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材新闻评论比较分析_以_佛山日报_涉及_小悦悦事件_的两则新闻评论为例

同题材新闻评论比较分析_以_佛山日报_涉及_小悦悦事件_的两则新闻评论为例
同题材新闻评论比较分析_以_佛山日报_涉及_小悦悦事件_的两则新闻评论为例

2012年第3期

(总第91期)摘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标题制作、切入角度、信息含量、逻辑规则、语言风格等方面对

《佛山日报》两则同题材新闻评论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在这一关乎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事件中两则评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而思考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依据事实选择、提炼和表达观点,更好地发挥其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山日报》小悦悦事件

报纸新闻评论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两车先后碾过,目睹此事件的10余名路人和途径车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漠以对、见死不救。最后伸出援手的是一名拾垃圾的阿姨,可惜为时已晚,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佛山“小悦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道德危机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包括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

等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通过社论和个论的形式表达了对道德缺失的反思。而处于这一事件“风暴中心”的《佛山日报》没有直接发表社论对其进行评价,而是采用春秋笔法,规避风险,借助数篇专栏评论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报社的态度。本文以2011年10月17日和2011年10月18日刊载在《佛山日报》“观察”版面“视点”专栏的两则新闻评论《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1]

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2]

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两则评论的标题制作、切入角度、信息含量、逻辑规则和语言风格,探讨在这一关乎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事件中两则评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而思考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依据事实选择、提炼和表达观点,更好地发挥其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两则新闻评论比较分析的内容(一)标题制作比较

标题制作是报纸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体现同题材新闻评论差异的指标之一。社论标题的句式比较长,而且官方语言很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正统,一般不会使用修辞手法[3]。而个论的标题制作则不拘泥于社论的形式,不仅可以使用修辞手法,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加强语气。在标题制作上,

《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

》在标题制作上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和问号,看似征询读者的意见,带有平等交流的味道,实则批评人们将道德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不付诸行动的行为,具有居高临下的宣传说教性,更倾向于社论;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的标题制作使用了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情理兼备,观点明确,既饱含真挚感情又不失理性,既古道热肠又善意批判,既冷静看到问题又提出相关建议,更倾向于个论。这种呼吁建议式标题增强了亲和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评论的内容。

(二)切入角度比较

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或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及发展趋向,或对新闻事实做出政治判断、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从而给人以思想和舆论引导[4]。新闻评论的竞争在实质上是观点的竞争。新闻评论以观点出新闻[5]。论出新观点,讲出新道理,言近而远旨,这是新闻评论的灵魂,也是新闻评论具有思想性和一定高度的前提[6]。如何使新闻评论具备思想性,如何让评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高度?这需要评论的作者既要从宏观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

同题材新闻评论比较分析

—以《佛山日报》涉及“小悦悦事件”的两则新闻评论为例

喻季欣,熊科伟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实务探讨———新闻采编

118

2012年第3期(总第91期)

2012

第三

处找准评论的切入点,从思想上下功夫,在观点上出新意。同一事件的新闻评论往往会因为切入角度的不同而产生观点的高低之别。从切入角度上看,《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对“小悦悦事件”的把握仅仅停留在众所周知的宏观层面,就事论事,对社会上出现的“冷漠”行为进行谴责,对人们的道德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进行反思,其观点与《南方都市报》的《小悦悦事件,你我都不是无辜者》和《羊城晚报》的《街头血泊中的女童击中社会之痛》有重复雷同之感。此外,仅仅依据

“小悦悦事件”就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水平进行质疑并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观点在逻辑上有失偏颇,在思想上也不能给受众以正面的引导。《弘扬温暖,救赎冷漠》的作者则

敏锐地注意到了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细节,即目睹小悦悦被车撞倒碾压在地的18名路人中有一位是做出了自己的行动的。因此,这则新闻评论在叙述完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后,以这一细节作为切入点,由此阐发出“小悦悦事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性良知的差距和单纯的道德范畴问题,它折射出我国应急教育的欠缺,一味地对路人的“冷漠”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未必就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良知的救赎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文章建议“只有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这一事件以及事件中路人的‘冷漠’,在进行道德谴责时,也能看到社会的温暖并大力弘扬,才不失为对社会的真正救赎”。这则新闻评论跳出了单纯进行道德谴责的窠臼,以鲜为人知的细节作为切入点来阐发独特的观点,讲出了常人想讲却讲不出、讲不深甚至完全想不到的道理来,在立意上具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刻性,因而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7]。同时生动形象的细节也增强了这则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

