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庄子的)“虚静”说

[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提出]《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内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影响]“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⑤问答题:回答问答题也要有三个部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内涵,收尾的总结。

1什么是孔子的“诗可以怨”?“诗可以怨”在文学史上的有何影响?

[提出]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容]“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诗可

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

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

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

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

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

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

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

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

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

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

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

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

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

理论。

[总结]总之,“诗可以怨”成

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

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谈谈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

录”精神和它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实录”是司马

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

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

《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

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内容]“实录”就是班固所说

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即真实地记述历史人物和

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

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

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

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

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

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

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

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

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

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

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

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

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

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

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

恶”的“实录”的精神。这种“实

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

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

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

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

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

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

“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

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

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总结]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

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

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

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

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

为“诗史”就是一例。

[提出]《毛诗大序》以风、赋、

比、兴、雅、颂为诗“六义”,提

出了诗“六义”。本来风雅颂是《诗

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

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

的新说法。[内涵]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风,指诗能讥刺上政,有讽刺

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

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

指诗歌有“感发志意”的作用;雅

是正的意思;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

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

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

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影响]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

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3问答题“谈谈司马迁写作《史

记》的‘实录’精神和它的影响。”

可以像简化成如下的答案:

[问题的提出]“实录”是司马

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

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是东

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

赞》。

[内容]“实录”就是真实客观

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

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

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

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

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

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

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

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

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

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

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

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

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

嘴脸。

[总结]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

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

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

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

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

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

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

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

一个原则。

3什么是孔子的“兴、观、群、

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在《论语》里提出来的(注,这里

简化了《论语》中的篇名和孔子的

原话)。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

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

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

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

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

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

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

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

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

主义传统的形成。

4“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

篇序》”一节思考题1说:结合陈

子昂的诗歌作品,分析他提倡的“风

骨”的内涵。

我们知道,陈子昂的诗歌不无

病呻吟,不吟花弄月,而是言有所

指,诗有兴寄,语言有骨力有气势,

正如他自己所说是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例如他的名诗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气势何等的雄壮,境

界何等的阔大,语言又是铮铮作响,

掷地有声。而其内容,前人就认为,

是阮籍“广武之叹”,是叹世无英

雄,有比兴寄托的内容包含在内。

再如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也

是雄轶古今,寄托深沉。陈子昂正

是感叹齐梁以来诗风***衰微,所以

大声疾呼,提倡诗歌改革。所以,

从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他

所提倡的“风骨”,就是指诗歌要

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

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

骨力。他的创作也正实践了他的理

论。

5.*什么是孔子的“兴、观、

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在《论语》里提出来的(注,这里

简化了《论语》中的篇名和孔子的

原话)。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

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

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

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

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

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

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

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

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

主义传统的形成。

6.*什么是孔子的“诗可以

怨”?“诗可以怨”在文学史上的

有何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

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

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

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

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

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

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

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

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

《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

《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

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

上政”的作品。“诗可以怨”对我

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

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

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

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

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

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

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

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

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

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

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

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

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

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

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

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

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

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附:试分析什么是孔子文艺思

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

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

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

呢?我个人认为孔子还说过的另一

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

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

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

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

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

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

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

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

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总之,什么是孔子文艺思想的

审美特征呢?就是孔子所说的“尽

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

美”呢?也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

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和”之

美!

7《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提

出“才、气、学、习”,都说到了

“气”。请问:文章中的“气”到

底是什么?

答:“文气”问题是中国古代

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其

具体所指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文

论家所提的“气”有不同的内涵。

举例说,《孟子·公孙丑上》篇说:

“(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

气。’”这里的“气”是指一种作

者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

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种“浩然之气”

的正气和美而正的言辞。而曹丕《典

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

的“气”则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

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因此,不

同的作者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个性

特点。曹丕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徐

干时有齐气”,则是指徐干文章中

常表现出来的齐鲁人的地方特征和

风格。“孔融体气高妙”的“体气”

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孔融

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风度气韵。至

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

提到“才、气、学、习”,他的原

话是“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

浅深,习有雅正”。“气有刚柔”

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气质性

格。后人对“气”也有与上面不完

全相同的解释。我们只能具体问题

具体对待。如果有可能,将来会就

这一问题作一专门辅导。

8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

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

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

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

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

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

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

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

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

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

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

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

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

选录”)

9.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

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

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

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

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

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

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

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

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

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

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

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

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

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

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10.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

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

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

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

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

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

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

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

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

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

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

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

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

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

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

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

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参

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

选录”)

1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

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

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

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

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

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

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

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

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

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

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

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

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

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

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

说的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

精选》“《庄子》选录”)

12.《庄子》的“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

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

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

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

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

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

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

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

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

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

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

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

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

(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

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

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

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参见《中国

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13.《庄子》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

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

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

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

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

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

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

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

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

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

“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

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

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

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

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

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

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

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

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

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见《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14.*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极

其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

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

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

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

“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

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

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

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

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

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

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

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

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

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

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

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

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

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

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

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

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

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

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

马迁文论选录”)

15.*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

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之处?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

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

的“实录”

精神。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

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

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

“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

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

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

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

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

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

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

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

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

节,构思文学作品。(参见《中国

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

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

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

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

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

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

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

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

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

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

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

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

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

“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

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参

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

文论选录”)

17《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

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

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

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

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

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

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

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

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

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

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

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

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

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

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

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参

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

大序》“题解”)

18.《毛诗大序》的诗“六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文论选读课的主教材《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的“题解”没有

对“风”、“赋”、“比”、“兴”、

“雅”、“颂”作全面解释,但后

面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

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

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

直说。”“比,比喻。”“兴,起

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

用。”“雅是正的意思。”“颂,

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

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

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在

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

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

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

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

特点。

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但都与我们的文学课和文论课没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必赘述,同学们也不必深究。(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19.《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20.《毛诗大序》的“变风”、“变雅”说

“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但认为《豳风》是西周初年周公旦避流言时的作品,其余“变风”是西周衰落时期的作品)。将《小雅》中的《鹿鸣》至《菁菁着莪》16篇、《大雅》中的《文王》至《卷阿》18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是“变雅”,是西周中衰后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21.王充“为世用”

为世用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在文艺理论方面的重要见解之一。语出《论衡·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无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用者为上,少者为下。”这包话不仅给写作提出一个要求,而且回答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在他看来,凡是对社会有用的文章,多多益善,无补于社会的则不应该去写。

王充认为,“为世用”是古代一切优秀作家所坚持的原则。孔子、孟子、韩非子、陆贾、桓谭等人的著作都是为了社会需要才写的,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

