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调及其思考

关于格调及其思考
关于格调及其思考

关于格调及其思考

——读《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格调》一书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为保罗·福赛尔。全书主要描述了美国三大阶层中细分的九个小阶层的生活品味。

首先作者先谈到社会等级在美国为敏感话题。美国宪法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在现实当中,社会等级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等级之所以被列为敏感话题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暴露或者比较自己的社会阶级。作者书中所说美国的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等级最为敏感,因为中产阶级对自己现有位置的不稳定而产生的危机感所致。中产阶级在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中产阶级的阶层流动较其他两大阶级更加频繁,而出于对上层阶级的渴望,和对向下垂直流动的恐惧,他们对于社会等级这个词就会变得格外敏感。从作者对三大等级的细细分类来看,美国的中产阶级在社会总群体中占大多数。而正因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他们的敏感外化为生活品味,使作者注意到生活品味与社会等级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书的作者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各个阶级的生活品味,并且对中下阶级的批评最为明显。全书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向上层阶级的生活品味靠拢的价值导向。所以在下面的评析中,我将以价值中立的角度对美国的社会等级及其相应群体的生活品味进行再分析。

在本书中作者将美国社会分成了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而上层阶级中又分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又分为: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和下层贫民;下层阶级又分为:赤层贫民,看不见的贫民。作者划分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财富拥有量,而是风范,品味,认知水平。作者界定人们地位的关键因素是他们拥有金钱的方式,金钱的来源远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

看不见的顶层一般都是通过家族资本积累代代继承的人所组成。他们有巨大的财产,居住在远离闹市区的地方,房屋华美。生活方式与旧时英国相似,喜好古典,自然,较为低调。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保证很有信心,所以不在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他们崇英的心理来源于他们对英国原有的贵族制的渴望,希望以财富的优势和其他阶层在生活和精神上形成差距。崇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向家族中的先辈表示敬意,使传统继续保留下去。看不见的阶层生活没有大的改变或者激情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的传统和对外界社会的有限接触所造成的。巨大的资产与独立与世人的生活方式使这个阶层与其他阶层差别明显。

上层阶级在资产上与看不见的上层相比虽然稍有逊色,但是他们的资产和他们的工作量有巨大联系,他们一般活跃在商界和政界,与外界来往密切。作者对上层阶级的总结之一就是对思想和精神的关注极少。他们对利益和权利的重视超过的对思想和文化的关注。他们住所与看不见的顶层相似,但是内部设置较看不见的顶层更加繁华,娱乐性更强,更加现代化。上层阶级所特有的一个标志就是一口流利的法语,但是他们对法语的语法和口音并不是十分重视反而要避免语法和口音的完全正确。究其原因,法语在古代欧洲社会为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英语为下层社会的语言。上层阶级之所以学习法语大概与法语的历史渊源有关。而并避免法语的完全正确是出自一种美国特有的爱国情怀。不完全正确的法语使上层阶级的表面文化与其他阶级形成差别,是区分自己阶层与其他阶层的一个重要工具。

中上层阶级是美国大多数人的理想阶级,中上层阶级的生活较前两层更有趣味。从大多数人对这个阶层的渴望可以看出美国人对理想生活的平均期望。这个阶层的人对于礼节没有

前两个阶层那么苛刻,生活有乐趣和激情,财产充裕。

中产阶级的人口数量占美国总人口的80%(作者统计),作者将其比喻为“可替换的零件”。他们对上层阶级的渴望以及对向下沉沦的惧怕造就了他们的生活品味。他们对财富的欲望外化为对财富拥有者的模仿和势力的特点。

上层贫民的职业多为蓝领,具有一定的技能。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没有上层阶级那么重视,偏爱和听信广告。中层贫民和下层贫民最大的差别表现在工作的约束力上。

赤层贫民与看不见的底层主要差别在与居住地和活动区域。赤层贫民活动自由,而看不见的底层往往被禁锢在一个小范围内并且受到监管。

从本书的阶级划分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经济条件为关键的所属职业来进行划分的,之后再从本阶层的大众品味来进行描述,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阶级设定一个外在标准。从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先赋地位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阶层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于中国相似,都是由于继承制度导致。而社会上的影响力最大的人群并不是“看不见的顶层”,即使他们在国家这个宏观场域中占有很大的经济资本。而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上层阶级中的上层和中上层阶级,因为他们把握了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生活的品味和习惯都来源于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经济地位(职业,家庭),有社会地位(影响力,权力),历史传统。习惯来源于个人,应该从生物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反应和在多次模糊意识中的实践中形成的。而历史原因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由于社会长期的发展中一些习惯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他们的惯习。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惯习,这也是每个阶层社会化的过程。

每个阶层的品味凸显出的不光是一个阶层的经济状况,还有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看不见的顶层”的汽车没有上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好,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极度自信而产生了一种与世不争的谦虚。中层阶级中的中产阶级由于对上层阶级的渴望就把自己扮演成为一个上层阶级的人。而作者之所以可以看出“伪装的中产阶级”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伪装”,露出了有别于上层阶级的特点。不能完全伪装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根深蒂固惯习,还有他们与上层阶级的财富差距导致他们必须选择性消费。上层阶级对物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物品的原生性和稀缺程度,对于实用与否很少考虑。这种看似“多余消费”在事实上却是展现自己阶层地位的最好方式,从而与其他阶层拉开差距,使自己也变的“稀缺”。

在本书中作者对宗教影响的分析很少,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占大多数。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宗教的理解会有偏差,而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的标准也不同。作者忽略了宗教的原因与美国社会发展有关,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法法律的逐步完善,人们更重视法律的规范。

从近几年的美国影视文化来看是有出现作者所提到的“贫民化”现象。但这种表面的“贫民化”恰巧反应了美国社会的生活品味的趋同。社会等级可以反映生活品味,而生活品味也可以反映社会等级之间的变化。各个等级之间的隔阂和差距和生活品味的趋同一样开始减小,人们的思想逐渐在变化。社会中文化变得多元化和平等。

书中还对从教育方面对社会等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由于社会等级不同,社会资产也不同,占有其他方面资源较多的等级其子女在教育资源上的占有也具有相同的优势。大学教育对今后未来的职业有很大影响,而职业又是划分社会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形成一个社会等级的横向循环——家族等级继承。另外,阶层之间的横向流动也较为明显,比如婚姻,交友。阶层内部的立体循环使得一个阶层进入稳定固化的状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民主发展和政治的需要,阶层固化的现象呈现淡化的趋势。

