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

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

盐税355万贯715万贯

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

问:封建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人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也许有同学会说,农民起义各朝各代都有,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王小波、李顺起义跟我们以前熟知的几场起义却有不同。哪里不同呢?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答:……

中国历史上,一般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可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却是发生在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统治时期。为什么北宋的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爆发的?

答:……

我们发现: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往往容易导致发生农民起义。那么北宋政府有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答:没有。北宋王朝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北宋时期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了。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说明了北宋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与此同时,北宋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患。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许多人在阅读宋史的时候,总感觉北宋政府似乎太“窝囊”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中期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也许我们可以从北宋初年的一场宴会说起。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

答: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军权,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还把地方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代十国形势图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宋太祖正是依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呢?

答:……

北宋建立后,再也没有发生“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的局面,应该说这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应当肯定,所以毛主席才会在词中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相提并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了。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宋朝自上至下的大批官吏,遇事因循苟且,而又贿赂公行,侈糜腐化,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腐烂。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大度宽容”这个“祖宗旧法”,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大小官员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讲评学案】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

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问:面对危机,北宋统治者做了什么尝试呢?结果如何?

投影: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提起岳阳楼,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人——范仲淹,以及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范仲淹“忧”什么?

答:“三冗”、“两积”。

他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呢?

【讲评学案】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3、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王安石介绍

“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

1、立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言事书》——请求变法

4、“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意志坚定,性情执拗

幸运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神宗。

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掀起了变法的浪潮。

请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讲评学案】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

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和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内容作用

均输法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①政府物资需求和东南物资供应得到配合;

②纳税户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

③节省运费和购价,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囤积居奇。

市易法①政府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

②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一分利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20%利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免役法废除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

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

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克服官僚地主隐

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内容作用

将兵法①对禁军精简裁并,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②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①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②农闲保丁操练,夜间维持治安。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国家养兵费用减少,财政负担减轻。

保马法废掉依靠政府的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节约朝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军器监在开封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取士,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太学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学中流传。

河北民,生近二边(宋夏、宋辽边界)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迁徙河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

歌元丰(宋神宗后期的年号),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歌元丰》

王安石不但是古代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诗人。上面的两首诗就是王安石的作品。你能看出两首诗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吗?

答:……

第一首诗揭露了“积贫积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二首则描写了变法后人民的生活。

诗中所描绘的变法后的景象是真的吗?是否是王安石在自吹自擂呢?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

【讲评学案】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取代高利贷限制隐田漏税行为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促进农业的发展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是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如果从王安石的个人品质来看,进步性还包括: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板书)

进步性:

⒈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⒉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⒊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呢?

根据上述漫画,结合课本内容,你能归纳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吗?

答:……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究竟是哪些措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答:……

(板书)

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⒋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请同学们判断,哪一项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变法的局限性。

(板书)

局限性:

⒈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⒉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

【讲评学案】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探究: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

答:……

(板书)

⒈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⒉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⒊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必过多讲述。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人民版教材很详细,所以不必过多地补充材料。

“强兵之法”中“军器监”的内容岳麓版教材无。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37页“想一想”

答: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课本第38页“想一想”

答: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及统治者的昏聩。

课本第4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冗员”造成北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财政不堪负荷;“冗兵”使得北宋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养兵负担沉重;“冗费”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课本第49页“学习思考”

答: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观察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一课: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学案 )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1. 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实行放任政策,地主占有大片土地,采用各种手段隐瞒地产,贫者,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和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致使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2. 宋朝建国后,为加强,首先集中军权,一方面设立管辖军队,调兵的无统兵权,统兵的无调兵权,使之;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兵不识将、、兵无常将的目的。其次,集中。设立几位宰相和,以相互牵制;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强化皇帝专制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北宋在与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局面。其次,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第三,军队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究其原因,一是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二是统治者经常“”,将大量招进军队。因为冗官、冗兵、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局面11世纪初宋辽军队在激战,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与辽签订和约,史称“”

