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练习题一

第二单元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练习题一

第二单元第四节练习题一

1、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B.生理盐水C.酸牛奶D.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2、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与水混合B.粉笔与水混合C.植物油与水混合D.蔗糖与水混合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4、一杯食盐溶液,它的( )

A.各部分一样咸B.上部比下部咸C.下部比上部咸D.中间最咸

5、家用洗涤剂可洗去油污,汽油也可除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前后都是溶解原理D.前后都是乳化原理

6.从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取出5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质质量分数D.溶液质量

8.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水选种,欲配制200千克该溶液,需要食盐的质量可以是( )

A.1.5千克B.3.5千克C.4.5千克D.5.5千克

9.对“10%的食盐溶液”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

A.1 00g水中溶解了l 0 g食盐B.1 00 g食盐溶液中溶解有10 g食盐

C.将1 0 g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1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 %的氯化钠溶液,现有1 00 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是( )。

A.0.9 g B.9 g C.9 0 g D.1 8 g

11.从盛有500mL蔗糖水的烧杯下部取出少量液体,测得其密度为2.5g/cm3,如果从上部取出少量液体,测的其密度为,通过这一实验事实你对溶液有什么认识。12.某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是

l 3.将8 g食盐完全溶于3 2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二单元第四节练习题一

1、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B.生理盐水C.酸牛奶D.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2、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与水混合B.粉笔与水混合C.植物油与水混合D.蔗糖与水混合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4、一杯食盐溶液,它的( )

A.各部分一样咸B.上部比下部咸C.下部比上部咸D.中间最咸

5、家用洗涤剂可洗去油污,汽油也可除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前后都是溶解原理D.前后都是乳化原理

6.从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取出5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质质量分数D.溶液质量

8.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水选种,欲配制200千克该溶液,需要食盐的质量可以是( )

A.1.5千克B.3.5千克C.4.5千克D.5.5千克

9.对“10%的食盐溶液”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

A.1 00g水中溶解了l 0 g食盐B.1 00 g食盐溶液中溶解有10 g食盐

C.将1 0 g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D.将食盐和水按1:1 0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1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 %的氯化钠溶液,现有1 00 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是( )。

A.0.9 g B.9 g C.9 0 g D.1 8 g

11.从盛有500mL蔗糖水的烧杯下部取出少量液体,测得其密度为2.5g/cm3,如果从上部取出少量液体,测的其密度为,通过这一实验事实你对溶液有什么认识。12.某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是

l 3.将8 g食盐完全溶于3 2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物质的构成溶解及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考点1:分子的热运动 1知识梳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典型例题 1 水结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2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3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4 针对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 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 腌咸菜时,时间一长才就变咸了。 D 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考点2:物质的溶解 1知识梳理 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2、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溶解得越少。 2典型例题 1色拉油地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4 针对性练习 1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 B 有的温度降低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吸热放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洗出了白色晶体。她觉得非常不满意,认为被欺骗了,但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你认为他们谁有理?请说出理由。 考点4: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状态、密度、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等 化学性质:有些物质有毒性、食物会腐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等 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 经典例题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检测 针对性练习: 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 酒精挥发 D 煤油燃烧 E 氧化酶是白色粉末 F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 煤油能燃烧 H 酒精易挥发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_1.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 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学生实验1: 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气体是什么物质? 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进行实验1。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可以。汽水里的气

福建省南平市王台中学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福建省南平市王台中学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及其应用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2?结论

