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磁学与电磁兼容论文

应用电磁学与电磁兼容论文
应用电磁学与电磁兼容论文

摘要: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更重要的是;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但不必然)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电磁学发展世界电化

一、前言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电灯、电话、电视、电影、计算机、电冰箱…,样样都是生活必须用品。一旦停电,日子不知怎么过。但世界上第一个有规模的发电厂(尼加拉水力发电厂,显示了当时电力的需求已渐普遍)开动,不过是1896年的事,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描写清末民初电灯、电话初到北京城的情形,相当有意思。)

一百多年间,这个世界上大部份的人的生活,从几乎没有电器用品,到充满了电器用品,这变化不但是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并且深入到生活、思想、感情…,所有的人生面向。举个有诗意的例子:爱情上受挫折是古今中外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古诗中固然有怨恨情人变心的,但也很常见的是所爱之人远在他乡,衷情难诉,以致相思甚苦。例如:古诗十九首「采之欲谁遗,所思在远道」。李白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等等。如今的流行歌曲中,第二种越来越少,第一种却很多。──今日的手机、e-mail等等,使距离不再成为谈情说爱的障碍,但却防不了情人变心。──这也显示了,要了解古人,就要从古人当时的情境来看才能妥切。

也许,很多人有兴趣知道最新奇的发明。但从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更重要的是;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但不必然)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古代的电磁观察与应用

1936年,考古学家在巴格达附近挖出了一些铜罐,罐中铺了沥青,沥青上插着铁条。在大约同一地点,还发掘出了一些镀金物品。有研究者便认为这些铜罐就是巴比伦人发明的电池,而镀金物(如果是电镀)是这些东西确是电池之证据。而这些东西,其年代有早到公元前2000年以上的。

如果这是真的,巴比伦人领先了近代电池(伏特,1793)与电镀(1800-35),将近四千年。

别的文明在电磁方面就没有这样可惊的成绩了。古希腊人发现了琥珀、毛皮等摩擦可以生电,至今英文Electricity的字根,尚是希腊文的琥珀。但对他们说来,天上的雷电,仍然是宙斯大神的脱手武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天然磁石会吸铁,带电物会吸小物体(东汉王充27-97「论衡」电磁力之记述:「顿牟拾介,慈石引针」),以及利用磁针导航,甚至对磁偏角有所记述(方以智,~1600)。「磁针导航」这技术,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的「大探险时代」(15-16世纪。1492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22麦哲伦环绕世界一周,称为「三大航海」。他们都用磁针罗盘。)也引起了十八世纪以后的殖民主义。

这些电磁的观察与应用,可以使我们感叹古人之智能,特别是巴比伦电池。但巴比伦电池即使是事实,对日后电磁学发展,却没有什么影响。摩擦生电与磁性现象却在停滞千余年之后,在十八世纪的西欧,成为电磁学发展的出发点。

三、电之捕捉与库伦定律

十七世纪末(1684年),牛顿出版其「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从此,研究自然界之力之种种,成为物理学之中心课题,一直到今天。但这本书太成功了,力学的现象,从天上行星之运转,到地面苹果落地,似乎它都能精准描述。然而,牛顿此书中只有一种力:万有引力。牛顿也知道自然界绝不止这一种力,例如,杯子打破了,碎片不可能凑起来就合而为一,可见原来

把杯子各部份连合成一块的力不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太微弱,不足以使物体聚合成形。故牛顿以后,要做有挑战性的研究,莫过于研究万有引力之外的力。

电与磁都会产生力,而且比万有引力大很多。(如果两块磁铁,吸在一起,使其相聚之力是磁力,就可以分分合合。)因此,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人在研究电与磁。特别是电,更富挑战性。因为电这个东西,虽然摩擦两个适当的物体,就能产生。带电物体会吸小纸片,有时还会在黑暗处冒火花,好玩得很。(当时,还有人发明了摩电器。)但是,却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被它溜掉。

1734年,法国人杜菲(Charles-Francois du Fay,1696-1739),玩来玩去,玩出心得。他发觉不管是用什么东西摩出来的,电只有两种。他命名之为「玻璃电」与「树脂电」。只有不同类的电,相互靠近时才会相吸或冒火花,同类的不但不冒火花,还会相斥。他又发明了一个器具:密封的玻璃瓶中,插入一根金属棒,瓶内的一端,挂上两片金箔;瓶外的一端,做成一个小球。带电的物体靠近小球时,金箔就会张开。──这些,今日看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电还是「神出鬼没」的时候,这是不简单的成就。

然而,每次玩电,都要从头摩起,相当烦人。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穆森布洛克(Petrus van Musschenbrock,1692-1761),根据克莱斯特(E. G. Kleist, 1700-48)发明的储电器,发表了「莱顿瓶」。这也是一个玻璃瓶,内外壁上各贴一圈锡箔纸。内壁可以「充电」(把摩擦来的电碰触而输进去),这些电很久都不会跑掉。如果用两根金属线,把内外相连,两金属线的缝隙中就可以产生火花。

今日来看,「莱顿瓶」不过是个简单的电容器,但当时极受欢迎。瓶子越做越大,火花也更壮观。可是,电到一下可不是好玩的(也有人特意去尝一下被电的滋味)。这可以说这是人类驯服电的开始(姑且不算巴比伦),但也开始领教了电的威力。

十八世纪初,美国还是欧洲的化外之地,文化落后,更无所谓科学。波士顿的一个做肥皂与蜡烛的工匠,十七个子女中的第十个,自学有成,文采斐然。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科学家,保持通信。他从英国进口仪器开始,研究电学而成名,到后来被英国皇家学院选为院士。在美国的独立革命中,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出使法国,立下大功。也在独立宣言(1776)上签名,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9-1790)。1752年,他在大雷雨中放风筝,把天上的电,收到莱顿瓶中。从此证明了天上的电,与摩擦出来的电是一样的;一般人所怕的雷,声势吓人,其实并不可怕,伤人破屋的是电。进一步,他就发明了避雷针: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针,通到地下,屋中的人就不怕雷了,因为电就会被导入地下。(新英格兰有一教堂中的牧师,认为避雷针保护好人,也保护坏人,有碍上帝的意旨,故在讲道中大加谴责。不料没几天,教堂受到雷击,塌了一角,只好也装上避雷针。)此外,他注意到了两种电有相互扺消的现象,所以他建议把「玻璃电」与「树脂电」改名为「正电」与「负电」(模拟于正数与负数之相互扺消)。

富兰克林的正负电命名,沿用至今,但是却有些不幸。因为常用的金属导线中流动的都是电子,而电子上所带的电,却被命名为负电。以致电线中的电流若是向左,其中电子其实是向右跑。

「正数与负数之相互扺消」这事中,含有量的关系(+3,-3可以相消,+3,-2就消不干净。)「电荷量」之测定,却要归功于法国人库伦(Charles Augustin Coulomb, 1736- 1806)。(也有人得到类似的结果,但以他的发表最早,影响也最大。)

库伦出身兵工军官,早年在中美洲驻扎时,把身体搞坏,回国做研究。法国大革命(1789)后退隐家园。他发现了用细长绳索吊挂一根细棍,细棍两端对称以维持水平。两端若受水平方向之微力,则以的绳索之扭曲以平衡之。这「扭称」(torsion balance)可以做很精准的力的测量(至今尚是的测量微小力的最精准工具,但这种实验都是很难做的)。在1785-91年间,他用这工具,反复测量,终于发现了库伦定律:

电荷与电荷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力之方向在两电荷间之联机上。其大小与电荷间之距离之平方成反比,而与两电荷量之大小成正比。

这是电学以数学来描述的第一步。请注意:

(1) 此定律用到了牛顿之力之观念。(若无牛顿对力之阐述,很难想象此定律是何形式)。这成了牛顿力学中一种新的力。其与牛顿万有引力有相同之处,如:与距离之平方成反比;亦有不同,如:可以相吸,亦可以相斥。

(2) 这定律成了「静电学」(即电荷静止时之各种现象)之基础。如今所有电磁学,第一个课题必然是它。

(3) 这也是电荷单位的来源。例如:两个相同之电荷,相距一公尺,若其相斥之力为「若干」时,称之为一单位。原理上,这「若干」可以任意选定,所以电荷单位有好几种。但今日「公制」(MKSA)的做法,却是先决定电流单位「安培」(理由见后),再以一安培之电流一秒中的累计量为一「库伦」,再间接决定这「若干」=9×109牛顿。

(4) 这9×109牛顿,相当于九十万公吨的重力──静电力强大的可怕。虽然也可以说一库伦的电荷太大,但无论如何,正负电相消的趋势是很强的。日常的物体中,虽然电荷很多,但几乎都抵消的干干净净,呈现电中性的状态。必须花功夫(如摩擦)才能使其呈现带电状。而且,一不小必就又跑去中和掉,所以难以驾驭。

因此,虽然库伦定律描述电荷静止时的状能十分精准,单独的库伦定律的应用却不容易。以静电效应为主的复印机,静电除尘、静电喇叭等,发明年代也在1960以后,距库伦定律之发现几乎近两百年。我们现在用的电器,绝大部份都靠电流,而没有电荷(甚至接地以免产生多余电荷)。也就是说,正负电仍是抵消,但相互移动。──河中没水,不可能有水流;但电线中电荷为零,却仍然可以有电流!

四、从伏特电池、安培定律到电报、电话:

雷雨时的闪电,或莱顿瓶的火花放电,都是瞬间的事。电虽然在动,但是太快了,很难去研究电流的效果。电池可以供应长时间的电流(直流电)。因此,电池的发明是电磁学上的大事。──这也就是为什么巴比伦电池这样令人惊讶。

十八世纪欧洲人到处掠夺殖民地。当时也没有什么保护生态观念,殖民地出产的珍禽异兽,一股脑捉回家去。亚马逊河出产一种电鱼,能发出瞬间强电,电晕小动物。当然,电鱼也被捉回了欧洲。这引起了不少人研究「动物电」的兴趣,也就是动物的身体如何发电。1780年,意大利波隆大学教授加凡尼(Luigi Galvani, 1737 - 1789 )发现了用电击死蛙之腿,可引起抽动。而蛙腿夹在不同金属(如铜、锌)间则可发出电来。与他认为这是「动物电」效果。

1793年,加凡尼的朋友,比萨大学教授伏特(Alexandro G.A.A. V olta, 1745 -1827)把一块锌板,一块铜板放到舌头上下,而用铜丝将两板连结,他发觉舌头会感到咸味,而铜丝中有电流现象(如: 可使蛙腿抽动)。但不久他发觉这与「动物电」无干,因为若不用舌头,而用一片浸过碱水的纸板夹在铜、锌之间,也可生电流。而且,如果用多重的锌、纸、铜、锌、纸、铜、…,会得到更明显的电流(蛙腿抽动不止)。──这就是最早(如果不算巴比伦)的电池(碱性电池)。有了稳定的电源,电流的研究与应用才能展开。电压单位伏特(volt) 就是因纪念他的功劳而命名的。

这种「伏特堆」(V oltaic pile),很快被人仿效,越做越大(可以表演连续火花),以后又有人加以改良,越做越精致。──直到现在,改良电池还是一门专业的学问。

在伏特电池发明后没多久,就有人发现电流可以从溶液中通过。1800年,英国William Nicholson (1753-1815) 与Anthony Carlisle (1768-1840),发现了电解现象,例如水可以被通过的电流被分解为氢与氧。此为电在化合中作用之线索,亦为电解、电镀之原理。但是把电

镀技术改善到可以应用,则要到1835年的德国人西门子(Ernst W. Siemens,1816-1892,其弟William, 后来成为英国爵士,兄弟创办「西门子」公司,至今尚存。)──巴比伦的镀金物如果真是四千年前的电镀做成的,实在令人惊叹。

然而,怎样「定量」(测定电流的大小),还是不容易,当时有人想了各种方法(如利用电线之发热),又难又不准。

电与磁之间,很早便被认为有些关连。记载中,有一间铁铺被雷电击中,铺中铁器都生了磁性。十八世纪以后,很多人在研究放电现象时,都注意到附近的磁针会动。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H. C. Oersted, 1777-1851) 在演讲时表演电流生热,发现一根导线中的电流,会使附近的磁针偏向垂直方向,也就是电流可以产生「磁力」;越大的电流,这种现象越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不受纸板间隔的影响。这发现立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不久,便有人把导线绕成很多重的「线圈」,只要很小的电流,就能产生很大的磁力。线圈电流固可使小磁针转动,但如果是一个固定的大磁铁,线圈也会反向而动。──同年,德国人Christoph Schweigger(1779-1850)与Johann C. Poggendorff,就用这方法制成电流计。从此,电流成为物理(或工业)中测定最方便的量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公制中,先订电流单位「安培」,再订电量单位「库伦」之原因。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1775-1836) 立刻想到:所有磁性的来源,或许都是电流。他在1820年,听到奥斯特实验结果之后,两个星期之内,便开始实验。五个月内,便证明了两根通电的导线之间也有吸力或斥力。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定理「安培定律」:

两根平行的长直导线中皆有电流,若电流方向相同,则相吸引。反之,则相斥。力之大小与两线之间距离成反比,与电流之大小成正比。

(安培也写下了两小段电流作用力之量化描述,可以计算各种形状的电流间之力。如今这称为比奥─沙伐定律。Jean-Baptiste Biot, 1774-1862, Felix Savart 1791- 1841两人与安培几乎同时进行类似的实验)。

公制中,用安培定律以定义电流单位「安培」:两个平行之同向同大小之电流,相距一公尺,若其相吸之力为2×10-7牛顿/公尺时,称之为一安培。这电流单位在使用上有其方便,例如一百瓦的电灯中的电流大约一安培。这2×10-7牛顿/公尺是很小的,故平常在两根电线中,相互之力不太容易察觉。──但做成线圈后,可以产生很大的力。

以后,安培又证实了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之磁性,与磁铁棒完全一样。故他提出假说:物质之磁性,皆是由物质内的电流而引起的。这使「磁性」成为「电流」的生成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磁铁没有单极的)。──他后来被誉为「电磁学」的始祖(电与磁从此在物理中是分不开的)。他的名字,也成了电流的单位。

安培早慧,但一生不幸。(童时亲见其父在法国大革命时上断头台,娶妻甚贤,但又早逝)。在听到Oersted 之发现后,立刻意识到电流与电流之间必有力在,洞察力惊人。

安培这个发现,在应用上极为重要。它提出了用电流而发出动力,使物体动起来的方法,准确而可靠。因此,它是电流计(以及各种电表)、电马达、电报,电话之原理。特别是电报,在1835年以后就成了新兴事业,大赚其钱。然而,在开始时,也有人对这些新玩意感到恐惧而抗拒。(例如:对电磁学也有贡献的大数学家高斯Karl F. Gauss, 1777 - 1855。)──电报业风光了一百多年。时至今日,卫星通讯发达以后,电报业就没落了。

安培定律之后,电磁学理论与应用之发展可以说「风起云涌」。1825年,英William Strugeon (1783-1850)发明电磁铁,使这种作用力更方便有效。1826年,德Universityof Cologne的数学教授欧姆(George S. Ohm, 1789- 1854),发表了欧姆定律,厘清了电压、电流、电阻间的关系(V=iR)。这个定律是以后所有电路理论的开端。但他发现了欧姆定律后,反而被攻击而辞

职,失业了好几年后他才另外找到工作。电流消耗能量的关系式,则要到1839 年,才被英国的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69)确定(焦耳定律P=i2R)。这成为以后电力买卖的计价基础。

十九世纪的美国,挟其地大物博之优势,发展极快。美国人好新奇,敢冒险,在电器的发明上,领先全世界。美国人亨利(Joseph Henry, 1799-1878),原在一个乡下学校教书,并做研究(当时在美国这是少见的)。1829年,他改良电磁铁,发明电报的原理。(据说他比法拉第更早一年发现电感现象,但未发表)。后来他转往New Jersey College(以后的Princeton University)任教。1835年,美国画家摩斯(Samuel F.B. Morse, 1791-1872),发明了摩斯电码(Morse Code),制成了电报的第一个原型。从此,电报开始发展成新兴工业。1854-58 年,英国Univ. of Glasgow的凯尔文(William Thomson,后来封爵Lord Kelvin, 1824-1907),研究越洋电缆理论,促成大西洋两岸之电讯。他也因此发财。1876年,美国人贝尔(Alexander G. Bell,1874-1922 )发明电话。贝尔的家传技艺是audiology(帮助聋哑的技术)。他发明电话后成为巨富,热心公益。他的公司,至今尚存。晚年他宣称讨厌电话,隐居加拿大东北极寒之地纽芬兰。

焦耳、凯尔文现在的名气,多因其热学上的成就,(焦耳之热功当量,凯尔文之绝对温标)。而且,他们合作,发现了气体膨胀时,温度下降(Joule- Thomson Effect),这是冷冻机原理。但这发明当时英国的工业界不感兴趣。焦耳去世较早。凯尔文1892之封爵,也是因越洋电缆。

为什么冷冻机原理当时引不起英国工业界的兴趣?为什么用途广泛的电马达(其原理只是安培定律)没有很早的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都要大量的电力,而当时还没有一个便宜的发电方法(电池发电太贵了)。因此,用电量较小的通讯器材(电报、电话),就率先发达。对当时的一般民众而言,生活中用电还是少见的事。电报是紧急时才用的,而电话也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装得起。

要等发电机成功之后,用电量大的器材,才能发展。而电器之普及,也才能实现。

五、法拉第定律与发电机:

公认的实验天才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是伦敦一位铁匠之子。少年时在一家书店做学徒。当时,皇家研究所(Royal Institute)的所长达维(Sir Humphrey Davy, 1778-1829) 为了教育大众(也为了争取经费),举办了一系列的通俗演讲。法拉第去认真听讲,并做了完整的笔记,装订成册。以后他便以这一套笔记,受到达维赏识,被聘为皇家研究所的助理(1812)。不久,他在实验方面的才能,便显露出来,成为达维的得力助手。达维退休以后,他被任命为所长(1821)。

达维是电解专家(1807年发现了钠与钾)。法拉第早年是达维的助手,他对电解有很周密的研究。他发现了通电量与分解量有一定的关系,并且与被分解的元素之原子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以大致导致两个结论:(1) 每个原子中有一定的电含量(以今日而言,是一定的电子数)。(2)原子在化合时,这些电量起了作用,而通电可使化合物分解。因此,牛顿寻求的分子中的化合之「力」,必与电有关。(此想法在1807年由达维提出,法拉第进一步加以验证,至今尚是正确的。)

法拉第少年失学,缺少科学方面的正式训练,这是他的缺点,但也可能是他的优点。他不长于数学,但有极强的「直感」。他在电与磁的直感的基础是「场」与「力线」概念。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之初,受到很多质疑。其中之一是:很多人认为,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无所媒介,而相互牵引,是不可置信的(连牛顿本人对此也有所犹疑)。但是由于万有引力之大获成功,这种「超距力」的概念,不久便被普遍接受了。电磁学中的「库伦」、「安培」等力之观念,起始时亦是这种「超距力」。

在牛顿前一百年的英国人吉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0-1603)是伊利莎白一世的御医。他的一

本「论磁」(De Magnete,1600) 是有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第一本书(大部份说磁,因其在当时比较有用),其重要性是扬弃了磁性之神秘色彩,以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之。吉伯特之「论磁」中曾提出「力线」之观念。这就是说:磁性物质发出一种「力线」,其它磁性物质遇到了这「力线」便受到力之作用。这样就避过了「超距力」的「反直觉」。

(a)力线不断、不裂、不交叉打结,但可以有起头与终止。例如:电场之力线由正电荷发出,由负电荷接受。力线的数量与电荷之大小成正比。(磁场以「磁北极」为正,「磁南极」为负。)

(b)力线像有弹性的线,在空中互相排斥又尽量紧绷。其密度与施力之大小成正比。

(c)力线有方向性,电力线之方向是对正电荷之施力方向(负电受力方向相反),在磁力线是对「磁北极」之施力方向(「磁南极」受力方向相)。

法拉第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场」的概念:空中任意一点,虽然空无一物,但有电场或磁场之存在,这种「场」可使带电或带磁之物质受力。而「力线」则是表现「场」的一种方式。但是,法拉第的「场」观念,当时也受到强烈的质疑与反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观念不及「超距力」之精确。把「场」观念精确化,数学化的是后来的麦克斯威。

他对电磁学最重要的贡献是「电感」之发现。──有磁性的磁铁,可以使附近的无磁性的铁棒磁化。根据安培的发现,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的磁性与磁铁棒相同,实验上它也可以使其附近的无磁性的铁棒磁化。法拉第就想:是否也可以用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来引起其附近另一个筒状线圈中的电流?

他1824年开始做实验,起初找不到什么结果。直到1831年,他用了四百多英尺的电线做了两个互相套合的线圈,才在无意中发现:在第一线圈中的电流关掉的瞬间,第二线圈中有瞬间的电流产生,甚至冒火花。他继续研究,发现第一线圈中的电流有变化时,第二线圈中才有电流。而第一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越大。法拉第接着又发现,一个移动的磁铁或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也可以使附近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三个最重要的「法拉第定律」。

这个定律与库伦、安培都不同;它是动态的。第一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越大。(这是变压器原理)。或磁铁、有电流的筒状线圈,移动得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也越大。这就是「发电机」(把动能化成电能)的原理。

法拉第也知道他这发现的重要。发现之后,皇家研究所举办成果展览。英国财政大臣也来参观。看到助手们表演火花放电以娱伦敦民众,不太高兴,便问法拉第:你花了政府这么多钱,就为了表演?法拉第冷冷地回答了四个字:You will tax it!(你会有一天抽它的税)。

法拉第做了一辈子研究,退休时(1855)两袖清风,不知何去何从(当时没有退休金制度)。英维多利亚女皇则早准备了房子、终身俸及封爵,给他一个惊喜。法拉第接受了房子及终身俸,坚辞封爵。

但是,实用的发电机却不是那么简单,法拉第定律之后五十年才在美国做出来。

美国人爱迪生(Thomas A. Edison, 1847-1931)号称「发明大王」,拥有(或共享)的专利,有1093项,至今无人打破纪录。其中包括电灯、录音、电影等等,对「电化世界」有决定性影响。1879发明的白炽电灯(以碳化纤维为灯丝),造成轰动,是第一个人人都感到非要不可的电器。但他在发电机的竞争上,却输给了对手。可能的原因是他太执着于直流电(他甚至宣扬交流电危害人类)。──以法拉第定律而言,交流发电机的制作比较顺理成章,而且,交流电才能使用变压器,利于长途输电。

他的竞争对手是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 1846 -1914) 与特斯拉(Nicola Tesla, 1856 -1943, 也有700项专利,包括变压器、日光灯,交流电马达)。特斯拉年轻时从匈牙利移民美国,先在爱迪生手下做事,但他热心做交流电,与爱迪生不合,辞职后去挖沟。后来辗转被西屋雇用。1882年,特斯拉制成第一部交流发电机。他们对交流电机之发展,使「西屋公司」成为电机工业之百年重镇。

1896尼加拉瀑布水力发电开始。世界的电化,从此展开。但电磁学的故事,还没有完。六、麦克斯威与无线电

与法拉第之实验天才对比,麦克斯威(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则是长于数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典型。他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康之家。自幼便充份显示了数学之才能。他先在阿伯丁(Aberdeen)大学任教,以后转往剑桥。在物理中,今日麦克斯威之重要性,几可与牛顿、爱因斯坦等量齐观。但生前,麦克斯威并不受其故乡苏格兰之欢迎(爱丁堡大学不要他,死时亦未有公开之表扬)。他在剑桥大学则受到重用,出任Cavendish Laboratory的首任所长。他在1855年,发表了「法拉第之力线」一文,受到将退休的法拉第的鼓励。1862年,他由理论推导出:电场变化时,也会感应出磁场。这与法拉第的电感定律相对而相成,合称「电磁交感」。此后他出版了「电磁场的动态理论」(A Dynamic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1867),「电磁论」(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1873),其重要性可以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提并论。

通过了数学(主要是「向量分析」),麦克斯威写下了著名的「麦克斯威方程式」,不但完整而精确地描述了所有的已知电磁场之现象,而且有新的「预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电磁波」:

(1)由于「电磁交感」,故电磁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递。

(2)计算之结果,这波之速度与光速一致,故光是一种「可见的」电磁波。

(3)这种波亦携带能量、动量等,并且遵从守恒律。(1884波亭定理,英John Henry Poynting ,1852-1814是麦克斯威的学生,他推导出电磁场中的能量的流动关系式。)

「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句话现在是常识,在当年则骇人听闻。麦克斯威只靠纸上谈兵(数学运算),就做大胆宣言,也难怪当年根本不信有电磁波的人居多。但他自己却信心满满。有人告诉他有关的实验结果,不完全成功,他毫不在意。他有信心他的理论一定是对的。──以后的理论物理学家很多人就学了他这种态度。有一个物理学者(Dirac)的一个理论被实验证明是错的。他就抱怨:这么美的理论,上帝为什么不用?