3. 1043年宋仁宗任用、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所以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史称“”。

4.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定期,严格“”制;改革,取士着重;慎选地方官吏,重视。

知识结构:

一、变法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

2.财政危机;

3.阶级矛盾激化;

4.边患危机。

二、庆历新政

1.开始;

2.核心;

3.影响。

能力拓展:

1.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兵制是

2. 庆历新政主要推行者是

3. 虽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

4. 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5.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中最突出的两点是①土地兼并②农民起义③辽夏威胁

④冗官、冗兵、冗费

6. 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b.严肃政令,取信于民

7. 史载:“(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表明

a北宋时期土地买卖频繁,政府没有明确限制土地的兼并

b北宋时期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弛,成为自耕农

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8.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

9. 宋辽澶渊之盟①使双方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了双方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10. 北宋初年,宋太祖的作用是

a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11. 问答题:简述北宋初年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原因、措施、影响各是什么?

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2.为了改变积贫局面,王安石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的关系,发展生产。具体有以下措施:、、、、方田均税法、等。

3.为改变积弱局面,王安石还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具体有以下的几个方面:、、、设置。

4.王安石为了培养变法人才,改革:改革,废除诸科,规定进士科专考,设科,专考、等。整顿,设置、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用人。

知识结构:

1.目的;

2.措施;(1)经济;(2)军事;(3)教育。

3.结果;

4.失败原因;

5.历史地位。

能力拓展: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3.王安石变法的均输法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4.王安石变法的强兵之法中,加强了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5.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是

6.下列措施不属于王安石教育改革内容的是

a科举考试设明经诸科

b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d设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7.王安石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

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9.王安石变法中,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是

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了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11、问答题:王安石有几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但王安石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是什么?变法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1.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和的既得利益,他们极力反对,而王安石本着“”的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顽强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随着改革越来越深入,宋神宗动摇,年王安石被迫辞职,后来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2. 王安石变法以后,政府收入大幅度上升。颁布后,的措施很见成效,这些和的修治,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颁布后,隐瞒的许多土地被清丈出来。和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新法推行过程中也有一些缺陷:如在推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的沉重负担。

3. 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国力得到增强,局面有所改观:的实施,增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既实现了,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增强。

4. 在北宋中期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结构

1.变法的命运:

2.积贫局面的改变:

3.积弱局面的改变

能力拓展:

1.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2.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6.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7.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①市易法②均输法③青苗法④方田均税法

8.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态度动摇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9.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a拥护变法的人 b反对变法的人

11.问答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结合有关史实,评价朱熹的观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 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 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 1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变法前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Wang Anshi's reform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 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导入]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 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均输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 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原则 【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doc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

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 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C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答案:B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中文名王安石变法/熙宁变 法/熙丰变法 变法时间1069年—1085年 变法人物宋神宗、王安石新法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三 舍法等 反对派司马光等旧党变法结果失败 变法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 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影响 北宋进入党派之争的 泥淖 1背景 ?三冗危机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内忧外患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2过程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副标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17.0分)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 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以失败而告终 3.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 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保甲法 D. 农田水利法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 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 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中用人不当 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 改革涉及面太广 D. 改革者优柔寡断 7.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王安石变法

中国财政史 之王安石变法 张婷婷 (财经学院财政10 学号:1190110014023)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那么即使是一次失败的变法,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从得到启示。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背景影响评价启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所经历的变革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有些变法失败了,但是仍然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代明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就让我们以史为镜进行探索,直面王安石变法,同时对我国现代化改革进行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应该是那些正面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吗?梁启超则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倾之坡,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功,适用于时代之要求而求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能废。”梁启超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那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呢?