(三)信息含量比较

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8],通过对某一事件发表“虚”的意见或看法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而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也应该在有限的篇幅内告知读者更多

“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含量越丰富,对论点的支持力度就越大,文章就会更加宽广、更加吸引人[9]。如果缺乏“实”的内容或无法提供丰富的信息,单是讲一通道理,堆砌一堆华丽词藻,“虚”的意见或看法将会是抽象枯燥的情感堆积和宣泄,文章就会显得单薄无力,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给读者一种大而空的感觉。在信息含量上,《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

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服从于论证观点的需要,以观点裁削事实信息,事实信息只是用作由头、论据或背景,呈现出意盛事凋的局面。整个评论分为五个部分,按照“三段论”的模式展开,除第一部分叙述“小悦悦事件”外,其余部分都是围绕这一事件展开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文章没有引入新的事实信息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说明。这种事实信息单一、事实和观点相对松散的评论会让读者感觉内容贫乏,言之无物。

《弘扬温暖,救赎冷漠》除了通过亲和的标题制作、独特的切入角度加强评论的冲击以外,还注意在论证的过程中以环环相扣的设问方式不断引入新的事实信息,从而增强了文

章的戏剧张力和推动力,引导读者随着评论一步步缓缓前行。这种信息多元、事实和观点紧密结合的评论让读者觉得内容饱满,言之有理。

(四)评论逻辑规则比较

不同逻辑规则在新闻评论中的运用会导致评论内容所呈现的面貌特色出现明显的差异。新闻评论典型的逻辑规则表现为以观点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和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以观点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强调观点对事实的统帅,试图让观点为受众所接受并成为受众行为的准则;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强调事实对观点的影响,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事实,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接受观点。

《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运用以观点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展开评论,意在理论教导。文章首先对“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袖手旁观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进而将其提升到道德伦理的理论高度予以解读,最后指出人们的道德良知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还应落实在行动层面。这种逻辑规则所表达的理论层面较高,关照面较宽,便于把握大局与方针,适用于一般性的指导。但是,它离现实生活较远,在一些具体事件上因针对性不强而容易出现大话、空话、套话的弊病,不便于受众从经验上去把握和理解[10]。

《弘扬温暖,救赎冷漠》则注重运用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旨在事实引导。文章对18名路人的行为进行了超越道德伦理层面的事实解读,认为18名路人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的袖手旁观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性良知的差距,也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范畴的问题,它还与人的本能、所接受的应急教育和社会氛围等客观事实有关。整个评论的立足点在事实,观点的阐发与事实的陈述并肩而行,受者通过接受传者传递的事实进而接受观点。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的运用让《弘扬温暖,救赎冷漠》这则新闻评论紧紧抓住社会生活中与

“小悦悦事件”相关的事实,从叙述事实中引出观点,从理解事实中升华观点。这种很少远离叙述事实主航道的论证方式会让读者很自然地接受评论既有的观点。

(五)评论语言风格比较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是指新闻评论综合运用遣词造句和架构谋篇等语言手段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气氛和格调[11]。新闻评论语言风格的差异往往会影响评论文本的交流感。在对“小悦悦事件”的评论上,《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展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倾向于使用抽象枯燥、生硬严肃的宣传性语言。具体体现在:第一,评论在叙述事件时常使用带有性质判断的词语,而在论述观点时多使用集体词汇、灌输性词语和体现观点的中心词。同是叙述“小悦悦事件”,与《弘扬温暖,救赎冷漠》进行比照,《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出现了诸如“惨”、“仅”、“难以理解”、“竟然”等对叙述对象做出性质判断的词语。而在论述观点时,“我们”、“所有人”、“大多数人”等集体词汇反复出现在文章中。仅“我们”一词在这则只有783字的新闻评论中就出现了17次。

