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粮食流通发展规划

淮南市粮食流通发展规划
淮南市粮食流通发展规划

淮南市粮食流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1—2015年)

淮南市粮食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现状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节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第三节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第四节规范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第五节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第六节强化粮食执法保障体系

第四章产业布局

第一节仓储设施建设布局

第二节现代粮食物流布局

第三节现代粮油加工布局

第四节粮食产业园区布局

第五节粮食市场建设布局

第六节粮油质检站点布局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第三节深化企业改革

第四节推进科技创新

第五节加强人才建设

第六节引导科学用粮

前言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科学编制粮食流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安徽省粮食流通发展规划》等。

第一章发展现状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粮食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粮食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宏观调控、依法监管、产业发展、行业服务四大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市粮食局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粮食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五年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两个增强”。一是粮油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在原有国家和省级储备的基础上,我市又先后建立了市级原粮储备和成品粮油储备,率先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市级储备粮油计

划。凤台、毛集建立了县级粮食储备。市局荣获全省“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活动先进单位,多次荣获全省粮食调控工作先进单位。二是粮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先后出台了《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全市建立了6个粮油价格监测点、4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2家粮食应急供应单位。“十一五”时期国有粮食企业累计销售粮食110万吨,有力地调节了粮食市场价格。2010年,我市军粮供应管理工作受南京战区表彰,市局多次荣获全省军粮供应先进单位、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

五年来,粮食收购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两个满意”即政府满意、农民满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粮食收购价格稳步提高,混合麦、白麦、中晚稻和粳稻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了47%,其中粳稻提高了71%,累计收购粮食116.5万吨,小麦收购量占市场商品量的58%,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维护了农民利益。

五年来,粮食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实现了“一个超额”、“两个突破”、“三个倍增”。“一个超额”:“十一五”末全市入统粮油加工产值突破25亿元,较“十五”末增加18.45亿元,提前2年超额完成省粮食局“518”提升工程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两个突破”:一是首次出台粮食流通产业扶持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扶持政策和组织保障,设立了粮食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推动了粮食产业发展。二是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新时代粮食物流中心和省“861”项目新河粮食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景运粮食产业园完成一期工程1.9万吨标准化储粮仓建设。“三个倍增”:一是“龙头”企业实现倍增。与“十一五”初相比,我市年销售收入亿元左右的粮油加工类龙头企业由3家增至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家增至10家,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由3家增至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家增至26家。4家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国家粮

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凤台县“桂顾马尚”面粉加工集群已集聚面粉加工企业13家,年设计加工能力73.8万吨,2010年完成产值74967万元;毛集实验区夏集大米加工产业集群经多年整合,集聚大米加工企业34家,年设计加工能力49万吨;朱马店优质糯米加工产业集群和以佳益米业为核心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二是粮食订单实现倍增。与“十一五”初相比,全市龙头企业优质粮生产基地由20余万亩增至45万亩,粮食订单由20余万亩增至55万亩。三是粮油品牌实现倍增。创建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2个。有机食品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名牌产品从2个增至4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从1个增至4个、省著名商标从1个增至6个、绿色食品从4个增至8个。市局先后多次荣获全省粮食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

五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四大改善”。一是资产状况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完成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性挂帐的核销工作,依法核销16317.72万元经营性挂账。资产负债率下降8.93%,企业净资产净增3658万元。二是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国有粮食企业连续五年实现盈利,盈利总额达183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三是仓储设施明显改善。共筹措资金5526万元,新建、改建、维修一批仓储基础设施,新增仓容4.5万吨,全市总仓容量达56万吨;科学储粮水平明显提升,粮食“四散化”工作开始起步,仓储配套设施大幅增加,全市粮食仓储管理达历史最好水平。四是安全稳定形势明显改善。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储粮、安全防火无事故,市局多次荣获全省安全储粮先进单位、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从全市信访大户转变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五年来,服务质量不断优化,重点着力优化“四项服务”。粮食部门坚持把服务“三农”、服务民生贯穿于粮食流通工作的全过程。一是优化为农服务。省粮食局在全省推广淮南“粮食收购一站式服务”模式,全市“粮食收购一站式服务”示范站达19家。先后组织实施五期新农村科学储粮示

