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城市生态学绪论-城市生态学课件-海南大学(共九章)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2011年新版)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开放系统 (4)城市是依赖性很强,独创性很差的生态系统 (5)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第三节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目的 一、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即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探讨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控制的生态学机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中去,探讨城市环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对策。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包括: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生态学要素或环境要素的特点; 3)研究城市物质代谢与能量流动过程与城市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除人以外的生命有机体的状况,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5)从区域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6)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2.研究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质量。包括: 1)衡量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 2)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途径以及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态责任。 3.将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包括: 1)按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综合研究,探讨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本质; 2)按照生态学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范、文件; 3)开展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城市生态学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出对策,努力促进城乡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城市环境问题 大纲要求 8.2城乡环境问题 8.2.1熟悉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城乡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8.2.2了解城乡主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与环境构成要素 一、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环境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其含义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是地球人类生存条件或要素的总和。 2.环境的构成要素 根据影响人群生活生产活动的因素,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的构成是:物质、能量、自然现象。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按所包含的要索性质分为: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 二、城市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城市环境的概念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美学环境。 2.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 城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它为城市这一物质实体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区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地域条件;城市人工环境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这一区别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中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城市的经济环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城市 2.城市生态学 3.城市生态位 4.环境承载力 二、填空 1.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 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在他的论文中将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和观点用于城市社会的研究,标志着城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是提出的。 三、判断对错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地。 2.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和精神的聚集地 3.帕克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特征 2.简述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 一、概念 1.城市系统 2. 城市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城市生态系统的外部功能 5.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6.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7. 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 8.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9. 城市的能源结构10.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填空 1.城市系统由、、、、、、等个子系统组成。 2.城市生态系统由、、等三部分组成。 3.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包括为、、、等 4.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 三、判断对错 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人生产产品的能力。

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3. 城市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指人的的消费过程。 4. 城市的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5. 城市生态系统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四、简答与论述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4. 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主要特点。 5.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物质循环特点 第三章城市人口 一、概念 1.城市化 2.城市人口 3. 城市化水平 4. 城市容量 5.生物生理人口容量 6.环境人口容量 7.经济人口容量8.现实人口容量9.城市流动人口10城市人口的迁居 二、填空 1.城市人口有三种含义(1)、(2)、(3)。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的、。 3.城市人口的规模体现在城市人口的、上。 4. .城市人口的构成体现在城市人口的、两方面。 5. .城市人口的结构包括、。 6. 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7、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等方面 8、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等 9、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等 三、判断对错 1.城市化是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 2. 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 3. 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口增长速度等 4.环境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是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答案章节检测章节测验

1 【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A、1911 B、1917 C、1925 D、1929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单选题】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A、地理、人口、环境 B、经济、人口、环境 C、地理、人口、文化 D、经济、人口、文化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判断题】城市即是环境污染的策源地,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不涵盖自然生态的部分。()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城市化标志的是()。 A、城市规模的扩大

B、城市基础建设提升 C、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D、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单选题】城市是一种以()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A、人类 B、环境 C、经济 D、文化 我的答案:A得分:分 3 【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城市公园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大学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是()。 A、太阳 B、资源 C、人口 D、经济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单选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系统 B、城市环境系统 C、城市循环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B得分:分 3 【判断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所以复杂程度较低。()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下列规划中属于生态城市规划框架下的专项规划的是()。 A、功能区分规划 B、生态建设战略 C、经济布局规划 D、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特点不包括()。 A、综合性

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霍华德(E. Howard) 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 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态学最关心的三个领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书P14) 食物链原理 生态学中: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广义:企业互相联系在一起。城市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是互相提供的。城市的各个组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形的联系。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职业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包括:(1)资源承载力(2)技术承载力(3)污染承载力 城市生态学研究思路 系统思想全面的、连贯的、灵活的看问题。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机制 系统研究思路:黑箱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灰箱研究思路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生态效率: 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从能量流动来说,次一营养级的生产力与前一营养级的生产力的比率。 生境(habitat):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1)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还有人为因素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 3、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适应范围。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

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并试图应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生理学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医学 (1)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人体实验 3生理学研究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 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

