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文体辩 最终版本

李白《静夜思》文体辩 最终版本
李白《静夜思》文体辩 最终版本

李白《静夜思》文体辩

作者:冷文洲

摘要:李白《静夜思》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小诗短短四句20个字,既没有奇特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它明白如话,却又包含无穷,令人体味不尽。千百年来享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然而就是这首小诗,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就《静夜思》的文体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键词:李白静夜思乐府绝句

On The Literary Style of Li Bai's Night Thought

Undergraduate:Leng wenzhou

Supervisor: Shen shudong

Abstract:Li Bai’s Night Thoughts goe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This poem has only four sentences with twenty characters. It seems as simple as the daily words having no peculiar imagination and flowery diction. But if you think about it deeply, you may find out that it holds infinite contents. You may never get its full meaning. It is this poem which obtains the reputation –The Fist Poem For the Homesicks In History. And it’s this poem which arouses fierce debates in Academic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As to it’s literary styl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Li Bai, Night Thought, Folk Rhyme, Jueju

引言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李白《静夜思》的总集,最早的应该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宋敏求编纂、曾巩考次、毛渐校正、晏知止镂板的《李太白全集》。①以后在宋代也有许多关于收集《静夜思》的本子②。在对李白诗文全集以及选本的阅读中,不难发现有的选本把《静夜思》作乐府是选录,有的选本则作绝句选录③。本文拟对《静夜思》的文体进行讨论。

一、作为乐府的《静夜思》

乐府诗最初主要是指两汉至南北朝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诗歌,后来所谓的乐府或乐府诗也包括后世作家仿作之乐府在内。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创作的乐府诗的数量是最多的。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所录,李白乐府诗共149首(四言1首、五言80首、七言13首、杂言55首)李白不仅是盛唐乐府诗创作最多的诗人,创作成就也是盛唐诗人中最高的。李白的《静夜思》许多古代诗歌选本学家和近现代评论家都认为是乐府,原因如下:

1.《静夜思》的重字现象

从现在《静夜思》的选本来看,确实重字较多,仅“明”“月”,就出现了两次,而且和近体绝句的平仄完全不同,因此就有很多人认为它不是绝句,而是乐府。就选本而言,现在我们看见的《静夜思》并不是它的原貌。最早选录此诗的本子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敏求编纂,曾巩考次,毛渐校正,晏知止镂板的《李太白文集》第六卷“乐府四里”。此诗的标题和全文是: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到了万历年间的本子《唐诗选》,文字上却发生了变化。“看月光”,变成了“明月光”,“望山月”也写成了“望明月”;而万历本《万首唐人绝句》中“山月”则写成了“明月”;乾隆本《唐诗别裁集》“看月光”写成了“明月光”。纵观这四种版本的文字分歧主要体现了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上。从《静夜思》的流传上来说,宋蜀本是现存最早的《静夜思》选本,自然其中的文字也就是诗的正宗,且宋蜀本后的《全唐诗》在内的各种李白的集刻本所录《静夜思》文本均与宋蜀本相同。而成于明清时期的《李诗选本》,由于当时的臆改之风盛行,在加上印刷上的失误,则出现了与宋蜀本文本不同的选本,此后李攀龙的《唐诗选》的文本则认为是其刻意篡改的。

所以,在北宋刊本中的原诗中只有“月”字出现了两次,然而在绝句中有重字的现象也是常有的。《登芜城》“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昔日又非昔,春风几能时。”④《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欲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⑤

除去偶字句的《诗经》和《楚辞》,人们习惯把唐以前的诗歌即汉魏六朝的诗歌称作古诗,它包括乐府古辞,乐府民歌,也包括这时期文人的创作。古诗没有严格

的格律限制,不讲平仄,押韵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就《静夜思》来讲,一二三句中的“光、霜、乡”押平声“ang”韵。就平仄关系来讲,完全不合平仄。这同乐府诗一样,没有严格的格律,句式自由,然而在乐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体绝句,也没有格律和句式的限制。就这方面来说把《静夜思》作为乐府,绝句都是说得通的。

