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突破TCP

再谈突破TCP
再谈突破TCP

再谈突破TCP‐IP过滤/防火墙进入内网(icmp篇)

一、现状

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各个中大型公司均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并与Internet相连接,而公司内部人员上网的限制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工具大多是基于IP协议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就是TCP和UDP协议。HTTP,FTP等上层协议均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了,而DNS,ICQ,TFTP等则是建立在UDP协议之上的。往往我们会遇到这样情况:公司禁止了UDP协议(很大一部分的网络通讯软件都是建立在UDP协议之上的),而仅开通了TCP协议。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TCP协议来为我们转发UDP数据报,具体实现原理可以参看eyas的《突破TCP‐IP过滤/防火墙进入内网》,里面详细讨论了如何实现TCP与UDP数据报之间的相互转发,在此就不多说了。现在进入正题,如何实现利用ICMP数据报突破网关的限制?

二、ICMP转发数据报原理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s Protocol,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是一种多功能的协议,在网络上有很多用处,比如ICMP扫描,拒绝服务(DOS)攻击,隧道攻击,以及我们最常用到的PING程序。而现在就利用ICMP协议来为我们转送UPD/TCP数据(假设本机被禁止了UPD或TCP协议)。大家知道一般的防火墙都是过滤了来自外部主机的回送请求(Echo Request)报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PING数据报,但为了让内部主机能够探测外部主机的当前状态,防火墙大都不会过滤回送应答(Echo Reply)数据报,而且ICMP报文可以在广域网上传送,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突破网关的种种限制。由于本地主机被禁止了UDP/TCP协议,但在网关上却没有被禁止,我们就可以先将UDP/TCP数据报以ICMP的形式发送到网关,然后网关再将它解码,构造成UDP/TCP数据报发送到我们的目的服务器;同样,服务器发送来的UDP/TCP数据报被网关所接收,网关将其解码后,以ICMP的形式发送到本地主机,本机再解码构包后发送到客户端程序,这样就实现了对网关限制的突破,一次发送/接收共需要两次解包和构包。本文主要针对使用ICMP协议来转发 UDP数据报的功能,并以OICQ为背景,至于利用ICMP协议来突破TCP的限制,也大同小异。

三、QQicmp工作流程

以下是QQicmp的工作流程图:

QQ客户端 <‐‐UDP‐‐> QQicmp(l) <‐‐ICMP‐‐> QQicmp(g) <‐‐UDP‐‐> Tencent服务器

其中QQ客户端和QQicmp(l)都运行在本机上,而QQicmp(g)则是运行在网关上(QQicmp(l) 与 QQicmp(g)均是同一程序,只是运行模式不同:‐l 运行于本地主机, ‐g 运行于网关上),Tencent服务器我想大家都清楚吧。QQ客户端与QQicmp(l),QQicmp(g)与Tencent服务器之间以UDP通信,QQicmp(l)与QQicmp(g)之间则是以ICMP通信。

发送数据报时:首先QQicmp(l)在特定端口监听来自QQ客户端的UDP数据报,解码构包后以ICMP的形式发送到网关;QQicmp(g)在网关上监听来自QQicmp(l)的ICMP数据报,解码构包后以UDP的形式发送到腾讯服务器。

接收数据报时:首先QQicmp(g)在网关上接收来自腾讯服务器的UDP数据报,解码构包后以ICMP的形式发送到QQicmp(l);当QQicmp(l)接收到ICMP数据报后,同样解码构包,然后以UDP的形式发送到QQ客户端。

四、QQicmp代码分析

Win2000/xp都提供了自己构造数据报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定义发送IP数据报的各项内容,当然也可以监听通过主机的基于IP协议的各种数据报。为了发送ICMP数据报及接收所有的IP数据报,我们必须自定义数据报的格式及校验和的求解:

ypedef struct ipheader

{

unsigned char h_lenver; //头部长度及版本

unsigned char tos; //服务类型

unsigned short total_len; //报文总长度

unsigned short ident; //信息包标志

unsigned short frag_and_flags; //标志及分段偏移量

unsigned char ttl; //生命周期

unsigned char proto; //协议类型

unsigned short checksum; //IP校验和

unsigned int sourceip; //源IP地址

unsigned int destip; //目的IP地址

}IPHEADER,*PIPHEADER;

typedef struct icmpheader

{

unsigned char type; //ICMP类型: 0‐>回送应答 8‐>回送请求

unsigned char code; //代码

unsigned short checksum; //ICMP校验和

unsigned short id; //标识符

unsigned short seq; //序号

}ICMPHEADER,*PICMPHEADER;

unsigned short checksum(unsigned short *buffer,int size) //校验和的求法

{

unsigned long cksum=0;

while(size>0) //各位求和

{

cksum+=*buffer++;

size‐=sizeof(unsigned short);

}

if(size)

cksum+=*(unsigned char *)buffer;

cksum=(cksum>>16)+(cksum & 0xffff); //移位,位与运算

cksum+=(cksum>>16);

return (unsigned short)(~cksum); //再取反

}

首先,我们更改QQ客户端里的服务器地址为127.0.0.1,端口改为QQicmp(l)的监听端口,当然你也可以保持默认的8000,这样QQicmp(l)就应该选在8000端口监听QQ客户端的数据。总之,QQ客户端里服务器端口应该和QQicmp(l)里所选的端口相同。同时,QQ客户端也在端口4000(假设为非内网主机上的第一个QQ)监听来自QQicmp(l)的数据报。

我们可以看到,QQicmp(l)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接收来自QQ客户端的UPD数据报,

sock[0][0]=socket(AF_INET,SOCK_DGRAM,0); //创建基于UDP协议的套接字

bind(sock[0][0],(struct sockaddr *)&sin[0][1],addrlen); //绑定到指定地址,指定端口上

iret=recvfrom(sock[0][0],msgrecv,sizeof(msgrecv),0,(struct sockaddr *)&tempr,&addrlen); //接收来自QQ客户端的UDP数据

