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人民日报文章摘


我国的家政市场不够规范,缺乏准入门槛,鱼龙混杂,就业零散,带来一连串麻烦。由于家政业的法律“真空”,纠纷趋增,有保险公司为此推出家政险种,因费用不菲,投保者不多。这两年,家政消费领域拓宽、层次渐高,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生也加入家政服务大军,但从整个市场看,未经任何培训的服务人员仍居多。家政业流动性大、随意性强,轮换率每年起码1/3,大大增加了培训成本,而短期培训难以见效,行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这成了制约家政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家政是消费增长点,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有各种服务贴身提供。尽管家政业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整体水平偏低,但对扩内需无疑具有直接拉动作用,不仅能刺激消费、带动就业,还可改善民生。商务部正酝酿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把平台搭起来,并抓紧制订相关标准,确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岗位培训,对服务质量、雇主人身和财产安全、价格制定、纠纷处理以及从业者自身维权等要有一整套规范、监督和保障体系。应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培育家政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增强这个行业的吸引力。大专院校应增设家政课程,让学生多一门就业技能
我国零售市场一直因流通环节过多而价格高企,一些大型超市向生产企业索要的进场费等营销费用,其实际支付人还是消费者。要促进住房及相关消费,不能光靠节假日热闹的打折促销,还要实实在在让利于百姓。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不集中,相当分散。在一些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兴业态中,也大量地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的情况广泛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状况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着力培育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仅制定路线图,而且制定时间表,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一方面鼓励强强联合、自由联姻,打造旗舰型的文化企业,一方面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对重复设置、经营不力的文化单位进行资源重组,优化结构。
着力培育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需要提高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意识和能力。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资本市场运作手段,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促进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同时放开搞活,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进

入文化领域创造适宜、优惠的政策环境,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建好民心工程,时刻不能忘记利民、为民的原则立场。只有真正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征求公众意见,甚至必要时通过听证,并经过人大讨论、审议;只有从立项、设计、招投标到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对工程进行监督、监理和审计;只有将“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民心工程才会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应加强香蕉等热带水果产销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建有冷藏库,并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经营.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过短,也是困扰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突出问题。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农民及时捕捉和预测市场变化,调整产销计划。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主动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合理引导农民开展生产,并通过“订单农业”、城乡对接、延伸产业链等途径实现农产品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抑制过剩:一是防止片面强调“堵”,而忽视了“疏”。例如提高准入门槛,控制“增量”,把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堵”在行业门槛外。对于“存量”中的落后产能的淘汰,也主要围绕“堵”做文章,比如停止金融服务、切断电力供应等等,而在“疏”的方面,比如企业转产服务、工人培训再就业等政策内容,则显得较为单薄。实践多次证明,如果不在“疏”上做文章,抑制产能的目的就很难达到,产能过剩的矛盾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积累,直至酿成更大的矛盾。
二是防止片面理解“落后”,把小企业简单混同于落后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对小企业“一刀切”的做法。事实上,小企业未必都是落后的,大企业未必都代表着先进。对于那些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有特色、服务质量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仅不应淘汰,还要加大力度扶持。而对于那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没有发展前景的,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应该坚决地进行调整、淘汰。
产能过剩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起作用。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是抓住时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在控制成本和强化管理上苦练内功,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经济复苏后的发展抢占先机。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则是在加大结构调整

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制订到位,执行到位,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

城镇化: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关系。应把进城务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等问题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分期分批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使城镇发展与农民转移趋于同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推进城镇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发挥其容纳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作用,既可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又可以缓解耕地保护压力。
正确处理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我国城镇化发展要从国情出发,既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居住成本低的优势。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合理引导,促进人口流向各类城镇就业和定居。
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关系。政府应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途径,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供给,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同时,发挥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在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方面的作用,缓解政府资金和土地供给压力。
正确处理规划引导与低成本转移的关系。应针对农村人口低成本向城镇转移的特点,根据我国现实的城镇农民工居住区的分布状况,使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居住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廉价的农民工出租屋相匹配,并相应地规划建设配套适用的公共基础设施,使这些接纳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区域逐步向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覆盖区过渡。
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推进改革的关系。在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城镇,应重点解决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问题,解决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应创新规划理念,允许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延伸。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应着重解决返乡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用地问题和基础设施改善问题。城镇化发展及相关改革十分复杂,应研究实施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城镇公共管理体制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正确处理近期政策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从近期看,应先从试点开始,从有条件长期融入城镇社区的农民工群体开始,从比较成熟的地区开始,逐步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改革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缩小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差距,从而为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有偿家教:国家

