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理论前沿进展

不完全契约理论前沿进展
不完全契约理论前沿进展

不完全契约理论前沿进展

杨宏力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内容提要: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现代契约理论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由交易成本理论、激励理论和产权理论组成。西方不完全契约理论本世纪初以来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哈特“参照点”理论为代表的方法论的进展、企业契约理论研究进展、研究领域的拓展等几个方面。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前景在于放松假设、引入工具、拓展领域和完善实证数据库等方面。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理论参照点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

循着古典契约理论—新古典契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逻辑路径梳理契约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完全契约理论(ITC)属于现代契约理论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由交易成本理论(TCT)、激励理论(IT)、产权理论(PRT)组成。围绕这些理论,经济学家们给予了热切而持久的关注,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完善、丰富业已形成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围绕几个主题对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的前沿进行综述,并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一、不完全契约方法论的进展

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契约理论的整体解释力。目前,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理论、公司金融、公司治理等领域的基础工具,掌握这一方法已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客观需要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吸纳人们对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等问题的批评,反思不完全契约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与工具的缺陷,逐渐走入方法论这一最为基础、最为复杂、最为深入的层次。

(一)OliverHart的方法论进展

从2006年开始,Hart与他的合作者Moor、Holmstrom等人在契约理论中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和视角,在一系列文献中论证了一种新的观点:契约为交易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点。这种研究突破了包括Hart本人在内的前人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思路,重新阐释了契约的功能和不完全契约的基础,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要进步。鉴于Hart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及其将行为经济学引入不完全契约研究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将Hart不完全契约方法论的进展单独介绍。

传统观点认为,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激励长期投资。Hart&Moore(Firstdraft:2006,2008)提出了另一种互补性的观点:契约为交易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一个交易主体的权利感受的参照点。在他们的模型中,一方交易当事人的履约行为是其从契约承诺中获得的权力感受的函数。交易双方既可以签订柔性契约允许当事人对事后

不确定性做出适应性调整,也可以在事前签订一项与未来结果密切相关、当事人对未来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感到失望的刚性契约,前者有可能由于一方粗糙履约的投机行为造成无谓的损失,而后者正是降低这种无谓损失的方法,当然这也会降低柔性契约可能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提出了当事人在柔性契约与刚性契约之间进行权衡的观点,为长期契约提供了基础,同时阐明了为什么事先确定价格、允许雇佣者选择任务的雇佣型契约是最优的。

大多数关于不完全契约和产权的理论认为,不完全契约的再谈判产生事后有效率的结果。这些理论侧重于分析事前投资的扭曲。Hart&Moore(2007)认为以上的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沿着Hart&Moore(2006,2008)的思路,继续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方法阐述了一种事后非效率的理论。他们假定,买者B通过交易获得的价值是v,卖者S的机会成本为r,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一体化还是非一体化,事后效率或最优结果并不必然保证实现,这取决于v与r二者之间的大小比较。

Hart(2008)认为,因为难以将讨价还价成本模型化,因此很难在科斯企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如果将契约视作一个权利感受的参照点,则有助于企业理论的推进。Hart 回顾了Hart&Moore(2006,2008)中所举的例子,分析认为,当能够签订关于商品性质的详细契约时,业务外包是有效率的,因为买者B的价值对生产方法的选择很不敏感。相比之下,当难以签订详细的契约并且B的价值对产品细节极为敏感时,在内部生产是最优的。虽然隐含在Hart&Moore(2008)模型中的一些假设与诸如参照依赖偏好、自利偏见、社会偏好等行为经济学概念一致,但是,目前还没有经验证据能够支持契约就是交易关系参照点的观点。为了弥补这种缺陷,Fehr,Hart&Zehnder(FHZ,Firstdraft:2008,2011)通过简化H-M模型进行了实验,为暗含在Hart&Moore(2008)理论中的行为假设提供了经验支持。他们通过能够控制的实验进行经验分析的结果与竞争性缔约过程为交易关系提供参照点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证实,拍卖过程的确引发签订契约的强烈竞争,刚性契约中的固定价格以及柔性契约中价格范围的最低限都趋于竞争水平的情况。同时他们注意到,事前竞争到事后双向垄断的转变影响契约类型的选择。这些结果不仅为Hart&Moore模型提供了经验支持,而且为行为经济学的公平性提供了新的解释。