范工程,全市有4499个农户实现了科学储粮。二是优化市场服务。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291份。成立了粮食行政执法机构,积极开展执法检查,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市局荣获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凤台县荣获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先进县,并通过国家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县复审。三是优化行业服务。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资金、项目等优惠政策。着力加强粮食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四是优化民生服务。“安徽淮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挂牌成立。积极探索我市“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五年来,粮食部门整体形象不断提升,重点开展了“四大建设”。一是注重市局机关建设。粮食行政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制订实施了《关于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管理改进考核考评办法的意见》。二是注重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培养选拔企业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企业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家国有粮食企业被命名为全省粮食行业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四是注重职工素质建设。先后两次成功举办全市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市局荣获全市文明单位、市直文明机关标兵、创建“五型机关”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新形势下,淮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我省实施《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将为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

物质基础。二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研究制定扶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快淮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三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为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四是国家交通运输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物流、信息流,为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五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推进粮食园区建设、加快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推动粮食市场和现代物流建设、促进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产销协作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六是国家加强粮食法制建设,《粮食法》已立项,将会对规范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粮食宏观调控任务十分艰巨。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粮食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二是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现有仓储设施布局不平衡,统筹利用不够,相当部分仓储设施老化。现代物流发展瓶颈较多,便于散粮转运的仓形少,物流中心项目小。农村储粮条件亟待改善。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快,经营机制不活,投资主体单一,资产质量差,经营观念落后,管理粗放,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粮食产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粮油加工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初加工产能过剩,深加工水平不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粮食产业园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五是粮食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粮任务十分艰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现行粮食流通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粮食流通管理工作的需要,粮食流通监管难度仍然很大。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淮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粮食形势新变化,顺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要求,以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宏观调控,加快产业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依法管粮,力争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上有新跨越,在粮食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上有新提升。

第二节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有效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方式转变到科学布局、调整仓型、更新设备、完善功能上来;加快现代粮食物流建设,把流通方式转变到“四散化”上来;加快现代粮油加工业发展,把经济增长转变到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上来;加快粮食园区建设,把建设重点转到扩区增容和转型升级上来。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大力倡导科学储粮和循环经济,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升级。

——坚持改革发展。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在企业布局上进行战略重组,在企业经营方式上进行战略转换,着力做强做大骨干粮食企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变资源优

势为竞争优势,推动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坚持协调发展。搞好粮食流通与生产、消费的衔接,实现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统筹粮食宏观调控、粮食产业、粮食市场、现代物流、质量检测、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粮食购销平衡,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粮食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粮食园区建设全面发挥效益,粮食物流快捷顺畅,粮食市场建设健全有序;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更加明晰,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全面推进,粮食流通法治化建设取得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6332”工程,认真组织实施淮南市粮食工作“1345”提升计划。“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粮食收购量100万吨;“3”:加快粮食产业园或粮食中心库建设,至少建成3个,争取建成5个;“4”:完善4大体系即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行政执法体系、粮食应急管理体系;“5”:实施5大工程即粮食产业化提升工程、粮食站库改造升级工程、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放心粮油”工程、“粮食收购一站式服务”工程。做大做强3家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进入全省30强;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努力推进淮南现代粮食产业科学发展,确保淮南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1—2015年淮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根据《安徽省粮食流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工作要着力完善六大体系:

第一节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督促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十二五”期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收购量不少于100万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性粮食拍卖和合同履行情况监管,确保粮食

销售顺畅。完成军粮供应任务,保证军粮供应质量。

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地方粮油储备任务,地方储备粮达到XX万吨,食用植物油储备达到XX万吨。完善轮换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费用补贴。适当增加成品粮应急储备规模。探索建立动态储备粮管理机制,保证15天以上消费的储备量。完善储备粮监管制度,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完善粮食应急预警机制。抓好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价格和供需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对粮食加工、供应、储运等应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应急工作需要。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粮食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

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主动加强与销区的联系,巩固和完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建立健全以购促销、产销衔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产销双赢。

第二节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加强粮食购销网络建设。重点围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安徽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按照国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站库改造升级工程,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粮食仓储能力,加大仓房维修改造力度,满足粮食收储需要,改善仓储条件,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加快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大幅度提高粮食物流“四散化”比重,到2015年达到95%以上。

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完善仓储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全面推进