然后以ICMP数据报的形式发送到QQicmp(g),在此需要自己构造ICMP Echo Reply数据报,并将接收到的UDP数据填充到ICMP报文的数据段,

sock[0][1]=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CMP); //创建ICMP协议的原始套接字,用来发送自定义数据报

bind(sock[0][1],(struct sockaddr *)&sin[0][2],addrlen); //并捆绑到指定地址,指定端口上

if(istbcs==0) //填充ICMP数据报头部

{

icmphdr.type=0; //类型:echo reply

icmphdr.code=0; //代码

icmphdr.checksum=0; //先将校验和设置为零

icmphdr.id=htons(65456); //序号

icmphdr.seq=htons(65456); //标志符,用以过滤数据报

memset(msgsend,0,sizeof(msgsend));

memcpy(msgsend,&icmphdr,sizeof(icmphdr));

istbcs+=sizeof(icmphdr);

}

memcpy(msgsend+istbcs,msgrecv,iret); //将接收到的UDP数据报的内容提取,放到即将发送的ICMP数据报内

icmphdr.checksum=checksum((USHORT *)&msgsend,ileft); //计算ICMP校验和 memcpy(msgsend,&icmphdr,sizeof(icmphdr)); //重新填充ICMP头部

iret=sendto(sock[0][1],msgsend,istbcs,0,(struct sockaddr *)&sin[0][3],addrlen); //发送ICMP数据报网关

同时,QQicmp(l)监听通过本机的IP数据报,筛选出来自QQicmp(g)既网关的数据报, sock[1][0]=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 //创建原始套接字,接收所有的IP数据报

bind(sock[1][0],(struct sockaddr *)&sin[1][1],addrlen); //绑定到指定地址,指定端口上

DWORD dwbufferlen[10];

DWORD dwbufferinlen=1;

DWORD dwbytesreturned=0;

WSAIoctl(sock[1][0],SIO_RCVALL,&dwbufferinlen,sizeof(dwbufferinlen),&dwbufferlen,sizeof(dwb ufferlen),&dwbytesreturned,NULL,NULL);

//设置为接收所有的数据报,需要mstcpip.h头文件。

iret=recvfrom(sock[1][0],msgrecv,sizeof(msgrecv),0,(struct sockaddr *)&temp1,&addrlen); //接收所有数据报

if(iret<=28) //文件过小

{

continue;

}

if((icmphdr‐>type!=0) || (icmphdr‐>code!=0) || ((icmphdr‐>id)!=htons(65456)) || ((icmphdr‐>seq)!=htons(65456)))

//不符合接收条件

{

continue;

}

memcpy(msgsend+istbcs,msgrecv,iret); //将接收到的ICMP数据报的内容提取,准备以UDP 的形式发送

解包后,用UDP数据报将接收到的来自网关的ICMP数据发送到QQ客户端,

idx=28; //ICMP数据报的前20字节是IP头部,接着的8字节是ICMP头部

iret=sendto(sock[1][1],&msgsend[idx],ileft,0,(struct sockaddr *)&sin[1][3],addrlen); //发送到QQ客户端

我们创建了两个线程在两个方向(udp‐‐>icmp,icmp‐‐>udp)上接收并传送数据,如果某个线程出错,就重新创建该线程,而未出错的线程则保持不变,

hthreads[0]=CreateThread(NULL,0,u2i,(LPVOID)0,NULL,&hthreadid[0]); //创建接收udp数据,发送icmp数据的线程0

hthreads[1]=CreateThread(NULL,0,i2u,(LPVOID)1,NULL,&hthreadid[1]); //创建接收icmp数据,发送udp数据的线程1

while(1)

{

dwret=WaitForMultipleObjects(2,hthreads,false,INFINITE); //等待某个线程的结束

if(dwret==WAIT_FAILED) //出错

{

cout<<"WaitForMultipleObjects Error: "<

return ‐1;

}

log=dwret‐WAIT_OBJECT_0;

if(log==0) //线程0结束

{

CloseHandle(hthreads[0]); //关闭线程handle closesocket(sock[0][1]); //关闭套接字

hthreads[0]=CreateThread(NULL,0,u2i,(LPVOID)0,NULL,&hthreadid[0]); //重新创建线程0

}

else if(log==1) //线程1结束

{

CloseHandle(hthreads[1]);

closesocket(sock[1][0]);

hthreads[1]=CreateThread(NULL,0,i2u,(LPVOID)1,NULL,&hthreadid[1]);

}

以上就是QQicmp(l)的工作原理,QQicmp(g)运行在网关上,虽然模式不同,但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数据报的流动方向有点差异。

五、小结

本文利用了ICMP协议来传输数据,但由于ICMP协议自身的原因,可靠性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其实,你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突破网关的限制,比如最近网上常谈到的ARP协议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使用,当然前提是你要获得网关的某些权限。以上谈到的各种方法,本质上都是利用其他未被禁止的协议来转发被禁止协议需要传送的数据,然后再用原本使用的协议将数据发送到目的主机。

六、附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imaxsize 64*1024

typedef struct ipheader

{

unsigned char h_lenver;

unsigned char tos;

unsigned short total_len;

unsigned short ident;

unsigned short frag_and_flags;

unsigned char ttl;

unsigned char proto;

unsigned short checksum;

unsigned int sourceip;

unsigned int destip;

}ipheader;

typedef struct icmpheader

{

unsigned char type;

unsigned char code;

unsigned short checksum;

unsigned short seq;

unsigned short id;

}icmpheader;

unsigned short checksum(unsigned short *buffer,int size) {

unsigned long cksum=0;

while(size>0)

{

cksum+=*buffer++;

size‐=sizeof(unsigned short);

}

if(size)

cksum+=*(unsigned char *)buffer;

cksum=(cksum>>16)+(cksum & 0xffff);

cksum+=(cksum>>16);

return (unsigned short)(~cksum);

}

int iaddrlen=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SOCKET socki[2][2];

struct sockaddr_in sini[2][4],sag,sal,tempir,tempis;

DWORD WINAPI u2i(LPVOID num)

{

UNREFERENCED_PARAMETER(num);

char msgrecv[imaxsize]={0},msgsend[imaxsize]={0};

fd_set fdread,fdwrite;

int iret,ret,istbcs=0,ileft,idx=0;

struct icmpheader icmphdr;

memset(&icmphdr,0,sizeof(icmphdr));

icmphdr.code=0;

icmphdr.id=htons(65456);

icmphdr.seq=htons(65456);

icmphdr.type=0;

icmphdr.checksum=checksum((unsigned short *)&icmphdr,sizeof(icmphdr));

if((socki[0][1]=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CMP))==INVALID_SOCKET) {

cout<<"Socket socki[0][1] Error: "<

return ‐1;