Hart在《敲竹杠、资产所有权、参照点》(2009)一文中,从两个方面拓展了Hart&Moore(2008)模型:其一,由后者侧重契约类型的权衡转变为主要研究刚性契约。其二,忽视了资产因素,不允许敲竹杠;如果交易收益为负就不会发生交易,并且也没有再谈判;因此当事人不会为了更好的交易而进行威胁,在新的分析中则被扩展为允许敲竹杠和再谈判。Fehr,Hart&Zehnder(2009)指出,虽然FHZ(2008)的分析佐证了H-M模型中的关键因素,但是FHZ没有改变事前契约的环境假设,不能确定基础转换的作用,而为了将H-M模型应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确定这些条件是重要的。他们通过对FHZ模型的变异,分析了事前竞争性的作用。他们的数据证明基础转换对契约参照点是非常重要的:当契约条款是在双方形成双边交

易之前的竞争性市场上决定的,刚性契约有助于避免投机行为;如果契约条款不是在竞争性市场上形成的,柔性契约和刚性契约之间投机行为的区别就会消失。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基础转换,卖者不再将契约视为参照点,因此,柔性契约和刚性契约之间的权衡就会消失。

(二)其他方法论进展

主流契约理论认为,考虑到或然性,契约的设计以及监督实施都是没有成本的。相比之下,非正式的有限理性分析方法认识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Tirole(2007)建立了有限理性模型试图融合两种理论。在他的模型中,考虑认知的局限性沿袭了已有的有限理性的分析方法,也借鉴了主流契约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假设。Tirole证明了驱使均衡交易成本形成的因素,其模型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1)认知是契约关系中逆向选择的来源。(2)完全契约未必就是最优的。不仅是为了避免事后契约的调整,寻租也提高了个人的认知动机。(3)关系型契约、垂直一体化和短期契约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这种反向因果关系对经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契约双方倾向于强调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对对方有利的信息。

在已有的文献中,由于不可观察性或不可验证性,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对于“不完全契约”一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Basile&Trani(2008)考察了对于不完全契约的不同解释,分析后认为,只要存在关系专用性投资,不完全契约可用以解释完全契约所不能说明的很多问题,因此,不完全契约可以认为是一个问题分析范式的创新。Kunimoto(2008,2010)在一系列研究中就Tirole等人提出的“不相关定理”(irrelevancetheorem)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模型证明了两个重要结论:(1)无论在签约阶段还是在交易阶段,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可预见的或然性对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是至关重要的。(2)只要在签约阶段信息是对称的,在交易阶段,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可预见的或然性也是无关紧要的。这两个结论无疑是对不相关定理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推进。

二、企业契约理论研究的进展

企业是现代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的载体,不仅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现代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复杂、最有吸引力的领域。用契约理论研究现代企业是契约理论最前沿的进展之一,也是不完全契约研究者着墨最多,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按照这些成果研究主题的不同,大致可将近来的研究分为如下几类。

(一)企业的规模与边界问题

主流企业边界理论认为,讨价还价能够解决事后冲突。Hart&Holmstrom(2010)借鉴了Hart &Moore“契约作为参照点”的分析思路,基于投机行为建立新的企业边界模型分析没有事后讨价还价情况下的战略决策问题发现,不受限制的单边支付的讨价还价并不常用,而往往是权威在发挥作用。在传统产权理论模型中,资产所有权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但不影响与这些投资相关的事后结果。Hart&Holmstrom在该模型中证明了,与传统产权理论模型相

反,决策权直接影响事后结果。在他们的模型中,在分析中起关键作用的私人收益将分析的重点转向于企业边界的决策行为而不是资产,资产所有权是获得实质控制权的工具,但是,获得控制权的潜在原因是,为了完成战略目标,所有的活动需要在经理权威下聚集起来。他们的分析思路在很多方面与传统企业观点相似,区别是他们模型中的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经理直接关心不可转移的私人收益,或者是因为在存在投机行为的情况下经理被迫将其内部化。正是这一转折点开创了研究企业边界的新的思路。

T.Gall(2010)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和不完全契约约束的经济中公司内部谈判对公司形成的影响。从平衡财富分配的角度为企业规模分布提供了一种解释。作者发现,在平衡财富分配不均方面,模型分析的结果是允许较大和较小的公司在技术效率方面诱导异构企业规模分布,与现实情况对照,这些发现与经验事实较好地连接在一起。

(二)关系专用性投资问题W.Chih-yiChi(2005)研究了不完全契约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完全契约文献中投资不足现象产生的理论前提在于投资主体的自私性、谈判双方掌握信息的对称性或是二者兼备。当投资不可观测到或者共同合作(买者商品价值取决于卖者的投资状况)再或者交易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时,不完全契约现象可能导致投资过度。与此同时,作者证明,当投资可观察到但不可检验时,采用期权合约的形式也许能够重建投资效率、扩大交易数额。

