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复习资料

德育复习资料
德育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顾名思义,“原”德育之“理”,即探究道德教育的学理。其中,探讨学校德育中“是什么”和“曾经是什么”之类问题,所形成的事实陈述,属于科学范畴;讨论学校德育中“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形成的价值-规范陈述,属干哲学范畴。科学原理描述德育现象,揭示德育规律;哲学原理树立学校德育的信念或价值取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总之,德育原理属于基础理论。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

一、德育的名与实

1、“德育”一间的由来

人们常常提到古代德育。其实,古人并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德育”乃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2、“德育”的名实关系

可以说,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有德育之实,但无德育之名。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我们可以用现代德育话语重述古代教育事实与观念,但不能因此而以今度古,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点去图解历史上的德育。古今德育,名同实异。不循名责实,混淆两者的界限,就失去了研究古代德育的价值。同理,对中外德育也需加区别。现代汉语“德育”一词虽自从西方引进,其用法和含义却未必与西文一致。中外德育,很可能名同实异。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异的现象。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还使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它们意思相同或相近,实指德育,可以说是“德育”的别称。

二、古代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

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谓广义的“思想教育”

三、近代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西方中世纪主要通过宗教实施道德教育,近代以来西方各国试图改变这种局面,用世俗化的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但如果说中世纪道德教育被宗教化了,那么近代以来宗教教育则趋于道德化,近现代西方学校实际上一直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这三种成分在西方学校生活中相互渗透,并无严格界线。但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被笼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杜会意识教育”。

四、当代中国的“大德育”

我国的“德育”最初也限指“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但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发展状态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德育概念在我国迅速泛化。

1、德育概念在我国迅速泛化。

A、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

B、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高,它从思想教育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德育又一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C、从“德育即杜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与此同时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等,纷纷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外延迅速膨大,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与其称之为“德育”,不如称之为“社会意识教育”。

随着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如今我国学校德育的外延其实已经超越了“社会意识教育”的范围。

2、“大德育”的合理性

我国的“大德育”独具特色。它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这样的传统和经验,不但不应该抛弃,而且应当珍惜和发扬。况且,“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五、从“泛指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限指道德教育的德育”

1、界定“德育”的三种抉择

2、“大德育”的难题

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讨论和研究德育,存在不少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学校德育外延的不断膨胀,日益暴露出来。

首先,“德育”之“德”,不由使人想到“道德品质”或“品德”。

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教育过程中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从理论建设的需要出发,有必要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个概念相对区分开来。

此外,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如果对中外德育理论作比较研究,就会发生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歧。如果对这种分歧置之不理,就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也就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大德育”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理论研究中则必须把德育限定在“道德教育”中)3、学校生活中的“道理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在界定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时,应当为学生的自由成长留有充分的余地。道德,特别是他律的道德,以规范和节制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目的。假使学校生活的每个方面、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这种严格的规范和节制,想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成长是难以想象的。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有着泛道德的倾向,把不是道德的问题作为道德问题来处理,往往导致处理的效果不如意,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的“德育低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通常所谓的“政治教育”,指的是有关政治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和时事教育等。

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加于人的道德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生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不顾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机制的差别,以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的的不同,很可能就会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而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政治教育难道一定要借助于说教、灌输之类的带有强制性的方法吗?这些方法真的是有效的方法吗?)5、道德与礼仪训练

礼仪本身不是美德,却被认为是一切美德之源。因此,礼仪训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但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6、道德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能与道德教育等同,更不能取代学校德育。但是,心理咨询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咨询的辅助下,学生克服意识障碍,建立起良好心境,或使心理疾病得到矫治,学校德育因此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心理咨询本身虽不是德育,却是学校德育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7、德育即道德教育

把德育概念的外延限定在道德教育上,使之与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相对区别开来。这种限定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有助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而且具有实践意义----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实施不同的教育,毕竟更加切合实际。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要强调“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教育的道德性质

1、“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道德语词)

A、教育与其他类似词的区别

教育与学习有关。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称作“教育”。

生活事件对人不无影响,但是,一种影响若非有意施加,人们虽然可能会说它“具有教育意义”,却不会认为它是“教育”或“教育活动”。

哺乳、饮食、治病、护理、体操、运动竞技等,都是对人有意施加的影响,但人们并不称之为“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指的是精神影响,纯粹的身体影响不是“教育”。

