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先决条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出芽和迁移等。这一过程中有众多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调节和激活血管生成的开关。因此, 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形成一种抗血管生成疗法,来达到控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血管生成开关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体积超过2-3mm3后局部缺血缺氧[ 1] , 需要产生新的毛细血管以维持肿瘤的生长, 丰富的血管可向肿瘤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清除各种降解产物, 肿瘤细胞亦经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行转移, 否则肿瘤将发生退行性坏死[ 2].新血管的形成发展取决于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当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抑制因子达到平衡时,血管生成不被启动; 当此平衡趋向于血管生成时,血管开关被开启,新生血管开始生成。在正常组织中, 由于缺少血管生成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被高水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严格控制,血管生成的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但在肿瘤组织中, 生长因子过度表达, 抑制因子表达过低, 改变了这个平衡, 开启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表型, 导致新血管的生长。因此,有学者认为肿瘤血管形成的始动因素是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失衡,并且这种失衡会持续出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并提出了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3]1.肿瘤血管生成开关机制

实验和临床数据表明,大多数人类肿瘤生成早期不诱导血管生成和并存在于原位,在无血供数月至数年后,肿瘤中的一些细胞向血管生成的表型转变,这种现象称为血管生成开关。这一机制的分子基础可能是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减少以及血管生成因子产量增加所致[4]。因此,血管生成表型的开关是由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动态变化来调节。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①肿瘤血管生成的启动:当肿瘤体积>2 mm3 后, 肿瘤细胞自发性增殖, 导致局部缺血缺氧, 刺激血管生成的同时产生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 这些因子刺激产生大量蛋白酶, 从而降解基膜并形

成新生血管的牙胚[5] ;②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牙胚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各种促血管生长因子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并穿过牙胚向肿瘤组织定向迁移;③肿瘤新生血管的成熟:新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与血管外基质和周围的间质细胞相互作用, 形成完整的血管结构[6-7]。

2.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 由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和支持细胞等所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是肿瘤血管生成所必需的。它们不仅调节了内皮细胞的增殖, 还控制了血管生成的过程。主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大肠杆菌转化生长因子(T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生成素、缺氧诱导因子。2.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VEGF是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糖基

化细胞有丝分裂素,它的作用有诱导血管生成[8]、刺激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9]作为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10]、增强血管的渗透性[11]、抑制内皮细胞凋亡[12]。

VEGF的结构及分类:VEGF的编码基因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构成,由于mRNA不同的剪切方式,产生了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和VEGF206等6种蛋白形式。其中VEGF165是人类组织中VEGF主要的基因产物,也是VEGF家族中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13]。VEGF家族包括5种型:VEGF-A、B、C、D和胎盘生长因子( PIGF) ,主要由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14]。

VEGF 受体( VEGFR) : VEGFR 家族成员主要是三个酪氨酸酶受体( VEGFR

1-3) ,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VEGFR) 由7 个胞外Ig 样区、一个单一短链跨膜序列和一个含酪氨酸蛋白

激酶( PTK) 的胞内区组成,其信号传导途径与PTK 的级联反应有关。VEGF 与受体胞外区结合后,受体二聚体化,进而诱导受体胞内区的酪氨酸残基自动磷酸化和细胞内信号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传导胞内信号,发挥生物学效[15]。VEGFR-1和VEGFR-2最初在内皮细胞中被发现,后来发现也部分表达在造血细胞,主要参与肿瘤血管生成。VEGFR-3主要参与淋巴管的生成与转移。VEGFR-2是VEGF的主要功能受体,它在VEGF 的信号转导及血管内皮生成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阻断VEGF/VEGFR-2的信号传导通路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2.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可分为分子量为31KD含有7%糖的PDGFI及28KD含4%糖的PDGFⅡ。两者均由两条高度同源的A链及B链组成,这使PDGF具有三种形式的二聚体结构,即PDGF-AA,PDGF-BB及PDGF-AB。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是主要合成PDGF 的细胞。在生理状态下,PDGF以α颗粒的形式储存于血小板中,受损的内皮细胞及可以分泌PDGF。

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FGF 主要有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bFGF)两种。它们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参与了对细胞生长, 分化,胚胎发育和血管生长的调节。FGF 的受体包括4种同源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这些受体胞外均具有3个免疫球蛋白样与FGF 结合的功能区, 一个跨膜区和具有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16] 。其中以bFGF 与肿瘤血管的形成关系较为密切。有文章表明,在肿瘤组织中有高水平的bFGF 表达, 而且在一些大型肿瘤组织, 阻断VEGF 的信号传导并不能抑

制肿瘤的生长, 而bFGF 则能替代VEGF 的作用;此外, VEGF 和bFGF 在体外血管形成过程中, 也有协同作用:VEGF 体外血管生成作用以及诱导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能力依赖于由内皮细胞产生的bFGF[17]。

2.4表皮生长因子(EGF)

它由11名成员和4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组成。EGFR通路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等,因此被视为血管生成的间接调节因子[13]。

2.5转化生长因子(TGF)

TGF-β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分子量的12.5kDa亚单位借二硫键连接的双体。几乎每种细胞类型均可产生TGF-β,其可参与血管形成、胚胎发育和伤口愈合同时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性能。不同水平的TGF-β可分别对血管生成产生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低水平的TGF-β通过上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的生成,而高水平的TGF-β则通过阻止pRb磷酸化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18].

