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题+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题+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题+复习资料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考试要点

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

一、单选题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5.英国的微格教学。

6.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伦。

二、多选题

1.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2.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

3.教学技能分为: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4.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5.常用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有: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三、判断题

1.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技能不断发展,教学技能指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3.教学技巧是教学技能发展的必然结果。

4.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5.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

6.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

7.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简答题

1.微格教学的特点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2.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

(1)理论学习和研究;(2)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3)提供示范;(4)组织讨论(5)编写教案;(6)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7)反馈评价。

第二章备课技能

一、单选题

1.备课是指教师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的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

学方案的过程。

2.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

3.教学进程主要包括导入、讲解、小结。

二、多选题

1.备课的类型:(一)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二)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三)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2.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可以将备课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3.备课的内容:(一)备课程标准(二)备教材(三)备学生(四)备教法(五)备学法。

4.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

5.一般来说,教案内容主要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组成。

6.教学进程主要包括导入、讲解、小结等。

7.电子教案的特点:形象生动、数字化、便于交互操作、便于改作课件、便于携带与传输、便于提取与管理。

三、判断题

1.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2.课程标准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

3.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

4.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5.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外显的,而不能是内隐的。

6.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

7.课件是电子教案的一个独立的部分,课件与电子教案是有区别的。

四、简答题

1.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通览教材,全面理解;(二)精读教材,深层领会;(三)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2.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

(一)要通读教材;(二)内容项目要齐全;(三)分析要准确深入;(四)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五)措施要得力。

3.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一)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实用性)

(二)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三)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四)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五)要内容全面,及时调整;(六)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

一、单选题

1.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对话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2.课题讲授是课题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3.课题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提问是事先设计好的)

4.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

5.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

问。

6.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7.提高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8.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识和探究。

9.课堂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10.演算式板书是指教师在黑板上用文字、数字和数学符号表述证明过程的板书形式。

11.活动强化是指教师让学生承担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强化。

12.悬念结课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结课方法。

二、多选题

1.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2.课题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审题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

3.课题讲授的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4.根据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提问分为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和自答式提问。

5.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6.课堂倾听的内容:(一)学生的回答与讨论(二)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三)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四)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7.课堂倾听的类型:介入型和非介入型两类。

8.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9.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

10.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11.课堂板书的类型:文字板书、图画板书、综合式板书。

12.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励、调控、媒介、预测四方面。

13.教学强化的类型: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

14.结课的方法:归纳结课、比较结课、活结课动、悬念结课、拓展延伸结课。

15.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

16.好的课堂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即教学重点;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内在脉络或理清教材内容的结构层次;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判断题

1.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3.课堂对话不同于漫无目的的闲谈,它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和创造“意义”的过程。

4.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共情的倾听。

5.从本质上看,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对自己过去所积淀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究。

6.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7.好的板书,线索明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简洁明了。

四、简答题

1.课题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二)导入要有启发性;(三)导入要有趣味性;(四)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五)导入要有艺术性。

2.课题讲授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三)要与板书、体态语相结合;(四)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地设计问题;(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三)提问目的要明确;(四)提问的语言要准确;(五)提问的态度要温和和自然;(六)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4.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一)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三)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四)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五)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5.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对话的气氛;(二)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三)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四)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6.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一)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二)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三)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四)文字要精当;(五)书写言规范;(六)时机言恰当。

7.结课的基本要求

(一)结课要有针对性;(二)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三)结课要简洁明快;(四)结课要有趣味性。

8.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一)内容要精心选择;(二)难度要适度;(三)数量要适当;(四)题目要有启发性(五)形式要灵活。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一、单选题

1.课堂观察是指教师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

2.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3.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4.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

二、多选题

1.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

2.学生作业中主要包含两种信息:一种是显性信息,另一种是隐形信息。

3.按照考试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有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和诊断性考试。

4.试卷设计是对试卷作全局性的安排,主要解决试题内容分布,试题教学目标分布和题型分布三个问题。

5.试卷分析主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

三、判断题

1. 编制试题的一般要求:一是要符合考试大纲;二是要充分反映考试内容;三是在同一试卷中,同一试题的编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四是试题必须具有实际意义,试题内容的表述必须用词恰当,文字精练,表意准确清楚;五是试题应便于施测、作答,阅卷评分省时省力。