仓储管理规范化、人才队伍专业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提高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双低”储粮比例。继续实施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扩大示范范围,做好跟踪服务,提升示范效果。

第三节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稻谷、小麦、油料精深加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的发展思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由传统粮油产品向生态、绿色、有机、营养粮油产品方向转变,向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方向延伸,加大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努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加工链条。在巩固和提高现有粮油加工业水平的基础上,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合理调整粮油加工业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推进粮油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和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发展优势、特色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培育3家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米、面、油各培育加工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家。大力推进优质粮工程,紧紧围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和全市“双百工程”建设,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推动粮食订单生产,鼓励和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流转,加快粮油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放心粮油示范工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加快城市连锁店、农村服务社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影响,提高我市粮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

的份额。

促进粮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创造条件扩区增容和转型升级,加强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将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5个现代化、多功能大型粮食产业园区。

第四节规范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培育和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加强粮食经纪人的规范化管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搞活粮食流通。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格执行收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粮食收购行为,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发展粮食零售市场。根据城乡不同消费环境、消费层次和消费特点,以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示范工程为载体,构建购粮方便、质量安全、环境良好、诚信规范的粮食零售市场体系。加强和稳固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国家、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发展到20个。全市建设和完善100家城市社区和农村“放心粮油”直营店或经营店,使“放心粮油”销售网点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用粮的供应主体和农村居民生活用粮的供应骨干,保障居民粮食消费安全。

第五节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完善粮食

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制度,开展粮食质量抽检和原粮卫生专项调查,适时发布粮食质量信息。重点做好各级储备粮质量年度抽检、陈粮出库检测和完善、索证、溯源制度。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粮油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站)1个,主要承担指定区域内粮油质量检验、收获质量调查和原粮卫生调查及品质测报任务。建设县级质检站10个,承担县级质量检测任务。建设基层企业化验室50个,主要承担粮油出入库检测和粮油储存期间质量监测。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第六节强化粮食执法保障体系

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以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工作重心,以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为目标,加强粮食法制和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健全省、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三级执法工作体系。建立执法资格培训与业务素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考核和管理体系,建设高素质的监督检查执法队伍。完善政策性粮食库存监管、质量监管、竞价销售出库监管和收购市场监管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体系;建立粮食经营者信息档案数据库,加强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交流,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网络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管粮。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强粮食法制宣传教育,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粮食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六五”规划,为国家《粮食法》的出台和依法管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地方粮食法制建设,开展粮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完善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方式,形

成经营活跃、管理规范、流通顺畅、供求稳定、安全卫生的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积极性,依法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第四章产业布局

第一节仓储设施建设布局

一、中心骨干粮(油)库建设布局。全市每个县、区建设一个中心粮库。中心库仓容规模:1.5-3万吨。仓型:以高大平房仓为主。

专栏3:仓储设施建设布局

二、进一步扩大农户科学储粮范围。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户科学储粮总户数达1.5万户,进而示范带动全市约 15 %的农户开展家庭科学储粮。

第二节现代粮食物流布局

按照“两通道七节点”的总体布局,建设现代物流项目。

一、码头散粮中转库项目。在淮河及其支流上重点建设粮食专业码头及散粮中转仓项目,在靠近社会码头建设临港散粮中转库,以提高水路中转能力。

二、铁路散粮中转库项目。在重要物流节点、主要交通枢纽,依托铁路

专用线或铁路货站建设散粮中转库项目。

三、散粮运输工具项目。按照省内粮食流通量和作业需求,重点发展散粮汽车和1000吨级以下散粮船舶,推行公铁水集装箱运输与规模化散粮运输方式,重点扶持和引导具有社会化运输服务实力的大型储备粮库和物流企业。

四、散粮接收发放设施改造项目。选择处于重要节点上的储备库、中转库和大型粮油加工企业,提升其散粮接收发放功能,包括散粮火车、散粮船舶、散粮汽车及集装箱的装卸设施。通过设施功能提升,扩大散粮运输需求,提高“四散”效益。

五、粮食物流信息系统项目。建立省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重点省辖市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粮食配载、信息发布、粮食安全预警、粮油市场监测、粮食储备监测等子系统。