即便对人有意施加的精神影响,也未必是“教育”。例如,教人偷窃,包含知识和技能的授受,对人的精神无疑会产生影响。人们却不会因此称这种“教”为“教育”,而称之为“教唆”。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谓之“教唆”。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可见,“教”是一个中性词或描述词,“教育”和“教唆”是评价词或规范词。

包含道德的目的和有价值的内容的精神影响,也未必是“教育”。使人退步固然不是教育,使人既不退步又不进步(如管理)也不是教育,使退步者恢复常态(如改造)依然不是教育,唯有使人进步才可能是教育。“教育”指的是使人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有意施加的积极的精神影响,也未必都叫做“教育”。催眠不是教育,因为被催眠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暗示或影响的,而教育不仅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目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利诱或诱导并非出于受诱者的自觉自愿,因而不能称作“教育”。同样的道理,威胁和恐吓不是“教育”,建立条件反射和训练也不是“教育”。堪称“教育”的影响或活动,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程序合乎道德,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因灌输和说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所以也不是教育。

(也就说教育必须是双方的、有意的、精神方面的、主观上善的、客观上有促进作用的、尊重主体性的、手段与方法符合道德的,这种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中教育)

B、“教育”一词的含义与用法

综上所述,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因而“教育”与“道德”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必然的联系,“教育”不仅是一个带有肯定性质的评价词,而且是一个规范词。

理论陈述者时常也规范性地使用“教育”一词,表达自已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理论陈述中的“教育”,和日常语言中的“教育”一样,具有应然的含义,所指的是“应然的教育”。

作为理论研究者目光往往不限于自认为是“教育”的事态或思想,他还关注别人视为“教育”的事态和思想。尽管他本人认为其中的不少事态或思想称不上是“教育”,出于研究的需要,他还是把它们当作“教育”加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一词的用法是描述性的,所指的是“实然的教育”。

“教育”一词在理论陈述中的用法更加复杂。首先,“教育”既可用于指称“教育事态”,也可用以表达“教育思想”;第二,“教育”既可用以表达“教育概念”(唯一的),也可用以表达“教育观念”(多元的)。第三,“教育”一词既有规范性用法,又有描述性用法,还有规定性用法(为特殊的研究和陈述所需要)。

2、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

“教育’作为一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所以,它表达的是一个道德概念。在教育问题上,人们之所以能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因为人们遵循“教育”一词基本的用法规则,在形式上拥有共同的“教育概念”。之所以又有意见分歧,是因为在实质上各自对教育持有不同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

3、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不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或侧面,道德因素大量地渗透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教育实践与道德实践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

(新观点,有点难于理解,可以说教育具有道德意义,但不能因此就说教育概念就是道德概念,而教育实践

属于道德实践吧?因为教育的内容中有太多的东西与道德没有直接关系,如万有引力与道德有关吗?)

二、教育与道德

1、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2、教育的道德标准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把“教育”的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标准,另一类是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包括: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三者分别属于教育目的、内容、方式的道德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可以把德育、课程和教学,分别归入教育目的范畴、教育内容范畴和教育方式范畴。就是说,德育代表的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的历史演进中,德育的地位不断下降。但是,恰恰从德育地位的变化中,可以透视出德育概念的内涵。

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盲的最高目的”

古代教育以伦理为本,以道德为唯一目的,因此,古代教育实质就是德育。随着近代教育逐渐分化成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甚至更多的方面,德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

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

“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即德育工作”观念的确立,使德育的属性和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先,“德育”、“智育”、“体育”等,同属“教育目的”范畴,而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替身,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辅助性服务工作”相提并论,属于“教育工作”范畴。德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或归宿,而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在“教育工作”的概念框架下,即使强调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也依然贬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

1、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

体育早就被“工作化”了,在德育被公开“工作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智育也被暗中“工作化”(等同于教学工作)。看来,教育目的有被全面“工作化”的趋势。这种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的做法,理论上是个误区。它不断地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德育“工作化”,也把实践引入了误区。它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井配备与之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际上却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使各级各类学校越加强德育,越难以有效地实施德育。因为,把“德育”当作一项工作,进而把它与“教学工作”和所谓的“体育工作”相提并论,事实上在暗示学校存在“非德育工作”,暗示“教学工作”和所谓的“体育工作”属于“非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分工,实际上默认学校工作人员中存在“非德育工作者”,默认“教学工作人员”与“体育工作者”属于“非德育工作者”。专职“德育工作者”之外的学校工作者往往就理所当然地忽视德育,甚至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成是“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