2.《静夜思》自由灵活的句式

李白乐府的思想内容和句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继承了汉魏民歌的特点。胡震亨《唐音癸·卷六》“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他还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今人姜宗伦先生的《李白及他的诗》中说到:“他的乐府诗明快秀丽,才思横溢……无不朴素和谐,情词感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得力于民歌的结果。”这说明了李白的乐府诗受汉魏民歌影响非常大。

在李白的诗集中,除了乐府诗具有“明快秀丽,语调明快,语言朴素,风格清新,句式自由”的这些民歌的特点,他的绝句是在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具有乐府的特点:如: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渌水名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李白的《静夜思》和其乐府《子夜秋歌》很接近: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有人认为《静夜思》是仿《子夜秋歌》写成的,因此《静夜思》也是乐府诗。但是我想任何诗人都不会用同一体裁,同一主题写成相似或相同的诗,况且《静夜思》和《子夜秋歌》都是家喻户晓名作。就像现代的作家,如果两篇文章都以“相思”为题材,其中句式、语言特点,其中很多文字很相似的话,那么这两篇文章能成为传诵的名篇吗?不能!所以《子夜秋歌》和《静夜思》作为李白诗歌的代表作,那么他们在文体上肯定是不属于同一种体裁。《子夜秋歌》是大家公认的乐府诗,作为同样出名的《静夜思》,那么也就只能是有别于乐府体裁的诗了。不然,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3.《静夜思》同清商乐府的曲调相同并可合乐演奏

一般人认为《静夜思》可以合乐演奏的原因是《静夜思》的韵脚“光、霜、乡”,都是押“ang”韵,并和同清商乐府⑥的曲调相同。王士祯认为,乐府产生于汉初“世为产生于汉武非也。”在《唐人万人绝句》序中写道:“渔阳山人撰宋洪氏《唐人万

‘吾以庀唐乐府也。’”首绝句》既成或问曰:“‘先生撰唐人万首绝句意何为?’应之曰:

由此可见绝句和乐府诗没有严格的界限的。丁龙友说:“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李诗纬》宋牧仲《漫堂说诗》中说:“五言绝句起自古乐府至唐而盛,李白,崔国府号为擅长。”李淮桢也说:“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著……”由此可以看出绝句是由南北朝民歌及汉魏乐府发展

而来,在句式、语言等都深受其影响。在唐诗发展之前绝句是同乐府一样可以入乐的,那么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乐府的《静夜思》还是作为绝句的《静夜思》也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因此,不能因为《静夜思》能入乐就断定它是乐府,这种分法是欠科学的。

二、作为绝句的《静夜思》

把《静夜思》作为乐府讲,也是讲得通的,因为它的确是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征。如果《静夜思》是绝句,那么它是否符合绝句的特点呢?

1.《静夜思》的声律

“绝句盖取律诗之半,或截取首尾相联,或截前半首,或截取后半首,或截取中二联而成。”这就是绝句的含义,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类,律绝产生于律诗之后,由律诗发展而来,因此它就同律诗一样,具有律诗的格律要求:

(1)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押韵,并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1>A 仄起式:

a .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 平起式

a.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静夜思》的平仄应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首先“床”押平声韵,所以应属于平起式,而“光、霜、乡”都是押“ang”韵,因此它又是首句入韵式,再将《静夜思》平仄不同B平起式中b类首句入韵中的平仄相对比,可以发现《静夜思》的平仄关系同律绝的平仄是完全不同的。

<2>绝律也要求同律诗一样讲究粘对。

A 粘:指联与联之间的关系,粘就是粘合,把几联粘在一起,形成以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与上联的对句的平仄是相同的类型,平粘平,仄粘仄。

B 对:是指律诗的内容各联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对就是对立,相反,即是说每个联的对句和它的出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或者是相反的类型。如: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别君,——︳︳——︳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谁难料,︳︳一一一︳︳

春愁黯黯独成眠。一一︳︳︳一一

而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写得很随意,容易看出它是既不符合律绝的平仄,粘对,也不对仗,因此它不属于律诗。

(2)古体绝句是绝句的一种,产生于律诗之前,受乐府民歌的影响较大,古绝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以五言为多,其特点有:

<1>每首四句(同近体诗的绝句)

<2>不讲究平仄,粘对(不同于近体诗的绝句)

<3>不讲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4>可以押仄韵.