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而同时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同时西夏与辽国不断产生冲突。当然也免不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当时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激烈。同时“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指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而“积贫”“积弱”,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积弱”指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而“三贫两积”问题则不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时王安石变法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改革科举、等几个重大改革。这里我只针对其经济改革方面对王安石变法做一个简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王安石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重点)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难点) 一、变法的命运 1.斗争 (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总体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防灾,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得到了实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易错提醒]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善,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历史认识]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总体表现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提高 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史论要旨] 1.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社会财富分配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3.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知识图示]

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王安石变法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①不可任耶?经术②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③,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④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注〕①文学:泛指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②经术:儒家经典。③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 (1) (1)帝欲用安石() (2)可汗问所欲() (3)帝不以为然() (4)然往来视之,我无异能者也() (5)安石好学而泥古() (6)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________ 答案:2.ad;解析:(1) (1)要,打算。(2)想要得到。(3)是的,对的。(4)然而。(5)拘泥于古代的做法。(3) (4)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 .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选自)[乙]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

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启示

关于呼唤国家出政策已达成自己买车买房心愿的空空们,有必要听听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我国的官僚有几千的当官经验,最不怕的就是新政策,只要是新政策,无论目的是为了民生还是敛财,反正就找到了由头,就有办法敛财,有空子可钻。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变法让老百姓吃饭都成为了困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所以盼着出房产税的空空要认真的用脑子想问题,梗着脖子泄愤是没有用处的。说说王安石同志的青苗法。 青苗法,按理说是一项最为民生考虑的政策。在百姓青黄不接,缺少粮、钱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给官府,称“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并且让农民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让政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单纯为了民生,政府收不到钱的事情王安石同志也不同意。 按理说,出了这个政策,农民该欢呼了,zf出面了,农民们不用受地主老财剥削了,很多傻空老农民鸡冻的喊:“还是王领导的政策好啊。”地方官员也鸡冻了:“太牛了,发财的机会来了,王领导这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很给我们挣钱的机会啊。” 于是,王领导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样了。首先青苗息钱从王领导定的年息二分,本来就挺高的贷款20%利率,比我们房贷可高多了。但是就这个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达40%:因为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还是按二分收,所以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到了后来地方官想怎么收怎么收,甚至年息高达百分之几百。傻空农民立刻傻眼,说反正自愿的,我不贷还不行吗?接着管地主老财借不行吗?zf说了:不行。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于是变成了强制高利贷。王领导在推行青苗法的时候,还下了定额,贷款多少那是有任务的。任何朝代推行某个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钱,都是有任务的。王领导下达了任务,地方官必须完成,不然要罢官丢脑袋,扣个阻碍变法的帽子可不得了,同时本着无利不早起的伟大思想,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层层加码。这下,傻空老农民彻底傻了,饭都吃不上了。结果是王领导给zf增加了税收,官员闷声大发财,老百姓彻底崩溃。 王安石不但动员zf放高利贷。 还是我国搞中央政采、垄断企业和官倒的先驱。这就是王领导推行的均输法。宋初以来,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军队的消费,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发运司只照章办事,各路丰年物多价贱时不敢多办,歉年物少价贵时却又必须办足。物货运到京城后往往因不合需要而削价抛售,朝廷所需却又要另去搜括。这些做法给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控制市场,囤积居奇提供了方便。王领导希望能够节省劳务费,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减轻人民的负担,就想出了均输法,相当于中央政府采购。于是官府直接做生意,行政机构变成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电力等大企业的苦大家都吃过。垄断企业的低效率,fb,强迫定价,强制消费,这些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而且老百姓跟官府做生意,必须得上供。zf采购那是要多黑有多黑。紧俏商品,官倒搞双轨制,体制内搞配额,体制外高价卖指标。结果是zf闷声大发财,老百姓直接崩溃。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衣食住行中,住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有一个温暖的家,生活才觉得安逸。如果有能力确实应该换一套自己满意的舒适的住房。至于出手时机,我觉得房产不是股市,不能总想着抄底逃顶,只要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未变,调控时期正是选房的最佳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