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_强化特色_专业学科_持续发展_李擎

夯实基础_强化特色_专业学科_持续发展_李擎
夯实基础_强化特色_专业学科_持续发展_李擎

第 18 期2012 年 9 月 25 日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

4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1672-5913(2012)18-0040-04

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专业学科,持续发展

李 擎,刘福朝,范军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01)

摘 要: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基础、重视构架、重视发展”的建设特色,分析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团队构架、学科竞赛等内容的关系,探讨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思路,阐述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团队构架;学科竞赛

1 智能专业概述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形成于生命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学科与技术交叉基础之上的新专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等领域已经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相关高等教育也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及规模。

按照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定义[1],智能科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尽可能地移植给人造机器系统,将人类从很多繁杂的活动中解脱出来。亦即,智能科学技术是寻求机器智能和信息智能的构建方法和实现技术。

在学科关联方面,智能科学技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动化技术的策略执行能力,力图解决信息无智和机器无智问题,与自动化、通信、电子以及计算机等专业相辅相成,同时注入生命科学和哲学等学科的思想与成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市属市管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专业以机电系统的单元设计、系统集成及工程实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具有控制论、系统论与信息论思想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系统掌握智能科学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围绕工业自动化、信息网络、航空航天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四大领域开展本专业的教学科研[2]。

2 专业建设特色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其特色依赖于专业自身的特点与专业设置、改革方面的机制,并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3-7]。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课程体系为基础,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科学研究为龙头,师资条件为保证”,在专业建设中尤其注重对学生

基金项目:北京市创新人才项目(PHR201006115,PHR201106226);科技创新平台(71F1210907,5028123300);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2010JG18,2011JGZD02,5028023302)。

作者简介:李擎,女,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惯性导航、运动体控制系统;刘福朝,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导航与控制;范军芳,男,博士,研究方向为飞行控制系统、智能社区产品技术。

第 18 期41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专业特色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只有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别设置专业认识、C语言设计、大学物理开放实验、电子实验、微机实验、单片机实验、智能控制实验、智能传感与检测实验、模式识别实验、智能网络实验、机器人控制实验、智能社区实验等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实践环节,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大一开始就进入开放实验室,逐步深入地掌握硬件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并可利用实验室平台申请学校的本科生科研基金,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在理论课程方面,贯彻数量恰当而质量要精的原则,设置由工科基础模块、电子技术、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智能系统与信息处理模块等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时由大一时较少到大二时较多,至大四时又较少。实践性强的课程(如PLC)直接在实验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同时,积极推进针对智能专业的教材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工作,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最终目的。

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专业已经建立起智能网络、智能检测、智能机器人、复杂智能系统等多个实验室,如图1所示。

验技术研究,更是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实验、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和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机器人竞赛、智能车竞赛、电子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实践培养锻炼的平台,有利于让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各实验室从理论与技术的深度方面形成“递阶型”逻辑关系,例如,“智能检测”和“智能网络”是“智能机器人”的基础,而“复杂智能系统”是基于“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和“智能网络”技术的系统集成。这样,不仅适应大学四年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实践过程,而且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依自己的学识能力,可有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可与不同的就业领域和继续深造领域接口。

将来还要加强在认知与心理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并增加相应实验室,以适应智能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师生的“智能度”。

3 师资团队架构与学科建设

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培养什么水平的人才,首先得看有什么水平的教师队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专业的建设队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70%,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计算机、物理电子学、惯性技术、机器人、自动控制和飞行器设计专业背景的跨学科学习与科研经历,已经形成中青结合和布局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适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施教师聘任制,按学科设岗,智能专业师资队伍的大部分人员暂时挂靠在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导航技术与控制”学科方向之中(期待教育部批准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师资团队的“塔形”岗位设置方案如图2所示,设置方案包括目前智能专业建设队伍的主要教学、学科竞赛和科研力量,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效率,强化专业建设成果。

图1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既服务于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可供教师开展实

2012

42

计算机教育

Computer Education

在岗位设定条件下,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聘请在智能技术或相关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本专业的发展、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指导,组织有关教师考察国外办学经验,进一步拓宽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同时,积极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国内同行申请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在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按照“以德育人、和谐发展”的思路[8]

,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检查、学生座谈、文体活动、党建工作、班主任工作、大学生竞赛活动等环节,把“育人”工作渗透进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不仅更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也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体会成功的含义。

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日常行为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最低要求是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教育理念是超前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时期, 只有与时俱进并锐意进取, 进一步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 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以德育人,使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

??

