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镇形态变迁的文化解读——以重庆市饮水村片区为例

山地城镇形态变迁的文化解读*

——以重庆市饮水村片区为例

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Mountainous Towns

—A Case Study of Yinshui Village

谭文勇 高 翔 TAN Wenyong, GAO Xiang

摘 要 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山地城镇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其自身形态演化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文章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地块划分为研究单元,以1992年、2002年和2014年为时间节点,以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地图为基础,结合谷歌地图和实地踏勘,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形对比的方式,在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六方面对三个时期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部分地块的用地功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另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仅发生了微弱的变化;建筑密度有变小的趋势;部分建筑的布局方式从紧密连接转变为相对分散;建筑与空间尺度有变大的趋势。针对20年来老城区城市形态变迁的结果,文章分别从

山水人居文化、物质享乐主义、消费文化、单位文化四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出城市形态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力。

关键词 山地城镇;城市形态;变迁;文化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inhabited by human beings, while the mountain town as a “work by man and nature” has its ow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multi-direction and complexity. With the rapid urban expansion, the inner cities have undergone the renewal and renovation, resulting in great changes of the urban form. With the sample of the Yinshui Villagearea of Shabei Street,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in China, the research unit of plots, the means of Google Earth and field survey, the timeline of 1992, 2002 and 2014 as well as the map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the articl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urban form from six aspects of land use, namely figure-ground, street pattern, building coverage, building pattern and building and space scal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drawn: the land use of some plots have changed, and some plots have experienced intense transformation, while others have minor ones; the building density enjoys the trend of being lower;some closely connected buildings change into relatively sparsebuildings;the building and space scale are increasingly large.At last, some discussions are made concern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change of urban form of mountain town from landscape habitat culture, material hedonism, consumer culture and work-unit culture, aimingto reveal the cultural dynamics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Keywords: Mountain Town; Urban Form; Change; Culture

0?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1]。山地城镇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城镇空间形态。因此,对山地城镇形态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DOI: 10.13791/https://www.360docs.net/doc/129290075.html,ki.hsfwest.20170416

谭文勇, 高翔. 山地城镇形态变迁的文化解读——以重庆市饮水村片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4): 96-102.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4-0096-07

作者简介谭文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

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laotan1968@https://www.360docs.net/doc/129290075.html,

高 翔: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020607820150004);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KJ110607)

当前城镇形态的研究只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形态方面的研究,探讨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2-6];二是城市空间区位与分布的研究,着重探讨社会转型与发展条件下,城市空间分布、重构的过程及其结果[7-9];三是城市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探讨表象的城市形态变迁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以及技术的动力机制[10-11]。而众多理论研究中,涉及城镇形态变迁与文化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按照康泽恩学派(Conzen School)的观点,城市中所有的形态变化和创新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要求[12]。对山地城镇而言,各种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为例,以1992年、2002年、2014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平面形态为研究对象,借鉴康泽恩学派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为山地城镇城市形态生成、演变寻求合理的解释。

1?研究方法

1.1 样本的选择

文章选取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片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畔,西临内环快速路,北接沙滨路,地形为南高北低。从1992—2014的二十余年间,伴随着中国城镇的快速发展浪潮,饮水村也经历了发展、转型、更新的过

程。其间,片区北部的电缆厂、西部的电器厂等工业单位经历了重组、合并或倒闭搬迁的过程;片区中部的重庆大学、重庆第七中学等教育单位经历了内部调整与发展的过程;片区西部的大片私人住宅经历了从整体拆迁到重新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二十余年来重庆老城区功能转变的缩影,其带来的城镇形态变迁也是山地城镇城市形态演变的典型。1.2 研究方法

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呈现出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研究方法也趋多元化。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实地测绘分析法,采用实际调研测绘和数据分析,探讨形态与构成山地城镇各功能要素组织之间关系;二是比较研究法,采用历时性纵向比较等方法,从多因子的角度对比同一片区在不同时间段的城市形态差异,总结变迁规律,分析城市形态变迁与相关文化发展的关系,并总结其对城市形态的控制与影响;三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该片区在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和建筑布局方式和建筑与空间尺度进行主观、逻辑和经验上的比较研究,探讨其空间形态的变化;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该片区的建筑密度、土地利用进行量上的统计,通过量的变化来反映城市形态的变化。

2?研究结果

2.1 研究现象2.1.1 用地功能

根据图1可以看出,部分地块的用地功能及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如A、B、C、D 区域,分别实现了由农村住房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的转变、工业用地向居住用地的转变,以及二、三类工业向一类工业的转变。其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从1992年的24.26%增加到2002年的27.05%,再增加到2014年的41.24%,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工业用地所占比例从1992到2002年一直维持在21%~23%,从2002年到2014年陡降到4.76%(表1)。2.1.2 图底关系

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 )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是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13]。”

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图底关系图(图2)可以明显观察出从1992年到2002年,B地块的图底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02年到2014年,A、C、D区域(图2)以及沙坪坝水厂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余地块仅发生了微弱的变化。其中重庆第七中学、重庆大学在这20多年间变化较小。总的来说研究区域内的变化主要集中发生在工业与居住用地内,