四、简答题

1.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一)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二)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结合起来;

(三)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四)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第五章教学语言技能

一、单选题

1.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二、多选题

1.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

2.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3.根据教学口语的信息流向可以将教学口语分为单向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和多向交流语言。

4.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一)语音和吐字(二)音量和响度(三)语速

(四)语调和节奏(五)词汇(六)语法

5.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

6.教态语言的功能:教育功能、传递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7.教师的教态语言分为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三个方面。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1.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

(一)提高内在修养水平;(二)强化语言外化能力;(三)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2.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素

(一)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

(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四)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一、单选题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效果诸方面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并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性教学理论。

二、多选题

1.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信息能力指导四个方面。

2.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一)要明确目的(二)要遵循新型规律(三)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要与学情相结合(五)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

3.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它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

4.学生的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5.探究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四个基本特点。

三、判断题

1.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2.一般情况下,分组时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3.在合作学习中切忌为合作而合作。合作是一种手段,是为学习而服务的。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

四、简答题

1.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第七章说课、听课和评课

一、单选题

1.说课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说课的对象是专家和同行。2.研讨性说课是指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对说课本身进行探索性研讨的说课。

3. 示范性说课是指让优秀教师所作的作为教师学习和借鉴范例的说课。

4. 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评价教师说课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说课,也叫评价性说课或竞赛性说课。

5. 检查性说课是指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

6.评课是指听课者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多选题

1.说课的性质:说理性、科研性、工具性、交流性。

2.按照说课的功能,可以把说课分为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

3.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目标。

三、判断题

1.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

2.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

3.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

4.听课不仅是“听”,更主要是“看”和“思”。

5.评课的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

四、简答题

1.说课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简明,重点突出;(二)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三)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2.听课的基本要求

(一)要认真记录;(二)要善于思考;(三)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3.评课的基本要求

(一)评课标准要多元化;(二)要坚持评课之道,切忌把评课变成批判会;(三)评课要有提高性;(四)评课要有激励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技能

一、多选题

1.教学反思的特点:(一)超越性(二)实践性(三)过程性(四)主体性(五)发展性。

2.教师的教育专业情感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三个方面。

二、判断题

1.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2.教学反思既要考虑教学行为本身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更要关注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和教育教学情感。

3.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

4.反思专业自我要从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五个方面进行。

5.一般说来,教师日志的内容不是预先设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回顾、反思、总结出来的。

6.教学案例是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学事件。

7.作为学校,切不可根据档案袋内容硬性地给教师划分出等级,制造不和谐因素。

三、简答题

1.教学反思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2.教学反思的途径

(一)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二)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三)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四)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3.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教学日志(二)教学案例(三)行动研究(四)教师成长档案袋。

《教学方法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学方法概述

一、单选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

式的总称。

2.愉快教学法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

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尝试教学法是由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

法。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

4.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5.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6.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形成的教学方法。布卢姆教育理论的

核心是“掌握学习”。

7.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斯金纳倡导的。他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

8.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

9. 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

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10.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首创。

11.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关键。

1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充分注重了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多选

1.当代国内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情景教学法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

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统一的原理。

3.成功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

4.国外教学方法: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5.范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

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6.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三、判断

1.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

2.目标教学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教学课堂优化控制。

3.教学流程是以目标为灵魂,师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

四、简答

1.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2010年)

(一)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二)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统一;(三)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五)教学方式的模式化。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单选

1.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3.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4.布鲁姆关于行为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的完成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行为是可观察的,也是可测量的。

5.美国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学说。“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正式的先行开始之前以先行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给先行者的引导性或背景性知识材料。

二、多选

1.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关注真实生活(三)以研究超越经验(四)创造性和灵活性。

3.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评价。(2009)

4.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5.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6.认知学派的代表布卢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7.确定教学起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二)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三)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三、判断

1.目标模式呈直线型,过程模式呈非直线型。

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3.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检测的。

4.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

四、简答

1.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四)依据学生的特点;(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2.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二)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三)难度适中;(四)便于检