??????? ??????? ????????????????

?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师资团队“塔形”岗位设置方案

4 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成果

自2007年新专业设立并招生至今,智能专业教师团队在教学和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教师荣获ROBOCUP 杯全国机器人大

赛、FIRA 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共计12人次,荣获“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人次,荣获“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称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共计7人次,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生荣获ROBOCUP 杯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荣获FIRA 中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共计6项、三等奖共计7项,荣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共计16项、二等奖共计38项、三等奖共计54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既提高自身能力,又开阔思路;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参加各种竞赛,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认识,增强信心。同时,智能专业教师团队也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共承担科研任务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军事预研项目及型号配套任务4项,北京市教委项目7项(学术创新人才项目、骨干人才项目、面上项目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项目4项,多项研究成果的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国防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研究成果已在航天、兵器、舰船和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广泛应用,出版专著和教材各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被三大检索期刊收录。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绝大部分项目都有研究

第 18 期

4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生和本科生参与,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习兴趣,并提高综合能力。

5 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多所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1-3.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2011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Z]. 北京, 2011.

[3] 李擎, 苏中, 李邓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增刊1): 21-25.

[4] 张磊, 刘作军, 杨鹏, 等. 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09(11): 123-126.[5] 焦李成, 石光明, 钟桦, 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09(11): 26-29.[6]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9): 18-19.

[7] 范军芳, 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 2010(3): 138-139.[8]

李擎, 苏中, 李邓化. 以德育人和谐发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6(17): 239-240.

(编辑:宋文婷)

非常迅速,基于智能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本着“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构架是健康发展的保障”原则,相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定会一步一步成为更加完善、更有优势和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专业。

3 结语

未来的生活是智能的,智能城市的建设是智能专业的使命和责任,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处处充满智能的设备,智能生活需要智慧的人才去创造。

结合CDIO 的理念重新打造电路课程,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专业的发展有积极正确的认识。电路课程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吸收新科技的成果和知识,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邱关源, 罗先觉. 电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查建中, 何永汕.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 韩桂英, 李锡祚. CDIO 视野下项目驱动的数字电路教学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1): 168-170.[4]

林艺真. CDIO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29(4): 137-140.

(编辑:宋文婷)

(上接第39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北京大学特色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特色专业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 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系。本科现阶段设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里也是北大文科院系中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数量最多的院系,平均5个本科生就能拥有一位专业导师。中文系目前是按全系大专业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组织同学系统学习。第四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报名选择专业。 光华管理学院: 作为北京大学专门从事工商管理研究和教育的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独立的学术思想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了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学院多年坚持文理兼收的原则,每年都有约五分之一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进入光华管理学院。 经济学: 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等六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院也是极为国际性、开放性的学院,国际交流十分广泛,置身于此,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新闻与传播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早在1918年北大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期刊,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北大两度在全国率先开办新闻专业,毕业生大都成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战线的骨干力量。 法学:

法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法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院学科齐全、名师云集,开展的法学教育涵盖法学本科、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 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等多个层面,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 学科。1998年,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法学院率先取消了法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划分,只设立 法学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学生在4年内修满最低140分并完成 实习和学士学位论文后,准予毕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小镇