德国人赫兹(Heinrich R. Hertz ,1857-1894, Karlsruhe Polytechnic)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证明电磁波存在的人。他先把麦克斯威的电磁学改写成今天常见的形式(1884)。然后在1886-88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不但证明电磁波存在,而且与光有相同波速,并有反射、折射等现象,也对电磁波性质(波长、频率)定量测定。当然,也同时发展出发射、接收电磁波的方法。──这是所有「无线通讯」的始祖。──此时麦克斯威墓木已拱。

一般人都说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的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1874- 1937,获1909年诺贝尔奖)。俄国人则说是波波夫(Aleksandr Popov, 1859-1906, Univ. St. Petersburg)。但在推广实用上与影响力上,马可尼似乎领先一步。(特斯拉也有无线电的专利,但时间更晚。)1901年,马可尼实验越洋广播成功,轰动一时,从此开始了广播工业。

七、结语

麦克斯威的电磁理论(经赫兹改写),成为现在理工科的学生都要修的电磁学。简单的说来,电磁学核心只有四个部份:库伦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与麦克斯威方程式。并且顺序也一定如此。这可以说与电磁学的历史发展平行。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没有库伦定律对电荷的观念,安培定律中的电流就不容易说清楚。不理解法拉第的磁感生电,也很难了解麦克斯威的电磁交感。

这套电磁理论,在物理学中,是与牛顿力学分庭抗礼的古典理论之一。如果以应用之广,经济价值之大而言,犹在牛顿力学之上。但也不能忘记,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中力之概念,电磁学也发生不了。电磁学中的各定律,也无法理解。因此,普通物理中,也必然先教力学再教电磁。

力学与电磁学被称为「古典理论」有两层意思:(1)它可以自圆其说,没有内在的矛盾。(2)

但是到了廿世纪量子理论确立后,它们被修改了。力学后来被修改为量子力学,电磁学被修改为量子电动力学。然而,在原子之外,这两个古典理论仍是非常精确,故理工学生仍然不得不学它们。

回顾电磁学的历史,是很有趣的。一直到十八世纪中,电磁似乎只是一种新奇的玩具。──科学与艺术一样,起步时都有游戏性质。──但到了后来,其产生的结果,竟然改造了世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科学工作都有这样大的威力。也有些科学的成果令人不敢恭维(例如原子弹)。然而,科学有这样的可能,却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科学研究的终极原因。

第一辑电磁兼容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日益丰富多采,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却导至社会均衡遭到破坏,出现了许多副作用。在电工领域这一情况也毫不例外,随着电工技术的飞跃发展,陆续出现很多危害影响,例如,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以及电能消耗量的加大,不必要的电磁能量也随之加大,由此将伴随产生大系统的误动作;又如微波及高压输电线的日益扩展,将对人类及动植物生态发生严重的影响。此外,超高层建和铁塔等设备将产生不必要的反射,从而出现重影响问题,而汽车数量的增加将使城市杂波加大等。

尽管环境已包括了种种因素(温度、湿度、日照、气压、空气成份、水质、人口密度,城市构造、地形、经济等),电磁能量还是不能不考虑的环境因素之一,我们把它称之为电磁环境,最近国内某些文献已指出环境因素应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太阳辐射、风雨、水质、冰雪灰尘与砂岩、盐雾,大气污秽,腐蚀性气体、爆炸性混合物、核辐射、霉菌、昆虫及其它有害动物、振动、冲击、地震、噪声、电磁干扰、雷电、臭氧等20多个因素。

当前人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已具有浓厚的电磁环境内涵。早在1975年专家学者就曾预言,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与电报导设备大量进入家庭,空间人为电磁能量每年增长7%~14%,也就是说25年后环境电磁能量密度最高可增加26倍,50年增加500倍,21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已成定局。就电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而论,除电磁环境会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影响外,电力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还会对人类生活乃至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探讨电磁环境与电工电子学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基于这种原因,各国都已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多年来已陆续取得不少成果。我国由于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某些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矛盾还不够突出,因此某些部门对环境电磁学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目前仅有少数单位,少数人力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技术及特质条件都很贫乏,工作进度较慢。早在1984年1月7日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院长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闭幕会上的发言就曾指出:"重大的环境度果题必须进行多学吞各部门的协作,开展综合性研究"。呼吁尽快把环境科学技术搞上云并提出了在国家科委领导下设立环境研究中心的建议。作为环境电磁学的科研工作者,也应积极响应呼吁,抓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笔者有鉴于此,特撰写此文,经介绍环境电磁学的有关情况,希望能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引起相关部门对环境电磁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重视,迅速组织力量,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以便协调各项科学技术,加速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电磁兼容的英文名称为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简称EMC。EMC是从过云的"电磁干扰"发展起来的,而对电磁干扰的研究工作可上溯到19世纪。到本世纪20年代后,各工业国家都日益重视电磁干扰的研究,成立了许多相关的国际组织。相世纪40年代为了解决飞机通信系统受到电磁干扰造成飞机事故的问题,开始较为系统地进行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美国自1945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方面的军用标准和设计规范,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使得电磁兼容技术进入新的阶段。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把人类带人信息时代,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主导技术,同时也由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造船工业以及其他国防军事工业的需要,都使得EMC获得空前的大发展,放眼未来,EMC还将在信息安全和生物电磁学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进展。

电磁兼容技术涉及的频率范围宽达0--400GHz,研究对象除传统设施外,涉及芯片级,直到各型舰船、航天飞机、洲际导弹,甚至整个地球的电磁环境。各种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已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例如,VDE、FTZ、FCC、BS、MILSTD、VG、PTB、NACSIM、IEC、CICPR、ITU-T等标准逐年更新版本,趋向于全球公认化,各种规模的EMC论证、设计、测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国都注重EMC教育和培训及学术交流,以1994年为例,就举办了25次国际性的一注解学术交流会和培训班,涉及东道国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波兰、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研究的热点已涉及许多方面,如计算机安全;电信设备电磁兼容;无线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移动通信设备、航空航天飞机、舰船、武器系统及测量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各种线缆的国辐射和控制;超高压输电线及交流电气铁道的电磁影响;电磁场生物效应;地震电磁现象,接地系统,屏蔽系统等。

我国开展EMC工作较晚,陆续颁布了一些EMC设计要求、测试方法等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但具体的设计规范仍很缺乏。电磁兼容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电气电子系统及设备中,只有通过总体设计部门管理协调,才能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我们在长期工作中的组织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做深入的研究,这些经验往往不能很好的积累、提高和推广,形成不了设计规范,EMC设计列多的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这种局面有待迫切改变。

下面就当前环境电磁学及电磁兼容技术发展中几个突出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一、电磁兼容预测

电磁兼容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各个电子电气设备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工作时,总会在它周围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场,这些电磁场通过一定途径(辐射、传导)把能量耦合给其他的设备,使其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同时这些设备也会从其他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场中吸收能量,使自己不能正常工作。事实上,这种相互影响不仅存在于设备与设备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元件与元件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甚

至存在于集成电路内部。如果一个设备或系统在制造之前就能对它的工作状态进行预测,改进不合理的设计,进行优化设计,远比把设备制造出来之后发现问题再加经改进经济的多,因此,一个复杂设备、系统的研制必须进行电磁兼容预测。

一般来说,电磁兼容预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问题解决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电气电子系统设计时不作统筹的电磁兼容考虑,出现电磁干扰问题时,再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如果没有统一的考虑,出现干扰可能性极大,而且不易分析原因所在,国有时甚至无法解决干扰问题,导致系统的重新设计或系统设计的失败。

(二)规范设计阶段

对系统、分系统、各部件、元器件,制定一系列详细的电磁兼容设计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测试,将电磁干扰出现的可能性降为最低,但由于没有进行分析预测,制定的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指标要求太低,可能导致电磁兼容设计失败,指标要求太高,又会必要的浪费。

(三)电磁兼容分析预测阶段

对系统、分系统、各部件、元器件电磁特性进行分析预测,合理分配各项指标要求,并且在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补充,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这一阶段的工作充分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能够克服前面两个阶段的局限性,是目前电磁兼容技术的最高阶段。

目前,电磁兼容预测一般在三个级别上进行,第一个级别是芯片的电磁兼容预测。传统的芯片设计一般不考虑电磁兼容问题,在芯片工作在低速或低频时一般不会出现显著的电磁兼容问题。但当芯片工作在高频时,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它直接影响到芯片的质量,因此必须在芯片的设计时就考虑电磁兼容问题。目前,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半导体芯片生产厂家把电磁兼容设计、预测作为生产的第一个主要过程。第二个级别是部件的电磁兼容预测,例如印刷电路板、多芯线、驱动器等电气部件本身的电磁兼容预测,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电磁兼容预测。据报道,美国IBM公司正投入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进行电磁兼容研究与设计,以使他们的产品性能更加优越,更具竞争力,其他公司纷纷效仿,第三个级别是系统的电磁兼容预测。这是一个例如飞机、舰船、导弹、飞船等装有多种复杂电子电气设备的系统进行电磁兼容预测。

不幸的是,无论在哪一个级别上,电磁兼容预测都没有完全做到,还没有一个可供实用的预测软件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电磁兼容问题作为个极为复杂电磁边值问题是很难用一般的方法求解的。目前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数值方法,其主要的问题是受计算机速度的限制,因为计算速度的提高并不是无限的,一个有效但比较困难的解决方法是改进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有人预计,在今后五十年内,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的改进将把电磁兼容预测计算速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另一个数量级的提高将依赖于计算机本身的速度提高。随着计算机、计算技术、计算方法的发展,相信电磁兼容预测是能得到解决的。

二、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

屏蔽测量技术的根本点在于准确、灵敏,其基本特点就是被测信号与外界干扰信号之间有效隔离。最具有代表性的屏蔽测量室是微波暗室,到目前为止,它是研究得最多、应用也最广泛的屏蔽测量室。它的基本测量方法是将测量设备和被辐射设备或器件同时置于内部,避免了外界信号对测量过程的干扰。除了用于常规的测量目的以外,它在各种电磁环境仿真技术中也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其应用频段主要依赖于边界吸收材料的电磁特性,然而,大型微波暗室的造价相当高,小型暗室在实笔法应用中又很不方便。从而,导致了80年代初屏蔽小室测量技术的发展。

顾名思义,屏蔽测量小室体积小,应用灵活,价格低廉。它将被测设备置于测量装置内部,测量设备置于外部,以避免外界信号对测量信号的干扰,与微波暗室相比,测量设备本身仍处于复杂的干扰环境下,这是实际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这种部分外露有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被测信号相当弱的情况下。目前,受到重视的小室有TEM Cell,GTEM 和WTEM Cell。从测量理论上看,这类小室属于积分式测量体系,与微波暗室等的分布式测量体系构成了两类不同的测量技术,它们互为补充,构成了完备的电磁屏蔽测量技术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较为深入,中船总武汉701所、东南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子部四所及北方交大等在应用和小室开发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较为深入。

TEM Cell出现较早,研究工作也较成熟。关于其内部电磁场分布特点,传播模式谱及其截止频率,耦合效应及其对沿线方向阻抗分布和电磁场哟的均匀度的影响,频带展宽技术,内导体偏心以增加均匀场空间等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为TEM Cell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比较典型的TEM小室的电磁参数与国外同类相比基本相当,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船总武汉701所、东南大学等的产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各自工作的需要,在外观尺寸不变动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高或降低某些技术指标,当然,这种改变是以牵动其他指标的某种变化为结果的,一个具体指标变化要根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通过实验验证去确定。如人们常用的偏心技术,它以场均匀性的下降为代价,提高了有效测量空间的体积和单模带宽。

GTEM Cell在87年以后才提出来,与TEM Cell相比,它的频带被大大的扩展,一个绝对理想的GTEM Cell的应用频带是无限制的,因此它有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客户。应用于TEM Cell的许多性能优化技术对于GTEM Cell同样有效,以此为代价,它的场均匀性差,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工作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测量结果的分析和分解更加困难,在实际应用中,这咱小室更加难以驾驭。目前,关于其场特性、模式特性以及测量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都比较多,同TEM Cell一样,在应用上,为了保证场均匀性,都有一个

三分之一规则。

93年人们提出另一个屏蔽小室--WTEM Cell,其结构是半个TEM Cell,但采用线阵结构而非板块结构,在结构上与TEM Cell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这种结构在改善电磁场的均匀性,降低本身的耦合与提高单模带宽方面比TEM Cell更容易实现。

其他类型的屏蔽小室还有很多,如无反射小室,多模腔小室等。纵观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料小室技术会有比较大的发展。以此为推动力,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及其开发工作将会更加受到重视。

三、系统及设备相互间的人为电磁噪声及干扰

这类电磁噪声及干扰主要包括输电线电晕噪声、汽车噪声、接触器自身噪声及导体开合时放电引起的噪声、电气机车噪声、城市噪声以及公用走廊内各种公用事业设备(输电线、通信、铁道、公路、石油金属管线等设备)相互间的影响,特别是强电线路对其他设备的容性、感性及阻性耦合影响,近来强电线进入大城市引起的地电位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超高层建筑、输电线、铁塔等大型建筑物引起的重影响问题也很突出。为了减轻重影影响,可针对建筑物反射,采用由铁磁粉末等制成的吸收壁结构,要兼顾美观与成本因素,把建筑学和电工学很好结合起来。在天线和电视机方面也可采用相应措施。

四、电磁脉冲的影响

雷电及核爆炸都会产生电磁脉冲,雷电的危害早已为人们熟知。由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能大量损坏敌方设备,将成为新一代的核武器,由于它能大面积损坏敌方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使之瘫痪,因此在国防上有很大价值,各国仍在大力加强核电磁脉冲方面的科研工作。国际电工委员会TC77技术委员会已成立CS--77分会专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不少文献均认为光缆可不受外界电磁场影响,但实际上在强电磁脉冲作用下光纤会发热引起机械变形等后果,也将直接影响光纤的传输特性,此外,直击雷还会使光纤极化偏转,故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防护技术。