实务探讨—新闻采编

119

2012年第3期

(总第91期)

“就是”、“应”、“一定”等灌输性词语也多次出现在文章中。体现观点的中心词“道德”在正文中出现了9次,使整个评论紧紧围绕观点展开,是对既有观点的一种强化。第二,评论在句式选择上侧重使用排比长句。如“心痛,但是无能为力;咒骂,然后旋即忘却;指责别人,却放过自己——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种事情的心态”。第三,评论在修辞手法上讲求炼意,多用深奥晦涩的比喻。如“这场‘死神来了’的游戏还远远没有结束,它将贯穿于我们的有生之年,像一个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由词语、句式以及修辞构成的语言风格充分融入了官方的视角和立场,使得这则评论过于严肃,缺乏贴近性和交流感。

《弘扬温暖,救赎冷漠》倾向于使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如针对有人一味地谴责社会的冷漠,评论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小‘悦悦’的不幸事件中,不也同样有‘拾荒阿姨陈贤妹’传递给社会的温暖人情和人性闪光吗?且事件发生以后,地方政府、热心企业和社会人士纷纷前往看望慰问助人为乐的陈贤妹和不幸的小悦悦的父母,不也同样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持守和弘扬吗?”。这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表达直接、生动、有血有肉,仿佛朋友般的亲切。同时,评论也保持了应有的理性,认为从超越道德范畴的角度分析18名路人“冷漠”的原因“并无片面地美化社会,只是想说,合理的谴责和反思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若反思仅止于一味地道德谴责,未必就能更好地促进良知的救赎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整则评论用通俗自然,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观点娓娓道出。这种语言风格所流露出来的平等语气和谈话口吻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二、两则新闻评论比较分析的总结

从标题制作、切入角度、信息含量、逻辑规则和语言风格五个方面对《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两则新闻评论进行分析比较,不难发现:

《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采取了以观点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从宏观叙事的层面切入,着力于理论教导,试图追求观点的普遍认同,评论的观点往往会因切入角度缺乏针对性而容易出现同质化的倾向。在这一逻辑规则的主导下,评论往往只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小悦悦事件”)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论式”论述,而这一中心事件有时为了服从观点的需要会被削减到只有倾向性的概貌,因而呈现出信息单一、内容贫乏的特点。为了突出理论教导的特征和强调权威性,评论过分讲究炼字炼意,在标题制作和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内敛、严肃的文风,语言枯燥抽象、生硬沉闷,说教性强而交流性弱,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采取了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既从宏观叙事的层面着眼,又从微观叙事的层面切入,着眼于事实引导,力图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接受观点,评论的观点往往因切入角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新颖独到。在这一逻辑规则的主导下,评论除了通过新颖独到的观点增强冲击力外,还注重在评论中提供增值的相关事实信息以及具有戏剧张力的引述,观点的阐发和事实的陈述并肩而行,因而呈现出信息含量丰富、内容饱满的特点。为了突出事实引导的特征和增强亲和性,评论追求大众化的风格,在标题制作和语言风格上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文风,语言通俗自然、浅显易懂,交流感强而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对于报纸的新闻评论而言,相较于《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弘扬温暖,救赎冷漠》代表了新形势下新闻评论改进的方向,具体而言:新闻评论要找准切入点,增强新闻评论的针对性;新闻评论要注重内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新闻评论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实现论证逻辑规则和论证结构框架的转变。新闻评论要转变现有以观点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采用以事实为轴心进行论证的逻辑规则,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接受观点。同时,新闻评论要转变现有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框架,实现框架结构的灵活多样;新闻评论在标题制作和语言风格上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实现新闻评论的“悦读”。

参考文献:

[1]张若渔.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N].佛山日报,2011-10-17(9).

[2]点戈.弘扬温暖,救赎冷漠[N].佛山日报,2011-10-18(10).

[3]陈少华,李冲.不同报纸评论的特征分析及比较——

—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和《燕赵都市报》为例[J].新闻与

写作,2009(11):22-24.