2.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个大家族,因其需要Ca、Zn等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而得名。其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结构,一般由5个功能不同的结构域组成 :(1)疏水信号肽序列;(2)前肽区,主要作用是保持酶原的稳定。当该区域被外源性酶切断后,MMPs酶原被激活;(3)催化活性区,有锌离子结合位点,对酶催化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4)富含脯氨酸的铰链区;(5)羧基末端区,与酶的底物特异性有关。其中酶催化活性区和前肽区具有高度保守性。MMPs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释放血管生成丝裂原存储在基质中,诱导肿瘤血管生成。MMP-9、MMP-2通过蛋白水解的方式裂解并活化潜在的TGF-β,促进肿瘤血管生。[18]

2.7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是由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其并激活这些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生成。

2.8血管生成素

血管生成素1和2可通过其对Tie受体的激动和拮抗作用分别作为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紧张素1刺激Tie 2,而血管紧张素2不激活受体并作为血管紧张素1的竞争性抑制剂。

2.9缺氧诱导因子(HIF)

缺氧是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血管生成的重要刺激因素,缺氧诱导因子包含HIF-1、HIF-2两种,其中HIF-1在血管生成的作用最为重要。

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通过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或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刺

激因子的生成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而实现对肿瘤的控制。现已识别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有: 干扰素(INF)、白细胞介素(IL)、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血管抑素、内皮抑素。

3.1干扰素(INF)

干扰素分为IFN-α、IFN-β、IFN-γ三个亚型。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除了能诱导经典的JAK-STAT 途径,还能诱导IRF 途径、P38MAPK 途径、IRS-PI3K 途径、CrKL 途径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肿瘤新生血管可为不断浸润生长的原发肿瘤提供营养,它们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干扰素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19]。目前,IFN -α在治疗肿瘤的直接浸润和转移方面的影响还是未知的,但是,IFN -α可通过IRF信号转导途径而呈现出其抗细胞增殖效应。[20]

3.2白细胞介素(IL)

白细胞介素即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的发挥,其具有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IL 1a 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增加,诱导血管生成。在人类肿瘤中,IL 12可抑制VEGF 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率,减少肿瘤血管密度[ 21,22 ]。IL-10下调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的VEGF、IL-1β、TNFα、IL-6和 MMP 9 [ 23 ]。

3.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

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过程需要基底膜的降解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细胞外基质重塑的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具有中枢作用,而TIMP则通过抑制周围基质的降解抑制新生血管生成。TIMP-1、TIMP-2可以抑制βF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内皮细胞通过明胶迁移 [24]。

3.4血管抑素( AS)

血管抑素是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和( 或) 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降解产物,它在生理状态下并不产生,而是在原发肿瘤存在的状态下,由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

浸润细胞产生或活化某些蛋白酶水解纤溶酶原和( 或) 纤溶酶形成。血管抑素对多种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并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本身,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系数。它主要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来发挥其抗肿瘤的作用[16]。Welsh等并未观察到血管抑素对FGF 和VEGF 的信号传导有任何影响,却发现可以直接激活黏附斑激酶( FAK) ,破坏内皮细胞黏附斑的形成,并认为这可能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诱导凋亡的机制之一[25]。

3.5内皮抑素( ES)

内皮抑素是一种能强烈抑制血管形成的因子,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途径作用于血管形成的多个环节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尽管内皮抑素确切而具体的生物学活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抑素可以通过下调瘤组织中的VEGF 和MVD( 微血管密度) 而抑制肿瘤

的生长与转移[26]。

展望: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不断的发现了可以通过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增殖与转移的治疗方法。然而仅阻断一条或几条通路会引起其他通路的代偿性增强, 影响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仍需不断对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多种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只有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控制才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的生长,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Folkman J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J] .Semin Oncol , 2002 , 29(6 Sup pl 16):15 -18 .

[2] Takayama K,Ueno H ,Nakanishi Y ,etal.Suppression of tumorangiogenesis and growth by gene transfer of a soluble form of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to a remote organ [J] .Cancer Res ,2000 ,60(8):2169 -2177 .

[3] CarmelietP,Jain RK. Angiogenesis in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J]. Nature,2000,407: 249-257.