应当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解决有偿家教问题时,仅靠“堵”不行,应该以疏导为主。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核心,给予教师合理的报酬。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多树立一些敬岗爱业的教师典范,从职业道德方面引导其他教师。
“医闹”事件的根本解决,在于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维权的成本,同时坚持对违法闹事的处罚。合法维权途径通畅了,违法之路堵上了,“医闹”之风,自然休矣。

垃圾处理: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的基本要求,改造现有的垃圾密闭清洁站,使其具备一定的分类处理能力,以适应前端居民分类的要求。同时,政府也在推进电动分类收集车等运输能力的建设。
垃圾管理涉及法律、产业政策、生产与消费者责任,远远高于垃圾处理本身,改进理念,让投资环节前移,正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且国外的政策法规一般都写得很细,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都很强。而我们有利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亟待出台。


中国一直认真严肃地对待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问题,将其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将能源供应放在国内,立足本国资源满足供应;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主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积极倡导节约利用能源,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成果有目共睹。
目前,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拥有四个全球第一: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些年能立足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力促节能减排,我想某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应该充分看到中国所做的这一切。
总之,无论是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中国都会从自身发展出发,毫不动摇地走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技术的道路,这是对本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建设一流的城市旅游环境

。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景观和旅游环境,是旅游城市吸引国内外游客、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依托。一是保护和建设好世界级旅游品牌。重点加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金山岭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和向往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二是建设舒适的旅游服务环境。努力建设充足的旅游接待宾馆、饭店,积极发展服务一流的旅行社组织,提高国内外游客的满意度。三是建立方便快捷的通关服务机制。建立散客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实行便利的通关流程服务,确保国际游客办理通关手续方便快捷。
打造一流的城市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一项基本内容。一是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承德市有红山文化、契丹文化的丰厚底蕴,有独具特色的满族民族文化内涵,还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风貌,具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良好条件。二是开发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发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好承德皇家宫廷文化旅游区、满族文化风情旅游园区、佛教文化旅游园区、契丹文化旅游园区。三是打造地方节庆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国际文化旅游节、木兰围场草原文化节、普宁寺国际佛教文化节等节庆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建设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要求。继续扩大城市绿地,力争城市规划区绿化覆盖率大于6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严格治理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严格控制城市空气污染,力争全年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国家二级城市标准;严格治理城市噪音污染,力争实现城市建成区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搞好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在建设好避暑山庄基础上新建22个城市山体文化休闲公园,继续保持“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
建设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只有交通便捷,才能保证国内外游客进出方便。一是规划建设通往北京、天津等周边8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将通往周边各城市的车程均缩短至两个小时。二是积极推进北京到沈阳快速客运铁路专线承德站建设,使北京到承德车程缩短至40分钟,逐步实现承德与北京同城化。三是积极推进市区旅游专线机场及木兰围场通用机场的建设与使用,开通承德到北京机场公交专线,使承德与国际旅游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畅通。
建设和谐友善的城市文明。只有社会稳定、文明和谐、安

全有序,游客才能心情舒畅、快乐平安、印象良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抓好社会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搞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旅游景区景点治安管理机构,开展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抓好市民的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教育,树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事事关系旅游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淳朴好客、热情周到、和谐友善的良好形象。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总体上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现象比较普遍,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大,资源依赖性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偏弱。一些中小企业对宏观形势把握不准,应对挑战准备不足,在生存与发展上陷入困境。
实践证明,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民营企业科学发展必然的抉择。当前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确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首先,要根据全球产业变革的方向,谋划好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产品营销、电子商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服务业正在从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创新层出不穷。民营企业要把握这些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发展战略。
第二,要积极调整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企业调整结构越主动、越及时,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企业调整要注重全方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组织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整体竞争的优势。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现代物流等战略性产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要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调整的周期不断缩短,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深刻影响并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品得到极大丰富,市场被不断细分。民营企业必须适应科技和消费文化发展局势,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

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如何利用城市的文化遗产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城市文化危机加剧。我把它们归纳成下面的八个问题。
城市“千城一面”遭遇特色危机
一是城市记忆的消失。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到处是推土机的轰鸣,到处是写了“拆”字画了白圈的建筑。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城市建设的失调。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如果我们将这些新型城市的照片摆在一起,谁能分得清它们是哪一座城市?
是城市形象的低俗。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现在一些城市习惯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简单地让城市改头换面,很多外国公司拿来的方案并不能与城市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五是城市环境的恶化。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城