[4]杨丽丽.运用新闻评论正确引导舆论——

—《长江日报》和《长江商报》新闻评论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9):63-65

[5]喻季欣,李琴.让点睛的话语伤心悦耳——

—新媒体时代

的广播新闻评论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1(6):85-87.

[6]喻季欣,周文辉.更快、更高、更有立场——

—新媒体背景

下的网络新闻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1(5):84-86.

[7]刘太福.从细节中寻找评论的切入点[J].中国地市报人,2011(9):123-124.

[8]黄浩铭,宫玺,徐昭.《南方都市报》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J].新闻世界,2011(2):24-25.

[9]蓝晖焰.中美新闻评论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

京报》《纽约时报》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顾建明,王青.中美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方法的比较[J].

新闻大学,2011(2):97-101.

[11]康晶晶.日报与晚报新闻标题语言风格差异研究[D].沈

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喻季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熊科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研

究生

实务探讨———新闻采编

120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社会上以前是出现过一些有损感情的事情,如钓鱼执法、搀扶老人反被告的一些现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第二、加强普法意识宣传。当前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但还得继续努力,加强普法的力度与广度,尤其是要加大在基层的普法力度,让广大底层人民也能够学法,懂法和用法,假设那位撞人的司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那么他就应该不会逃逸,而是想办法如何救人,承担起该负的责任。 第三,加强制度的完善。当记者采访者为撞人的司机时,司机说了这样的一席话:“假如这个小孩没被撞死的话,有可能在治疗上回花掉自己几十万,而撞死了几万就可以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制度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找出制度的漏洞,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我想他们就不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了。 如今,只望肇事司机得到应有的惩罚,希望类似小悦悦事件不再发生。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同之处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符合新闻的要素,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有强烈的新闻性。都注重时效性,以当前重大的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为主题;注重新奇性,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都要以事实为基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二者都是发表在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等新闻媒介上,并通过其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二、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具有以上众多的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弄清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 1、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报道和评论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但二者所提供的信息却不一样:报道提供的是事实信息,以事件为中心,基本上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注重客观公正,将事件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评论提供的是意见信息,以观点为中心,是作者本人或编辑部针对新闻事件所阐述的思想,注重深刻有力,将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意义揭示出来。 2、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通常采用记叙的方式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强调用事实说话,注重准确客观。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加深读者的理解。 3、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新闻报道通过提供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动的事实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新闻评论则透过这些新闻事件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本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使人们能理解造成这些事件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新闻报道一般是蜻蜓点水,表面信息,新闻评论则是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由于新闻报道主要是提供事实信息,一般是简单叙述事件发生的五要素,事件经过和各方反应,很少去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除外),所以基本上是提供事件的表面信息。新闻评论由于多是专家学者或记者所撰写,注重从事件或问题入手去揭示事件或问题的一整条“生物链”,抓住事件的核心本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角度。因此它的针对性更强,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大。 除了以上几点主要的不同之处外,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版面篇幅、撰写人、表现手法、读者感受等方面。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悦悦事件材料作文及范文

迟钝的力量 江西省赣县中学钟慧琳指导老师谢人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冷漠,浮躁,敏感......社会的复杂与人心的险恶渐渐把我们锻造成了外表坚固的铁人。脆弱的心房虽然涌动着如岩浆般炙热的情感,却只能以冷漠处世,一件细微的小事便会牵动敏感的神经,继而引发思想的斗争,有时不自禁地想,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份迟钝,减一分敏感,所有的一切将会更加美好。 家庭依靠互相珍惜而建立,但如果要长久而和睦,迟钝是一件法宝。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被公认为是一位集智慧和口才于一身的成功女性,大多数人认为,夫妻双方如果是女方太过出众,则会令男方产生自卑感,继而导致家庭矛盾,但于丹教授却与丈夫相敬如宾,持家有道,有人曾向她请教秘诀,她却幽默地说:“我从来不带脑子回家。”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一分的迟钝和一分的傻气却换来家庭百分百的和气,这又是多么睿智的行为啊! 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样说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应该舍弃一些精明,注入一分迟钝。 看着这个繁华喧嚣,物质横流的世界,你是否感觉到你原有的本真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而一步步地消耗殆尽?你甚至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示你真实得一面。对名权利弊高度敏感的神经早已失去了感知人性冷暖的弹性。 看着一起起搭救老人却被诬陷的案例,你是否会感到心寒?听到小悦悦被两次碾压,却有十几名行人路过而不施救,最终因脑死亡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的噩耗,你是否会燃起满腔怒火。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前者带给社会的阴影,才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如果当时人们考虑的不是自身的清白,迟钝一些,想到的仅仅是要尽快救人,不让怕被诬陷的想法后来居上,蒙蔽了内心的善良光辉,那么拯救的将不仅是生命,更是良心与人性。 精明处事是一个事业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但却不适用于一个人所充当的所有角色。学会拥有一份迟钝吧!这也许不能为你的事业增分,却能让你的生活添彩。在为人处事方面,保留那一份纯真,将自私与抱怨钝化,你的人生将会因这迟钝的力量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新闻评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 1.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 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这个规范由来已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客观的依据。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实。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 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 参考答案: 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要素。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