第32卷第4 期工程管理学报V ol. 32 No. 4 2018年 8 月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2018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小镇 李集生1,王海山2,王丽2,王爱华2,刘怀文2 (1.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2.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E-mail:aihua.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553280.html,) 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促进特色小镇持续发展、保持生命活力的核心动力。同时,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其建设质量和水平的特色小镇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也是当前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在阐述特色小镇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路与方法,总结了古北水镇和双廊镇两个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如何进行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8)04-081-05 DOI:10.13991/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553280.html,ki.jem.2018.04.016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Ji-sheng1,WANG Hai-shan2,WANG Li2,WANG Ai-hua2,LIU Huai-wen2 (1. School of Political law and History and Culture,Jining Normal University,Wulanchabu 012000,China; 2. Beijing Zhongjianxie Certification Center Co. Ltd.,Beijing 100102,China,E-mail:aihua.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553280.html,) Abstract: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maintain their vitality. At the same time,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ir quality and level of construction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clarified and solved urgently.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characteristic towns including Gubeishui Town and Shuanglang Town,and preliminary analyzes how to conduct evalua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Keywords:characteristic tow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有效路径和战略举措。然而,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建设同质化、产业功能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为数不少的开发商对特色小镇的实质缺乏认识,对产业理解不够深入,对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和新时代下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以致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不清、特色不明,背离了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大多进入特色小镇市场的企业总是以投资或房地产开发的思维进行小镇建设,只图短平快,缺乏运营思维,导致盈利模式不清晰,急功近利,表现为重金投入、一哄而上,而后虎头蛇尾,可持续发展性不足。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黄静晗等[1]从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存在问题、经验借鉴、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曹爽等[2]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从城镇化、旅游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文明以及建设成效评估等5个视角阐述了我国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刘国斌等[3]通过对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功能定位以及特色小镇优势和困境的综 收稿日期:2018-04-28.万方数据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 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 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 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 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 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 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O0 GC98O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 (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 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 GCMS-2010 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 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 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 具备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能胜任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一线服务和酒店宾馆经营管理、旅游管理、餐饮服务管理等方面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了“校企融合、课证融合的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个发展方向为重点展开专业教学,为宜宾市乃至全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构建2+2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符合行业要求,加强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缩小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 “双证书”制度 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导游资格证、中级餐厅服务员证等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取得“双证书”,适应大中型知名企业的人才准入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近年来95%的毕业生取得“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相关证书。 专业课程设置 公共关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常识、旅游英语口语、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法规、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康乐经营、酒店形象策划、接待技巧等。

师资队伍 共有专业课教师10人,省级骨干教师2名,中学旅游高级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9名,占专职教师90%,餐饮服务技师1名,“其中2007、2009、2013年学校派出三名专业教师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提高培训。2007年学校派出一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交流培训。该专业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餐厅、餐厅和客房考评员、礼仪培训师、国家级导游员、心理咨询师、高级餐厅服务员、高级客房服务员等。 就业天地 我校历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均达98%~100%,毕业年级对口高考录取率年年达98%。学生实习期月岗位工资在1000元——3000元之间。毕业后可到各类星级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公司、风景旅游区、旅游商品营销部门、商贸中心、会展中心、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公司、机场服务及营销工作、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及旅游景点、旅游酒店、宾馆、旅游规划部门单位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建设,学校现已形成遍布10 多个省市约50余家单位的就业体系。 实践性教学内容: 由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定岗实习三大环节构成。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义务劳动、社会调查、酒店服务技能综合实训以及旅游服务技能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等。从一年级开始,利用节假日、假期、安排学生到旅行社、酒店参加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并配备1-2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校内实训室 1、餐厅实训室:建立符合酒店餐饮岗位技能需求、按职能划分的中餐岗位实训室: 学生可以进行中餐宴会摆台、点菜服务操作、服务间工作等实践技能操作。可以开展的主要实训项目包括:托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上菜、结帐等。 2、客房实训室:学生了解客房的基本设施设备,熟悉客房环境,初步掌握中西式 铺床、楼层迎宾、仪容仪表仪态的基本要求及客房的基本程序,从而训练学生的客房服务基本技能。 3、形体礼仪实训室:对学生站姿、坐姿、走资等基础礼仪进行训练。同时还可以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北大+学科简介

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Ⅳ-1学科简介 (填写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限填2000字。)一、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建设世界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这个方面北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把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二、优势与特色 1.历史传统悠久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早在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究会”。1992年3月17日,北大党委作出《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我院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 2.学科发展齐全 我院是全国最早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之一,又是第一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全部招生,且都有严密的培养计划和系统的学位课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特色明显。 3.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45岁以下教师16人。93%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86%的老师具有硕导资格,46.5%老师具有博导资格,35%的老师具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其中既有“四个一批”获选者、也有“万人计划”入选人,还有“百千万人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马工程专家。学院还聘请了五位世界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担任客座教授: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科兹、密苏里大学教授迈克尔·哈德森、莫斯科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布兹加林、肯特大学教授肖恩·塞耶斯、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促进委员会主席鲁夫·黑克尔。 4.国际合作密切 学院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波兰的罗兹大学、韩国的瑞永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燕京学社、牛津大学、约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每年都派出6名左右的师生到国外有关大学学习、研究,同时不定期邀请国外相关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我院每年都有研究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录取为联合培养博士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家、社会管理和活动家作为主要目标。学院建立了从硕士到博士、涉及六个二级学科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开设了80余门必修课和选修课。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公布《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经济研究人员通过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构建评价体系,将对以后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估框架构建 经济研究人员从特色小镇的内涵出发,将其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产业维度、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和制度维度;将发展理念和内涵进行交叉构建,得到评估框架。 1.产业维度,特色小镇的产业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特色性,并且能和周边产业或者自身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产业的经济开放性和生产效率较高。 2.功能维度,特色小镇的功能应具有一定的集聚度及和谐度,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之间协调发展,功能结构合理,公共服务功能均等化程度较高。 3.形态维度,特色小镇就是要全面体现“特色”,除了特色产业以外,在空间上也要体现明显的特色,建筑、开放空间、街道、绿化景观和整体环境都要体现相应的特色,具有较为统一和鲜明的风貌特征,城乡空间形态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投资的空间环境品质较好。 4.制度维度,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