五、频谱分配与管理

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交汉,而电信正是现代社会中重科技成果的运用。电信就是把各种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转化为电磁波进行传输的一种手段。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文明、促进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环境中的三大要素--空气、水、资源(矿山、森林等),然而到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无线电科技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由空间、时间和无线电三要素组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人类重要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资源。无线电频谱是不可见的,它虽是有限的,但不是消耗性的。因不利用它或不充分利用它是对这资源的浪费,无线电频谱各频段传播特性的不同又会因使用不当而造成本身利用率的下降或干扰影响其他信道而再次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这一宝贵而特殊的资源,既要科学地管理,又要达到最有效的应用,各国为了保护各个科技部门领域的发展,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科学的频谱分配与管理,并对那些产生无线电干扰的设备,如家用电器及工业电器系统所辐杂波加以严格限制,以确保无线电的良好电环境。

六、空间飞行器的电磁兼容问题

空间飞行器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复杂的电气、电子结构的混合系统。虽然在目前条件下,人们已经有能力对系统的一些基本组成单元的电磁兼容情况进行分析,但如果这个系统在非常有限空间范围内有数以干计的机械零件,各电气电子元器件又以随意的方式密集分布,则要对它们EMC分析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可效分析的基本组成单元,应借助于各种较为复杂的、准确度较高的电磁数值分析方法,编制相应的分析软件包,建立起尽可能完备的数学模型,象导线、机箱、天线自身的及相互间的电磁耦合,电源、接收机、发射机的频谱分析等都是这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飞行器内部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部的设备数量也不多,相互间关系较为紧密的,功能较为单一,呆以等效为一个电磁干扰源或电磁干扰敏感器件,我们对每个子系统进行EMC分析预测后,可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子系统的数学基本组成单元的数学模型相比是简略的,采用数学方法也较为简单,因此可以方便地组成更大子系统,直至空间飞行器整个系统,使之均能进行EMC分析预测,我们在研制空间飞行器时,提出EMC设计要求,制定EMC设计规范,将飞行器内部的各个电气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合理地安排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中,子系统内部、子系统这间都可以EMC分析预测,这样我们就有能力对飞行器系统EMC性能进行评估,能有效地查找、排除研制过程中出现的EMC总理,优化空间飞行器的设计。

七、地震电磁学

地震电磁学是近十年来为了探索地震短临预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尖端学科。从直流直至超高频整个频段都有人进行观测研究。从地下几米深直至几千米深,从人工观测到自动记录数字传送,各国都进行了大量观测研究。还有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利用卫星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大家对地震电信号(Seismo Electric Signal简称SES)非常重视,它与震级、震中距及局部电性质的不均匀性密切相关,人们右要东西(EW)及南北(SN)两个相互垂直方向测出SES的两个分量。每个地震前电信号中有用的是SES变化的最大值。有一些国家的学者对10KHz-14KHz的长波信号乾地接收,研究其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还有些科学工作者对雷电的产生与地震的关系也做了一些探索观测量工作。日本还进行了海底电磁波观测。俄罗斯等国家的科学工作者还对地震电磁现象也进行了观测研究,一般在500km以内,已可以进行较准确的地震预报。

八、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作为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无线通信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信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已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需要。

由此而来,相关的电磁兼容总理也就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如果不能很好的规划、设计,无线设备与非无线设备之间,无线设备与人之间都会存在严重电磁兼容问题:性能恶化、相互干扰、相互破坏、危害健康。如果不能很好地规划、设计,总有那么一天,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讲有一个饱和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那么无线通信技术革新愈发展,破坏性愈大。

下个世纪的移动通信技术,必须解决一些关键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得技术的发展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之上,既兼顾到各种无线电技术不同种类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兼顾到今天和将来技术持续性发展的电磁兼容性问题。研究工作必然包括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特别具有高频器件和电路的无线电系统,其内部的电磁兼容问题非常复杂。对于高速信息传输系统统尤其要给予重视,这将是下个世纪电磁兼容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另外,一些关键的、来自于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

(一)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窄带无线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

目前,正在使用的900兆赫频段(AMPS、TACS、ETACS、GSM900、CDMA800)6和1800兆赫频段(DCS1800、CDMA)之间是一种倍频或者准倍频关系,他们之间的低次谐波之间会出现近似相等的情况,互影响严重,需要严格和认真的考虑。目前,大力开发的第三代宽CDMA系统的工作在2400兆赫频段,其与900和1800兆赫频段系统的兼容能力将是这项新技术在未来几年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入系统、无绳和寻呼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

移动通信系统工程与寻呼系统、包括高速Flex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可能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寻呼系统发射功率大,基站多,影响面大,另外许多用户同时使用移动电话BP机,以节约使用费。这些因素会对移动通信系统/城市无线本地接人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而DECT、PHS、PACS等无绳系统的迅速发展,将使得本就已经严重的兼容性问题更加的恶化。

(三)地面无线电系统、同温层系统和卫星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当"依"系统、"Teldesic"等复杂和中低轨道系统建成的时候,这些系统由于直接与地面终端通信,到达地面的功率远高于目前的同步轨道系统,因而与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将是全球通信网、特别是移动通信网成败的关键。目前,正在研究和实施的同温层移动通信系统,由于其定位高度更低,其与卫星和地面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应格外受到关切。

(四)宽带、超高速移动能信息其他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在下个世纪初期,高速宽带移动通信事业交进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是全球个人多媒体移动通信业务的基础。相应,宽带电磁兼容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宽带移动业务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宽带业务系统设备内部、移动网内部、移动网之间、移动网和非移动网之间、移动通信和非通信业务设备之间的干扰,提高兼容工作的能务和信息的保密性。研究工作包括基本概念、定义和支撑体系等。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无线宽带业务由于固有的宽带特性:宽频带信号发射、宽频带信号接收。当考虑到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时,其结果就是宽带信号发射和宽带干扰接收。对于这样的一个系统,没有可行的电磁兼容方案,结果不堪想象。

(五)无线电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

其他的系统很多,包括家用电器、军事通信、医院设备、广播等,虽然已经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在医院、机场、飞机上、军事重地等使用移动电话,但干扰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停飞事件,就是寻呼系统造成的。因此不仅无线电通信系统之间,包括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都将是下个世纪研究工作的重点课题。

总括起来,由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发展,我们面对下个世纪的电磁兼容问题包括。

(1)系统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的工作频谱设计、寄生信号和非线形发射及感应结构的研究。

(2)各种无线业务包括新业务的电磁兼容概念、定义和标准的研究。

(3)面向对象,尤其是宽频带系统电磁兼容模型,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案的研究。

(4)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概念、定义和方案的研究与提出。

开展这些工作的目的,旨在提高新移动通信业务的可靠性和广泛的可应用性,制定无线电业务的电磁兼容定义、概念和标准,提高无线电通信业务对于信息社会信息传输和信息保障的能力,实现良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发展。

九、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

(一)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综述

当前,计算机已经普遍地应用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家庭和个人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也逐渐深化和普及。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外界电磁场干扰可能对其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造成危害;而作为一种电子设备,它的寄生辐射和电磁泄漏也可能污染外界电磁环境或造成自身信息失密。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具有一般电子设备的共性,又有其突出的特点。它既是一个敏感设备,又是一个干扰源。它是低电平电子系统,从电磁兼容的角度而言,主要地是一个敏感设备。它的主要电路是数字电路,数字电路的逻辑元件都有一事实上的阀电平和与之相对应的干扰容限,因而它不会响应低于容限的干扰,但对其所受到的高于容限的干扰容限,因而它不会响应低于脉冲数字电路和工作于开关状态的电路组成,所处理的是脉冲信号,因而易受外界脉冲干扰的影响,也向外界产生干扰脉冲。脉冲信号具有很宽的频谱,计算机的主频也有很宽的范围,包括长波、中波、短波、米波及分米波等很宽的波段与电力电子设备、广播、电视、通信。雷达等的基本工作波段相同,使计算机工作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电磁环境之中,同时也在很宽的波段内向外界辐射和泄漏电磁干扰,有人对未采取防泄漏措施的微机进行过测量,结果表明在很宽的波段内泄漏电磁干扰,有人对未采取防泄漏措施的微机进行过测量,结果表明在很宽的波段内泄漏均显著的超过规定标准的极限值,在低频段和主振频率及其倍频附近尤为严重。目前,计算机向高速、宽带、高密集度、小型化发展,可能会导致干扰问题更加严重,给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带来更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利用数字化系统的高速运算功能、存储功能和判断功能,也有可能进一步开辟新的抗干扰路径。

计算机的外界干扰主要来源是射频干扰、工频电源干扰、静电干扰及雷电脉冲干扰等四类,若计算机房处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高频大电流设备或射频理疗设备等附近,当这些设备工作时,其空间电磁场强若超过伏/米(120 dBuV),则计算机的工作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在电磁干扰环境中,计算机所受到的危害取决于干扰场强、频率和计算机自身的电磁敏感度。实验证实,在离微机6米处开关电流为10安的交流感性负载,其接触器触头电弧产生的干扰足以使计算机产生误动作。工频电源电压的大幅度波动或电流冲击有可能通过电源线进入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出现运行错误或故障,甚至破坏计算机的某些部件。此外,某些电气设备产生的尖峰脉冲、工业火花等也可通过供电线路进入计算机。例如,开关电传机可产生1千伏的尖峰脉冲,它足以损坏某些部件。研究表明,工频电源干扰和通过电源线的射频干扰十分严重。静电干扰是造成计算机MOS电路损坏的主要原因,有人研究指出,当穿塑料鞋走动、穿尼龙或丝绸工作服在工作台前长期工作都可产生很高的静电电压,美国有统计表明,由于静电导致计算机及其元器件的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亿美元。雷电脉冲通常通过电网供电电源进入计算机造成干扰,甚至使计算机或某些部件损坏。在我国,由于雷电而致使计算机损坏的事例屡见不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从硬件、软件设计着手提高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在硬件设计中要进行EMC设计,综合采用各种抗干扰措施,在软件设计中,利用冗余技术、容错技术、标志技术、数字滤波技术都是有效方法,逻辑电路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巧妙结合,可以用来作为抑制噪声的有力工具。其次屏蔽接地是提高计算机抗干扰能力的又一有力措施,屏蔽包括机房屏蔽、整机屏蔽、元部件之间的屏蔽和隔离,电源的进线及传输线的输入线和输出线也应屏蔽接地。系统与机房不仅要有良好的接地,而且要有针对性对交直流接地、高频接地、防雷接地和安全接地进行合理设计。此外,滤波也是抑制传导耦合干扰的重要方法。电源线滤波器可以显著降低来自供电网的干扰,在屏蔽体的出入口或导线的适当位置安装滤波电路也是非常必要的。采用光技术能传输高密度信息不易受电磁感应噪声影响,是提高计算机抗干扰能力的途径。

计算机的寄生辐射和传导所造成的电磁泄漏具有很宽的频谱,另一方面是外部敏感设备的噪声源;另一方面也造成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失密和失窃的可能。测试结果表明:CPU、内存、I/0接口、时钟、视频、字库、传输线、电源线等部位都有较强的电磁辐射,一般辐射击约为40-80分贝微伏,最高可达75分贝微伏,用灵敏度较高的接收机或电视机在几百米外就可有效地截收显示器显示信号。在低频段,数字时钟谐波次数低,信号较强,更易截收显示器视频显示信息,有实验研究说明,计算机显示信息泄漏的主要途径是显示控制器与显示路之间的接口传输电缆所产生的辐射。抑制计算机电磁泄漏的手段主要是屏蔽技术、接地技术、滤波技术、隔离技术和源场抵消技术。此外。采用光纤接口可用效地提高微机系统防电磁泄漏的能力。实验表明,采取防泄露措施之后,传导泄漏在整个频段内都能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对于辐射击泄漏,除低频段、主振频率及其倍频之外,也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

(二)计算机TEMPEST技术

计算机TEMPEST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是在电磁兼容(EMC)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TEMPEST计划的具体内容是针对信息设备的电磁辐射与信息泄漏问题,从信息接收和防护两个方面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和研制工作,包括信息接收、破译水平、防泄漏能力与技术、相关夫范标准及管理手段等。

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少数发达国家在TEMPEST发展中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认识阶段(50年代初、中期)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信息泄漏严重性的认识问题,对具体技术问题进行归类预研。

2.TEMPEST 技术发展阶段(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未)这一阶段主要制定了TEMPEST发展方案,对TEMPEST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攻关研究,使TEMPEST技术系统化、成熟化。

3.TEMPEST技术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8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TEMPEST 标准和规范,建立了一整套利用信息设备的电磁发射来获取信息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安全、可靠、隐蔽。技术与行政管理机构,TEMPEST技术也开始产品化、市场化。由于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TEMPEST技术的提高,使TEMPEST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各种信息处理设备中最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利用信息设备的电磁发射来获取信息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安全、可靠、隐蔽。正是这样,TEMPEST防护研究一般都是针对计算机系统及其外设配置而言的。TEMPEST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接收系统、电传机、数字电话等。

信息处理设备的电磁辐射有两方面影响:

1.对电磁环境构成污染;

2.对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会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捕捉各种电磁波谱来获取所需要的情报和信息已是司空见惯,这是现代科技在侦察技术上的集中表现。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就发射了一颗间谍卫星,据悉这颗卫星装有最先进TEMPEST收发系统用以截取伊技克及海湾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这些情报中一部分是破译出来的,而相当多的部分是利用对方电子设备无意电磁发射来截取的,这颗卫星的另一个功能是由TWEMPEST发射系统释放乱真发射,以保证美军C3I系统的情报信息不被破译。

