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的一个贫民之家。正是晚清慈禧当政时期。陶行知家境贫困,自幼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从小好学,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学习。他19岁时,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在这里,他受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边学习,边任金陵大学《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他利用这个刊物,积极地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24——1926年期间,陶行知以极大的热忱竭力推行平民教育。他为“平民教育”下的定义是:平民教育是平常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教导年轻人识字、读书、爱国、做好人。这一时期,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即把发展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占中国人口85%以上的乡村。他和他的同事在多个地方创办了平民学校,积极探索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道路,虽然这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决不放弃,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积极奔走,为了祖国教育的昌盛和国家的兴旺而努力。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改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将这一理论改造成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新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所讲的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只教人死记硬背。陶知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旧教育注入了一线生机,他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改造旧教育的起点。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告别城市繁荣舒适的生活,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到农村去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但他坚持下来把学校办好。他所办的许多教育事业,大部分靠募捐来维持。个人的工资除了生活费外,全部花在教育事业上。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他自己也正是以爱心去办教育事业的。在育才学校逸少斋办公室里,挂有陶行知亲笔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他的爱是伟大的,他的爱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真正的属于人民。

陶行知是一个思想不断进步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坚信真理,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凡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无论环境如何险恶,道路如何艰难,他总是抱着拓荒者的精神勇往直前。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有消息说陶行知

已被列入暗杀名单,而他却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他是一个无私的圣者。一生只愿做大事,决不做大官,也不贪图钱财。他把他的工资和稿费几乎全部都用于教育事业。这位大教育家在北京,举家寄居在熊希龄的家里,在重庆,住在碉堡中,在上海,住在同乡的家里。他—生节俭,不吸烟,不喝酒,无任可不良嗜好,粗茶淡饭,温饱为乐,当他去世时也是“不带半根草去”。

邓颖赵同志在—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中国政协“纪念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大会”开幕词中对陶行知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她说:陶行知先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他被宋庆龄称作为“万世师表”,被毛泽东称为“人民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光辉的一生将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首先,我们要像陶行知一样,善于从国情出发,改革旧的教育,创造新的教育。

其次,要像陶行知那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人民办好教育。

再次,要像陶行知那样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尽管陶行知已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但他的政治主张,他同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他勇于探索改造旧传统教育的决心;他所提倡的创造精神,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培养都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相信如果我们国家多一些像陶行知一样的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办的更好,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起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4), 385-38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c254219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c2542199.html,/10.12677/ass.2017.64052 The Health Education View of Modern Educator Tao Xingzhi Hongjun Li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Received: Mar. 31st, 2017; accepted: Apr. 14th, 2017; published: Apr. 21st,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dopted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view of Tao Xingzhi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Tao Xingzhi’s theory,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only everyone needs, but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power. The content and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eclectic, the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the unity of teaching do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idea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build up. The modern value of his health education view is: health is an attitude of life;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heritag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The school education of “health first”;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go hand in hand. Keywords Tao Xingzhi, Health Education, Value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 刘红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收稿日期:2017年3月31日;录用日期:2017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17年4月21日 摘要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陶行知认为健康教育人人需要,是民族强大的根基,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丰富多元,以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理念,采取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还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健康教育观的当代价值为: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教 文章引用: 刘红军.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J]. 社会科学前沿,2017, 6(4): 385-38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二、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

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又如要求学生有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那么老师也要以朴素大方,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