2、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当务之急,是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概念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学校德育的机制。

需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

第六章德育手段

手段的正当性,也依其服务的目的而定。据此可以说,凡是有助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实现的工具、方法、途径均属德育手段范畴,凡是有碍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实现的工具、方法、途径则不属于德育手段范畴。然而,在德育问题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本章所谓的“德育手段”,并不是相对于学校教育道德目的的广义“德育手段”,而是教师传递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或中介,即工具意义上的“德育手段”。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德育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了,教师可以诉诸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等基本手段,辅以奖赏、惩罚及心理学手段,开展道德教育。

教师的德育用语,按其功能可能分为3类: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用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以及说明和论证道德规范或评价的“解释性用语”。

德育效果甚微,原因之一就在于压制了儿童这方面的好奇心。孩子有许多道德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解释并不是简单地“填塞”,而是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

2、榜样

道德最终落实在行为上,行为示范比言语指导更具教育力量。如果说语言是最经常性的教育手段,那么榜样就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手段。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榜样大致可以分为4类:(1)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2)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人物;(3)学生的家长和教师(4)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自已选择的学习榜样大致也是这4种类型。所不同的是,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向圣贤、英雄、伟人、先进和模范人物学习,而学生倾向于选择身边的同伴或师长作为道德学习的标榜。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3、情境

说明情境

实验情境:使用实验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某种道德认识。

体验情境:比实验情境更隐蔽,如日常生活、游戏。

道德两难情境:研究表明,冲突的交往以及包含冲突的生活情境最适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开放性问题,每个难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这些答案互不相容,相互对立,使得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极具挑战性,刺激学生对它们作出认真思考,使真正的探究成了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道德两难情境教村称作“探究性问题情境教村”。

体谅情境:教师可以创设和利用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人际和社会意识。

后果情境:使学生超然于事态之外,以客观的方式评估人际互动的行为后果。

冲突情境:如生活习惯冲突、心理冲突等方面的问题。这类情境问题的设什,使学生卷入特定的冲突之中,目的是鼓励学生在采取行动之前,扮演与之发生冲突一方的角色,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4、环境

品德主要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的。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气氛。

5、体验

第七章德育方法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等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方法问题。一种手段往往有多种用法,一种方法也可能运用多种手段。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修养指导等,西方学校则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

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础与视角

美德伦理学

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康德伦理学人是目的、法由己立、自由与责任、至善(德性与幸福)

德性是主观的法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权利是使法律成为法律的东西自由的法则是道德的法则

1、德育本质与功能

广义的德育:含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教育

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

德育:

檀传宝: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领活动。

康德: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是指那种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

功利与义务

理性与情意

规范与美德

社会与个人

适应与超越

自由:道德教育的根基

德育是价值引领和自主建构的自由活动

密尔:意志自由和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自由

康德:自由即自律

萨特:存在主义:人就是自由

自由的制度理解:

罗尔斯:反对极权主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多元文化;自由与平等

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

2、德育功能:德育领域是自由领域

德育功能是关于德育作用的深层探讨与定位,揭示的是德育本来能够干什么?

人在社会中生活为主线

正义功能:从社会入手,侧重于好公民的培养

意义功能:从个人入手,侧重于好人的培养

幸福功能:从生活入手,由于社会与个人统一于人的生活,所以幸福是正义与意义的综合与提升,侧重于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社会功能:捍卫社会正义(罗尔斯)

罗尔斯: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人有一种不正义的倾向,所以民主是必要的;人有一种正义的倾向,所以民主是可能的。

允许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绝不妥协的。

康德: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亚当斯密:正义是社会大厦的主要支柱

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是首要的正义

正义两原则:

第一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政治领域)

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社会经济领域)

差别原则: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数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依系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德育的正义原则:

1、人是目的

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

个体功能:提升生命意义

生活功能:创造幸福生活

3、德育目的:培养现代公民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培养现代公民:自由、平等、独立、权利、人道、宽容

宪法规定的自由

公民的平等

中国的德育目的:

泛政治化、意识形态、社会本位、工具论立场、公民的缺失特别是公民权利的缺失、忽视个体幸福

4、德育内容人权

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我国评价: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大、对学生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不够、个体权利被忽视、尊严与幸福没有得到关注、人类文明欠缺