(《论衡·对作》)。尽管他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评价并不完全切合实际,但他强调的“因因”而作的思想却是值得肯定的。

王充还很重视文章“劝善惩恶”的作用,认为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作用于社会:一是“疾虚妄”,即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敢于进行分析和批判;二是“求实诚”,即纠正当时人们因盲目崇古而摸拟因袭的“虚妄”毛病。使人心归于实诚。

对于“为世用”的文艺主张,王充不仅积极提倡,而且还把它当作自己写作的准则,如《论衡》一书,他自己就认为全部是“疾虚妄”之为(《论衡·佚文》).此外,王充还把“为世用”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他极力推崇西汉桓谭的《新论》,就因为这部书“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王充“为世用”的文艺主张,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天人感应”的“谶讳”神学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这一进步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起了推陷廓清的作用,同时对后世文艺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提出:文学作品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然后才能为世所用;白居易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

元九书》);王安石声称“且所谓

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

人书》);顾炎武提出的“文须有

益天下”,以及现代文学史上文学

研究会“为人生”的文艺主张,莫

不是王充“为世用”主张的发扬光

大。

22.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

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

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

可力强而致。”因而提出了“文以

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

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

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

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

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

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

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

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

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

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

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

以气为主”说的影响。(参见《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曹丕《典论·论

文》”)

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

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

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

高妙……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这些作家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其

原因就在于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气

质。曹丕的“文气说”虽然在中国

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但他过分

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会

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的

决定作用,其观点不免失于偏颇。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

批评家有很大影响。刘勰《文心雕

龙·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

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刚

柔迭用,喜愠分情”等观点,基本

上都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

附:什么是“文气”和“文气”

说?(又一种参考)

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

一。早在《孟子》中,孟子就提出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

说法。孟子认为,作家必须首先具

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写出

文辞美丽而又有浩然正气的作品,

这种“气”必须从培养作者的思想

品格入手。孟子的“文气”说对后

世影响很大,建安文学家曹丕在《典

沦·论文》,说:“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

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

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弟子。”曹丕认为,文章

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

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

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这种

作家本身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

独特的文学风格。提倡“文以气为

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

的个性,这就从理论上保证了文学

风格的多样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

家的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

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

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不免有失

偏颇。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

批评家有很大影响,后世的文论家

常常以气论文,形成了一个传统。

23.陆机的文章“十体”说

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

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

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

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

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

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

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

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

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

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

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

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

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

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

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

大地深入了一步。

24.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是陆

机《文赋》里提出来的。他说“诗

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为了抒

发感情的,因而应该讲求文辞的细

致精美。而感情的抒发和文辞的精

美正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根本特征。

而且陆机的的只讲“缘清”,不讲

“情志”

,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

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再加上

他又强调“赋体物而浏亮”,文学

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

陆机就都有了深入的认识。不仅反

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

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而且也反映了

时代的文学觉醒。(参见《中国历

代文论精选》“刘勰《文心雕龙》

选录”)

(第二种解答)缘情说是古代

文艺理论观点之一。齐梁时文艺理

论家刘勰所提出。刘勰生活的时代,

形式主义文风盛行于世,隋李谔说:

“江左梁齐,……遂复遗理存异,

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

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

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隋书·李

谔传》)刘勰对此颇为不满,他在《文

心雕龙·定势》篇中说:“自近代

辞人,率好诡巧。”他为矫正当时

“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的不良风气,提倡抒情文学,主张

文学作品应是作家真情实感的流

露,是作家有感于现实生活而发自

内心的倾吐。这一观点集中表现在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昔诗

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

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

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

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

徒,心非郁陶,苛驰夸饰,鬻声钓

世,此为文而造情者也。故为情者

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批判了“诸子之

徒”“为文而造情”,沽名钓誉的

错误行为,一方面提出了“为情而

造文”的文学观点。“为情而造文”

是《情采》篇的主旨。即文学作品

要缘情而发。

25.*《文心雕龙》关于创作论

的论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

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

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

特点——“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

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

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

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

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

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

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

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

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

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

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

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

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

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

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

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

“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

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

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

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

“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

勰《文心雕龙》选录”)

26.*请问:“诗缘请情而绮靡”

说应该怎样理解?

陆机在《文赋》里提出许多有

价值的文学理论观点,其中特别是

“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和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

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

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

“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

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

自觉的重要表现。《毛诗大序》里

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就认识到了诗歌

的抒情作用,但要求“发乎情,止

乎礼义”。陆机只讲“诗缘情”,

不讲诗歌的“言志”,使诗从“止

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再加

上他讲的“赋体物而浏亮”(“体

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就

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

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

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

步。

27.*孔子说:“文质彬彬”,

《文心雕龙》说:“文附质”、“质

待文”。什么是“文质”和“文质”

说?

文质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

一。《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也

有人认为,“质”指质朴的文风)

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齐梁文学

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

篇中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

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

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

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

资丹漆,质待文也。”“质”即指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文”即指

文采。刘勰在这里以客观事物的形

象来阐述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说明

文采是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待于通过精

美得体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文学

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上相互

依赖,相互配合的,而艺术形式又

是为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这就

是“文质说”的基本内涵。

(另一种参考意见)文学作品

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

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

刘勰之前、孔子之后多有人论述。

汉代学者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

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论衡·超奇》)他一方面指出作

家的品德修养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一

致性:“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另一方而也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密

切关系:“文见而实露。”他在《书

解》中指出,作品应该文质相应,

华实相符,辞情并茂。“华而不实”

和“实而不华”,都是错误的。以

后,陆机、曹丕等人也对此发表过

一些有益的见解。刘勰在继承前人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

质”理论,对后世批评家影响很大。

28.*关于“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

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

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

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

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

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

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

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

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

力,而

“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

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

“风”则无“骨”,“风”和“骨”

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

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

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

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

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

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

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

的风貌。

附: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对

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汉末建

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

作家迭出,作品繁盛。当时比较著

名的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

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

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

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

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

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这种文学风格,

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唐初诗文革

新家陈子昂所提倡的“汉魏风骨”,

即指此而言。他主张作诗要具有“骨

气端翔”(《修竹篇序》)的雄健风

格,对于扭转唐初“采丽竞繁”的

不良文风起了巨大作用。唐代大诗

人李白亦对“蓬莱文章建安骨”倍

加推崇。

附:魏晋以后的文论经常到“风

骨”和“风骨”说。请问:什么是

“风骨”和“风骨”说?(另一种

参考)