专栏4:现代粮食物流布局

第三节现代粮油加工布局

一、调整优化粮油加工布局。根据我市粮油种植优势区域分布情况,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巩固和提高现有粮油加工业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合理调整粮油加工业布局。

粮油加工区域和结构布局

二、龙头企业布局。通过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培育3家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带动力和辐射力强

的大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布局

三、粮油加工项目布局。重点扶持稻谷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小麦加工500吨以上、油料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项目。

要在现有粮食园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扶持30个大型园区。

第四节粮食产业园区布局

按照规模大、功能全、现代化、效益好的原则,主要在现有粮食园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扶持5个大型园区:淮南市新河粮食产业园、淮南新时代粮食产业物流中心、淮南景运粮食产业园、淮南市九禾粮食物流园区、凤台县粮食产业园区。

第五节粮食市场建设布局

一、粮食收购市场布局。依托我市多元化粮食收购主体、粮食种植结构和收购网点分布,重点做好凤台县、毛集区、潘集区收购市场规划,努力扩大收购点辐射能力。

二、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以淮南市粮食批发市场为主体,继续做好凤

台县、毛集区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粮食批发市场的外延,形成覆盖全市的粮食市场体系,使之成为保障本区域成品粮供应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淮南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万吨以上。

三、粮食零售市场布局。以开展“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为载体,以军粮供应站和连锁店为基础,以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服务。

第六节粮油质检站点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粮食质检机构资源,按照粮食流通和监测工作量进行整合,加强区域质检网络建设,侧重市级质检中心投资,完善县级粮食检化验室基础设施。形成省级质检中心、区域性质检机构、县级质检站、基层企业化验室四级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粮油质检体系布局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流通产业事关粮食生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市场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保障。要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粮

食流通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粮食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协调解决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发改、财政、农业、科技、经信、工商、质检、国土、税务、农发行等部门应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市粮食局全面组织实施淮南粮食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年度组织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各级粮食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完善地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化两千亿跨越工程的意见》,围绕到“十二五”末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的目标,提出推进措施,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项目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争取国家投资、省级及地方财政预算,用好粮食风险基金,落实国家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等途径,加大对全市粮食流通产业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落实地方储备粮油的各种费用补贴,加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建设投入,加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继续安排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贴息,设立中长期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加大财政参股比例和贷款贴息。争取财政投入支持粮油质检体系建设,继续支持新农村科学储粮。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要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所需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粮油收购。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产业园区、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仓

全国粮食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粮食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党政人才队伍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四)加大力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五)创新人才选拔配置机制 (六)完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七)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1 —

(八)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九)加强人才培养基础建设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四)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五)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六)行业人才结构优化计划 (七)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人才建设工程 (八)粮食现代物流人才开发工程 (九)人才培训基地支撑工程 (十)人才信息服务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加大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 (四)营造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2 —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为国家粮食流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粮食行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市场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行业各类高层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全国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国粮食流通产业的科学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国家粮食局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粮食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粮食行业人才激励机制,行业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成长与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粮食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粮食流通事业发展需要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比 —3 —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粮食产量无疑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同时,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关注农村居民收入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将就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粮食产量关键作用的因素。 二.研究方案与数据的搜集统计: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面积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模型建立需要选取其中五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农业化肥施用量(x1),粮食播种面积(x2),成灾面积(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业劳动力(x5)。表中列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拟建立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表1 中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资料

2000 46218 4146 108463 34374 52574 36043 2001 45264 4254 106080 31793 55172 36513 2002 45706 4339 103891 27319 57930 36870 2003 43070 4412 99410 32516 60387 36546 2004 46947 4637 101606 16297 64028 35269 2005 48402 4766 104278 19966 68398 33970 2006 49804 4928 104958 24632 72522 32561 2007 50160 5108 105638 25064 76590 3144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8)。 研究假设: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粮食播种面积(x2)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成灾面积(x3) 与粮食产量负相关 农业机械总动力(x4)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农业劳动力(x5)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三、模型的估计、检验、确认 1.画散点图

