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管理与财富

198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摘 要】: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收入差距的影

响。基于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本文建立了包含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等变量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

距与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此本文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王国旗 王文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引入了增长模

型。Romer (1986)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有效积

累。长期经济增长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主要

是来自知识、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以及有效的制度。人力资本促进经

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有:边雅静、沈利生(2004)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实际

情况,结合人力资本的基本原理,以我国典型差异性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这两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实证分析两

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

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成果是Kuznets的倒U型曲线,即在经济的发展过

程中收入不平等会首先上升然后下降。Rodriguez (2000)运用美国1960

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不

平等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效应。

二、指标的选取

以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或受教育年限代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本文

根据我国教育年限常用设置,将人口按照文化程度分为:不识字或识字很

少(y 1= 0) 、小学(y 2= 6) 、初中(y 3= 9)、高中(含中专) (y 4=12) 和大学

(含大专和研究生) (y 5= 16) 五组,即n =5。最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人

力资本总存量。

基尼系数作为一项经济发展指标,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衡量一国

(地区) 收入分配状况或社会财富占有状况。其计算方法所依据的数

据是将人口分成若干等分组n, 即每组人口占总体的比重相等,并取得相应等分组收入的均值(i y ),则基尼系数G 的计算公式为: G=

)(2||211

y E n y y n i n j j i ∑∑==?。

其中, |j i y y ?| 为任意两个等分组收入均值差的

绝对值, E(y) 为各等分组总体收入的期望值。本文运用21省(市)年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鉴于数

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利用天津、辽宁、江苏、广东、重庆、陕西等21个省市

的截面数据进行估计。相关数据均来自2004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三、实证模型

对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如下

实证模型:

Growth i =1βGini i + 2βHumanCapital i + i

ε其中,Growth i 表示i省份年均GDP增长率;Gini i 表示i省份的基尼

系数;HumanCapital i 表示i省份的人力资本存量,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

示;εi 表示误差项。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横截面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表1 实证模型的回归分析

估计变量估计系数标准差t 统计量收尾概率.

Gini -2.542458 2.796643-2.9091110.3753

HumanCapi-

tal 0.3826080.149210 2.5642330.0195

C 7.169456 2.084328 3.4396960.0029

可决系数0.369541因变量的均值13.23303

调整可决系数0.410601因变量的标准差0.546008

回归标准误差0.419183赤池信息量(AIG) 1.230546

残差平方和 3.162860施瓦兹信息量(SC) 1.379763

对数似然比-9.920729F统计量7.966433

D—W统计量 2.204475F检验的相伴概率0.003326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分子自由度为2,分母自由度为18的分布上侧分位数F 0.05(2,18)=3.55。因为F=7.966433>3.55,所以否定H 0,总体回归方程式显著的,即我国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同时,解释变量Gini和HumanCapital也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回归结果进行W h i t e 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表明TR 2=21×0.363541=7.634361>)3(205.0χ=7.815,所以不存在异方差性。表2 White检验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F-statistic 1.603948 Probability 0.219055Obs*R-squared 7.634361 Probability 0.198173从数据对方程的拟合程度看,其调整后的R 2 并不高,由于模型主要检验人力资本积累与不平等对增长的影响,故选取的解释变量不能对增长作出全面解释也在情理之中。统计结果表明,Gini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我们的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四、结论通过对我国21省 (市)截面数据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差异的双变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交互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经济的内生增长,同时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而收入差距的缩小能逐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产生良性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政府应该除保证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上的合理增长外,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性差异,缩小地区人力资本差距,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内生增长。【参考文献】:1.Carolyn B.Rodriguez,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stitu-tionalist Views on 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April,2000 (59),pp,303—3132.P. M. Romer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2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6 (94) ,pp . 1002—1037.3.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作者:王国旗, 王文欢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名:

管理与财富

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FORTUNE

年,卷(期):2009,""(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Carolyn B Rodriguez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stitutionalist Views on 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2000(59)

2.P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2Run Growth 1986(94)

3.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1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赵国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2008

“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不利因素。如: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及潜在失业大量存在,等等。在所有这些问题和因素中,“三农”问题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三农”问题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三农”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