中西学校德育内容比较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仅限于道德教育。

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我国重视私德,西方重视公德。

中西学校德育都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我国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相对贫乏,西方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

中西学校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我国中小学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西方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学校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具体的美德,西方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

当代德育内容发展的国际趋势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我国德育内容的反思与定位

爱国主义反思、集体主义反思、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与人权、理解教育、和平教育、诚实、正义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

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

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

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

5、德育流派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应该是公正的(以权力和公正为核心)

科尔伯格,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个体从其现实利益出发)

阶段1: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

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习俗水平(个体从社会成员角度出发)

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维护权威的道德)

后习俗水平(个体超越他所处的社会观点)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

道德发展阶段的特征:

结构的差异性

不变的顺序性

结构的整体性

层级的整合性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诺丁斯(关心)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 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 D )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

D.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下面,( A )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

A斯宾塞 B洛克 C皮亚杰 D尼尔·诺丁斯

1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B)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 D杜威

19.一般说来,狭义的德育专指(D)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法制教育

D.道德教育

20.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表明德育具有()

A.政治政治性

B.享用性

C.发展性

D.社会性

21.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 A )

A.知情意行 B.情知意行 C.意情知行D.行意情知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B)

A.创造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 C.主体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

23.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什么?(D)

A、世界观教育

B、人生观教育

C、道德观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只需通过(A)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

A、观察

B、模仿

C、实践

D、诱导

25.夸美纽斯从“泛智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A)的课程观?

A、百科全书式

B、个人功利主义

C、“符号”式

D、社会行动

26.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D)的影响

A、教育性

B、社会性

C、个体性

D、价值性

27.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主要有三个,不包括(B)

A 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

B 智力发展方面的多元智力理论

C 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D 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理论

28.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C)

A 权威主义

B 中立主义

C 民主立场 D调和的立场

2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不包括(A)

A 职业素养

B 专业素养

C 教育素养

D 道德素养

30.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其特点不包括(A)

A.在教师的直接讲授方面

B.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应方面

C.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D.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安排方面

31.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的课程形式是(A)

A.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B.隐性课程 D. 教育课程

32.关于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 )

A.教师与学生 C. 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和设计

B.德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 D. 政府教育方针的制定

33.具体的德育方法不包括(C)

A.思维训练法 C. 启发法

B.情感陶冶法 D. 理想激励法

34.在近现代,对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作权威主义理解的代表人物是?(B)

A. 杜威

B. 洛克和涂尔干

C. 班杜拉

D. 弗洛伊德

35.“课程在其发展中应该回顾那些以他们为基础的基本概念,直到学生全面掌握了课程的参考资料为止”这是对哪一种课程设计的解释?(C)

A. 综合课程

B. 单一分科课程

C. 螺旋式课程

D. 经验课程

36.皮亚杰说,儿童是道德哲学家。这实际上是对哪种德育方法的阐释?(C)

A. 启发法

B. 雕塑法

C. 树人法

D. 塑造法

37.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该归因到(A )上去

A.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

B.生产力发展等宏观因素

C.科技发展等社会因素

D. 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

3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B)

A.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的矛盾

B.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发展实际的矛盾

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D.社会价值环境与学校的价值系统的矛盾

39.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下列哪一过程( B )

A. 他律—自律—自由—无律

B. 无律—他律—自律—自由

C. 无律—自律—他律—自由

D. 自由—自律—他律—无律

40.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C)

A.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新性善论 D.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4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C )

A.示范法

B. 陶冶法

C. 讲解法

D. 讨论法

42.德育目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B)

A.实现德育目标的序列化过程

B.实现由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

C.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

D.实现德育目标的分解操作化过程

43.关于我国的德育方面,政府的领导方式为()

A 全面干预型 B部分干预型 C政策干预型 D自由发展型

4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46.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C)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4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关键是( )

A.分析

B.指导

C.运用

D. 系统化

二、名词解释

1.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 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

定)

6.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 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三、填空题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 商品性_、生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_德育原理_、德育论、_德育学_、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_选择_、珍视、

_行动_。

4._“新性善论”_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 _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_、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_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

7.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

8.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

9.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_社会学习方法模式_(3)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_社会行动方法模式_。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

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_评价功能_。

1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_家庭美德教育_、集体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教育_、民主与法制教育、_信仰道德教育_。

14.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_计划性_与正面性、复杂性与_多端性_、引导性与_整合性_。

15.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_情感陶冶法_、理想激励法_、_行为训练法_、修养指导法。

16.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_传统思想的影响_、_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_、_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_。

17. 、、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2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1.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四、简答题

1.德育原理的议题主要有哪些?