继续教育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1)答案 1. 历史上的()作品大都有廉政的主题,因为廉政文化能够使正者褒、恶者畏,更能够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弘扬正气,遏制邪风。[5分] 多选 A 诗歌 B 戏剧 C 文学 D 戏曲 2. 三严三实对工作作风提出要求,并不是虚假,最终变成古人所讲:多磕头、少说话,功无实功,名无实名。[5分] 判断正确错误 3. 营建三严三实的氛围,要从各个方面做起,把事落到实处。[5分] 判断正确错误 4. 要留清白在人间:海瑞是家喻户晓的清官,这在明代就已经是广为传颂的事。海瑞之所以成为有争议的人物,就是在严于律己的情况下也严于律人。 [5分] 判断正确错误 5. 作为官员,要想做到三严三实,就不能逃出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能只做给领导看,只有自觉的纳入到人民群众的监督视野之中,才能真正做到三严三实。 [5分] 判断正确错误 6. 于成龙清官第一:于成龙卒于官,终年68岁,其所留私人财物只有一袭绨袍,几罐盐豉。消息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奠祭。康熙皇帝闻知于成龙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赐予和他的操守相符的封号“清端”。 [5分] 判断正确错误 7. 出自()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可以说是古代三严的楷模。 [5分] 单选 A 于谦 B 海瑞 C 魏征 D 于成龙 8. 古代官员穿官服的寓意,不仅仅是为了官员的尊严与体面,也有()的寓意。[5分] 单选 A 公众监督 B 舆论监督 C 法制监督 D 政府监督 9. 弘扬现代(),以使三严三实家喻户晓。[5分] 单选 A 廉政文化 B 廉政政治 C 廉政制度 D 传统文化 10. 落实三严三实,要从我做起,为人民做实事,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真谛。[5分] 单选 A 廉政政治 B 廉政文化 C 廉政制度 D 传统文化 11. 切忌将三严三实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有制度作为保障。[5分] 判断 正确错误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2015年8月12日10:54 阅读2131 1.1927 年6 月27 日,针对中国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形势,为制定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会上宣读了《对华政策纲要》,表明了日本对华动用武力的强硬政策。 A.“北方会议” B.“东方会议” C.“西方会议”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A.万宝山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 A.“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B.“一致对外”的方针和“积极抵抗”政策 C.“全面抗战”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1931 年9 月20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等主张。 A.《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B.《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C.《对日战争宣言》 5.1932 年5 月5 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产物,规定日军可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条件。 A.《淞沪停战协定》 B.《何梅协定》 C.《秦土协定》 6.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临刑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著名将领是()。 A.冯玉祥 B.杨虎城 C.吉鸿昌

7.1934 年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7 军团为主,由军团长寻淮洲率领,准备进行抗日斗争的部队名称是()。 A.北上抗日先遣队 B.抗日义勇军 C.抗日同盟军 8.1935 年10 月1 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了著名的()。 A.《八一宣言》 B.《战争指导方案》 C.《自卫抗战声明书》 9.1935 年1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史称()运动。 A.五四 B.一二九 C.一二一六 10.1935 年12 月17 日至25 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11.1935 年12 月27 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着重争取在西北的国民党军队上层人士是()两位著名将军。 A.宋哲元与王以哲 B.冯玉祥与吉鸿昌 C.张学良与杨虎城 13.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作战,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1935 年 11 月,()在反对日、伪军对哈尔滨东部地区的“讨伐”中在左撇子沟与敌人激战一日,不幸受伤被俘,1936 年8 月英勇就义。 A.杨靖宇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思想使我备受启迪。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知道语文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它是学生学好各科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着他的教育思想,努力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 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必定要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就没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如今的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普遍增强,陈腐的教师权威已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成了真正教书育人的前提。 作为教师,一要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及内心世界等。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七八个人围着,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定会有所不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苛求,用成人的心理和眼光对待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构建生活化师生关系的基础。二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自今对人们的影响就很大,如今看来不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往往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三要宽容学生,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犯错在所难免。学生犯错正是教师施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得注意方式方法,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收获。当然,遇到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做到宽而有度,这样才能让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英语。 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 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 ,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Wha 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情境内化,以争促学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东北辽宁沈阳过程:日本驻中国东北关东军(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贼喊捉贼),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说明日本人蓄谋已久。) 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①对日本: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②对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③对世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原因、背景) ①地理位置上: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隔海相望的国家)。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日本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朝鲜相望,而朝鲜与我国东北三省接壤。从东北三省开始进攻中国易于日本陆军的推进及后勤补给,而且东北三省资源丰富,适合做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 ②日本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 ③中国:国共处于分裂状态,当时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在南方围剿共产党,无暇顾及东北。(国内分裂给日本侵华有机可乘) 3.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溃。9月19日,日军占领了沈阳。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原因 ①.日本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清朝末年,它就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等侵略扩张行为,并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划为势力范围。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日本在中国东北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部署。 ②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已在东北制造多起事端,但是蒋介石要张学良“隐忍自重”,“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日本侵华气焰日益嚣张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 5.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东北三省人民或流亡关内(山海关)、或在日本铁蹄下呻吟,遭受极大痛苦;东北大量资源被日本掠夺,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资源;助长了日本侵华日益嚣张的气焰,使中国对侵略中国的企图更加强烈;华北失去屏障,日本加速进攻关内,使其全面侵华加快等。 6.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民族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其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侵华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妄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①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17日陕西省瓦窑堡会议)②学生: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③东北人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同敌人进行殊死顽强的斗争,涌现出像杨靖宇(书本p78)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诚然,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人物,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组织者。校长在学校中是否真正处于核心地位,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还取决于校长的自身专业的发展。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如何促进自身专业的协同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要以理性的态度去学习古今中外的理论。古今中外有关教育、心理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浩如烟海,想全部学到,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就要求校长在学习理论时,既要做到“兼容并包”,又不能“见佛就拜”,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以理性的、研究的心态,带着具体问题去定向且系统地读点书,学习一些前沿教育理论。 2.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校长只有善于经常站在巨人、名人、智人的肩上去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逐步“丰富”起来。 3.要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别人和自己的教训。任何一个校长都免不了有失误和挫折,有失误和挫折就意味着有教训。作为一个聪明成熟的校长要懂得:教训不是垃圾而是资源,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有价值,要善于借助教训的警示作用来发现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只有这样,校长的理论素养才能全方位得到提高。 二、多思索,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1.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办学思想。校长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