(1)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 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 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 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 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 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 ?物质溶解的现象 (1 )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女口: CuSO 溶液是蓝色的,FeCb 溶液是黄色的,FeSQ 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 溶液是紫红色的,NaCI 溶液等则呈无色。 解释: ( 1 )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 分与水分子形成水 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 )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 要吸收热量;另一 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 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I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 温度不变; NHNO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 热。 4 ?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 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 )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 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 )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 -6 C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 4.【2016·龙东】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2016·北京】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溶解性测试题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笔记: 1.溶解性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重要特征。 2.课本中的实验表明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另一种液体里。 (2)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相同的条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一般地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5)气体物质在液体里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6)形成的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即溶液各处的组成都是一样的,在外界条件不变时,长期放置,溶液的各部分组成不会分离。 3.溶解的吸热与放热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物质溶于水)。有的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①.提出问题: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②.建立假设 猜测1.搅拌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2.水的温度高低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3.食盐颗粒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③.实验检验 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相关的条件进行有效控制,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变量的因素。④.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例题: 1、下列哪组物质的溶解能力一定是随液体的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A、蔗糖色拉油 B、蔗糖氢氧化钠 C、氧气二氧化碳 D、蔗糖食盐 1、现有一组物质:汽水、碘酒、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黄泥水 C、原油 D、食盐水 3、700C,氯化铵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60克,而500C时在120克水里也能溶解60克,则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是() A、与温度无关 B、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不能确定 4、有一瓶100毫升蔗糖溶液,现把它分成10毫升、20毫升、30毫升很0毫升四份,并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请你判断四份溶液中最甜的是() A、① B、④ C、都一样 D、无法判断 5、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 A、物质的种类 B、温度的高低 C、压强的大小 D、以上都是 6、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能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 7、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我们把能够溶解别的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把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则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关()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 A、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②③都是 8、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A、要放热 B、要吸热 C、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D、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 9、如右图所示,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 发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说明。 而向试管内放入少量的硝酸铵,则发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 向左移动,这又说明了。 10、某同学做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盛水烧杯中逐渐 加入蔗糖,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的X= ,Y= ;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①; ②。 11、如右下图是A、B、C三种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能力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其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质量。由图象可得到的信息有: 信息1:在t10C时,B与C的溶解能力相同。 信息2:。 信息3:。 信息4:。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6 物质的溶解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区分溶液与浊液。 2.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 B.泥浆 C.汽水 D.水银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食盐______________(2)酒精______________(3)高锰酸钾____________ (4)硫酸铜____________(5)葡萄糖____________(6)碘片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本P142—P14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数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其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判断时有一个习惯上的规定:(1)当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______,量多的为______;(3)若溶液的组成中有水,则不管水的量多还是少,一律把水当作______;(4)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气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以上填“溶质”或“溶剂”)。 二、合作探究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溶液的颜色

三、课堂练习 1.将白醋、食用油、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醋 B.食用油 C.食盐 D.酒精 2.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该溶液中溶质是() A.H2O2 B.H2O C.H2 D.O2 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泥水 C.蔗糖水 D.植物油 4.现有下列用于描述溶液的词: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适合于描述溶液性质的是()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6. 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化合物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浓度和性质相同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7.先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碘酒、盐酸、医用酒精; (2)由上述可归纳出,溶剂是水(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溶质是化合物,溶质是固体。 【课后反思】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溶解第一节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 A聚焦教材课前预习)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__溶解性__,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内因(__溶质__、__溶剂__的性质)有关系,也与外因(__温度__、__压强__)有关系。 2.物质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1)升温:某些物质溶于水时,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如__氢氧化钠__溶于水放出热量。 (2)降温:某些物质溶于水时,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如__硝酸铵__溶于水吸收热量。 (3)温度无明显变化,如氯化钠溶于水。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__一定量__的__溶剂__里,__不能__继续溶解某种__溶质__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饱和溶液__。 (2)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__一定量__的__溶剂__里,__还能__继续溶解某种__溶质__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 注意: ①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条件,“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②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达到饱和状态时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条件改变时: 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加水 改变温度蒸发水分加入溶质 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__浓__一些。 5.加速物质溶解的方法有__搅拌__、研细、__加热__等。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6.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7.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8.质量相等的蔗糖同时分别投入等量的水中,溶解最慢的是() A.将蔗糖直接投入水中 B.将蔗糖研细后投入水中 C.将蔗糖投入水中后加热 D.将蔗糖投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9.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师: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会慢慢的化了。 师:如果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揭示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食盐)生:是食盐。 师: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1 教科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各组装水烧杯2个,高锰酸钾1小份,搅拌棒1根,小药勺1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铁架台1个,实验记录表1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播放课件: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三、播放课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物质的溶解过程》例题解析

