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治脾胃病“三味”方

治脾胃病“三味”方 禄保平孙巧玲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 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李某,女,58岁。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功能除痰热,开气结。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 周某,女,82岁。因”纳差伴胃脘隐痛3年余”来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纳不振,胃脘隐痛。行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多发溃疡,病理未见恶性病变。长期服用制酸剂,后两次复查胃镜均见溃疡灶未完全愈合。证见纳谷不馨,进食少量半流质,胃脘隐痛绵绵、畏寒喜暖,乏力明显,口干不欲饮,夜寐欠佳,大便努挣难出,小便尚调。舌暗,苔少,脉沉细。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健脾。方选小建中汤合黄土汤: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桂枝12 g,饴糖20 g,灶心土(包)30 g,黄芩12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5 g,炮附片6 g,阿胶(烊)12 g,炙甘草6 g 14剂。1剂/次,早晚各1次口服。服后胃脘畏寒稍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模拟题

[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 A3 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 五个备选答 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某男,25 岁,突然上腹部疼痛,喜温拒按,遇寒加重,欲加衣被,蜷卧,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第 1 题: 其应辨证为 A. 脾胃虚寒 B. 饮食伤胃 C. 肝气犯胃 D. 寒邪客胃 E. 痰气交阻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 2 题: 宜选何方 A. 附子理中汤加减 B. 黄芪建中汤加减 C. 少腹逐瘀汤加减 D.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E. 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女,38 岁,曾患崩漏经治已愈,现患者自觉腹中空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难以形容,伴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第 3 题: 其应辨病辨证为 A. 胃阴不足胃痛 B. 胃阴不足痞满 C. 湿热阻胃痞满 D. 胃热嘈杂

E. 血虚嘈杂参考答案:E 1 答案解析: 第 4 题: 其治法为 A.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B.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 清热化痰和中 D. 健脾益胃和中 E. 益气养血和中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 5 题:应首选何方治疗 A. 益胃汤加减 B. 一贯煎加减 C. 温胆汤加减 D. 君子汤加减 E. 归脾汤加减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男,20 岁,患者于一天前出现恶寒发热,继之腹痛,泻下赤白脓血便,肛门灼热。现病人已无寒热症状,腹痛剧,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第 6 题: 应以何方为基础治疗 A. 白头翁汤 B. 芍药汤 C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D. 葛根苓连汤 E. 不换金正气散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 题:若病人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应加 A. 地榆、丹皮、苦参 2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_丁红平

中医杂志,2009,36(12):2095-2097. [3]田明,赵彦欣,徐强,等.桂枝加葛根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5):118-120.[4]王诗忠,黄龙生,陈少清,等.桂枝加葛根汤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43-2547. [5]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2-114.(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通信作者:李妍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 *基金项目: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3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2-0034-02·名师高徒·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丁红平 (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胡希恕先生积多年学验,提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经方运用思路与原则。宗其用方思路,以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大柴胡汤治食管瘅、《外台》茯苓饮治泄泻案为例,详细分析辨识方证过程与用方施药细节,借此揭示辨识方证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在脾胃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经方;思路;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验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2.17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八纲—六经—方证体系”,提出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用方思路,以及“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独到见解。笔者认真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将其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运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半夏泻心汤案 患者,女,67岁,2014年6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20d。患者20d前感觉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并逐渐加重,但凡饮冷食凉或进食辛辣则感胃脘不适,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腹部畏寒,口干,乏力,大便数日1次,无口苦、四逆,舌淡红,舌面干,苔薄白,脉弱。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痞满。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治宜益气健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给予半夏泻心汤中药颗粒剂,处方: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清半夏12g,大枣10g,党参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15g,炙甘草9g。1剂/d,温开水冲服。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之食物。服药5剂,患者胃脘胀满、纳差、烧心、口干明显减轻,但大便难解,仍腹部畏寒,舌淡少津,苔薄白,脉弱。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8g,易干姜为12g。继服5剂,患者烧心消失,腹部畏寒减轻,略感胃胀、口干,食欲较好,大便通畅,舌淡润,苔薄白,脉细无力。二诊方去生白术。再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舌淡润,苔薄白,脉细稍有力。给予四君子汤7剂以善后。 按冯世纶教授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并指出其实质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1]。本例患者上有口干、舌面干,乃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纳差、乏力,下有腹部畏寒、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乃中虚下寒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非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亦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最为恰当。本例厥阴之痞证,无寒湿下注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非甘草泻心汤证,无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非生姜泻心汤证,故笔者辨为半夏泻心汤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寒热错杂,缘于中虚失运,故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寒热互用和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二诊时腹部畏寒无改善,提示下寒偏重,故适当增加干姜用量;便干,加大剂量生白术以温中健 · 43 ·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 9 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晨起必渴,饮食亦甘。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晚饮杯酒,痰生涎流者,酒助土湿,湿动胃逆,津液埋郁,则化痰涎,下行无路,是以逆行也。大便成粒。硬若羊矢者,下焦阴旺,肠窍约结,糟粕传送,不能顺下。下而辄闭,蓄积既多,乃复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零星续下,不相联属。大肠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明,湿旺津癖,但化痰涎,不能下润大肠,是以燥结成丸,枯涩难下,实非下焦之阳盛也。晚思登涵者,阳衰湿动,肝脾郁陷也.夜多小便者,子半阳生,水谷消化也。便多水利土燥,故思饮而甘食。四君丸,术、甘补中,扶茯苓泻湿,橘皮利肺,当归滋肝,与脏气颇合,是以能效.近食凉粉吐泄,寒湿伤脾。黍糕胶黏难化,原物涌吐。阳明胃气,本自下行,屡呕气逆,因而上行。饭后中焦郁满,胃气不下,是以欲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试题