表现为功能转变带来

图1?各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

Fig.1 land use of each period

的建筑间距逐渐拉大,空间蔓延,图底关系越来越弱,公共空间尺度越来越大。2.1.3 街巷体系

街巷体系是城市的骨架,是构成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14]。城市形态的生成、演进与街巷体系及其交通方式交织在一起,两者的和谐关系决定了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饮水村片区的街巷体系在整个研究时段内都呈现出外围街道规则相交,内部路网自发性生长的格局。从1992年到2002年,研究区域内路网密度从9.6%增长到19.36%,主要原因是片区西部边缘处新建的内环路以及北部沿嘉陵江的沙滨路的建成。从2002年到2014年,路网密度从

19.36%增长到20.73%,其中A、B、C、D居住区内部道路明显增加(图3)。2.1.4 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覆盖率并不意味着建筑容积率的高低,而是表达了建筑物之间拥有的绿化、景观和开放空间量的多少。研究范围内,建筑密度从1992年的22.39%增加到2002年的23.6%,主要体现在B区域内建筑的增加;从2002年到2014年,建筑密度从23.6%减小到21.9%。主要体现在A、C、D、E区域内(图2)的大片老旧住宅的拆除,以及新式高层住宅小区的出现。

2.1.5 建筑布局方式

研究时段内,饮水村片区部分地块的

建筑布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另一些部分地块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其中布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块:一是居住用地,从1992年到2002年,B区域由自由式布局转变为行列式结合组团式布局;二是用地性质发生变化的地块,从2002年到2014年,A、C、D区域由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其建筑布局方式由原来的条状平面、平行等高线布局演变为点状布局或是组团式布局(图2),其余地区的建筑布局方式变化较小。

2.1.6 建筑与空间的尺度

研究时段内,饮水村片区整体的建筑与空间尺度变大。其中,A、B、C、D区域变化明显(图2)。从1992年到2002年,B区域内的建筑由小尺度独栋平房转变为大尺度

高层建筑、商业裙房。宅间绿地及公共空间尺度变大。从2002年到2014年,A、C、D区域内(图2)的建筑由长条式小尺度工业厂房转变为大尺度独栋塔楼或条式住宅,空间尺度由厂房之间的狭长形小空间转变为开敞型大空间。

2.2 饮水村片区城市形态演变的文化影响

总的来说,重庆市饮水村片区在1992—2014年间在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作用,饮水村片区的形态分布作为

土地利用1992

2002

2014

土地面积/m

2

占调研范围面积/(%)土地面积/m

2

占调研范围面积/(%)土地面积/m

2

占调研范围面积/(%)住宅

162 20024.26180 90027.05275 80041.24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

7 100 1.067 200 1.087 100 1.06教育139 60020.88137 80020.61147 10022商业0010 500 1.5717 600 2.63总计

146 70021.94155 50023.26171 80025.69工业154 00023.03146 40021.8931 800 4.76供应设施48 4007.2448 4007.2448 4007.24开放空间135 90020.3258 1008.6964 9009.71街道

21 600 3.2379 50011.8976 00011.37 总计

668 700

100

668 700

100

668 700

100

表1?各时期土地利用现状指标统计表

Tab.1

statistics on land use status of each period

图2?各时期建筑图底关系图

Fig.2 figure-ground of the building during each period

这个特殊时段的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不同作用力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文化作为重要的助推力,其不同阶段出现的文化习惯,消费习惯,历史留存的文化等都对片区内局部形态的变化有关键性作用。本文试图揭示文化变化对饮水村片区城市形态六个方面的影响,并揭示一定的作用机制(图4)。

3?饮水村片区城市形态演变的文化分析

3.1 文化解读

山地城镇形态变迁,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下文主要从传统山水人居文化、物质享乐主义文化、消费文化、单位大院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3.1.1山水人居文化的传统与山地城市形态演变

孔子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中国人自古以来热爱、向往山水,所以那些既能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需要,又有好的形相,能满足人们精神需 要(即审美心理需要)的自然山水,才是最佳去处。传统的择居风水术也与山水文化有关,认为有山有水、背山面水或者山环水抱的环境才适宜居住。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15],而重庆城区建造在山丘纵横、沟壑交错的两江台地上,周围众山环抱,山峦叠嶂,正所谓“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养成了重庆人民与自然山水和谐发展的禀性。