古绝孕育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律诗产生以后,历代诗人仍有用古绝的形制写诗,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泰斗也不例外,经上面对《静夜思》平仄押韵粘对对仗的分析,它与古绝的特征完全吻合的。虽然不属于绝律,但是他符合古绝要求。

2.绝句的语言风格和内容

(1)清新活泼、自然朴实、极具民歌风味

丁龙友《李诗纬》:“小乐府之遗,唐人裁为绝句,体之流变,盖微有辩焉。”这就指出了李白绝句与民歌的关系。民歌的本色便是语调明快,语言朴素,风格清新,李白正是学习了民歌的这些优点,不仅求形似更求神似,才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民歌风韵的绝句佳作。比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臃上,何处不可怜?”(《吴声歌·子夜》)“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缉命童侣,齐声朱莲歌。”(《神弦曲·采莲童》)“送欢板桥湾,相持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西面·三洲歌》)

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这种短小的篇幅、隽永的情味、整齐的形式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静夜思》也被普遍认为是仿《子夜秋歌》而成。在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李白在向乐府民歌学习的同时,在语言与意境上,民歌对他都很明显的影响。李白并没有停留在对民歌的继承上,而是对民歌加以发展,使其意境更优美,语言更凝练。这也成了李白诗歌特别是绝句的主要特色。这种风格看似很简单,其

实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达到的境界,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崎,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从风格形成上来说,除了向民歌学习外,还与李白那种真诚自然的性格有关。只有具有他这种性格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自然、真率、清新、明快的诗句来。《静夜思》与李白的《杜陵绝句》的这种自然、真率、清新、明快语言风格很是相近: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李白认真继承了六朝以来的民歌,所谓“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道出了这类民歌那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而且调子轻快,风格明快,给人呈现出清新明丽的美,读起来新鲜、亲切、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的这种特色。

(2)含蓄蕴藉、感情真挚、诗味隽永、耐人寻味、重炼意与炼字

李白的绝句确实自然、清新,似乎脱口而出,着笔即是,往往使人忽略诗人的锤炼功夫。其实李白是颇用心于炼意与炼字的。只是因为他的艺术技巧高超,而使种种努力显得不露痕迹。李白的《静夜思》就是这样“不用意”写成的。他诗中那种精炼含蓄的高超艺术,历代评论家赞不绝口,也是历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比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诗人写一位贵妇人思念自己的丈夫不至而产生的幽怨情绪。诗人饱蕴情感,吐出了主人公的一个“怨”字。这就说明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感情之深。《静夜思》也不例外,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紧扣“思”字,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那种惆怅、寂寞、思乡的真挚感情。诗的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包含了许多内容,足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余想,当诗人那思乡的闸门打开之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明月,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往事……都纷纷涌向脑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说:“旅中之思,虽说明却说不尽。”沈先生是深得其中的韵味的。只有“说不尽”才能诗味隽永,耐人寻味。诗中那晓畅而又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更使诗增添了异彩。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就如傅振商所言:“随意写万象酝含,尤为神化,固非学力所能闯其藩也。”《唐诗风雅元音题词》也如《唐诗别裁》所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绝句把诗人感情世界种的瞬间呈现,他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息,全都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而成绝唱。