3.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思考一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不同环节,可不可以联想,联想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没有确定答案。本书作者把它当作是新闻评论写作和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它需要从个人的写作体验出发,同时要结合认识与表达的实际效果。如果联想实际促进、深化了认识,并且对于表达认识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它就是值得肯定的。如果相反,联想干扰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削弱了论证的力度,不利于人们有效率地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么它就是不值得肯定的。 . 以一篇新闻评论作为分析对象,区分并说明哪些内容是事实,哪些内容是观点;在观点中,哪些内容是论点,并详细说明论点与其他观点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这是从要素辨识的基础出发,进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一个基础练习。应从最简单的做起,循序渐进,先把事实与观点分开,然后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寻找关系。文章的论点,就在于观点之间关系的确定。这个练习做好了,就会对一篇评论的内在结构了解于胸,也就比一般的阅读更有助于实际的写作能力。 2. 为什么说“‘判断’这个认识活动中是明显包含着‘对象’的,而新闻评论则是‘对象性’突出的议论文本”?请通过与一篇其他文体的文章的比较验证一下这个说法。 参考答案: 判断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对象的判断,没有不包含对象的判断。新闻评论针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新闻事实在新闻评论中作为认识对象的作用比在其他文体中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们阅读新闻评论的基本动机就是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我们可以拿一篇新闻评论与一篇杂文或是散文进行比较。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任何社会群体事 件的发生都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观察社会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含事物,明白社会事件的缘由、影响及应对措施。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小悦悦事件”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关键字:社会心理学小悦悦事件从众心理从众效应责任分散社会抑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上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登上国外网站报刊的头条。 人们不禁思考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18名路人的冷漠旁观,我们的人性何时变得这么无情,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残酷?当然,小悦悦事件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然而作为一件社会群体事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呢?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即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无旁观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90%,许多人在场时,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拉坦内和戴布斯和他们的145位同行在1479次乘电梯时“偶然”掉落硬币和铅笔,当电梯只有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有40%次得到那个人的帮助,而当电梯里有6个人的时候只有20%次得到帮助。 在“小悦悦事”件中,这十八个路人无疑也受到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的影响,导致他们纷纷路过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小悦悦的身边却纷纷熟视无睹,因而成为备受社会谴责的冷漠路人。而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中的出现不乏此一例,在国外也有发生。如在闹市中老人摔倒无人出手相助而导致伤亡,美国的“吉诺维斯案件”等。 “榜样”力量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助人的榜样对助人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拉布顿和坎贝尔曾发现,英国人通常是不愿献血的,但是,当看到其他人献血的时候,他们也会这样做。当然,在助人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好的榜样会引发助人行为,而坏得榜样同样也会抑制人们产生助人行为。在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前,早就有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讨论的产生,也同样有热心人因为帮助别人而被栽赃的事情发生。如郑州的大学生李凯强因为扶起老人而被判赔钱的事情,南京的“彭宇案”,这都让大众产生了迷茫,在助人与旁观中间徘徊,最终大家都选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摘要:虽然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人们的深刻思考与讨论却不能停止。近年来,国内见死不救事件屡屡发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心冷漠现象越来越凸显,一次次类似"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试从道德建设的角度入手,浅论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待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该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减少"小悦悦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自身 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事发至今已有半年有余,小悦悦因伤重已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两名司机肇祸逃逸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广大舆论的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扬。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和良知的探讨,总体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当我们谴责这十八个路人的时候,是否反省过自己,如果我们当时也是路人之一,难道我们都能保证做到像陈贤妹阿姨那样吗?我们需要的是反省自己,从自身做起。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网友的拷问十分有力,更在给人信心。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 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 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事发至今已有2个多月的时间,小悦悦因伤重已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两名司机肇祸逃逸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广大舆论的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扬。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和良知的探讨,总体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能否单凭此孤立事件就认为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相信并非如此,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也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诸如“小悦悦事件”的负面新闻,并不能在大众传播上吸引眼球而获得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不过,那18名路人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当人们从“小悦悦事件”联系到自身经历过的类似事件,遂不免认为社会道德已经出现了危机。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其次,从此事发生后媒体上所出现的种种反思言论看,不少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五年前的“彭宇案”时,在导向方面出现了偏颇,片面渲染和夸大南京市民彭宇搀扶摔倒老太,反而被老太以撞倒自己为由控上法庭,因此造成今日民众普遍有“想救不敢救”的心理。姑且不论媒体是否该为此负起责任,“急公好义、济危抒难”终究是一种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行为,倘若要先考虑到救人的成本与代价再来决定是否救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三,还有一些反思言论主张立法奖励见义勇为者、惩罚见死不救者,持此观点者包括一些著名律师和学者。事实上,早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酝酿此事。表扬见义勇为者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善举,但是一旦与金钱挂钩,恐怕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道德问题。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如何积极、公正的面对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有效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建立正确社会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小悦悦之死经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在人们指责人人冷漠、社会道德退步的同时,新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且看,这些年来,媒体上所宣传的是什么?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大家看到的是如“东郭先生”一般热心帮助他人的下场,是数年的官司缠身、心力交瘁。近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又尽是某老人摔倒没人敢搀扶,或者是要去搀扶的人还有找个路人做旁证……新闻媒体如用放大镜般把那些极个别的讹人事例拿出来赚取观众眼球、博取收视率,导致一些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的人也跟着盲目起哄,社会互信状况被负面案例不断蚕食,报道的多了,仿佛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我相信,现实社会中每天都会有人跌倒,而且每天都在发生扶人的事件。但是为什么扶人的事件是没人报道?因为他不是一个新闻视点,因而他不会得到人们更多