临水地区成为了一些西南地区城镇演化速率最快的区域,也成为重庆老城区居

民选址的首选区域。在公路运输不是很发

达的计划经济时代,沿江意味着有更好的

交通运输区位,利于物品的聚集调拨,所以

很多工业企业单位在这时期沿江而建,对

比1992年的建筑图底关系图我们可以清楚

地发现,沙北街片区北部沿江地区形成了

长条式小尺度的工业厂房的布局类型。而

随着饮水村周边城市道路的不断完善及人

们对沿江景观的向往,沿江地区的工业逐

渐被居住取代,沿江出现了大尺度、大体量

的点式布局类型的居住小区。在此次调研

区域内,在受访的23位当地居民中,有17位

受调查者(73.9%)选择了喜欢亲水生活。

笔者对比了2002年与2014年两个时期的

建筑图底变化,饮水村片区2002年共有建

筑403栋,在临水约300 m范围内,建筑的

变动率为69.1%(69/101),而在临水300~

900 m之间的调研区域共有建筑302栋,建

筑的变动率仅为8.3%(25/302)。

3.1.2物质享乐主义的兴起与山地城市

形态演变

改革初期,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人们生

活仅停留在温饱层面,此时人们将更多的

注意力集中到精神生活层面,表现为喜山乐

水,追求诗情画意,喜好集体文化与集体活

动等等。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满足人

们精神追求的一些单位大院和组团布置的

居民住宅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

“退二进三”政策以及市场经济之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

幅度提升,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在物质财富

的冲击下,传统的以诗情画意、山水、单位

为主体的精神享受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人

们的消费思维由满足社会心理需求为主转

变为简单地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由“精神至

上”转变为“物质享受至上”,追求简单快

捷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至上”文化导致

异质社会型城市的出现,原先依附于单位的

人际关系逐渐被瓦解,转变为契约关系。另

一方面,强调功能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文

化反过来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生产。众所周

知,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潜藏着巨大

的商机,反映在城市建设上,20世纪90年

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市商品房开发呈

现出爆发式增长。

在这种大环境下,城市形态方面就表

现为城市肌理的剧烈转变。在2000年左右,

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片区内B地块的农用

地被开发利用成板式长条状的住宅,B地块

内住房环境有所改善(图5)。此时一些公共

服务性质的建筑也在饮水村片区出现,包

括烤鱼一条街。一些商业零售店也如雨后春

笋般应运而生。从2005年起,片区沿江地区图3?各时期道路网系统图

Fig.3 road network system of each period

图4?形态要素与文化元素的关系图

Fig.4 the link between morphologic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elements

的工业(地块C、地块D )被符合现代生活节奏,满足现代生活要求的居住小区所取代,原先大进深,低户型面积的板式住房也被高层独立式住宅所替代。

3.1.3 消费文化的崛起与山地城市形态演变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16]。随着重庆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及其需求不足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这种突出的矛盾不断推动着城市形态的急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消费模式支配居民的支付行为,“节俭第一”、“能用就行”等传统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一般居民倾向于抑制自己的当前消费,为自己的将来和子孙后代储蓄。

传统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城乡居民对政府激活消费的措施反应的灵敏度,使一些推动消费的政策难以奏效,居民消费表现为“钱存银行更保险”,而重庆市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及银行降息政策作用下,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历史性转型,市民开始把目光转向日益升温的房地产行业,这也是片区内2002年之后形态变化与居住比例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消费方式主要是指消费者消费的去向。1978年以来,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热点由以吃穿和家庭用品购置为主逐渐向教育、医疗保健、通讯、居住等消费领域转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54.31%下降至2003年的37.96%,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92年的6.75 m 2,增加到2003

年的21.31 m 2,住宅及装饰、

家具业等成为近几年居民消费热点[17]。这在调研区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1992—201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图底关系图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变化,1992—2014年间居住和商业比例增长较为迅猛,尤其是地块价值较高的A、B、C、D、E五个地块,土地性质和建筑的形态、肌理以及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消费环境在很大程度也受居民消费

行为的影响。调研片区内,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居民注意力更多的转向了“衣、食、行”方面,沿B、E地块居住区沿路的地块及E地块内重庆七中东侧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店面,其中位于重庆大学与重庆七中之间的“烤鱼一条街”,更成为沙坪坝区知名的消费热点地区。这些商业业态空间形态上多沿路呈长条式分布,形式上以现代型商业建筑为主,局部搭配一些古典构件装饰。3.1.4 单位文化的遗留与山地城市形态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面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我国的土地配置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采取无偿的行政划拨方式提供了刚性条件[18]。在此背景下,各城市为了方便管理、稳定社会,大都采取了“按单位部门建设大院、以大院为单位组织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图6)。单位成员上下班、生活、交往等行为都围绕单位进行,长期在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塑造了单位成员明显的“单位情结”,构成了单位成员生产生活中

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经历及感受。

图5?1992—2002年间片区B地块形态变化

Fig.5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rea B from 1992 to 2002

图6?1992—2014年间片区土地权属关系变化

Fig.6

changes of land ownership in the area from 1992 to 2014

图7?基于文化特质山地城镇城市形态演变机制

Fig.7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morphology in mountain town based 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图8?形态要素与文化元素的关系图

Fig.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elements

“单元大院”是单位制在城市空间上的映射[19],单位空间往往配套了功能相对齐全的生活设施,内部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形成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研究基地内如水厂、电缆厂、制药厂、三峡电器厂以及重庆七中、重庆大学等 “单元大院”。在街巷空间上,单位内部街巷自成系统,仅通过几个单位大门与外界道路联系;在建筑布局上,在这些“单元大院”内部,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性质的建筑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功能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空间,进而糅合成一个具有单位特色的城市肌理。片区是由若干个相互间缺乏联系的“单位大院”组成的,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细胞式的肌理[20-21]。

这种变化反映到形态方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单位大院的直接遗留,如调研区域内的重庆大学与重庆七中这种事业性单位,属于政策导向性机构,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小,其形态、空间结构、图底关系、路网结构等在数十年间变化较小,主要是一些功能退化建筑的重建与部分新进功能的建筑的出现(图2)。二是单位大院的间接遗

