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

作者:唐美莲

研究型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已进入各层次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一种教学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但对这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教学诊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涵义

对于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其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自身个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1]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建立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研究型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创新能力。[2] 在本文中,更多的是将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参与性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2.开放性

研究型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受教材的束缚,教学地点不受教室的限制,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形成假设,怎么查找资料,怎么验证假设,怎么解决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3.探究性

“任何知识都是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3] 研究型课堂教学在书本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探索研究的过程。

4.生活化

研究型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问题通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之间,经常是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内容繁多,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诊断对象。但细加归纳综合就会发现,研究型的课堂无非是由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三个因素支撑起来的,因此,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包括诊教师、诊学生、诊师生关系。

1.诊教师

“诊教师”这一视角主要是围绕教学组织过程来展开的。第一,诊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及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而确立。第二,诊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严谨,是否围绕着“问题”和教学目标展开。第三,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诊断教学技能。包括诊断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诊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诊断教师的教态,诊断教师的教学语言等。[5] 第五,诊断课堂结构,诊

断课堂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层次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第六,诊断教学效果。研究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检验,诊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程度和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效果。

2.诊学生

研究型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提出假设、查找资料、验证资料来获得新知识。因此,诊学生主要是诊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诊断学生的参与效果。学生是否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掌握的效果怎样,学生是否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诊师生关系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分为三种:“我与我”“我与它”“我与你”。[6] 师生之间的对话应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促进学生最佳潜能的充分发挥。研究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需求。研究型课堂的师生交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在这样的互动中,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

四、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1.研究成果的形成性档案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成性档案来完成的。通过形成性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是否合理,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认识的深度,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的地方。在依靠形成性档案进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参与性原则。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中来。学生参与到诊断过程中,不仅能够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地分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为准确诊断研究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能让学生自己更清楚地知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促进他们的反思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让家长参与到诊断的过程中,目的不是为了沟通学校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而是因为研究型学习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或是课堂,它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参与到学生研究成果的分析,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生的研究成果,从而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诊断过程中要始终记住学生的成果记录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根据一次的研究成果就对该学生盖棺定论。毕竟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悟,形成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巩固才能最终形成。“过程性”还意味着研究型教学诊断的过程性。既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通过学生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不仅是对某一节课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关注长期的教学情况。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单单是指最终完成的研究报告或作品,还包括学生在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和研究记录。只有通过对学生成果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教师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诊断,顺利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获得。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或研究记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技能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否对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策略认识,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学习方式的认识、学习规律的认识、学习组织的认识

和学习过程的认识。二是学生的外在表现行为,即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计划的操作性、学习计划的步骤性、学习计划的实施。

(2)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体包括自主调研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据此,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诊断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主调研能力,包括调研任务的分析、自主调研的方法和自主调研的资料;自主探索能力,包括自主探索的钻研能力(成果或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和建设性)和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质疑能力、学习思路的清晰性和学习成果或作品的综合性);自主创新能力,包括自主拓展和延伸(学习成果或作品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和自主创造和突破(学习成果或作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7]

2.学生活动表现的分析

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以及创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尤其重视评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和成果,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态度、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对学习活动表现的分析也应主要看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学生活动表现的诊断分析分为三个步骤:预设标准—表现观察—诊断分析。在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诊断分析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活动表现的标准,确定要观察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哪些表现。有了预设标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观察和必要的记录,重点观察学生在学习策略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现场表现,如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方案的制定、课堂质疑和课堂研讨、成果展示等。最后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分析,诊断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者、学习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对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重点是对教师对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引导表现的分析,如活动的引导和设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课堂活动的指导和协调、课堂总结的合理性等。教师自身和其他教师同行都可成为教师教学表现分析的诊断主体,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哪些方面还有所改善的地方,怎样才能加以改善。同行教师则是在观察任课教师的教学表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给予适当的诊断,分析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得失。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更好地反思和诊断实际研究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研究型课堂教学,提高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刘星.论中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尝试[EB/OL]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代天真,李如密.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4).