}

if(bind(socki[0][1],(struct sockaddr *)&sini[0][2],iaddrlen)==SOCKET_ERROR)

{

cout<<"Bind socki[0][1] Error: "<

return ‐1;

}

while(1)

{

FD_ZERO(&fdread);

FD_ZERO(&fdwrite);

FD_SET(socki[0][0],&fdread);

FD_SET(socki[0][1],&fdwrite);

if((ret=select(0,&fdread,&fdwrite,NULL,NULL))==SOCKET_ERROR)

{

cout<<"Select in thread 0 Error: "<

break;

}

if(ret>0)

{

if(FD_ISSET(socki[0][0],&fdread))

{

iret=recvfrom(socki[0][0],msgrecv,sizeof(msgrecv),0,(struct sockaddr *)&tempir,&iaddrlen); if(iret==SOCKET_ERROR)

{

cout<<"\nRecvfrom socki[0][0] Error: "<

break;

}

else if(iret==0)

{

break;

}

if(tempir.sin_port!=sini[0][0].sin_port)

{

sini[0][0].sin_port=tempir.sin_port;

sini[1][3].sin_port=tempir.sin_port;

}

cout<<"\nThread 0 Recv "<

if(istbcs==0)

{

memset(msgsend,0,sizeof(msgsend));

memcpy(msgsend,&icmphdr,sizeof(icmphdr));

istbcs+=sizeof(icmphdr);

}

memcpy(msgsend+istbcs,msgrecv,iret);

istbcs+=iret;

memset(msgrecv,0,sizeof(msgrecv));

}

else if(FD_ISSET(socki[0][1],&fdwrite))

{

ileft=istbcs;

idx=0;

while(ileft>0)

{

if(sini[0][3].sin_addr.s_addr==htonl(0))

{

cout<<"sini[0][3].sin_addr.s_addr==htonl(0)"<

istbcs=0;

memset(msgsend,0,sizeof(msgsend));

break;

}

iret=sendto(socki[0][1],&msgsend[idx],ileft,0,(struct sockaddr *)&sini[0][3],iaddrlen);

if(iret==SOCKET_ERROR)

{

cout<<"Sendto socki[0][1] Error: "<

break;

}

else if(iret==0)

break;

cout<<"Thread 0 send "<

ileft‐=iret;

idx+=iret;

}

memset(msgsend,0,sizeof(msgsend));

istbcs=0;

}

Sleep(20);

}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i2u(LPVOID num)

{

UNREFERENCED_PARAMETER(num);

fd_set fdread,fdwrite;

char msgrecv[imaxsize]={0},msgsend[imaxsize]={0};

int ret,iret,idx,istbcs=0,ileft;

DWORD dwbufferlen[10];

DWORD dwbufferinlen=1;

DWORD dwbytesreturned=0;

struct ipheader *iphdr;

struct icmpheader *icmphdr;

if((socki[1][0]=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INVALID_SOCKET)

{

cout<<"Socket socki[1][0] Error: "<

return ‐1;

}

if(bind(socki[1][0],(struct sockaddr *)&sini[1][1],iaddrlen)==SOCKET_ERROR)

{

cout<<"Bind socki[1][0] Error: "<

return ‐1;

}

WSAIoctl(socki[1][0],SIO_RCVALL,&dwbufferinlen,sizeof(dwbufferinlen),&dwbufferlen,sizeof(dwb ufferlen),&dwbytesreturned,NULL,NULL);

iphdr=(struct ipheader *)msgrecv;

icmphdr=(struct icmpheader *)(msgrecv+sizeof(struct ipheader));

while(1)

{

FD_ZERO(&fdread);

FD_ZERO(&fdwrite);

FD_SET(socki[1][0],&fdread);

FD_SET(socki[1][1],&fdwrite);

if((ret=select(0,&fdread,&fdwrite,NULL,NULL))==SOCKET_ERROR)

{

cout<<"Select in thread 1 Error: "<

break;

}

if(ret>0)

{

if(FD_ISSET(socki[1][0],&fdread))

{

iret=recvfrom(socki[1][0],msgrecv,sizeof(msgrecv),0,(struct sockaddr *)&tempis,&iaddrlen); if(iret==SOCKET_ERROR)

{

cout<<"Recvfrom socki[1][0] Error: "<

break;

}

if(iret<=28)

{

break;

}

if((icmphdr‐>type!=0) || (icmphdr‐>code!=0) || ((icmphdr‐>id)!=htons(65456)) || ((icmphdr‐>seq)!=htons(65456)))

{

break;

}

if((sini[1][0].sin_addr.s_addr!=htonl(0)) && (sini[1][0].sin_addr.s_addr!=tempis.sin_addr.s_addr))

break;

else if(sini[1][0].sin_addr.s_addr==htonl(0))

{

sini[1][0].sin_addr.s_addr=tempis.sin_addr.s_addr;

sini[0][3].sin_addr.s_addr=tempis.sin_addr.s_addr;

}

cout<<"\nThread 1 Recv "<

memcpy(msgsend+istbcs,msgrecv,iret);

istbcs+=iret;

memset(msgrecv,0,sizeof(msgrecv));

}

else if(FD_ISSET(socki[1][1],&fdwrite))

{

ileft=istbcs‐28;

idx=28;

while(ileft>0)

{

iret=sendto(socki[1][1],&msgsend[idx],ileft,0,(struct sockaddr *)&sini[1][3],iaddrlen);

if(iret==SOCKET_ERROR)

{

cout<<"Sendto socki[1][1] Error: "<

break;

}

else if(iret==0)

break;

cout<<"Thread 1 send "<

ileft‐=iret;

idx+=iret;

}

istbcs=0;

memset(msgsend,0,sizeof(msgsend));

}

Sleep(20);

}

}

return 0;

}

void QQicmp(struct sockaddr_in itarget,BOOL ilocal)

{

HANDLE ithreads[2];

DWORD ithreadid[2];

struct hostent *hp;

char cname[100];

int dwret,log;

gethostname(cname,sizeof(cname));

hp=gethostbyname(cname);

for(int ipnum=0;hp‐>h_addr_list[ipnum]!=NULL;ipnum++)

sag.sin_addr=*(in_addr *)hp‐>h_addr_list[ipnum];

sag.sin_family=AF_INET;

sag.sin_port=htons(65456);

sal=sag;

if(ipnum>1)

sal.sin_addr=*(in_addr *)hp‐>h_addr_list[ipnum‐2];

if(!ilocal)