市精神的衰落。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倾向。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七是城市管理的错位。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城市病”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八是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文化遗产只有与民众发生感情才最安全
1933年,诞生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主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对各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城市的诸多复杂问题。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当前,文化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看到,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地方。
以前我们总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发生争论,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都应统一在“传承”上。作为当代人,我们并不能因为现时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而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未来世代同样有权利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与历史和祖先进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适当地加以利用,还要使“

子子孙孙永葆用”。
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民众的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民众不珍惜、不保护、不传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将无法挽回地快速走向消亡。


许多患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病,同样的化验项目,在这家医院查过一回了,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时还会被要求重做一遍。浪费钱不说,更浪费时间。
这种情况将渐渐成为历史。卫生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同级医疗机构之间要于今年底实现医学影像资料互认和常规临床检验项目结果互认。此前,已有部分地区的医院进行了试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设立独立的医学检查体系。在美国,一般诊所不做检查,中心医院进行较为简单的检查,而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的检查项目,则由独立医学实验室承担,患者持有这些机构的检查结果,自然可以通行于各家医院与诊所。”整合医疗资源,成立独立的医学检查机构,为有关医疗机构提供配套的高水平的医学检查服务,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作为媒体,伸张正义无可厚非,为民请愿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都有赖于客观的立场和翔实的调查。在当事双方各执一词的时候,带有偏见性的报道,不仅不利于发现真相、解决问题,甚至会扭曲真相、激化矛盾。报道医患纠纷,既要倾听患者的求助,也要倾听医务人员的解释。在医患之间,媒体不妨担当沟通的桥梁,尽量化解矛盾,而不是火上浇油。
隔行如隔山。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如果不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很可能会带来误读误解。在报道医患纠纷的时候,媒体也不妨冷静些、虚心些,尽量弄懂医学知识、提高报道专业水准,尽量还原事实真相、体现客观公正。只有秉承科学态度,尊重医学规律,才能减少公众误读,增进医患信任。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医患矛盾也很突出。化解医患矛盾,媒体肩负一定责任,却扛不了全部责任。这方面,医生、医院、政府责任更大,也要做出更多努力。医生应多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理解,获得患者支持,赢得患者尊重。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院要勇于担当、多做检讨,政府要及时介入、公正处理。

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配。具有宏观调控职能

的部门不要出现跟风现象:一说刺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台刺激措施,生怕自己落后;一说退出,又争先恐后地出台退出措施。这样会出现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剧经济波动。
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核心。首先,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经济还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但是,经济增速太高,各方面的需求旺盛,企业没有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就提不上议事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要大爆发,那时损失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一个合理幅度之内,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其次,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对能源、铁矿石等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价格在大幅度上涨。今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塑料、铜、成品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并不多,但价格上涨超过60%,这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成本的上升、职工工资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推高工业品价格,增强通胀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幅度之内,过快的增长会进一步推高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变为现实。
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保证。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长远的深层次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把各种专项基金、国有企业收入、社保基金等都纳入国家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权威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

范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加快资源税和其他税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改变国有投资无人负责的情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增强服务职能,大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这些改革虽然是长期任务,困难很多,但必须积极推进。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等。总之,应把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下,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在“加快”上下功夫
在加快思想解放上下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是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观念先行、思想先转、思维先变,不断破除制约科学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应该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迟转、慢转都会在新一轮发展中丧失主动权。
 在加快政策配套上下功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一是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及早制定并完善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土地、财税、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增强政策的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制定配套实施方案。深刻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大任务,统筹考虑当前及各阶段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等,形成完整系统的实施方案,扎实有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加快措施跟进上下功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是保障。一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干事创业的使命感,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实。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与制度创新协调推进,瞄准关键环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增强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能动性。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