从本书的最后的两个部分来看,作者所总结和回答的关于生活品味的章节恰巧使人们产

生了一种对生活高品位的机械模仿。虽然社会等级不是单一的财富数量,但是生活品味也依然离不开财富的数量。作者对生活品味的评分表中,减分的部分表达出了对社会等级较低人群的生活品味的歧视。我认为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倡某一种生活品味,因为生活品味只是社会等级的一种生活外化的表现,不应该对不同社会阶级的人的生活品味进行高低比较。客观陈述其表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本书的目的。

格调一般分为可见与不可见。可见的格调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而这些物质又富含了不可见的格调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阶级分层的产物和表现。上层阶级对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看重,下层阶级对事物的使用价值极为看重。由于上层阶级在教育资源中占有特权地位,而下层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环境中处于劣势,教育所带来的成果——文化知识便成为了社会阶层的有力分割线。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取决于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了解,阶层越高,普遍受教育水平便越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越强,对艺术所包含的精神文化所产生的共鸣便越强,自然会产生对艺术的追求。随着人们对社会地位的重视,上层阶级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喜好便会受到更多人的模仿。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所置换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中,想要增加自己的权力、提高自己的阶层,文化资本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因素。

从格调中所看出的不仅仅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不同方式,还有隐藏在“人人平等”的社会背后严重的“人人不平等”。社会阶层中的两个极端阶层的差距世代延续,阶层内部的世袭,资源占有不平等的延续,差距的拉大,这些都表现在生活格调之中。上层阶级不仅仅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占有特权地位,他们在社会整体的价值意识判断中依旧起着统治地位。他们定义着高雅与低俗、美与丑,他们所拥有的对社会的权力吸引着中产阶级,使中产阶级在价值观上肯定他们的“品味”,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普遍崇尚的“格调”。

出于大众对格调以及社会地位的追求,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范围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人际交往关系中个体更加趋于理性化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仅限于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更多的是目的是期望通过交往活动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资本,使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有所改变。上层阶级保持长期稳定的现象说明了他们的交往原则之一便是同级交流。正因为这样,才有更多人模仿他们的“格调”,希望以外在特征使上层阶级接受自己,从而和他们交往,以此来获得经济、文化、社会资本。

当人们对“格调”在头脑里产生一个判别范式的时候,人们便会根据这个范式行动。除了要向上流动之外还要保证现有的地位不动摇。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人们了解、清楚各个阶层的生活品味时,除了模仿上层阶级之外还要注意下层阶级。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都在致力于和下层阶级产生鲜明的分界线,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所处社会位置的高度。阶级个性在人们心中的十分重要。上层阶级用自己特有的阶级个性彰显自己的稀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层阶级用阶级个性彰显自己与下层阶级的区别。“格调”为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这个支持会带给他们一种满足感,同时也使他们对比自己阶层低的人群产生一种蔑视。于是,格调所导致的阶级意识歧视也会越来越强烈。

格调不仅仅限于保罗·福塞尔所描述的美国社会中。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存在社会等级,每个等级也必有自己的生活格调。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影响极大。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使中国人对于并没有商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财产产生“心向往之”之情。对于“暴发户”这种在社会中经济上占有极大优势的一类人,大多数人依然对他们有着蔑视和嘲讽。中国人对于钱财并不是不重视,和《格调》中说

的一样,中国人也和美国人想相同,即金钱的来源。与美国人不同是中国人更加欣赏金钱积累的长期性和独立性以及金钱拥有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于事物所拥有的使用价值要更加看重一些。对于住所,人们看重的是面积和地段;对于服装和汽车,中国人看重品牌;对于言行举止,中国人更看重说话者的身份.......如果把中国社会按照保罗·福塞尔的三个大阶层进行分类,各个阶层的生活品味与《格调》中所描述的美国格调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比如西装、运动等方面。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传统形成的价值判断所带来的不同。

中国的格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识就是品牌。近几年,奢侈品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品牌的价值慢慢开始超过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当马克思的“阶级决定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与国家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的头脑里便产生了一个“经济决定论”的概念,所有的根本原因便都成了“钱”的原因。奢侈品牌象征了一个人的经济实力,购买者相信奢侈品的极高价格在于它的极高品味。所以,中国的奢侈品购买者的品味时被动形成的,而这些品味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奢侈品的设计师手中。在中国,消费者想购买有“格调”的商品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价格,人们不看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价格是过滤一部分阶级最直接的手段,用价格保证上层阶级特有的消费权从而体现出他们特有的、用以区分和其他阶级差别的“格调”。无力负担奢侈品的中层阶级对奢侈品的“心理需求”便引发了“山寨”产业的兴起。从前稀有的Logo现在开始成为大众符号,奢侈品牌在人们对品味和格调的标准中依然具有极大影响,但是它对一个人的经济水平的估测的准确性已经大不如前。

在《格调》中,保罗·福塞尔在描述美国“看不见的顶层”的时候用“崇英”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品味特点。而中国近几年出现了“小资”群体,这个群体品味特点是“崇西”,星巴克是“小资”群体的标志区域。他们通常是中层阶级的中产阶级,经济水平良好。从他们的消费选择中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像上层阶级对消费品价格的极大重视,他们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他们崇尚西方生活,对于生活持一种安逸的态度。他们对于西方社会的时尚动向十分敏感,他们对于西方文化也有所了解。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更加广泛,更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或者受“小资”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们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加入“小资”群体。

中国的下层阶级的群体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较大,迫于生存的压力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只建立在维持生活的要求上。由于下层阶级的人所占资源的稀缺他们对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极为重视。工作的繁重,收入微薄,生活环境占主导地位使他们失去了选择生活的可能。中国的极端阶层固化现象也十分严重。阶层世袭使生活品味世袭,下层阶级的先赋地位使他们远不及中层阶级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大。

在中国,人们的言行举止也被人们是用来判断等级和格调的标准。人们认为措辞的谦虚、考究、专业化是一个人素养的外在体现。对男女角色期待的不同使人们对女性的外表、动作、言语较为注重,对男性的职业、地位较为注重。这取决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价值观。所以,从一个人的格调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大概的社会等级,从一个国家的所有阶级格调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消费文化、历史文化以及蕴藏在其中的价值观。

格调的本质在我理解中只是一个现象,格调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社会而不在于将人分为等级。格调的不同不完全在于个体的差异,更多的原因是社会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公。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中的最后一部分指导读者去快速判别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级,指导读者如何有品位、有格调的装扮自己。这样的内容所存在的隐含功能就是在肯定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从而巩固上层阶级对其他阶层人们的生活世界的价值领导,实际