像《静夜思》这样的思归之诗,是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瞬间触发的情思和片刻的景象,属心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之作。胡应麟:“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说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因为这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王安石曾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静夜思》是一首绝去雕饰,纯出天然的诗作。全诗都是平常话,口头语,字面上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构思也并不新颖。而深挚的情感在平淡之中,经得起咀嚼和回味,受得住时间的洗磨。“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就如“清水出芙蓉”一般自然

清新。

三、结论

绝句是由南北朝乐府发展而来,因此乐府和绝句两种诗体没有严格的界限,绝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继承了乐府的自由灵活的句式、清新朴质的风格。但是绝句和乐府毕竟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语言上,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正因为这种风格,所以它就没有绝句注重“凝字”、“炼意”的特点。况且把《静夜思》作为乐府讲,有些地方是讲不通的,而把它作为绝句讲的话,虽然它不符合律绝的平仄要求,但是和古体绝句那种不重平仄,语言清新、句式自由的特点是相符合的,而且绝句是在继承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也就具有乐府的一些特点,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也就不能因为这些特点说它不是绝句,这是很不科学的判断。所以从诗歌发展上讲,我认为《静夜思》作为绝句讲更合理。

注释:

①在该选本中,第六卷“乐府四”里有《静夜思》篇目。原文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②刘克庄的《千家诗》(五言绝句)、普济《五灯会元》(卷八)、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新乐府辞)、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第一)、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一)等。到了明代有刘基《刘基集》(卷十)、宋杨齐贤、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胡应麟《诗薮》(内编六)、高棅《唐诗品汇》(卷三九)、杨慎《升庵长短句》(卷一)。到了清代有康熙的《御选唐诗》、《御定全唐诗选》(李白卷)、《御选全唐诗》乾隆四十三年(1778)编定的《钦定四库全书》(李白)、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类,原题《夜思》)、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等。③将《静夜思》收录为乐府的选本有: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敏求编纂,曾巩考次,毛渐校正,晏知止镂板的《李太白文集》第六卷乐府四;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列为乐府新辞;《批点唐诗正声》评静夜思为乐府体;明吴人郭云鹏校刻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宋杨齐贤注,元萧士贇补注)卷之六“乐府”里;胡震亨《李诗通》评《静夜思》为“思归之辞,白自制名”说明静夜思为李白自制乐府诗题。到近代评论《静夜思》文章也非常多,对《静夜思》文体的看法同样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始终认为《静夜思》是乐府诗,一种认为其是绝句。认为《静夜思》为乐府诗的文章有:《李白对乐府的继承和发展》赵林德,赵晓霞唐诗研究:“太白于此等处颇有逞才之意,而绝非其乐府三菁华,其它如《静夜思》,《黄葛篇》皆李白之创题。”《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葛晓音:“《横江词》,《静夜思》与清商乐府的情调相同.”《李白乐府论》傅如一,文学遗产,1994年第一期25页:“郭氏(郭茂倩)是很有文学眼光的,例如《静夜思》一般人都认为是绝句,郭氏认为是新题乐府。”《李白乐府论》魏晓虹,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一些短章如《秋浦歌》,《静夜思》也写得意味携永.”《李白乐府诗研究综述》王立增云南艺术学院报:“探求乐府诗的本事,阐发其中的比兴寄托之意……本文在这里仅就异说较多及最近又出现新研究成果的篇目,做一介绍;1、……8、《静夜思》……”《一曲菱歌值万金—说李白的新乐府<静夜思>》刘清海名作欣赏:“《静夜思》也是乐府,是可以合乐演奏的。”《论李白乐府诗表现功能》松浦友发辽宁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新乐府辞(横江词6首,江夏行1首,静夜思1首……)认为《静夜思》为绝句的文章有:《论李白的五言绝句》房日晰中州学刊1984年第二期:“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又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妙古今,就亦齐桨体格。’”《从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静夜思>》吴徽、张喜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2卷:“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如《静夜思》,全诗只有20字,但是含蓄很深,耐人寻味。”《静夜思“疑”“床”辨义》彭效田,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静夜思》属五言绝句”。《天下第一绝句<静夜思>—兼论“床前明月光”何以后来居上》罗漫,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6卷,2007年

