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当前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的逐步完善,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在

思想上、心理上、道德上、能力上为形

成以“自主择业”为主要内容的择业观

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在选择就业时,

不仅要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个

人的知识、能力、气质、性格、兴趣

等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国家政策、社会

经济发展状况、学历、家庭等客观因素

的制约。因此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呈现出

多层次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价值标准

上向实用化倾斜;价值主体上向个人和

功利化倾斜;价值目标上向短期化倾

斜;价值实现途径上表现为急功近利

等。

2、大学生择业标准转向“实惠”的片

面性

在当今社会,讲充实惠、片面追求利

益成为不少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

也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调查显示尽管国家

机关、大型国有企业是许多大学生的首选

目标,但三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其高工资

弥补了高风险的不足,更能吸引大学生。

也就是说:个人的切身利益已逐渐成为大

学生选择单位的主要标准。据有关调查表

明,40.02%大学生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

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样,由于地区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广大学生仍不愿意到急需人

才的边远地区,而抱着沿海城市不放,这

也有利益驱动的因素。

3、大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不

一致性

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是近年来大学

生毕业就业时暴露出的最突出的问题之

一,大学生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当前影响大学生

择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祖祥 温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325035

择业观是人们对于择业目的、意义

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

正确的择业观的确立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

家政策和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制于毕业生本身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

适应社会。本文将对现阶段影响大学生的

择业的相关因素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特征

1、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层

次态势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择业

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表

现出对自身择业的意识、态度、倾向及

如何实现就业的总的看法。随着我国人

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

时,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对就业岗位

要求多、挑剔多、不能正确处理就业与

社会需求之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大学

生都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

理,苦读了十几年的书,只希望毕业后

进大城市,留大机关、大公司、大企

业,而偏远、落后地区及小单位等需要

人的地方却没有人去。所以说这种期望

值过高和社会实际就业岗位不一致性,

是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发挥才干的一大障

碍。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毕业生择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由政策环境、经济状

况、产业结构等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

围。

1、政策环境:自2002年以来,就

业的紧张局面开始影响到大学生。一方

面,目前高校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

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另一方

面,由于在用人机制、供需结构、择业

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毕业

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困难。为了缓和这种

矛盾,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公布了一系列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就业

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发展

的契合点,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

导下,采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的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

地区工作,到城市社会和农村乡镇基层

单位就业,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计划”;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提供便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增加财政投入,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框架。

2、经济环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劳动就业状况,自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其一,从整个国家的范围来看,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相反的,则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其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必然促使某些行业和职业发生变化,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的选择。由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促使从业人员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一些行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各类职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自然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其三,由于国家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而相对贫困的区域则成了就业的“低洼地带”。

3、重视人才的环境: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人才资源、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正在形成。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引进人才政策,构筑人才高地,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影响毕业生择业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需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有传统的就业习惯思维和现代

流行的就业意识等,包括社会时尚、对家庭的依赖性、传统的性别观念等。

1、社会时尚潮流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由于时尚表现出来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特点,对人们的行为取向、职业选择影响非常大。譬如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择业中的大城市热、三资企业热、考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则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狭隘和行为取向偏差。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十分容易形成诸如从众、攀比、自卑等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较强的依赖性影响大学生择业。由于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子女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依赖和被依赖性还是比较强。其一,在择业问题上,家长常过多干涉子女的职业选择,甚至全权包办,而子女本身也习惯于被家长决策,没有自己做主。其二,任何教师的意见和看法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譬如教师对某种专业、某项工作的认同与否,教师平时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择业行为。

3、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大学生择业。有些女生会产生某些岗位选择不如男生的思维定势;有些用人单位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等。这些现象在社会现实中还普遍存在,都会给大学生择业带来影响。

(三)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个体素质状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现代职业对就业者文化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不仅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而且对就业者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性要求也愈来愈强。

