半部与有分支供应小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与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与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得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就是基底动脉得分支,AICA 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得血液,有时迷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 3 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这三支均为终末支。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与外、上半规管。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与后半规管。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得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与颈内动脉得有关分支保持一定得吻合,但就是这种吻合又就是不充分得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就是首发得甚至就是唯一得症状、球囊、椭圆囊与半规管对血液供应得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得血流略有减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与眩晕、恶心、呕吐等[27]。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得功能,而耳蜗得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因迷路动脉主要来自基底动脉得分支,所以引起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得变化均会影响迷路动脉得供血范围。 2后颅窝解剖结构关系 2.1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上神经血管复合体包括小脑上动脉,中脑,小脑上脚,小脑中脑裂,幕状小脑表面与动眼、滑车与三叉神经。 2.1.1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suPeri改cerebellarartery,SCA)分为四段:桥脑中脑前段,桥脑中脑外侧段,小脑中脑段与皮质段、 桥脑中脑前段:此段位于鞍背与脑干上部之间,它起于5CA起始部,在动眼神经下方走行到达脑干得前外侧缘。它得外侧部内行到小脑幕游离缘得前半部。 桥脑中脑外侧段:此段起于脑干得前外侧缘,头侧常在桥脑上部外侧面上行,其尾侧环形发出常抵达三叉神经在中脑桥脑水平得神经根入口处。滑车神经在此段得中脑部得上方走行。此段得前部常在小脑幕缘得上方见到,但尾侧环常在小脑幕下走行。此段终止于小脑中脑裂得前缘。基底静脉与P以(postedoreere价al叭ery,pCA)在此段上方且平行走行、小脑中脑段:此段在小脑中脑裂内走行。SCA分支进入位于三叉神经根进入区上方得裂得最浅部,然后又在小脑幕缘得内侧走行且其分支与滑车神经缠绕、此裂内侧加深,最深处达中线上髓帆后方。经过一系列发夹样弯曲,SCA深部环绕进入裂内, 再上行达小脑幕表面得前缘。SCA得干与分支被穿过裂得对侧壁得分支包在裂内。由于许多锐利得分支与许多缠绕得动脉环分辨出此裂内得5CA得每个分支相当困难、 皮质段:此段包括穿过小脑幕缘下方分布到小脑幕表面得小脑中脑裂远端得分支,如果有

神经外科常见综合征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P7)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P7)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P13,37)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丘脑侧束损害)。(P15)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P15) 10. CushingⅠsyndrome:桥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

最新小脑的功能解剖(精品课件)

写在课前的话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可以对小脑疾病的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小脑的位置 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体积约40%。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 A. 颅前窝

B。颅后窝 C. 颅中窝 D.以上均对 正确答案:B 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 (一)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称之为蚓垂,蚓垂为蚓椎体。这两个位置比较重要。 (二)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

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 (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 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也就是下图中颜色比较深的部分。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 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我们称之为旧小脑.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

19个神经科综合征

19个神经科综合征,挑战记忆力! 1.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 ①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②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③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④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脊髓病变习题知识

一. 单选题: 1. 女性,45岁,大便后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来诊时查体,双下肢完全瘫痪,感觉障碍平面在脐水平,伴有尿潴留,既往无发烧及其它病史,最可能的诊断为: A.脊髓肿瘤卒中 B.脊髓AVM破裂出血 C.急性脊髓炎 D.脊髓侧索硬化症 E.以上全不是 2.脊髓休克常见于: A.脊髓胶质瘤 B.脊髓蛛网膜粘连 C.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D.脊髓空洞症 E.脊髓后动脉血栓形成 3. 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 A. 切断部位以下同侧肌肉丧失自主运动 B. 切断部位以上同侧肌肉丧失自主运动 C. 切断部位以上同侧肌肉永远丧失反射 D. 切断部位以下同侧丧失触压觉 E. 切断部位以下同侧丧失全部感觉 4.有关脊髓炎诊断不正确的是: A.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B.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 C.病变水平以下感觉障碍 D.脑脊液检查压力不高,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 量降低,糖和氯化物正常 E.有自主神经障碍 5. 脊髓压迫症的特点不包括: A.脊髓损害表现为横贯性损害征 B.奎肯试验部分或完全性梗阻 C.腰椎穿刺压力增高 D.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E.脊柱X线片可见骨受压及破坏 6、患者逐渐出现右下肢痉挛性瘫痪和左侧乳头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一个月,脊椎X 线照片及CT检查应以哪个脊椎为中心: A、C 5~6 椎体 B、T 1~2 椎体 C、T 4~5 椎体

D、T 7~8 椎体 E、T 10~11 椎体 7、脊髓疾病的表现不正确的叙述是: A、脊髓损害常出现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 B、急性脊髓炎最常累及胸髓3~5 C、急性脊髓炎常并发臀部褥疮、泌尿系感染、肺炎 D、脊髓压迫症(髓外病变) 引起病变水平以下的下行性感觉障碍 E、急性脊髓炎急性期可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压迫症主要是病因治疗 8. 痛觉传导束交叉在: A.脊髓前联合 B.丘脑 C.小脑 D.延髓 E.内囊 9.在颈髓平面,脊髓后索纤维由内向外排列顺序分别为: A.骶、腰、胸、颈的纤维 B.胸、颈、骶、腰的纤维 C.颈、胸、腰、骶的纤维 D.腰、骶、颈、胸的纤维 E. 骶、胸、腰、颈的纤维 10.患者男,41岁,四肢无力伴双上肢疼痛5天就诊。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1级,四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 ),尿潴留。病变位于: A.高颈髓段 B.颈膨大 C.胸髓段 D.腰膨大 E.周围神经 11.患者脐右侧阵发性疼痛半年,右下肢无力3个月。左侧腹股沟以下痛觉减退,触觉存在,右下肢肌力3~4级,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征(+)。病变水平在: A.脊髓右半侧T10水平 B.脊髓左半侧T10平面水平 C.脊髓右半侧T12平面水平 D.脊髓左半侧T12平面水平 E.脊髓L1完全横贯性损害 12.脊髓节段的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脊髓可分成30个节段 B.C5~T2节段组成颈膨大部 C.L1~S2节段构成腰膨大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