已经分析表明:对于由数字电路组成的信息处理设备来说,由于辐射频谱及谐波非常丰富,因而很容易被窃收和解译,其信息泄漏问题更为突出一严重,以计自机算机视频显示器例,其中各种印刷电路板,各部件之间的电源。信号接口与连线、数据线接地线、驱动电路、阴极射击线管等都可以产生程度不同的电磁辐射。在辐射频谱中,所包含的信息也不相同,包括时钟/数据信息频信息等。从理论上讲这些信息都是可以接收和解译的,只是难易程度。利用信息设备的电磁发射来获取信息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而且安全、可靠、隐蔽。

总之,在信息化社会,研究计算机TEMPEST技术已和研究计算机病毒一样,被认为是涉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最近美国国防部召开E3(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Effects)工程,议题很广,有人介言电子战(Electronics Warfart)之后为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并提出孙子兵法中之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的名言,我们也应为此作好相应准备,迎接挑战。

(三)计算机印刷电路板(PCB)中的电磁兼容(EMC)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高速、宽带、高灵敏度、高密集度和小型化,这种趋势导致了EMC 问题更加严重。计算机系统中PCB是一个典型的代表,PCB的电磁兼容(EMC)问题是目前微型计算机设计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1. 印刷电路板(PCB)中带状线、电线、电缆间的串音和电磁耦合印刷电路板(PCB)中带状线、电线、电缆间的串音是印刷电路板线路中存在的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这里所说的串音是较广意义上的串音是印刷电路板线路中存在的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这里所说的串音是较广意义上的串音,不管其源是有用信号还中噪声,串音用导线的互容和互感来表示。当在EMC预测和解决EMI问题时,首先应确定发射源的耦合途径是传导的、辐射的、还是串音。例如,当PCB上某一带状线上载人控制和逻辑电平,与其靠近的第二条带状线上载有低电平信号,当平行布线长度超过10厘米时,预期产生串音干扰。当一长电缆载人几组串行或并行高速数据和遥控线时,串音干扰也成为主要问题。靠近的电线和电缆之间的串音是由电场通过互容,磁场通过互感引起的。

当考虑在PCB带状线、电缆中导体或靠近的电线和电缆的串音问题时,是主要的是确定电场(互容)、磁场(互感)耦合哪个是主要的。确定那种耦合模型主要取决于线路阻抗、频率和其他因素。对线路阻抗,一个粗略的原则是;

(1)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小于3002时,耦合的主要是磁场。

(2)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大于10002时,耦合的主要是电场。

(3)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在3002-10002之间时,则磁场或电场都可能成为主要耦合,这时取决于线路间的配置和频率。

然而,上述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例如在地(底)板上PCB带状线之间的串音,这时,PCB 上带状线特性阻抗可能较低,而负载和源阻抗可能较高,但串音仍以电场(互容)耦合为主。

一般来说,在高频时电容耦合是主要的,但是如果源或接收器之一或两者采用屏蔽电缆并在屏蔽层两端接地,则磁场耦合将是主要的。另外;低频一般有较低的电路阻抗、电感耦合是主要的。

串音预测计算程序是计算机辅助PCB设计软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串音预测,可以保证PCB上数字和模拟信号适当的间距。由Quantic实验室编制的程序GREENFIELF2TM和EESOF编制的u Wave SPICKE程序可预测串音、延时和振荡。该程序可确定几层PCB布置的电压和脉冲上升时间表格。

电磁耦合预测:当导体之间或信号导体与返回导体(可以是地平面)之间的距离较大时,采用电流元和电流环的发射和接收特性进行耦合预测更为精确。例如PCB上带状线端接高阻抗并远离地平面时,用电流元模拟电场和磁场的发射特性更为方便。当带状线形成环路时,无论是圆形还是矩形,都可用环的接收和发射特性模拟。当两环在同块PCB表面时,则为共面耦合。当一环在一块PCB上面,另一环在附近PCB 上时,则为共轴耦合。

从现有文献看,具有一定精度的耦合模型的建立井非易事,有待进一步研究。

2.数字PCB的采用使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加重

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电路一般都是由数字PCB实现的,在很多情况下,数字PCB产生的辐射问题要比模拟PCB更为严重。

由于数字电路的驱动电流较大,致使辐射的强度也较大;而高速时钟脉冲和数字信号又使得辐射他的带加宽,由于时钟电路产生的信号一般都是周期方波,春谐波分量都是以基频为倍频的分立频谱,因而,时钟电路的辐射频谱也都是分立的。而数字化的信息信号一般都是非周期信号,其辐射频谱将是窄带与宽带两种辐射的叠加,频率可从几兆到数字百兆赫兹,如此宽的辐射频率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系列EMI 和TEMPEST问题。

PCB电磁辐射分两种基本类型:差模辐射与共模辐射。差模辐射的特点取决于闭合环路中电流特性;共模辐射由对地的干扰(噪声)电压引起。目前的文献中对共模辐射讨论较少,但实际PCB或电路并非都是由单根或回路轨迹组成,而且即使是并行电路轨迹是的电汉也并非相等反向,所以在分析辐射问题时,只考虑差模电汉的作用远远不够,必须考虑轨迹中所有电流的作用,同时因为差模电流的辐射是相减的,

尽管不完全抵消,而共模电流的辐射则是相加的。所以共模电流即使比差模的电流小很多,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辐射电场。

电磁辐射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的电子系统构成窄带与宽带干扰;另一方面造成潜在的信息泄漏问题。

影响PCB电磁辐射的因素主要是PCB的结构的激励因素:PCB的结构不同,其辐射效果也不同,传输带的长度、回路面积、地线走向、整体布局等都会影响到辐射效果。除结构因纯洁外,激励因不比如幅值、周期、脉冲宽度、上升与下降时间、频率等,也都是影响辐射效果及频率特征的重要因素。显然,PCB的布局设计,将直接关系到整机电磁辐射的强弱。在确定的激励状态下,整机系统辐射水平的抑制和降低,必须从PCB的辐射分析及布局的优化设计着手。

目前有不少文献对PCB的辐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PCB辐射的简化计算方法和测试手段。然而,由于结构参数与激励参数的差异,PCB的辐射问题不可能象其他用电路那样,用一种模型就可以分析解决。比如: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的辐射模型只有在电路线度过错小于波长和测试点距离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另外,对一块PCB来说,众多的线路和回路是潜在的辐射源。所以PCB的整体辐射效果应是各辐射单元辐射效果的叠加,总体辐射作用的大小主要与频率、辐射源长度或面积、激励强度、方位等因素有关;此外,布线结构的合理设计对降低PCB辐射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消除辐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屏蔽,屏蔽噪声源或屏蔽敏感电路。除屏蔽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电路设计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从TEMPEST意义上讲,凡与串行数据和信息相关的PCB,其辐射水平都应设法降低到最低点,对并行数据的PCB,则相应放宽限制,但应注意避免通过耦合作用为串行信息提供通路。

为了抑制PCB电磁辐,除了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外,CISPR、CENELEC、FCC和VDE等国际组织先后颁布了有关数字电子设备电磁辐射的约束规范。目前辐射标准覆盖的频率从30兆赫到1吉赫,在不久的将来会扩展到5-40吉赫。

3.计算机PCB的发展新趋势

(1)逻辑电路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巧妙结合,可以用来作为抑制噪声的有力工具。软件特点是可靠性高,且易于修改。无论噪声从哪个阶段或部位侵入系统,均可用纠错技术将错误检查出来并加以纠正。

(2)采用光纤或光束传输信号和处于是信号的技术,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光纤通信已进入实用阶段,光变换与传输器件性能日益完善。光技术能传输高密度信息且不受电磁感应噪声影响,这两大优点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用光电或电光变抽象的高频率元件做光电热量口器件,必将使PCB的制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十、电磁场的生态效应

在电磁波被发现以来,早在18世纪,伽凡尼(Galvanic)就研究过电磁波对生物组织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电磁波的广泛应用,社会公众更多关心电磁波辐射对生物,特别是对人体的影响。现在这一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电能到现在也不过才只有100多年历史,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类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几十尤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去仅仅是在地球自然磁场伴随下的,而近百年人类却要生活在数百万千瓦的电能环境中,对人的生态及人体的健康究竟会有什么影响呢?电磁波和生物组织的作用,有很强的频率依赖性。当前研究最多的是两个频段,一个是电力工频(50-60赫),另一个是无线电波段(射频),包括微波在内。近年来,在这一研究领域内,获得很大进展。它形成了一系列的无线电辐射照射的标准。但是总的来说,在已得到的数据库中,还缺乏系统的长期的测试结果。

(一)低频场的生态效应

输电线电场对环境的影响

国外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强电线的电磁场对人体组织将产生有害影响。据德国医学杂志报道,住在强电线附近的居民,由于强电场的长时间作用,血液和神经系统发生变性,使一些居发受电的污染而死亡。有一位妇女曾向法院告状:自从电力总局在她的农场附近架设高压电线以来,她的奶牛产奶量开始减少,因此要求赔偿损失。后经鉴定,电线附近的电场确实能影响家畜乳腺的正常功能。

在美国电磁环境问题,特别是超高压输电线下的电磁环境问题是在1972年50万伏输电线开始应用时提出来的。在美国这一电磁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居民的切身利害问题,引起电磁环境问题的因素是输电线电晕放电的杂波(可听噪音、电视、收音机杂等)、臭氧以及导体内电流及电压所产生的磁场及电场。

通常,由于输电电压的提高,更大功率的输电成为可能,土地也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美国一回路76.5万伏与三十回路13.8万伏相当,但可节约大量土地及建筑费。进一步的计划是将更多的交流及直流的输电电压提高到120万伏以上。这时输电线下的电场环境问题就进一步恶化。地下输电线是架空输电线建设成本的12-16倍左右,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是有困难的。

日本在1976年修改的电气设备技术标准第112条第3项明确指出,考虑对人体的影响,规定在离在面高度为1米处的电场强度应在3千伏/米以下。在美国电气安全规范(NESC)等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超高压输电线下电场强度允许值,但通常取8-10千伏/米。

生物对外界电磁场辐射所引起的反应有不同的过程,包括主要调节系统和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的变化以及水分和离子分布的变化。其中某些变化经与场强及频率有关。

在电磁场热效应下,处在场中的动物的某些器官内水分、离子和电阻率都会发生变化。

国外曾用白鼠进行低频场影响的实验,将有屏蔽保护和无屏蔽保护的鼠群分别暴露在1千赫、200伏/米场强6周后;10千赫、320伏/米场强5周后;10千赫、3000伏/米场强或25千赫、3000/米场强3周后。就可注意到外界电磁场对生物长速度的阻碍作用。可明显发现1千赫、200伏/米低频电磁场对白鼠体重无重要影响。但是其他频率及强度的低频电磁场可使白体重明显减少,最为严重的是25千赫、3000伏/米的电磁场。10千赫和25千赫的低频电磁场还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器官组织。

(二)射扬场的生物效应

1.物理的相互作用

高频辐射和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是多种参数的复杂函数。在人体组织中的电磁和这些组织的电参数而关。生物组织的磁导率和自由空间的相同,可忽略其影响。组织的介电参数和组织类型(肌肉、脂肪、骨骼等)、温度、频率等有关。介电常数分为实部和虚部。组织的导电率是介电常数虚部和频率的函数。介电常数和频率还确定电磁波深入生物体组织的深度。随着频率的不同,深入的距离变化很大。在100吉赫以上,深入的深入不到毫米量级。对于含水率高的组织,在几吉赫时可达几厘米。在低含水率的组织,在10兆赫时可超过1米。对于复杂的生物体,如人体、动物等内部的电场的估算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是由于这些物体的形状非常的不规则,内部的电常数也是非均匀的。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方示,来确定在外部电磁场的照射下,人体与动物组织中所感应的电磁场。就是这些电磁场和人体与动物组织相互作用,才产生种种效应。

组织中风场的大小和照射场的参数、频率、强度、极化等有关。它还与被照射物体的形状、大小、电参数有关,它还和照射源与被照射物体的相对位置、附近的物体的形状、大小、电参数有关,它还和照射源与被照射物体的相对位置、附近的物体存在等有关。由于内场和这么多参数有关,所以在同样的外电磁场照射下,一个人和一个老鼠所感应的内电磁场,所引起的生物效应是完全不同的。

在剂量学中,广泛采用所谓比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来度量电磁国徽在生物单位组织中所感应的电场。它等于在生物组织单位质量中所沉淀(Deposition)的能量率。它的单位可表示为每公斤组织瓦(W/kg)。通过比吸收率可比较在不同动物中所测得的结果,以及将动物测得和结果外推到人体中来。比吸收率能够考虑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体温升高率也和比吸收率成正比。