图一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估框架图 特色小镇评价体系 特色小镇评价体系总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国家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精神,把握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定位,采用产业+(加文化、旅游)模式设计统计监测指标,突出“产业”,兼顾“文化”、“旅游”。经济研究人员在具体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 1. 先易后难、先粗后细原则。可根据小镇规划建设创建期、成形期、成熟期来不断加以完善。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初期,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有些指标数据很难收集,甚至个别小镇无法提供。 2. 进程和结果并重原则。既要反映建设进度,又要反映发展成效和成果。 3.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原则。既包含共性指标,具有可比性,便于指标比较,又包括个性(特色)指标,可以反映“特色”建设进展和成效。 4. 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原则。既要满足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考虑数据统计的可能性。对制度所涉指标必须要有清晰的指标定义,数据可获取。 5. 数出有据便于检查的原则。为保障统计数字质量,防止虚报统计数字,在相应的统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工作研究:特色小镇的生态内涵和生态建设

特色小镇的生态内涵和生态建设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生态内涵 为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促进创新创业、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杭州大力推进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则,其中生态元素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也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特色小镇的生态元素。 建设“生态小镇”,是在不过度消耗和损害能源的基础上,在社会需求、环境健康和经济繁 荣之间寻求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可控的土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低碳出行和低碳生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三废处理及循环再利用等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2、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发展。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必须坚持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发展。一是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积极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坚决控制禁止(淘汰)类产业发展;二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持续性开展清洁生产,特别是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三是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和工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重点开展太阳能光电、光热、水源(地源)热泵等应用;四是设计优化环保生产工艺,加强环境污染监测和防治,全力抓好水、气、声、渣的整治工作。 3、生态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特色小镇建设要从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以及生活设施、现代服务等角度着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旅游业外部环境,加快人口集聚,促进产城融合。一是立足生态和景观,做好园林绿化工作,抓好公园建设项目,实施屋顶绿化项目和水体绿化项目,提升绿化品质;二是结合庭院改善、三改一拆工作,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泡沫生态厕所、雨水利用等生态技术;三是推进生

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要求措施

2009年-2010年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及规划 1、总体目标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力争在建设期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1)建设年度力争使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列入省学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博士点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保持该硕士点在省的领先地位。 2、取得标志性成果 (1)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SCI、EI、ISTP索引论文50篇; (2)国家级资助的科研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批准1-2项; (3)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资助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工程),获得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1-2项;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3、学位点规划及研究方向 (1)学位点建设规划 (2)研究方向

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计、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 ②计算理论主要研究领域: 算法及其复杂性、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理论与系统、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③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主要研究领域: 经管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软件、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智能交通系统 ④图形图像及模式识别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⑤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密码学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和信息检索、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 ⑥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⑦通信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领域: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通信 二、拟采取的措施 1、引导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工程及课题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以《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设置的,要争取工程,首先要了解国家、省科技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学科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队伍建设该学科建设之初由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和橡胶所等单位的有关系、室构成,2007年两校合并后进一步整合两校资源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4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10人。 科学研究该学科有包括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共197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科研成果转化共2项、直接经济效益共22.14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8项; 教学和人才培养该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和主干学科,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土壤3个硕士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2006年《土壤肥料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2007年《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农学实验教学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获得省部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实验室,2008年获得省级

热带作物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2009年获得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农学协会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五年来共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93人。 国内外学术交流几年来年共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82人次、其中海外31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派往海外进修3人。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