风骨说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

观点。以“风骨”一词最早是南北

朝时对人的品评,是指人的品格、

骨气。“风骨”作为文艺理论上的

一个专门术语是始于刘勰的,他的

《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篇,专

门研究“风骨”问题。指出:“《诗》

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

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

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关于“风”、“骨”二者的含义,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中

解释得较详细:“风骨,二者皆假

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

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

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抒写中怀,

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

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这种

说法虽然言简意赅,但仍未说透。

其实,刘勰所谓“风”当是一种表

现的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

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

某种意义上讲,“风骨”可以看作

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是文

学创作中,作家须普遍追求的审美

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

上应具的风貌。关于“风骨”的内

涵,历来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但

黄侃的观点,基本正确。不过,也

有用“风骨”泛指一般文章风格的,

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

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风骨”和“风骨”说对后世

有很大影响,后世进步作家常常自

觉地追求劲要刚健的风骨,而文论

家们在反对柔靡的诗风时往往标举

“风骨”或“建安风骨”。

29.*钟嵘的“三义”说

钟嵘《诗品序》说:“故诗有

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说法。什么

是“三义”呢?文章又说:“文已

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

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则所谓兴,就是诗言约而意丰,有

言外之意;比,就是写物以比喻作

者之志,亦即是比喻;而赋,就是

用语言寓含的方式来描写物。

如何运用这“三义”呢?钟嵘

又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

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

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

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

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

芜漫之累矣。”可以看出:首先,

钟嵘把“兴”放在“三义”之首,

是突出强调诗歌艺术思维特征;其

次,钟嵘要求兴、比、赋必须综合

运用,否则就会有不同的缺陷,这

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

另外,在“三义”之外,还必

须以“风力”为主干,以“丹彩”

为润饰,这样才能写出闻之心动,

味之无穷,即所谓有“滋味”的作

品。(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钟嵘《诗品》选录”)

30.*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

寻”说)的内涵是什么?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

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

“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

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

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

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

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

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

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

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

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

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

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1*钟嵘《诗品》里的“风骨”

(“风力”)指的是什么?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

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

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

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

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

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

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

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

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

“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

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

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

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

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

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32.*钟嵘的“诗有三义”说是

什么意思?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

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

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

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

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

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

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

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

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

“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

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

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

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

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

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

的作品。

33.*钟嵘的“滋味”论的内涵

是什么?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

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

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

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

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

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

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

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

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

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

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

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

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

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

作品。

34.*陈子昂的风骨说的内涵是

什么?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

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

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

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

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

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

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

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

种风格的作品。

35.*陈子昂的“兴寄”说的内

涵是什么?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

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

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

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

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

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

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

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36.*陈子昂的“兴寄”和“风

骨”说对后世影响表现在哪些方

面?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

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

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

诗革新的序幕,迎来了以“风骨”、

“气象”著称的盛唐代诗歌创作高

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

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

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陈子昂

的友人卢藏用说:“道(按指诗道)

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卓立千古,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金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说:“沈

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

昂。”

37.什么是皎然诗歌理论中诗

歌创作“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

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

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

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

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

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

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

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

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

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

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

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

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

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

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

是文章“高手”。

38.皎然的“两重义以上”是

什么意思?

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

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

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

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

之旨”的看法。那么,所谓“两重

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

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

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

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

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39.请解释一下皎然的“取境”

说。

皎然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

里探讨了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提

出了“取境”说。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

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

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

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

“诗情缘境发”。因此,就有个“取

境”问题,“取境”就成了诗歌创

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

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

则一首举体便逸。”非常重视如何

“取境”。其“取境”说包含:(1)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

难两种情况;(2)有的灵感开通,

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

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

的表现;(3)有时“取境”艰难: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

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

前者,陆机等已有关相关论述,后

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

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

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

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4)他还

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

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

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这才是文章取境的“高

手”。

40.什么是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41.什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论?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42.怎样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43.*如何理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思与境偕”思想?

答: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与境偕”中的“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活动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司空图认为这是诗人们理想的而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这正是说意境作品的基本性质。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并且在皎然的诗歌理论中也已经出现过。

44.*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韵味”的具体所指: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就是指好的诗歌所具有的丰富的醇美韵味。

45.*应该如何理解司空图的“四外”说?它们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四外”说:“四外”说,实际上是“韵味”说的具体所指,包含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1)“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2)“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3)“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

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

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换、再现

出来。

影响:“韵味”说、“四外”

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

又精辟的阐述,对宋代严羽的“兴

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有一定影响。

46.应该怎样理解欧阳修的“诗

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

《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

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

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

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

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

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

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

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

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

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

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

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

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

“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

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

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

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47.苏轼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

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请简述苏轼

的这一文艺思想。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

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

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

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

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

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

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

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

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

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

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48.如何理解李清照的词“别

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

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

就是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

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

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

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

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

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

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

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49.李清照对词还提出了哪些

其他的审美要求

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

求:(1)勿“破碎”。即要求词作

品就有美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

给人以整体的完美审美感受。(2)

词要“铺叙”。她主张词要展开些,

要写得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

次,起伏跌宕,要前后呼应。(3)

讲“故实”。主张词中要运用前代

前人的文化掌故。(4)词的格调要

高雅、典重。

50.*简述严羽对宋诗学古的批

评和学诗以“识”为主的观点。

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

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

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

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

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

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

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

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

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

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

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

一些根本问题。

严羽强调学诗要以“识”为主,

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审美识见,即

审美判断力。有“识”方可言辨,

方可分出前人诗歌的高下,说“作

诗须要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

门所惑”(《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

书》)。他要求熟读汉魏古诗,次

参李、杜等盛唐名家,“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51.*怎样理解严羽的以禅喻诗

的“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

“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

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

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

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

“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

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

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

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

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

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

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

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

制的高下之别。

52.*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

说?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

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

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

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

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

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

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

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

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

审美趣味。

53.*怎样理解严羽的“诗有别

材、别趣”说?

宋诗所缺少的正是唐诗那种丰

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

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

学为诗”,严羽以“妙悟”和“兴

趣”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诗有

别材、别趣”之说,批评反对宋诗

的这一倾向。所谓“别材”,就是

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

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

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

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

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

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

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

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

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

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

的道理、性理。

54.*简述严羽诗论对后代有巨

大影响。

严羽诗论对后代有极大的影

响:他的以禅喻诗,开了后世诗论

以禅喻诗的先声,后世许多诗论家

都有以禅喻诗的论述;其次,他的

“兴趣”说继承钟嵘“滋味”说、

司空图“韵味”说,影响了清代王

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

界”说。另外,他的“体制、格力、

气象、兴趣、音节”的论述,是对

古代诗歌的总结,但又没有严格的

内涵界定,给后人造成了自由发挥

的余地。这一方面有益于对诗歌审

美特征的探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

后代诗论里复古思想的蔓廷。

55.为什么元好问主张写诗必

须要有真情实感?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

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

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

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

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

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

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

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言不

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

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

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

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

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

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

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

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

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

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

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

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56.《论诗三十首》中哪些诗

说明元好问崇尚诗歌自然请新之

美?