测。

3.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五)分析教材,把握三点;(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4.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重点)

进行教学时间设计时应注意:(一)把握好时间分配;(二)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三)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四)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无)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单选

1.讲授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一一提出,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高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使学生从所得结论中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3.孔子和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讨论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

4.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5.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

6.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7.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特点在于直观性强。

8.实验法的特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

9.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2010)

10.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1.练习法的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

二、多选

1.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四类。

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2010)

3.讲授法的特点: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单向输入信息。

4.讲授法的具体方式:讲解、讲述、讲读、讲演

5.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类型:主体参与型、合作学习型、研究学习型。

三、判断

1.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言准、语言精、语言美。

四、简答

1.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二)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二)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三)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五)教师自身的素养;(六)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四章教学组织的方法

一、单选

1.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它主要解决教师和学生、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他教学条件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等问题。

2.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班、课、时三个特点。即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以课为组织单位,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每节课的时间基本上都在40-50分钟之间。

3.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二、多选

1.教学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

2.教学四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在教学实践中,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全班授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4.班级授课的变式:现场教学和复式教学。

5.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6.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钻研教材资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

7.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8.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三、判断

1.教学组织的特点: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

2.贝尔—兰喀斯特也称为导生制。

3.道尔顿制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4.全班授课是现代学校中最典型、使用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5.从时间和空间看,课堂教学都是培养人才的有效、经济的形式。

6.复式授课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7.教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教学效果。

四、简答

1.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综合化;(三)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四)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一)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三)以课为基本的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完整性;(四)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一、多选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以下优越性:一是扩大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功能;二是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从而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媒体的特征: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技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二、判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2009)

第六章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单选

1.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3.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4.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5.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6.测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考试。

7.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二、多选

1.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与激励功能、鉴定功能、改进提高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

2.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

3.现代教学评价强调三种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伦教。

4.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5.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理论体系的全面性与重点性、指标的独立性与相关性、指标的可测性与概括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6.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7.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角色把握、学习环境的营造、教育技术的应用。

8.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档案袋评价。

第七章教学研究的方法

一、单选

1.教学研究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个案分析法就是“典型分析法”,也叫“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

二、多选

1.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

2.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功能: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实践。

3.按照研究的目的可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比较研究和预测研究。

4.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过程、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

5.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四合原则。

6.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文献目录。

7.一个好的教育可行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点。

8.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成果形成、经费概算及所需仪器设备。

9.研究成果的评价:教学研究评价的作用、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研究课题鉴定的程序。

10.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

三、判断

1.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四、简答

1.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三)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四)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

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七艺”指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极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5.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6.高等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8.(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9.(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二、多选

1.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2.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3.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4.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三、判断

1.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2.阿什比提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四、简答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重点)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

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热敏的收入。

5.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

8.《莫里尔法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首先,打破了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与社会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职能。其次,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方向发展。再次,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同时使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至此,大学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单选

1.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3.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4.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5.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单选或判断)

二、多选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具有评价作用、具有激励作用。

3.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4.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三、判断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四、简答

1.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过去,关心现在,憧憬未来。

(二)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专精的现代化理论知识。

(三)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四)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单选

1.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的概念。

2.杜威早就论定单向抉择属无谓之举,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3.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数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发

展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时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二、多选

1.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2.在近代纽曼针对大学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出了他的人文教育思想,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训练心智个人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3.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4.通才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5.专才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三、简答

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单选

1.我国高等教育属于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2.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3.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4.当时代,围绕着(高等教育公平和学术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了带有本国特色的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5.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6.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二、多选

1.高等学校学制建立的依据:(1)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4)公立和私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主张广泛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4.教育部就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

5.各国招生制度的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类型(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7.高校教师任职情况的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

三、论述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要点)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单选

1.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组织活动的权力。

2.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3.目前我国高校的改革重点是,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的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提高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

二、多选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2.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三、判断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以法国、意大利、德国为代表。

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

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四、简答

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单选

1.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虽不是决定性的,却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是重要因素。

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二、多选

1.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2.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已考)

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4.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判断

1.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单选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道德义务的关系。

二、多选

1.高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2.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与群体性。

3.高校教师结构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4.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一)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二)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5.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已考)