{

sini[0][0].sin_addr.s_addr=itarget.sin_addr.s_addr;

sini[0][0].sin_family=AF_INET;

sini[0][0].sin_port=htons(8000);

sini[0][1].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sini[0][1].sin_family=AF_INET;

sini[0][1].sin_port=itarget.sin_port ;

sini[0][2]=sal;

memset(&sini[0][3],0,iaddrlen);

sini[0][3].sin_family=AF_INET;

}

else

{

memset(&sini[0][0],0,iaddrlen);

sini[0][0].sin_family=AF_INET;

sini[0][0].sin_addr.s_addr=inet_addr("127.0.0.1");

sini[0][1].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sini[0][1].sin_family=AF_INET;

sini[0][1].sin_port=itarget.sin_port ;

sini[0][2]=sal;

sini[0][3].sin_addr.s_addr=itarget.sin_addr.s_addr;

sini[0][3].sin_family=AF_INET;

}

sini[1][0]=sini[0][3];

sini[1][1]=sini[0][2];

sini[1][2]=sini[0][1];

sini[1][3]=sini[0][0];

if((socki[0][0]=socket(AF_INET,SOCK_DGRAM,0))==INVALID_SOCKET)

{

cout<<"Socket socki[0][0] Error: "<

return ;

}

if(bind(socki[0][0],(struct sockaddr *)&sini[0][1],iaddrlen)==SOCKET_ERROR)

{

cout<<"Bind socki[0][0] Error: "<

return ;

}

socki[1][1]=socki[0][0];

cout<<"\n正常工作中..."<

ithreads[0]=CreateThread(NULL,0,u2i,(LPVOID)0,NULL,&ithreadid[0]);

ithreads[1]=CreateThread(NULL,0,i2u,(LPVOID)1,NULL,&ithreadid[1]);

while(1)

{

dwret=WaitForMultipleObjects(2,ithreads,false,INFINITE);

if(dwret==WAIT_FAILED)

{

cout<<"WaitForMultipleObjects Error: "<

return ;

}

log=dwret‐WAIT_OBJECT_0;

if(log==0)

{

CloseHandle(ithreads[0]);

closesocket(socki[0][1]);

ithreads[0]=CreateThread(NULL,0,u2i,(LPVOID)0,NULL,&ithreadid[0]); }

else if(log==1)

CloseHandle(ithreads[1]);

closesocket(socki[1][0]);

ithreads[1]=CreateThread(NULL,0,i2u,(LPVOID)1,NULL,&ithreadid[1]); }

else

{

for(int no1=0;no1<2;no1++)

{

CloseHandle(ithreads[no1]);

for(int no2=0;no2<2;no2++)

closesocket(socki[no1][no2]);

}

}

}

return ;

}

(全文完)

TCP和UDP协议简介

TCP和UDP协议简介 从专业的角度说,TCP的可靠保证,是它的三次握手机制,这一机制保证校验了数据,保证了他的可靠性。而UDP就没有了,所以不可靠。不过UDP的速度是TCP比不了的,而且UDP的反应速度更快,QQ就是用UDP协议传输的,HTTP是用TCP协议传输的,不用我说什么,自己体验一下就能发现区别了。再有就是UDP和TCP的目的端口不一样(这句话好象是多余的),而且两个协议不在同一层,TCP在三层,UDP不是在四层就是七层。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 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 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

TCP协议

TCP协议

导言:本篇作为理论基础,将向我们讲述TCP/IP的基本原理以及重要的协议细节,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TCP/IP在LINUX上的实现。 OSI参考模型及TCP/IP参考模型 OSI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而发展起来的,它分为如图3-1所示的七层。当卫星和无线网络出现以后,现有的协议在和这些网络互联时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参考体系结构,能无缝地连接多个网络。这个体系结构就是TCP/IP参考模型。 TCP 协议 因特网在传输层有两种主要的协议:一种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一种是无连接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 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专门用于在不可靠的因特网上提供可靠的、端对端的字节流通信的协议。通过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创建一个称为套接字的通信端口就可以获得TCP服务。所有的TCP 连接均是全双工的和点到点的。 发送和接收方TCP实体以数据报的形式交换数据。一个数据报包含一个固定的20字节的头、一个可选部分以及0或多字节的数据。对数据报的大小有两个限制条件:首先,每个数据报(包括TCP头在内)必须适合IP的载荷能力,不能超过65535字节;其次,每个网络都存在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要求每个数据报必须适合MTU。如果一个数据报进入了一个MTU小于该数据报长度的网络,那么处于网络边界上的路由器会把该数据报分解为多个小的数据报。 TCP实体所采用的基本协议是滑动窗口协议。当发送方传送一个数据报时,它将启动计时器。当该数据报到达目的地后,接收方的TCP实体向回发送一个数据报,其中包含有一个确认序号,它等于希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报的顺序号。如果发送方的定时器在确认信息到达之前超时,那么发送方会重发该数据报。

TCP协议分析

实验四传输层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3CDaemon FTP服务器的配置和使用,分析TCP报文格式,理解TCP的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的过程。 2、学习3CDaemon TFTP服务器的配置和使用,分析UDP报文格式,理解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 二、实验工具软件3CDaemon软件简介 3CDaemon是3Com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集FTP Server、TFTP Server、Syslog Server 和TFTP Client于一体的集成工具,界面简单,使用方便。 这里主要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FTP Server功能和TFTP Server功能。 1、FTP Server功能 (1)配置FTP Server功能:选中左窗格功能窗口,打开FTP Server按钮,单击窗格中的Configure FTP Server按钮,打开3CDaemon Configuration配置窗口,配置FTP Server功能。 这里需要设置的就是“Upload/Download”路径,作为FTP Server的文件夹,其它选项可以使用系统缺省设置。设置完成后,单击确认按钮,设置生效。 (2)在实验中,我们使用3CDaemon系统内置的匿名帐户“anonymous”登陆FTP服务器,客户端使用微软FTP客户端命令,关于Ftp命令的说明介绍如下。 (3) Ftp命令的说明 FTP的命令格式:ftp[-v][-d][-i][-n][-g][-w:windowsize][主机名/IP地址] 其中: -v不显示远程服务器的所有响应信息; -n限制ftp的自动登录; -i在多个文件传输期间关闭交互提示 -d允许调试、显示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的全部ftp命令; -g不允许使用文件名通配符; -w:windowsize忽略默认的4096传输缓冲区。 使用FTP命令登录成功远程FTP服务器后进入FTP子环境,在这个子环境下,用户可以使用FTP 的内部命令完成相应的文件传输操作。 FTP常用内部命令如下: open host[port]:建立指定ftp服务器连接,可指定连接端口。 user user-name[password][account]:向远程主机表明身份,需要口令时必须输入。append local-file[remote-file]:将本地文件追加到远程系统主机,若未指定远程系统文