1、各类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要求。其一,要求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大学毕业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要向哪个专业发展,都少不了宽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基础来支撑;其二,广博精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毕业生是将要从事专业性较强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专博相

济,专深博广,已成为当前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双学位班”、“主辅修制”、“第二学位”等培养复合型大学生正成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2、各类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不同职业除了有基本的共性要求外,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如,管理类职业要求求职者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的法律知识等;工程类职业要求求职者不仅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所以,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专长,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在就业前和就业后注意建立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日趋合理,日益完善。

三、不断完善就业体制,培养大

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择业观

1、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为效能的指导思想,建立一套高等院校终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教育、就业管理服务体制。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将就业意识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学之中,以就业意识教育为起点,深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通过基地的锻炼,熟悉本专业相对应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人才的需求状况,使毕业就业有的放矢。

2、增加对就业的投入,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其一,国家和地方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其任务是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准确的信息;对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与创业教育。其二,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投入,并将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逐步有所增加;支持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与团体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与指导,形成多

励多元思维,二是对话交流。多元论的提倡来源于后现主义本体论的平等概念,认为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一点或多一点实在性,要求抛弃歧视,接纳差异。正因为此,“对话”才显得如此重要,而真正“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是对多元化的尊重,理解与宽容[3]

。后现代主义教育体现在课堂中,就是“去中心论”师生平等对话,都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存在[4]

。教师可以身处学生的位置,学生同样可以感受教师角色的心理。于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角色转换,换位体验的方法尝试新鲜的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教师预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实行角色转换,换位思考。学生的认知背景与认知模式均呈现出不断延展和健全的趋势。有些正是教师所应该弥补的。学生体验“人师”的感觉,成就感不言而喻。在拥有幸福与自信的同时,学生也体察到教师劳动的珍贵及教师尊严的神圣。而教师在聆听学生的“课”后,会发现自身存在的疏忽之处。从学生的经验中获得了赋予生命力的、创新的教学反思。更重要的是,教师从角色转变中经历了学生的心路历程,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行动的理解与宽容。可以说,做一名“关心型”的教师是新时期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的神圣使命。这一点对现今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开展变法比赛练习,增强互助合作学习观念,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通俗的理解也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光学不练是不可行的。所以练习体现在教学的课程中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的。高效的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教学中,经常听教师和学生反映处理练习最枯燥,机械。学生也同感,结果造成“眼高手低”。这种状况与教师的组织练习的科学性,趣味性有关联。课堂教学中处理练习的方法同样也能引入情境理念。真正实施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观。重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温和竞赛性质的活动,不必为了练习而练习。让学生感到就犹如在“家”做练习的感觉,放松,释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予参考指导。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由每组负责同学汇报本组的合作学习情况由教师作总结[5],

需要做出最终的价值判断。教师在评价方法上适当地提出表扬与“软批评”。由此我们看到,合作状态下的情境学习既培养学生潜意识下的竞争精神也开拓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3、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形成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探索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笔者有两点需要说明:

3.1关于自在情境的含义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个复杂体。文章谈及的“自在情境”具有偶然性。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有敏捷的教育机智及驾驭课堂运筹帷幄的独立能力。否则,不恰当地利用非预设性情境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2对教师的启示

情景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才能达到情景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作为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自身价值,以满足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新型教师的需要乃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层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

3、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走法制之路。根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要尽快制定相关保障就业的法律,如《就业促进法》、《妇女就业法》、《反就业歧视法》等。同时,在有关司法系统加强与此相关工作部门的设立与人员配备,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舆论监督。

4.制定大学生创业与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的政策。制定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学籍管理可以更加灵活、方便;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的底线,逐步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相互补充的创业资助体系;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与繁琐的手续、大幅度降低行政收费,保证大学生创业计划的顺利推进。

5、建立高校的人才库与社会各种就业信息库的双向服务体系。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双向服务体系,及时了解人才和就业信息最新趋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以便学生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及未来人才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