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学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

1.在现存古书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

2.关于“文献”的最初定义,东汉郑玄把“文”解释为,将“献”解释为。3.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它是由等编纂的。

4.陈垣所提出的“四校法”是指、、、。5.《四库全书》之“四”部指的是、、、。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

7.《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分别是和。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

9.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是。(作者、书名)

10.《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者和书名)

11.“南钱北纪”中,“南钱”是指___________,他的一部有关校勘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卷子装、经折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刘氏父子有关目录的两部著作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4.王氏父子在文献校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王念孙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引之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四大书”中,其中类书是、、,选集为。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和。

7.丛书可分为和两种。

10.“春秋三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认为,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和。

12.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序六个部分构成。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蝴蝶装

所谓蝴蝶装,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向内对折﹙即字面相对﹚,按版口理齐,中缝背面逐叶用胶料粘连,再用厚纸包裹作为护封,翻阅时书叶从中缝展开,两边向外,状如蝴蝶的双翅,故称之为蝴蝶装。

2.版本

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对“板”、“本”二字之合成,有这样的说法:“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者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可知这里的“藏本”,实际上指的就是“写本”。就是说,“版本”是对“藏本”、“善本”而言的。简而言之,版本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3、丛书

丛书是指按找一定的目的,将多种不同的书汇集在一起,并冠之以一个总名而形成的一种集群式图书。

4.衍

衍文与脱文相反,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中多出的文字。

5校勘

比较审定。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辞源》

6全集

全集的重要特征是“全”,对所编对象,不遗余力,网罗无漏

7、“六分法”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分图书六类三十八小类:

(1)六艺略(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3)诗赋略(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4)兵书略(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

(5)数术略(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6)方技略(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六略》之前还有《辑略》,粱阮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可知《辑略》不是单独一类,所以《七略》只有六类。六略(六分法)将各类典籍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开创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之先河,确为文化学术史上的伟大创造

8、“眉山七史

十一世纪初叶,地方刻书的中心,有成都发展到眉山,四川眉山井宪孟尝刻南北朝七史,是眉山刻本的代表。分别是《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

9、包背装

包背装是由蝴蝶装发展而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包背装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向外对折﹙即将无字面折在里面﹚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

10、套印本;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板次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11、善本

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 分,共24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十三经”指的是哪些书?

答:《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四库全书》经部包含哪些类和哪些属?

答: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3、“文献学”的定义、基本要求和任务。

答: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继承过去校雠学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展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4、列举出五本类书(书名、编者),并谈谈类书的作用。

答:李昉等人编修《太平御览》,1000卷。李昉等人编修《太平广记》,500卷。王钦若、杨亿等辑《册府元龟》,1000卷。明解缙编纂《永乐大典》, 22877卷。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10000 卷。

作用:1。查找史料2。查找辞藻3。校勘、考订古书4。辑佚

5、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

答: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认为文献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目录;二、版本;三、校雠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解等。

