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第1讲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

初一科学第1讲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
初一科学第1讲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

第一讲声音的传播与听觉

姓名:学校:年级:

【知识要点】

一、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人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鼻和嗅觉

嗅觉的形成过程:环境中气体分子刺激了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从而产生了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嗅神经传入大脑,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嗅觉的适应性;②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差异很大;③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④不同的动物对不同的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4.舌和味觉

舌具有味觉的功能,舌的表面有许多味蕾,其内有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中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神经传到大脑。

舌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苦味较敏感的舌根;对甜

位最敏感的是舌尖;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两侧的中部,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两侧的前部味的基本类型:酸、甜、苦、咸。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作用的结果。二、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

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声音是由振动物体发出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

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利用这一点可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发声。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

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奇

妙的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

(2)声波:声音是以声波这种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声音依赖于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

为介质传播。

以敲击音叉为例,音叉振动发出声音,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

就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因此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

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高);还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

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空气中(C 15),传播速度为340m/s 。 三、耳和听觉

耳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鼓膜:接收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 咽鼓管:与口腔相通 听小骨:把振动放大,传入耳蜗 内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感受声波振动,产生神经冲动

内有位觉感受器,与保持身体平衡有关

2、听觉产生的过程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失聪)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5.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合称为声音的三种特性。

⑴音调:一般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⑵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来决定的,

且与距离有关。比如看电视时,调节音量开关,可以控制声音的大小,而不能改

变音调高低。注意这里的声音高低用于表示单调,与日常生活所说的声音的“高

低”用来表示声音的大小不同。

⑶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6.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人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2000赫兹。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7.噪声、噪声等级及噪声的防护:声音的大小的单位用用贝来表示,一般声音的等级高于85分贝则视为噪声。

从狭义上讲,凡是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和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1)噪声的危害: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害于人们的健康,污染环境。

(2)噪声的防止

①要控制噪声声源;

②要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典型例题】

例1、皮肤的功能有()

A、触觉

B、痛觉

C、冷觉和热觉

D、以上都是

例2、以下有关嗅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敏感程度都很强

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

D、“时间长了,腥嗅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

例3、形成味觉的部位是()

A、味觉细胞

B、舌头

C、味蕾

D、大脑

例4、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琴弦就不发声,其原因是()

A、将声音吸收了

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使琴弦停止了振动

D、以上原因都有

例5、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着的鱼,这个过程鱼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

A、大地和空气

B、水和空气

C、大地和水

D、大地、水和空气

例6、老师在教室内上课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教室窗户开着,没有回声

B、教室长度不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C、教室长度不足,不产生回声

D、教室各堵墙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例7、某学校操场外的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

A、0.5秒

B、1秒

C、0.5分钟

D、1分钟

例8、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二次声音,其道理是()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例9、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大脑

例10、对声音有放大作用的部位是()

A、耳廓

B、外耳道

C、鼓膜

D、听小骨

例11、内有听觉感受器的是()

A、前庭

B、半规管

C、耳蜗

D、以上部位中都有

例12、内有头部位置感受器的有()A、耳蜗B、前庭C、半规管D、B和C

例13、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B、声音为超声波

C、声音为次声波

D、以上都有可能

例14、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一个曲子,但仍能很明显地区别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由于它们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1、通常讲的“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不同

D、声速大小

2、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唱,女高音在小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大

B、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C、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D、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小

3、对酸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A、舌尖

B、舌根

C、舌两侧中部

D、舌两侧前部

4、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已知常温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

A、340米

B、170米

C、34米

D、17米

5、邮政局的长途电话间大多是用玻璃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B、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

6、一般来说,影院、剧院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仅仅为了装饰

D、以上都不对

7、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______,其内有许多____________细胞,能感受

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是对______态物质的刺激尤其敏感。

8、人在感冒的时候,____________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________(填“正常”

或“不正常”),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测试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的实验时,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____________,

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_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12、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由于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13、物体在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声带振动的频率范围是至赫兹。

14、我们把高于赫兹的声音叫,我们把低于赫兹的声音叫。

15、用什么方法可将气味暂时收集和保存起来?