元好问还崇尚清新自然之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

作诗风的反感,他由衷赞扬陶诗的

自然之美,第四首说:“一语天然

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

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

诗的自然纯朴、铅化落尽、坦露胸

怀是元好问认为的诗的最高境界。

同样因为崇尚自然的审美标准,第

七首他赞美北朝民歌《敕勒歌》的

“天然”品性,第二九首推崇谢灵

运名句“池塘生春草”是“万古千

秋五字新”,批评陈师道闭门觅字,

以拗朴取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57.什么是张炎的“清空”说?

张炎《词源》还提出了“清空”

的审美要求。《词源》中专设“清

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

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

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

凝涩晦昧。”什么是“清空”呢?

从他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主

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

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

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

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

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

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

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

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

丰富的审美联想。《词源》推崇姜

夔词,如《疏影》、《暗香》、《扬

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

清空,骚雅之作。

58.什么是张炎的“意趣”说?

词源》也专设了“意趣”一节,

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

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

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洞仙歌》(冰肌玉骨)、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

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

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从他的

论述看,意趣当是指词中要蕴含着

的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意趣有各种

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

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

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总而言之,张炎的“清空”主

要是指词的自然清新、玲珑透剔的

风格;而他的“意趣”则主要是指

词中的意境美。“清空”、“意趣”

之说是张炎词论的主要贡献,而不

是他的“雅正”说。

59.谢榛关于情景关系有什么

样的观点?(“情景适会”说)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

题之一。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

具”,“作诗本乎情景”。他主张

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

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情

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

所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

交融。怎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

呢?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

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

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

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

的融合统一。

60.什么是谢榛说的诗歌的体、

志、气、韵四要素和和兴、趣、意、

理四格?

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

四要素。他说:“文不可无者有四:

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

然。”并说:“体贵正大,志贵高

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

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

其妙。”所谓体指体格,属于形式

体制方面;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

面;而雄浑之气,隽永之韵则属于

审美风格方面。

他又指出诗歌有兴、趣、意、

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

曰趣,曰意,曰理。”(《诗家直

说》卷二)从他所举的例子看,兴,

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言,就是借他

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

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

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

趣、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

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

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四

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

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

性灵说相通的。

61.谢榛诗论里感兴在创作过

程中有什么作用?

谢榛论诗强调感兴在创作中的

作用。他认为“诗有天机”,以“不

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

为“入化”,是创作的极境。他不

主张先立意,认为宋人作诗必先命

意,结果涉入理路而缺乏思致。主

张意在言后,意随言而生,用现代

的话来说,就是反对主题先行,不

假布置,意随言生,意在言中,主

张诗随感兴而生。在诗歌鉴赏上,

由于他强调以兴成诗,而兴之所至,

未必皆有寄托,所以反对强作解人,

认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这是比较通达的鉴赏论观点,也符

合诗歌鉴赏中的实际情况。

总之,谢榛的诗论在前后七子

的诗论中有其独特、独立的地位,

他的情景适会说、四格说对明清一

些诗论家的情景说、神韵说、性灵

说都有一些启示和影响。

62.*李贽的童心说的主要观点

是什么?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

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

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

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

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

“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

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

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

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

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

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

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

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

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

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

今至文”。

63.*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

里对《水浒传》作了什么评论?主

要观点是什么?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对

《水浒传》作了专门的评论。当时

正统文人排斥通俗文学,李贽首先

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

的地位,说它是“发愤之所作也”,

这就与《史记》有相同地位了。他

还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

义之士”,其事迹也是爱国爱君的

忠义之举,从创作动机的严肃性和

创作内容的正义性两方面,李贽都

作了充分的肯定。

64.*请问:李贽对后代有什么

影响?

你说的李贽的影响指的是什么

的影响?应该是文学理论方面的影

响吧!简单谈两点:(1)他提出的

“童心”说讲究文章要出于真心,

这就影响到公安派的“性灵”说,

成了“性灵”说直接的理论源头,

也应该影响到袁牧的“性灵”说。

(2)他评价《水浒传》的观点也影

响到袁宏道等人对《水浒传》的评

价。

65.袁宏道提出的“性灵”说

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

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

“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

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

说道:“(小修)足迹所至,几半

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

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

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

“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

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这种“性灵”

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

一的标准就是真。这这种观点的提

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

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

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

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

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

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

或可流传,边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

66.怎样理解袁宏道的诗学主

张——“变”?

袁宏道另一诗学主张是变,从

主体(指创作者)方面言,变是真

的必然结果,他说:“真则我面不

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

(《与丘长孺》)从时代方面言,

诗歌的变化也是必然的。他说:“文

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不

同的作家风格不同,不同的时代面

貌不同。而复古派(前后七子)承

认文学是变化的,但否认变是合理

的,要复古就是要诗歌不变。袁宏

道肯定变的合理性、必然性,这就

打破了前人的陈陈相因的成法,“不

拘格套”,“从胸臆流出”,并主

张向民歌学习,形成其诗歌的独特

风貌。

6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

浒传》进行了怎样的比较?这种比

较有何意义?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

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史记》是

“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

文生事”。“以文运事”,“事”

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

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

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

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

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

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

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

比较中,金圣叹肯定了小说作品可

以,而且应该虚构,从这种角度出

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

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

鲜大胆的理论。

68.*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塑

造的人物性格有何特点?

