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小论文——殊途同归

“过程与方法”小论文——殊途同归
“过程与方法”小论文——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之少有人走的路

——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的作用

前言:关于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历史是什么?然后搞清楚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了达到这个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的措施和方法,以便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那么把范围缩小到具体的某一节课,那么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必须要弄清楚这节课学什么?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我们应该采取何种过程与方法。甚至可以说,在课标的要求之下,在历史教学中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师的创新和历史价值的,就在于如何将历史有创造性的,用这个时代喜闻乐见的方式的表达出来。在此我们可以做出这个结论:在历史教学的课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最具有探索价值的。如何用最好的“过程与方法”将知识点展现出来是决定优秀课堂的关键。

“历史”的含义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人类学上来说,记忆是高级的意识活动,是人类极其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从社会学来说,民族或国家能记载历史是高级的文明活动。那我们学习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什么作用呢?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知古往方得今来,前车之鉴勿忘后事之师。人性不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学习历史的关键是运用于现世,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但是如果我们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平摊在民众面前,民众能自觉地从中获得教训和经验从而对现世作出改变和调整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否则这个世界只需要道德宣讲便可万世太平;要不然便是嗓门越大的话语越有可信度,最大的叫喊声便是真理了。很多人都懂道理,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做出改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还不如教授学生如何去获得结果。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人仅仅是知道“理”而不去行动,那就说明他还不懂“理”。因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历过实践而得的知识,那只是简单的感受而已,而非真正的理解和参悟。从这一方面来讲,“过程与方法”决定何种“知识与能力”,决定何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为例。

首先我们来看此课的“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那么结合要求,我们能发现: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从而得出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这同时满足了“识记”和“分析”的两个要求。

然后我们再来看此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结合要求,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要有对诸多概念的讲述和解释,而非学生活动;我们必须要有对两种社会性质之间的对比,而非认死理的在理论上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有学生对两

种社会性质所了解的反馈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而非一言堂。试想如果这节课我们只是一味的分析概念,或者一味的强调重点,那么这节课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学生或许会记得“社会主义”之类的概念,然而却不能理解其字面意义背后的含义。“三大改造”这段历史是新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的彻底变化,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课标上对于三大改造的定义已经十分明确了,需要讲述的内容也已经划好界限,因此无论教师如何翻转和折腾,这堂课最后的终结点总会回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如何实现这个概念在学生脑子的形成,这就是“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如果这堂课的“过程与方法”是一言堂,我相信当这位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只会知道“三大改造”这四个字而已,也仅仅是背下来了“变成了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而已。

“新课改”中提出: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现实教育中由于学生个别差异,因此为了达到统一同一的“识记”“理解”和“情感”目标,针对学生差异,势必要有结合实际情况的手段和方式,要实事求是。“三维目标”中,只有“过程与方法”才具有创造性的改造和实践,由此才是真正体现这堂课的特点和本质的独特之处。“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来达到目的,甚至可以说并不是“知识点”和“情感”决定“过程和方法”,恰恰是“过程与方法”将会决定学生可获得的“知识点”和“情感”。而这些所得之物才会帮助民众获得对有效解决现世和现实问题的帮助和参考,从而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到: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得知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一致时,我们选择了从来没有人走过的途径。殊途同归,然而我们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