[4]Kumar V, Abbas AK,Fausto N.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basis of disease.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Inc; 2004.

[5] Folkm an J .Tumor angiogensis :role in regulati on of tumor growth[J] .Symp Soc Dev Biol ,1974 ,30(0):43 -52 .

[6]Jain RK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vessel maturation[ J] .Nat Med ,2003 ,9(6):685 -693 .

[7]詹启敏.分子肿瘤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10 :325 -334 .

[8]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ducesgrowth factor is a secreted angiogenic mitogen. Science.1989;246:1306-09. Gerber HP, Dixit V, Ferrara N.

[9] Ferrara N, Davis Smyth T. The biolog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ndocr Rev. 1997;18:4-25.

[10]expression of the antiapoptotic proteins Bcl-2 and A1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J Biol Chem. (1998);273:13313-16. Gerber HP, McMurtrey A, Kowalski J, Yan M, Keyt BA, Dixit V, Ferrara N.

[1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gulates endothelial cell survival through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Ak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Requirement for Flk-1/KDR activation. J biol. Chem. 1998;273(46):30366-43.

[12]Senger DR, Galli SJ, Dvorak AM, Perruzzi CA, Harvey VS, Dvorak HF. Tumor cellssecrete a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that promotes accumulation of ascites fluid. Science (1983);219:983-85.

[13]Tumour 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ic Inhibitors: A Review. Lalita Yadav, NaveenPur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search. 2015 Jun, Vol-9(6): XE01-XE05.

[14] 吴华英,向德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0 ,19 (5 ):470-471.

[15] 李亭葶,李晖等,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 2013;21(5):1125-1127.

[16]Friesel R, Maciag T .Molecular mechanism s of angiogenesis :f ibroblast grow th factor signal t ransduction .F ASEB J , 1995 ;9 :919~ 25

[17] 庄书斐,叶其壮等,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景.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 Apr;16(2):128~132.

[18]Gupta MK, Qin RY. Mechanism and its regulation of tumour induced angiogene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 2003;9(6):1144-55.

[19]阚奇伟,刘伦旭.干扰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 9) : 1241-1244

[20] 张巨波,叶胜龙.干扰素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肝脏杂志,2011,1: 11-12.

[21]Oshikawa K, Rakhmilevich AL, Shi F, Sondel PM, Yang N, Mahvi DM. Interleukin12 gene transfer in to skin distant from the tumour site elicites antimetastatic effects equivalent to local gene transfer. Hum Gene Ther. 2010;12:149-60.

[22] Duda DG, Sunamura M, Lozonschi L, Kodoma T, Egawa S, Matsumoto G, etal.Direct in vitro evidence and in vivo analysis of the antiangiogenesis effects of interleukin -12. Cancer Res. 2000;60:1111-16. Huang S, Ullrich SE,Bar-EliM

[23] Regulation of tumou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interleukin-10: the melanoma experience.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 1999;19:697-703.

[24]Murphy AN, Unsworth EJ, Stetler–Stevenson WG. Tissue inhibitor ofmetalloproteinases 2 inhibits bFGF induced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J Cell Physiol. 1993;157:351-58.

[25] Welsh CL,Welsh M, Ito N,et al. Angiostatin induces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and activation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 independentlyof the integrin -binding motif RGD[J]. Proc Natl Acad SciUSA,1998,95: 5579.