2.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3.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4.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5.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6.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7.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

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8.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

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

⑴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⑵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⑶德育过程观。⑷偶发因素。

10.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

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

11.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12.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

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

13.依据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层次?

⑴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⑵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⑶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⑷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信德)的教育。

14.列举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问题。

⑴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⑵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⑶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

15.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

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

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3.联系实际,试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作用。

4.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5.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

①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和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喜爱的人。②满足相关的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彼此的同意之下)共同生活几年,尽可能让学生相处在一起,努力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生活在同一地方。让回学生视自己为学校的主人。最后还必须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建立关怀关系和信任关系。③减弱控制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职责去做自己的判断,取消竞争性的升级制度并减少考试等。④取消等级制的教学计划,为所有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计划,那些不以升入大学为基础的计划要和旨在升入大学的计划一样丰富,有吸引力和要求严格。⑤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关怀的主题。讨论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道德地对待别人等。⑥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关怀是人类生活坚韧的支柱。

6.试说明惩罚作为教育方法的意义与局限

惩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在教育活动中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但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而惩罚的局限在于很多教育者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使得惩罚制度出现了很多局限。例如为惩罚而惩罚、不公平、合理、准确,容易出现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用刻板的惩罚手段,忽略对学生的尊重。

二. 复习要点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从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的历史演变。

?当代中国“大德育”的外延、合理性及问题

?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礼仪训练、心理辅导或咨询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教育与教、教唆、训练的区别,教育的道德性质

?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历史演变

?德育“工作化”的表现及错误,全员德育机制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

?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天赋论、环境自发论、取消学校德育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错误?学校德育的作用或必要性,学校德育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的关系

?学校德育的优势及局限性

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杜威、赖尔等人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基本观点;

?“美德即知识”及其评析;

?直接教学与间接教育;

?“教”意向性用法和成功性用法,成功之“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第五章德育内容

?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中国的家庭伦理本位传统;

?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

?发展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德目主义传统;

?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

第六章德育手段

?规范性用语、评价性用语的特点与教育功能,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榜样的教育功能;

?各类情境教材的特点与教育功能;

?学校与课堂环境的特点与教育功能;

?生活、实践、体验的教育功能;

?奖赏与表扬的关系,惩罚与批评的关系,奖励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七章德育方法

?说理的一般逻辑形式,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道德论证的论据,说服的心理基础;

?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班组讨论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了解角色扮演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第八章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直接道德教学由来、长处与缺陷;

?间接道德教育的特点,全方位德育;

?教学与道德的关系,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

?学校集体生活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原则

第九章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在道德测评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的内容与结构,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划分和定义,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识别;

?布莱特效应,发展性道德教育原则;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组织学生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的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策略。第十章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的理论基础,人际或社会情境问题,学生的社会反应的成熟度

?《生命线》教材的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行动模式

?环境能力-社会行动模式的结构,社区问题课程的特点与内容;

?社会行动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的异同

?当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_0728文档

2020 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计 划_0728文档 EDUCATION WORD

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_072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突出养成习惯、德育课程、问题学生教育等常规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构建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全面、主动发展。 二、学生现状分析及本学期工作重点 我班的6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较懂事。但个别学生自制力差,各方面还需要老师加以督促。另外,学生标新立异的能力不高,因此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并适应学习生活,严格训练一日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开动脑筋,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扬、竞争,

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三、思想工作方面 1、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表率。 首先,班主任工作要有示范力,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是繁杂、平凡、琐碎、辛苦,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学科专业的钻研上,还要在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工作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班主任观,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去。有了兢兢业业的敬业风范,在学生的心灵中就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力。其次班主任工作要有信服力、感化力。 2、以“爱”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在班级中用“爱”字作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用“爱”作为沟通学生心灵的纽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将用爱心感染学生,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均会一视同仁。当学生在学习中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以一颗爱心去抚慰他们,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都应该去关心他人,替他人分忧解难,通过班会、队会等形式,树立典型,使学生真正做到,“爱”在心中,“爱”在行动中。 四、班级活动方面 中年级的孩子好奇心仍旧很强,总是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班级准备通过开展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本学期我准备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自考德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 ...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