按照契约经济学的观点,在IT产业中,某软件类企业A拥有一个软件平台及该平台的应用程序,通过创建进一步的应用程序使这个平台成功,另一家公司B的特殊知识是需要的。而当B公司的应用程序完成时,由于双方事前无法签订完全契约,A公司具有攫取B公司专用的可占用准租金的激励机制。按照Hart&Moore产权理论的解决方法,应该通过权利配置解决问题,一方特定投资越重要,它获得的权利就会越多。A.Niedermayer(2007)通过建立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对于B公司反对征收租金来说,A公司开放资源或使平台标准化是一个保证。其模型分析的结果是,与Hart和Moore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所有权被看做是最优设置。通过平台标准化和开放资源,两个关于共同所有权的案例被认为是超越了整合和非整合案例的标准。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如果投资在应用程序中比投资在平台更重要,开放资源将是最理想的。Schmitz(2008)讨论了不完全契约导致的敲竹杠问题情境下,信息结构对于投资激励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在标准的敲竹杠问题中,买者的投资动机随其谈判力的增加而提升,但这只在单边私人信息的条件下成立,在双边私人信息的条件下结论会相反。

MeiXue&J.M.Field(2008)在信息粘性、服务协同生产和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分析了现代契约理论中的剩余权利的界定与关系专用性投资之间的关系这一经典命题,利用这一命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发展了在知识密集型的咨询环境中,研究服务的合作生产过程的效率模型,并且提供了通过合同设计和定价计划提高效率的方向。

在很多情况下,交易当事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分歧导致代价高昂的所有权的争议,如发生共同所有权的情况下。Annen(2009)研究了两个参与者必须做一项交易专用性投资及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这种争议的作用。作者认为,相对于在文献中讨论过的Grossman,Hart&Moore 所做的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关于其他事前的所有权分配状态的研究,自,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的所有权争议的缓解有利于减轻投资的低效率状态,接近最优盈余。如果资产所有权是毫无争议的,每一个参与者就像他或她拥有这份资产一样地做一项交易专用性投资。这一思想有利于解释共同分享所有权———如平衡合资企业、家族企业、启动合作关系等为何成为当今公司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不完全契约导致的机会主义问题

A.Keay&HaoZhang(2008)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讨论了将受托责任扩大至股东或债权人的经济学争议。阐明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机会主义的两个组成部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与股东的机会主义。作者指出,从不完全契约角度进行的分析侧重于三大部分:不完全契约、对个体利己主义的追求及相应的事后机会主义。作者认为,应当关注的重点在于,诚信责任的催化剂是“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而不是大家所争论认为的那样将取决于一个公司何时处于或接近于破产的危险之中。

现有理论中,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决定是否采取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事后准租的大小,产权理论认为决定垂直一体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与事前投资相关的准租的边际产出。而Hart强调第三个因素:与自然状态相关的准租的变异,也就是说不确定的收益。Hart(2009)以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价值和成本不确定条件下的交易主体关系。重新考察了敲竹杠、资产所有权等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几个重要主题。Hart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预防敲竹杠行为的发生:其一,指数化,即将价格与和行业相关的可证实的信号进行捆绑;其二,合理分配资产所有权,即通过分配资产所有权增强当事人的外部选择权与交易收益的相关性。

Klick,Kobayashi&Ribstein(2009)利用B.Klein在一系列关于特许经营契约问题中的研究结论论证了特许经营契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条件,认为特许经营合同与其他长期契约一样,给交易双方进行投机主义行为提供了空间。在缺乏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情况下,某些特许经营商会在特许经营授权公司和其他特许经营者维护该品牌价值的努力中实施搭便车行为,这是因为一旦特许经营商品达不到标准质量从而使注册商标发生贬值时,这些搭便车者并不因此承担巨额损失。

Casas-Arce&Kittsteiner(2010)介绍了合同执行过程中因缔约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是寻找合同漏洞并加以利用的投机行动而带来的契约损失。研究结果显示,一旦某项合同为增进双方合约价值提供激励以促成投资时,这些激励同时也成为投机主义行径滋生的土壤,这无疑不利于双方关系的进展。因而,最优合同机制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些负面影响,总体而言,

提供一种次优选择机制也许会更好些。该模型不仅有利于理解缔结合约中所遇到的障碍,而且还直接支持了非完全契约论这一假设。作者证明,采取不可验证性这一假设足以说明不完全契约理论应用的适当性,即使合约是十分复杂的。虽然该模型本身比较简单,但它同时可以为解决更加重要的契约问题提供分析框架。为了解决最优产权结构问题,该模型可以包含资产这一变量因素,鉴于该模型将不完全契约作为一个个案加以分析,完全可以通过整合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其他契约可能,用此来研究企业产权问题。同时,该模型还可以用于理解相对于短期合约而言机会主义行为对长期合约带来的利弊影响。