本文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问题,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结构及逻辑关系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进行理论假设(提出问题及研究视角);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是假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包括第四至七章,对理论假设进行系列经验分析及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第八章,探讨国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做法,第五部分为第九章,提出重新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与研究基本思路、研究重要意义、研究主要方法和逻辑结构安排等。指出“三农”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及农民增收效果不显著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改革模式下的农民等社会群体被经济发展成果日趋边缘化;出路在于必须转变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短期行为,建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路径:即从重视农村教育入手,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将粗放型农村发展政策——即依靠外部力量推动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农村发展政策—即依靠自身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第二章,主要内容为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框架。对相关基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早期分析思路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前者阐明了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及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工资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后者率先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并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提出了人力资本获利函数,认为劳动者收入差别与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经验年限长短相关,并在考察在职培训对终生收入模式影响时,提出了“追赶”时期的概念。国内对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突出的表现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普遍认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联性极高。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早期的研究逻辑思路,本文加以拓展,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对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现状的综合考察。理论研究离不开现实,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的现状即为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和基础。其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机制不合理。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机制不合理的依据在于政府在城乡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上采取城乡有别的政策,农村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几乎完全依靠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而城市居民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多更大;其二:农村人力资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积累状态。政府的有限支持,加上自身能力不及,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长期处于低水平循环状态,存量小,增量不大。

第四章,主要从城乡收入差距角度考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成正向关系,投资愈大,积累水平愈高,获取经济机会就愈多,其收益就愈大。所以,即便政府重新进行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制度安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在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第一阶段—不大扩大阶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日趋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采取了诸如减免农业税等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收效不大。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对于农民增收只具有外部作用,仅依靠外部力量是一个短期行为,无助于根本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以教育投入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入力资本投资,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最终化解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引发的不和谐因素。

第五章,主要从经济效率角度考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通过消费等环节对经济效率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村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效率的损失上。由于农村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且与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存在较大差距,于是,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以消费函数理论为依据,与城市居民的消费不同,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和水平上都对经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限制作用。高储蓄,低消费;经济增长出现畸形的拉动模型—内需尤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不足、投资与出口拉动偏大。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和经验观察的结论大体趋于一致。

第六章,主要从社会公平角度考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损害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率,对社会公平也形成了巨大冲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们基本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哲学思维模式。总体上看,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及其他因素的约束,农村居民在绝对福利提高的情况下,相对福利却在降低,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无意识地陷入了“相对贫困综合症”的循环之中。正常的均衡的社会流动被打破,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僵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从而对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此,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这一起点公平要比关注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显然重要的多。从社会公平角度审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低水平循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社会公平有关文献遗产的历史考察;二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三是着重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现。

第七章,主要是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通过收入差距作用机制对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因为收入差距的明显扩大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诸多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如果反而观之,引起社会冲突及不稳定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最为根本的是利益冲突,其它冲突都从属于利益冲突。基于利益冲突视角,借用经济行为分析和博弈分析等方法,验证了收入差距变化引起社会心理变化最终损害社会和谐的经验观察。

第八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外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做法与经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村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只有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齐头并进,学会两条腿走路,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尽管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的事实已为经学家所承认。各国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除了在制度、政策、福利对农村倾斜之外,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在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研究和借鉴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村教育及人力资本积累的经验,对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及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欧美发达国家、拉美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转型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等五种类型国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基本做法。其中,有两种相反的做法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立法、经费支持等方面);二是拉美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忽视(体现在经费等教育资源严重向高等教育、城市教育的倾斜)。

第九章,主要内容是提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的重构思路及政策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所提出的战略任务,如何实现这一战略任务,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尚属一项新的尝试。借助人力资本投资这一分析工具来研究和谐社会,其根本意图就在于搞清楚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高我们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的重构思路与框架:包括投资主体、投资途径及激励机制三个主要方面。在积累主体上,要重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培育和发展;在投资途径上,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在激励机制上,要重视政策激励与资金支持的有机结合,加大对农村学生(包括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政策等建议。

2.学位论文邱伟华公共教育与收入差异——基于公平视角的研究2007

中国经济近20余年的快速增长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收入差距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并反过来阻碍经济发展。因而,如何调节收入差异,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稳定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各国采取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有税收、养老金、社会保障与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本质上属于二次分配层面上的事后调节,只能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从根本上在一次分配层面提高低收入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认为与这些调节政策相比,公共教育支出可能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教育能够直接减少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使得这些家庭能够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支出具有投资功能,它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积累。如果通过公共教育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相当质量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些孩子成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从而缩小他们与高收入家庭后代的收入差距。