近年来,在剂量学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计算方面还是在试验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计算电磁学的许多方法,例如FDTD法,将人体分割成许多小单元,每个单元根据不同的部位,指定适当的电特性参数,可计算出感应在各个部位的电磁场,从而估量出电磁场的影响。在试验方面,多数是用动物来进行的,可通过比吸收率比较,外推到人的情况中来。国际上已发表了大量的结果,有的出版了手册。在暴露的远辐射下,人体全身的比吸收率是频率和极化的函数。例如:一个身高1.75米,体重70公斤的人,暴露在1毫瓦每平方厘米的电场下,当电场和人的轴线平行时,最大吸收在70-80兆赫之间,这个频率称为谐振频率。在这个频率所吸收的功率,要比电场强度乘以人体总面积所得出的功率大好向倍。平均比吸

收率也和大小、形状有关。老鼠、猴子和人,截露在同样的电场下,人的最大吸收发生在70兆赫左右,猴子则在300兆赫左右,老鼠则在2450兆赫左右。比吸收率在30-300兆赫时,吸收主要是在头部和躯干。

2.生物效应

电磁波对生物组织的效应,可分为热效应的非热效应。热效应的机制比较明确。当组织中感应的电磁场达以一定数值后,体温就会升高。已经定出了许多关于电磁波照射的安全值的标准。认为在这个规定的阀值以下就是安全的。问题是电磁波的非热效应和机制还不是很清书。特别是在电磁波长期照射下,虽然它的值是在安全阀值以下,会对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引起DNA变化?到目前为止,还不很清楚。文献上发表了电视多关于这方面的测试结果,但还缺乏系统的、长期的测试资料。有些测试资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例如,有的报道说:在老鼠身上,辐射高达0.5瓦/公斤时,免疫系统会发生变化;当达到1瓦/公斤时,其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当达到2瓦/公斤进,中枢神经会发生变化;当达到2-3瓦/公斤时,会引起癌变。有的报道说:移动电话所发射的微波辐射,可导致老暂时失去某些力力。

总之,电磁辐射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很多,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特别是系统的、长期的、合乎科学规范的测试研究。

(三)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工频强电场的影响,如场强超过允许值,维护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例如载屏蔽帽、穿屏蔽衣等。至于居住在强电线附近的居民则应视污染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其实用房屋本身的结构来屏蔽居住者就很有实际意义。在英国,一些房屋就位于输电线旁,一系列的数字据表明,在室内的电场强度低于在无房屋时的1/10至1/20。这些房屋都是用砖盖成的,用瓦和沥清屋顶,室内都有金属的煤气管和水管及室内布线。因此这种屏蔽系数不一定适用于木质结构的房屋。为了提高房屋的屏蔽效果,必要时房屋可采用专门的屏蔽顶架,以减少室内场强。此外,为了减少强电线引起的工频场电磁污染,还可将导线的高度适当增加,也可加设屏蔽线等。少强电线引起的工频场电磁污染,还可将导线的高度适当增加,也可加设屏蔽线等。

高频场则可按下列步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1)对人们工作地区单位面积的高频辐射能量进行测试计算;2)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告警信号以提醒人们注意;3)在危险区周围安置围墙;4)在维修设备时或需要危险区内工作时先关闭高频源;5)如高频源不能关闭的,则可空屏蔽头盔,以保护躯体主要部分的安全,至于眼部,则可戴防护眼镜;6)在有可能的地方,如在侧瓣或后瓣处,采用屏蔽措施,以减秒辐射;7)有可能时就进行相关的试验;8)对在高频场作用下的工作人员进行医疗保健,定期检查观测并作出记录。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微波辐射防护服,此服由绝缘外套、防护层和衬里三层组成。穿着柔软舒适,可有效地防止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四)国际上关于电磁场生态效应的科研新动态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暴露在电磁场中可能危害健康的总是极为关心。世界各国有关科技人员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研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电磁场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组织作用后产生的生物效应。在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人们对频率范围10兆赫-10吉赫电磁场的生物效应有以下几点看法:

1.当人体暴露在辐射电磁场中,外界入射场以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体组织,感应产生电汉并产生能量吸收现象。

2.能量耦合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暴露在场中人体形状、大小及场的参量。

3.一般来说,在暴露过程中能量吸收率超过能量耗散率,以致体温上升。大多数电磁场生态效应就是这种热刺激的间接结果,因此被看作热效应。

4.在内部场的场强与生物效应的烈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内部场的强度,常用该场向物体单位重量发出的能量来衡量,此能量率即通常所谓的"比吸收率(SAR)",并以每公斤的瓦数来表示。

5.有一个SAR整体临界值,超过此值就增大了健康危害效应的可能性。

6.对在局部加热比较集中的暴露部位而言,SAR整体临界值的概念并不足以防护有害的生物效应。当人体局部暴露于手持发信机的非均匀电磁场中,在人体内形成复杂的场分布。头部组织的分层结构及形状

使场更偏向不均匀分布。从比吸收率来说,场模型需更着重考虑该组织的特性差异。

7.局部过分加热将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应尽量避免头部的暴露,因为对温升特别敏感的眼睛水晶体及头脑的某些部位不宜受到局部加热。

8.为防止局部加热,对小重量人体组织的平均比吸收率必须满足规定要求。

国际上已就局部加热及整体临界比吸收率规定了暴露标准。目的是防止热效应对人及其他生物的伤害。

最近,国外文献报道,生活在0.2微特斯拉以上的低频磁场环境中,将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从早晨开始,电子闹钟、电动剃须刀、吹风机、电咖啡壶、搅拌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烘干机、洗衣机、洗碗机、电冰箱、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以及其他许多家用电器都会运转开来。走出家门,我们又会碰到电力线以及其他各种电机设备,这些设备距离人体过近,就将超过上述标准,如在400千伏高压线的正下方,磁通量可达13微特斯拉,距它30米处时可达8微特斯拉,而在距它200米时,则下降为0。1微特斯拉。另外人们受磁场作用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如每天使用剃须刀的时间超过150秒,就会给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对"电磁污染"及"电磁饥锇"的研究正在形成一门机关报的交叉学科--电磁生态学。预计今一它回迅速发展并涉及更广泛的内容。

建议

如上所述电磁兼容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迅速发展学科,预计21民纪它还将获得更加迅猛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电磁兼容研究工作也很关心,曾预告,如果现在各国对电磁兼容学科还不给预足够的重视,那么10年以后将会大大地后悔,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加速步伐急超直追。正由于EMC学科范围很宽,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如电磁场对生态的影响,在70年代URSI就作为专门议题进行学术讨论交流,今年在苏黎世等学术会议上又作为大会主要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非常重视。而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工频场的生态效应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缓慢,目前尚未制定出完善可行的工频磁场防护标准。

为此建议:

1.EMC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EMC研究工作的进展。

2.理论研究要与测试手段、测试方法并重,EMC研究,特别是工程应用总离不开测试,而国内目前尚不能生产配套的测试设备,特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支持。

3.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首先要进行EMC设计,从对已有产品的测试入手,对新产品进行EMC测试,如整机元器件的选择、工艺结构设计(接地、搭接、屏蔽、布线等)、原材料的选取等都要考虑电磁兼容性,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对产品进行EMC预测,把EMC设计到各项产品中去,以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

4.加强EMC设备引进的计划性和宏观管理近年来不少单位引进国外设备,加速了EMC事业的发展,但今后要防止重复引进,造成利用率不高,浪费外汇,要加强宏观管理,充发分挥进口设备的作用。

5.加强EMC教育

近几年科技行业对EMC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不少大学已招收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已增设EMC专门化,为EMC这门新兴学科培养专门人材,只是限于财力,每年招生人数有限,今后除了正规教育化,为EMC这门新兴学科培养专门人材,只是限于财力,每年招生人数有限,今后除了正规教育外,为了满足全国广泛的需要,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EMC才材。如开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就总的情况来看,国内对EMC得视程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继结提高对EMC的认识。在目前产品达标、创优、企业升级等工作中,应把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提到议事日程。

6.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近几年我国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访,进行参观、讲学、展览、开办短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国内学者也纷纷参加国际上的学术活动,现已与CISPR、IEEE、URSI、波兰伏罗兹拉、瑞士苏黎世、日本等国际EMC 学术会议建立了交流连系,了解到国际学术动态。吸取了不少国外先进经验,今后需进一步扩大这种交流,另一方面,这样也可扩大我国的影响,提高我国的学术地位。

摘要:电磁兼容一般指电气及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要求在同一电磁环境中的上述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现在电磁兼容工作者又进一步探讨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物的,学科范围已不仅限于设备与设备间的,而进一步涉及到人类本身,因此某些国内外学者也把电磁兼容学科称作环境电磁学。由于试验技术是电磁兼容学科中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本文将就此作些扼要介绍。

关键词:电磁兼容试验技术现状需求

一电磁兼容试验技术现状及发展需求

我国运用电磁兼容试验技术,多起始于60年代前后,当时试验室条件简陋,测量设备多半是国内自行研制的简易测量设备,测量手段也比较落后。1966年船舶先行一步,制订了自己的行业测量标准JB-854-66《船用电气设备工业无线电干扰端子电压测量及允许值》。

改革开放后,国际交往增多,国际先进的电子测量设备大量涌进市场。国内一些重要科研单位、大型生产厂家及某些高校先后兴建电磁兼容试验室,引进了成套的测量设备。

众所周知,电磁兼容领域与其它专业相比,要更多地依赖于测量,而且电磁兼容测量对试验条件的要求又很严格。因此,随着国际电磁兼容标准的与转化,我国高标准的试验室陆续建成,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扩充壮大,这为电磁兼容试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保证。

欧共体颁布89/336EEC文件以后,电磁兼容标准的效力已被认可。我国政府部门对此作出反映,出台一系列举措,如: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对外贸易合作部联合下发《关于六种进口产品实施电磁兼容强制检测的通知》,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对个人机、显示器、打印机、开关电源、电视机、音响设备实施强制性检测,从2000年1月1日起必须获得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发的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认可证书,并加贴安全认证标志后方能进口销售。

这些举措显然都要依赖于测试验证,在客观上推动了电磁兼容试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起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电气、电子产品的国际贸易将会更加频繁,大至大型电机,小至电动玩具,都要进行电磁兼容测试,电磁兼容试验的市场需求已不言而喻。

此外,国际形势的现状也无法回避外层空间的军事化以及空间与地面联合作战大型军事活动的发生。这就要求军用系统、武器装备满足更加苛刻的电磁兼容指标。军事产品的电磁兼容测试需求同样广泛迫切。

二电磁兼容试验室自动化测试继续稳步发展

的电磁兼容试验室大都以军标或民标为主,彼此适当兼顾,安装的测试设备与试验室很好配套。这种试验室可完成规定标准的规范测试,测试结果可指明受试件是否满足规定标准要求,如果超标,则可给出超标的频点及超标量值;对于抗干扰性能检测,则给出受试件的实际抗扰性电平,亦即敏感度阈值。

电磁兼容论文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 (电磁兼容原理、技术及应用) 题目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学生姓名孔建民 学号20082305903 院系滨江学院电子工程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吴大中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摘要:本文在介绍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概念上论述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关系,分析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利用电磁兼容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从根本上帮助解决电磁干扰产生的危害。例举各种情况下电磁兼容的方法,分析了电磁兼容的设计目的,展望电磁兼容的未来发展! 关键字:电磁兼容电磁干扰 一、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 (一)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的定义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对电磁兼容的定义是:电磁兼容是设备的一种能力,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 电磁兼容性包括两方面: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电磁耐受(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MI)。EMI指的是电气产品本身通电后,因电磁感应效应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周围电子设备所造成的干扰影响;EMS则是指电气产品本身对外来电磁波的干扰防御能力。 其中EMI包括:CE(传导干扰),RE(辐射干扰),PT(干扰功率测试)等等。EMS包括:ESD(静电放电),RS(辐射耐受),EFT/B(快速脉冲耐受),surge(雷击),CS(传导耐受)等等。 电磁兼容是研究电磁干扰的问题。在任何系统中,要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骚扰源,对骚扰敏感的接收单元,把能量从骚扰源耦合到接收单元的传输通道,称为电磁干扰三要素。 (二)电磁兼容(EMC)的设计目的 显然,EMC 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能够实现电磁兼容。换而言之,就是说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必须能够满足EMC 标准规定的两方面的能力:1)能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故障;2)对该电磁环境不是一个污染源。 (三)近年来电磁兼容(EMC)领域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EMC十分重视,大力发展EMC技术,制定相关的检测认证标准。如美国FCC标准、欧盟的89/336/EEC法规、日本的电波取缔法等。欧盟规定自1996年起,凡是未通过EMC认证和检测的任何电子、电工产品均不能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也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出售、出租未经EMC检测认证的电子、电工产品,否则企业法人将被监禁并不得赎出。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均有自己的EMC法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EMC的技术标准文件。 由此可见,了解EMC、EMI,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我国的电子产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磁干扰(EMI)的原理及改善电磁兼容性的措施 (一)E MI的产生原因