11月:“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该书的五言绝句部分《春晓》第一位,《静夜思》居第二十九位。”《李白绝句中的人际称谓及其功能与意义分析》郑庆君,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6卷第4期:“表1第一类人际称谓既功能分析中有《静夜思》篇目。”《李白<静夜思>意境的另一种解读》王琪玖,文史探索,收稿日期2007.5.8:“比如,对于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几乎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不同文学理论视野下的<静夜思>》韩贺金、徐媛媛,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二十字蕴藏无限意境—浅析李白的<静夜思>》孙平洋,古诗文选学:“李白的这首绝句,仅有20个字,语言平易通俗。”《疑是明月照井栏—再读李白<静夜思>》傅业,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22卷第5期:“《新编学诗指南》在五言绝句中列举了《静夜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浅析李白绝句主题和艺术特点》江惠、杨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11月,第23卷增刊:“李白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如《静夜思》……”《李白<静夜思>的翻译与解说》武部利男(日本)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月第13卷第2期:“在绝句方面,李白之所以被称为唐代三百年的第一人,其秘诀就是在于‘不用意’……这首《静夜思》就是李白‘不用意’写出来的代表作。”《关于李白的<静夜思>》武部利男(日本):“李白在绝句方面之所以号称是三百年第一人,其秘诀就是‘随意’……这首《静夜思》就是随意写出来的……李白的悲愁诗中广为人知的就是这首‘床前明月光’五言绝句。”

④《万首唐人绝句》上册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第九卷 115首

⑤《万首唐人绝句》上册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第九十三卷 77首第242页

⑥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⑦《唐人万首绝句》王士祯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 1990年

参考文献:

[1]徐洪火.诗词曲律常识【M】.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1978.第46页.

[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53页.

[3](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上册)【M】:书目文献出版社.36页.

[4]王士祯. 唐人万首绝句【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90.7.第1页.

[5]姚奠中主编.程秀龙、陆浑注释.唐宋绝句选注析【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4页.

[6]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J】:第5页

[7] 赵林德,赵晓霞.李白对乐府的继承和发展.唐诗研究【J】:第110页.

[8]张一民、王彩琴.李白《静夜思》作年作地新考【J】:许昌师专学报.1997.第3期.第43页.

[9]胥洪泉.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5.第7期.第47页.

[10] 房日晰.论李白的五言绝句【J】:中州学刊1984年第二期.

致谢

毕业论文终于完稿了,此论文虽不是出色之作,但对于我来说已是成功了,因为我尝试了论文写作,尝试也是一种成功。

本论文是在沈曙东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选题、资料查询、开题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沈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这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将是我以后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我愿借此机会向沈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感谢本组成员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快毕业了,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欣慰之余,我向关心和支持我学习的所有领导、老师、朋友表示真挚的谢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

冷文洲

2009年5月20日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 叠纪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

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李白静夜思原版

《静夜思》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 故乡 《静夜思》日本版为原版,中国的被改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斯报道日本共同社29日文章原题:日本保存的古代中国文化元素见证两国渊源作者:河野彻最近共同社报道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道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遗留下来的版本一样,可以说日本完整保存了这首诗的原初面貌。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分析为什么这首诗在中国后来被稍作改动了,但觉得 短短20个字中两次出现“明月”有点繁琐,且“看月光”比“明月光”显得主动,表达了诗人的原意。我觉得原版文字虽然比较直接,但符合豪迈诗人李白的风格。 在十九世纪欧美势力挟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学力量进入东亚以前,对江户时代“锁国”两百年的小岛屿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日中两国来往大约两千年, 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一直是学习崇拜对象。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帝国主义的行列、走上相当于“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学校里仍设有“汉文”课,学习中国的基本古典。二战后日本人一方面五体投地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依旧从初中便学习“汉文”。 其实,日语里有很多从中国传下来的四字成语。我们也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为“鸡口牛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数字的成语更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雾中”。日本人对有些中国成语的来源“一知半解”,但成语在日语里可谓“四通八达”,它的“千姿百态”丰富了日语。这些词汇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异”。有意思的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举一个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吴服”。日本历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吴国”应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和汉朝的服装是宽衣博带,很像日本和服,穿短