◎<名词解释>◎<是非题>◎<填空题> ◎<简答题>◎<问答题>◎<病案分析> ◎<答案> ※<标题一> 一、A型选择题 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 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方应首选()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桃仁红花煎 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 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 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 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 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 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

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三、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禾厶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有些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四、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五、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六、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

脾胃病治法

脾胃病治法探讨 赵仁1,李卫强2,3,朱西杰 2,3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751100; 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作者在临证中提出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深 入研究。 关键词:脾胃病;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60-02收稿日期:2012-08-1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赵仁(1965-),男,宁夏海原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通讯作者: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脾胃论》提出“人以胃土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脾胃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现总结如下。1 脾胃病平衡疗法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 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体。冲和者,不燥不湿, 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因此,脾胃病治疗上的用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1.1 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 脾胃属土而喜甘,故 欲补脾胃, 则多以甘药调之,《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的记载。但脾胃病多用甘味,极易碍脾滞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即是说过食甘味则可致脾土损伤,子病及母,引起心系病变;土不制水则伤及肾气,面色黧黑,肾气受损。因此,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党参、茯苓、甘草、大枣之类甘味药物补益脾胃时,还应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等行气之品。 另外,对于脾胃有热之证,临证使用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苦寒之品清热时,若过于寒凉,又可损及中阳,使脾胃功能降低。因此临床少用寒凉,且不应久用,应适当加入辛温之品,以制约寒凉之性,方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之类寒热并调。1.2 升降相依、升降不可太过 升降之法为治疗脾胃 病的常用方法,如脾气下降,中气不足,症见倦怠嗜卧,气短乏力,当用升降之法治疗。但在用药时不可升之太过,强迫脾气上升,或柴胡、升麻之类升药过量,服药时间过长, 又易触犯胃气,使胃气上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脾气亦难以升发,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功能下降。再者脾升太过,还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心气的下行与肾水相交,出现肺气上逆和心肾不交。同样应用旋复花、 代赭石、柿蒂等降胃气之品时,亦不可降之太过,恐其影响脾的功能。1.3 寒温适宜、不可过寒过温 脾胃在人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况且日日饮食,易于损伤,导致功能下降,出现虚实夹杂和寒热错杂之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寒、热药物时,要顾及脾胃。脾为阴土,得阳则运,宜温宜燥,胃为阳土,得阴始安,宜凉宜润。如果温药太过,易伤脾阳,寒药太过,又伤胃阳,所以在使用温药的时候,应该甘温相合,补脾气、温脾阳;苦温相用,燥化脾中湿邪;辛温合用,温化脾中寒邪。使用寒凉药时甘与凉合,滋养胃阴;苦与凉用,清泻胃火,酸凉相合,收敛胃阴。1.4 胃宜通、脾宜运,通运必须相合 脾胃属于中焦, 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以通为贵,脾以运为昌,通运正常则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血流畅快,肌肉充实,体态安健,不管何种疾病,只要脾胃通运正常,均可得到治愈。如果脾阴不足,只注重滋补营血,不照顾到脾运,虽补亦难奏效,又可妨碍脾气。胃阴耗伤,亦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胃的通降功能下降,而出现胃纳失常。1.5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理应得当 由于脾胃 的特点为多气多血,出现病变易多虚多实,如见虚实挟杂之证,临床治疗,应遵循《内经》之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合理补泻。 2 脾胃病时间疗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肠)胃病发病时间学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古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脏 论》言:“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王冰注曰 :“纳水谷化津液,· 062·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试卷2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试卷2 (总分:6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score:6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肝气犯胃型胃痛主症的是【score:2分】 【A】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B】胃脘胀满,痛连两胁 【C】胸闷嗳气 【D】舌苔薄白 【E】脉象弦数【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肝气犯胃型胃痛多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伤胃,其主要有气滞表现,而无热象,脉象当弦,而非弦数。 2.治疗胃痛瘀血停胃证的主方为 【score:2分】 【A】保和丸加减 【B】丹参饮加减 【C】血府逐瘀汤加减 【D】桃红四物汤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瘀血内停证胃痛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当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3.痞满的基本病位在 【score:2分】 【A】肝脾 【B】脾胃 【C】胃脘【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心肾 【E】肝胆 本题思路: 4.治疗痞满痰湿中阻证的主方是 【score:2分】 【A】二陈平胃汤加减【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B】保和丸加减 【C】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E】枳实消痞丸加减 本题思路:痞满痰湿中阻证治以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平胃汤加减。