公共教育支出怎样调节收入差异,其调节效果又如何呢?本文在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三个数理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些分析确实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在一个同时含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收入分布演化的世代交叠模型中,本文首先研究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分布演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更高的初始收入差异将直接降低人力资本增长率并问接提高下一期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这两个渠道将对经济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降低收入差异能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率,这将使得低收入国家有可能追赶上高收入国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具有积极意义。

在将公共教育支出引入到上述世代交叠模型后,本文对公立教育体系与私立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公立教育体系下,最优的教育投资水平高于私立教育体系,收入差异也比在私立教育体系下下降得更快。因此,与私立教育体系相比,公立教育体系更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在公立教育体系下一个国家将会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与更为平等的收入分布。

最后本文在上述世代交叠模型框架中,继续研究公共教育支出水平变动对收入差异的影响。对模型的数值模拟发现,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差异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更为现实的情况是,政府用于收入再分配的资金是有限的,当存在财政约束时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必将影响其它再分配项目的支出水平。于是本文继续研究了存在财政预算约束时,公共教育支出与其它再分配项目(以养老金转移支付为例)对收入差异的联合影响。通过对此种联合影响的数值模拟发现,在降低下一代的收入差异方面,公共教育支出比养老金转移支付更为有效;当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从降低收入差异的角度来看,应当优先将资金用于公共教育;而当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较高时,则应当在公共教育支出与养老金转移支付项目之间保持平衡。以上是本文的理论工作。本文还分析了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与结构,通过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公共教育存在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均衡两方面的严重问题,并从官员经济、利益集团与寻租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目前公共教育支出短缺的原因。最后本文通过一个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扩大了收入差异。这是因为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是不公平的,教育不公平妨碍了公共教育作为一种收入分配调节手段的有效性。因此,保证教育公平应当是公共教育支出的根本原则。

3.学位论文宋道会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2002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智力依托.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质量或素质,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是以人的质量表示的资本,是人力投资的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结.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大力开发和科学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本,确立“科教兴国”的方针,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与发展战略.科学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包括许多措施,重点应解决的问题包括:在企业人力资本积累中,应建立内部投资机制、外部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和配置机制.对高层次人力资本施以高报酬激励,尽管会造成暂时的社会收入差距,但它可以通过高层次人力资本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期刊论文赵国友.殷焕举.Zhao Guo-you.Yin Huan-ju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长江论坛

2006,""(6)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学界开始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就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而言,总是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研究相关联,而直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公平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整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正是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机制来实现的.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等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政策含义.

5.学位论文张建锋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2008

本文是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与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先从宏观上对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城乡居民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差距;然后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如下:

1.基本结论

(1)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当大,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至2006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变化过程,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用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数据,通过建立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模型预测的方法,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现有制度不发生根本性转变条件下将会继续下去的结论。

(2)云南省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存在差距。本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协整关系检验法对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改革开放后均匀缓慢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但波动较大。GDP的增长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有不足10%的显著水平的格兰杰单项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则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趋势看,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弹性要高于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

(3)云南省二元经济结构呈强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转化、缩小,反而不断强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云南省二元经济结构可以解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94%;运用因子分析得分回归法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的缩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二元经济强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呈正向关系:城乡劳动力分配系数比则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预期不同的是,城乡劳动力负担系数比、农村工业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关系,城乡劳动力负担系数比、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4)云南省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明显,人力资本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显著。本文分析认为,云南省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无论存量还是增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将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差距作为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差距代理变量,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进行检验认为,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因子分析得分回归分析,再次印证三者存在协整关系,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差额、医疗保健支出差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且文教娱乐支出差距较医疗保健支出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要高。

2.政策建议

(1)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应该树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识,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及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3)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缩小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距。首先,需要政府、农村居民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工作;其次,需要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创新教育投资机制,多元化投资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第三,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最后,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

6.学位论文贾丽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2009

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扩大国内需求的举措之一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然而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弱,城乡收入差距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角度剖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本文则主要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本文从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和劳动力迁移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视角阐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动态调整关系。结果表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即教育和健康的投入)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在短期内也具有显著的动态关系。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病、教育体制和政策不均衡等制度问题,又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幅度。因此,只有政府将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资金投入和各种城乡体制上的改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7.期刊论文赵国友.殷焕举实现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公平的路径依赖——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探索2006,""(6)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界开始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就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而言,总是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研究相关联,而直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公平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整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正是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机制来实现的.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则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等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政策含义.