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先决条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出芽和迁移等。这一过程中有众多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调节和激活血管生成的开关。因此, 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形成一种抗血管生成疗法,来达到控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血管生成开关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体积超过2-3mm3后局部缺血缺氧[ 1] , 需要产生新的毛细血管以维持肿瘤的生长, 丰富的血管可向肿瘤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清除各种降解产物, 肿瘤细胞亦经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行转移, 否则肿瘤将发生退行性坏死[ 2].新血管的形成发展取决于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当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抑制因子达到平衡时,血管生成不被启动; 当此平衡趋向于血管生成时,血管开关被开启,新生血管开始生成。在正常组织中, 由于缺少血管生成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被高水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严格控制,血管生成的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但在肿瘤组织中, 生长因子过度表达, 抑制因子表达过低, 改变了这个平衡, 开启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表型, 导致新血管的生长。因此,有学者认为肿瘤血管形成的始动因素是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失衡,并且这种失衡会持续出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并提出了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3]1.肿瘤血管生成开关机制 实验和临床数据表明,大多数人类肿瘤生成早期不诱导血管生成和并存在于原位,在无血供数月至数年后,肿瘤中的一些细胞向血管生成的表型转变,这种现象称为血管生成开关。这一机制的分子基础可能是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减少以及血管生成因子产量增加所致[4]。因此,血管生成表型的开关是由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动态变化来调节。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主要研究者 Yihai Cao MTC 卡罗林斯卡学院 总目标: 我们研究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机制。通过了解病理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我们希望能攻克血管来明确新的治疗靶点,优化当前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确定可靠的生物标记来指导这些新药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翻译性质的并且与临床相关,如果成功,这个项目将造福数百万癌症患者。 具体目标: 1.研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2.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和优化抗血管生成疗法 3.确定脱靶肿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有利部位 4.研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间质组织之间的作用 背景和理由 血管生成,就是新血管从现有的血管生长的过程,它对胚胎发育、女性生殖、伤口愈合、肿瘤生长和转移、慢性炎症、肥胖、糖尿病并发症和眼科疾病都至关重要[1]。1971年,Judah Folkman提出一个新概念,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治疗癌症的新策略[2]。经过40年该领域的研究后,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恶性和非恶性肿瘤有效合理的方法。如今,一些基于抗血管生成原理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它们已结合传统疗法如化疗,成为人类肿瘤一线治疗手段的关键部分[3] 。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成功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 4 ]。在癌症领域,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结合化疗的联合疗法能显著的提高各类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包括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少数癌症患者(大约30%)受益[5]。大量临床相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 肺癌(Lung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mm,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许多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1],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肺癌血管生成调控 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VEGF和其两个高亲和力受体VEGFR-1或者Flt-1(Fms-liketyrosinekinase),及VEGFR-2或者Flk-1(Fetalliverkinase)/KDR(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结合,结合以后其受体通过自身二聚化、磷酸化激活而介导信号转导。VEGF可以使血管床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和运动,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ErbB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170kDa,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构成。EGFR通过细胞外区结合特异性的配体诸如EGF、TGF-α等而被激活,配体与EGFR结合导致细胞内区的自动磷酸化,以及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活。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常伴随下游信号传导蛋白分子的激活,介导下游不同信号通路,比如ras–raf–MAPK,STAT,PI3K–Akt等通路的激活,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转移及凋亡的抑制。 3.蛋白水解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蛋白水解酶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等。MMP家族成员众多,但以间质胶原酶(MMP1)、明胶酶A(MMP2)、基质分解素–1(MMP3)和明胶酶B(MMP9)最为常见。MMP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并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除与MMP的作用基本一致外,尚有促进VEGF、bFGF和TGFβ的血管生成调节作用。TIMP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4.COX-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戊烷的关键酶,它包括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在所有的细胞内几乎都持续表达,并且在许

血管内皮因子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是受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被认为是最关键的调控因子, 以VEGF及其受体作用途径中的任一环节为靶点,阻断VEGF对肿瘤血管的作用,都可以达到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VEGF靶向抗肿瘤血管生成成为抗肿瘤的新策略。 【关键词】VEGF 肿瘤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也叫做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在正常胚胎发育时有广泛的表达,但正常成年者的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在肿瘤等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异常升高。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因子,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VEGFR)结合,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1.VEGF生物学功能 VEGF的功能包括:①诱导内皮细胞钙浓度短暂升高、形态改变、分裂及运动,影响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加快基底膜降解,从而发挥促血管生成功能。②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蛋白外渗,形成血管化纤维蛋白基质,为内皮细胞迁移形成网架。血管内物质外漏也为肿瘤转移提供基质,这对于肿瘤发展和转移可能比促内皮细胞增生更重要。另外,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弥散作用于肿瘤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造成瘤周水肿。③改变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诱导其合成大量蛋白水解酶,加速血管构建。④抑制宿主抗原呈递细胞成熟,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监视。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bcl-2基因表达,提高诸如放射损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抗凋亡的能力。 2.VEGF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机制 肿瘤的侵袭、转移涉及到多个步骤:包括在局部生长到一定大小后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而存活下来, 瘤细胞达远处组织器官后粘附, 继而新生血管形成, 最后继发成瘤。VEGF几乎参与了此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而不仅仅只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通透性因子。 2.1 VEGF通过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粘附的调节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2.2 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通过自分泌机制与瘤细胞上的VEGFR-2(KDR)结合,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 2.3 VEGF通过抑制树突细胞的分化、成熟,减少树突细胞的生成从而降低宿主免疫功能。3.VEGF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 基因治疗 3.1.1 反义寡核苷酸 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VEGF基因水平的分泌,也可特异性降低细胞中VEGFR mRNA水平。高渝等利用超声微泡介导VEGF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作用于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赤魟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制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药学 赤魟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制备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作为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我国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赤魟就是这丰富资源中的一种。 魟鱼[1] (Ray)俗称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英文名:Red stingray。它属暖温类底层鱼,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rat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鳐目(或魟目)Rajiformes,魟科Dasyatidae和燕魟科Myliobatidae。全世界共有六个科158种。赤魟主要分布于我们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谈水中亦有分布。浙江沿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以赤魟(Dasyatis akajei)资源最为丰富。 魟软骨味尚佳,皮厚实,无血有光泽,含丰富的胶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珍品。此外,作为药用,其肉性味甘、咸平,无毒,具有健脾补气、滋补强身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儿疳积。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蛋白质,其药性咸、寒,有小毒,对于中枢神经和心脏具有一定的效应,有清热消炎、化结、除癥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药,对治疗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疟疾、牙痛、魟鱼尾刺刺伤均有一定疗效。其肝除作为制作鱼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症。 但是,国内外对赤魟的生物活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几乎空白,资源量丰富、营养药用价值高的赤魟仅处于被人们日常食用的阶段。上文所述赤魟的药用价值大多都是对赤魟尾刺提取物、赤魟肝脏活性蛋白、赤魟软骨多糖或其软骨活性蛋白的研究。 如肖湘等对赤魟肝脏活性蛋白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2],采用硫酸铵沉淀、Sephadex-G150柱层析的方法从赤魟肝脏分离活性蛋白,测定活性蛋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三个蛋白峰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罗红宇等对赤魟软骨黏多糖的制备研究[3],探索利用碱浸提和酶法去蛋白从赤魟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信号通路图

