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3)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2018·桂林、百色、崇左一调,24)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体现这一价值的思想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选用封建官吏维护统治即建立君主专制,与“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相符,故B项正确。

3、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解析:A 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而不遵从皇命与八国联军抗战,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D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地方实权派已介入国家涉外事务。

4、(2017·兖州高三模拟)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

级并未抵制,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下,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5、(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

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

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

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6、(2017·四川高三“卷中卷”大联考二,31)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

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

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

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

答案 D

解析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非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能力所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

7、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攻占冬宫之后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解析:B 依据题干中“资本家政府”“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可知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七月事件镇压工人和士兵游行前,应是《四月提纲》发表前后,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正确。

8、(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民众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018·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粵四海关。1757年,除粵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衙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做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

答案(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不同: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

作用:(积极)一定程度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历史、机构的专业化、分布,唐宋不同的职能、清代的限制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从其性质与管理模式两个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作用,积极方面从财税、教育、外交、邮政等方面总结,消极方面从其性质方面总结。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于次年攻灭南越,至此整个东南沿海归入中央政府统辖。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队涉江过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派出使臣,沿着新开辟的海上通道来中国朝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促成了中国和罗马两大帝国之间的往来。

——《浅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后,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奥古斯都曾派出一支专门的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罗马占领一些最重要的港口。之后征服埃及使帝国的航路向东延伸,在鼎盛时期打败波斯帝国,掌握了波斯湾地区的控制权。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和巨大富足的市场,无数货物从海上不断地输入这个市场。同时,自由贸易政策也刺激着海上贸易量。在公元前20~10年期间,普林尼随船航行至印度期间的相关记录可显示出,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商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奥古斯都时期,每年至少有120艘船从米奥斯贺而莫斯港出曼德海峡到达印度,得到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第一手货源,在价格上也有不少优惠。

——郝鹭捷《罗马帝国时期印度洋的海上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汉朝和罗马帝国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和罗马帝国海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分别指出其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整个东南沿海归入中央政府统辖”“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信息概括汉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据材料二中“奥古斯都曾派出一支专门的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罗马占领一些最重要的港口……”“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和巨大富足的市场”“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商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规律”等信息概括罗马帝国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第(2)问,“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一、二从海外贸易兴盛的基础、统治者的态度及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归纳;“影响”从对本国、对周边国家(世界)等角度分析。答案:(1)汉朝:手工业的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工商业的发展与沿海商贸活动的频繁。(5分)

罗马帝国:征战夺得制海权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稳定的政局、政府的鼓励政策及经济的发展为帝国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及掌握了印度洋季风规律。(5分)

(2)相似之处:海外贸易的兴盛都基于国力的强盛;两国统治者都重视海外贸易;都有商业发展的需要和推动。(6分)

影响:①汉朝:促进了汉朝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汉朝与周边国家宗藩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汉朝与罗马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②罗马:促进了罗马海上贸易的发展;使罗马可以直接获得来自亚洲的商品。(3分)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 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备注】历史选择题审题方法: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信息,从题干的中心句出发,求解正确项。第三,对每一个选项都认真审读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步骤,即:读、找、思、答。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容。第二遍细读,正确

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2.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C.行书 D.草书 3.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享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4.右图所示机构在历史上管辖的区域大致在今天的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7月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早商时期,商朝统治中心位于今河南郑州和偃师一带,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商朝的实力达到顶峰:西至陕西周原、商洛……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这体现了商代 A.势力东扩的显著特征 B.受到外敌入侵被迫东迁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备注】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 项错误。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2.(2014攀枝花统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选C 由材料"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3.(2014广安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即《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生产力成果,科技的进步、机器和工具的改进等都属于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当时英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故①②符合题意。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③④两项。 4.(201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模拟)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三: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15分)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2分)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gCYST5o6Gm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gCYST5o6Gm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

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gCYST5o6Gm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gCYST5o6Gm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gCYST5o6Gm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gCYST5o6Gm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读】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历史高考模拟题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 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 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5.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主张万物皆理 B.反对空谈性理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格物致知 6.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8.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 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9.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0.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追求思想自由 D.提倡主权在民 11.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 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 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12.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1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下列言论搭配错误的是() A.洛克——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6.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4.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2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9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三该漫画意在说明 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30.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 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 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 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

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模拟试题 1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推动农业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是春秋时期,这时井田制存在,在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①私田开始出现是错误的。 答案:D 2.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注意对材料中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理解,这应该属于计工受值的生产方式,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方式,因此D正确。 3.《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还,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为正确理解。A“政府重视”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唐朝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C对材料

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 1

2016年新课标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2016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5.下列对于百日维新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6.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7.1931年,蒋介石曾说:“我国人民此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上述言论主要是针对日本() A.侵略东北地区B.发动七七事变C.制造八一三事变D.制造南京大屠杀 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历史学家蒂图·李维说:“除了那些因犯罪而受罚的人外,任何仍在接受惩罚的人均不应受到捆缚或监禁;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尝……禁止给债务人或为他负债的人带来枷锁。”对于债务的刑罚,当时的古罗马法律() A.以调节公民间财产纠纷为首要目的B.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债务的刑罚准则 C.趋于主张财产执行取代人身执行D.规定未获赔偿的债权人在期限内不可追债 10.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1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12.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其中第13、14小题为必做题,第 15-18小题为选做题,考生选其中一题做答,全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 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2019模拟题)2020高考历史一轮仿真模拟(一)(含解析)

一轮仿真模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江苏连、淮、徐三市调研)《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 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而荀子认为“从义不从父”可谓是“大孝”,主张孝的同时要遵守“道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项错误。 2.(2019·河北保定摸底)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改为20岁始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赋役的减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收入来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涉及民间工商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未改变征税标准,只是减少了征税数量,排除D项。 3.(2019·山东临沂质检)春联在古代属骈文文学,一开始具有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随着时间推移,春联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逐渐弱化,而具有了人间祈福和吉庆的功能。这反映了( ) A.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古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C.由人性向神性根本逆转 D.民俗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春联由具有骈文文学特征及神秘特质到后来特质淡化,承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