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社工发展模式之“高校模式”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998347.html,

内地社工发展模式之“高校模式”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刘丹徐田卢文博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7期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扎根内地已经有些年头,继深圳模式、香港模式等出现“水土不服”后,我们也发现了高校老师创办社工机构的这一“高校模式”也出现了本土化进程中的不适。文章正是针对内地社工发展的“高校模式”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也对其应对策略作出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模式;优势;四叶草社工服务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中国恢复,由于适应了社会需要,它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沿海地区主要形成了“政府购买,民间运作”和“政府直接主导运作”的两种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前种模式主要以深圳、广州为代表,后者主要以上海为代表,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模范。除开这两种模式之外,近年来的第三种模式也发展得有特色,却让人意想不到的,这“第三道路”目前也陷入到了一种“水土不服”的困境。

一、内地社工发展模式之“高校模式”本土化中的困境

一是机构归属不清,成分不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注册资金来自于学校,办公场所属于国有资产范围,这与《条例》的规定相矛盾。因而。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类机构不符合国家的相应规章制度,其地位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二是运作管理受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创办的机构,诞生之初便面对“被双重负责”(指需要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和所在学院的双重管理)的困扰。在运行过程中,行政性较强,自主性受限,社工机构极易沦落到学生的实践场所学院或专业的一个附属部门。除此以外,高校专业教师由于是兼职担任机构管理人员,所以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构管理中去。

三是项目开发困境。一方面,由于缺乏专职的项目开发与设计人员,项目的开发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又因经验缺乏以及无足够的精力去考察市场。因而也无法开发出合适的社会工作项目。这就成为了制约机构继续发展的一项瓶颈,影响了机构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