MODBUS-TCP协议介绍

MODBUS-TCP ~ ~~ IEEE 802.3 CSMA/CD 10Mb/s (1)10 Base 5 RG-8 500m (2)10 Base 2 RG-58 185m (3)10 Base T UTP STP 100m ~~ 100Mb/s 802.3a 100 Base Tx 100 Base Fx ~~ 10/100M 100M “ ” (UTP) 100m 2 3km 100km 1000Mb/s 802.3z/802.3ab 10Gb/s 802.3ae ~ ~~ IEEE802.3 EN50081-2 EN50082-2 1 DIN UTP STP( ) ~TCP/IP 1. TCP/IP ~~ TCP/IP 20 80 X.25 TCP/IP ( ) TCP/IP TCP/IP TCP/IP

Internet TCP/IP TCP/IP ~~ TCP/IP OSI OSI TCP/IP 1 TCP/IP 2. Internet Protocol(IP) ~~IP Inter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RFC79 (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 ) ~~IP IP “ ” I/O IP IP IP “IP ” “ ” “ ” “ ” IP IP ~~IP IP 2

~~IP 4 ( 3 ) A 16387064 (1 126) B 64516 ( 128 191) C 254 ( 192 223) D (“0.0.0.0”) 1 (“255.255.255.255”) 3.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TCP ( 4 ) RFC793 TCP TCP TCP

TCPIP协议分析

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TCP/IP网络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最重要的一种网络。TCP和IP是两种网络通信协议,以这两种协议为核心协议的网络总称为TCP/IP网络。人们常说的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一种TCP/IP网络,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网也是TCP/IP网络。 作为一名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对TCP/IP协议进行深刻的解析。通过对协议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上数据的传送方式和网络上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本实验就是对文件传输协议进行分析来确定FTP协议工作方式。 目的:通过访问FTP:202.207.112.32,向FTP服务器上传和下载文件。用抓包工作来捕捉数据在网络上的传送过程。为的方便数据包的分析,通过上传一个内容为全A的TXT文件,来更直观的分析文件传输的过程。 过程: 1.在本机上安装科莱抓包软件 2.对科莱进行进滤器的设置(arp、ftp、ftp ctrl、ftp data) 3.通过运行CMD窗口进行FTP的访问 4.用PUT和GET进行文件的上传与下载 5.对抓到的包进行详细的分析 CMD中的工作过程: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ftp 202.207.112.32 Connected to 202.207.112.32. 220 Serv-U FTP Server v5.1 for WinSock ready... User (202.207.112.32:(none)): anonymous //通过匿名方式访问 331 User name okay, please send complete E-mail address as password. Password: 230 User logged in, proceed. ftp> cd 学生作业上传区/暂存文件夹 250 Directory changed to /学生作业上传区/暂存文件夹 ftp> put d:\aaa123.txt //上传aaa123.txt文件 200 PORT Command successful. 150 Opening ASCII mode data connection for aaa123.txt.

详解TCPIP协议总结

TCP/IP 协议 TCP/IP 不是一个协议,而是一个协议族的统称。里面包括IP 协议、 IMCP 协议、TCP 协议。 这里有儿个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互联网地址:也就是IP 地址,一般为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域名系统:通俗的来说,就是一个数据库,可以将主机名转换成IP 地址 ? RFC : TCP/IP 协议的标准文档 ?端口号:一个逻辑号码,IP 包所带有的标记 ? Socket :应用编程接口 数据链路层的工作特性: ?为IP 模块发送和接收IP 数据报 ?为ARP 模块发送ARP 请求和接收ARP 应答(ARP :地址解析协议,将IP 地 址转换 成MAC 地址) ? 为RARP 发送RARP 请求和接收RARP 应答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TCP/IP 的工作流 程: 数据链路层从ARP 得到数据的传递信息,再从IP 得到具体的数据信息 IP 协议 IP 协议头当中,最重要的就是TTL (IP 允许通过的最大网段数量)字 段(八位),规定该数据包能穿过儿个路山之后才会被抛弃。 IP 路由选择 版本首部长圍区分服务 总长度 标识 标志 片偏移 生存时间 协议 首部检验利 源地址 目的地址 可选字段(长度可变) 填充 I 4 8 24 31 部分 16 19 数 据 部 分 固 皆定 部分 发送在前 IP 数据

箝古畫帕igiKMudeu ICMP 协议(网络控制文协议) 将IP 数据包不能传送的错误信息传送给主机 查询报文 1. ping 査询:主机是否可达,通过计算间隔时间和传送多少个包的数量 2. 子网掩码 3. 时间戳:获得当询时间 优元幔萦匹配 ?SEE 失? ■ 匹杞同孑協1的跨用器 ?成切? 发送冷總民避 丿 1 丿 V / 、 Z 、 匹配同网号杓路Fh 器 ?或6 发送IP SS 冕包绘跑国器 1 丿 1 丿 芨索SKIAB^田 发迭IP 数据给淫呂器 艾败 丢弃担个? ARP 协议工作原理 ( e?*Aw>?a? r^?WARpr?s 爸旁丰0?榜 ?ommeu

tcp,ip详解卷1,协议,下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tcp,ip详解卷1,协议,下载 篇一:tcp_ip协议详解 tcp/ip协议详解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 (userdatagramprotocol)协议、icmp (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