二、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以及深度报道的比较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内容:新闻报道:“知”“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感”“悟”对事实的观点看法 写作目的: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形成舆论。新闻评论:释疑解惑“说长道短”“一吐为快” 表达方式:新闻报道:记叙为主,讲清事实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写作要求: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以讲清“五个W”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做到以理服人 地位:新闻报道:主角新闻评论:灵魂和旗帜 总之,新闻报道以摆事实为主,新闻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这一?报?一?导?,各司其职,构成新闻工作?摆事实、讲道理?的全过程。有?理?没?事?难以接受;有?事?没?理?看不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理论文章指发表在学术版或理论版上研究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科学论文。 与新闻评论相比,它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联系: 都属于议论文范畴,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区别:新闻评论 1、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比理论文章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新闻现象提出问题,说明道理。它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阐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通过评论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文章: 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比较 什么是深度报道 《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 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时间:采访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地点:不仅包括现场,还包括‘现场’延伸或涉及到的地方; 人物: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 事件:一方面对事实本身的情形,细节要尽可能做详细采访,对相关联的事实也应进行采访;深度报道: 把主要精力放在和上WHY和HOW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估计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中国道德建设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张亚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评论,更引发了全国性的舆论大反思。关于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国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讨论。反思随着小悦悦的离世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人认为,小悦悦事件是我国道德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有人认为,在面临着道德日益滑坡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只能通过法律来阻止这种道德持续滑坡的趋势。同时,不同的人性在小悦悦事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性的自私更体现地淋漓尽致。因此,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本论文就是以道德建设为主题,通过介绍道德建设的含义,总结当代中国道德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反思,最终提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措施,来更深刻的探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建设小悦悦事件法律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针对小悦悦事件后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对全国人民的呼吁,旨在提醒那些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下却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们。小悦悦事件中,18个冷漠的路人就是那些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群的典型代表,但小悦悦之死到底是谁在犯罪,这一问题却很难回答,但作为局外人,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最加在18个冷漠的路人身上。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冷漠,他们得到的缺失才引起这么一起悲惨的事件。的确,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一、道德建设的含义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2011年10月,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由此发酵成了全民反思的对于道德的大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小悦悦事件如此关注呢?因为这起悲剧所呈现的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令我们不寒而栗。我们也有子女,我们也有朋友,我们也有街头需要人搀扶的时候,我们也会有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救助的一天,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还能指望谁呢?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他给我们所有人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小悦悦事件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诸如“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等负面情绪。小悦悦事件最让人心寒的是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位路人,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停下观望,或绕道走开、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救助,哪怕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18位路人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早期中国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传统纽带,多是熟人之间交往,而现代社会的转型渐渐破坏了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信仰缺失,信仰的丧失致使人们对生命缺少了几分敬畏。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持,没有统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功利教育使得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的本能,任何情况下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把此事件归于世态的炎凉,环境的使然,助人反被讹诈,使得人们面对此种情况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使得人们对碰到诸如需要救助的人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观望的心理。道德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事情,在需要救助而没有实施救助的行为者并没有必须要负责的法律责任。即使想要救助,但是如果被救者道德水平低下,救助者反倒得不偿失。这也是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的原因。 传统道德及其实践却停留在了口头上,或仅是在书本中,随时等待被提取和利用,反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成为了大众的口头禅。一场五折的网购促销,能导致服务器被挤爆;一个所谓的光棍节,能导致各大娱乐场所场场爆满。而中国的弱势群体,却很少受到关注;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却被认为是炒作。人们在快速追求利益的路上,是否能够停下来,或许只是放慢脚步,做些所谓的闲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和外在的美丽相与的,还有内在的美。泛爱众,而亲仁。这句我们从小就熟记于心的名言,有多少事后被实践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大家继承、维护和发扬。法律的制定,是遵循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凭着立法者和司法者对公平、正义观念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限制。对于肇事者,法律可以限制他的权利和自由,但这种外部的限制是把双刃剑。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灵魂却在升华,继而恢复对道德的信仰;有的人在躯体被限制的同时,他的灵魂也腐烂在了里面,即使重新获得了自由,他还会继续践踏法律,危害社会。只有道德,尤其是德,才是改变人心的终极武器。盲目改变自己身上继承来的历经千年修炼的道德,急于脱掉身上这层“俗气”的外衣,不做“老好人”,只做“理性人”,努力尝试改变和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向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受到规律的惩罚”。