觉行动。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创业环境。
在“加快”上见实效
增总量,打基础。增总量,就是坚持加快发展,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没有经济总量的增加,社会发展就没有基础,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就难以增加。不断做大总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有基础。打基础,就是全方位夯实基础,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下大力气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积蓄发展后劲。加大城乡统筹和综合配套改革力度,统筹协调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调结构,求突破。调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必须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强化工业经济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调整城乡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求突破,就是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特别应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着力实现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促转变,上水平。促转变是核心,上水平是目的。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从新上项目入手落实转变的要求,为经济发展上水平奠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以扩大开放促进加快转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住房、就医、上学、社保、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生产安全无小事。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部门习惯于制定各类制度,出台种种的“严禁”“不准”,而平时完全指望被监管对象“自觉遵守”,监管缺位。等出了问题,就搬出这些东西,一是撇清与自己的干系,二是“依规严惩”。
这一监管模式的弊端在于片面强调以规代管,以罚代管。就像是考试,主考者不能因为准考证背后标注了“不许舞弊,违者严惩”就万事大吉,任凭一屋子的考试生“自觉遵守”,等到考场纪律一团糟捅了大娄子,那些分发完考卷就溜之大吉在外面喝酒打麻将的监考者才怒气冲冲地跑进考场大骂考生“素质差”,然后撵走几个考生标注“永不叙用”了事。监考者要是因此还博得“严格执法”的美名,那就更是不可思议了。耐人寻味的是,同样属于监管,我们不能容忍溜之大吉的监考者,却习惯于生产安全领域中方方面面

的监管者一味地“事后严惩”。
当然,无论多严厉的监考也难以杜绝舞弊现象一样,生产安全事故也不可能根绝。呼吁严格日常监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特别是减少因监管缺失导致的各类悲剧,让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努力营造“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祥和氛围。

对于目前的就业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职业成功观和事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图景是多元化的,每一个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让能力和兴趣成为持续取得成功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既要重视物质追求,更要强调精神上的追求,追求崇高理想与事业成功应成为指引职业发展的新航标。
同时,需要深化改革,尤其是在资源分配领域和收入分配领域,破除一切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公平竞争提供保障。政府除了向就业弱势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服务、为希望创业的群体提供创业服务外,更重要的职能还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促进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的市场经济规则确立。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收入和高能力、高风险、高投入相匹配,杜绝劳动力市场中的寻租行为,以公平竞争环境保障高效率就业的持续进行。


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面临一些突出障碍。
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更多处于低端环节,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比例较高。
能源禀赋与能源消费。从能源禀赋看,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而且“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使低碳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从发展水平看,我国目前人均能源消耗量还比较低,大部分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未来能源消费必然不断上升;从能源基础设施及用能设备看,淘汰低能效的能源设施和用能设备需要付出大量成本。
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钢铁、化工、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而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高耗能工业部门又大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都有赖于这些产业持续增长。在就业增加和税收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困难。
低碳技术研发

。低碳技术研发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这方面,我国面临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先进低碳技术难以获得且引进成本高昂、低碳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去推动低碳技术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须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障碍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短期内难以超越,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是可以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措施来克服的。因此,学者们建议,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建立涵盖战略规划、财政税收、金融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工作,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用低碳理念指导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择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探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进入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新建产能的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从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节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
强化科技支撑,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现有低碳技术,加快推

广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技术转让,积极引进世界先进低碳技术。
完善政策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研究运用碳税和碳交易等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财税政策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环保产品采购;对低碳发展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建立健全环保税种,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环境金融建设方面,构建激励性制度和机制,推动形成环境金融新理念;政府在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的积极性;促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


实行“一单通”,首先需要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配套的相关规定。其次,医院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尤其是对做出检查报告的科室,要严格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管理,甚至对诊疗设备的购入、维修保养、试剂等,都要严格管理,把报告出准确,为各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创造条件。
重复检查,是技术问题,更是利益问题。每家医院都希望能建立自己的检测机构,自己诊断病人,这样既能挣取检测费用,又能吸引更多的病人。“一单通”的推行,一定要在医改中加以解决。比如,改革医疗服务收费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项目收费制度,多做一个检查就多一份收入,推行“一单通”显然会有不少阻力。在医改中,医疗服务收费已经明确提出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收费方式,让医院有节约成本的意识。
编辑:外国有权威独立的检测中心,专职负责医疗检测,这能否为我国借鉴?由统一的机构进行检测,是否可免除仪器、水平等不同带来的化验结果的差异?
记者:对此,田亚平认为,我国不能效仿外国,成立权威独立检测中心,专职负责医疗检测。“一单通”和国外医学检测中心是两个概念。国外的检测中心是进行商业运营,讲究的是成本概念。一个医院由自己做检测,还是由检测中心做,完全是从成本上考量。而国内的医院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只有成为一个完备