5.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的主方是 【score:2分】 【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枳实消痞丸加减 本题思路: 6.呕吐的病因不包括 【score:2分】 【A】外邪犯胃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病后体虚 【E】跌仆损伤【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呕吐可因外感邪气或内伤饮食等因素致病,而无外伤因素。 7.下列选项中,不属胃阴不足型呕吐主症的是【score:2分】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xx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xxxx脾胃治法28则 xx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xx认为: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 “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 尤在xx: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 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 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

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xx认为: 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 “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 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 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 方用四逆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脾胃病证-痢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脾胃病证-痢疾 一、A1 1、关于痢疾基本病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络受伤 B、腐败化为脓血 C、邪滞于肠 D、气血壅滞 E、肠道传化失司 2、下列哪一项不是痢疾的必有症状 A、里急后重 B、下痢赤白黏冻 C、完谷不化 D、腹痛 E、大便次数增多 3、下列哪项不是痢疾与泄泻的鉴别要点 A、有无里急后重 B、有无因情志不舒诱发引 C、有无排便次数增多 D、有无脓血便 E、有无腹痛肠鸣 4、根据刘河间治疗痢疾的理论,里急后重症状显著者可加用

A、补气药 B、升提中气药 C、养血药 D、活血药 E、理气药 5、治疗寒湿痢首选的方剂是 A、驻车丸 B、真人养脏汤 C、芍药汤 D、不换金正气散 E、白头翁汤 6、若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者,首选的方剂是 A、《活人》败毒散 B、香连丸 C、葛根芩连汤 D、藿香正气丸 E、芍药汤 7、下列关于痢疾治疗原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 B、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C、忌过早补涩

D、热痢清之,寒痢温之 E、分利小便 8、疫毒痢的治法是 A、清热和中化湿 B、清热除湿调气 C、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D、清热化湿和中 E、温中燥湿调气 9、痢下白多赤少,一般多重用 A、温药 B、寒药 C、气药 D、血药 E、补药 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湿热痢的主症 A、腹痛,里急后重 B、下痢赤白相兼 C、肛门灼热 D、小便短赤 E、苔白腻,脉濡缓 11、寒湿痢的表现是 A、痢下赤白脓血,不甚臭秽

B、痢下鲜紫脓血 C、痢下纯为白冻 D、痢下赤多白少 E、痢下脓血黏稠 二、A2 1、患者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微黄,脉滑数。其治法是 A、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B、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C、清热凉血,和胃利湿 D、清肠和胃,利湿解毒 E、清胃利湿,和胃通降 2、某患者,下痢2天,现下痢赤白黏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A、葛根芩连汤 B、白头翁汤 C、连理汤 D、芍药汤 E、以上都不是 3、患者症见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中医治胃气不降病例