金圣叹在对《水浒》的评点中,

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

《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

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

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

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

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

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

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

旧时熟识”。就是说,《水浒传》

的人物塑造在个性中具有共性,这

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

题。

69.什么是李渔戏曲创作中的

“立主脑”?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确立“主

脑”。就是所谓“立主脑”。他在

《闲情偶寄》的《立主脑》一节里

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

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

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

的一种名称)的“主脑”,用现在

的话说,就是一部“传奇”的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

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

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

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

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

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

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70.李渔对戏曲古今题材的处

理有何不同的意见?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审虚

实》一节里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

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

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

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

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

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

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

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

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

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

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

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

识还不够。

71.请简要分析王夫之的情景

理论。

王夫之是一位哲学家,他从气

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

景之间有必须的感应关系。他说: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自有互相感应。又说:“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情景结合是必然的。结合有三种方

式:最高境界是“妙合无限”,结

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其次是

“景中情”,即写景中蕴涵有情;

其三是“情中景”,即在抒情中可

以见出形象。情景结合构成诗歌的

境界美。

72.请简要分析王夫之的“现

量”说。

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

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

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

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现

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

实义。王夫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

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

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诗

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

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

下之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

中说的“即兴”。其现成义,指的

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所谓“一

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

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

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

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

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

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

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

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

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

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

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

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

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简而言之,是否可以这样说:

“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

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

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

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附:怎样理解王夫之的“现量”

说?(另一种说法)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借用了

一个词汇——“现量”来说明创作

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和自发性。

因明学中,“现量”是指离开

名义种类概念,不离开事物个别形

态的知觉经验。王夫之在其研究佛

教唯识宗的著作《相宗络索》中这

样解释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

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

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

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所以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

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

量情景”,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

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

是当下的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

诗论中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

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

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

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

超思维的,是自发完成的,不应该

人为地强制这一过程。现量说的显

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

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规律自

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

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

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

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

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

造性。

简而言之,是否可以这样说:

“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

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

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

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73.能否简要说明叶燮诗论的

系统理论框架?

教材认为,叶燮的《原诗》是

刘勰《文心雕龙》后最要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诗学著作。首先,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其次,又把创作客体分成理、事、情三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要素。最后,他认为创作主体应该处于创作的主导地位,说:“以在我者四,衡(衡量、掌管之意)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主体合理、恰当地掌握、运用客体(“在物者”的“理、事、情”),就能写出好的作品。

74.怎样理解叶燮诗论中“在物者”的“理、事、情”?

“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之分别。对自然之物而言,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对社会事物而言,理是道理,事指发生的事件,情指人的感情。诗歌虽是抒情的,但不排斥理和事。

75.怎样理解叶燮诗论中“在我者”的“才、胆、识、力”?

叶燮创作主体论的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因为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在“在我者”(即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四要素中,识是判断力,包括知性的判断力和审美的判断力两个方面。知性的判断力对客体的理、事、情作出判断。理、事、情本是错杂相陈于前,往往令人不能清晰分辩,有了识,就可对理、事、情作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而审美判断力则对“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审美表现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具备了两方面的判断力,主体才具有独立性,不会跟随世人或是古人的脚步亦步亦趋。根据叶燮的论述,才是审美表现力,是将理、事、情“敷而出之”的能力。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识为体,才为用,内有识才能表现出才。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也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识明而胆张”,无识也就不可能有胆,无胆就不能有创作的自由,不能有审美表现的自由。只有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胆”(即主体的自信力),才能使创作达到自由之境界。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力的大小影响到才的大小与力度。在主体的四要素中,识处于核心地位。这种以识为核心的主体乃是真正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而正是这个主体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基础。

76.什么是王土禛的“神韵”说?

“神韵”一词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评价,指的是人的风神韵致,后被引入诗论,大体上指自然神到,风神飘逸的一种诗歌境界。王土禛继承前人的诗论和画论思想,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诗的艺术传统,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土禛神韵说的内涵:(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

74.什么是沈德潜的“格调”说?

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主张从格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到沈德潜则提出了格调说。什么是他的格调呢?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

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

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

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

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

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

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

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

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

要求诗歌有音调美。但沈德潜在体

裁和音节外,又主张“蕴藉”和“温

柔敦厚”的诗教,所以他的格调还

应该包含有益于教化的内容因素。

75.什么是袁枚的“灵性”说?

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

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

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

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

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

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

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

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

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

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

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

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

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

“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

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

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

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

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

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

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

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

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

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

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

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

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

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

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

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

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

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

到了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

脱脱的表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76.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

道公安派“性灵”说有何异同?

(这个问题是网上的一位朋友

提出的,我的理解如下,仅供参考)。

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道等

公安派“性灵”说名称相同,而且

都可以说是以李贽“童心”说为理

论基础;在内涵上有其相同和不同

之处:(1)他们都提倡诗歌要抒发

真人的真性灵。他们主张把真当作

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把真当作他们

的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袁枚说:

“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袁宏道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

是主张性灵,主张作家要有童心,

也即是真心,“物真则贵”,文亦

如此,真是诗文的最高价值标准。

但是,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

发,认为男女之情也是一种真性情,

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然要表现

男女之情,所以他为诗歌史上的艳

情诗进行了辩护。公安派虽也肯定

民间情歌,但对艳情诗似乎未加以

肯定。(2)从抒写真性情出发,他

们都主张文章要自然真切,反对复

古模拟的文风,袁宏道强调“不拘

格套”,“信心而出,信口而出”,

并主张向民歌学习;袁枚也主张所

谓“天籁”之美。但袁宏道等公安

派人士虽强调“天籁”却蔑视人工,

袁枚则要求以人工来弥补天工的不

足。(3)袁枚的“性灵”说还主张

诗歌要变,要有创造性,这与公安

派诗歌要变的主张也有相同之处。

但是袁枚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

承中创新。公安派主张变却不注意、

甚至反对学古,忽视继承传统。(4)

在诗人个人的修养上,袁枚主张诗

人先天之才应和后天学习结合起

来,而公安派则过分强调先天之才,

而忽视后天的学习培养。

77.请举例说明刘熙载《艺概》

的辩证法思想。

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传统文

论的总结并非机械简单的量化积累

和汇总,而是时时阐发自己的独到

见解,挣脱传统文论的约束,而是

以更为公允、辩证的眼光认识各种

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现象,提出了许

多充满辩证思想、可资后人借鉴的

艺术创作经验。

《艺概》有许多充满辩证法思

想的提法,如:“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

无所寓矣。”就寓含着以具体表现

抽象的辩证法思想。再如:“文或

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

免着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

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结实”和“空灵”是一对矛盾,

但韩愈之文,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体,

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这里都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他像