留,这种主要体现在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

的制药厂、电缆厂、电器厂等(图1-3)。这种

单位大院的土地功能、图底关系变化较大,

如地块北部的制药厂,功能置换为现代居住

小区。在这种变动中,由于土地权属和路径

依赖的原因,单位大院式的孤岛格局在20

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从原先的封闭式

单位大院转变为后来的封闭式小区,内部路

网也自成一体[22-25]。

3.2 文化视角下山地城市形态演变机制

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饮水村片区的城市形

态总体呈现出置换更替的形态变化特征。

工业用地被高端的住宅小区替换,饮水村片

区在消费文化和物质享乐主义文化的影响

下,大批工厂、企业形成的单位组团,被多层

和高层居住组团所替代。用地功能的变更

必然促使城市肌理发生变化,建筑密度逐

渐变小,建筑的布局方式从紧密连接转变

为相对分散,建筑与外部空间尺度变大等。

同时,街巷体系在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不

断完善。改革初期,由于对山水文化和临江

景观的追求,饮水村片区的居民对环境的要

求提高,临江地块的一些不符合市场需要

的功能被置换,开发强度增大,反映在地块

上表现出用地性质和建筑密度及建筑高度

的急剧变化。其次,物质享乐主义的兴起,

人们开始由生存转向生活,追求个人物质享

受,地块内相应的服务功能属性加强,传统

的生产功能下降,反映在城市形态方面为工

业用地功能被置换,街区商业化模式出现。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状

态转向小康,投资消费观念兴起,而随着房

地产事业的火热,人们纷纷将视野转向投

资增值较快的商品房,受此影响,这时候研

究地块内土地性质和建筑形态都发生了巨

大的改变。最后,受“单位大院”文化的影

响,同时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当地居民对

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情感托付,反映

在形态变化上就是单位大院模式的变相遗

留。另外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新建街区大

空间化。种种不同的文化元素综合作用,透

过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消费这一中间媒介,最

终反映在饮水村片区山地城市形态的变迁

方面就是用地功能发生置换、图底关系变

弱、建筑密度变小、建筑布局发生变化、开

放空间变大、街巷体系更加完善(图7)。

另外,从前面分析及对四种不同文化

与1992 —2014年各形态要素的变化比较来

看,不同的文化元素对饮水村片区形态要素

的影响是不同的(图8)。总的来说,各种文

化元素对建筑密度和建筑的布局方式的影

响较大,文化对建筑空间尺度及道路的影

响力度较小,用地功能的变化在文化层面

更多地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享受主义文化

存在密切联系,而图底关系的变化与文化

也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总的来说,城市形

态的生成、演变与文化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

对应性。

4?结?语

通过对饮水村片区三个不同时段的用

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

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六方面

的纵向比较,

可以看出特定时期的城市形态

与特定时期的文化各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城市形态正是社会文化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有些文化是大而无形的,例如传统山水人居文化,它的存在与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图底关系等形态要素之间存在极强的对应性;有些文化如物质享乐文化,消费文化对用地功能、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和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影响较大。总的来说,山地城镇山水人居文化、物质享乐主义、消费文化、单位文化在沙北街片区的城市肌理中留下了各自的历史印迹,并相互拼贴成沙北街片区现在的城市肌理。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

考[J]. 城市规划, 2005(01): 57-63.

[2] 唐璞, 史昆琳, 王其亨. 功能·结构·造

型——山城住宅建筑规划问题[J]. 城市规划, 1982(05): 1-10.

[3] 唐璞. 山地住宅建筑[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94.

[4] 李先逵. 川渝山地营建十八法[J]. 西部人

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1-5.

[5] 黄光宇, 何昕. 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

生[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04): 17-

19.

[6] 朱家瑾. 居住区空间层次与视觉环境[J].

城市规划, 1988(08): 32-34.

[7] 柴彦威, 塔娜, 毛子丹. 单位视角下的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03): 5-9.[8] 柴彦威, 张艳, 刘志林. 职住分离的空间

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11, 66(02):157-166.

[9] 周一星.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

地理科学, 1996, 16(03): 198-206.

[10] 石崧.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

析[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01): 50-52.

[11] 武前波. 郑州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及动力

机制研究[D]. 郑州: 河南大学, 2006.

[12] 霍耀忠, 谷开. 城市规划分析:思想方法

与实践[J]. 城市研究, 2005(02): 27-32.

[13] TRANCIK R. Finding Lost Space[M].

Taipei: Chuangxing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1989.

[14] CONZEN M R G.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M]. 松峰,

许立言, 候安阳, 等, 译. 北京: 北京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11.

[15] 周政旭. 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

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J]. 西

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3): 8-16.

[16] 叶德珠.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

偏差[J]. 经济研究, 2012(02): 80-92.

[17] 袁小平, 梁劲. 重庆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

结构探讨[J]. 企业经济, 2006(08): 125-

179.

[18] 魏立华. 有关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

空间的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06(08):

7-12.

[19] 刘天宝. 中国城市单位制形成的影响因

素[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7): 53-60.

[20] 黄丽. 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

适[D]. 甘肃: 兰州大学, 2008.

[21] 王农.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J]. 西

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6): 26-29.

[22] 赵珂. 川渝山地小城镇形态演化发展研

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2.

[23] 王澜凯.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24] 吴勇.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25] 王迎新.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

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3.