8.期刊论文蔡跃洲.CAI Yue-zhou财政再分配失灵与财政制度安排——基于不同分配环节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0,36(1)

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用于要素配置、初次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来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9.学位论文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人力资本溢出的双重视角2007

本文以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在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选取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溢出为研究视角,通过将宏观经济转轨与微观行为调整相结合,探讨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并试图解释存在的问题与其产生的制度背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分析不同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取向,寻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剩余出来,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的引导,逐步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中就业,是一种可以由经典的刘易斯——托达罗模型描述的现象。从全国范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以及相应的城市就业状况的阶段性变化造成的,而且目前已进入由速度微缓再到高速转移的新阶段,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缓。与全国情况相比,西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转移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本文测算的结果,1993年以来西北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保持在1400万人左右的水平,而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趋势。1995—2005年,农村非农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出现递减趋势,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增长比较缓慢,(与全国相比)每年新增的转移人数占总劳动力数量的比重偏低。由此,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渠道和行业选择问题;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受阻的各种制约因素。

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较大规模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领域转移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农民进城客观上具有可行性,户籍制度的宽松则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转移不彻底、二元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等。这些问题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产生的,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农地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性因素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制约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市和非农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且取决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现有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农村劳动力低层次的素质结构,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制造业和不可忽视的其他行业,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正规部门,主要表现为大量在城市的自我雇佣人员以及小时工、零时工、季节工和自由职业者以及经常变换工种的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都能产生溢出效应,而当前国家教育投资、县乡财政状况、农民职业培训、农村科技投入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根据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就应当努力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应用新的技术知识,转移过剩劳动力,实行专业化生产。但是,在西北地区

,农民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性是有限的。而农民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恰恰是在现行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制度约束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我国的强制性、渐进式制度变迁,不仅可以分解为宏观经济制度变迁、城市经济制度变迁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而且具有产业偏向、城市偏向、区域偏向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偏向的特点。这种具有偏向特征的制度变迁,一方面拉大了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乡村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乡村外转移,提高了迁移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但是也提高了进城的农村劳动力的从业成本,弱化了其在城市进行非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动力。人力资本的不足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彻底转移和向城市的彻底迁移,在乡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兼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理性选择,结果是无法克服制约彻底转移的人力资本瓶颈,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制度变迁的偏向特征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困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转移的关键原因。因此,必须以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溢出的双重作用为基础,探索促进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重视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点改革农村工业化策略和教育制度,形成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迁移”为辅的“城乡互动型一体转移模式”。

10.期刊论文赵国友.殷焕举实现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公平的路径依赖——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天府新论2007,""(1)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越易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界开始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就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而言,总是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研究相关联,而直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公平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整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正是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机制来实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15731946.html,/Periodical_glycf200906168.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bf4d7c82-7ab7-4c1d-85b0-9dbe00a2064b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5日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中和物质资本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体力和脑力,从而影响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指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项针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徙的支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丹尼森等人。其代表作有:《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0)、《教育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本》(1964)、《人力资本投资》(1971)等。在舒尔茨等人看来,资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原则区别。它们都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其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二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这些投资都意味着减少现期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收入。他们认为,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他们还计算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还用收入资本化的方法计算出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从而得出结论: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使得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增长得更快,也就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日趋均等化。根据这一结论,他们推断出:由于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成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这样阶级对立就消失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论述,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社会科学大辞典》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G=△Yt/Yt-1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史政治发展史 工场手工业时期 14世纪 ---18世纪后半期14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业中心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 殖民扩张掠夺,促进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 英国、北美、法国有了一定发 展; 14-16世纪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 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 基础; 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或殖民 压迫的阻碍,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 发生。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蒸汽时代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70年代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 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向 其他部门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一国走 向多国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美国、 日本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 黑人奴隶制、幕府统治的阻 碍。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强烈需 求,资本主义加强对外扩张。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1794法国革命;欧洲封建势 力联合干涉法国; 工业革命以后,两大阶级日益对立, 工人运动发展;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8—1873年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印度民族大起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 动; 1853年美国对日本的侵略;