(四)不完全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问题

OlaKvaloy(2006)分析了当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而代理人属于风险规避者时,一项可自我执行合同的相关情况,其中作为风险规避者的代理人事后能够阻止相关价值理念的转变。结果表明,风险规避及风险变动行为(variance)仅仅能够从局部解释合同的激励强度问题,事后谈判能力和外部选择权(outsideoptions)也可以决定合同的选择。如果代理人事后谈判能力比较弱的话,委托人很难进行高效激励;反之,在代理人事后谈判能力较大的情形下,委托人则不能够进行低效激励。作者将其模型应用于解释农业合同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为什么风险规避的代理人有时候能够接受类似固定租赁合同的高效激励契约的制约,以及为什么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有时候会接受低效激励的分成合同。

自Barrett(1994)分析自我实施机制以来,理论界普遍认为边际成本函数与边际收益函数斜率之比直接决定着自我实施协议的稳定性。Hennlock(2009)针对此比率进行了建模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公共产品问题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一参与方反应函数中,其非正交搭便车(the non-or thogonal free-riding)行为是由该参与方的边际成本函数及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之比决定的,它决定着联盟的稳定程度。在公共产品研究模型中,这一比率与非正交搭便车反应之间的纯理论联系,起源于公共产品“匿名贡献”(anonymous contributions)特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具体目标函数形式如何,也不论公共物品是何特性,投入产出比率效应将会一直存在。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

除了在传统的企业理论领域做出贡献,不完全契约还凭借其对现实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将研究触角探及金融、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法律、公共物品等领域。

(一)金融契约理论研究的进展

Chen(2007)采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并运用中国银行业和美国特许经营业两个案例来研究分析公司治理问题。对于近期中国银行业正广泛经历的权力集中控制现象,作者基于一个两国不完全契约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这其实是对下列因素的反应: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上市改革、日益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持续走高的不良贷款率,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因素几乎同

时发生。利用一个两期双面道德风险模型,作者研究了治理结构的动态决策、特许经营链条的合同制定,结果显示,在整个过程中,资源稀缺理论、代理理论在不同的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另外,作者基于长期而言品牌价值的累积效应有助于消除分销合同的分散性这一逻辑思路,对特许连锁机构战略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采用2005年美国43个不同部门351家连锁机构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特许连锁机构间的空间效应。现存文献将缔约方机会主义行为视为理性代理人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Strieborny&Kukenova(2010)超越了众所周知的“敲竹杠问题”,扩展了B.Klein等人关于缔约方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理性代理人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观点,将其引入金融领域,认为财务金融方面的脆弱性以及投资安排的短视行为同样可能导致投资不足。作者进一步指出,银行通过甄别借贷者信誉可靠性及长期契约安排来刺激那些专用性资产投资。这一研究发现了金融业影响实体经济的一个新渠道,鉴于传统文献将法律强制执行手段作为促进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标准方法,作者从财务金融角度的研究无疑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

(二)贸易契约理论研究的进展

Antras(2005)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解释了国际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作者假定北方企业同时使用北方高技术投入品和低成本投入品来生产产品,并寻求简单的装配或制造:低技术投入品的生产既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也可以通过外包进行,既可以在南方生产也可以在北方生产。两种投入品生产的类似程度非常重要,如果两种投入品都在北方生产,企业的组织形式(无论垂直一体化还是外包)无关紧要,因为质量条件契约(quality-contingent contracts)可以事后执行。如果生产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质量条件契约则无法执行:产品周期是由于南方国际契约的不完全特性和高技术投入品重要性随着产品的年龄和成熟度下降(产出弹性减小)而产生的。不完全契约减少了产品开发,低技术投入品会转移到南方以便利用南方的低工资优势。这种转移首先会通过FDI的形式在企业的边界内发生,其后一段时间,会通过外包形式在企业边界外发生。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北方的均衡工资高于南方。无论企业采用哪种组织形式,专用性投资都会扭曲,如果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比最终产品供货企业更能创造剩余,那么外包的激励就会增大。

一个国家实施合约的能力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吗?为了回答这个问,N.Nunn(2007)构建了一个变量,测量每件商品所需要的具有专用性的中间投入品的比例。结合贸易往来及司法质量的测量数据,N.Nunn发现具有良好的合约执行力的国家专门从事资产专用性最重