中医治胃气不降一例 ――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 患者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日久。 患者常感脘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微增多则胀满加重,嗳气频频,时有恶心、呕逆。之后又觉胸部满闷,两胁胀痛,心中时觉烦热,呼吸气粗而不顺畅。并觉时常有气自小腹上冲于胸脘。又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头脑发胀,面目时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舌胀。每于生气、上火后诸症加重。 视其身体发胖,形气俱实,舌红胖苔白黄而厚,面目虚浮状,脉象弦而有力。 以往治疗用药情况:因为大便干燥,曾用过清宁丸、番泻叶、果导、蜂蜜等,也曾用过开塞露。以上诸药,用后则大便即通,过后仍然秘结。因胸脘痞满,腹部胀闷,曾服过紫蔻丸、疏肝丸、宽胸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理气开郁之品,服后胸腹暂舒,不用药则胀闷依然。因头目眩晕,上焦有火,曾用过上清丸、清眩丸、龙胆泻肝丸等,药后火热稍清,停药则仍然如前。并用过行气开郁,通便清火之汤药数剂,其作用大抵如前药。 据其症情与服药情况,知其病为胃气不降,导致肺气不清,冲气上逆,肝气郁滞化火,而上焦有热。遂用降胃安冲,清金疏肝之法。其方:生代赭石细粉30g,生山药30g,半夏15g,竹茹10g,玄参20g,白芍20g,寸冬15g,当归15g,牛膝15g,生麦芽15g,茵陈10g。水煎每日1剂,3次服。 3剂后,觉上逆之气渐少,大便稍通,胀闷略舒,头目眩晕也轻。又于前方中加柏仁15g,代赭细粉每次冲服5g,其余煎服。3剂后,大便畅通,日行1次,腹满胸闷也大有好转,已不觉呕逆、恶心;头目也觉清爽。又3剂后,诸证皆乎。后用脑立清善后。 辨证思路 在临床中,患者经常出现大便秘结,或三五日1行,或七八日1解,便时干涩困难,同时伴有腹部胀满,胸脘满闷,烦热,经常嗳气,呕逆,饮食减少,或两胁胀痛,或呼吸不顺畅而气粗,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或头部胀痛者,并不少见。高龄者尤多。其大便秘结难行,或用泻下药,或用润肠药,虽可暂通,而过后更甚;其胸腹胀满,饮食少思,嗳气、呕逆,极似气机郁滞,食积不消,但施以行气消导之品,药后稍舒而药停依旧;其头目眩晕耳鸣口苦,似为上焦有热,用清热泻火之品而疗效不能持续者,皆可考虑为本证。 因大便秘结,在用泻下药与润肠药后而效果不能持续者,说明其证非为热结或肠燥。若系热结便秘,当用苦寒泻下之品后,随着大便之通利而热邪自去,热邪去而津液不伤,自无再秘之理。如属肠燥津亏便秘,用滋阴润肠之品而大便滑润后,说明阴液渐复。而此证初用虽通而停后无效,其秘结既非热结,又非肠燥。 其胸腹胀满,胁肋不舒、嗳气、呕逆等,用行气开郁消导之剂,疏而又滞者,说明其证非气郁食积可知,且其并无饮食自倍之因,即或少食或不食,而诸症并不减轻。其头目眩晕、耳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试卷1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试卷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胃阴不足型呃逆,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丁香散加减 B.沉香散加减 C.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D.苏子降气汤加减 E.丁香透膈散加减 解析: 2.感受寒邪引起腹痛的病机为 (分数:2.00) A.气滞血瘀 B.寒凝气滞√ C.寒凝血瘀 D.寒凝痰瘀 E.气滞痰瘀 解析:解析:寒邪凝注或积滞于腹中脏腑经脉,气机阻滞而引起腹痛。 3.瘀血内停型腹痛,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血府逐瘀汤 B.少腹逐瘀汤√ C.复元活血汤 D.失笑散 E.桃红四物汤 解析: 4.湿热壅滞型腹痛,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血府逐瘀汤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复元活血汤加减 D.失笑散加减 E.桃红四物汤加减 解析: 5.寒邪内阻腹痛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2.00) 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 B.腹痛绵绵,时痛时止 C.饥则痛甚,得温稍减 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 E.腹中刺痛,固定不移 解析: 6.泄泻在《内经》中被称为 (分数:2.00) A.下利 B.下痢

C.滞下 D.飧泄√ E.肠湃 解析: 7.下列各项,与泄泻发病部位无关的是 (分数:2.00) A.肠 B.脾 C.胃√ D.肝 E.肾 解析: 8.湿热伤中型泄泻,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分数:2.00) A.藿香正气散加减 B.葛根芩连汤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四神丸加减 E.痛泻要方加减 解析: 9.痢疾的病位在 (分数:2.00) A.胃 B.肠√ C.脾 D.肾 E.肝 解析: 10.下列各项,不属痢疾的主要病机变化的是(分数:2.00) A.脾虚湿盛√ B.湿热壅滞肠中 C.肠道传导失司 D.气血壅滞肠中 E.寒湿滞留肠中 解析: 11.治疗虚寒痢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B.芍药汤加减 C.连理汤加减 D.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E.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解析: 12.便秘的病理关键是 (分数:2.00) A.热盛伤津,肠道津枯 B.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C.气机阻滞,胃肠障碍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

中医经典医案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标题】: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 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 XXX,男,46岁,3。 初诊: 2014年08月05日。 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入院症见: 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相关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示: 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DBIL:4.4umol/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 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 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西医诊断: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胁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

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广藿香10g, 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莪术8g,甘草6g。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 2014年08月09日): 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 2014年08月15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 2014年08月22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 2014年08月30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偶感隐痛,纳食及精神状况可,上方加陈皮10g,枳壳 12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 2014年09月0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