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

tcp-ip协议详细讲解

TCP/IP协议详解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

TCPIP协议详解-配置选项

附录E 配置选项 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冠以“依赖于具体配置”的T C P/I P特征。典型的例子包括是否使能U D P的检验和(11 .3节),具有同样的网络号但不同的子网号的目的I P地址是本地的还是非本地的(1 8.4节)以及是否转发直接的广播(1 2.3节)。实际上,一个特定的T C P/I P实现的许多操作特征都可以被系统管理员修改。 这个附录列举了本书中用到的一些不同的T C P/I P实现可以配置的选项。就像你可能想到的,每个厂商都提供了与其他实现不同的方案。不过,这个附录给出的是不同的实现可以修改的参数类型。一些与实现联系紧密的选项,如内存缓存池的低水平线,没有描述。 这些描述的变量只用于报告的目的。在不同的实现版本中,它们的名字、默认值、或含义都可以改变。所以你必须检查你的厂商的文档(或向他们要更充分的文档)来 了解这些变量实际使用的单词。 这个附录没有覆盖每次系统引导时发生的初始化工作:对每个网络接口使用i f c o n f i g 进行初始化(设置I P地址、子网掩码等等)、往路由表中输入静态路由等等。这个附录集中描述了影响T C P/I P操作的那些配置选项。 E.1 BSD/386 版本1.0 这个系统是自从4 .2B S D以来使用的“经典”B S D配置的一个例子。因为源代码是和系统一起发布的,所以管理员可以指明配置选项,内核也可重编译。存在两种类型的选项:在内核配置文件中定义的常量(参见c o n f i g( 8)手册)和在不同的C源文件中的变量初始化。大胆而又经验丰富的管理员也可以使用排错工具修改正在运行的内核或者内核的磁盘映像中这些变量的值,以避免重新构造内核。 下面列出的是在内核配置文件中可以修改的常量。 IPFORWARDING 这个常量的值初始化内核变量i p f o r w a r d i n g。如果值为0(默认),就不转发I P数据报。如果是1,就总是使能转发功能。 GATEWAY 如果定义了这个常量,就使得I P F O R WA R D I N G的值被置为1。另外,定义这个常量还使得特定的系统表格(A R P快速缓存表和路由表)更大。 SUBNETSARELOCAL 这个常量的值初始化内核变量s u b n e t s a r e l o c a l。如果值为1(默认),一个和发送主 I P地址被认为是本地的。如果是0,只有在同一个子

TCPIP协议基础之二(TCPIP协议介绍)

TCP/IP协议基础之二(TCP/IP协议介绍)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 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之上。确切地说, 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AD: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 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TCPIP协议体系结构简介

TCP/IP协议体系结构简介 -------------------------------------------------------------------------------- 好喜爱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分类:网络基础网络协议来源:网络收集录入:管理员 -------------------------------------------------------------------------------- 09 协议的定义及意义协议的定义及意义如何定义网络协议,它有哪些意义?协议是对网络中设备以Email协议基础知识1.Email系统的基本原理INTERNET邮件Google重拳:Gmail 支持POP3协议互联网搜索巨擎Google推出其引领业界千兆风潮的Gmail已经有一PPPoE 协议在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近年来,网络数据业务发展迅速,宽带用户呈爆炸式的增长,运营商在采用x1、TCP/IP协议栈 四层模型 TCP/IP这个协议遵守一个四层的模型概念: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和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 模型的基层是网络接口层。负责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帧是独立的网络信息传输单元。网络接口层将帧放在网上,或从网上把帧取下来。 互联层 互联协议将数据包封装成internet数据报,并运行必要的路由算法。 这里有四个互联协议: 网际协议IP: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硬件主机地址。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传输层 传输协议在计算机之间提供通信会话。传输协议的选择根据数据传输方式而定。 两个传输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适合于一次传输大批数据的情况。并适用于要求得到响应的应用程序。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包进行可靠的保证。适合于一次传输小量数据,可靠性则由应用层来负责。 应用层 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 网络接口技术 IP使用网络设备接口规范NDIS向网络接口层提交帧。IP支持广域网和本地网接口技术。 串行线路协议 TCP/IPG一般通过internet串行线路协议SLIP或点对点协议PPP在串行线上进行数据传送。

详解TCPIP协议的含义和参数

详解TCP/IP协议的含义和参数最重要的概念是IP地址,它是32位地址,采用如下的形式: nnn.nnn.nnn.nnn 其中每个nnn为8位,范围为0~255。通常互连网上的每台机器的地址都是唯一的。这相当于身份证号码,但这号码不易记忆,后来就出现了域名的概念,它与IP地址唯一对应,实际就是网络世界的门牌号码。如网事网络:域名: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IP地址:210.77.43.3 域名的申请是有专门的管理机关负责的。常用的定级域名有行业与地区两种,以下为常见的域名: 地区: .cn中国; .hk香港; .uk英国; .tw台湾; .au澳大利亚; .jp日本; .ru俄罗斯; .fr法国 行业: .com公司;

.gov政府; .net网络; .edu教育; .mil军事; .org非赢利组织 TCP/IP协议中的三个参数 TCP/IP(Transmite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Protocol网际协议)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一套工业标准协议。Internet网之所以能将广阔范围内各种各样网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主要是因为应用了“统一天下”的TCP/IP协议。在应用TCP/IP协议的网络环境中,为了唯一地确定一台主机的位置,必须为TCP/IP协议指定三个参数,即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地址。 IP地址 IP地址实际上是采用IP网间网层通过上层软件完成“统一”网络物理地址的技巧,这种技巧使用统一的地址格式,在统一管理下分配给主机。Internet 网上不同的主机有不同的IP地址,每个主机的IP地址都是由32比特,即4个字节组成的。为了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通常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技巧”表示,每个字节为一部分,中间用点号分隔开来。如210.77.43.3就是网事网络WEB服务器的IP地址。每个IP地址又可分为两部分。网络号表示网络规模的大小,主机号表示网络中主机的地址编号。按照网络规模的大小,IP地址可以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类是三种主要的类型地址,D类专供多目传送用的多目地址,E类用于扩展备用地址。A、B、C三类IP地址有效范围如下表: 类别 网络号 主机号 A

TCPIP协议

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 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