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与教学研究

第8卷 第2期 2006年3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 i a nji n Vocati o nal I n stitutes NO.2V o.l 8M ar .2006 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与教学研究 向永红,贺 静,王泽玲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80) 摘 要: 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分为/静态0知识结构和/动态0知识结构。在电磁学教学中,只有把教育理论与电磁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电磁学;知识结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 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06)02-0139-04 收稿日期:2005-09-26 作者简介:向永红(1967-),女,湖南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学士,主要研究物理教学;贺静(1964-),女,河北省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经济数学;王泽玲(1962-),女,天津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从物理学的本身进行研究,并从它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才可能寻找出最佳的教学结构体系。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在电磁学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即把教育科学中的/结构理论0及系统科学的一些成果与电磁学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电磁学教学结构体系,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效果是好的。 一、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学科知识结构理论指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而又被美国教育哲学家施瓦布等人完善的关于课程的理论。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掌握该学科的结构。0我们从他的代表作《教育过程》中领会他所指的学科结构是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组成的体系。但重大欠缺是他的学科结构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组成,施瓦布等人针对这种理论的不足,补充、完善了学科结构理论,他主张从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还有主体认识过程的操作/工具0一研究方法去把握结构。可见,知识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为区分起见,我们将这两个方面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分别称为/静态0知识结构一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理论知识成果和/动态0知识结构一展现了理论认识成果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学科知识结构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这样的知识结构便是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结构。结构的概念来源于系统科学,因此知识结构体系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研究。 (一)电磁学/静态0知识结构体系 电磁学是物理课中最/成熟0同时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而且在概念和处理问题方法上都是继力学之后一个新的里程碑。整个电磁学是以下列问题发展演进的。第一,电磁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电磁场是否是物质?第二,电场与磁场究竟是彼此无关的,还是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电磁场变化运动的规律如何?有什么重要的物质性质?第三,怎样描述电磁场与物质(指有质量的实物)的相互作用?各种物质的微观电磁结构如何?怎样描述物质的电磁性质?第四,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是怎样建立的?有何预言?他的实验如何作出最终的决定性判断?为什么它被誉为19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从它的建立能够得到什么重要的启迪?第五,如何用/场0的观点来定义、分析和总结电路中的概念和规律,使我们对电路有更深刻的理解?上述问题横贯电磁学整个课程之中,给予全面的回答也并非电磁学这一部分的任务,但应以此统帅全课,吸引学生关注怎样逐步解决以#139#

电磁兼容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PCB电磁兼容设计论文 学校: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电子 班级: 0902 姓名:经权 学号:200903020213

第一章电磁兼容的概念及其相关标准介绍 第一节电磁兼容的概念 1.电磁兼容定义(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EMC) 1.1.1 国军标(GJB72A-2002)中给出电磁兼容的定义是: 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并且互相不会影响各自正常工作的共存状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运行时,可按规定的安全裕度实现设计的工作性能、且不因电磁干扰而受损或产生不可接受的降级; b)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地工作且不会给环境(或其他设备)带来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安全裕度——敏感度门限与环境中的实际干扰影响下性能降级或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特性。 1.1.2 名词解释 电磁骚扰——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 注: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 电磁干扰(EMI)——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又可解释为:任何可能中断、阻碍,甚至降低、限制无线电通信或其他电子设备性能的传导或辐射的电磁能量。 辐射干扰——任何源自部件、天线、电缆、互连线的电磁辐射,以电场、磁场形式(或兼而有之)存在,并导致性能降级的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 传导干扰——沿着导体传输的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通常用电压或电流来定义。 电磁脉冲(EMP)——核爆炸或雷电放电时,在核设施或周围介质中存在光子散射,由此产生的康普顿反冲电子和光电子所导致新的电磁辐射。由电磁脉冲所产生的电场、磁场可能会与电子或电子系统耦合产生破坏性的电压和电流浪涌。 浪涌——沿线路或电路传播的电流、电压或功率的瞬态波。其特征最先快速上

电磁学论文

电磁学的发展史 摘要: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今天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在公元500年前就发现了电磁现象,但是电磁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18世纪以后. 18世纪,人们通过对电和磁的定量研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电和磁的相互联系,电磁感应、电磁场、电磁波等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早期的电磁学的研究比较零散,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同时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展用等等,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 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

电磁兼容课学习心得

电磁兼容——屏蔽学习心得 本人通过对多篇有关电磁兼容方面的论文的仔细研读和有关知识的了解,发现收获颇多,于是得到些许心得体会如下: EMC(电磁兼容)是设备的一种能力,它要求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完成它的功能,又不至于因为环境干扰而影响其正常工作。产品的 EMC 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能力。EMC 设计是通信产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EMC 设计中比较关键的一项就是有关设备的屏蔽设计。屏蔽能有效地抑制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干扰。采用屏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限制内部的辐射电磁能越过某一区域;二是防止外来的辐射进入某一区域,现有的屏蔽措施都是基于这两个目的而施行。 目前,屏蔽系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识,它在电磁兼容方面的良好性能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屏蔽系统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可以提供安全、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屏蔽系统拥有一套完整的屏蔽、接地体系,提供最完整、最全面的电缆、部件及端到端全屏蔽解决方案,以满足当今网络日益提升的需求。对于屏蔽系统而言,接地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只有正确有效地接地才能体现出屏蔽的优越性和价值。 一.屏蔽系统的应用 1.信息安全: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保证敏感数据不外漏,是选择屏蔽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用户所重视,防止信息泄露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高速网络:相对于100M和1000M的网络来说高速网络由于编码更复杂等原因,对外界的干扰更加敏感,通讯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屏蔽系统而言,屏蔽层屏蔽的不仅仅是外界电磁干扰,线缆之间的干扰也同样被隔离,屏蔽布线系统对ANEXT产生的影响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所以屏蔽系统相对高速的网络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3.特殊的传输环境:特殊的安装环境需要对外界的电磁干扰加以防护,比如建筑物附近有电台、电视台等强射频源,或者在大型动力装置附近,或者是各种的工业环境。这些环境中均有明确存在的连续或间断工作的强电磁干扰。在布线系统实施之前,虽然这些干扰对网络运行的影响很难定量分析,但使用屏蔽系

电动力学课程论文

电动力学课程论文 ——麦克斯韦方程组 物理四班 张秋红 2011012658

麦克斯韦方程组 我们都知道,电动力学是研究电磁现象的经典的动力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电磁场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以及电磁场和带电物质的相互作用。由这可知,电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电场和磁场的规律研究,进而总结出性质,方程等等。而电动力学中解释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在这里,我将阐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内容,发现过程,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应用和意义。 同所有方程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一样,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是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而建立而成的。 一,建立和内容 要说一个理论的建立,就不得不提理论的建立者。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者,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提到麦克斯韦,我们就会想到电磁波,就像提到牛顿我们就会想到万有引力一样。事实上,麦克斯韦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这一整个阶段中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继法拉第以后,集电磁学大成的物理学家,他对基础自然科学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麦克斯韦在库仑定律、安培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由它们推证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提高的成果。他是一组描述电场、磁场与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它由四个方程组成: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论述磁单极子不存在的高斯磁定律、描述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麦克斯韦-安培定律、描述时变磁场如何产生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即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以及变化的电磁场相互激化的规律。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 积分形式 微分形式 其实,麦克斯韦最初形式的方程组由20个等式和20个变量组成。他曾尝试用四元数来表达,可是并没有成功。现在所使用的数学形式

化学电源结课论文.

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摘要:质子交换膜一直以来都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研究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质子交换膜的种类不断增加,其性能也不断提高。目前,质子交换膜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全氟磺酸(PFSA)型质子交换膜及其改性膜;(2)磺化聚合物质子交换膜;(3)磷酸掺杂聚合物膜;(4)基于聚苯并咪唑的质子交换膜,本文对这几种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改性;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Abstract: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has always been a research focus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In the past decades,the number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has increased and its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constantly.At present,the types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ypes:(1)perfluorosulfonic acid(PFSA)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and its modified membrane;(2)sulfonated polyme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3)phosphoric doped polymer film;(4)based on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of polybenzimidazol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se several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Keywords:proton exchange membrane;The modification;Research progress.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课程论文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PCB电磁兼容性技术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年月

目录 一:电磁兼容性技术概述.......................................................................................................... - 1 - 二: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 - 1 - 2.1 PCB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 .......................................................................................... - 1 - 2.2 PCB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分类: ................................................................................... - 2 - 三: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原则.......................................................................................... - 3 - 3.1印制电路板的层数、尺寸选择原则............................................................................ - 3 - 3.2器件布局原则................................................................................................................ - 3 - 3.3地线与电源线的设计原则............................................................................................ - 3 - 四:信号线设计原则.................................................................................................................. - 4 - 五:PCB 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 - 5 - 六:结束语.................................................................................................................................. - 5 - 参考文献:.................................................................................................................................. - 6 -

物理电磁学论文

物理电磁学论文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与此同时,电磁也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电磁学,电磁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角落,电磁学都在发挥着它的作用。1电磁对家庭输电的影响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了,所谓的污染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垃圾,耳朵听到的噪声,鼻子闻到的恶臭,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的居室内不仅有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和空调机等家用电器,而且不少家庭中还有计算机,传真机等多种信息交流的工具,相应地,进入每个家庭的输电线强磁场对人体也特别有害处。 摘要:介绍了电磁学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和状态,对几种富有代表性的算法做了介绍,并比较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包括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以及复射线方法等。 关键词: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复射线方法 1 引言 1864年Maxwell在前人的理论(高斯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和自由磁极不存在)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并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自然界一切宏观电磁现象所遵循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著名的Maxwell方程。在11种可分离变量坐标系求解Maxwell方程组或者其退化形式,最后得到解析解。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问题的准确解,而且效率也比较高,但是适用范围太窄,只能求解具有规则边界的简单问题。对于不规则形状或者任意形状边界则需要比较高的数学技巧,甚至无法求得解析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地应用,相对于经典电磁理论而言,数值方法受边界形状的约束大为减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复杂问题。但各种数值计算方法都有优缺点,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依靠一种单一方法解决,常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因此混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电磁场数值方法的分类 电磁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可分为时域和频域2大类。频域技术主要有矩量法、有限差分方法等,频域技术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时域法主要有时域差分技术。时域法的引入是基于计算效率的考虑,某些问题在时域中讨论起来计算量要小。例如求解目标对冲激脉冲的早期响应时,频域法必须在很大的带宽内进行多次采样计算,然后做傅里叶反变换才能求得解答,计算精度受到采样点的影响。若有非线性部分随时间变化,采用时域法更加直接。另外还有一些高频方法,如GTD,UTD和射线理论。 从求解方程的形式看,可以分为积分方程法(IE)和微分方程法(DE)。IE和DE相比,有如下特点:IE法的求解区域维数比DE法少一维,误差限于求解区域的边界,故精度高;IE法适合求无限域问题,DE法此时会遇到网格截断问题;IE法产生的矩阵是满的,阶数小,DE法所产生的是稀疏矩阵,但阶数大;IE法难以处理非均匀、非线性和时变媒质问题,DE 法可直接用于这类问题〔1〕。 3 几种典型方法的介绍 有限元方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在50年代用于飞机设计。后来这种方法得到发展并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结构分析问题中。目前,作为广泛应用于工程和数学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有限元法已非常著名。

电磁学论文

生活中的电磁学 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在大约在46亿年前诞生,就在这时,电磁就与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生命形式从低等走向高等,也见证着整个生物界的一次次变革。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更是与生命紧密的联系着,小到移动电话,大到卫星通信,无一不是与电磁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没有电磁,就没有信息时代,恐怕连人类的整个文明都要倒退几个世纪了。 近些年中,人们对电磁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对磁场、电磁场能、太阳磁场能等与生命之间的能量转化和转移的研究正逐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研究方向。 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电磁炉、微波炉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而最近十分流行的蓝牙耳机,也是电磁学发展的结果。下面就具体介绍几个电磁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电磁炉 (微波炉电路图)

(1)电磁炉主要结构有两大部分构成:电子线路部分及结构性包装部分。 ①电子线路部分包括:功率板、主机板、灯板、线圈盘及 热敏支架、风扇马达等。 ②结构性包装部分包括:瓷板、塑胶上下盖、风扇叶、风 扇支架、电源线、说明书、功率贴纸、操作胶片、合格 证、塑胶袋、防震泡沫、彩盒、条码、卡通箱。 (2)电磁炉工作原理: 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 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 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 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 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 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 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 而达到煮食的目的。 (3)电磁炉的优点: 热效率高;更安全(无明火烹调好处多);更环保(卫生、清洁);更精确(温度控制准确);更多能(煎、炒、 炸、煮、炖全能);更方便(操作简单外形秀丽)。2.蓝牙

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论文 0808030317 刘玉涛

燃料电池发展及应用 刘玉涛0808030317 摘要:介绍了燃料电池的性能特点,简述了日本、美国和中国燃料电池研究发展状况,展望了燃料电池在电站、微型电源及车辆、航天航空和海洋潜艇动力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健词: 燃料电池、性能、应用前景 燃料电池是继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方式,是电力能源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其显著特点是发电效率高,可长时间连续工作,无污染,无噪声,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还具有工作温度低、无烟雾排放、伪装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军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开发新能源须考虑到能源的高效使用和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燃料电池发电效率高,不产生C02等温室气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清洁能源。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这一技术。 1燃料电池的特点 燃料电池(Fuel Cell )是一种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连续地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由于大多数电池包括各种原电池、蓄电池和储备电池等,都只能用于短时间、小范围、低电压、小电流的局部供电,不可能发展成发电设备;而燃料电池却展现特殊的发展前景,其燃料和氧化剂分别储存在电极之外,使用时只要连续不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分别供给燃料电极和氧化剂电极,它就可以不断工作,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用作,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主要有氢、甲醇、联氨、甲醛、煤气、丙烷和碳氢化合物等,用作氧化剂的有氧、空气以及氯溴等卤族元素。 燃料电池由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部电路等组成。它的主要优点是:1)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达60%一80%; 2)洁净,无污染,噪音低,隐蔽性强; 3)模块结构,适应不同功率要求,灵活机动; 4)比功率大,比能量高,对负载的适应性能好;5)可实现热、电、纯水联产。

