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诗歌阅读教学

浅谈儿童诗歌阅读教学
浅谈儿童诗歌阅读教学

浅谈儿童诗歌阅读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年幼时代饱读诗书并受其熏陶,长大后定会葆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高贵的气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令人欣喜的一面是:许多学校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学生开始“诵读古诗三百首”,甚至诵读更为广泛的古典诗文,《诗经》《论语》等《四书五经》也走进了学生诵背的行列。同时,我们也看到令人担忧的一面:古典的才是经典的,古典的才是有用的,现代的就是无益的。学生只背古诗,不读现代诗;只看古典名著,很少看有时代气息的美文。我想,如果语文学习只是抱守“古典”这一孤独的舞台,只是一味地“诵古”而“弃今”,语文就不可能成为多元的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所滋养的语文素养,也必然是不健全的语文素养。难怪有识之士在《诗刊》卷首语指出:“儿童诗是诗歌事业的希望工程,一个民族如果不爱诗,这个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有悠久的诗歌传统,这是我们的骄傲,但如果今后的中国儿童只会背诵老祖宗留下的古诗,不能为自己全新的生活吟唱出全新的诗篇,我们不就成了在美的世界里永远只能往后看的民族了吗?”一、思考:源于诗歌教学不容忽视。(一)教材编排引发的思考与过去相比,新教材增加了儿童诗歌在课文中的比例。就第四册共有《字典大楼》《妈妈的爱》《杨树之歌》《春风》《青蛙与蜻蜓》《山寨》《瀑布》《歌唱二小放牛郎》《雨后》等9篇儿童诗歌。第六册共有《礼物》《梦已被染绿》《小小的书橱》《花儿也会放

风筝》《天外来客――陨石》《最美的花束》《大自然的语言》《小河的歌》《信》《草叶上的歌》等10篇儿童诗歌。具体到各册教材中,儿童诗歌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主体课文儿童诗歌占比一上 22 18 81% 一下 29 14 50% 二上 27 12 44% 二下 27 10 37% 三上 33 9 21% 三下 33 10 30% 四上 29 6 21% 四下 28 10 35% 五上 25 5 20% 五下 25 7 28% 大幅度的增加儿童诗歌的容量,其用意何在?是要培养现代诗人吗?不!这意味着编者正重新审视并回归儿童诗歌在语文教育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诗歌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教师选课引发的思考展示课、比赛课、观摩课、研讨课、调研课等公开教学活动,多数教师喜欢选择诗歌教学。这也许是老师的对诗歌的兴趣,也许是教腻了传统阅读篇目的缘故,从另一个侧面也意味着执教者将要通过课堂去收复已经沦陷的“诗”地,在当前倡导“大语文”的教学背景下,想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三)语文课标引发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更加确立了诗歌教学不容忽视的地位。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要求诵读儿歌、童谣以及优秀诗文,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这也正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回归。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文体限制开始放开,这说明诗歌教学又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有考生开始写诗歌,也有诗歌的满分作文。新课标对儿歌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从教材的高度重视、教师的热情参与到课标的方向性引导,引起我们对儿童诗歌教学的关注,因此通过查询、阅读相关的资料,对诗歌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二、认识: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倡导基本理念,而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何内在联系? 1、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能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好的诗歌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性情。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们能够感受到徐志摩那份淡淡的忧伤和不舍,能够感受到他对那片云彩的挚爱。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脍炙人口的诗句,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诗句,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陶冶情操,铸就审美的心灵。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而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产生了地心吸力、万有引力的学说。瓦特看到开水壶冒气,也海阔天空地联想想象,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莎士比亚戏剧中那瑰丽的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自然也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这说明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伦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多读儿童诗歌,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又表现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优秀的儿童诗歌作品往往多样化、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读者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正可以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如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而王海(奉贤籍农民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

有很大部分都是描写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赞颂03年“非典”时期白衣天使的作品,我们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的气氛里。这次“汶川大地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又将催发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激励着救灾战士们的士气。因此通过儿童诗歌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健全人格,学会做人。 4、促进语言积累,开发语言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而优美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因素。多读诗歌,对于学生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三、研究:

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从教材所选择的诗歌来说,落实课标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应该是不难的。但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又出现以下三种教学现象: (1)浅入文本浅出教学:这类老师认为儿童诗歌篇幅短小,寥寥数句,似乎平淡,一目了然,三下五除二地读议就没什么可讲,引导学生悟出诗歌的情感,无辙!他们认为,儿童诗歌就是识字的凭借嘛,除了识字和朗读之外,哪里还有更深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呢?特别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此现象。课堂上只让学生读读背背认认,就完事了,至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全然不顾。如《我的家》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11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撇和捺,学写4个生字。2、培养学生观察、说话、读书、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发展思维。3、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教师能够完成的是第一个目标,二、三目标却无暇顾及。有感情朗读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通过朗读的方式外显的结果。教学中,我们看到感情体验的肤浅,“有感情朗读”是千人一音,千文一调的现象。感情朗读的指导成了演练朗读的技巧,而非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川味有几十中不同的辣味,而我们外行人只知道一个“辣”味。北方人吃我们的海鲜,就一个味:腥。他们哪里知道不同的鱼类所煮出来的腥味又是不同的呢?这是认识的肤浅所致。(2)深入文本深出教学:深入研读文本以后,找不到与学生认知经验链接的融合点,只好以成人的语言,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

抽象的解释词意,强加式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诗意,教学过程单调乏味,肢解了诗歌的整体美,毫无诗意之美。学生嗅不到语言文字散发的清香,流转着的只是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体验不到诗歌所呈现的意象,感受到的只有老师强加于记忆的理解方式。如《我的家》通过三句话将幸福的三口之家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幸福、温暖”的语义比较抽象。而有的老师绕了很大的弯子进行解释,非要让学生弄清语义不可。其实这里老师不用解释词义,只需指导学生充分的读文,在联想中,在读诗中体会词义,教师也可以依托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的方法:想着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快乐生活的事情,感受家庭的亲情,从而激发爱家的情感,同时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3)深入文本浅出教学:即教师扣住单元主题,深入解读文本,揣摩出诗歌内容与主题的内在关联,把握诗歌情感表达线,抓住重点词句,并从中品味联想开去,这样诗歌的味儿才能体现出来。也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诗歌中所蕴藏着的美,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目前小语界最为盛行的观点之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但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否认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简单是简朴而不浮华,简约而不烦琐。并非学语文就是简单教学字词,简单分析内容。而是教师深入研究文本的内部结构与人文价值之后提炼出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采取简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实效。基于这些教学现象,为了帮助实验老师能对儿童诗的教学,有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我们对诗歌教学做一番思考和研究。(二)儿童诗歌的特点:诗歌——有着直

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体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性。在教学中我们接触更多的还是儿童诗,儿童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同时它又是儿童的诗,从内容到形式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和教育上的要求,因此儿童诗又具有一些属于它自己的特点:儿童诗是以儿童为对象的,为儿童的抒怀而创作的诗,有着饱满的儿童情感,语言天真,想象丰富、形式简洁、构思新颖巧妙。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是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在诗歌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诗歌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