16、装饮料用的“一拉罐”,你如何判断它是铝制的还是铁制的?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

1、香味通过鼻腔,刺激________末梢,由_________神经将香味传到_________,从而形成

嗅觉。

2、“时间长了,腥臭味就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的____________疲劳的缘故。

3、我们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就是内耳中感受头部位置的__________过于

____________造成的。

4、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____________张开,使鼓膜内外

的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每个人都用两只耳听,我们便可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____________,来辨别

____________的方向和位置。

6、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7、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

到夜袭的敌人的马啼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将声源的___________向四周传播。

9、所说的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其中反映声音高低的

叫,它由发声体的决定;反映声音大小的叫_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反映不同声音特征的是,它与发声体本身性质有关。

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440赫兹;采过花蜜后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

动频率为300赫兹,因此有经验的养蜂工人一听飞行的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他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高

B、响度不同,采过蜜的响度大

C、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低

D、音色不同

11、下列各个发音体振动情况中,人耳不能听到的是

()

A、1秒钟振动440次

B、1秒钟振动19600次

C、1秒钟振动35次

D、1秒钟振动25000次

12、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

(1)汽艇静泊在水面时,它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

四年级科学上册 3_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一)音叉声音的传播 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 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6、分组实验 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师: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你能细致地描述出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掌握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3.初步了解一个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的温度。 5.培养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方法:演示,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出示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温度计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5页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0.声音的传播 苏教版

10.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小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

生: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 2.师:那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方向) 3.师:四面八方。(板书:四面八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论。] 二、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 2.师: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上,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揭示课题,板书声音的传播)生:空气(板书:空气) 3.师: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 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 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见声音吗? 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6.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7.师:目前我们知道了气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8.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 ①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 ②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 9.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10.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11.师:气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生:作出猜测 12.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 1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14.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展示图片) 【提示】 小球会动。因为小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震动引起纸屏上会振动,纸屏的振动引起小球振动。 2、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展示图片) 【提示】 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到听小骨,听小骨跳动起来,听小骨再把振动通过耳蜗传送给大脑,这时候我们就能听见声音啦。 3、伏罂(yīng)而听的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陶器上(用来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说说声音的传播途径。 【提示】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后引起罂壁的振动,又引起罂内空气的振动,于是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4、小游戏:做个“土电话” (1)方法 ①在纸杯内穿棉线,拴在火柴梗上。 ②拉直棉线,和同学玩打“土电话”的游戏。 (2)讨论 声音是怎么通过它传播的? 【提示】 声音→空气→电话绳→空气→人耳 5、小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五、课堂练习:判断题 1、声音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操场上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铃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5、声音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看图回答 看图回答 解释回答 做游戏回答问 题 独立完成 让学生明白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 播 检测知识掌握情 况

6、宇航员在太空说话和地球一样方便。() 六、拓展提高:传播效果 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把沙子、水和空气按传播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提示】 固体>液体>气体 七、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声波的用途。实验探究 知道声音在不同 的介质中的传播 效果不同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向四 面八方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到 另一个物体上。在科学探究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 能否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通过游戏等活动 探究声波传播的方式。初步认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 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壁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一课是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实验及网络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水槽、摇铃;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两只一次性纸杯,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钟罩、抽气筒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声音)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

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是真空的。 师:什么是真空? 生:就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叫真空。 师:对,月球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没有空气,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 3.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传播 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质疑: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 生: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又是怎样传播的? 二、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1.通过实验,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看这是一个电铃,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出声音吗? 生: 声音会变小。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抽气筒把钟罩里的空气抽出来,变成真空状态,电铃还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猜测。生:可能听到的,也可能听不到。 师:来,我们来听听。还能听到电铃声吗? 生:能听到的,就是变小了点,但是还是能听到的。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有关科学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

科学声音的传播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分析】 教材呈现“上课铃响了”场景,让学生发现声音可以在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从而假设声音传播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进而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都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对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存在一定的疑虑,用身边易得的物品来做实验,会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 2.基于已有经验,借助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对声音传播的途径进行描述。 3.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铃声(MP3)、土电话(纸杯、牙签、棉线)、真空罩闹钟实验(视频),水槽、水、石块、鼓、纸屏。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是怎么知道上课时间到了的呢?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从四面八方招回教室。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生: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 师:对,月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真空世界,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二、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 师:哪组同学谈谈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我觉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墙壁传播。 生:声音能通过水向外传。 生: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铁管传播。 生:声音会拐着弯的传。(……)