怎样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

怎样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 怎么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呢,这一直都是新闻学习者入门时的难题。而有些人,想象着写新闻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找准新闻五要素就行了,但是事实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呢?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因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确实很难。那么在写评论之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评论,分析别人评论的文章。这方面可以多看报纸,报纸的评论一般比较深邃,而网络上的评论一般比较简单,观点比较鲜明,这都要学。 看报纸主要是看他们评论的结构,也就是学习他们的评论的手法,各段的衔接;而看网络评论则是努力学习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培养自

己对新闻的敏感性的。在报纸方面我推荐《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在网络方面我推荐网易、新浪和腾讯。 以上这些针对某个单独的评论来说的,要是想把握这个评论的趋势,建议去看看五大门户每天的新闻排行榜,以及跟贴,看新闻排行榜可以知道最近的热点是什么,看跟贴是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观点。 具体到评论的操作上,一般简单的就是三段式,第一段引用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第二段是对这个新闻的评论,第三段是总结出结论。这样的段落对初学者最合适,因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只要观点有说服力就可以成功。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加叙加议,这是比较难的,是一边截取原新闻,一边进行分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事件阐述清晰,结合紧密,但不容易把握结构,最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使用。 评论是原则是不要偏激,每个评论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评论,假如你只是为了写而写,那么即打动不了别人,也只能是篇垃圾文章。记住写评论的人需要同情心、需要宽容心、需要爱心! 说到小技巧就是写评论的时候要自己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的观点,要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有足够的论据,是不是有与大众常说的观点不一样。我记得我写的一篇评论是评一个农民的钱不小心被粉碎成纸屑,后来银行破例给他兑换的事件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银行正确,认为这是银行的人性化的做法。我当时的观点则是这样于法不容,站在法律的高度,