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袁敏娟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也是学生成才的导师,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不仅是教孩子学习知识又是教孩子们怎样做人。 一、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班级管理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我们班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排街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通过集体或个人,使每个孩子们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道德等,建立孩子们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二、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这学期以来,我就教 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范文TOP100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我一直认为,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收获一个良好的品格真的可以受用终生。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我要求学生有了错误一定要主动承认并加以改正。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着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着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的详细文章,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 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

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范文写作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唐启彪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最全面的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班级德育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班级德育工作计划示范文 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班级德育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人员组成 本班共有43名学生,其中有男生26人,女生17 人。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依据“传承、融 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持之以恒的抓好严格管理 和规范管理。同时注重以社会、学生的德育需求作为班级 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具体、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为载 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本班各项教育目标的 实现。 三、班级精神

文明、合作、务实、奋进是本班的精神。 文明:所有的同学都讲文明礼貌。 合作:班级是个大家庭,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对班级的事要积极参与,加强合作,要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轻浮,不自满,不自欺,不欺人。 奋进:胸怀大志,理想永存;锐意进取,刻苦勤奋;鞭策自身,激励他人。 四、本学期德育工作重点是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本学年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行为习惯养成。以“规范仪表、规范住宿”为突破口,全面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守时、仪表、卫生、安全、劳动”等良好行为习惯。 2、本学年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福师1108考试批次《小学德育理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小学德育理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1 A、隐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认识性德育课程 D、辅导性德育课程 答案:C 2、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那一种规律?()。 A、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 B、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C、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 D、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 答案:B 3、对德育活动中的情况作出是否正常的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什么评价()。 A、决策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4、德育过程的本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答案:D 5、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这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B 6、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A、德育方案 B、德育工作和德育结果 C、德育措施 D、德育环境 参考答案:B 7、目前教育界提出的“乐学教育”“愉快教育”是属于()。 A、情感体验模式 B、价值观导向模式 C、行为践履模式 D、心理辅导模式 参考答案:A 8、在一项德育方案实施之前进行可行性评价,将要进行的德育活动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与德育方案是否可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评价()。 A、诊断性评价 B、决策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参考答案:B 9、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参考答案:D

德育工作总结1

发挥集体教育功能,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关爱亲情缺失的情况下,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通过平时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如何发挥集体教育功能,让留守儿童建康快乐成长方面作以下尝试。 一、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活动功能,加强对留守儿童自主教育与自我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特点(1)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现象比较明显,(2)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大,(3)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和人生观养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留守儿童中,有部分还要经常干家务活或要不时地照料,同样在家的年老体弱甚至多病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对家人进行逆向监护等,由此可以看出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育人之所,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更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加强对留守儿童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如结合我校的特色教育“快乐作文”,开展了“我留守我快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过程,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创意,张扬自己的个性,开展自主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得温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抓好班级管理,让留守儿童在优秀的班集体中寻找快乐 管理好一个班级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一个班级成为团结向上的优秀班集体更是不易。为了强化班级管理,抓好班集体建设具体做法,首先进行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之时尽可能考虑到留守的实际因素,从而形成制定出优秀班集体目标管理细则。其次进一步加强班队干部的培养,班队干部是老师的小帮手,班队干部的表率作用其影响力是非常之大,在班队干部的推选过程中尽可能多考虑一些留守儿童,根据各自的能力让他们在班上担任一定得角色,如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以及小组长等并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让其完成某一阶段某项管理任务,如在安排每周的值日生之时指名负责一周的卫生工作,使其参与班级的管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锻炼其工作能力。再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校内外有关活动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教育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存在于不同的心理特征,为此,我努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扶持他们的上进心,发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表2021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表 2021正式版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表2021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XX(一) 20xx年金融系德育办积极响应学院董事会、学院党委的号召,以党的xx大精神为引领,紧密结合金融系实际,认真学习贯彻xx大精神,紧紧围绕学院培养“两强”人才核心任务,坚定走学院改革创新、质量第一、特色兴校之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有活力,能战斗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圆满完成年度德育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xx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双学”活动。

3月份结合“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xx大”精神实质,学习《xx 和一所特色大学》,把“中国梦,两强梦”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德育办制定理论学习、宣传计划,组织金融系学生党员、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骨干先行学习,认真组织备课,依托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利用全体学生大会、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3--6月份,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六次主题班会、4次主题团会,广泛交流思想,统一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思想境界,树立远大理想;3--4月份结合“中国梦,两强梦”首届大学生读书节活动,积极动员组织本系学生参与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 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 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 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 D.杜威的《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2.在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