上是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格调,是每个人感性和理性所合成的一种价值选择观念。一个人的对事物的选择和行动方式来源于对“美”的感性理解以及对“价值”的理性判断。“美”是一个人心中的感性认识,它给人一种和谐和愉悦的感觉,不同的人对于“美”的标准不一样,选择也自然会不同。而对于事物的价值衡量来源于自己的需求,需求不同则选择不同。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个选择被社会归纳成为一种上升到人格以及思想上的格调或者品味。人与人的感性与理性只有横向的差异没有纵向的高低之分。下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被定格为“低品位”或“没格调”,因为这个社会是由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人占绝对多数,他们将人的需求分了等级。人的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环境,而格调有衡量一个人本身的作用,可以看出“格调”这个词是由社会分层所创造出来的一个阶级特有名词。

现在,“格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范,它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对于它的产生和本质人们已经忽略不想。对于现有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反思对于现代社会及其重要。当人们被原有的“格调”所支配时,看似以理性行动获得最大利益,而群体的理性行动则造成了不理性。因为追求上层阶级的“格调”所带来的利益完全是上层阶级所赋予的,人人都有赋予利益的权力,但是由于经济的支配作用变大,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连同在经济上占优势的人的行动方式也盲目追随。这样的理性造成了“人”的分层(除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外对人本身内在的心智、品格的评价),也限制了人独有的生活个性。

社会131班

王卿彧

【读后感】做个独立的思考者读后感

【读后感】做个独立的思考者读后感 一本好书,如冷冬中的一壶暖茶,让人们觉得一股暖流从始至终浸透心灵;一本好书,如一盏清晰的明灯,时时刻刻照亮我们心中正确的道路;一本好书,如一只渺小的小船, 引领我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而这本书正是一本使人全身上下感到清爽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德富芦花的《心中的桃花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 作者喜欢自己家乡的夏天,喜欢那里的自然风光,于是他详细描写了自己家乡的风景之美。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仿佛也身临其境,走到德富芦花的故乡,品味这个故乡的夏天,体验这个夏天的清爽与美好。 德富芦花的文字,不仅优美灵秀,清新自然,而且他这种不像文章的文章,甚至比许 许多多长长短短的诗更有色彩、更有韵味。作为大自然最真诚最忠实的听众,德富芦花用 自己最质朴的心灵与万物之母——大自然进行一次又一次真挚的对话。他的写景散文,观 察的如致入微,文风秀丽典雅,纯真质朴,读起来如痴如醉,如入画境,使人同置于大自 然的美好风光之中,好似投入大自然这位母亲的怀抱之中,不知不觉微醉微醺。 德富芦花深爱着家乡的美好风光。因此,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除 了具有灵性、美感与真实之外,还多了一分动人的家乡情思,能触动我心中那根最柔软的 心弦,而且多处运用诗句,使文章丰富多彩,添加了几分韵味。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说起夏天,人们不约而同的会联想到骄阳似火、挥汗如雨的酷热,工作的繁忙与自己 的烦躁。可是,在德富芦花看来,故乡的夏天却别有一番情致:它可以是溪水中的西瓜, 清爽凉快的井水澡,说来就来的骤雨,也可以是甜美可口的生鱼片,略带咸味的米饭,水 中的月光月影和璀璨夺目的星光,鱼篮里肥嫩鲜滑的鱼虾……他避开烦恼的暑热不谈,只 描绘夏日中舒适美好,悠闲丰足的场景,将丝丝清凉送进了我的心头,德富芦花从个人的 独特思维把这篇文章写得游刃有余。 于是,我懂得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外在环境无关,只要他自己热爱生活,那么他 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种管理风格

2015/3/2 21:22:00 四种管理风格 (2008-10-06 16:24:34) 分类:管理思考 转载 ▼ 标签:原创管理杂谈 正文开始 在日常的管理中,通常存在四种管理风格: 指令式的管理风格 由管理者来指定下属或团队的具体工作,做什么事,如何做,何时做,在何处做,做到 什么程度,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称为高职责行为)。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我来决定,你来做”。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告知、指示、指导和建立。 要点:发布指令注意任务到人,指令明确清晰,不要同时向两个人发布同一个指令;责 任到人,有奖有罚;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 优点:能够让员工清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够提高执行效率;避免了一定程度的办公 室政治;团队具备纪律性。 缺点:管理人员不是万能人;员工缺乏主管能动性,缺乏积极性;突发事件发生,没有 人会去做,吃力不讨好;风气死板,团队缺乏活力。 适用环境:工作内容单一,重复性很高的工作。如工厂工人、办公司打字员等等。或者 在执行特别紧急任务时。 教练式的管理风格 在具有指令式特征的同时,管理者与下属之间采取双向或多向的沟通、倾听、鼓励、辅导、澄清和激励(称为高支持行为)。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我们探讨,我来决定”。其 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推销、解释、澄清和说服。 要点:讨论问题应该清晰明确,过程步骤流程清晰;主持者态度要谦和,能够鼓励所有 成员踊跃发言;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知识,能力,能够服众。 优点:尊重了员工参与决策的需求;是每一次决策变得更加完美;加深了所有成员彼此 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工作中的协调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能够让成员 迅速成长。 缺点:没有相对应的制度,容易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化团队成员的矛盾;决 策的时间相对较长,延迟了执行。 适用环境:刚建立不久,整体素质较高,需要发挥成员主管能动性的团队。如建立不超 过半年的销售团队,策划团队等等。 团队式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给下属以大致说明,并与下属一同展开工作,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与感受,激励 下属积极地参与。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我们探讨,我们决定”。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参与、鼓励、合作和承诺。 要点:平时工作中,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交流习惯;重要问题应该清晰问题的各个 方面,每一个方面都细分,设立优先等级,没有成员都进行讨论,然后通过不同等级的

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家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管理学家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因此,掌握领导风格的知识就成为当代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 什么是领导风格 所谓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领导者在影响别人时,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达到目的。有时偏重于监督和控制,有时偏重于表现信任和放权,有时偏重于劝服和解释,有时偏重于鼓励和建立亲和关系。这些行为模式是可观察的,也是可以由被领导者“感受”得到的。i 领导风格由两种领导行为构成: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 工作行为 工作行为是指领导者清楚地说明个人或组织的责任的程度。这种行为包括告诉对方“你是谁”(角色定位)、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在哪里做,以及如何做。 从领导者到被领导者的单向沟通是工作行为的典型特征。 以下是保罗·赫塞博士讲过的一个例子。你做血液化验的情形就是一个存在大量工作行为的例子。在进行抽血化验时,化验员可能一直在命令你。他对你的不安毫不理会,命令你挽起衣袖,伸直胳膊;告诉你在抽血的时候要握紧拳头。抽完血以后,他又会给你棉球要求你压住刚才抽血的地方。在抽血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到有点恐惧,但化验员还是会按部就班地把工作做完。有趣的是,化验员的命令语气,不会让你感到不满,相反,去能够帮助你增加信心和帮助你克服恐惧感。 请注意,命令并不意味着言辞粗鲁或脾气暴躁。那个化验员对你的态度可能是非常友好的,但他的行动和语言都是为了完成工作。 关系行为 关系行为是领导者满足被领导者心理需求的领导行为。包括倾听、鼓励、表彰、表现信任、提升参与感、建立亲和关系和归属感等。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进行双向或者多向沟通,是关系行为的主要特征。