要的产品的生产。据作者的估计,合约的执行力解释了比物质资本或熟练劳动力禀赋的变化所能解释的更多的贸易模式。对于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格局来说,国家执行合同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Ottaviano&Turrini(2007)考察了不完全契约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他们构造了一个模型,在模型中,某一特定国家(北方)中的跨国公司决定通过出口商品或者对外直接投资来供应国外市场(南方)。FDI依赖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的供应,这些中间产品既可以由北方供应商提供,也可以由位于南方的供应商提供。中间采购合约在北方是完全的,在南方是不完全的。他们的模型证明,南方的合约是完全的,则FDI只有当贸易壁垒足够高的时候才能出现。相反的,如果南方产生不完全契约,则当贸易壁垒足够低时,贸易壁垒与作为外商投资的FDI之间的线性关系也会出现。原因在于:就其南部供应商来说,低贸易壁垒对最终生产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Bagwell(2009)从政府拥有私有信息的角度来讨论贸易契约的自我执行机制,认为具有软约束力的贸易协议与强约束贸易协议相比更具有相对优势。结合具体实践,文章预测,政府有时实际实施的关税标准严格低于附带标准水平。在长期存在私有信息的情况下,在契约执行中将会出现“棘轮效应”:政府在遭受低关税水平时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报复从而显示其软弱性,这一效应暗示着低税率国将会把本国关税水平设定在最优水平之上,从而隐藏其应变无力的状态。

Kristy,Buzard&Watson(2011)研究了契约关系中“交易行为”如何影响有效结果的实现前景,丰富了相关文献资料。作者认为,敲竹杠问题发生于合同双方进行不可验证专用性投资与完成交易期间,而且仍然存在重新签订契约的可能性,敲竹杠问题的严重性取决于生产技术和重新谈判机会的时间安排。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特性———投资方能否也同时是完成贸易的一方,这在决定契约关系最后结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假定下,模型结果表明,敲竹杠问题并不必然是严重的,往往还会带来有效率的结果,贸易机会的持久性不会恶化敲竹杠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缓解这一问题,但是这取决于投资与贸易技术水平,在下列情况下低效率是不可避免的:(1)发生交叉投资、统一投资、交易行为时;(2)当交易包含复杂因素时;(3)当多个参与方进行交叉投资时;(4)当某项投资给非投资方带来除取决于交易收益之外的其他直接显著收益时。但是,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下,如果交易方能够提供联合交易抵押品的话,都能够减轻敲竹杠问题。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宏观经济学最新进展

Martimort(2005)等人对近期的不完全契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寻求公共产品供给相关问题的线索。文章首先讨论了完全信息的实例即公共产品最佳供应的传统的萨缪尔森条件,然后介绍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在文章的第二大部分,作者致力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性的研究,分析了一个决策者政策选择的后果,这一决策者不拥有跨期承诺和代表群体的能力。最后,作者讨论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或者私人的形式选择问题。

Arellano,Bai&Zhang(2006)研究了金融合约的强制性与产量波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契约不能有效实施的国家经济周期和重要的衰退期是如何被放大的。作者认为,在契约实施存在问题的国家中,企业不能够实现最优的生产规模,因为投资者不能获得最优效率水平所要求的贷款数量。而且,在一系列大的经济震荡之后,企业的价值会降低,因为在经济震荡时,由于企业产出不足以弥补债务支付,因而企业需要偿还的巨额债务会不断增加。所以,随着经济衰退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遭受价值的降低,这也扩大了契约实施的阻力和规模的不经济(非效率),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S.Gehlbach(2006)假定公共政策可能受政治家和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利益集团不会充分地向税务机关报告收入情况,发展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游说模型,这个模型表明了经济部门的预期税收遵从组织的利益可能对公共产品提供造成的影响。从东欧及前苏联的公司获得的调查数据为该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公共物品提供的能力取决于公司向税务机关隐瞒税收收入的能力与传统的集体主义行为变量之间的竞争。

(四)法与契约经济学最新进展

迄今为止,法学意义上的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双方或者履行契约,或者因为违约而支付损失。Scott&Triantis(2005)分析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契约的法学分析和契约法的现有及潜在影响,指出经济契约理论引入第三方作为第三种可能的结果,分析了预期契约设计再谈判的前景具有的意义。作者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理论应该包括更具特色的对契约公正实施的过程的解释。基于这种认识,作者通过引入对抗性的诉讼过程,增加了双方能够预期到契约结构的策略博弈。文中,作者指出该分析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进一步拓展。例如,争议可能在诉讼过程中而非在审判之前得以解决或者双方可能选择仲裁而非通过诉讼来为预期契约设计后期的影响进一步提供机会。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这也说明不完全契约理论尚存很多问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关不完全契约的文献主要关注了敲竹杠问题,费希尔车身-通用汽车的案例说明了适应性问题在不完全契约中的中心地位以及适应性和机会主义之间的权衡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契约经济学和法学中极为常见。Nicita&Pagano(2005)简要概述了不完全契约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法和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上权衡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垂直一体化、权威、简单契约以及基于隐性契约的声誉机制。这些解决方案为以不完全契约的视角分析经济和司法组织这种方法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Coase、Williamson、Hart以企业能够比市场交易节约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解释专用资产的所有权一体化。然而,Nicita&Pagano认为,当考虑内生的外部选择权时,原有关于不完全契约文献的结论应做出修订,这一拓展可以为不完全契约的未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20世纪70年代起,B.Klein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表达其对通用汽车与费雪车身厂一体化问题的看法,这些文献发表之后,对B.Klein分析的质疑始终不断,B.Klein则不断地提出新的证据与观点予以驳斥,最近的回应是2007和2008年的两篇文章。