(发展战略)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2008-10-14 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其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一、下大力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集团公司人才观 集团公司人才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用人原则是“重品质,重能力;重业绩”、“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招用方法是“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集团公司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就要吸引和培养大批一流的人才,建功立业,共同拼搏。 (二)人才来源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开放式用人,不分国度、不分地域、不分人种,公开公正选聘高层次人才,主要是单位的负责人和行业、部门的领军人物以及重要的业务骨干,要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创业平台,凭业绩、凭能力享受待遇。要放开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本行业内人员,相关、相近行业优秀人才,只要热爱石油行业,也可引进、培养,使其尽快顶岗,以弥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缺少的人才。 对内,要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使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优秀人才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建立长远的人才梯队。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建立人才库,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帮助他们在管理上、技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以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 在业绩和能力考核中的优秀员工、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的优胜者、各个项目克难攻关的尖子人物、设计研发和生产经营的业务骨干、以及开拓市场业绩突出的高手,通过领导班子或群众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经过综合考核按规定程序进入集团公司各级人才库,并按照要求确定目标、确定计划、确定培养人员,认真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在做好骨干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的同时,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紧缺人才可以采取借用、项目合作、产品外包、劳务结算等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三)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无论从企业人才培养整体布局上,还是对人才本身知识、能力结构培养上,都要以整体为主,全面规划,系统考虑。 二是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才是集团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和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原则。 三是责任原则: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七)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1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粮食主要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 (八)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九)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 (十)谋求与外资外贸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总之,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发现并改进我国现在在粮食流通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先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不断强化专属我国的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印州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以及引导物流业大发展.商业经济文萃,2011 2.曹正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经济文萃,2011 3.刘春浦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粮食流通技术,2004 4.王遐见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2 5.张峻岭散粮集装箱装卸运输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研究.粮食加工,2009 6.唐蕾蕾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2009 7.邢小苗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8 8.杨海民粮食物流通道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 9.朱东红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分析.物流技术,2005 10.廖红丰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 11.杜长乐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农场紧急管理,2005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 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强化五大举措发展粮食生产计划

强化五大举措发展粮食生产 计划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国家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已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十大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时刻牢记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发展粮食生产的社会责任不能丢掉,积极采取五大举措,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 近年来,县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巩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初,全县均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同时在每年初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题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管委会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建立完善责任考核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年,全县将按新增粮食产量1.5亿斤的目标,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广泛推行水稻高产创建,重点在6个乡镇兴办6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切实将国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国家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把惠农政策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的手中。一是认真落实农民负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种田负担。二是认真执行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确保补贴资金据实和及时足额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三是认真开展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经营权。四是认真宣传和执行国家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维护粮农利益。年,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后,全县通过三级干部会议、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了及时的宣传。五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年,全县实施占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XXX 个,新增耕地1XXX亩,同年12月,国土部、农业部在成功举办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的揭牌仪式。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县三面环水,既是一个水资源大县,也是水灾害大县。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稳产高产,近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较好地改善 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改善生产条件。近几年来,县每年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田等级。年,全县实施国土整理项目7个,建设规模17万亩,总投资XX.X亿元。二是通过大力实施国家重点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第58卷第6期2000年12月 气 象 学 报 A CTA M ET EOR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l.55,N o.6 D ec.,2000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Ξ 王建林 王宪彬 太华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 文中在计算气候生产力的基础上,将粮食产量分离成经济技术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利用化肥施用量、一季稻种植面积百分率和1~3月份平均温度分别建立它们的预测模型。此方法 计算简单、预测时效长、准确率较高,在业务服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力,产量分离,预测方法。 1 引 言 自1970年代后期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研究在中国开展以来,无论是预报方法还是预报精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代初实施业务预报服务以后,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随着业务服务的深入和拓宽,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原先的预报模型,这些改进一方面表现为方法本身的更新,重要的一方面则是预报时效的提前。 目前,业务应用中的多数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模式,都是将农业产量(实际产量)分离成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1]。趋势产量一般用数学方法(滑动平均、分段直线、抛物线、指数等)求得,气象产量首先由趋势产量和农业产量之差求得,然后再与气象要素建立预测模型。经过上述分离的气象产量反映的是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的产量波动,而不是反映某一年的粮食作物在自然状态下(纯气象条件下)能生产多少千克粮食。 这些模式一般都在作物收获前1~2个月进行预报,且无法反映农业投入、种植结构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业务服务的需要。 本文拟从气候生产力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农业投入和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测模型。 2 资料与方法 文中所用全国粮食产量资料、农业投入资料、种植结构资料和粮食作物复种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气象资料选取全国40个代表站1961~1995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 Ξ初稿时间:1997年12月9日,修改稿时间:1999年10月11日。  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383003)。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规划纲要