浅谈变化多端的领导风格

你欣赏《穿PRADA的女魔头》中这样的女老板米兰达吗?她富有才华,是时尚圈里灵魂人物,却神情冷漠,待人傲慢、刻薄,性格古怪刁钻,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做事。但是,但是,42.8%的人却很欣赏米兰达这样的领导风格和工作气质。 不过,这种欣赏更多地带有旁观者的姿态,他们绝对不希望自己的上司是这样的。有7.6%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决定以跳槽作为自己的出路。 当被要求剖析自己的上司的领导风格时,情况起了变化。接近60%的下属把上司称为“发号施令者”,有近两成的下属认为上司就是“批评家”。 上司本人则自我评价甚高,仅有17%的人认为自己喜欢发号施令,仅有5.5%的人认为自己大部分时候是个批评家。 无论是刻意隐瞒还是尚未意识到,领导者的自我分析与员工的认识大相径庭。 事实是,若领导者的风格不够灵活,可能会导致员工的消极怠工,甚至跳槽,对企业的生产力造成负面影响。 前程无忧副总裁王韬以情境领导模型来进行分析说,若领导者能够因员工而异,采取多元化的领导风格,则能够减少甚至化解其与员工之间的摩擦。 他建议说,当领导者面对新员工时,采取指令式的方式员工易于接受;但当员工表现出对工作的不了解时,领导者应采取教练式的方式,帮助他们分解任务,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员工产生自我怀疑,处于高能力、低信心期时,领导者要采用支持式的领导风格;当员工拥有足够能力、足够的积极性时,领导者要采取的是授权式的方式,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度。 “仅有1%的领导者能够高效运用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54%的领导者只会运用一种领导风格。”王韬援引调查数据说,对于领导者而言,要具备一些核心能力,观察员工的能力、处境,正确判断他们的需求,是必须要做的前期准备;当员工接受了不同的工作任务,身处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时,领导者要因人施教;员工和领导者能够达成一致,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绩效。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20篇)高品质版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1):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书能让我们学到知识,也能让我们情绪舒畅,从小,妈妈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书,从我认识 很少的字到此刻,所以我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如果你不开心就看书吧 ! 我喜爱看书所以我是不会不开心的,我看过好多好多的课外书,其中我最喜爱的一本是[小 巫婆真美丽之住在好玩街];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泼好动的真美丽,通常干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小时候因为贪玩她还吃过老鼠屎呢!虽然她好动也很淘气,可她的爸爸从小就教育她,要助 人为乐!勤思考的好习惯!有一次真美丽发现一位老奶奶的东西撒了一地,她快步跑过去帮忙奶 奶捡来,看着老奶奶脸上哪感激地微笑她笑得可开心了. 看着书中的小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我自我,我不也很活泼好动淘气吗?看着看着我自我好 像是书中的真美丽了;我淘气的让小鸡游泳;想着鸭为什么早上不打鸣?院子里的狗狗为什么不 下蛋?.........我真的把自我融在这书里了.我喜爱看书,可我最喜爱的还是这一本. 我也要像书里的小主人公一样,活泼好动,勤思考,帮忙他人做个桃仁喜爱的好孩子!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2):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必大家都喜爱这句谚语。我就很喜爱读书,所以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我的材料都十分多。这次联通公司的叔叔阿姨给我校捐了很多书,我迫不及待的寻找着、读着。在这些书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故事中的大道理》。 《故事中的大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一个小故事竟能说出一个大道理。《故事中的大道理》十分的好看,在这本书里,有我最喜爱的一个小故事名叫:熊爸爸买鞋。 熊爸爸买鞋讲的是:在一个春天,小熊要过生日,熊爸爸给他买了一双蓝色的运动鞋、一双白色的凉鞋、一双红色的靴子。 有一天,爸爸带小熊到游乐场去玩。小熊找到了那双蓝色的运动鞋,可是它穿来穿去,怎样也穿不进去,小熊看着躺在地上的运动鞋,悲哀极了。 夏天到了,熊爸爸带小熊去郊游,小熊找出了那双凉鞋,可他还是穿不进去。熊爸爸说:夏天赤脚也挺舒服的。到了半路,小熊的脚疼了起来。于是熊爸爸背小熊到了家。 冬天来了,外婆要过生日,小熊又找出了小靴子,可是他穿不进去。熊爸爸这才明白,原先鞋子不能早买。 为什么熊爸爸给小熊买鞋都不适宜呢?原先,熊爸爸买鞋思考不周全,没有想过鞋合不适宜,需要穿在脚上才明白合不适宜,还有他忘了小熊的脚是会长大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要盲目行动。