电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 ——一战结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 科技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集 中,资本集中;垄断组织的形 成; 美国德国飞速、英国法国缓 慢、日本俄国快速;对国外投 资的强烈要求,加强对外资本 输出;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性;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 严重 一战后——二战前一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金融 中心,成就经济霸主地位;日 本一战期间形成独占中国局 面;英法经济严重衰退;德意 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苏联二五 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日德走上法 西斯道路。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 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 危机,世界局势空前动荡;德日意 建立法西斯专政,走向对外扩张道 路,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933—1939年法西斯侵略得到绥靖 政策的纵容 1939—1945年二战时期帝国主义矛 盾、法西斯侵略与各国人民矛盾空 前激化,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 电子信息时代 1945年—— 20世纪9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一 枝独秀”,欧日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 “黄金时代”,欧洲联合、日 本再度崛起,形成三足鼎立; 50—70年代,苏联改革没有摆 脱苏联模式; 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二战以后,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 阵营与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 营,形成对峙局面; 美国冷战政策,控制资本主义,遏 制共产主义; 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兴起; 苏联解体,一超多强,美国强权、 霸权政治;

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大学教授 李 玲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给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谈人力资源。其实我是学经济学的。但是我工作一直在商学院。然后我到香港工作两年。也是在这个商学院,而且在管理学系。我常常跟管理学的同学有沟通,我常常跟他们开玩笑,我说你们做的研究常常是皮毛。其实人力资本管理的鼻祖在经济学领域。这次我也很高兴终于有机会从经济学角度谈人力资源的管理。在这之前,我想我们先看一看名人们说的话。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大家都在一线做这个工作。毛泽东曾经说人的价值是非常宝贵的,马克思也说过,人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培根人是一切的中心。我们先看看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的渊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它是独立的分支。但最开始,经济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没有那么细分。但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来说,它从最开始的研究这个经济增长的理论的时候,通常的要素就是对一个经济的发展,要素就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就是人力资本。只是在过去的传统经济里面,人力资本没有那么重要。很重要,但是也就说它基本上比较固定。就是身体的强壮,能干。它没有一个和技术的合作,产生一种超常的效应。所以在古典的增长理论,基于英国工业革命。它的增长里面更多讲的是资本的作用。 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对资本的经济,机器对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它很大程度上考虑由于资本使得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加快。但是下面在研究的理论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其实技术的变迁是非常大的作用。那么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它是讨论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考虑到技术作用以后,不能不考虑人。技术是人创造的。所以现在的经济增长理论,所谓的内增增长理论,考虑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变迁,其实最开始是人事的管理。我们现在中国传统体制里面,还是很多人事的管理。 那么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也是随着社会的进程,包括各学科发展以后,它发现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行政的人事管理,而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本。它是生产的一个最大的要素。特别是六十年代,诺贝尔奖的得主,有一位名教授说,人力增长的作用比物质增长的作用搞得多。特别是高素质的国家,高增长的国家,它的财富是哪来的?那就是从人力的角度来的。还有一个美国芝加哥大学当教授的先生说,他创造了一个经济学的帝国,他把一切都用经济学来解释。比如家庭市场,婚姻市场,毒品市场,他可以把经济学延伸到任何的领域。他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贡献非常大。而且在个体的决策,他研究,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孩子的数量是下降的。他提出了概念,一个是有小孩的质量和数量。 每个父母生不生孩子的选择,是一个质量的取决。他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他提倡人力资本概念以后,人力资本逐渐取代了过去我们用于人事这么的概念。在企业界广泛应用的,在当今如此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里面,我想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就是如何使你的员工能够努力为公司,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么有很多的经营模式,这方面的研究,我想大家其实都是在这个领域非常清楚的。我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浅谈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经济的时代的变迁,一个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国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的提出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一直注重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它们认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忽视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舒尔茨与1959年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①舒尔茨在1960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救治演说中,发表了著名的“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这可以说是正式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②从此以舒尔茨、贝克尔、哈比森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纠正了传统资本的概念,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在他们看来,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的投资费用和机会成本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人力资本的提出,使我们把资本的范围由以前的有形物质资本扩大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并确定其为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将资本分割为两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阶段,经济的增长 人力资本作为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及其在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例如:日本经济在二战以后的迅速腾飞,美国自90年代以来持续110多个月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现象等,依靠的就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技术进步;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被称为“亚洲奇迹”的东亚经济飞速增长,以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被证明是一种无技术创新基础,以外来“虚拟”投入为主的“泡沫”型经济增长。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更加强大的能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毫不夸张的说,人力资本无疑将成为将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哪个国家率先将战略重点放在人力资本上,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政策,那么,他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增长,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出现了经济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而增长的趋势。在这个充满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走在前列,为各国所瞻仰。 于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第一,人力资本可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重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初,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占5%~20%,而现在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5731946.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整理)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理论依据 1、人力资本理论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T. W. Schultz ,1962),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丹尼森后来发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改进,提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并且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βαβαL AK Y )是现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基础,通过该函数可以分解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份额。 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结合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为: βαL AK Y = 式中,Y 代表产出,K 代表物质资本投入,L 代表人力资本投入,A 代表技术进步,α代表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代表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2、增长速度方程(索洛函数) 为了明确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引入增长速度方程。 利用增长速度方程(即索洛函数)进行因素分析,是从各经济变量相对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变形以后的增长速度方程具体形式为: L L K K A A Y Y ?+?+?=?β α 式中,?Y/Y 是1990-2002年间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K/K 是1990-2002年间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α ?K/K 是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L/L 是1990-2002年间人力资本的平均增氏速度;β ?L/L 是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 ?A/A 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率。 二、数据收集 1、Y ,产出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用零售物价指数对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得到的不变价(1990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K ,物质资本投入指标。本文采用了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 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 之比,即单位面 积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 一岁一组的年龄 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向 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 一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 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 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 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