- ****公司 人 力 资 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2014年12月28日

目录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 指导思想 (5) 主要目标 (7)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人力资源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意图,明确人力资源工作重点,用以引导公司人力资源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方向,是公司员工提升技能水平、谋求自身发展、获取更高薪酬待遇的行动指南,也是公司履行以人为本、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合规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服务全体员工的重要依据。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首先是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决战阶段,更是公司深化精益管理、争创一流、实现二期项目落地、突破发展瓶颈、获得企业新生的重要时期,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企业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转变观念,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2011-2014是我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年。在公司经营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下,正是由于集团公司强有力的经济、资源支持,使得公司当年扭亏、连续三年盈利并取得优秀业绩。公司人力资源面貌也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组织机构及劳动组织定员的改革,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诞生,职工薪酬体系的优化,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前面覆盖,全员绩效管理有力推进,员工培训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两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员工发展通道,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合规,等等。 当期,由于国家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集团公司以煤炭经营为主的特点,且在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公司二期发展尚不明朗的状况下,我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发展受阻,员工职业发展平台不够宽广,内部流动性不强。 二是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在CPI持续增长,生活成本日益增长的压力下,员工要求增加薪酬待遇的愿望较为强烈。 三是企业发展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对提高自身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学历水平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 本现代化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粮食管理 【发文字号】锡政办发[2013]196号 【发布部门】无锡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2 【实施日期】2013.08.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意见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3〕196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22日 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意见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的重要时期,粮食流通现代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无锡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改委《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7-2015)》、省粮食局《江苏省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粮食局关于推进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3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国内粮食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紧平衡状况,粮食流通工作正进入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大,帮助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供应的任务越来越重,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管服务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范围越来越广”的新阶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粮食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建设,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产业化步伐加快,依法管粮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无锡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粮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粮食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多,确保全市粮食稳价保供对发展粮食流通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建设,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粮食工作层次和水平的需要。 二、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标 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颁布单位】国务院 【文 号】国发﹝1998﹞35号 【发文日期】1998-11-07 【实施时间】1998-11-07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中共中央*局常委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七日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围绕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

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上做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粮食品种实现了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初步扭转了大量亏损的局面;制止了粮食收购资金的挤占挪用,实现了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改革步伐。但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不少干部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识不足,工作不够主动、扎实,贯彻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不够得力;有些地方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完全到位;粮食收购市场还没有完全管住,私商粮贩违法收购粮食屡禁不止,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销不出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人员多、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切实扭转,不少企业仍在发生亏损。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要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必须从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形成秩序井然的粮食收购市场,确立地方政府层层负责的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此,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 确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 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身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在人财等方面与粮食行政管理机制彻底脱钩,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尊重和保护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这一前提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原则上以现有乡(镇)粮库(站)为单位,或者因此制宜,在几个乡(镇)或一个县(市)范围内组建粮食收储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在企业自愿和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粮食收储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组建联合销售公司,以利面向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发挥联合优势。 (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报务质量。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价由各省、自治区、直

卫生部关于印发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04-2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我要评论(0) 更改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卫人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统筹推进其他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制度与机制创新 (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 (三)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管理制度 (四)完善村级卫生人员管理制度 (五)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六)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 (七)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八)创新医药卫生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九)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十)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四、重大工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 (二)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 (三)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 (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 (五)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落实重点任务 (三)建立评估机制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 序言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3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53人。然而,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以及国际人才竞争的新特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今后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带来新的挑战;一些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与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突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政策,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医药卫生人才支撑。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发展,为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医药卫生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强化基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丽水市粮食产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粮食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粮食稳,天下定”,“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的理念。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粮食生产现状 近几年丽水市耕地面积稳定133-134万亩,其中水田120万亩,人均耕地半亩左右,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欠发达地区。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大幅减少到恢复稳定的过程。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150.6万亩、总产48.1万吨,粮食生产跌到近年的谷底。2004年以来,随着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出台和粮食价格的涨升,粮食生产开始回稳, 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163.94万亩,2005—2007年三年平均粮播面积167.1万亩。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稳定面积和稳步提高产量增加,有效供给和提高自给率是今后粮食生产的努力方向。 (一)粮食生产的构成和特点 2004年以来,尽管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生产中的春粮(其中以小麦为主)、早稻和连作晚稻总体上呈连年下降的情况,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也在不断降低。 1.粮食生产构成情况 据2007年实际完成的粮食生产各项指标,全市粮食生产的构成情况: ①水稻:面积100.4万亩,总产41.76万吨。其中早稻6.87万亩,单产369公斤,与上年比较面积减1.51万亩;晚稻93.53万亩,单产419公斤,总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方案计划办法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集团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集团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二级子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