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TCP协议详解

TCP协议详解 为什么会有TCP/IP协议 在世界上各地,各种各样的电脑运行着各自不同的操作系统为大家服务,这些电脑在表达同一种信息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是千差万别。就好像圣经中上帝打乱了各地人的口音,让他们无法合作一样。计算机使用者意识到,计算机只是单兵作战并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有把它们联合起来,电脑才会发挥出它最大的潜力。于是人们就想方设法的用电线把电脑连接到了一起。 但是简单的连到一起是远远不够的,就好像语言不同的两个人互相见了面,完全不能交流信息。因而他们需要定义一些共通的东西来进行交流,TCP/IP就是为此而生。TCP/IP不是一个协议,而是一个协议族的统称。里面包括了IP协议,IMCP协议,TCP协议,以及我们更加熟悉的http、ftp、pop3协议等等。电脑有了这些,就好像学会了外语一样,就可以和其他的计算机终端做自由的交流了。 TCP/IP协议分层 ![TCP分层 2.jpg](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964446-94da7e7442050d15.jpg?i 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TCP/IP协议族按照层次由上到下,层层包装。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

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一、格式化信息流;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 网络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一、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 二、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 三、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网络接口层: 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发送之,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IP 是无连接的 IP 用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IP 是无连接的通信协议。它不会占用两个正在通信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线路。这样,IP 就降低了对网络线路的需求。每条线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 通过IP,消息(或者其他数据)被分割为小的独立的包,并通过因特网在计算机之间传送。 IP 负责将每个包路由至它的目的地。 IP地址 每个计算机必须有一个IP 地址才能够连入因特网。 每个IP 包必须有一个地址才能够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TCPIP详解-卷一-协议-14.4一个简单的例子.

14.4一个简单的例子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一个名字解析器与一个名字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在sun 主机上运行Telnet 客户程序远程登录到gemini 主机上,并连接daytime 服务器: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引导sun 主机(运行Telnet 客户程序)上的名字解析器来使用位于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140.252.1.54)的名字服务器。图14-9显示了这三个系统的排列情况。和以前提到的一样,名字解析器是客户程序的一部分,并且在Telnet 客户程序与daytime 服务器建立TCP 连接之前,名字解析器就能通过名字服务器获取IP 地址。在这个图中,省略了sun 主机与140.252.1以太网的连接实际上是一个SLIP 连接的细节(参见封2的插图),因为它不影响我们的讨论。通过在SLIP 链路上运行tcpdump 程序来了解名字解析器与名字服务器之间的分组交换。 图14-9用于简单DNS 例子的系统 sun 主机上的文件/etc/resolv.conf将告诉名字解析器作什么: sun%cat/etc/resolv.confnameserver140.252.1.54doma 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第1行给出名字服务器—主机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的IP 地址。最多可说明3个名字服务器行来提供足够的后备以防名字服务器故障或不可达。域名行说明默认域名。如果要查找的域名不是一个完全合格的域名(没有以句点结束),那末默认的域 名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将加到待查名后。 图14-10显示了名字解析器与名字服务器之间的分组交换。

图14-10向名字服务器查询主机名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的输出 让tcpdump 程序不再显示每个IP 数据报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反,它显示客户 (resolver )的IP 地址140.252.1.29和名字服务器的IP 地址140.252.1.54。客户的临时端口号为1447,而名字服务器则使用熟知端口53。如果让tcpdump 程序显示名字而不是IP 地址,它可能会和同一个名字服务器联系(作指示查询),以致产生混乱的输出结果。 第1行中冒号后的字段(1+)表示标识字段为1,加号“+”表示RD 标志(期望递归)为1。默认情况下,名字解析器要求递归查询方式。 下一个字段为A? ,表示查询类型为A (我们需要一个IP 地址),该问号指明它是一个查询 (不是一个响应)。待查名字显示在后面: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名字解析器在待查名字后加上句点号指明它是一个绝对字段名。 在UDP 数据报中的用户数据长度显示为37字节:12字节为固定长度的报文首部(图143);21字节为查询名字(图14-6),以及用于查询类型和查询类的4个字节。在DNS 报文中无需填充数据。 tcpdump 程序的第2行显示的是从名字服务器发回的响应。1*是标识字段,星号表示设置 AA 标志(授权回答)(该服务器是https://www.360docs.net/doc/124896281.html, 域的主域名服务器,其回答在该域内是可相信的。)输出结果2/0/0表示在响应报文中最后3个变长字段的资源记录数:回答RR 数为2,授权RR 和附加信息RR 数均为0。tcpdump 仅显示第一个回答,回答类型为A (IP 地址),值为 140.252.1.11。

tcpip协议详解,pdf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tcpip协议详解,pdf 篇一:tcpip详解-卷一-协议-3.11小结 3.11小结 本章开始描述了ip首部的格式,并简要讨论了首部中的各个字段。我们还介绍了ip路由选择,并指出主机的路由选择可以非常简单:如果目的主机在直接相连的网络上,那么就把数据报直接传给目的主机,否则传给默认路由器。 在进行路由选择决策时,主机和路由器都使用路由表。在表中有三种类型的路由:特定主机型、特定网络型和默认路由型。路由表中的表目具有一定的优先级。在选择路由时,主机路由优先于网络路由,最后在没有其他可选路由存在时才选择默认路由。 ip路由选择是通过逐跳来实现的。数据报在各站的传输过程中目的ip地址始终不变,但是封装和目的链路层地址在每一站都可以改变。大多数的主机和许多路由器对于非本地网络的数据报都使用默认的下一站路由器。a类和b类地址一般都要进行子网划分。用于子网号的比特数通过子网掩码来指定。我们为此举了一个实例来详细说明,即作者所在

的子网,并介绍了变长子网的概念。子网的划分缩小了internet路由表的规模,因为许多网络经常可以通过单个表目就可以访问了。接口和网络的有关信息通过ifconfig和netstat命令可以获得,包括接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广播地址以及mtu等。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对internet协议族潜在的改进建议—下一代ip进行了讨论。 习题 3.1环回地址必须是127.0.0.1吗? 3.2在图3-6中指出有两个网络接口的路由器。 3.3子网号为16bit的a类地址与子网号为8bit的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有什么不同? 3.4阅读RFc1219[tsuchiya1991],学习分配子网号和主机号的有关推荐技术。 3.5子网掩码255.255.0.255是否对a类地址有效? 3.6你认为为什么3.9小节中打印出来的环回接口的mtu要设置为1536? 3.7tcp/ip协议族是基于一种数据报的网络技术,即ip 层,其他的协议族则基于面向连接的网络技术。阅读文献[clark1988],找出数据报网络层提供的三个优点。 篇二:tcpip等协议报文格式 tcp/ip等协议报文格式