高级英语文体分析

A Brief Stylistic Analysis on “ Mohamed Elbaradei’s Nobel Lecture for 2005” 外语系09级师范二班徐仲良11号 Abstract: On October 7, 2005, ElBaradei and the IAEA were announced as joint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nuclear energy from being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nd to ensure that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is used in the safest possible way." ElBaradei donated all of his winnings to building orphanages in Cairo. The IAEA's winnings are being spent to train scientis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se nuclear techniques in combating cancer and malnutrition. ElBaradei is the fourth Egyptia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ollowing Anwar Sadat (1978 in Peace), Naguib Mahfouz (1988 in Literature), and Ahmed Zewail (1999 in Chemistry). In his Nobel lecture, ElBaradei said that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may be defined by the emergence of an extensive black market in nuclear material and equipment,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sensitive nuclear technology, and the stagnation in nuclear disarmament. To combat proliferation, ElBaradei has suggested keeping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material out of the hands of extremist groups,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the operations for producing the nuclear material that could be used in weapons, and accelerating disarmament efforts.[71]ElBaradei also stated that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money spent to develop new weapons would be enough to feed the entire world and that, if we hope to escape self destruction, nuclear weapons should have no place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ence and no role in our security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3课《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方法: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教学思路: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心”。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

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设 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 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 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 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 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 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 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白《静夜思》赏析,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明代版本 静夜思⑴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2-3] 宋代版本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及译文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

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完整版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课文六《静夜思》教学设计刘成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ppt1)月色图导入入,感受情境美。 2、(ppt2)猜谜语,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ppt3)读通、读顺全诗,注意停顿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ppt4)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

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习第一句和第二句。 (1)“疑”是什么意思? (2)说第一行诗意。 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ppt6)观察“明月”与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老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学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句和第四句。 (1)读诗。 (2)(PPT7)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PPT8)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

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静夜思教学设计说明

静夜思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白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白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作,为浪漫诗人代表的李白所创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

教学文体学

教学文体学:把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诸如口语、阅读、写作、文学、翻译等课程的教学中。 文体学的目的: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和功能,提高对语言及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文体敏感性,以及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历史背景:教学文体学是一个基于语言(language-based)、以学生为本(student-oriented)、注重互动(activity-minded)、以流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来研究文学(或非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教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一直贯穿于文体学的发展之中。19世纪开始,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当时普遍认为文学不具学术研究性,所以它并没有被运用到教学中去。从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直到其后的30多年时间里,文学教学一直遵循着一个不变的模式,后来这个模式被Freire称为囤积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Freire认为这种模式好比是吧学习者当作空容器,他们不需要发言只需要接受所传授的东西,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知识倒入这些“容器”里。在1938年,Rosenblatt提出文学是可授的并且强调需要激发学生的回应,虽然她的研究被认为是以学生为本观点(student-oriented perspective)的最早研究之一,但是并未成为教学文体学发展史的一部分。1975年,Widdowson开创性的提出: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解读一系列语言的能力,包括文学和非文学,合乎语法或不合乎语法。这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本、注重互动的教学文体学的特点。在20世纪的前25年,俄国文学形式主义者提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将“文学研究”与“文学资源的试议”区分开来。他们的这些观点使得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使用文学文本的教科书。跟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文学性”的问题,并以“陌生化”作为解答,对后来教学文体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1959年,J.R.Firth在爱丁堡大学谈及文体这一内容,使得文学教学从文体学的角度开始逐渐得到系统化。从此,EFL学者开始将文学文本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资源。1975年,Widdowson在《文体学与文学教学》中强调个人对文学的阐释应该建立在理解各语言项是如何获得话语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 即对文学 的理解侧重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排列表达了什么, 而不在于它描述了什么。也就是说要抓住作者的深层思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交际的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敏感性至关重要。Widdowson的这一论述是教学文体学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它开启了通过文体学将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从1795年开始,许多关于这方面研究开始出现,加上俄国文学形式主义的影响,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们把对作品和作者的关注转向了对文学文本语言的关注。基于语言的、以流程为导向的教学语言学逐渐形成。 研究趋势:教学文体学的研究趋势有很多,其中例举如下几个 1、语料库文体学,利用语料库以及新技术进行文体学教学 2、利用实证研究法进行文体学的教学 3、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学生的意识和意识的产生。