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 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 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 “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 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 酬 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 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 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 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就不断延续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SchultandGary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内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S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Youssef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

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各级政府也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在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服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由原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密集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有形的资源,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人,人力资本能带动服务业质的飞跃。鉴于此,本文根据1978-2002年的广东省相关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服务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双向关系,且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的影响远大于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来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进而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已成为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经济;广东省 一、引言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发展不但引导着一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传统的服务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服务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或资本密集为主的现代服务转型。由此可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已不再是以有形的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而知识、信息、技能、经验和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服务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广东省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期对广东省及我国服务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加强。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难解的“经济学之谜”,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困惑”现象,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也出现了难解的“里昂惕夫之谜”。基于此,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人力资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经济之谜。如舒尔茨指出,把用要素投入无法解释的“增长的余值”全归结为“技术进步”是“掩盖无知的简便办法”,“余值困惑”源于精炼化狭隘化的资本和劳动力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把劳动力视为同质,把劳动看作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从事的体力劳动,没有看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已是经济增长再也不容忽视的重要源泉。“专业化、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是相伴相随的,经济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①萨皮尔(A.Sapir,1982)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也指出,工业化国家由于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很丰富,因此拥有总的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 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 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 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实际上,根据现在的社会报道,在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将同时共存,部分沿海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升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在加重,而在那时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又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不可不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打击。 ?影响养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经济学的含义: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供给行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对于“劳动”概念的把握: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指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准商品”。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2)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的层次及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1、研究问题集中于劳动就业相关领域,可同时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这与一般商品作为最终产品需求不同。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劳动力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量: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理论,指导了各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重商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一、重商主义理论 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其本质特征是把以贵金属即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重商主义的盛行,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迫切愿望 它是封建社会晚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欧洲的封建君主推行、实施。推行重商主义的结果是国家财富增加,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导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业资本的力量和工业(实际上是工场手工业)资本力量的比较上,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这种情况直到工业革命兴起后,才被逐渐改变过来 二、自由主义理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开始代替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流行的结果是:①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使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②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在激烈的竞争重,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得到强化,“二战”以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利润低、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部门;(2)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重的比重升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3)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主要作用有:①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经济思想的认识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反映,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但重商主义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废除封建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社会化日益剧烈,这时期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减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又引起了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凯恩斯主义是对国家垄