在《费希尔—通用车身案例的经济教训》一文中,B.Klein(2007)针对科斯的批评指出,与自己最初的理解相比,通用在新的车身工厂只投入了所需投资的一半,在签订的不变成本加成契约条款下,费希尔车身资本的减少导致了大量财富从通用转移到费希尔公司。因为通用期望与费希尔车身同地协作,能够设计长期排他性的交易安排来保护其对费希尔车身做出的专用性投资,所以通用不得不接受对其不利的契约调整。不过,B.Klein仍然坚持,自己对于费雪敲通用竹杠的判断是正确无误的。在2008年对戈尔德堡的回应中,B.Klein(2008)告诫作者,区分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是必要的,因为即便从法律角度看契约难以实施,但从经济性决定因素的角度看,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

四、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前景展望

不完全契约理论被视为主流经济学最有前途的研究突破点之一。借助形式化的优势,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重要部分,成为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关于不完全契约的发展前景,其他研究者已经做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如注重社会契约、注重理论基础、模型化等。本文认为,就目前既有成果提供的研究基础及经济理论与现实对契约理论提出的要求来看,不完全契约理论要实现这种突破尚需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放松假设。不完全契约奠定在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之上,模型经济学研究方法决定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存在诸多的假设和约束。这些假设和约束使得模型经济学家能够跳出复杂的现实状况,理出问题的本质,但同时多少有些过于理想化。于是,放松这些假设就成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引入工具。按照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传统,一门学科先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然后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证,然后再运用经济计量进行实证分析,因此,一些工具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单纯理论分析有时不利于说清楚一种契约设计,而数学工具的引入使得推导即便冗长也不会失去可靠性。经验数据的缺乏一直困扰着契约理论的研究者们,好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障碍,因此,这些工具的发展应当被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3.拓展领域。迄今为止,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已经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广泛获益,而且,一个经验事实是,目前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者们基本都不是纯粹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他们都有着在商业部门、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任职的经历。的确,理论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对经验事实的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而这一点,只有学术研究的“杂家”才能做到。此外,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现代契约经济学很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和方法

论的影响,新的学科的产生或相关学科方法论的进步,都会成为现代契约经济学及其方法论演化的内在动力。

4.完善实证数据库。哈特和霍姆斯特姆曾经表达过对于契约经济学缺乏实证研究的担忧,但最近的情况表明,关于契约理论的实证研究已经越来越多。有大量的研究应用契约理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计量经济学验证或进行案例研究。对于不完全契约,妨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是合适数据的收集,由于契约和交易问题的很多信息出于保密不允许被披露,使得相关数据库的容量难以得到有效扩充。因此,相关组织的建立、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制度的完善、专业人员实践活动的科学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2012年1月刊