6.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一)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二)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多选

1.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二)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三)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四)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五)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六)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2.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二)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国际意识等现代意识(四)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3.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二)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三)培养要求要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二、简答

1.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一)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二)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三)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单选

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多选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一)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大学生学习特点:独立性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3.大学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

三、判断

四、简答

1.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3.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可能简答)

(一)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二)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四)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4.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能简答)

(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单选

1.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2.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已考)

3.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5.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方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6.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7.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多选

1.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2.教学据哈的组成:(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二)课程设置(三)主要教学活动(四)时间分配(五)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3.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4.课程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二)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三)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单选/判断

1.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2.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3.(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4.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属于教育性原则。

5.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7.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8.智能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

9.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10.评价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二、多选/简答

1.(多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一)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二)短学程化(三)教学活动场所所呈非kit化和多样化。

2.(多选,已考)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3.(多选)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二)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三)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四)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五)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六)毕业设计的答辩。

4.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简答)学分制的特点:(一)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二)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三)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6.(多选)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一)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7.(简答)讲授法的缺点:(一)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二)以语言为主要媒介,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三)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8.(多选)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9.(多选)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10.(多选)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一)对教育决策的影响(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三)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11.(多选)对传统媒体按照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12.(多选)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13.(多选)按评价对象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14.(多选)一般认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多选/简答

1.(多选/简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四)科研是发展新

学科的基础(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2.(简答)高等学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的科研相比不足之处:(一)由于历史原因,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一直缺乏;(二)高等学校虽然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势,但科研力量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三)高等学校擅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高等学校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把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队伍,以及支持这种开发工作的资金和政策。

3.(多选,已考)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4.(简答)大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所取得的应用性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的有关部门、有关行业,使之在建设中发挥作用。其二是将所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推广于本学科教学中。

5.(多选)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一、单选/判断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2.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外圣公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二、多选/简答

1.(多选/简答)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四)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多选)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目的的统一性、活动的主体有差别、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3.(多选)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

4.(多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单选/判断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2010)

3.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2010)

4.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重点)

5.(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多选/简答

1.(多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体现。

2.(多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3.(多选)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三)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四)革命传统教育。

4.(多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5.(多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一、单选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法律的科学。(2006)

2.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3.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4.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5.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6.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7.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二、多选

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4.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5.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构造主义把人的经验或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三、判断

1.心理通过行为得以体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2.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3.心理学差生的哲学背景:(1)笛卡尔----天赋观念;(2)洛克----白板说。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

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多选/判断)

4.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6.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7.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一、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 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 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 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 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 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九、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十、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着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着提高;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 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 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 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 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 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 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 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 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 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 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 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 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 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 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 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 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 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 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 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 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 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 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 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 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 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 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 我 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则2、社会交换原则3、 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 印象2、主动交往3、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 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 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 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 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

教育政策法规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A.1986 B.1993 C.1996 D.2001 2. 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社会性 B.强制性 C.自愿性 ?D.普及性 3. 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就是()。 A.以法治教 B.以罚治教 C.依法治教 D.教育法制 4. (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普及教育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权力。 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部门规章 D.地方教育法规 7. 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式和任务作出原则性规定并且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是()。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育法 D.教师法 8. 《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不仅适用于公立各级各类学校,也适用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体现了()。 A.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B.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C.教育的公共性的原则