浅析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这种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资源这一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的贡献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应对措施在文中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劳动力结构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Labor Resourc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China's economy has maintained sustained, high-speed growth in the recently 30 years, which is owing to many factors. Through combining history and logic research, from the point of production factors, we analyzed labor force resources' contribution to the sustained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Furthermore, we came up with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China might face with in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o labor resources, and propose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Key words: Labor resources; Demographic dividend; Labor structure

新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新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新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新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最早的述着见于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尽管人们对此看法不一,但是新经济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概念,也不等同于单纯的“网络经济”或“数位经济”,她以信息化全球化为基础,与传统经济互动,在网络与创新中产生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法则和经济体制,并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新经济是一种突变型的经济,这种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全球资源(资本、技术、人才)被高度、高速、高效地重新分配,首先在电子、生物技术新产业突破,进而向传统产业、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第二、新经济与旧经济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第三、新经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生命、自然系统的和谐平衡即人才资本与自然资本之统一,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宰。 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变革 1、新经济对能力建设的挑战 从80年代末期开始,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趋势,已开始对现代人力管理及能力建设产生巨大的压力: 1) 经济全球化,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竞争方面,对人才管理及人的能力建设产生巨大挑战; 2) 专门知识的价值被确认,并融入组织程序和能力考核,以应付上述压力; 3) 智力资本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取代人力资本并排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首; 4) 低成本的计算机网络与宽频技术,成为全球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新工具。 在这种全球竞争中,没有一家公司是安全的,没有一名员工可以幸免。人力资本的经营面临一场新的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争取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必须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全球化人才告急与本土化运作资源的短缺;更加倚重非正式雇员;判断网络化中有那些技能是必要的,并以此训练员工,等等。总之,新的挑战正在改变从传统经济中建立不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也刷新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紧缺人才的目录。 2、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本文试图从以下二十个方面的比较来阐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管理在新旧经济时代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虽然这些变革有些程度深,有些并不明显,但它们的的确确在改变着当代和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与能力要求。 1)组织形态:从经营型投资型+学习型 20世纪初,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经营权掌握在创业家族手中,这就是“家庭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家庭企业让位于管理阶层,进入“管理者资本主义”。90年代后,由于网络经济与机构投资人迅猛发展,全球资源迅速配置,投资者不再忍耐缺乏效率的经营团队,进而改组经理阶层,形成“投资人资本主义”,要求人力资源快速适应在IT环境下的发展。许多欧美重要公司,设置了首席知识执行长官或智力资本副总裁。 2)组织设计:从垂直状扁平状 面对全球竞争的残酷现实,各国不得不改变组织设计,来优化人力资源能力结构,赢得全球化优势。传统经济中的直线管理型公司正向扁平型管理转变,一批扁平型组织正在形成。扁平型公司主要特征如下: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管理。成功的管理往往在核心产品或项目则形成核心流程;垂直型组织扁平化,只在传统的职能部门保留少数职位,如财务与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委托到更低层次,使更多员工参与;形成新的服务能力,员工可与供应商一样与顾客联系,改善服务,增强公司竞争力。 3)管理文化:从有序、稳健、完美冒险、信任、完善 社会知识化,公司扁平化,势必使更多权利下放,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文化。低层员工参与创新,被授予决策权,并对业绩改进负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王再文

2003年2月 第33卷 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rnal o f N o rthw est U niv e rsity (Social Scie nce) Feb.,2003V ol.33 No.1 收稿日期:2002-06-25 作者简介:王再文(1967-),男,山西曲沃人,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与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王再文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首先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3)01-0077-04 一、引 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R .Harrod )和多马(E ·D ·Doma r )分别创立、被后人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为起点开始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和核心,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在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进入20世纪50年代,人们针对资本决定论,尤其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问题的争论和批评,要求放宽哈罗德资本系数是常数这一条件和引入含技术进步因素的模型。以索洛提出的含技术进步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论开始占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导地位,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然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技术进步的产生以及如何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经济学界。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他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把人力资本作为外生变量,也没有建立定量模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这种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 中,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卢卡斯(R ·Lucas),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 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和索洛(M ·So llow )的技术进步因素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此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需要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中,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应。人力资本增量与已有存量成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同时,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和对国别之间经济增长率差别变化趋势的分析均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二战后日本、德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点。日本经济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日本当代著名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不是很成功一事,曾有一段精辟论述:“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很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