[7]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供同行们探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充满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多媒体显示屏出现了日历,接着,传来悦耳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呈现出动画演示:中间的日历翻动起来,随着日历的一页一页翻动,周围的星期几也同时对应闪烁,也就出现了日历不断地翻页变化,一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体验着循环的含义。停止翻页,音乐声低略后,教师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学生兴趣盎然,都说:“有。一个星期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总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又问: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断了?(不会断)那么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加一个什么词?(不断地)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限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从而孕伏了新知。 三、教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8111642.html,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方嵘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年第03期 [摘要] 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展示教学智慧,可以启发学生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个体智慧的形成。 [关键词] 智慧课堂,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开放性和自主性发展已经成为小学课堂的发展趋向。教师要根据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让课堂智慧化的策略。 一、寓教于乐,生成成功的案例教学 智慧课堂应当是学生在获得知识传授的同时是开心和欢乐的,并且对新知识是理解的,常说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点观察智慧课堂中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在智慧课堂中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只是担负一名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角色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传授的知识,而是成为课堂中主动思考的角色。教师在引导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事物本身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中把知识立体化起来。 例如,教师课前找好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图片剪好,上课时教师指向那类图形,学生就要直接拿出置于黑板上,然后让拿出图形的学生直接将图形对折,请他仔细观察,他对折的图形是不是被分成了原先的一半(1/2),再让他折一下就变成了4份,这里很自然地引出来 了二等分和四等分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分数。智慧课堂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折纸和等分划分的规律性,并对其中包含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教师要让学生去充分享受,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规律和已有知识体系的建立,这就达到了我们常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每经过一个循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功就会大大前进一步。 二、另辟蹊径,形成学生自由空间 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演绎要持鼓励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坚决摈弃满堂灌式的教学,要转换成学生式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负担和压力,在课堂中,活跃和轻松的气氛就会弥漫其间,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记忆新知识极为有利。这样的充满智慧的课堂存在,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夯实,才能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例如,有一瓶500毫升的饮料被喝掉了五分之一,问的题目可以设很多,如喝掉了多少毫升饮料,还剩下多少毫升饮料;剩下的饮料和喝掉的比,多多少毫升,等等。这样的题目,因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

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正创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持续地推陈出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课改实验快7年了,我收获了很多的经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索,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成为传递的无声媒体,能够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能够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人文化的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主宰者,相反要尽其所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与学生保持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面对后进生不近人意的回答,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当学生的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挑战教师,挑战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以多变的教学方式,综合使用“声色、语调、手势、位移、倾听、热情激发、平等交流、积极评价”等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过程。为了能和学生平等交流,我就生平视交流,真正体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为伴。以学生为上的互动策略,能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活,使学生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协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情境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标准》下的实验教科书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策略的重要课题。学习被认为是对一个新情境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思维才会被激活,才会加速从一个进步走向另一个进步。所以,实施新课程,必须重视具体教学情境的优化。 1、问题性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点。教育理应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有很多障碍必须跨越的情境,营造学生敢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如:《辨认方向》这个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以外,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新的方向?”教师这个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2、游戏性情境。游戏的活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调剂游戏情境能极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在游戏的活泼氛围中建构知识、体验乐趣。如:《辨认方向》这个课“利用方向蹲下身来和学板辨认教室的八个方向和自己的八个方向上坐的是谁?”这个环节时,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3、故事性情境。讲故事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人们常乐用“孙悟空、猪八戒、虹猫蓝兔、聪明一休、葫芦娃”等智慧象征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作为载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如:教学《辨认方向》这课

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有哪些

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有哪些 基于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正确并深刻了解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堂课教学的目标,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教学时,首先根据学生的终点能力,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单元,根据课堂教学终点目标和学生在学习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技能的储备,确定单元教学的任务,一般一个单元完成一项主要学习任务即单元总目标。每个教学单元都是由若干个任务组成,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单元总目标来确定每一个子任务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分析,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时间的长短根据每个任务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从整体思考各个环节的设计。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阐述相关的知识点,而在于教师通过讲解知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培养。教师应当采取多方面措施,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培训,加深对新课标改革的理解,通过自学和专题班的形式,学习最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能够与新课标要求保持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改变在授课过程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基于自主发展,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是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中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如,“独立预习”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读、思、做、记”,教师进行预习步骤的传授。“读”指的是通读课堂教学的教材,了解教材中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和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思”指的是认真思考,深思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做”指的是自己动手做或者动嘴说,可以自己试着做课后习题,在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标记,等到课堂上问老师;“记”指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问题、解决方法等记下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通过独立预习,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理念,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独立思考”主要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握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学知识与学生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怎样导入新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怎样指导学法,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怎样让学生来展示自己,达标检测怎样设计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才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对化学知识的脉络把握好,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基本知识,而且避免认知上的盲区,另外,在提问教学中应当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设置更有趣