自足的医疗主体,才能留住自由流动的病人。


为有效抵御这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很多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并非一开始就是难以解开的铁疙瘩,最初都是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相关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处理纠正,慢慢拧成一团乱麻。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突发期,对很多地方而言,维稳的压力和发展压力一样大。但细细分析起来,像沈阳“亚洲城”这样的矛盾,如果早发现、早处理,不要等病入膏肓再动大手术,后果就会轻得多。行政执法、规划局、国土局、建委,还有项目所在的皇姑区政府,这么多部门和单位,如果有一个早早对这个违规项目,从自己监管的领域进行查处,恐怕也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
明知道有隐患,为何不早动手呢?这恐怕与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缺位有关系。此外,不该插手的事务,有些职能部门还存在乱作为、越位的情况。不作为是逃避责任,乱作为则多是与民争利。莫


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不能就环保谈环保,否则路子会越走越窄。必须把环保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研究和部署。从内涵来看,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要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以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必须依靠创新。30多年来,中国环保事业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正是不断创新的结果。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环保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创新的能力不够强,创新的点子不够多,创新的力度不够大。所以,加快推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需要

大胆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是对环保实践的总结、升华和推动;每一次创新,都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要继续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当前,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环保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我们要努力用新的理念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机遇,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实际成效,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用新的思路谋划环境保护的未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三个问题必须要明确。
第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目前经济快速增长实际上是靠投资。经济增速一旦放缓,就拼命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发展方式无法转变的根本问题。必须要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外需和内需都需要得到重视。
第二,增长方式转变要由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式。政府要重视,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主创新不是我们说一说就可以的,必须通过税收等各种政策加以引导,逼迫企业自主创新。不创新,产品就没有市场。
第三,领导者理念要转变。领导者不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我们现在一味注重GDP增长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经济发展目标应转换到民生、就业等问题上来。只要民生和就业真正地上去了,GDP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所以领导者要多考虑地方就业水平怎么样,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增长怎么样,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情况怎么样。
说到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领导者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


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走在前面:
加快由形态开发为主向更加注重功能开发转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和开发思维,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目标定位,强调加快开发区从单一功能开发向多功能开发转变,打造产业突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管理高效、服务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规划中正确处理城市、港口和产业三者的关系,合理布局工业区、商务区、科教区、生态区、生活区等园区空间;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功能更完善、个性更鲜明、环境更优美”为开发总目标,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在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中,突出商贸服务、宜居生活、社会服务、绿色生态等功能,提升配套水平,放大集聚效应,努力把76平方公里的临港区域建设成都市型生态产业新城,为大规模吸纳和集聚优质

发展要素搭建广阔平台。
加快由要素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把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是加快新兴产业项目集聚,着力建设国家新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基地、国家碳纤维生产基地、国家能源动力科技创新基地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区,努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设立科技扶持基金,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做强做优创新平台,以创新带动转型升级。
加快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实施就业培训、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助、困难群体帮扶等工程,尤其是将拆迁与改善农民、盐民的居住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优选地块,建设施配套完善的安置小区,加快农民、盐民变市民和农村、盐场变城镇的进程。实施园区带镇战略,重点抓镇街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保网络化和环境和谐化,加快强镇、壮村、富民步伐,“盐田变工厂,盐滩变城市,农民、盐民变市民”


暴力方式就像一场传染病。在社会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当“拳头就是硬道理”这样的打人文化、拳头哲学大行其道,每一个人的权利都是难以保障的。昨天落在别人头上的拳头,明天也可能无情地落在你我身上。当暴力行为如戾气般“转相染易”,社会心态也难免失衡,行为难免失控。君不见,有暴力维稳者,也有暴力上访者,有拳头公关者,也有暴力维权者。若动粗闹事成为应对矛盾争端的“不二法门”,强者有力,挥拳向弱者;弱者无力,便会“抽刃向更弱者”,除了给社会造成悲剧与伤痛外,又会留下什么呢?
歌德说过,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这是药方,也是病根。反思暴力之狂,不也由于法治不彰,道德不明吗?所以,面对那些高高举起的拳头,我们要见招拆招,更高地举起道德和法律的旗帜,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化解“拳头”的力道,消除“拳头”的影响,共同把一个信仰法律、崇尚道德的社会,推向和谐发展的轨道。


在积极推进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要求,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国