D.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9. 《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结构从()起取得法人资格。 A.申请之日 B.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 C.第一次招生之日 D.学校开始教学活动之日 10.《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体现了教育法的()作用。 A.社会作用 B.预测作用 C.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11.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 A.国务院负担 B.地方政府负担 C.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D.国务院和和地方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12. 设立幼儿园,需履行的手续是() A.申请审批? B.登记注册 C.审查批准 ?D.主管部门指定 13. 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指()赋予学生的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A.社会? B.学校 C.国家 ?D.教育法律 14.教育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当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应该做 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作什么,这是教育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 A.法定条件? B.行为准则。 C.法律后果 ?D.法律关系 15.能行使自由裁量行为的主体是()。 A.行政相对人? B.行政主体 C.行政客体 ?D.学校 16. 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 A.行政关系 B.民事关系 C.伙伴关系 ?D.管理关系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河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试卷(A)使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得0分。 1.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一定社会的 A.政治 B.经济 C.文化D,科技 2.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始于 A.18世纪前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3.学位制的确立最早是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4.以行政权力为主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是 A.美国模式 B.英国模式 C.亚洲模式 D.欧洲大陆模式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色之一是 A.教学内容研究 B.教学方法研究 C.教育实践研 D.教育科学研究 6.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7.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线性关系B.正弦曲线关系C.型曲线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 8.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是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9.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是 A.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B,敏捷性、批判性和广阔性C.流畅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D.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次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认同、遵从和内化 B.遵从、认同和内化 C.遵从、内化和认同 D.内化、遵从和认同 11,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 A.爱国守法 B.敬业爱生 C.服务社会 D.为人师表 1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目标或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愉快和满足的道德情感是 A.荣誉感B,自豪感C.正义感D.幸福慼 13,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制度联系最密切的教育政策是【】 A.教育经费政策 B.教育体制政策 C.教育人事政策 D.教育质量政策 1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 A.公务人员 B.学校 C.国家 D.教师 15,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 A,激发学生的情感B.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C.发展学生的智力D.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16.课堂教学的灵魂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形式 17.通过合理地控制一定的条件,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骏证假设,探讨 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行动研究法 D.实验法 18.受训者通过模拟备课以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的方法是 A,模拟教学法B.介入教学法C.书面作业法D.微格教学法 19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对比等对学生行为进行的强化是 A.语言强化 B.标志强化 C.动作强化 D.活动强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学·浙江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处于C A. 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4、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B A.保存文化 ; B.维持和创新文化; C.创新文化; D.传递文化 5、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6、高校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C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7、与柏林大学的诞生有关的院校职能是A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8、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A. 高校; B.政府和高校; C.政府; D.市场 9、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B A.专科; B.本科; C.硕士; D.博士 10、哪种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D A.沟通能力; B.教学能力; C.研究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11、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A.教书育人; B科学研究; C.服务社会; D.引领社会 12、根据教学关注阶段论的观点,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一般关注的是A A.自我表现; B.学科内容; C.学生反应; D.物理环境 13、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B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 C.提升专业知识; D.反思经验 14、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B A、教师的尊重与被尊重的矛盾; B、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C、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不平等的矛盾; D、师生之间的民主与不民主的矛盾 1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A、自然发展的过程; B、被动发展的过程; C、自主建构的过程; D、被动生成的过程 16、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下列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17、下列哪个方面是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D A、学习目标; B、学习任务; C、学习材料; D、兴趣 18、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A、行为主义学习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20、下列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性质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B.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 C.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 D.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具体性与多样性 2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22、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是D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辽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二章 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您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考点:(1)教学能力问题,尤其是教学设计、演讲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失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3)应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理论。 解题思路: (1)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大学教师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认识不足。专业教学专家:高校教师既是专业学术领域的学术专家,又是本专业的教学专家。 ②是教学监控能力失败。 (2)如何帮助他改进教学: ①提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认识。 ②增强大学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帮助他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这位教师要探讨教学理论,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教学方法。 2、一位教师只顾上课教学,不与学生交往。这种做法错在哪,怎样改正? 解题思路: (1)错在哪里: ①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认识不到位。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大学生交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②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自己对胜任教学工作能力的判断或估计; ③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差。教学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2)怎样改正: ①提高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优秀教师要具有的受到学生尊重和信任的影响力。 ②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途径和方法:观摩、座谈、研讨;利用反馈;现场指导等。 ③增强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3、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

考点:(1)教学效能感;(2)教学监控能力;(3)教师威信; (4)教学机智中的及时发现异常现象;(5)应用课堂教学或课堂管理理论。解题思路: (1)简单分析学生在上课时经常起哄的原因: ①教师威信差; ②教学效能感低下; ③教学监控能力不足; ④在教学中缺乏教学机智,没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2)重点放在怎么办上。 ①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优秀教师要具有的受到学生尊重和信任的影响力。 ②增强自己的教学效能感; ③加强教学监控能力; ④强化自身教学机智,及时发现课堂异常现象。 4、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 解题思路: (1)简单分析学生集体罢课的原因: ①大学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缺位。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优秀教师要具有的受到学生尊重和信任的影响力。 ②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 ③不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2)重点放在怎么办上。 ①大学教师要增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②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学监控能力。 ③学会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教师对学生的异常反应和突发事件作出敏感反应和果断处理的能力。 5、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怎样改正? 解题思路: (1)分析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重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 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 等。 2、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 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固有的、较稳定 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 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 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参照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简单 地从一般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推演是无法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从 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 对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 性、多样性。 4、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 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 形式。而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 把我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和要求。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马克思主义 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