这样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火花的地方

在《艺概》中随处可见。自信是成

功的关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一) 教案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滑梯的图片,并从滑梯图中找到∠1、∠ 2、∠3,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2的大小。 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再比一比练一练第1题中三个角的大小。 2、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大学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心得体味(一) 今天下午开始上军事理论课。说实在的,我向来是个军事迷。我热爱那一身神圣的绿军装。每当看到军人英姿飒爽的从周围走过时,我总用一种崇敬的眼光望去,而且总要回头看好几次,直到那身影的消失。我喜欢军营的日子,尽管没有亲身记忆过,但军训日子却成了我难忘的回顾。 我知道军中的日子要比军训苦,而且要哭得多。但我别怕,再多的困难我都会迎面而上,因为这是我的风格。因此我特别期待这堂课的到来,期待着这堂课所带来的收获:精神上的薰陶,把爱国主义精神时时间刻记在内心。也希翼能更多的了解军事理论。因为纸有一颗酷热的心是远远别够的,纸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头脑中对军事有一定的了解,才干够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干把这种赤子之心所躲藏的光芒全部释放出来。 因为往常也曾想学习军事知识,却别知从何开始,而且也没有连贯性,系统化。如此子的学习效果并别是很明显。因此我向来期待着这堂课能给我最基础,最基本的军事理论。然后有个整体概念,整体把握,把所学知识组成一张有序之。如今想想假如这堂课是一名中年军官授课,上课时理着平头,穿着军装,那上起课来一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吸引力。对於女生来说就像看到了帅哥一样,两眼直盯着他看;对於男生来说也许能动员他们毕业后从戎。固然,想归想,现实却别是这样。教师也是一名中年教师,穿着蓝色T血,身高约为1.73M,发型是传统的长发。看到他的第一眼,有点大失所望。因为整体来看,觉得他有点拽! 只是我依然以一颗寻常心来听他的课。说着,说着,忽然发觉他变可爱了!因为发觉他跟我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说话急切,语速偏快,带有君子坦荡荡的感受。给人以一种直爽的感受。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味。 第二:对军人的热爱。他说了一次去军队参观的记忆。他说那次参观是由于朋友托关系的原因,才有机会参观。在告知别许拍照的事情下,他依然偷偷地拍了几张。他说这也许是他今生唯一一次可以参观军营的机会,因此他总要作点什么作为留念。他说这次记忆时,总是很自豪,很兴奋,也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着。 第三:课间歇息时,他放了首歌。一听,属于那种爱情可怜歌曲,跟我的品位彻底相同。只只是他放的是比较舒缓的歌曲,而我喜欢的类型确是激昂型的。 初步了解他之后,更坚决了仔细听他说课的决心。听了他的课后,强烈地激活了我那颗躲藏于心里想当兵,爱兵的心。心里的兴奋之情久久别能平静。但是却多了些惆怅之情。因为某些原因,这辈子是别可能当兵了。尽管有过毕业后当兵的想法,但是现实中某些残酷的现实,让我无奈地抛下了那个想法。 别管如何样,我依旧热爱军人,支持军人,永久以他们为模范。在日子中严格要求自己,永久为周围的人服务! 大学军事理论心得体味(二) 在上军事理论课之前,我对军事方面的事确实一无所知。但学完军事理论之后,我知道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也认识了许多高新的军事武器,并感觉到了历史给予我们大学生保卫祖国,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军事理论课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继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经过对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及中国国防等内容系统性的学习,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侦查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国防、国防动员等等军事概念;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目的,促进了我们综合素养的提高。经过军事教研组老师生动形象的说解,我

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 1教案 沪教版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掌握3个分外角“直角、平角、周角”。 3.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喜悦,分享胜利的怡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1度可以简写成“1°”

4.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持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1.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ii. iii. iv.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vi. vii. viii. ix.

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人们应该也要紧跟 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自己只有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 知识。以下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是学习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 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 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 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 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来,我们的人生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一个转变.从一 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一个不独立有依靠思想 的人向一个独立而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这样 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对我们进行恰如其分的军事理 论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自我的思想意识,开始体会自我,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在这个教育中,我懂得了一些国 防和军事知识,开始思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应该

怎样对自己的国家负责.让我不仅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或父母,朋友的价值,更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些中国国防力量,增加了我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了一些军事思想,懂得了一 些世界军事力量和战争,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远. 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当 代大学生更应该了解我们的祖国,更坚定的认识到自己 身负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读书.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目标从无到有,从不坚定到坚定,把生活 的每天付诸于学习和提高.这是我知道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和信仰,而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和为之坚持 不懈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充满感恩,我感谢保卫全国人民的解放军战士,感谢中国,感谢一切为了保护国家安全 和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为祖国国防贡献汗水和智慧的一切人民.虽然,我的感谢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军事教育至少让我们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想着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我就对一切维护我们安危的人致 以谢意. 在军事理论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国防的真正含义, 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

军事理论总结报告

论《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摘要】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在《孙子兵法》中,关于“慎”的直接篇章并不长。可是,“慎”的战略思想却是统领兵法的基调,指导着兵法战略与战术的展开。从现代军事的角度来看,“慎战”是孙子对战争问题的一个基本的评价与认知。而孙子跨时代的慎战思想出自对春秋时代

角的度量华应龙

角的度量 执教:华应龙单位: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 关于《角的度量》一课我的问题和困惑是: 1.以往的教学,我们让学生量了很多的角,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量角的用处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教师交代“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到底是为了让学生会去量角,还是为了教师教时表述的方便?教学中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度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度刻度线在右边看内圈”等话语,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3.我们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以前我们只是教了量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一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方法和思想的提升呢? 经过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最后我确定这样来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 1.关于情景问题。

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数的角是直角。后来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就是千差万别的,我很兴奋。进而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 怎么设计出好的问题情境呢?开始,像我讲“初步认识分数”一样,创设一个父子对话的情境,很有趣。因为在电话中对角的大小是没法比划,也不好拓印,必须量化表达的。什么图形呢?扇形玻璃,一个圆心角60度,另一个圆心角150度。学生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用60度的角去比,分别是1倍、2倍多。如果再用30度的角去比,精确些了,分别是2倍、5倍。如果不是这样正好整倍数的呢?用来量的角再小一些就好了。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又很好地解决了教材上用小角量角不易操作的问题。 可是,和老师们讨论时,觉得这个情境不真实,是“伪情景”。 再创设什么情境呢?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搜寻着。我画出一个滑梯,又画出一个角度小一些的滑梯,想让学生选择喜欢玩哪个滑梯。后来,我接着画了一个角度更大的滑梯。“谁敢玩这个滑梯?”哈哈,哈哈,我禁不住笑出声来。“你为什么笑了?”“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 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就会水落石出。我以为:这样的情境简单地引出了问题,有趣地体现了作用,还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就像潘长江说的:“浓缩的都是精华。”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 第1课时 角的度量与计算1 教案

角的度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度分秒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 2.会计算钟表上的角度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每天7点起床,观察图片,并量一量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度的换算 (1)用度、分、秒表示48.26°; (2)用度表示37°24′36″. 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 (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解:(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 (2)根据1°=60′,1′=60″得36″=? ????160′×36=0.6′,24.6′=? ?? ??160°×24.6=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 方法总结: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 探究点二:钟面角的计算 (2015·涞水县期末)如图,下午2点30分时,时钟的分针与时针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90° B .120°