本实验技术来源于SciMall科学在线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信号通路图 血管生成是通过人体中存在的诸多互补和复杂的信号途径调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生成素(Ang)-Tie2轴和Dll4-Notch这3个复杂的、相辅相成的信号传导通路可在调节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VEGF与内皮细胞上的两种受体KDR和Flt-1高亲和力结合后,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诱导其迁移和形成官腔样结构;同时还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外渗,并通过诱导间质产生而促进体内新生血管生成。VEGF在血管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着中枢性的调控作用,是关键的血管形成刺激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TNF-α是一类具有血管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炎性细胞因子MCP-1,IL-6和IL-8等的释放,促进异位内膜及基质细胞增殖及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组织粘连,从而形成异位病灶。 (来源:Scimall科学在线)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 HIF1α,PHDs,HIF1β,PI3K,Akt,mTOR,S6K,4E-BP1,eIF4E1,elF4E1,Ras,MEK1,MEK2,Erk1,Erk2,MNK,CBP,P300,TCEB1,TCEB2,Rbx1,Cul2,VHL,MMP,Cox2,PAI-1,VEGF,PDGFR-β,VEGFR2,Tie2,FGFR,IGFR,TGFα-R,SLIT,ROBO,Src,FAK,p38,MAPK,Smad2,Smad3,PLCγ,NOS等。 点击图中信号分子,自动寻找相关试剂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吴家明1 ,陆 茵 1,2 ,郜 明1,张伟伟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收稿日期:2007-09-21,修回日期:2007-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371727,30772766);江 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BK2003113) 作者简介:吴家明(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 抗肿瘤转移研究,E 2mail:nj w ujia m 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25397600.html,; 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通讯作者,Tel:0252 86798154,E 2mail:luyingreen@https://www.360docs.net/doc/125397600.html, 中国图书分类号:R 205;R 332;R 3632332;R 3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1-04摘要: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关键词:血管生成;模型 血管生成(angi ogenesis )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形式形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 [1] 。血管生成是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 生成的分子参与调节的一个平衡过程[2]。血管生成过多与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有关[3],抑制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因此寻找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血管生成研究需借助血管生成模型进行,血管形成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在血管生成模型中模拟完成,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等。本文就常用体内、体外及整体模型进行综述。 1 体外模型 体外模型主要分为细胞水平及组织学水平两类,常用的体外模型有以下4种。 1.1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cell proli fera ti on a ss ay) 内皮细 胞活化增殖是血管生成的起始阶段。目前主要有两种测定细胞增殖的方法即净细胞数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 1.1.1 净细胞数测定 M TT 法(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是 测定活细胞数的化学定量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但它不适合测定对细胞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能影响 MTT 测定的活细胞数。另外通过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测定DNA 合成来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增殖可能是由于 药物的抑制作用,也可能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因此,这种方法常需要结合细胞凋亡实验的数据才可以更好地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1.2 细胞周期分析 近年来有报道通过细胞周期分析来 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短时间暴露到溴脱氧尿苷 (B rd U )中可以促使B rdU 参入细胞DNA 中。碘化丙啶(P I ) 染色后测定细胞的总DNA 量,再用荧光激活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中B rd U 和P I 的量可得出细胞周期信息[4]。但实验用的内皮细胞处于增殖状态,与体内静止状态的内皮细胞是不同的,实验结果与体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1.2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cell m i gra ti on a ss ay) 常用迁移 模型有两种:①细胞损伤模型:在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上用刀片划出#形区,经P BS 洗涤后再用含011%明胶的 ME M 培养20h,细胞用甲醇固定,Gie m sa 染色。在光镜下计 数从损伤边缘迁移出的细胞数,需要注意的是划出的损伤区域一定要精确。②Boyden 室模型,Boyden 室由两层组成,两层之间为胶原包被的多孔的多聚碳酸盐滤膜;血管内皮细胞放于上层,同时加入待测药物,共同培养6h 后,除去上层的细胞,下层细胞用甲醇固定,HE 染色,光镜下计算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龙淼云等[5]采用本模型研究证明了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 对huvec 迁移有抑制作用。Boyden 室模型优点在于它对药物浓度梯度差异很敏感。但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且计数方法不同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计数标准以减少因方法不同产生的误差。 1.3 小管形成实验(tube for ma ti on a ss ay) 小管形成实验 能模拟人体内毛细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出芽增殖和毛细血管网结构形成等步骤,接近人体内血管生成的实际过程。内皮细胞在基质胶、纤维蛋白胶、胶原等基质上培养时能形成网状结构。用电子显微镜来分析小管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定量血管生成情况[6]。需要指出的是似乎所有的内皮细胞都能在细胞外基质上形成管状结构,有些非内皮细胞也能在基质胶上形成管腔结构[7]。实验一般采用24孔培养板,但它底面积大,Matrigel 用量多,计数区域大只能随机选择几个典型区域且数据分析耗时长。Sanz 等[8]采用384孔和1536孔培养板培养可节约胶的用量,借助计算机可以计算整个孔的小管及小管之间的连接数及小管的长度和面积。改进方法后减少了原来分析困难及重现性差的缺点。 1.4 大鼠动脉环实验(ra t aorti c r i n g a ss ay) 1990年N ic 2osia 等首次将此模型应用于血管生成研究中。取下大鼠主 动脉后,剪成1mm 宽的血管环,再用纤维蛋白胶或胶原蛋白胶包埋,然后以无血清的MC DB131培养液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计算主动脉环产生的新生微血管数并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胶培养的大鼠主动脉环新生血管的生长曲线不同。胶原包埋的主动脉环,培养1wk 时血管数达到顶峰,第 2wk 开始萎缩。用纤维蛋白胶包埋时能使血管数顶峰期维 ? 11?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 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8Jan;24(1):11~4