的情境,如何使用更加轻松诙谐的语言表述,或者是如何将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同时,简单性问题的答案比较确定,学生一般回答比较简单;对于开放性问题,每个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同,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同,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会出现学习积极性受挫的情况,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当然,课堂提问应该还要合理安排提问时机。比如,在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若是设置一些巧妙的衔接问题,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会显得很生硬。另外,每节课的时长是限定的,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准备好的内容,还需要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因此提问的重点需要突出。教师应当用重点将课堂教学串联起来,并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所教授的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在于实 验的重要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验可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会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和理解,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要点。一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保靖县教科所周水静 一、问题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改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过许多常态课之后,我们发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 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繁琐,花里胡哨,刻意追求热闹,训练不扎实,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评价用语单一,缺乏启发性等。我们认为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 我州地处偏远山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十分陈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此,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通过探寻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州此类课题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州正大力推进新课改工作,我县各学校正在探索高效课堂教 学策略。因此,做好这项研究有利于学校,有利于教师,更有利于学生。

二、理论依据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人性化的态度,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据此,本人确立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的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有效教学。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所以说,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三、研究意义 研究本课题,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既能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又能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高效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智慧课堂教学解决方案

恒点智慧课堂,构建教学新形态 ——用服务的恒心,点亮教育的未来 课堂,是教室与课程的结合体。恒点智慧课堂,是依托恒点产品,采用智慧方法和现代教育理念构建智慧教学模式的综合体。借助恒点智慧课堂,可以实现教与学、线上与线下、讲授与研讨、虚与实的有效融合,为教师、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使课程回归内容,教室真正为课程服务。 教育技术如何有效服务于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激发?教师教学改革如何创新?教师教研成果如何呈现?过程性评价如何实现?学校教学水平如何提升……这些困扰教育多年的问题,都会在恒点智慧课堂构建的新型教学形态中找到解决方案。 恒点智慧课堂,包含以构建虚拟场景为依托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体系三部分内容,体现在各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环境、课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营造智慧化教学环境,为全新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以场景搭建形成虚实结合的复合式教学环境,使环境更为友好、有效,切实为教学服务。浓缩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环节更紧密,含量更高。智慧课堂可以支持PC端、VR端和移动端的应用,可在不同终端进行课堂重现。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学习环境。

恒点智慧课堂打造的是原生兼容教室系统,可以全方位进行数据细节统计,并能够进行多终端无缝兼容,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认课程重难点,更好地帮助老师开展教研工作。并且,恒点的智慧课堂能够从课前的课件生产,到课中教学,到课后的延伸巩固,提供全流程闭环支持,学校无需为智慧课堂的全流程应用而担心。 解决方案: 学校建设的智慧课堂可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功能配置,并且搭载相应的部署方案。 (一)智慧课堂环境搭建 1.恒点智慧教室。以课程为导向建设教室,通用型的教室功能,可结合不同课程内容进行模块设计,使教室真正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2.已有智慧教室。按照以课程为导向的思路对教室功能进行改造,使已有教室兼容恒点系统,最大化教室的教学功能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第四讲) 主题:以情促教的尝试与体验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国家课程英语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情促教成为众多老师所追求的行为。由此我认为:尊重与适应学生所好,关心他们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爱好,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疏通与学生交流之道,达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课堂的目的;通过感情投入,运用激励性措施,帮助建立学习信心,启发学习方法,培养好学精神,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在尝试中得到体验 记得刚开始工作,仅凭在中师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中学任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工作策略,自由度比较高。在课堂上我强调听说领先,可以说“听说教学法”影响了我开始工作的全部。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与学生口语交流的时机,组织学生排练对话、小品之类的活动,锻炼了学生英语快速应答的能力,似乎让他们有点会说英语的感觉;另一方面客观上减少了读单词、背课文等枯燥工作;上课时我又喜欢开玩笑,说点有趣的事情,课堂有笑声,学习有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肯定。 由于当时师资贫乏,我没有指导老师,完全靠误打误撞的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在其他老师看来方式方法有点新,觉得我的方法在当时比较适合这些学生的胃口。这种尝试现在看来,实际上有意无意地注重了教学的情景性,发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左右着我今后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尝试不仅表现在工作之初,也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出现。1999年我参加了由上海师大卢家楣教授领导的“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课堂教学”的综合实验,这是一项全国级课题,尽管我参与的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不仅提高了我的科研意识,又提供了反思我个人教学状况的良好机会,获得不少启示,我的教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次实验,帮助我对以情优教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情感可以促进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时欣喜地注意到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中隐含着以情优教的元素。 在反思中丰富方法 电视里有不少频道,为什么少儿节目的主持人要用童声,拿腔拿调说话?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常使用声情并茂、儿童味十足的讲话方式,小学老师设计具有童趣的游戏,中学老师安排富有青春气息的活动?我想这无非考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力求教学具有有趣性和针对性。这里的每一个老师都知道这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做到却很难。经常在反思中不断丰富教学策略。 了解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爱好当作交流的着力点和载体,去创造吸引学生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年04月20日15:2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201411期作者:安富 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作者简介:安富海,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安富海,1981年生,男,甘肃庆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内容提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教学策略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XJC880001)和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022)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新型的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师生合作交流的状态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教师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调查发现,许多自称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从课堂学习的现状来看,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本研究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1]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普通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当涂县教育局智慧课堂项目建设方案 .doc

