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2263252.html,

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作者:王英英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要体育教学在现代教学计划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是一种育人活动。本文主要结合“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的体育教学展开讨论,旨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双主体有效互动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师和学生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使以前教学中单纯以“物的世界”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被摒弃,改变了曾经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教育家们一致认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需要体育教师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体质,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一、体育教学主体之历史考察

在以前,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主导论”影响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兴趣的自由发展要求,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学状态中,使得他们对待体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状态不佳,死气沉沉,学生学不到专业知识,也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化了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增强体质的要求,开始倡导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主的体育教学,在提出“全面教育”与“技术教育论”之后,学生发展身体的权利依然被忽视了,从而形成一种局限于掌握技术理论知识和增强体质的被动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是被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规定的,大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强制性要求学生学习,使得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不利于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古板且效率低下,是以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为主的形式,教育者在系统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因而没有重视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用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来统一评定普通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不合理的,这会使得评判的标准对普通学生来说偏高,造成学生只求达到及格标准的低要求,不利于发展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兴趣。以以前的主体性哲学作为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主体--客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客体的要求来对待是极不合理的。这种方式只能用来对待物,倘若在教学中过分重视教育者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会导致学生失去自身在教学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得不偿失的。学生是教学中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器皿”;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与拥有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领导人。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写”的单一情况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