神经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8?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8月第11卷第8期MMJC,Aug2009.Vol11,No.8 神经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于一凡综述孙晋民审校 神经生长因子f nerve growth factor,NGF)作为一种传统 意义上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促进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 发育与分化.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神经维的再生,并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有两种膜受体介导NGF的信号,即高亲和性的TrkA受体。和低亲和性的 p75受体。近来研究表明NGF还具有促周围再生神经…和非神经组织12t31的血管生成作用。研究发现NGF不仅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 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间接地促进血管形成141,NGF还具有直接促进血管形 成的作用阁。1血管生成的机制 血管生成是新血管形成的主要过程。它在机体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血管生成也是很多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包括糖尿病和 癌症.在创伤修复、缺血缺氧、慢性炎症和癌症等情况下,原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经

过生芽、迁移、增殖及基质重塑等形成新毛细血管问.血管生成受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在新血管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均有参与。 2 NGF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2.1 NGF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Tanaka等同研究发 现,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可产生并释放NGF,从而确认血管内皮细胞是NGF的又一重要来源。Dolle7等【{I用人类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endothelial cells.HAECs)I羞行全方位迁 移分析.发现NGF刺激了HAECs的迁移,这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etor,VEGF).基本成纤维 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n的作用相 似。NGF介导的HAEC迁移可被NC胁kA受体拮抗剂 K252a阻断。而不被VEGF,F1k受体拮抗剂SU一5416阻断,说明了NGF通过TrkA受体直接激活了HAEC迁移,数据还显示HAEC表达p75NTR。此外,有研究显示mGF促进血管内皮增生,提高了胰岛移植的