土资源部按照《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部署,还及时将闲置土地等违法违规用地情况抄送了相关部门。一些违规违法用地的企业将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从股市上融到资。信息公开与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得以进一步建立健全。据了解,更加严厉的处罚闲置用地和其他违法违规用地的措施正在酝酿中。


 作为楼市是否过度投机和“泡沫化”的重要参考依据,空置率对于楼市调控的节奏、力度和时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政府如对空置率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各种版本的空置率就会占据市场。结果是,市场上谣言满天飞,楼市健康化所应有的良好预期被扰乱。更为严重的是,房地 产市场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有可能炮制或者采用有利于自己的空置率数据,以此作为影响楼市调控政策的凭据,从而使楼市调控遭遇过多干扰。
不仅如此,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空置率实际上是基础性的经济数据。政府如对于空置率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进程就可能重蹈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的乱规划、乱建设的旧辙。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会延宕城市化建设的正常进程。在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的背景下,这种延宕还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支撑点将面临巨大风险。同时,建设的盲目性,也会给公众的生活带来未知风险。这些风险,都是中国进一步发展时必须扫清的障碍。
所谓“空置率谜团”,不仅是一个数据问题,更是与楼市调控方向、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大问题。消除“空置率谜团”,管理部门不能无所作为。即使无法对于空置率作出精确统计,也必须摸清家底,以供厘清市场传言,杜绝利益集团寻租空间,为决策提供正确参考。而提高统计的精确度,也并非没有办法。一是可以通过设置合理上下误差率,选取中间值作为可采信数据;二是可以通过统计季度空置率、年度空置率之后,剔除合理空置的比例,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从根本上说,空置率这道“数学题”,也是考验政府部门的“民意题”。这道题目,关系着对楼市的调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所以,不仅是混乱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答案,民意同样需要答案。

怎样挤掉药价水分
生产企业直接投标,为降价采取三重比对
北京市今年在药品招标中取消了中介,首次由政府直接与药品的生产厂家“谈判”,甩掉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利益环节、削弱医院选择中标药品的暗箱操作,挤压药价中的水分。集中招标采购首次采取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直接报价的方式

进行,有效减少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压药品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同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中标企业的集中度,优胜劣汰,引导企业降低价格。
为实现合理降价的目标,采取了三重比对、两次限价、一一对应的措施,挤压药品价格水分。相关部门共收集整理了驻京部队、药品经营企业、全国中标价格3个系统的80余万条药品价格信息,与全市投标品种进行了比对;针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存在价格虚高问题的药品,采取一一对应、精确打击的措施,均按照核实后的价格进行限价。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执行“质量优先”的原则,避免假劣药品流入北京市场。在资格审查工作中,严把产品资质审核关,严格落实“三个不准”的要求,即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企业不准参与招标、屡次发布违法广告的企业不准参与招标、质量抽验不合格的品种不准参与招标。据介绍,此次药品招标,并非哪个制药企业出的价格最低就一定入选,药品质量和供货保障是第一要素。中标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规模大、质控好的企业中标率明显高于上一次公开招标的水平
怎么防止药品短缺
低价短缺药无需竞价,中标不供货将取消资格
为解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特别是急救、抢救等药品短缺问题,鼓励企业生产、经营此类品种的积极性,满足广大群众使用低价普药的需求,防止出现企业因价格低中标不供货的情况,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短缺药品目录》、《低价药品目录》。对于那些1元钱以下针剂、1角钱以下胶囊等低价药品,不采取公开竞价招标而是企业直接挂网报价。
据了解,过去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时,一些企业为了挤压竞争对手,恶意投标,以低价中标之后,却减少产量,不为医院正常供货,导致“招必死”。这次各有关部门将对中标药品采取一系列的监督检查,低于成本价格恶意投标,扰乱市场秩序;不配送或不按时配送,造成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短缺的产品,全部列入不良记录并进行网上公示,取消该企业所有产品的中标资格,药品集中采购管理机构自取消之日起两年内不得接受其任何产品集中采购申请,全市医疗机构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采购其产品。公布药品中标结果后,医疗机构将通过政府平台采购中标药品。对从非法渠道采购药品及采购标外药品的医疗机构将追究当事人责任。依托政府平台的实时临近平台,将完善中标品种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对医疗机构用药的全品种监督、全程监督、实时监督和联合监督。据介绍,此次集中招标采购针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不在此次招标采购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