新媒体及新闻评论

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 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 导读:范文小悦悦事件反思 【篇一:小悦悦事件反思】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最终小悦悦还是于21日凌时32分离世。此事件由此引发国民广泛热议。 “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展开了谴责、质问和反思。“冷漠”成为时下中国最热的话题。从民间到官方,小悦悦不断被提起。其实归根到底这件事件最终围绕着: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18个路人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审判?陈贤妹的好心救人是否是炒作?等这几个问题而成为时下的热点。 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却丢失了他的灵魂,

丢失了他自古就有的道德!曾记得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好心的彭宇去扶起被撞倒的老太,最后却被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在彭宇案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彭宇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因为好心扶起老人,却被判刑罚款。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了一个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然而,继彭宇案后,小悦悦事件再此激起了社会道德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小悦悦事件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一个日益滑坡的道德该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如同一些国民所讲,道德的崩塌不敢肯定每个人都是无辜者,但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小悦悦事件给了大家一个反思和情绪发泄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大肆的宣泄我们的情感,一起探讨挽救道德的解决之道。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此时的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再一次遭到社会和媒体的批判,将他们冠以“麻木”和“冷漠”。然而当国民大声谴责他们冷漠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在场的是你,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她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洗礼变迁之后,你会无所顾忌的去救她么?或许你会陷入那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旧的优良道德规范标准被淘汰。06年“彭宇案”中老人摔倒扶起反而被冤枉的情况,引发的一系列老人摔倒不敢扶问题。人与人信任缺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明哲保身”的引导下,人们大多数会选择对事发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更有的是躲得远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复存在,在外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国民道德观的自私、利己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经济的繁荣,永远不可能脱离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孤军奋战、一枝独秀。否则,将会在现实中出现一幕幕让人悲怆的苍凉。道德堕落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正视以往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偏颇,用良知的尖刀雕刻重塑社会道德。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其中有批评肇事司机、18位路人的、有怀疑道德滑坡并分析原因的、有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来建设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些讨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呼吁着我们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二)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三)社会总动员,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国家法制的责任、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每位公民的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共建道德美好家园。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2、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doc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 题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参考资料:http://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和一般论说文比较,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包括新闻性、政治性和() a.社会性 b.理论性

c.群众性 d.艺术性 2.新闻评论的文字要简洁,但不能为了简短而滥用() a.词汇 b.比喻 c.简称 d.方言土语 3.评论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最根本的目的是() a.提高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 b.积累丰富的知识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4.邹韬奋一生所表现的精神为后人敬仰,他之所以感人,就是因其() a.撰写了几百万字的评论和通迅 b.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全身心陶醉在事业里面 d.以犀利的文笔,竖旗文坛 5.述评写作夹叙夹议的关键是() a.既有观点,又有材料 c.摆事实、讲道理b.评和述不分先后 d.评和述有机结合,事理交融 b.针砭时弊的政论 d.短小精悍的政论 6.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即() a.尖锐泼辣的政论c.文艺性的政论 7.只有精心写作社论才能发挥其重要的和正确的() a.批评功能 b.警示功能 c.表态功能 d.导向功能 8.写评论进行调查研究务必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即() a.一分为二 b.实事求是

c.反对主观主义 d.反对经验主义 9.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a.论据和论点的结合 b.调查和研究的结合 1 c.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a.说理方法d.褒和贬的结合 b.斗争方法 10.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 c.批判方法 d.战斗方法 11.马克思在他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新莱茵报》上,十分重视撰写() a.通讯 b.社论 c.消息 12.论坛评论贵在富有() a.论辩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