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

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 1.1病理性血管新生与治疗性血管新生 任何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都离不开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组织修复的中心。血管生成过程包括血管新生、血管发生和原已存在的血管剪切重构形成的成熟毛细血管网。血管新生,是指毛细血管从原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血管床的过程。通常存在于胚胎形成和产后组织正常生长的过程中,成年女性生殖系统子宫内膜血管的周期性反复重建和组织受损后正常的修复也有血管生成的参与。在这些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仅随刺激信号的出现开启短暂时间,然后即被关闭。所以,体内血管的生长与抑制处于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这一状态一旦被打破,即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5]。在创伤、缺血、炎症、伤口愈合、肿瘤生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许多病理条件下亦可发生新的血管形成。血管新生包括以下几个过程[6]:①小血管(常常为毛细血管后静脉)基底膜和基质的降解,参与这一过程的有胶原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②内皮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发生迁移,bFGF、VEGF、IL-8等对这一过程均具有促进作用;③内皮细胞增殖;④在内皮芽生的基础上形成管腔;⑤芽生的管腔相互融合成环状血管分支,形成三维管状结构,允许血流通过;⑥血管周细胞进一步构建血管结构;⑦血管周围基膜的形成。 血管新生性疾病即指与微血管异常生长有关的疾病,表现为血管生成的过度与缺陷。自1971年Folkman[7]提出:“三维生长的肿瘤 2mm×2mm×2mm之后是绝对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观点后,血管生成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飞速进步。探讨血管生成发生机理和研制逆转血管生成病变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抑制血管新生(抗病理性血管新生)研究与肿瘤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对促进血管新生(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多围绕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治疗展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渐进型冠状动脉闭塞常能形成侧枝循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药物安全管理共识》(2020)要点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药物安全管 理共识》(2020)要点 1 概述 肉瘤较为少见,因此在临床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过程中,建议遵循以下4条原则: 1)首先使用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最好使用有适应证的药物;2)若为超适应证用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国内外已开展临床研究并发表文献,有确定疗效者为先;3)推荐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医生及医疗机构有能力应对该药物可能引发的各项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的适应证或超适应证用药,临床研究结果及用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 2 CTCAE不良反应分级(版本4.03或5.0) 3 证据水平 4 用药前基线检查 基线值作为临床评价的起点,通过一系列的体检或实验室的检测,确认患者用药前的状态,以利于治疗前后的对比。 5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建议 5.1 医学检查 5.1.1 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在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aTKIs)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 5.1.2 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在aaTKIs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 5.2 肝功能异常

5.2.1 单纯丙氨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本部分只涉及单纯转氨酶升高,若合并有胆红素升高,详见药物性肝损害(5.2.3)。 5.2.2 血胆红素升高本部分只涉及单纯血胆红素升高,如果合并转氨酶的升高,除外其他基础肝病的影响,则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具体分级及处理原则见表3。 5.2.3 药物性肝损害在排除其他基础肝病或者感染性肝病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分析,考虑为单纯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时,参考以下药物性肝损害的处理原则。 5.3 心血管疾病 5.3.1 窦性心动过速在所有抗血管生成的研究中,窦性心动过速均是一个少见的AE。 5.3.2 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并不常见。 5.3.3 高血压高血压是使用aa-TKI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多项研究中显示为预后良好的一个临床标志,但是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疗效。 5.4 内分泌疾病 5.4.1 甲状腺功能减退 5.5 消化道疾病 5.5.1 口腔黏膜炎 5.5.2 腹泻 5.5.3 腹痛 5.5.4 牙痛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目前,威胁人们生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医学专家们一直在寻找能遏制癌细胞的新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Avastin(贝伐单抗)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很少产生化疗常见的副作用。 血管生成对正常成人的作用有限,只出现在伤口愈合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在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表皮生长因子)蛋白刺激血管的生长、存活和修复。为了获取维持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和氧气,肿瘤形成自己的血管。这种肿瘤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称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和扩散(转移)到机体其他部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Avastin是一种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Avastin使肿瘤周围的小血管收缩,有利于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肿瘤形成的新生血管还不成熟,易渗漏。因新生血管具有这种异常通透性,可妨碍抗癌药物的治疗,如化疗。而Avastin能促使已有的成熟血管改变形状,使总体治疗策略的疗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Avastin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进一步限制了肿瘤的血液供应。 目前为止,超过500000名患者接受过Avastin治疗。针对Avastin治疗不同阶段(晚期或早期)的各种肿瘤(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脑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全球正开展一个综合性的临床研究项目,含450多项临床试验。 在欧洲,Avastin已获准用于四种常见癌症晚期阶段的治疗,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和肾癌。这几种癌症每年导致近300万人死亡。在美国,Ava stin是获得FDA批准的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乳腺癌、结肠直肠瘤、恶性胶质瘤的治疗。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公司名称:陕西西安盛合治公司 联系人:袁媛女士 ( 业务员 )

血管生成相关机制

1 血管生成相关机制 1.1 新血管的形成与结构 一个细胞需要生存,则必须围绕血管,即靠近血管约100~200μm。这个距离是氧气弥散距离的极限。如果没有血管供应,单个肿瘤的极限体积大小介于0.2~3mm之间,依肿瘤细胞来源不同而大小有所差异。处于这个极限大小下,肿瘤细胞的增生与死亡达到平衡。如果肿瘤想扩大自身体积,则必需求助于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沿着血管排列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内寿命最长的细胞之一。正常情况下,它们每七年才分裂增殖一次。如果照这种速度产生新生血管,那么血管的更新过程则非常缓慢,所以该过程一定得加快。血管生成过程是受严密调控的过程,该过程处于血管生成激活物或促进因子和其它必需过程(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阻止血管生成过程)的共同调控之下。该调控也被称为―血管生成开关‖(angiogenic switch)(图1)。 通常情况下,抑制因子的作用都要强于促进因子,也就是说―开关‖常常处于关闭状态。如果出现了足够多的促进因子,则―开关‖被打开,开始形成新血管。 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肿瘤细胞缺氧或受到其它一些信号调节时会合成、分泌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分裂增殖机制见图2。