对我国教育立法的思考

对我国教育立法的思考 全面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就是全面依法治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8部教育法律、近20部教育行政法规、70多部教育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仍不完善,一些重要教育领域没有立法,一些教育法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难以充分发挥法治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我国教育法的“6修5立”计划。 立新法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迄今相关部门已经对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进行了相关立法调研或论证,但尚无一个成熟。修法相对进展快速,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修订正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退出后等待再次启动。 《规划纲要》规定的时间已过大半,“6修5立”尚有大半未能完成,加快推进立法自不待言。但教育立法仅重视法律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教育法律之后,我们却没有太多地感到立法完备,感到法律在影响和决定自己的生活,难道通向法治之路就是要不断地立法,不断地强调法律的权威?事实上,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法律的数量增长是一回事,法律的质量和有效性是更加值得关注的事情。“中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和经济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变革带来了对于新的法律的巨大需求。而法律迅速发展的时期必然对维护法律的有效性提出特殊的挑战。”在加快推进教育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立法质量,创新教育立法理念、机制和技术,提升教育法的有效性。 一、全面认识教育法的目的和功能 教育立法首先要清楚教育法的目的与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存在不同观点。英国普通法是作为一连串的补救手段而产生,其实践是为了使争议获得解决。大陆法的目的则与此相反,它是作为一种体系告诉人们,根据正义的观念社会应当确认哪些权利和义务。中国自清末变法学习日本法治,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因而特别重视立法,重视通过立法事先确认权利义务,重视通过立法实现社会正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我国的教育法目前从形式上看,虽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欠缺一些重要教育范畴的立法,如学前教育、教育经费、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法律。从实质来看,中国教育尚未有一个完备规范的法律基础结构,教育机关和学校无论在组织法、行为法还是责任法方面均有很多立法空白。因此,加快推进教育立法,仍是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紧迫任务。 作为偏重“权利之法”的国家,我国法律重视对权利义务的规定,重视实体法规则,而对普通法“补救先于权利”和“程序至上”的准则相当陌生,不够重视提供补救和进行程序规范。在教育立法领域,这种问题同样存在并相当突出。大量教育立法试图去规定教育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却对各方如何行使权利(力)、行使权利(力)的形式和规则、行使权利(力)的步骤和条件等缺乏规范,程序缺失造成许多法律条款的虚置和难于实现。此外,教育立法也未能充分为各方主体提供补救办法,一些教育法在制定后长期未被适用,较少实现解决争议的功能。“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决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型的争端,人们就会不再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的一个工具而加以依赖。”因此,在两大法系互相借鉴互补不足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立法也应吸收“权利之法”与“补救之法”两种法律目的观的优势,不仅要确定教育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要重视提供补救和救济,不仅重视完善实体法规则,也应加强程序法规则的制定。

独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智商160以上的人都应该学会的

独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智商160以上的人都应该学会的来源:张坤的日志 微软前总裁高群耀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们努力了那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相信我们一定做对了一些事情。我觉得能够做对事情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想对了一些事情,而要想对事情就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巴菲特和芒格一定不是靠掷筛子下注的,他们比一些人更接近真相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个人将思考问题分成7个步骤。 1.正确的定义问题Define Question 我们的身体常常不太聪明,表面现象常常另有所指。牙齿脱落可能是肾虚;而头发疼可能是脑子出了毛病。同样的,我们的大脑常常不聪明,大脑提出的问题未必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打算跳槽的做人力资源的学妹曾经问我,“我投的一家大公司即将给我offer了,可是现在所在民营企业的老板答应给我加薪升职,我还该不该跳槽呢?” 我问她“为什么要跳槽呢?” “想去外资企业。” “为什么想去外资企业呢?” “外企规模大,也更加正规。”

“为什么要去规模大的企业呢?” “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有一套完善的流程。” “有完善流程的企业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能够让我学到更加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 “学到这个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是我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向上突破的重要基础。” “好,那么现在的企业即使给你升职,是否能让你学到完整的体系呢?” “不能,我明白了。” 这个时候学妹头势和思路就非常清楚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帮她纠正了定义问题的方法。她的问题不该是一开始问的“该不该跳槽”,而应该是“哪个公司能给我我要的学到完整人力资源体系的机会”。 我曾经留意过一天中被问到的问题。我发现,2/3以上的提问者自己都没想清楚自己最终想知道什么。我们得不到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有问正确的问题。 2.建立逻辑树Set up Logical(Decision)Tree 巴菲特最好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曾经形容过巴菲特的思维方式的优点,其中一点就是巴菲特及其善于运用逻辑树,又叫决策树。 什么是决策树?就是由所问的问题展开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把问题作为结果,即是会影响结果的因素)。这是我自己的定义,未必准确。 例如,我想知道为何阿凡达的票房会如此火爆,请问你该如何回答。是因为炒作?因为实力?还是因为导演知名度? 这些答案都没有错,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更复杂一些,复杂到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拍脑袋想到或者媒体上看到的几种可能性来下定论。 我和自己做了一下头脑风暴,得到了如下逻辑树,见图。

选择你的领导风格

统驭技术:选择你的领导风格(1) 两种不同的领导行为 领导者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怎么去制定公司目标、考核下属,包括必要的公关活动,包括阅读报告公文等等,这些事都是领导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透过这些日常的行为,可以把领导者的行为分成两种: 指挥性行为 领导者布置工作、命令、检查、监督、控制、指挥、指导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指挥性的行为。指挥性的行为是单向沟通的方式,即领导说,下属听。 1.如何给下属布置工作 这就是在5个W和2个H的方面给下属布置工作,基本上是一个程序化的流程。这个时候领导者是在实施一个指挥性的行为,当领导者布置完工作以后会采取严密的监督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是决定者,领导者是帮助解决问题的人。 2指挥性行为的特点

◆强调建立结构 一个指挥性行为很强的领导者强调完成任务的结构。同样一件事情、一个任务,指挥性行为的领导在布置的时候,会强调准备工作一定要如何去做,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总结的时候应该如何做。 ◆组织 组织的对象是什么呢?人、财、物、时间和信息是组织的对象。例如一位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是到东北去组建一家新公司,面对这项任务,前期做什么,中期做什么,后期做什么,这是结构。 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这就需要组织有关的资源。这些资源中,第一是人,有多少原有员工可以用,需要招聘多少新人,这是人的资源的组合。第二是财,有多少钱作为开发费。第三是物,在公司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购买哪些用品。第四是时间,必须在多长时间之内把这家分公司组建完毕。第五是信息资源,要了解一下在东北当地的市场中竞争对手都有谁?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有多少? 这就是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组织,一个指挥性行为的领导者会给出明确的指示。 ◆提供忠告

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题目: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姓名 院(中心、所)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 年级2011级 专业工商管理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 考试时间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0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0 2.1低调 0 2.2狼性精神 (1) 2.3用毛泽东兵法治商 (1) 2.4危机管理理念 (2) 3.任正非的领导秘诀 (2) 3.1“一法”——《华为基本法》——明确的发展纲领·2 3.2“两制”——规范的HR机制、严密的运营机制 (3) 3.3朴实无华的宣教 (3) 4.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4) 摘要 领导是管理的重要的职能,领导的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着组织的生存死亡。领导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领导者身负组织领导的重任,其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机制,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其部署和群体作用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绩效。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即对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些人的行为与观念是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能力意味着影响着团队中成员的发展、留任和激发成员的能力,具有魅力的领导有能力将其自身的价值观与其下属的相统一,他能够影响其下属视其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利益。具有魅力的领导,可以激发团队的成员对于团队的项目的热情、发展其忠诚度,建立成