C.105° D.135° 解析:把钟面平均分成12份,可得每份的度数,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下午2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距3.5份,3.5×30°=105°.故选C. 方法总结:钟表中共有12个大格,把周角12等分,每个大格对应30°,分针1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时针一分钟转0.5°. 三、板书设计 1.度、分、秒的换算 1°=60′,1′=60″,1′=(1/60)°,1″=(1/60)′. 2.钟面角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点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角的初步概念.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有针对性的设计例题、习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6页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五节“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介绍量角器。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份,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使学生认知1°角的正确表象并引出量角器,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清楚量角器的排列特点。 第二个层次,角的度量方法。量角时,重点突出“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学生大多知道量角要用量角器,但不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2、学生学习活动预测:我预计学生观察量角器后会产生诸多疑问。如:量角器为什么会有内圈、外圈刻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有什么作用?如何量出一个角究竟是多少度?量角时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 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的关键,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这节课的核心。所以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决以上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教学过程,了解角的度量的产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等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在学习角的度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源于生活的需要。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体会量角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军事理论课的感想(终审稿)

军事理论课的感想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军事理论课感想 军事是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坚强后盾,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中华名族之所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与祖国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我体会良多。 第一,强烈巩固了我的爱国主义情结。中国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在稳步提高。在钓鱼岛周围我国的渔政船已实现正常巡航,在东海我国已按国际惯例划分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我国渔民可以安心作业捕捞,在涉及领土主权完整的问题上,我们寸步不让,同时,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这些都是因为有强大的国防军事实力作为支撑,我为之骄傲。 第二,我学会了感恩,感恩祖国,感谢保卫全国人民的解放军战士,你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感谢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为祖国国防贡献汗水和智慧的人们。 第三,军事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想要国家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而强大的国防力量又需要通过军事教育实现。国家的存在面临着两大问题:生存和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未消失。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开展军事理论学习是迫切需要。 第四,接受军事理论教育史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国家要强大,必须使公民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系国家安危于一身。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公民必须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第五,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现代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提高全民的国防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可靠保证。适当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对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兵员动员的准备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军事思想和世界军事等,可以增强我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主权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国防教育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德、智、体教育与一身,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思维、接受、心里和创新能力。 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军事思想和世界军事等,可以增强我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主权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充满感恩,感恩祖国,感谢保卫全国人民的解放军战士,你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感谢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为祖国国防贡献汗水和智慧的人们。 在 通过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知道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我们必须参加军事训练.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且在授课中,所有教官的军人风格,讲授时的一丝不苟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教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理论总结

第一章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有关各方力量校长、利益得失等方面的总状况和总趋势。 战略是军事斗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指导者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 战略环境概述: 一)、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 2)、局部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大趋势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三)、大国较量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四)、军备竞赛有所趋缓但质量竞赛更加激烈1)、核军控进程受到挫折 2)、加快了高科技建军的步伐 五)、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新的表现形式1)、政治强权有所发展 2)、军事干涉更加频繁 国际战略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和结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国际关系近半个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新的组合,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国际战略格局逐渐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势;同时,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战略格局:(特点: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一)、美国欲建立单极世界却难阻多极化潮流 二)、欧盟力量在不断增长且自主意识日趋发展 三)、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四)、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五)、其它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实力与地位也在增长 六)、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今中国面临的四大威胁:一、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潜在和现实的威胁三)、印度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 四)、南海海域与诸岛之争 当今中国面临的四大缓和,缓和是我国安全环境的主流: 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四)、与大部分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我国的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邻8个,与越南海上边界150万平方公里存在争议,东线(海洋)最有威胁。 第二章中国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来源于实践)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也是各个历史阶段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中国军事思想时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供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时期(原始—奴隶—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公元前2070年—公园1840年)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著作:反映这一时期军事理论的文献有:《尚书》、《易经》、《诗经》;专门的军事文献有:《军志》、《军政》(是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标志) 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封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著作:兵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化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著作:北宋时期,编纂了中国第一步兵书汇编:《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与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6.5 角与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点与难点:重点:角的概念及表达方法;难点:角的准确度量与换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木圆规。 板书设计:7.4 角与角的度量 1、角的定义(2种) 2、角的表示方法 3、角的度量 4、例题1、例题2、例3 教学过程(设计) 1、角的定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板书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赏有钟、剪刀、足球运动员射门的角度,教

学顶端、体操运动员做动作等画面,使学生对角有进一步的理解。 提出问题:观赏画面,提出画面中的角,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四人一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2)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并叫生举例子) 2、角的表示方法: 角用符号:“∠”表示,读作“角”,通常的表示方法有: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7-21的角表示为∠ABC (或∠CBA ),中间字母B 表示端点,其他两个字母A 、C 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7-22中的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等。(注意读法) (3)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表示,如图7-21中的∠ABC 可用∠B 表示,图7-22中的∠AOC 能用∠O 表示吗?为什么? 3、做一做:(巩固练习)P175,填表: B A C B A C D α β 图7-21 图7-22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篇一: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军事理论心得一: 最近一段时间,我与全校同学一起学习了军事理论课,通过国防大学的老师们生动形象的讲解,我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时间的理论课对我来说也是 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我增加了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面,我就谈谈我学习的一点体会。 学习中国军事力量这一课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时的令人激动的情 景:伴着气势磅礴的军乐,胡锦涛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响彻十里长街。进入新世纪新 阶段,胡锦涛主席对我军历史使命作出科学概括,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 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回眸历史,凝望未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 学谋划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兴军之策、强军之道。在军事理论的课程中,我了解到:胡主席对新时期新阶段 军队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 各个领域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解决好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 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 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生长战斗力;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 性质和宗旨,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经济、科技、教育、 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这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治军方略,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 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指引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 时期! 现在,我们的人民军队已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 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年月日,在人民海军成立六十周年时,胡锦涛主席郑重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 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两会上,温总理的报告中也指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人民解放军 和武警部队圆满完成国庆首都阅兵、重点地区维稳等重大任务,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发挥了重要作 用。新的一年,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按照革命化现 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提高应对 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强国防科 研和武器装备建设。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 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级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公开课(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 2、经历创造量角器过程,渗透“度量意识”,感受量角的意义。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量角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准确选择内外圈刻度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运动会情境,谈话导入。 二、用正方形创造测角工具,初步把握量角要点。 1、寻找工具测量直角。 (1)出示棍与地面成直角图片 师:大家看这个动作,如果做的标准,棍应该与地面成什么角?(预设:直角) (2)指名指一指图中角的顶点在哪?边在哪?(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 (3)如何判定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预设: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 (4)如何运用正方形去测呢?说一说直角在哪?顶点在哪?边在哪?