图表来源:

图1-8:作者绘制

表1: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2017-03-12

(编辑:苏小亨)

重庆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一览表

附件1: 重庆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一览表序 评委会全称委托挂靠部门 号 1重庆市高校教师自然科学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2重庆市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3重庆市高校教师外语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4重庆市高校教师艺术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5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西南政法大学评审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 6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务重庆医科大学评审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 7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务重庆交通大学评审委员会重庆交通大学 8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务重庆邮电大学评审委员会重庆邮电大学 9重庆市实验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0重庆市高职高专、成人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1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2重庆市技工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人力社保局 13重庆市中学研究员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4重庆市中学教师(文科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5重庆市中学教师(理科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教委 16重庆市卫生技术(外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卫生局 17重庆市卫生技术(内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卫生局 18重庆市卫生技术(中医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卫生局 19重庆市卫生技术(药护技)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卫生局 20重庆市工程技术(综合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卫生局 21重庆市卫生技术药学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药监局 22重庆市卫生技术计划生育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人口计生委 23重庆市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农委 24重庆市畜牧兽医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农委 25重庆市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市文化广电局

重庆的文化背景

①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经过十年直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老百姓逐步富裕了起来,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增值的愿望越发强烈,个人理财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个以三峡建设为背景建立的直辖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重庆还有山城、雾都之称。 ②重庆,是一座来了就跑不掉的城市,张君在重庆被文强整了,文强在重庆被薄熙来整了,薄熙来在重庆被王出卖了,周克华逃到重庆死了。重庆这下火了,当官的来灾,当贼的来死。老蒋过来当陪都,没过两年就被赶到了小岛上。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病死在钓鱼城,刘备当年路过重庆,结果是白帝城托孤。重庆是一个神秘的城市,主城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 ③理财环境 一、重庆市居民个人理财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GDP总量和老百姓收入成倍增长,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580.67亿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2 949.05亿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 302.05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11 570元,主城都市经济发达区,人均GDP 更是到达或超过3 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

满足于把手中的富余资金存放在银行而获得微薄的利息收益,对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充满着浓厚兴趣,特别是近两年来,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个人理财产品缺乏多样性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与欧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只能说是形似,远没有达到神似。个人理财的精髓应该是它的个性化服务,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财需求是不一样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不一样。针对人的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才是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推动力。 (二)居民理财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重庆市个人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急功近利,无风险防范意识。“理财=赚大钱”这一错误认识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不少人一上门就问银行客户经理“买你的产品我能赚多少”,“你们发售的基金最低收益有多少”。在资本市场火爆,基金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居民甚至把自己养老看病的救命钱,全部投资于基金等高风险理财产品,他们哪里知道,繁荣盛世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资本泡沫一旦不幸破灭,他们的财富梦想将彻底丧失,甚至退休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盲目跟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办法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办法 (2012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1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68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推荐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专家评审工作。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的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 第五条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建立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 第六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成员不少于8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专业领域的专家不少于5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聘期4年,可连续聘任。 第七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有相关专业领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不少于5年,熟悉相关专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 第八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评审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小组(以下简称专家评审小组)成员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专家组成,通过随机选择或指定产生,人数为奇数。 第九条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7人,由市文化主管部门组建。

专家评审小组由5人以上专家组成,由市文化主管部门在本专业或相近领域专家中随机选择或指定产生。 专家评审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得同时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第十条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和专家评审小组组长由市文化主管部门指定,负责主持有关评审会议。 专家评审小组的初评意见,由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予以表决,超过半数成员同意为通过。 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的审议意见,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予以表决,超过半数成员同意为通过。 第十一条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录,应重点评审项目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传承保护等情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应重点评审传承谱系,申报人的学艺经历与传承能力、技艺特点与成就、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以及持有的该项目相关资料等情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应重点评审申报单位实施保护规划的能力,开展传承与展示活动的能力和具备的条件,持有的该项目相关资料等情况。 第十二条专家评审小组初评意见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意见,经全体成员签字后,由市文化主管部门存档,可以对外提供查阅服务。 第十三条经评审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推荐名录由市文化主管部门初审并公示后,报市政府批准、公布。 经评审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由市文化主管部门公示后批准、公布。 第十四条各区县(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概述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历史、永续发展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概述 何智亚 重庆是中国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建城3000多年,得名800多年,1986年国务院公布重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重庆形成了包括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开埠文化、抗战与陪都文化在内的诸多地域文化要素。重庆江水环抱、山势起伏,山地和丘陵占到了重庆市总面积的95%,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强烈的城市个性色彩和典型的山地建筑风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着重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开展。 一、重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特色 (一)重庆城市母城——渝中半岛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是重庆母城和城市的发祥地(插图1),历史上先后称江州、垫江、楚州、巴州、巴郡、渝州、恭州、重庆。民国三十五年《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记述:“重庆城核心,从两汉至今,均在两江汇流处。最初时期,城市中心偏居今日之陕西路、林森路一带,以其接近江边,有航运和取水之便利,故居民聚集甚密,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建立自来水厂,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转移,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 重庆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筑城。第一次是公元前314年,秦国大夫张仪在江北嘴和现渝中半岛尖端修筑土城,史称“仪城江州”;第二次是三国蜀汉建兴四年(226年)筑城,城市范围向西扩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较场口一线;第三次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城池西移北

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扩大近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城门;第四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的格局,城墙围合周长据清乾隆王尔鉴纂《巴县志》记载为二千六百六十丈又七尺(合8890米);第五次筑城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下令补筑城墙,修补长度达12华里。现在人们通常说的“重庆城”,指的就是明代戴鼎主持扩建、清代李国英主持补筑的十七道城门内的区域(插图2)。 1921年11月,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湘在重庆成立重庆商埠督办处,1922年8月改商埠督办处为市政公所。1926年6月,重庆市政公所改为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11月,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重庆成立特别市政府,潘文华出任首届市长。1929年7月颁布《重庆特别市市政府暂行条例》总则第一条明确:“重庆特别市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特别市组织法第三条第三项之规定,为中华民国特别市行政区域,直隶于中央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 1927年至1935年,在潘文华担任重庆商埠督办和市长期间,用了6年半时间向城外扩展新城区,城区面积从原2.3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之后,重庆由一个西部区域性商业城市,一跃而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金融中心。国民政府总统府设在渝中区。 重庆城近现代历史沉淀深厚,大量开埠至陪都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抗战遗址、名人旧居留在了重庆城。 (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