员们的自信和承诺,领导者将成为影响团队效率的楷模。关键词:领导者;华为公司;任正非;领导风格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起到楷模作用,那么他的下属也只能成为乌合之众,不能有所作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对下属和团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任正非虽然生在农村,但他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可谓“贫贱不能移”,任正非凭借着其才能和智慧以及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究,使他进入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华为有限公司的总裁。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2000年他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富豪第三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他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家。同一档为有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传媒大亨默多克、俄罗斯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中文版第七次发布中,位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之首。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2.1低调 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他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都躲得远远的,不论是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的宣传活动,还是政府的活动,或者令许多商界精英趋之若鹜的媒体盛世,他都统统拒绝。他向华为高层发下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我就撤谁的职。”人们几乎没有看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激情的演讲。任正非一贯的追求是“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唯有练好内功,方可与对手论高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也许唯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立法的思考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立法的思考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立法缺失。根据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立法在保障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和依法治教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国家应制定现代远程教育的单行法律,地方政府应制定有关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法规,以切实保障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立法;意义;建议 一、远程教育的涵义 所谓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先进的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教育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区别于以往通过电视、信函为载体的传统远程教育方式,主要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所以人们也称其为网络教育或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运用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与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不同,是基于网络的教育;与传统电化教育单向传授式的学习不同,是交互式的学习。 “网络教育”强调基于网络进行教育,即包括在局域网上开展的教学,也包括校园以外的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网络教育。而“远程教育”主要是指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教育。实质上,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远程教育是新生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远程教育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最大可能地为广大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但是随着远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远程教育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远程教育定位不明确 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对远程教育的定位,即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没有权威的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给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带来了困难。以电大为例,部分地方电大与其他学校合并,一些电大逐渐失去独立办学的地位。因而,严重削弱了远程教育的特有优势,大大影响了合并各方的教学质量,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冲击。 2.经费投入不足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领导的两种行为; ●认清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学会领导模型的展示及应用;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 一、两种不同的领导行为 领导者每天需要面临大量工作,包括布置任务、监督检查、制定目标、与员工进行沟通等。这些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指挥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 1.指挥性行为 什么是指挥性行为 指挥性行为就是领导者明确告诉下属工作的过程及步骤,包括工作任务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展工作、如何开展等,在指挥过程中,领导者会进行严密监督,确保整个工作都按照指示完成。 很显然,就指挥性行为而言,领导者是决定者,是解决问题的人,指挥性行为是一种单向沟通。 指挥性行为的特征 强调结构。指挥性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工作,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会按照严密步骤给下属布置工作任务。

强调组织。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在布置完工作后,会组织相关资源来完成工作。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都是领导者的组织对象。 强调教的过程。指挥性的领导者在布置工作任务时,会告诉下属工作如何开展,这是一个“教”的过程,即向下属传授工作技能的过程。因此,指挥性行为偏强的领导者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强调监督。指挥性强的领导者在员工工作过程中会进行严密监督,时刻关注工作进展,确保工作能够按照其所指示的方向完成。 2.支持性行为 什么是支持性行为 与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不同,倾向于采取支持性行为的领导者从来不会告诉下属现成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下属,听取下属意见,鼓励下属自动自发地达成目标。 这样的领导者会赞扬下属,提升下属的自信心,并在扩展下属思维的同时,鼓励下属去冒险。 支持性行为的特征 发问。支持性行为较强的领导者喜欢向下属发问,了解下属对工作的看法。 倾听。在向下属发问之后,支持性行为较强的领导者会认真倾听下属的意见。 鼓励。支持性的领导者善于鼓励下属,听到了下属好的意见和想法,一定会对下属表示认可和赞扬。 解释。对于下属存在的疑虑,支持性的领导者不会使用强制命令,而是耐心地解释,从根本上打消下属的疑虑。

你是哪种类型的领导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领导者 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我们从万万千千的卓越企业领导人当中,选出六个典型的领导者作为候选,从中再选出一个最佳企业领导人。对比一下,你属于哪一类型的领导者? 1.敬业创新型代表人物:身先士卒的远古水利集团总经理——大禹人物个性:大禹,姓姒,曾用名大禹,夏禹。 出生年代:上古。 教育背景:不祥。 获评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简历: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远古集团董事长兼CEO尧,起用禹的父亲鲧担任远古水利集团总经理,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 尧的助手——助理CEO兼执行总监舜,发现鲧治水无功,便将他淘汰在羽山。舜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总经理,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大禹在绍兴地区工作期间,绍兴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到了这块荒蛮之地,根据实际情况,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集团员工得以重新从事垦殖事业。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便离家治水。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参选理由:“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远古集团的企业精神和代表性企业文化。敬业爱岗,无出其右者。 领导远古水利集团成绩显著,因势疏导洪水有独创性。 但是,由于大禹在担任远古集团董事长期间,任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抛弃了禅让制度,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公司继承人,导致企业资产流失,因此大禹的参选会引起很大争议。 2.谋略开拓型代表人物:攻伐有度的区域营销经理——姜子牙人物个性: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在区域市场的开拓业务上具有鼻祖的声誉。 出生年月:商朝未年周朝初期。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你的思考是你自己的 独立地思考,将为你的事业带来无尽的机会。 会议室里,大家围坐一圈。上司发问“谁还有不同意见?”沉默,一分钟后,有人打破沉默,会议室开始骚动,有人开始附和:“哦,我也是这样想的。” 这熟悉的一幕每天都在办公室上演。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表面的职场和谐却抹杀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你的思考属于自己 教室中坐满了十岁左右的学生,他们被要求出一个主意,用以解决孩子上学途中穿越街道所遇到的问题。孩子们想到了各种在其他方面成功应用的方法,诸如:交通管制、天桥、荧光色的背心以及对汽车限速等。这些观点是很寻常的,也是老师希望听见的。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学生建议学校董事会干脆卖掉学校,并且把教室搬到网上。这显然不是老师所期待的。 这个观点可能不实际、不常见,甚至不可行,但在它被整个班级所嘲笑的同时,它也是这名学生敢于表达的一个独立思考的观点。在大家的嘲笑声中,又一个独立思考者被扼杀了。 从小至大,这种景象再熟悉不过。应试教育让我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习惯了服从权威。尽管身边博士、硕士的头衔越来越多,那只是让我们成了“知识掌握者”,而不是 “敢于怀疑者”。而身处职场,人在屋檐下,也不得不成为逆来顺受、循规蹈矩的“思维呆子”。 独立思考不常见——它是绝对无价的稀有。当我们跟随别人的思考而思考时,我们所能取得的最好成就也只是取得他人所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已。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超越,那我们需要避免同样陈腐的思考,我们需要独立于传统的智慧。 相比于那些不会创新地思考的人, 你将获得相当有竞争力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是你自己的, 而不是只是反刍媒体,独立地思考, 将为你的事业带来无尽的机会。 激活独立思考能力 幸运的是,要做到独立思考你并不需要多聪明或是受到多高的教育。想想那些让你头疼的小孩子吧,他们习惯把什么都塞进嘴里,他们根本