指名回答、演示后学生齐做。 (5)指名度量,并说一说过程? (预设:顶点和边要与所测角的顶点、边重合)板书:重合。 2、改造工具测量直角的一半。 (1)出示棍与地面成直角一半图片 师:这个角要比刚才的直角()?预设:小 师:体育老师说要想把这个动作做标准,棍与地面的夹角大约是直角的一半。 (2)怎样去验证这个角是不是直角的一半呢?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直角)能用它检验吗?(不能)为什么?(它比直角小) (3)学生动手折,用水彩笔将折痕描出来,指名验证? (4)指名测量,边测量边说出过程。 3、改造工具测直角的1/3。 (1)出示棍与地面成直角图片。 师:大家再看这个动作,棍与地面所成的角比刚才直角的一半还要()? 师:如果要把这个动作做标准,棍与地面所成的角要是直角的。 (2)口述怎样才能得到直角的,教师示范操作。 (3)指名验证。

5.1角的度量

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 一、 选择题 1、若角a =3,则角a 在( ) A.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已知角q 的终边上一点()3,4,0P m m m -<, 则sin q =( ) A. 45 - B. 45 C. 35 - D. 3 5 3、设a 为第三象限角,若3sin 5 a =-,则cos a 的值是( ) A. 53 - B. 35 - C. 45 - D. 54 - 4、若a 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P ()sin ,cos a a ,在第( )象限. A. 一 B. 二 C.三 D. 四 5、已知a 是第二象限的角,且5sin ,13 a =则tan a =( ) A. 512 B. 512 - C. 125 D. 125 - 6、已知a 是第三象限的角,且3sin ,5 a =-则cos a =( ) A. 53 - B. 54 - C. 45 - D. 35 - 7、已知a 是第二象限的角,且12cos ,13 a =-则tan a =( ) A. 512 B. 512 - C. 125 D. 125 - 8、与角a = 113p -终边相同的角是( ) A. 3k k Z p p 禳镲 镲+ 睚 镲镲铪 B. 23k k Z p p 禳镲镲+ 睚 镲镲铪 C. 23k k Z p p 禳镲 镲- 睚 镲镲铪 D. 43k k Z p p 禳镲 镲+ 睚 镲镲铪 9、若角x 是象限角,且满足sin cos 1x x ??-,则角x 所在的象限是 ( ) A.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0、已知tanx=3,则sinxcosx=( ) A. 3 5 B. 3 5 - C. 310 D. 310 - 二、 填空题 1、已知角a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P 1,22 骣?-??÷?桫,则cos a = 。 2、角q =3,则q 的终边在第 象限. 3、已知0 2x π - <<,4cos 5 x = ,则tanx= 。 三、 解答题 1、若tan 2a =,下列各式的值. (1) 2sin cos sin cos a a a a -+ (2) 2 sin sin cos a a a - 2、已知sin ,cos b b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86210x ax a +++=两实根,求a 的值. 3、已知1sin cos ,(,2)2 a a a p p -= ,求sin cos a a +的值. 4 、已知sin cos 2 q q -=,且(),0q p ? ,求22sin cos q q -的值。

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军事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军事理论课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继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通过对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及中国国防等内容系统性的学习,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侦查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国防、国防动员等等军事概念;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目的,促进了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军事教研组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国际先进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明白了国防动员的重大意义,也体会到了我国在周边安全问题上的巨大压力。这一学期的理论课,对我来讲是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作为一个女生的我对于军事科学前所未有的兴趣。下面我就简单阐述我在军事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及军事理论对我的影响。 (一)改善知识结构 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军事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民族特性。而许多高新技术也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高科技技术在基础技术方面集中在十个方面,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等。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我的专业息息相关,而军事科学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教育作用,有利于我们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拓展思维领域,现代军事科学也是大学生重要的知识储备。(二)提高综合素质 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其相关的众多学科知识。学习这么科学的过程,就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过程。我们不仅运用文科的形象思维方法,也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正如国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时能以其博大开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程结束了,在上军事理论课之前,我对军事方面的事真的一无所知。但学完军事理论之后,我懂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并感受到了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保卫祖国,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对广大青年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有云:“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以看出,少年对国家兴亡昌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祖国需要人才,自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下是我学习军事理论后的心得与体会: 一、什么是国防? 在军事理论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国防的真正含义,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而不立.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二、国防的重要性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和平大背景下,种种战争的阴影仍如同鬼魅一般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不管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争端,意识形态,或是民族歧视,种种无疑给世界布上阴影.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军事高技术日益被世界各国采用,一方面能提高整个军事领域的改革,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从而使以后的战争具有高科技性质,使一些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为一旦战争爆发,这样造成无法弥补,无法想象,甚至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后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国独自垄断一些高技术,酒会自视强大,会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鉴于以上原因,我国为了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更好的发展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作好国防工作.虽然,由于目前世界局势仍以和平为主,但我们应警惕战争,特别是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会迎接到更多的挑战,一些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恐惧,向世界宣扬中国威胁论,目的使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中国国防势力一旦下降,中国所受到的威胁将是空前强大的.另外,台湾问题仍市中国的一块心病,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由于外部势力插手,致使台湾问题变的复杂,成为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安全问题.虽然,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主张提出,但是台湾分裂势力的阻挠也很严重.但是,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决不允许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决不畏惧强敌干预,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另外,由于日本国和我国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新的矛盾却又出现,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野心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成不断上升趋势,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情况日益复杂,都是我国国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世界形式趋于平缓的环境中,中国安全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环境,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维护祖国同意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三、大学生如何投身国防? 我想主要有以下八点:(一)、增强国防观念,认识国防的重要意义 积极学习国防教育理论,理解研究国防知识。只有我们具有了一定的国防观念,才可能积极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主动旅行国防义务。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国防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

大学军事理论期末总结

论述题 1 结合现实,论述周边环境安全的特点: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安全环境对于维护我国家安全利益更加重要,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性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含义定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1、战争观和研究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军事相辅相成);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秋收起义出现很多逃兵,明确为谁而战);3、人民战争思想(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3 结合国防实际(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谈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兵不强,不可以摧残;国不富,不可以养兵 (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 (3)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时期加强国防建设是为了实现威慑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4)现代国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