(本文有删节,数据及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内部化理论: 2.骆驼评级体系: 3.垄断优势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货币危机有哪些类型? 2.经济数据偏差有什么必然性? 3.如何测算商业银行铸币税? 4.如何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三、论述题(20分) 简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四、材料分析题(25分) 材料1: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政策工具。半个世纪以来,菲利普斯曲线一直是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对曲线的评价也有很大差别。菲利普斯曲线曾经为正统凯恩斯主义干预宏观经济的“相机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使资本主义变成了“可调控的资本主义”;同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又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成立,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围绕经济理论史上的供求之争,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成为了各学 派争论的突破口和政策分析工具。 ——摘自李争宇“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演变及政策意义”一文 材料2: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请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对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何在?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简答题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简答题 1■如何认识和测算通货膨胀税? (1)通货膨胀税是指当政府增长中央银行纸币并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时,经济单位 持有的中央银行纸购买力下降,如同政府对持有中央银行纸币者征收税收。(4分) dp/dt M (t)M (t) (2)通货膨胀税可用公式表示为S T=p p(t)=n⑴ 丽,其中n (t)为通货膨胀率。 M (t)为中央银行纸币数量,P (t)为一般价格水平。(3分) (3)从本质上说,通膨胀税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的通货膨胀对货币持有者的影响, 是中央银行纸币持有者由于一般物价上涨所遭受的损失。(3分) 2■简述骆驼评级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骆驼评级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内为摸索阶段和不断完善改进阶段。(2分) (2)摸索阶段侧重于定量考核,从1994年开始,着手探索银行审慎监管新办法;1997 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产比例管理办法》;2000年,制订了针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4分) (3)不断完善改进阶段注重定性考核,2003年中四证监会成立以后,积极探索并不 断改进和完善评级办法。2004年出台了《股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外资银行风险评价手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暂行)》等若干风险评价体系;2005年未,出台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骆驼监管评级体系;2006年1月起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4分) 3■概括人民银行铸币税测算的方法及其呈现的特点。 (1)人民银行铸币税测算使用了两种方法:机会成本铸币税测算、货币铸币税测算(5 分) (2)从测算结果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2001年以前,人民银行铸币税与GDP之比,机会成本铸币税与GDP之比比较高,货币铸币税、机会成本铸币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比较高;二是货币铸币税、机会成本铸币税与GDP之比在1986—2008年有下降趋势,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三是准备金存款的铸币税收入占铸币税的比例较低,货币 发行是人民银行铸币税的主要来源;四是在多数年份,货币铸币税对于机会成本铸币税。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基于网络考核试点课程考核方案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基于网络考核试点课程 考核方案 (本方案仅适用参加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课程学生)一、考核改革的目的“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金融学专业中一门专题性质的课程,原来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本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改革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改为完全的形成性考核,主要目的是:1.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深入探索既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学习特点,又兼顾课程性质的考核模式;2.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形成性考核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切实发挥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课程考核改革,进一步落实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把远程教育传统的考试从环节转化为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并提高学习质量。 二、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改革,既检测学生对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基本前沿课题运行规律和具体运作机制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这些前沿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具体实践、发展变化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三、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完全的形成性考核方式。终结性考核形式为材料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小论文。每学期共安排10次,或针对每个专题,或综合几个专题,每次最高计分为10分。第一次作业(10分):《分析材料》: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要求:在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阐述过度反应及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写作思路:1、依据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产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3、分析如何利用过度反应理论指导投资操作。第二次作业(10分):《分析材料》:专家认为,今天的亚洲不会再重复当时的危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Roubini认为,跟1997年可能不同的是,亚洲地区国际收支状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外汇储备位居全球前列;亚洲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金融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北京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作业含标准答案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社会福利思想的是()。(教学视频第五章第一节) A. 孙中山 B. 龚自珍 C. 郑观应 D. 洪仁玕 标准答案:C 2.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效后的补救角色是()社会福利。(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剩余性 B. 补救性 C. 制度性 D. 福利国家 标准答案:A 3.职业福利的特点不包括下面哪一项()。(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以业缘关系为标志 B. 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 C. 具有功利性 D. 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为原则 标准答案:B 4.下列哪一项不是儿童社会福利的需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A. 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 B. 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 C. 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 D. 无障碍的需要 标准答案:D 5.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还希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属于老年人的()。(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一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A. 经济需求 B. 社会需求 C. 健康需求 D. 生活需求 标准答案:B 6.下面哪项是职业福利中政府规定的法定福利()。(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工伤事故补偿 B. 企业年金

C. 教育资助 D. 带薪休假 标准答案:A 7.下面实行高福利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新加坡 标准答案:A 8.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 A. 广义的社会保障 B. 狭义的社会保障 C. 广义的社会福利 D. 狭义的社会福利 标准答案:C 9.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将他们供养起来从而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这是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哪一种理念()(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A. 供养理论 B. 回归社会论 C. 增能理论 D. 活动理论 标准答案:A 10.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C. 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D. 高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标准答案:C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员工福利的失序、失衡、失范问题。(教学视频第九章、教材第八章)标准答案:错误 12.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均是残疾人的特殊福利需要。(教学视频第八章第一节)标准答案:正确 13.生活收入性福利、医疗福利、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优待以及救助保护均是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三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第二章19C末20C初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1.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许多国家将社会民主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2.社会主义运动分裂 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理论(伯恩施坦,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预言的修正,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明确的社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原则,其核心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各阶层的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3.社会民主主义的形成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人更多的接受了修正主义思想,形成了包含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潮。 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思想核心,优先考虑个人价值,希望通过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民主主义思想—民主制度是实行人道主义的唯一政体 民主即所有人在政治上都有同等的发言权。 民主本身就具有价值,民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民主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最适合的制度 民主可以保证改革的步骤符合有关人的意愿 3.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自由对所有的人都是重要的,是个人的权利。 自由意味着摆脱低人一等的依附地位。意味着个人权利不受他人侵犯。 真正实现自由必须由社会提供提供必要的平等条件,自由意味着人人平等的拥有权利。 平等同时包括通过实行累进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式减少贫富差距。 团结互助既是对自由的节制,同时也是给自由以实质内容。 4.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修正” 5.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推进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推进了政治民主化。 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在推动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 一、19世纪的德国与德国历史学派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西方社会福利体系探究及借鉴意义 英文题目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4月