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 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专才教育 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 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 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关于通识 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 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已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 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 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 和态度的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 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 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 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 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8、高等学校职能体系及其相互关系: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展 科学与服务社会还只是个别或少数国家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

最新2019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

2019年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题库500 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热爱学生,以情育人的基本道德要求(ABC )。ABC A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B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C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 D尽量不讽刺挖苦学生 2.良心的三大主要特质是ABC A . 内隐性B. 神圣性C . 基本性D . 上层社会性 3.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BCD A. 激励B . 认知C . 情感D . 意向 4.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 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 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德行为选择的什么特点?( D ) A. 利益性 B. 功利性 C. 价值性 D. 超功利性 (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是(ABC ) A.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归根到底是( C )的选择。 A. 功利 B. 善 C. 利益 D. 价值 (4)你认为如何培养高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能力?(ABD ) A.要全面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 B.要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C.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 D.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第五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选择与评价 5.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事后,老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 100-1 ”。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 分改回99。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 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根据这段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中的哪方面的内容( B ) A. 道德评价依据 B. 道德评价机制 C. 道德评价标准 D. 道德评价手段 (2)这段材料体现了教师的( C ) A. 教师内心信念 B. 教师职业良心 C. 教师职业公正 D. 教师道德追求 (3)这段材料体现了( B )的重要性? A. 自觉进行人身修养 B. 提高教育素养 C.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D.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4)你认为我们要实现教师职业公正应该注意那些?(ABCD ) A. 自觉进行人身修养 B. 提高教育素养 C.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D.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6.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团结协作,应做到(ABCD )。 A 坚持把教师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B 教师间要相互尊重. 相互支持. 团结协作C工作上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D 尊重.服从领导 7.教师要教育人. 改造人. 完善人,首先要(ABC)。 A. 不断完善自我 B .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C.塑造自己完美人格 D.提高技术规范操作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二章试题 8.(ABC )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时刻遵循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ABC A社会主义原则B集体主义原则C人道主义原则D教书育人原则 9.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在机制包括ABCDE 。 A .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B. 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C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D.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E.建立有力的奖惩机制 F.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 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 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 B.重点难点; C.导入新课; 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 B.竺可桢; C.蔡元培; 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考试; 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 B.习题课; C.军事训练; 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院校研究; C.行动研究; D.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柏林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是"流"与“源”的关系; C.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 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苏格拉底; B.费希特; C.洪堡; D.范海斯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 )。D A.待遇激励法; B.事业激励法; C.情感激励法; D.股权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 )。A A.自我评估; B.社会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C A.法治化; B.终身化; C.国际化; D.民主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 )。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自由讲学; C.教师强调讲授法; D.自由听讲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 )。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017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归属上说,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用来专门研究大学中的教学问题,探究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 (以基础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3. 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4拉特克,德国人,是的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奏本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5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与《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里学家,他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 ?教育性教学思想,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2.教学心理化思想。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钟最近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 物呈现于感官、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7凯洛夫I苏联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四个阶段。他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8 I杜威I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教学组织的 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主要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 9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他的教学理论思想主要是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0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既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1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2大学教学丰富的含义:(1)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2)大学教育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3)大学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4)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13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幵放的意识,进去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4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英、德、美、苏大学传统的递变过程。 15英国大学教学传统: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公平、沉着、稳健和智能”生活习惯的绅士。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研究和发展知识。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 的大学观。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德国的大学制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始模板。16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一一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宋代的书院产生,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古代学者研究学 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8、1921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阖才、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 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学治校”的制度。1、约翰?杜威I 是美国实用主 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 他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