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1、关键岗位继任者与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内部兼职; 4、人才调配; 5、在职辅导、在职培训与内部讲师队伍的建立;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第六条适用范围 集团公司各职能部及二级子公司 第二章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的甄选 第七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集团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八条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基于“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假设。 (二)关键资质:基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人做得比其他人好,绩效好的人与绩效平平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他们的高绩效”的假设。

粮食物流发展规划

附件: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八月

前 言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编制,是指导今后十年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 本规划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项目和实施的配套措施。 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形成全国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在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发展改革和粮食部门及大型粮食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

目录 一、现状与挑战 (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5) 三、主要任务 (6) (一)推广散粮运输方式 (6) (二)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 (7) (三)形成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 (7) (四)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 (8) (五)加强技术设备研发和标准化工作 (9) (六)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9) 四、建设项目 (9) (一)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 (9) (二)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 (10) (三)增加散粮运输工具 (10) (四)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设施 (11) 五、政策措施 (11) (一)改革体制 (11) (二)完善政策 (11) (三)加大投入 (12) (四)培养人才 (12) 专栏一 散粮物流节点布局 (7) 专栏二 六大通道粮食流量预测 (8) 专栏三 散粮中转库规划表 (10)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

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至期间,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1571.99万元,其中:资产安置564.7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160.75万元,失业金、养老金317.8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98.74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职工数的25.5%。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五年) 一、人力资源定位 ***公司经营目标是“到****年年产量达到***万元,人均工资在***元,员工总数达到***人”。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定位为:培养与引进人才双管齐下,为公司发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建全高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薪酬福利制度与政策;为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服务。 二、人才需求与配置 1、****年的经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人力资源配备现状。总体来说设计比较薄弱、市场营销、技术人员比较紧缺并且他们的开拓能力不强,这二个部门的工作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生产技术骨干偏偏少,技术工人数量也略显不够,且这类人员中年纪在30岁以下的人员很不稳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2到3年内我公司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 近期我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重点是技术人才,市场营销类的中级人才(能力较强的营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其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及时补充生产技术工作,培养一些技术骨干,同时公司还需要为长远的经营战略储备一些人才。 2、市场供求分析与评估 **是***二线城市,主要经济以旅游为主。因此**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与中高级管理人才存量较小、结构不合理,且外流较多。加上这两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与企业急剧增长的需求矛盾,使得人才供求关系失衡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制造业发展如火如茶,各**制造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中、高级技术、设计、营销类人才本来市场存量就很少,再加上人才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本地的中、高级机械制造类的人才成了风毛麟角,市场供给量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公司综合管理部在做人才招聘的同时,坚持做到向外采取有效招聘策略及时为公司招聘合适的人才,对内做好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为公司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

集团公司管理系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推进《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为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人才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集团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7421人,员工平均年龄31.38岁,其中男员工12163人,占比69.8%;女员工5258人,占比30.2%;少数民族员工3266人,占比18.74%。本科以上学历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11.29%;大专学历4153人,占员工总数的23.84%。 三支队伍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71人,技术人员2131人,技能人员14619人。 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注:管理人才队伍现有集团公司级管理人员120人,子公司级管理人员551人,其中女性82人,少数民族39人,80后管理人员(35岁以下)238人。 技术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聘用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12人,主任级37人,副主任21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71%。 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50人,高级工197人,中级工1485人,初级工181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1.74%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团公司的三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断增多,人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在管理经营、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公关、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数量逐年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集团公司加快各类人才培养、选聘、使用等方式和机制创新,建立了培养引进的开发机制、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了集团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创建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