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 1 )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 reflex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2 )体液调节: 概念: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 - 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 - 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此时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 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神经 - 体液调节。 ( 3 )自身调节: 概念: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是研究①________的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②________的科学。 2. 生理学主要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3.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 4. 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①________代谢和②________代谢两个方面。 5.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6.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①________。它是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②__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③________的状态,称为④________。 7. 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④________。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①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②________。 9.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①_______反射和②______反射两种类型。 10.反馈调节控制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类型。 11.可兴奋细胞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_ 。它们受刺激时易发生 ④________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尿液 D.淋巴液 E.血液 2.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E.剧烈波动 3.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分泌活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E.反射活动 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由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比较后得出的信息称为() A.控制信息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城市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5.何谓生态平衡?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答:两层含义: ?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和持久地保持不变,即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二是,生态系统在环境改变和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能通过部的调整,以维持结构和机能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生态学中用稳态机制(homeostation mechanism)来表达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作用和稳态控制的极限。这个能够自动调节的界线,称为“阈值”(threshold),如果条件改变超出这个界线,调节就不能再起作用,系统遭到伤害以致破坏。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推荐-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精品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 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 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 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 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 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 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 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 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 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 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 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 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 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 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 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 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 位。 5.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 面?(P3)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 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 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 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 (P19) 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 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 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 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 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 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 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 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 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 生产。 2.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 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 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 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 质的贮存。 3.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 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 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 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 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 4.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 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 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 位。 5.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 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 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 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 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 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 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模板】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讲授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由于城市生态学又是一门复杂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元素,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案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实地参观,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地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推出,因此在内容上应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所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为重点,以城市生态学古典学说和田园城市理论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学依据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解城市生态学和“田园城市论”的定义、内容和主要精髓,了解国内外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第一章城市化及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第二节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化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城市化发展趋势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深刻理解城市化的机制、内涵和趋势,了解城市的建制标准、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城市化的特点。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结构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资源利用链结构、生命-环境相互作用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结构,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群 第一节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容量 第三节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人群人口的规模和构成以及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为重点,以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等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人口的规模、构成以及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城市人口的动态趋势,从构成上理解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城市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第一节城市气候与空气污染 第二节城市水文与水污染 第三节城市土壤与土壤污染 第四节城市噪声环境 第五节城市的建筑、交通和垃圾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与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的城市气候学、城市水文、城市噪声等特征为重点,以诠释导致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的机理为难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

多样性与稳定性: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链(网)原理在城市生态中的现实意义: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换为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 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 简述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能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由于技术原因对系统内部难以了解,或仅对系统整体功能感兴趣时,都采用黑箱研究思路。 简述白箱理论;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如生物的形态解剖研究、各种电器设计常采用白箱研究思路。 简述同心圆增长理论: 简述扇形理论; 简述多核理论; 简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演替方向: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征:主体是人类、主要为人工环境、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进展演替指的是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产生生产力由低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步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区别就在里面了)举例说封山育林往往导致进展演替,过度放牧或乱砍滥伐则导致逆行演替 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人口的社会分布,职业构成,民族组成等。可分为三大类:基本人口(工矿交通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服务人口(为本地区服务的企业单位,文教、医疗和商业单位的在册人员)被扶养人口(未成年、未参加工作和丧失劳动力的人)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针对人口密度的高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利弊,存在两种观点:(1)人口密度的增加将加重人的生理和精神压力,降低生活水平,恶化环境质量,使犯罪率上升;(2)适当增加人口密度,将有助于降低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减少运输量,节约能源,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城市建设的地质环境:(1)高度稳定地段,任何外力都不能破坏的地段(2)不稳定的地段,自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容易被一定形式的外力或不适宜的建筑群破坏(3)高度不稳定的地段,灾害常发生地段,比如大面积崩土,现代冰川,遭受强烈腐蚀的海涯,地震高发区,地壳热力作用和活火山等地段。 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2)适宜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4)不适合工程建设的用地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分为点源和面源。点源:集中在一点或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面源:在一个面积大小不可忽略的范围内向客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一为固定源(固定点排放如工厂,火电厂,钢铁厂)二为流动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颗粒污染物:(1)降尘:直径大于10微米的微粒易自然沉降(2)飘尘:直径小于10微米的微粒,不易沉降,粒径在0.25~10微米之间均称为云尘;(3)粉尘:工业生产中产生,直径介于1~100微米之间的固体微粒

城市生态学课件整理.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 本课程的着重点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城 市园林绿地与绿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举例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与方法城市生态评价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 1 城市与城市生态学 1.1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1.1.1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 城市的形成(三次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1 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分离—聚落(城市胚胎) 第二次: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产生聚落中心 第三次:手工业与商业分离—“市”(集)形成 2 私有制产生—聚落争斗防卫—“城”(镇)形成 城市的发展 自然条件:大河冲积平原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冲破自然束缚向外扩张拓展城市景观发展变迁过程:自然→人工:原始自然景观-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景观-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 约公元前1000—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现代农业景观-1950~—城市化景观 《》海岸地面抬升(1cm/a)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水处迁移, 船只吨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 1.1.2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人口增长: (以前)自然→(目前)机械 城市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人口增长: (以前)自然→(目前)机械 《》城市化发展过程孤立农家→市井集镇→老工业区→新工业区 《》交通线形式对不同城市景观类型形成的影响《》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欧洲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问题: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工业、建筑的高度集中, 带来了一系列的~~。当城市人 口膨胀到一定程度,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势必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并导致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社会弊病。城市化的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特点 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 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二城市化的优、缺点(一)优点(二)缺点 1.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 1.2.1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 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5.何谓生态平衡?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答:两层含义: 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和持久地保持不变,即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二是,生态系统在环境改变和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能通过内部的调整,以维持结构和机能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生态学中用稳态机制(homeostation mechanism)来表达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作用和稳态控制的极限。这个能够自动调节的界线,称为“阈值”(threshold),如果条件改变超出这个界线,调节就不能再起作用,系统遭到伤害以致破坏。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