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 例1: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 ,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 ①牛奶②酒精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钡餐⑥盐酸 选题目的: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思路分析:解题的关键要从特征上去区 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泥水、钡餐为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盐酸为溶液,牛奶胶体。容易错的是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解答:④、⑥ 启示:概念和物质分类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它比具体知识还重要。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C.在溶液中,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D.浊液也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只是溶质的颗粒较大 选题目的: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溶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 思路分析: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A错;溶液是透明的,但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错;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组成是的专用词汇,D错。 解答:C 启示:在概念教学中,要有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应用范围。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训练学生的简易逻辑思维能力。 例3.写出下列溶液中的化学式 (1)生石灰溶于足量水所得的溶液____________ 。 (2)锌跟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________________。 选题目的:本题在考查溶液有关概念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化学反应掌握的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思路分析:生石灰跟氧化钙会发生反应: CaO+H2O==Ca(OH)2,故所得液体为氢氧化钙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钙;锌跟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什么是溶解

什么是溶解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一种液体中,如食盐溶解于水。可以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为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能否看到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沙:黄色 液体:透明 液体:白色 看不到 液体:紫色 透明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均匀不均匀不均匀均匀均匀是否沉淀没有沉淀物沉在底部部分沉淀没有沉淀没有沉淀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分离纸上:沙 水:无色 纸:面粉 水:无色 不能分离不能分离 是否溶解溶解没溶解没溶解溶解溶解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变化的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即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了相互的作用力,向水里扩散的过程,这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是化学变化的过程。这两种过程是同时存在的。溶质微粒在水里依靠水合和扩散作用,离开了溶质本体,均匀地扩散到水分子间,从而逐渐溶解。溶质微粒的水合和扩散过程,我们用肉眼是难以观察的,但可以依靠以上设计的实验来证实。图1表示食盐(NaCl)在水中溶解形成NaCl水溶液的过程。 另外溶质微粒在水中扩散时需要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溶质微粒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将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温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用“Q 吸”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Q 吸>Q 放,溶液温度下降; Q 吸<Q 放,溶液温度升高; Q 吸≈Q 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四年级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动画《驴子过河》的故事导入 提问:为什么驴子在水里跌倒后,背上的盐变轻了? 引入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实验,探求新知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动手实验: ①组长领取器材; ②介绍实验步骤,将实验记录表格发给学生,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在表格中。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儿过滤后食盐 沙子 面粉 ③分组实验:

A、将盐与沙子放入烧杯的水中; B、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C、让两杯溶液静置一会儿。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三个阶段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教师注意规范并纠正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沙在水里不溶解) 3.食盐溶解在水中之后,这杯水就称为食盐水溶液。由此引出沙子 4.用同样的方法做沙子的实验 沙子在水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沙子在水里不溶解) 5.组织讨论: A、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盐的颗粒慢慢变小、变少,到最后盐的颗粒没有了 B、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沙子的颗粒仍然还在,并没有变小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5.教师总结: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提问: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你认为它会溶解吗?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4.讨论: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更像食盐还是更像沙子?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三、学习过滤 1.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因为过滤能将不溶解于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漏斗、玻璃棒、滤纸。 A、演示折纸的方法: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玻璃棒靠在三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溶解》单元的第2课,主要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明显存在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细致的问题;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了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行充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努力使学生不仅掌握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进而了解到溶解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观察交流、探究发现、口语表达、动手操作等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每组2只装水的烧杯、搅拌棒1根、高锰酸钾1小包、小药勺1把。 【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刘谦叔叔吗?为什么喜欢他?老师也喜欢他,还向他学了一招,你们想看吗?(想看的同学坐好了,睁大你们的眼 2、你们看,这是一杯水,老师能让这杯水变色,你们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用醼有高锰酸钾的塑料棒搅拌杯中水)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魔术在老师的搅拌棒上,老师的搅拌棒上早就醼了高锰酸钾这种物质,老师用它在水中一搅拌,这种物质全溶解在水中了,水就变色了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高锰酸钾这种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科学观察 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高锰酸钾(出示并介绍高锰酸钾),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①观察高锰酸钾 ②组内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③小结: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晶体 3、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把这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于水,想不想亲自实验一下? (二)活动二:溶解实验 1、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方案: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出示) 第一步,用药勺取3-4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侧面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的状态及变化,做好记录; 第二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1分钟,观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好记录; 第三步,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记录。 3、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4、分组实验,认真填写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