6、谈谈你对“善本”概念的理解,并简述读书治学为什么要选择善本。

答: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学术资料性精校、精注;不阙、不讹。﹙学术意义上的﹚

7、“二十四史”分别指的是哪些书

答:《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

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与文本整理研究问题 辛 德 勇 能够来到这里和诸位交流有关《两京新记》的想法,我感到很荣幸。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保藏《两京新记》使其得以存留于世的国度,这更是由于妹尾达彦先生是整个国际学术界利用《两京新记》来研究隋唐东西两京即长安城和洛阳城最优秀的的权威专家,并且同时还领导着一个卓越的研究团队,组织一批年轻的学人,在不断深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对《两京新记》和隋唐东西两京的了解都很肤浅,因此,和诸位在这里交流,荣幸之馀,未免惶恐,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 一、《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志书中的地位 首先我想和诸位简单谈一谈《两京新记》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书。这对我们把握和理解书中所记述的内容,我想会有一定帮助。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类书籍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一类书籍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我的粗略划分,中国古代城市志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这样几个阶段: 1)以《国朝》和《宫宅地形》为代表的秦汉以前的城市著述 2)《三辅黄图》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城市志 3)西晋时期的城市著述与城市志内容的现实化 4)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城市志内容的世俗化 5)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与城市志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大家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述,都与长安这座城市有关。 中国古代专门讲述城市状况的历史典籍,根据目前所知见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这两部书的成书年代,至迟也要在西汉末年以前。《国朝》和《宫宅地形》都早已佚失不存。 从清朝中期起,中国的学者一直普遍将《国朝》视作记述一国地理状况的地理总志,这已经成为研治舆地的学者、特别是地方志书研究者的定论。 然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是列在数术略“形法”类项下,而所谓“形法”,乃是古代揭示自然存在状况之表征意义的一种学术。由此基点出发,我认为,《宫宅地形》,顾名思义,应当是为建筑宫室选择适宜的地点。《国朝》的“国”字在上古本多指都城,“朝”即宫廷,故所谓《国朝》,就应该是讲述都城和宫廷的位置选择等技术方法的书籍。《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虽然都已佚失无存,但是,却有一部含有同类内容的重要书籍,流传下来,这就是今收录在《周礼》一书当中的《考工记》。《考工记》中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部分内容,分别讲述了建设城邑时确定方位的方法和城邑布局形式,所谓“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国有朝,正与“国朝”之书名相应。由《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关于城市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概述1. 1地方文献研究重点地方文献研究重点从重视实际工作和重视文献收集、整理转为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占主要,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藏用兼重”的观点。近年来(1990一1995年)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文章共有20篇,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章为23篇,相比于前四十年的8篇和9篇[3]都有很大增加。这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实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以地方志文献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地方志研究论文共28篇。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志文献总量为各类文献之首。以1949.10-1992.12时间段为例,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和内部印发的地方志及专业志共9,500余种[4](其中不包括台湾省的数字),这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而新方志随“盛世修志”的热潮不断涌现,我国历代所修志又保存较多,从数量优势上保证了新、旧志的研究。同时,地方志研究随专业刊物《中国地方志》的创办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火热。这一时期,地方志研究涉及领域宽泛,包括地方志收藏、检索、利用、地方志工作现代技术应用,地方志编纂以及地方志事业等,既有专论性文章,又有总论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有中科院图书馆集体撰写的《稀见中国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黄晓芹、邓小川的《中国地方志工具书及方志文献检索》,张振中《也谈地方志》,周迅《服务当代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等。除对地方志研究外,其它各类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尤小明的《发挥音像制品优势充实广西地方文献》一文对音像制品类地方文献提出了重视。杨锐明《试论家谱的特征与搜集利用》,朱积孝的《说谱录》,李凤棠的《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著录问题》等涉及了谱录、地图等文献类型。随着实际工作中利用的需要和开发的深入,各类地方文献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是必然的。近年来还出现了对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各阶段各时期进行总结的总论性文章。如刘子明、赵善桂《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桔佩瑜《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等。[!--empirenews.page--]1.2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首先,在地方文献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产生了争鸣。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方面存在争议。黄友铎定义地方文献为“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5]强调了地域性、资料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陶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则比较趋同于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两点;骆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五大特点;柯平随后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提出了“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一观点。在地区性资料性这两点上是广泛认同的,而其它特点仍有争议。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分上,陶晖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内容上的地域性”[6]作为划分标准,理论上是科学的,然而实际中仍需详细界定。易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进一步对地域性作了阐述,含有“行政与自然划分”的区域范围标准。更多的文章则结合业务工作特别强调对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重视。此外,地方文献中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也被要求反映地方内容才收。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方面。柯平提出了“内容划分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主要标准”[7]这一观点,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以内容划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我国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首先开展这一工作的是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迄今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我国各省级图书馆均已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可是由于开展的时间早晚不同,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条件差异,使得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如此,“地方文献工作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这一方针都是相同的。