中文摘要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停滞局面,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不仅是国外,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各种医疗、养老、社保等诸多问题引起社会矛盾加深,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西方社会福利结构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各西方“福利国家”中,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大幅度下降,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社会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都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开始考虑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借鉴研究

目录 引言 (5) 第一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6) (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 (6) (二)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 (6) 1. 社会保险制度 (6) 2. 社会补助制度 (6) 3. 教育、培训、住房、医疗等福利制度 (6) (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的基本关系 (6) 第二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8) (一)西方国家现行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 (8) 1. 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8) 2. 福利收益水平偏低 (8) 3. 福利依赖严重 (8) (1)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 (8) (2)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 (8) (3)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 (8) (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 (9) 1、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9) 2、增收节支 (9) 3、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9) 4、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9) 5、调控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福利基金的运营管理 (9) 第三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1) (一) 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 (11) (二) 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11) (三) 增收节支 (11) (四) 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 (12)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题及答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保障措施。 2、凯恩斯 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华横溢的理论创新者、杰出的经济理论学家。 3、《贝弗里奇报告》 答:《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 4、福利 答: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5、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理论。 6、空想社会主义 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经过16-18世纪的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初达到最高阶段------“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欧文 答:欧文是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现代福利思想。 答:现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和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相联系的。国家颁布的宪法和各种保障人民福利权利的法规,以制度化的福利表达了中国现代福利思想的含义,这就是国家从保护民生、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的角度给予人人福利保障,突出了国家的福利责任。同时。人民也有承担自己的福利发展的责任,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承担各种社会义务,自主的谋求自己的福利。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完成了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2、简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 答:第一,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以公民权利的政治理念为核心,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的实施来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第二,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第三,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这三方面的问题作为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线索,使我们阐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主要理论,并对它们表达的理论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揭示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本质的基本依据。 3、简述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 答:第一部分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他所谓的理想社会。他对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深刻揭露,表明他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是针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而构想出来的,绝非一般所谓“乌有之乡”的虚构。4、简述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答:马克思对待社会福利问题的态度是站在彻底的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对造成贫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把一切关于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归结为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和改良其统治的工具。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概念 1、社会保障最早见于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英国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6大服务项目之一 (社会保障、个人社会福利、健康服务、教育、就业服务、住房) 2、*定义 社会保障:指国家或有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 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狭义: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 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1)三个不同点:物质生活vs精神生活行政取向vs理念支持预防保护vs提升发展(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并不是同义词 (3)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比社会保障要宽泛。社会保障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 分,但反之不然。 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成 (1)、社会救助(低保)——最后的安全网(先择性原则) (2)、社会保险——先有保障制度的主干中间(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非营利性的服务性保障(普遍性原则) 3、公共福利: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 品或服务。 ◎公共福利≦社会福利——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均可为主体 实施主体 主要内容 4、慈善(崔乃夫)——有同情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慈:父母对子女的爱——纵向关系 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横向关系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社会保险的对等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第二节社会福利的类型 1、认识过程:针对社会问题—社会发展 剩余型和制度型威廉基斯莱伯克斯 剩余型:暂时性、替代性制度型:常规化、永久性(针对每一个人) 发展性社会福利卡恩 2、四分法 (1)、福利国家型(国家福利型) 强大的社会福利和国家企业投保的社会保险系统为基础的突出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 优点:高水平、全保障、广覆盖、普需型 缺点:财政负担重、效率不高代表国家:西欧国家、英国 (2)、社会保险型(投保资助型) 以雇员和雇主投保,国家给予资助的保险为主要保障措施的制度

论西方福利制度

论西方福利制度 会计学院甘丹 摘要:福利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现全国范围内普遍社会保障的国家体制。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就通过立法确定并扩大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并于20世纪中期建成了“福利国家”,福利制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体制的局限,福利国家面临重重危机。 关键字: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危机 西方主要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建成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福利国家”是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目标的总称。“ “混合经济”即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并存;“充分就业”即把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形式又分为三种:社会保险、社会扶助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而社会福利资金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中的作用,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来临,西方“福利国家”为了迎接挑战、缓解危机,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改革、调整,虽然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根本制度,更不可能改变其社会制度的本质。这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制度暂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了许多福祉,基本上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既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平等,又缩短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杜绝了因贫困而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