肿瘤细胞分泌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物质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分子结合,刺激其释放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该蛋白水解酶可以降解血管周围的基质。这样,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进一步分裂做好了准备。血管内皮细胞经过不断的分裂增殖以及向前迁移,逐渐形成管状结构,最终形成新生血管。 由于肿瘤组织中生成新生血管的过程没有受到严密调控,因而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与正常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在结构上差异明显。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非常不规则,有很多分支和旁路。血管不完全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有些地方的管壁竟然由肿瘤细胞覆盖而成。血管的通透性非常高,因为没有正常的基底膜围绕在血管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非常少。另外,血管周围也没有正常运作的控制血压的平滑肌细胞。 1.2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ic factor) 有数十个不同的分子参与血管生成过程的调控。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细胞或细胞外基质都可以合成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在所有这些调控因子中,有两大家族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那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图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VEGF家族拥有6名成员(图4),而FGF家族则包括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抑制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

抑制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 肿瘤的生长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应该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阻断其中任何一步,都将可能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因此肿瘤的血管系统己成为一个崭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如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降解基底膜的酶的活性,组织内皮细胞向外移动形成细胞索,抑制血管形成;抑制破坏茹附分子,使内皮细胞无法与基底膜乳附,抑制形成管腔等,这些手段均可有效阻断血管的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作用于肿瘤内皮细胞,阻止其增殖、迁移、出芽及形成新生血管,并诱导不成熟内皮细胞趋向凋亡,抑制肿瘤生成和转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针对性。近年来,这类抑制剂的研究已取得新的进展,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能够单独消退肿瘤,但这些药物能够延缓肿瘤生长进程,使其更加稳定,而且和别的抗肿瘤药物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治疗 由于VEGF是目前发现的诱导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最强和最具特异性的生长因子,故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

的靶点。而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抑制VEGF的表达或者活性在动物以及人类肿瘤中均能取得直接迅速的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对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期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的VEGF药物,根据其作用靶点的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针对内源性VEGF的抗体,如bevacizumab ( BV ).BV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VEGF单抗,2004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与5-氟尿啼陡合用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用药。除了结直肠癌,BV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进展型或转移性非小细胞型肺癌等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研究者认为,BV 主要是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血供,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认为这样的治疗效果更加符合生理性细胞的死亡过程,减少了传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②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并与之相结合的小分子VEGF抑制物,这类药物能竞争性地与VEGFR相结合,并阻断VEGF信号转导。如BA Y43一9006,SU541fi, SLi11248, PTK787/K222;i84等。BAY43一9006已干2005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应用于进展型肾癌等。SU5416是一种新合成的VEGF受体VEGFR一2酩氨酸激酶抑制物,可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其血供,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肿瘤从大到小处于休眠状态,目前川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③可溶性VEGF受体类似物,如VEGF Trapo VEGF Trap,是由VEGFRI,VEGFR2的胞外段与人Y 免疫球蛋白Fc段融合产生的蛋白,其与VEGF有极强的结合能力,并抑制其活性,目前已经应用于多种实体癌和淋巴瘤的I期实验研究。

血管生成素: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血管生成素: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生意社11月7日讯阿瓦斯丁是目前市场上抗血管生成生物药物的典范,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最近撤销了阿瓦斯汀治疗乳腺癌的适应证,但此药在世界各地仍广泛用于治疗大肠癌、脑癌、肺癌和肾细胞癌。而且,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用于其他疾病的适应证,例如,雷珠单抗是 1

一种来自于贝伐单抗的单克隆抗体片段,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拜耳和Regeneron公司联合开发的湿性AMD药物Eylea,也是一种VEGF受体1和2的胞外结构域融合人IgG1的Fc部分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 随着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血管生成素有望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血管生成素途径受到关注 开发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直是制 2

药行业努力的方向。血管生成素途径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改变VEGF通路已作为重要靶点的现状。对几种血管生成素家族成员的研究已经确定,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与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IE-2已成为研究热点。血管生成素-TIE通路被认为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治疗干预系统,因为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环境稳定上,同时也是血管生成和炎症通路的重要环节。 3

ANG-1和ANG-2是TIE-2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功能性配体。ANG-1表达于许多类型的细胞,如周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作为TIE-2激动型配体。ANG-1介导的TIE-2激活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和血管发育稳定性下降。另外,ANG-2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可阻断ANG-1介导的TIE-2激活,作为TIE-2的拮抗剂发挥作用。ANG-2上调与不同类型的癌症转移和恶化相关。 而且,血管生成疾病都发现了ANG-2上调的现象。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