小班语言-《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 理解图片内容以及古诗大概的意思,进而培养幼儿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 有感情的朗诵并表演古诗。 3. 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课件 前经验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堂: 教师在ppt上出示月亮、夜空等有意境的图片。 问:小朋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这些图片里有什么?对,有月亮,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由月亮带来的故事好不好? 二、授新课,学习《静夜思》 1. 在这晴朗的夜空中,有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眨着眼睛,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非常美!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出示课件)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在外面游玩,他很久很久没回家了, 在这静静的夜晚,面对这圆圆的月亮,他想念起家乡的亲人,所以呢写下了一首诗,叫《静夜思》。 (揭晓古诗名字,齐读一遍静夜思) 2. 师范读古诗,讲解古诗大意。

3. 小朋友听完了老师讲的古诗想到了什么呢?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你会想爸爸妈妈吗? 4.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一起分享李白的故事。 出示古诗,师配乐朗诵古诗,再次分句讲解古诗大意。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出示古诗时,伴有一些符合内容的图片,目的是让小朋友理解古诗内容,更容易理解到思乡之情。 注:教师口述讲解,(古诗解释)这样小朋友在看图的同时,听老师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字数多了幼儿会厌倦。 5. 互动: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用你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目的了解一下幼儿了解到什么程度,方便讲解;加深幼儿对思乡的理解。 6.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次《静夜思》,出示静夜思,儿童随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关于“床”的释义: 1)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

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生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 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寝具)。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 的诗文。如果解释为我们睡的床,那么就很难看见月光。所以,用胡床更确切。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是、头、乡”三个字。 2、技能目标: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是、头、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三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乡”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诗句,并选择加粗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①向上抬()②全()

五年级音乐《静夜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学习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歌曲思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及学会打四四拍指挥手势。 教学难点:了解八分休止符、全音符、装饰音,并演唱准确。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了晚上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会想些什么?古代有一位诗人,在月圆之夜,不仅思念自己的亲人故乡,而且还写了一首诗——《静夜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板书课题) 二、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歌曲《静夜思》。 2、师:听了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配乐朗诵,体会感情。 四、教授歌曲,学习指挥。 1、师范唱,生小声跟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舒展、声音—柔和、力度较弱,并使学生了解4/4

拍) 2、师教唱歌曲。师一句,生一句。师适时讲解八分休止符,全音符,装饰音,并多加练习巩固。 3、生随师琴声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区分第二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三乐句的第一个音的不同,及表现感情的。 4、集体唱,师弹琴伴奏。 5、指名唱。 6、分组唱,并分组用乐器伴奏。 7、学习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1)师示范,生模仿。 (2)师带着边指挥,边唱歌。 (3)指名指挥,两边的学生乐器伴奏,老师弹琴伴奏。共同表演唱歌曲《静夜思》。 五、扩展延伸,音乐创造。 1、师: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诗? 2、师:我们将歌词换成其它古诗的词,旋律不变,你们会唱吗? 3、师弹琴,生演唱。 六、结束同学们,唱得真好,可以当小歌星。“每逢佳节倍思亲”希望你们回去把这首歌唱给你的爸爸妈妈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和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