电磁兼容论文

课程论文 电磁兼容原理与实验技术 学生姓名:袁晓强 学号:110503231 学院:机械电子 班级:装控112 摘要: 电磁兼容技术是解决电磁干扰相关问题的一门技术.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解决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电子设备产生过强的电磁发射,防止电子设备对外界干扰过度敏感. 电磁兼容(EMC)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抗干扰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从最初的设法防止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电磁干扰,发展到防止和对抗各种电磁干扰。进一步在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主动采取措施抑制电磁干扰贯穿于设备或系统的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保证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实现电磁兼容性。本文从电磁兼容标准,内容,技术,设计目的及展望未来发展! 关键词:电磁兼容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技术是解决电磁干扰相关问题的一门技术.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解决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电子设备产生过强的电磁发射,防止电子设备对外界干扰过度敏感.近年来,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电子设备日益复杂,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混合的情况越来越多、电路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这导致了电路之间的干扰更加严重,设计人员如果不了解有关的设计技术,会导致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甚至开发失败.第二,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稳定可靠的工作,减小电磁污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标准,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电磁兼容指标已经成为法制性的指标,是电子产品厂商必须通过的指标之一,设计人员如果在设计中不考虑有关的问题,产品最终将不能通过电磁兼容试验,无法走上市场. 因此近年来,电磁兼容教育也在迅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有关电磁兼容设计的书籍层出不穷,各种电子设计的期刊上也不断刊登有关的文章,另一方面,电磁兼容培训越来越受到欢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参加电磁兼容培训的费用平均为每人每天330美元,目前,已经达到450美元左右,并且企业如果需要专场培训,往往需要与提供培训的公司提前半年签订合同,由此可以看到电子设计人员对电磁兼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电磁兼容技术起步很晚,无论是理论、技术水平,还是配套产品(屏蔽材料、干扰滤波器等)制造,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我们加入WTO以后,我们面对的是公平的国际竞争,各国之间唯一的贸易壁垒就是技术壁垒.而电磁兼容指标往往又是众多技术壁垒中最难突破的一道.因此,怎样使设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电磁兼容设计技术,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挑战是

电磁学论文(电磁学在生活中应用)

电磁改变生活 一LC振荡电路应用----校园一卡通: 我们生活离不开货币,但是在校园内随时拿着一把现金很不方便,尤其还要找零,就更繁琐了。但现在我们有了校园一卡通,无论是吃饭打水,还是坐车买东西,只要在校园内有卡就能行!那么,一卡通的原理是什么呢? 其实校园一卡通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复杂,运用的都是电磁学知识,其实质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的非接触式IC卡。卡内主体就是一个集成电路芯片(IC)和一个感应线圈(LC振荡器)。但是与其配套的读卡器,也就是我们平时刷卡的机器结构就复杂得多了。内部结构分为射频区和接口区:射频区内含调制解凋器和电源供电电路,直接与天线连接;接口区有与单片机相连的端口,还具有与射频区相连的收/发器、16字节的数据缓冲器、存放64对传输密钥的ROM、存放3套密钥的只写存储器,以及进行3次证实和数据加密的密码机、防碰撞处理的防碰撞模块和控制单元。 读卡器随时都在发着频率和LC振荡器固有频率相同的脉冲,当卡靠近时,产生电磁激励,LC振荡器产生共振,导通芯片工作,读写数据。 一、涡流的应用----电磁炉 科大食堂在冬天就会卖一些煮菜,当你买的时候菜还在电磁炉上

煮着,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就可以一直有热乎乎的菜吃,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时至今日,电磁炉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它是一种高效节能橱具,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厨具。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使用时,加热线圈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明火,因此安全、卫生。电磁炉的功率一般在700~1800W之间,它的结构主要由外壳、高级耐热晶化陶瓷板、PAN 电磁线盘、加热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显示电路板、风扇组件及电源等组成。电磁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二、电磁波应用----微波炉 现在人们生活很忙碌,饭不一定能准时吃,经常到工作完成了饭也已经凉了,这时候微波炉就是我们的最好选择,因为只需食物放进去一会就热了,简单方便!在我们学校每个食堂和宿舍门口都有一个微波炉供我们使用! 微波炉里没有火,是靠微波,即高频电磁波,作为微波炉的热源。微波是频率为300兆赫到30万兆赫的电磁波。微波炉实际上就是一台微波发生器, 它产生的微波频率是2450兆赫。这种微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性,遇到像肉类、禽蛋、蔬菜这些饱含水分的食物,微波会

电磁兼容与结构设计

xxxx大学硕士生课程论文 电磁兼容与结构设计 电磁兼容概述 (2014—2015学年上学期) 姓名: 学号: 所在单位: 专业:

摘要 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加,空间电磁能量逐年增加,人类生存环境具有浓厚的电磁环境内涵。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何减少相互间的电磁干扰,使各种设备正常运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恶略的电磁环境还会对人类及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电磁兼容正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可以说电磁兼容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产生的无法避免的“副产品”。 电磁兼容一般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要求在同一电磁环境中的上述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电磁兼容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数学、电磁场理论、电路基础、信号分析等学科与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所有用电领域。 关键字:电磁兼容、电磁发射、传导耦合、辐射耦合、静电放电 1 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而信息时代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将电磁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人们对于电磁的利用无处不在。电磁日益渗入到金融、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事关国家安全的各个重要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磁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中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各部门联成一体的纽带,它与每个人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电磁空间对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电磁空间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1]。 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具有浓厚的电磁环境内涵。一方面,电力网络、用电设备及系统产生的电磁骚扰越来越严重,设备所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先进的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弱,同时电气及电子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何减少相互间的电磁干扰,使各种设备正常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恶略的电磁环境还会对人类及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只有出场设备具有一定的电磁兼容性并且适应目前这一复杂的电磁环境,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国家安全而言,构筑电磁

电磁场的相对论变换

电磁场的相对论变换 摘要:该文章我们从实验事实出发导出洛伦兹变换,接着讨论相对论的时空性质,然后研究物理规律协变性的数学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对性原理,我们把描述电磁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写成协变形式,并导出电磁场的变换关系。最后介绍运动带电粒子激发的电磁场。 关键词:洛伦兹变换、协变性、相对性原理

目录 引言 (1) 1 爱因斯坦的基本假设 (2) 1.1伽利略变换 (2) 1.2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3) 1.3爱因斯坦的选择 (3) 2 相对论力学的若干结论 (3) 2.1洛伦兹变换 (4) 2.2四维速度 (4) 2.3四维动量 (5) 3电磁规律的协变性和电荷不变性 (5) 4电磁场的变换 (7) 4.1电磁场的变换公式 (7) 4.2运动点电荷的电场 (9) 4.3运动点电荷的磁场 (12)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应用已深入到许多领域中去,要了解在这些领域中如何应用电磁场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有关的知识。本文就几个关系比较密切的发面作以简单的初步介绍,目的在于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有所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已学过的知识加深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和相对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理论和当时经典力学的时空概念不适合。这是19世纪后期物理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后问题才得到澄清。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学习相对论有助于深化对电磁场理论的了解。借助相对论可是我们知道,磁现象的出现是电荷的相对运动的结果,从而获得对电和磁的统一性的进一步认识。

电磁兼容的发展趋势

评论 电诡兼家的发展趋势 Trends i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特约评论员 Frank Leferink 在2016年深圳 举办的亚太电磁兼容 (EMC )会议上,大会 报告《干扰技术:辐射 的未来》基于技术工艺 的演进、革新和突破, 阐述了电磁兼容领域多 方面的发展趋势,孔子 曰:“温故而知新”,也 可用在预测电磁干扰(EMI )的发展中。EMI 核心内容的巨大变化是由于新 技术引入了不可预期的EMC 问题。本文将试图寻找一 些发展规律.为EMC 工程师改变工作方式提供借鉴「 EMC 与技术演进 近几十年,EMI 的问题显著增加,一些由技术演变 产生的问题可以预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号和电源完 整性(SI & PI )问题:由于电子元器件尺寸的减小和信 号开关频率的增加.互连结构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电磁场 成为了新产品的制约因素。 1992年,国际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路线图(ITRS ) 首次出版,后续定期更新.图I 给出了 2003年、2009 年和2013年ITRS 对节点电压的预测情况:2009年的 预测并没有实现,因为至今为止(2018年),节点电压 仍维持在().8 V 的区间2013年.ITRS 对节点电压的 变化趋势进行了修正.因为节点电压和噪声容限呈线性 关系,这意味着节点电压降级已经使半导体对外部的干 扰更敏感了。 时间/年 图1 ITRS 对节点电压的预测 IEEE EMC 协会(EMCS )在2016年重新命名了 研讨会的名称,从“EMC ”扩展至“EMC, SI&PI ”, EMCS 也计划出版关于SI & PI 的学报 那我们在今后 数年该如何看待EMC 、SI 和PI 呢? 根据ITRS 的预测.噪声容限将会继续减少,但是 并不会太快;逻辑半节距长度和门尺寸将继续缩小,对 高频干扰的敏感性逐渐增强。半导体行业驱动着技术演 进.即不断地在晶圆上增加晶体管的数量ITRS 在其 总结报告中阐述到,这种变化趋势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且对建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比如串扰、基底回流路径、 基底耦合、电磁辐射和热效应等,除热效应外.这些影 响都属于EMC 和SI&PI 的领域 EMC 与革新性技术 有巨大变革的EMI 问题更引人注目.因为它可能 导致威胁生命或产品延期上市等灾难性后果,从驾驶车 辆期间使用手机导致的气囊弹出及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 机等事件中.我们知道引入革新性的技术会伴随着EMC 的风险,但了解这一点,我们是否就能预测未来呢?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电力电子器件中采用创 新方法,比如当使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时, EMI 电压大概增加40 dB :电压处理能力增加了 5倍. 100 ns 内关断时间下降了 20次;而大部分干扰是由 产生的共模电流所导致,因此组合起来的干扰电 势为5 x 20=100=40 可以预测,由于技术变革,电 力电子器件的开关频率会更快,比如使用氮化铢元件的 开关,宽带隙的功率器件将使IGBT 的开关损耗下降一 个数量级,但将以增加功率转换开关波形的高频频谱分 量为代价,通常会增加20-30 HB ,这将导致对其他系统 产生无法预期的、新的高频干扰。 当与技术演进相关时,EMI 是可以(容易)预测的, 但如果技术产生革新性变化.EMI 的预测就变得困难, 因为作为EMC 工程师,很难全面了解即将引人何种“新” 技术。在许多情况下,EMC 仅被认为是一种“(法规要 求的)符合性”问题,而忽略了其原有的“(电磁环境 的)兼容性”问题。比如,智能电表在全球迅速铺开的 过程.这种情况就非常突出:智能电表的静态计量部分 很容易受到EMI 的影响,但是却有可能符合法规要求, 因为法规序言中或多或少对EMI 提出了相关的豁免条 件,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符合性”通过了,但“兼容 Frank Leferink : 2018欧洲EMC 会议主席,IEEE EMC 协会理事会成员,IEEE EMC 学报副主编 2019年第1期 安全与电磁兼容 9

哈工大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总结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总结 时代背景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在19世纪建立的一组描述电场、磁场与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它由四个方程组成: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论述磁单极子不存在的高斯磁定律、描述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麦克斯韦-安培定律、描述时变磁场如何产生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电磁学中的地位,如同牛顿运动定律在力学中的地位一样。它揭示出电磁相互作用的完美统一,而这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技术领域。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重要联系,为电磁场完整方程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截止到1845年,关于电磁现象的三个最基本的实验定律:库仑定律(1785年),安培-毕奥-萨伐尔定律(1820年),法拉第定律(1831-1845年)已被总结出来,法拉第的“电力线”和“磁力线”概念已发展成“电磁场概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的东西,它可以用来描述空间中的物体分布情况,进而用空间函数来表征。“场”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从牛顿力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从而对微观以及高速状态等人类无法用肉眼观测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864年,麦克斯韦集以往电磁学研究之大成,创立了电磁场的完整方程组。1868年,麦克斯韦发表了《关于光的电磁理论》这篇短小而重要的论文,明确地将光概括到电磁理论中,创立了“光的电磁波学说”。这样,原来相互独立发展的电、磁和光就被巧妙地统一在电磁场这一优美而严整的理论体系中,实现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深入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决定用实验来验证它。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于1886年首先发现了“电磁共振”现象,紧接着在1888年发表了《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以确凿的实验事实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和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到此,麦克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