地方事业的建设即是地方各项事业工作的兴建与发展,简单地说分为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方面。地方文献工作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文献资源的采访收集、整理开发、加工制作等工序后,为这些建设事业提供情报依据、文献资料和参考数据等多方面的服务。1 地方文献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地方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1)积累和保存一大批珍贵的地方史料;(2)通过对地方情况的了解,加强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建立地方文献基础资料库;(4)为科研事业提供帮助。2 地方文献工作在建设地方各项事业中所起的作用2.1 作为地方决策机关决策的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历史、人口、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社会思潮、国民经济、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及时的反映,因此可以作为重要的情报依据,为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同时由于现代文献工作有意识地对社会上的信息情报进行主动收集、整理,并且通过各种文献形式,可以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各决策机构。2.2 为研究地方史提供基础资料地方文献是具有很强史料性的文献信息。文献工作者将这些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后,可以作为编纂地方志的第一手材料提供给地方工作者,再由他们将这些材料经过比较,筛选与归纳,按照方志编纂的体例组织起来,编成新的地方年鉴和地方志。史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从中选取适用的史料,撰写通史、断代史或是各种专业史,也可以经过综合、研究,升华为新的史学理论、提出新的史学观点。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自1989年以来,先后为北京地区的方志工作者提供了《北京合作供销志料》、《北京近代体育史料》、《北京金融志料》和《北京煤炭流通志料》、《北京邮史资料汇编》、《北京印刷工业志料》以及《北京人事管理史料丛编》、《北京饮食服务志料汇编》、《北京园林绿化志料》等大型史料汇编。2.3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己手中的文献资源,为各地的诸多行业都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数据等珍贵资料,帮助地方工作者解决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周恩来总理曾经明确指示:“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资料,用最新最科学方法,有系统地迅速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可是查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周总理的指示为地方文献工作者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指明了道路和方向。2.4 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史料依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地方文化。在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时,地方文献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在某些以某一特定地方为背景,或是描写某个历史人物的文学作品当中,人物的衣着、语言,建筑物的样式等等都要符合当时历史环境,而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为这些作品提供历史依据,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同时由于地方文献保存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一些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觅到踪影的老风俗、老手艺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再次被人们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避免了失传。3 地方文献工作服务于地方建设的步骤3.1 市场调研这里说的市场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信息市场,它是无形的,是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地方文献工作者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商品就是文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文献工作者本身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经营者,直接面对用户。供求双方的经营关系很简单;一种是用户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则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关的信息产品;另一种则是由于少了经营者这一中间角色,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走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现在社会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调研无非就是对市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考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近10年题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题库 考試科目:古代歷史文化(不分導師) 2011年 3月19日14點~17點 一、名詞解釋。(3分×10) 1.藩府本 2.鐵琴銅劍樓 3.四始六義 4.九品中正制 5.改土歸流 6.貢生 7.凌廷堪 8.內藤湖南 9.《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10.李約瑟 二、寫出下列作品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1分×10) 古文辭類纂廿二史考異楚辭章句新語佩文韻府 六經正誤四六談麈折獄龜鑒臺海使槎錄(缺一個,疑是《墨子閒詁》) 三、問答題。(20分×2) 1.列舉五本清代以前及清代重要的《論語》研究著述,并說明其主要內容、特點。 2.近年來出土了一批新的簡帛材料,談談其對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 四、標點并翻譯。(20分)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北大中文2009博士生古典文献专业古代歷史文化 一、名詞解釋(2分*10個) 四始六義、麻沙本、六書、靜嘉堂文庫、武威漢簡、因声求义、载记、校勘四法 二、寫作者及時代 增補元史藝文志、文淵閣書目、五燈會元、唐音癸籤、四書賸言、校勘學釋例、刊正九经三 传沿革例 三、簡答題(三選二,30%) 1、新出土簡帛文獻對古籍整理研究的影響。 2、任意列舉三本清及清以前的《尚書》或《左傳》著作,并評價和優劣。(題目大意如此) 3、《四庫全書》對古籍整理及后世學術的影響。(題目大意如此) 四、標點翻譯 世道多難,儒教淪喪,文武之軌,將遂凋墜。或沈溺於聲色之中,或驅馳於競逐之路。孤貧 而精六藝者,以游夏之資,而抑頓乎九泉之下;因風而附鳳翼者,以駑庸之質,猶回遑乎霞 霄之表。捨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沈迂闊。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 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若乃下帷高枕,遊神九 典,精義賾隱,味道居靜,確乎建不拔之操,揚青於歲寒之後,不揆世以投跡,不隨眾以萍 漂者,蓋亦鮮矣。(抱樸子·勖學) 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苟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後雲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後稱帝。又加美焉,而後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於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新書·威不信》) 古代历史文化2008年3月16日上午8:30-11:30 一、解释下列名词20 封禅联绵词蝴蝶装白鹿书院五山刻本(参考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三家分晋开化纸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史记三家注金匮石室 二、写出各书的作者、时代10 文渊阁书目风俗通义读史方舆纪要古文尚书冤词说文释例广韵故训汇纂集韵玉函山房辑佚书校雠通义 三、问答40(三选二) 1、什么是避讳?古书避讳主要有哪些方式?古代的避讳制度对古文献的流传、整理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2、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于1907年经其子陆树藩之手售予日本三菱财团,后来成为东京静嘉堂文库的主干藏书。其后近百年来,引起国内学术界的不同看法。试就这一情事发表你的看法。(参考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