TCP IP协议新手入门手册

TCP IP协议新手入门手册 TCP/IP协议新手入门手册(多图解析) 1. 前言 本文用于介绍TCP/IP协议的最基本内容,十分简单,也十分基本,如果希望了解详细的内容,请参阅其它资料,这只 是给初学者用的。 2. TCP/IP介绍 TCP/IP通常指的是关于TCP和IP的任何东西,它是一个统称,它既可以包括其它协议,其它应用程序,还可以包括网 络介质。 2.1 基本结构 为了理解这个技术,最好称理解下图:

2007-6-20 10:41 这个结构存在于Internet中计算机之中,它决定了计算机在网络上的动作。 2.2 名词 数据块的名称会因为它处于不同的协议栈而不同。这里给出一个总结:在以太网时,它称为一个以太网帧,在IP上时,它称为IP包,如果数据在IP和UPD之间一般称为UDP数据报,而数据如果在IP和TCP之间,则称为TCP段(或消息),而数据在应用程序中时,则称为应用程序消息。这种定义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说法。 2.3 数据流

数据流从应用程序流向TCP或UDP,我们通常知道的FTP是应用TCP协议的,而SNMP协议却是使用UDP协议的。数据由不同协议模块流向同一个以太网适配器。由适配器将数据传送到网络介质上去。上面的过程在接收方反向发生。 下载 (2.81 KB) 2007-6-20 10:41 以太帧传送到ARP或IP模块中,而以太帧中的数据决定此数据是由IP还是由ARP处理。如果是供IP处理的包,则由IP模块直接传送给TCP或UPD,具体传送给谁这由IP包头决定。而UDP包内的数据决定了应该由UPD协议上层的哪一个应用程序接收这个数据,这一点和TCP是一致的。数据在从应用程序下传到网络时,过程比较简单,各层把在数据上加入自己的包头信息,然后传送给下一层就行了。虽然Internet支持多种网络介质,但是一般我们都拿以太网范例。这里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以太地址是唯一的,全球唯一的。计算机同时也拥有一个四个字节的IP 地址,这个地址用于标记IP模块的地址,但对于Internet来说,IP地址不见得是唯一的。一台运行着的计算机通常知道自己的IP地址和以 太地址。 2.4 两个网络接口 下图中一台计算机连接了两个以太网。

TC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说明(specified)。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UDP是同一层内另一个重要的传输协议。 目录 编辑本段

TCP建立连接时的三次握手 在因特网协议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中,TCP层是位于IP层之上,应用层之下的中间层。不同主机的应用层之间经常需要可靠的、像管道一样的连接,但是IP层不提供这样的流机制,而是提供不可靠的包交换。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 首先,TCP建立连接之后,通信双方都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其次,他是全双工的;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 在流量控制上,采用滑动窗口协议[1],协议中规定,对于窗口内未经确认的分组需要重传。 在拥塞控制上,采用慢启动算法。 编辑本段 什么是TCP/IP?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是一个工业标准的协议集,它是为广域网(WAN)设计的。它是由ARPANET网的研究机构发展起来的。 有时我们将TCP/IP描述为互联网协议集 \"InternetProtocolSuite\",TCP和IP是其中的两个协议(后面将会介绍)。由于TCP和IP是大家熟悉的协议,以至于用TCP/IP或IP/TCP这个词代替了整个协议集。这尽管有点奇怪,但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个习惯。例如,有时我们讨论NFS是基于TCP/IP时,尽管它根本没用到TCP(只用到IP,和另一种交互式协议UDP而不是TCP)。

最新MODBUS TCPIP协议 介绍资料

1.该规范的发展概况 原始版本1997年9月3日作为公共评论的草案。 再版1999年3月29日,即修订版1.0。 没有大的技术改动,仅作了补充说明。增加了附录A和B作为对一些常用执行问题的回应。 该Modbus/TCP规范在万维网上公开发行。它表明开发者的意愿是把它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互用性的标准。 既然MODBUS和MODBUS/TCP作为事实上的“实际”标准,而且很多生产商已经实现了它的功能,此规范主要是阐述在互连网上具有普遍可用性的基于TCP通讯协议的MODBUS 报文的特殊编码。 2. 概述 MODBUS/TCP是简单的、中立厂商的用于管理和控制自动化设备的MODBUS系列通讯协议的派生产品。显而易见,它覆盖了使用TCP/IP协议的“Intranet”和“Internet”环境中MODBUS报文的用途。协议的最通用用途是为诸如PLC’s,I/O模块,以及连接其它简单域总线或I/O模块的网关服务的。 MODBUS/TCP协议是作为一种(实际的)自动化标准发行的。既然MODBUS已经广为人知,该规范只将别处没有收录的少量信息列入其中。然而,本规范力图阐明MODBU S中哪种功能对于普通自动化设备的互用性有价值,哪些部分是MODBUS作为可编程的协议交替用于PLC’s的“多余部分”。

它通过将配套报文类型“一致性等级”,区别那些普遍适用的和可选的,特别是那些适用于特殊设备如PLC’s的报文。 2.1 面向连接 在MODBUS中,数据处理传统上是无国界的,使它们对由噪音引起的中断有高的抵抗力,而且在任一端只需要最小的维护信息。 编程操作,另一方面,期望一种面向连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简单变量通过唯一的“登录”符号完成,对于Modbus Plus变量,通过明确的“程序路径”容量来完成,而“程序路径”容量维持了一种双向连接直到被彻底击穿。 MODBUS/TCP处理两种情况。连接在网络协议层很容易被辨认,单一的连接可以支持多个独立的事务。此外,TCP允许很大数量的并发连接,因而很多情况下,在请求时重新连接或复用一条长的连接是发起者的选择。 熟悉MODBUS的开发者会感到惊讶:为什么面向连接TCP协议比面向数据报的UDP 要应用广泛。主要原因是通过封装独立的“事务”在一个连接中,此连接可被识别,管理和取消而无须请求客户和服务器采用特别的动作。这就使进程具有对网络性能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且容许安全特色如防火墙和代理可以方便的添加。 类似的推理被最初的万维网的开发者所采用,他们选用TCP及端口80去实现一个作为单一事务的最小的环球网询问。 2.2 数据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