四年级科学上册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湘教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

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声音的传播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来使学生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各种物质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传播方式称为声波。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借助实验和想象,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实验,逐步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能对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学生(分四人一组)方面: 1.每组音叉(含小锤)、水槽(装有水) 2.每组铝棒、木尺、尼龙绳、棉线、记录表给一份; 教师方面:学生材料一份、记录表、土电话、课件。 一、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以及玩“土电话”过程中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从而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接着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认识到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多媒体资料里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每项活动都是一个探究过程,每项活动是不同层次的认识活动,都是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相应的认识,达到科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形成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提出研究的项目。 教师出示音叉提问:这是什么?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产生以后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教科版《声音的传播》教案6

《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五课。教学是在前四课对声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声音有音高音低及强弱之分”等,对声音单元的学习引发了足够的兴趣。本课的任务是在学生足够的兴趣基础上,重点解决一个概念抽象性问题“声波”的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上能传播但效果不同。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通过土电话的活动和音叉引起的水波来建立声波的概念,第二是通过不同材质的传音活动来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并通过月球上的对话和玻璃钟内的闹钟来强化空气是传播声音重要音质。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通过本课的实验教学活动让他们逐渐理解。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基本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但教材安排的不同材质传音效果的对比实验加以了调整。教材安排的活动学生难以操作,并且老师在课前自行的感知操作中,难以区别声音效果,因为本身物体在和音叉接触后就阻止了音叉的振动,传到耳朵只是“扑扑”的断声。为此对实验加以了调整,用不同的电话线来制作土电话,通过打电话的

形式来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不同。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真空不能够传播声音,以及宇航员的太空是怎样传递声音的,同时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简单设置。 教学准备: 小音叉、水槽、示范引入师用“土电话”装置(绳子大约2米)、同样长度不同材料(铜线、棉线、细铁线2米长)的土电话装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经常打电话吗?(生回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部电话(师出示土电话),那么,谁愿意来打打电话呢?(找几名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小班科学:声音的传播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mall Class Science: The Spread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小班科学:声音的传播 活动设计: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有关声音的一些经验让小朋友了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可以传播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3、能积极的参与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准备材料: 鼓槌、纸筒等。 活动过程: 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1、近距离传音 ——老师有一个秘密,要和一个小朋友悄悄说。

——请幼儿也对老师说一个秘密。 ——其他小朋友为什么听不到? ——小结:因为悄悄话就只能和听的那个小朋友说,不能让别人听见,要是让别人听见了,那就不是悄悄话了。 2、隔开一段距离传音 ——现在我们隔开一段距离该怎样说悄悄话呢? ——请幼儿说说如何使用管子传音。 ——两个人一组用管子传音。 ——讨论是什么帮我们传递声音? ——小结:因为管子里有空气,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小朋友能听到老师和小伙伴说的话。 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请幼儿站在桌子的一端把耳朵趴在桌子上,教师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桌底或桌面,问幼儿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小结:我们的手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声音通过桌子传到小朋友的耳朵里,原来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三、声音还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除了能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还能通过哪里物体传播呢? ——请幼儿欣赏录像,随着录像的播放,通过提问来开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传播》参考教案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

精选-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第2课时∣教科版

《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认识声音并利用声音。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否一样。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否一样。 教学难点 掌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有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音叉(敲击小锤)、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试验装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我们继续探究声音传播的奥妙。 师展示实验工具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可以传播声音。) 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来探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否一样?让我们像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探索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出示研究方案:

准备一张铝箔,纵向折叠几次,做成挺直的铝箔尺;一根木制的米尺、棉线、尼龙绳等。这些材料的长度相同,比如都是1米长。 先预测,声音在铝箔、棉线、尼龙绳、木制米尺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样。声音通过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 把我们得想法和理由都记录下来。 预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进行实验,注意每种材料的一端要分别与音叉连接,找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分别使振动的音叉接触铝箔、棉线、尼龙绳、木制米尺等物体,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这些物体传播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师强调:一个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真从音叉的柄,使音叉与物体接触或把物体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靠紧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拿音叉的同学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须仔细地听,并把实验中听到的情况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小组交流、反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一)音叉声音的传播 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 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全国科学年会课堂教学观 xx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