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十三、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1、专制--权威式2、开明--权威式3、协商式4、群体参与 式 十四、菲德勒模型(是第一个综合的领导权变模型): 1、确定领导者风格。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基本领导风格 2、确定情景。列出三个评价领导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与成员的关系. 3、领导者与情景的匹配 4、费德勒的模型的发展 十五、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如果这些任务越明确,而且部下责任心越强,则领导环境越好。反之,当任务是非结构性的是,群体的角色越模糊,则领导环境就越差。 十六、情境理论:1、命令式阶段2、说明式阶段3参与式阶段4授权式阶段 十七、根据情境模型理论,随着员工的成长,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经历四个阶段,领导者因此要不断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领导生命也随之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所以情境模型也称为领导生命周期模型。 十八、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领导者的工作实质就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组织总目标的一致。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职能应包括:指明方向使通向工作目标的“旅行”更为顺利。减少阻碍目标实现的路障。通过提高实现绩效目标者的收益来增加个人满意的机会。 十九、路径--目标理论假设存在四种有关的领导行为: 1、指示型领导。即定位于任务导向的行为 2、支持型领导。即定位于关系导向的行为。 3、参与型领导。 4、成就导向型领导,即激励人们的行为 二十、路径--目标理论还假设存在两项:下属的权变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 二十一、考虑下属的权变因素决定了各种领导方式的恰当性上,路径--目标理论给出下面的建议: 1、指示型领导方式对拜权主义者尊重权威。

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题目: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姓名 院(中心、所)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 年级2011级 专业工商管理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 考试时间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I II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1)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2) 2.1低调 (2) 2.2狼性精神 (2) 2.3用毛泽东兵法治商 (3) 2.4危机管理理念 (4) 3.任正非的领导秘诀 (5) 3.1“一法”——《华为基本法》——明确的发展纲领·6 3.2“两制”——规的HR机制、密的运营机制 (6) 3.3朴实无华的宣教 (6) 4.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摘要 领导是管理的重要的职能,领导的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着组织的生存死亡。领导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领导者身负组织领导的重任,其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机制,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其部署和群体作用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绩效。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即对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些人的行为与观念是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能力意味着影响着团队中成员的发展、留任和激发成员的能力,具有魅力的领导有能力将其自身的价值观与其下属的相统一,他能够影响其下属视其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利益。具有魅力的领导,可以激发团队的成员对于团队的项目的热情、发展其忠诚度,建立成员们的自信和承诺,领导者将成为影响团队效率的楷模。 关键词:领导者;华为公司;任正非;领导风格

论我国民法教育的思维训练

论我国民法教育的思维训练 我国现有的民法教育重点在于教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却不甚看重。这严重地导致了我国法学院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是德国民法判案的基本思维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基本的民法思维方式。以该思维方式贯穿于我国民法教学中,必然能够使我国民法学教育的现状得到改善,也能使我国的法律工作者有一个统一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其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德国学者卡尔·恩吉施认为:“谁打算让初学者或外行了解法学和法律思维,谁就会感到,相比其他科学,自己遭受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和疑惑”豍。因此,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需要经过法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大多数人认为,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传递知识,但实际上传递知识只是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的途径之一。换言之,传递法学知识是法学教育的初级目标,而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因此,法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教授,更在于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沉淀于学生的心智之中。 一、我国民法学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民法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及目标定位

美国法学家庞德在20世纪初就曾经指出,法学教育不是教授法学知识,而是涵养法律思维,无论教授了多少实定法的知识,也无法追赶上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的速度。我国大学的法学院在培养法科学生时,只注重理论灌输。产生此种理念的原因在于:首先,教师们认为学生们只要掌握了法律概念、理论框架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将法律概念、理论知识贯彻到具体案例中解决案件。其次,我国的法学教师自身注重理论研究,忽视法律实务。关注理论问题的法学教师更多的希望培养出同其一样的理论型人才,能够在理论知识上深入探究;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忽视法律实务,也难以传授给学生其本身亦缺乏的法律运用能力。只注重理论灌输就会导致教与学各自为营,互不沟通,学生也难以真正的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学生只需熟记要领和结论即可,法律课程最终沦为背背法条、背背理论知识的纯理论学科。这种现状导致我国的法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离,难以培养学的法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最近几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都是法学。法科学生何以面临就业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学毕业生难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多在校学习优异的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弊端——理论与实际之间隔阂太深,难以跨越。 在此种教学理念之下,教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法学研究、写作、发表论文的学术型人才,而非具有较强法律思维及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

做个独立的思考者初三作文

做个独立的思考者初三作文 在幼儿园时,学会了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学的过程也是轻松愉快的。而到了小学,一切都变了。在小学五六年级,家长变得比学生还紧张,初中这块石头压在他们肩上,让他们睡觉时也在做初中梦。他们不再和孩子们讲大道理,而是从书店购进一大批复习资料。“你要上个好初中啊!”还有“你看看隔壁……”久而久之,“好学校”“好班级”这些字眼涌入学生脑中,而“好学生”却淡薄了。 所有学生都知道“好学校”“好班级”,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忘了基本的“好学生”这个概念。 初中之后,老师上课时类似“你们中考要考……”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中考而存在,连体育、音乐等,也以“中考占分”为引子“威胁”学生。“体育中考要30分的哦,你们给我清楚……”每听到这些话时,学生的心都说了,毕竟“中考”似乎就是个必经的荆棘林,通向他的路上,除了冰天雪地,什么都没了。 我想,为什么要跟随他们,跟随老师这些思想,走这样一条路呢?也许,我仍避免不了荆棘对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但至少能避开那几条被冰雪占领的路,走一条有草,有花的路呢? 既然目标都一样,那就没必要走一样的路了。老师发下来的一张张试卷,即使老师带着期望发下他们,也只是继续为这条道路铺上更厚的一层冰。老师一边威胁地鼓励,一边又将学生带入更远的冰层中。 如果一张张复习卷只是一片片冰冷的雪花,那么我们也没必要用手去接住他们。由“好学校,好班级”组成的冰层让我们看不到“好

学生”的火种。 带有自己的思想,知道绿树芳草的方向,就是脱离冰层的第一步。再多的风暴和冰雪也不能妨碍到你的视线。不要因为老师事事向中考看齐而盲从,要擦亮眼睛,探寻绿树,找到火种,穿过荆棘丛,眺望远方的道路。