当涂县教育局智慧课堂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名称:当涂县教育局智慧课堂项目 申报单位:当涂县教育局 编制单位:当涂县教育局 编制日期: 2019年8月 第一章背景与现状 1.1政策背景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

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2019年3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安徽省教育厅《2019年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要点》、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马鞍山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政府《马鞍山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等通知文件均明确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含村小)必须于2019到2022年四年内实现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并且此项工作已经纳入省政府对市政府,市政府对县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 1.2 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 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也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也掀起了智慧学校建设的浪潮。 在智慧学校建设方面,智慧学校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促进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和文化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智慧学校的建设要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3 现状分析 智慧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现代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课上互动提问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所有的学习信息都分散了,不便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829)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 分局教研室高风春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指引下,我们应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追寻其最佳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实现理念的落地。尝试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一是认真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二是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即思考自己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四是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即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五种设计策略来实现。 一、指向策略——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既不能将三维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学生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 二、组合策略——安排立足课标、教材是安排合理精确的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由于教材内容是一个个静止的“知识端点”,与学生接受、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充分挖掘、分析教材的

编写意图,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和重组,安排出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内容,还须思考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题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数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感悟数学。 三、有序策略——构思清晰流畅、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 构思教学程序,既要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呈现上的情景化,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等,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一些数学概念,且抽象难懂,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2.巧妙过渡,指引认知目标。 3.联系类比,同化新的知识。 4.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 5.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 最后通过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对新知的认识,并深化理解,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师培训一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师培训 一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师培训一一、单选题: 1.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着:(A.)P22 A.《课程》B.《课程建设》 C.《课程与与基本原理》 D.《教育过程》 2.教育心理家( B.)认为教学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规范性的.处方性的理论。P25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加涅D.史密斯 3.下列中不属于教学过程的认知结果类型的是( B.)p109 A.领会.运用 B.反应.接受 C.评价.知识 D.分析.综合 4.现代发现学习的公认的倡导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 B.)p127 A.杜威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席勒 5.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C.)p126 A.接受学习 B.程序性知识 C.发现学习 D.陈述性知识6.“采纳学生的想法”这种方式属于课堂强化的哪一种类型(D.)P260 A.替代强化 B.延迟强化 C.局部强化 D.言语强化 7.选择教学行为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C.)P151 A.丰富性 B.全面性 C.灵活性 D.情感性

8.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的教学组织式是(A.)P154 A.个别组织形式 B.小组组织形式 C.个别辅导 D.复式教学组织形式 9.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P266 A.是有关对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B.即教师的期望效应 C.课堂强化的作用 D.皮格马立翁效应 10.对于“课堂强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P259 A.惩罚是一种消极强化 B.强化对象要具体 C.要避免强化手段的单一 D.不能过于急切和频繁 11.美国威克曼将课堂问题行为“不守纪律”归纳为:(A.)291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人格型问题行为 D.行为型问题行为 12.在西方学者中,为教学时间与教学成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C.)319 A.维利 B.布卢姆 C.卡罗尔 D.伯利纳 13.教学评价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 B.)33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应试教育背景影响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升。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的结构以及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

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进行,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效率获得实质性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转变被动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中有效掌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对教师充满畏惧,而是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思考问题的方向趋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强数学运用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

积极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解题思考,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来让学生掌握统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形成定式思维,在遇到新颖的题目时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利用问题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的知识体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探究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蝴蝶、衣服、风筝等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出来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中,他们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提高了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成为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取得实效,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