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1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文件 渝建发[ ]90号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工程验收暂行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万州、黔江开发区建委,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各有关单位: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部第78号令的有关规定,我委制定了<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 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5月30日

重庆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建设部第78号令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辖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是指建设单位在施工单位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约定内容后对施工单位履约情况的检查验收。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工程竣工后、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前必须完成。 第四条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工程竣工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五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有关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的通知 (渝办发〔2008〕211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一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 一、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 General Officeof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Counsellors’ Office of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二、市政府组成部门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重庆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Chongqing Economic Commission (Chongqing Commiss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Chongqing Education Commission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Chongqing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重庆市公安局 Chongq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Chongqing State Security Bureau 重庆市监察局 Chongqing Supervision Bureau 重庆市民政局 Chongqing Civil Affairs Bureau 重庆市司法局 Chongqing Justice Bureau 重庆市财政局 Chongqing Finance Bureau 重庆市人事局 Chongqing Personnel Bureau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Land,Resources and Housing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Chongqing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重庆市规划局 Chongqing Urban Planning Bureau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等部门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等部门重庆市传统 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渝府办发[2018]85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6.12 【实施日期】2018.06.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等部门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 (渝府办发〔2018〕8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市文化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6月12日 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市文化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有关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重要意义 我市传统工艺门类众多,遍布全市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 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我市传统工艺蕴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提升设计制作水平和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弘扬传统工艺

重庆建筑文化

重庆建筑文化 重庆作为一座山城 ,山水相依的地形特征造就了建筑的与众不同。也由于近一百多年来外国人所构筑的山地西洋建筑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成功之作。使得重庆建筑在乡土风味中透出淡淡的异国情调 ,形成了沧桑而独特的山地人文景观。 建筑风格质朴、野性、粗犷,低矮、平缓、松散。 总体来说,重庆的建筑是以建筑为形,以文化为魂,“形散神不散”。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人独特的精神魅力。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披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十分简陋。远远望去,如果是独自一间,歪歪

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2008(说明及计算规则)

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CQJZDE—2008) 说明及计算规则 总说明 一、《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是根据建设部颁布的1955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GJD-101-95)、1999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重庆市基价表》、2003年《重庆市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CQXHL-201-3003)、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国家产品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并参考了行业、地方标准以及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其他资料等依据和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 二、本定额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三、本定额是编制和审核工程预算、工程标底、最高限价、工程结算的依据;是编制企业定额、投标报价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参考依据;也是编制概算定额和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基础。 四、本定额是按照正常的施工条件,目前多数建筑企业的施工机械装备程度,合理的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劳动组织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人工、材料、机械消耗水平。本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除规定允许调整外,均不得调整。 五、本定额用工不分宫中、技术等级,以综合工日表示。内容包括: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辅助用工。人工单价分别为:土石方用工22.00元/工日,机械操作用工28.00元/工日,其他用工25.00元/工日。人工单价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 六、本定额材料消耗已包括施工中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合并为其他材料费。本定额人工、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械燃(油)料价格,是以定额编制的价格为依据确定的基价,作为计取费用的基础,其价差可参照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所在地的信息价格或市场价格进行调整。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合同编号: 年月日 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制订 重庆市建筑管理局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发包方经年月日经过投标方式对工程进行招标,经过现场议标,决定由承包方中标承建。为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国家《经济合同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建设地点: 3、建筑面积(平方米): 第二条承包范围 1、设计方案及报价书所包括的内容。 2、中标范围未包括的工程内容:1、中央空调、电动感应门、电动卷帘门。2、地面砖、墙面砖材料。 第三条工程造价 (一)本合同承包总造价为人民币元(大写:拾 万仟佰元整)包干价。其中:装修工程元;土建工程元。 (二)本合同承包范围外甲方要求增加装修内容,按实际增

加工程量经审定后结算。 第四条工期 (一)本合同总工程为日历天 60 天。(包括10天收费时间在内) (二)开工日期年月日,竣工日期年月日。 (三)如遇下列情况,经发包方现场代表签证后,工期作相应顺延,并通过书面形式确定顺延期限: 1、发包方在合同开工期前 2 天,不能交出施工场地、进场道路,施工用水、电源未按规定接通而影响承包方进场施工者; 2、明确由发包方负责供应材料,设备、成品或半成品等,未能按双方指定日期进场,或向承包方交验时发现有缺陷,需要修、配、改、代换而耽误施工进度者; 3、因设计变更而增加工程量者; 4、一周内,非乙方原因一次连续停水停电达4小时(含4小时),累计超过8小时者; 5、未按合同规定拨付预付款、工程款、代购材料价差款而影响施工进度者。 第五条材料、设备供应方式和价格 中央空调、电动感应门、电动卷帘门由甲方采购安装,地面砖、墙面砖材料由甲方采购,其余材料由乙方采购。 第六条双方责任 (一)发包方: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定额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CQFYD-2008 目录 第一章总说明…………………………………… 第二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及内容……… 第三章建筑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第四章建筑安装工程定额计价费用标准及计算程序… 第五章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计价费用计算程序……… 第六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计价表格 附录建设工程造价相关文件