要在办学中学会反思,反思的重点应放在:看自己的办学思想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自己的办学思想明确不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落到了实处没有。 2.要学会比较,不断修正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超越今天,赢得明天。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会自我加压,善于超前思维,善于根据学校的一般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通过科学预测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将自己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学校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将自己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等与兄弟学校,尤其是那些强于自己的学校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多探索,努力找到自己的治校方略 1.要努力探索如何靠管理兴校。管理是校长这一职务的主要职能。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管住管死,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校长在“管”上要讲究艺术,在“理”上要讲究科学。管理的技巧是要学会用制度管人、用情感管人,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实现有机的、高效的运转。 2.要努力探索如何靠科研兴校。作为校长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当校长,要懂得治校必须先治学,治学必须先治教,治教必须会治研。校长要善于针对问题,通过教研,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服务,逐步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实践家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学习陶行知是时代所需、是实施新课程所需、更是我们教学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先生的真实写照,他与老牛做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思想博大精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实质问题,极具现代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仔细阅读《行知教育论著百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中有很多观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观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认识新课程、接受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教育局领导高瞻远瞩,非常重视学陶工作。2007年秋区教育局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为全区每位教师赠送一本《陶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我们的老师到底学习的怎样了呢?为了检阅我校的青年教师学习情况,教科室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读行知论著,谈学陶感悟”的沙龙活动,我深深感到学陶与不学陶就是不一样,老师们不只是用口学,更体现在用行动在学,把所学的理论充分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聆听几位青年教师的心得与感悟吧! 感悟行知思想,践行知理论(许静娟) 一年来,我翻阅了《行知教育论著百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行知教育论著百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 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精品】

我们不鼓励战争,但是像抗日战争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感受良多,为此谈谈我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我们不会忘记给予中国人民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支持的国家和国际友人,不会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不会忘记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仔细品味其内涵与外延,无不包涵着对学生的热爱,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的教育思想,先生的教育实践,先生的高尚情操,先生的责任意识,先生的奉献精神,无不显示出伟大的”师爱”精神。 怎样才能把爱献给教育,让爱的春风吹拂每一位学生,让爱的阳光照耀每一位学生,让爱的心雨滋润每一位学生?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为人师十多年了,这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我们都常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 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却总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那就是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引路,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当清晨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眸;当夜深人静时,欣赏孩子们那一篇篇优秀习作,我们才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幸福。正是因为对学生的爱,我们甘为人梯、心怀淡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荫。是啊,教育事业正是叶的事业,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让我们用大爱呵护童心,用智慧孕育成长,用赤诚开启心灵,用希翼放飞理想。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自己的双手写下忠诚,在无悔的事业中托起明天的太阳! 师德师风学习培训感悟文章c 何谓师德?师德就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90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字号大中小】【论坛】【打印】【关闭】 (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我们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由于地位的变化,现在又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权力,如果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就会滋长脱离群众的危险。全党同志必须时刻警惕这种危险,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挫败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党只有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才能胜利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总的说是好的。但是,这些年来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有的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我们必须坚决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弊病,大力加强党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这对于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们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并执行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广大群众基本上是满意的。但在具体工作指导和某些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缺点和失误。积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1)制定政策措施,拟制工作计划,决定重大事项,务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有的重大决策在实施前还需要经过试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广义上指的是一系列的抗日纪念日。《全国年 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发布的有关法定节日的抗日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另有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日等。 七七抗战纪念日(7月7日) 为纪念国耻七七事变的发生设立。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 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 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用 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 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 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 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 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 九一八纪念日(9月18日) 为铭记国耻九一八事变而设立。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了九一 八事变,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 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 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 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其他节日 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日(8月15日) 重庆夏季时间8月15日晨7时(即北京时间晨7时),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重庆、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1949 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曾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政务院规定九月三日为抗日战 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布了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 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过去,在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往往把日 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的第二天――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连政府部 门也曾在1949年12月23日的相关通告中发生失误。应确定的是,法定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9月3日,而不是8月15日。另外,中国香港规定抗日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

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杨文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本人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

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本人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如偶尔说脏话、对学生发火、上班纪律性不强、知识点没认真落实等,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的缺点和错误,争取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改进和改正,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