四种领导风格

四种领导风格 向上:支持行为——表示领导提供的细节,说明和要求的多少 ·指导行为少时,员工将要更多决定完成工作的方式 ·指导行为越多时,领导人通常提供了详细的说明,所以员工只要做很少的决定 向右:指导行为——指领导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责任的多少 ·较低支持行为的领导风格可以确保员工完全掌握了专业知识才去接受新的职责。低支持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责任都较少 ·高支持的领导风格就是在布置新的工作时,对如何进行工作的组织很少,高支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度和责任 领导风格例举

根据情景调整领导风格 领导方式不只是一个人的性格。他是综合了领导风格和员工情景的动态流程。 我们将检测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特质,从而帮助确定采用哪种领导风格会最有效。在研究这些差异时,发现有以下两种因素 ·能力: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天赋和技能。 这包含了:员工学会这项工作的速度,即学习能力;从事这项工作之前已经具备的 可用于此项工作的类似经验,即应变能力 ·意愿:承担工作责任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即:动机及信心 员工发展阶段 能力和意愿可以构成一个员工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高能力意愿。这样的员工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以前顺利完成过同样的工作,不需要很多说明和支持,就可以有信心和意愿面对新的挑战 ·中高能力变动意愿。这些员工具有较高能力,但是可能缺乏担任新工作的某些经验,积极性和信心会有起伏。这些员工需要支持和一些命令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少许能力低意愿。尽管以前从未执行过这样的工作,但是这些员工具有一些可以转化到工作中的技能并乐意学习,他们愿意尝试,只是对取得成功的能力感到担忧。因此他 们需要很多支持及明确,具体的命令。 ·高意愿低能力。这些或者是新员工,或者面临着复杂和不寻常的工作任务。这些员工的领导应该设想他们只有很少或没有能力,很少可以转换的能力,但他们愿意尝试,乐 意学习。他们需要指导员工。此时因为领导和员工更加关心正确的操作方式,支持 就不是很重要了。 领导需要将工作的需要与员工的特质进行比较,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确保有效性。

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的关系 编者按:最后,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一样,一旦成型,则较难改变。一个企业在考虑 提升企业文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巩固现有的正面型文化、防止负面型文化发生。 其次才能考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变。因为文化转变往往是企业从头到脚、从内到外、 从意识形态到管理形态的巨大改变,是一次变革,因此必须顾虑周全,谨慎筹划,小心从事。 企业选择的文化类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均取决于领导风格、行业态势、企业发 展阶段、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领导风格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家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管理学家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该理论按照 重关系和重工作把领导风格分为推销式高关系高工作、告知式低关系高工作、参与式高关 系低工作和授权式低关系低工作,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按照能力和意 愿分为四级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 其实,在具体实践中,要领导者根据被领导者的情况随需就变是很难的,原因在于领 导者风格跟性格、受教育程度、经验、所处管理阶层等息息相关,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相对 比较固定的。实际情况是,被管理者需要在能力和意愿上改变自己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 而不是领导者通过改变风格来适应被管理者。那些不能适应的,往往就被淘汰了,这个管 理思路的探讨,又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范畴。 四种领导风格的划分跟企业文化的四型八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相互存在联系,又有 细节方面的不同。 首先,四种领导风格与四种文化类型大致上是相互对应的如上图。一个推销式的领导 者风格会同时推动组织向高关系和高工作目标发展,从而整个组织容易向共生型文化发展。反过来,一个情感型文化组织会影响其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向参与式或授权式的风格转变。 因此,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其次,领导风格和文化类型的对应并不严格,比如,通用电气从长期来看应该是个情 感型文化为主的,可是韦尔奇以强势的推销者风格成功领导了这个组织20年。授权式领 导风格在企业内比比皆是,但松散型文化类型却很少有,说明授权式领导风格对形成企业 文化类型起到很小的作用。其实,情感型文化组织和目标型文化组织都有很典型的授权式 领导存在,不过共生型文化组织中要少得多。 最后,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一样,一旦成型,则较难改变。一个企业在考虑提升企业 文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巩固现有的正面型文化、防止负面型文化发生。其次才能

浅谈马云的领导风格

浅析马云的领导风格 九江学院土建A113*班付建* 学号:11115160*** 摘要:领导性格理论又称为领导特质理论、素质理论、品质理论、性格理论。这种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品质和特性。按其对领导特性来源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的领导性格理论和现代的领导性格理论。本文通过对马云领导特质、领导行为理论综合剖析来阐述俞敏洪的领导风格,旨在使读者在了解与之有关的领导观念,掌握其领导方式理论,感受其领导风格的同时学习一些领导能力方面的技能。 关键词:管理;领导特质;行为;风格; 一、马云的领导特质 1 、自信:他在判断力和能力上有十足的信心。 2 、一个远景:这是一个比现状更好的未来的理想目标。这个理想的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越大,越可能使下属对领导者另眼相看。 3、阐明远景的能力:他能用很容易理解的术语向下属阐明这个远景。阐明远景的过程能紧扣下属的需要,因此能有效地鼓舞下属。 4 、对远景的坚定信念:他们被认为是意志坚定、敢冒风险的领导者,能为实现远景作自我牺牲。 5 、反常规行为:他的行为被认为是奇异的、有背传统和违反常规的。一旦成功,这类行为将被视为奇迹,并导致下属的仰慕。 6 、被认为是变革的代表:相对于现状的守护者,他被认为是剧烈变革的代表。

7 、对环境的敏感性:他能对环境的约束和变革的机会作出客观的评价。 正是以上这些特征,构成了马云魅力型领导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马云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鼓舞下属,进而领导企业转型的领导,又被称为转型式领导。需要进行转型的企业,应积极推举魅力型领导来领导转型工作。一般来说,转型式领导应是企业的资深主管(不一定是担任正职的领导),他具备魅力型领导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反常规行为、善于勾画远景、坚定的信念、富有个性魅力等,且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在组织面临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转型式领导是一个毛遂自荐、自告奋勇的角色,在决意要重建企业的热情驱动下,承担起企业转型的重大使命。 二、马云的领导行为 马云与生俱来的领袖魅力特质加上后天的塑造形成了其独特的领导魅力,俞敏洪充满理想色彩的使命感、果断而正确的决策、共享报酬的分薪方式、高效沟通及足够影响他人的能力,这五个因素在其“积极地态度”的催化下能产生更大的效应!俞敏洪属民主型领导方式,此方式工作效率高,不但完成工作目标,而且群体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 1、马云在工作中也非常注重激励员工。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