第一章总说明 第二章 一、《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是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根据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建标[2003]206号)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 二、本定额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编制和审核工程预算、工程标底、最高限价、工程结算的依据;是编制企业定额、投标报价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参考依据;也是编制概算定额和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基础。 三、建设工程计价,可采用以下计价办法: (一)定额计价:指按2008年重庆市建设工程计价定额及本定额规定计算工程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计价办法。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指按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重庆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细则》及本定额规定的计价办法。 四、建设工程采用定额计价的,应执行本定额。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招标最高限额价时,应执行本定额;编制投标报价和工程量清单综合价时,其费用组成及内容、计价矢口否认能关说明以及工程费用中的规费、安全文明施工专项费、工程定额测定费、税金标准执行本定额外,其它工程费用标准、工程类别等参考本定额执行。 五、本定额与2008年《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装饰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安装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市政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定额》配套执行。 六、本定额适用范围 (一)土石方工程:适用于人工土石方工程和机械土石方工程。 (二)建筑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三)装饰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装饰工程以及再次装修的工程。 (四)安装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安装工程。包括各类管道、设备、电气(含路灯)、自控仪表、通风空调、消防、工艺金属结构、刷油、防腐蚀、绝热、通信等工程。 (五)炉窑砌筑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的工业炉窑砌筑工程,包括各类专业炉窑和一般工业炉窑工程。 (六)市政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市政工程。包括道路(含厂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居住小区)、桥梁、隧道、涵洞、堤防、排水、附属构筑物、市政给水、燃气管道及道路交通设施等工程。 (七)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的仿古建筑及园林、绿花工程。 (八)房屋修缮工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和附属设备的修缮(含加固、拆除)工程。 (九)签证记工、签证机械和零星借工:签证记工、签证机械适用于施工过程中,由发包方签证的用工及机械台班。零星借工适用于发包方向承包方借用工人,由发包方负责管理零星用工。

重庆市市级以上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重庆市市级以上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序 号 名称类别时代区县地址备注 1天生城古建筑南宋万州区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办事处 天生城社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陆安桥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甘宁镇天宫社区青 龙瀑布下方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普济桥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罗田镇天生社区一 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谭家寨楼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分水镇八角村二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洄澜塔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陈家坝街道办事处 南山公园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司南祠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太安镇凤凰社区五 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良公祠古建筑清万州区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二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西山碑石窟寺及石刻宋万州区万州区太白街道办事处高 笋塘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太白岩石刻群石窟寺及石刻东晋至民国万州区万州区太白街道办事处太 白岩社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万县钟楼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31年万州区 万州区高笋塘街道办事处 西山公园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向氏民居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清末万州区万州区走马镇槽溪村四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金黄甲大院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37年万州区 万州区罗田镇天生社区三 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3瀼渡电厂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38年万州区万州区瀼渡镇碑牌村一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西山抗战遗址 群 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39年 —1941年 万州区 万州区高笋塘街道办事处 西山公园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5草圭堂古建筑清黔江区黔江区阿蓬江镇大坪村四 组草圭塘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万涛故居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04年 -1932年 黔江区 黔江区冯家街道办事处桂 花居委二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7张氏民居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 筑 1911年黔江区 黔江区黄溪镇黄桥居委三 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8白鹤梁题刻石窟寺及石刻唐至清涪陵区涪陵区崇义办事处西北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评价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十八梯、磁器口 冯兵20115649 建筑学03 重庆渝中半岛有两条步行街,一条为享誉中华大地的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另一条离解放碑不远,叫“十八梯”。在解放碑,领略现代都市的繁华;而在十八梯,领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庆。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 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 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 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 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 来。 老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 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 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 线、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更有狗啊猫啊,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八梯棚户区,外人眼中的重庆“贫民窟”,距离解放碑商业区仅一街之隔。从重庆“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庆速度远远抛在后面。2010年,十八梯拆迁改造工程启动。 由于山的缘故,重庆被分成了上半城和下半城,一上一下之间的区别如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十八梯在下半城,解放碑在上半城,他们之间仅仅只是相隔一条 马路。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 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 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 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 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 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树参天,纵然树冠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也是因为坚实的躯干和发 达的根系。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 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 与十八梯的惨淡相比,在不远处的嘉陵江畔,一个类似的传统街磁器口却显得尤其红火。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说明 一、费用定额说明: (一)重庆中建设工程费用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是根据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标[1993]894号文《关于调整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 (二)本定额与一九九九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重庆市基价表》和《重庆市市政工程预算定额》配套使用。凡在我市辖区内从事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和有关部门均应执行。 (三)本定额是编制建设工程概预算、拨付工程款、进行工程结算、编制招投标技术文件及编制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指标的依据。 (四)本定额以工程类别划分计费标准。对于工程类别划分标准中未能涵盖的项目和未划分工程类别的特殊建筑,须报请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依据有关技术资料确定工程类别。 二、费用定额适用范围 (一)土建工程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包括各类房屋建筑、构筑物,一个单位工程平整场地后土石方挖方总量在三千立方米以内的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金属结构制安、建筑物装饰等。 (二)市政工程 适用于新建、扩建的道路(含厂区、生活区、小区)、桥涵、隧道、堤防、排水、附属构筑物及市政工程的给水、燃气管道、路灯等。 (三)土石方工程 适用于竖向布置的场地平整、机场、水池、人工湖、运动场、油库、路基、给排水、燃气管道的土石方工程(以上工程均不论土石方数量多少)等,以及单位工程平整场地后挖方总量在三千立方米以上的土石方工程。 (四)签证记工、签证机械及零星借工 签证记工、签证机械系指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范围内,少量无法套用定额须经建设单位签证的用工及机械台班。 零星借工系指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借用工人,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的零星用工。 三、工程费内容: 工程费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等四个部分组成。

关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9年第3期文化建设 重庆市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方面亮点不少、有所作为,但存在“两个调”“两张图”“两不清”“两不足”等障碍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探索促进重庆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科学路径。一、重庆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基本情况及成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过一定阶段的积累和发展,都处于培育和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据统计,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以年均26%以上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32亿元,涨势超重庆市GDP 涨势;2018年重庆市国内外 旅游收入合计4344.1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1.32%。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快 实施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召开了首届全市 旅游发展大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2018年10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市文化旅游体制改革迈出 实质性、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块“新的牌子”的聚 合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式拔锚启航。近年来,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重庆 市依托宗教文化、三国文化、古镇文化、抗战文化、红 色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发 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项目建设亮点突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重庆 市兴建了一大批文化旅游重大项目,为文化与旅游 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以重庆奥体中 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洪崖洞、重庆 大剧院、重庆美术馆等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旅游设 施,已经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中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二是以大足石刻、白鹤梁、张飞庙、白帝城为代表的一批文物景点,实现了保护、传承、开发为一体的可持续利用;三是以长寿古镇、合川文峰古街、万盛动漫主题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文化旅游项目得到快速发展;四是以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歌剧《钓鱼城》、实景演出《归来三峡》等一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的开发落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景区产品类型,提升了景区内涵,促进了景区转型升级。(二)节庆活动品牌凸显全市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创新策划举办了“春观花、夏纳凉、秋摘果、冬赏雪”等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旅游文化节会推广活动100余项,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重点、周周有亮点,有力地刺激了重庆旅游消费市场,成功培育出三峡国际旅游节、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动漫文化节、都市旅游节、巫山红叶节、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一大批知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吸引聚集人气,扩大了重庆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三)购物广场焕然一新近年来,重庆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特别考虑了文化旅游功能与需求,以旅游扮靓城市、以旅游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建成了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五大步行街购物广场以及两江四岸休闲长廊等休闲旅游购物场所,以解放碑、磁器口、洪崖洞、南滨路、北滨路、两江国际影视城为代表的休闲旅游购物景区已成为都市一日游的精品线路和重要组成部分。这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内涵、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了重庆直辖市形象和都市魅力。(四)演出节目丰富多彩按照中央要求和市委部署,近年来,重庆市应关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刘绍文 84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推荐下载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我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亚洲第一长河长江的上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地位。从神秘的巫巴文化到直辖后的新重庆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这是百度百科对于重庆的正规解释。而我想说的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的眼中这座城、这城人、这城事以此表现出的重庆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地域决定文化、决定性格、决定历史,这是我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这门课里边学到的第一个东西。而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水的战略要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众多。所以,地域因素决定了重庆有着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悠久的历史让重庆有着传承性特征,多民族让重庆有着复杂性特征;而从多方面综合重庆有着自信、尚武、个性独特、耿直的文化性格。 重庆人喜食火锅,注重麻辣。可以说是每顿饭无辣不欢,我们吃任何东西都会放辣椒,炒菜当然不用说,我们的肉汤也会放辣椒,菜汤不放辣椒但吃的时候会用辣椒酱沾着吃。而说到辣椒酱,我们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辣椒酱,辣椒捣碎,再辅以盐、味精等和匀,最后用滚烫的油一浇,待冷却后便是上好的辣椒酱。其中各种配料

的比例却是按照自己家的口味独特配制的。重庆人对于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越辣越好吃,那怕辣得眼泪流也一样乐在心头。而辣椒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能让人皮肤好,这也是重庆盛产美女的原因之一。 一次偶然在交大嘉园家属区碰见两个北京大妈在吵架,她们吵架就不带一个脏字,能有条不紊的慢慢吵。当如果是在重庆,两个重庆女人之间的吵架就不会如此“温柔”,首先在声音上就能穿透好几条街,其次重庆人吵架的节奏一般是先是论事,把事的道理说明白,非要分一个对与错,然后占理的一方心理舒畅了,但不占理的一方就会开始指责占理的一方各种态度不对、用词不当什么的,反正心里就是不服气非要找回“场子”来,然后就升级为互相问候家人祖宗,直到两方吵到口干为止。而如果是重庆男人,一般不会超过5句话,直接就开始打架了。再吵完之后一般双方都高傲的不会主动道歉,很容易一个恩怨存很多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能记得几十年前的各种纠纷。 重庆女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开朗、活泼,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女。三个女人一台戏在重庆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只要超过3个重庆女生在一块儿那么就叽叽喳喳的能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她们能从今早的小猫叫聊到明年的假期,其中所有的事都能成为她们的谈资。而她们聊天不仅仅是聊天,她们习惯与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一定会声形并茂。重庆人容易话多,一说就停不下来。很多时候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