A.《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B.王国维的论文《论德育之宗旨》 C.唐钺编著的《德育大辞书》 D.王克仁等编写的《中国教育辞书》 3.德育效果问题指的是 A.“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C.“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D.“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 4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首要的是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生态功能 5.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初期 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 B.世俗化

C.平民化 D.科学化 7.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8.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这一德育目的属于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B.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C.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 D.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 9.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所发展的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10.提升直接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点是

高一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德育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58952 高一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A summary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nior one

高一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德育教育的总要求为指导,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为重点,以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充分行使年级组在教育、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狠抓班主任、备课组长两条主线,协调各任课教师,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的管理功能,积极探索适应高一本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全员管理、全程监管的观念,力争使高一学生尽可能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为高中的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学生管理方面: 1、继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狠抓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高一学生的常规管理基本到位,但我们仍要从细微之处入手,有预见性的开展工作,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防患于未然,为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做好铺垫。本学期仍加强了学生的仪容仪表、思想汇报专题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利用班会、读报会、国旗下讲话及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示,耐心疏导,抓好劳动卫生保洁和绿地认建认养

时段的督促检查工作,对学生从严要求,抓好典型,以激励为主,辅以必要的适度的惩戒,力争使各班均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浓厚的学风。 2、继续强化各项纪律教育,提升班风学风。 课堂纪律、课外活动纪律、午休晚休纪律、考试纪律是本学期纪律教育的重点,以抓课堂纪律(特别强化自习纪律)带动班风建设,以抓考试纪律带动学风建设,以抓就寝纪律带动学生常规建设,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量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工作指导,定期检查班级学生的班级日志,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要求班主任进行反馈,提高学生干部管理的针对性。 4、加强对年级严重违纪学生的管理。 高一下学期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的管理策略基本熟悉,个别问题学生对这些管理制度已很麻木,有可能再次出现较多的违纪现象,所以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关注问题生的跟踪。要求班主任教育,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配备帮教老师,做好跟踪教育。对违纪学生年级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教育,没有出现重大违纪现象。特别指出的是按学校提出得在校园内禁止学生吸烟和在校园内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要求,本学期狠抓落实,先后收缴了多部学生的手机,也劝退了8名在校园内吸烟的学生。这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吸烟人数明显减少,使用手机的学生也只是个别学生,考试使用手机作弊的现象大为改观。 5、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分类推进 根据文理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发展点及学期发展目标,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书供参考

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书供参考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新的学期,我担任xx班班主任,全班41人,男22人,女19人。xx 年级的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已经走向叛逆阶段,抓好这个年龄的德育工作,就必须要有很好的耐心和很正确的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我总结上学期班主任工作的不足,本学期,我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力求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教育学生。针对本班情况,我特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路为指导,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探索个性培养的途径。把本班建成具有“勤学、守纪、团结、向上”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级的班风、学风再上新台阶。 2、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的思想

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进一步发挥班级管理的团队优势,充分调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团结协助 三、具体措施 1、继续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根据学校德育计划,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强调文明礼仪建设,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多了解关心学生,努力开导学生,尽力扮演好"心理专家"和"引导者"的角色。坚持师生交流工作,形成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2、狠抓各项常规,在学生中树立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的意识,在班级进行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 3、上好班会,按照要求认真的备好课、上好课、相关的材料要整理好。每天对班级发生的不良情况及时总结反思。每月以安全为主题,对学生加强交通、饮食、游戏、等安全教育。 4、抓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培养学生学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编号:_____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7 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县中教科XX年学年工作要点和县教委会议精神,我校经研究确定我校本学年德育指导思想:以中央8号文件为指南,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不断整合校园资源,结合农村中学特点,营造文化育人环 境。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建设优良校风;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特色,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孝亲教育、奥运教育为重点;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县德育重点工作,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三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力量,班主任的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本学期在落实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凝聚班风,形成班级特色的工作目标。在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班主任业务指导与交流,本学期班主任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对特殊学生的管理水平和抓班风建设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各年级组教师间协作能力也有所加强,年级合力基本形成。 (1)抓实常规工作,以班风促校风 学期初政教处、年级组长和全体班主任共同温习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屡顺了常规工作,强调了常规工作是形成特色班风、学风的有力保障。在常规工作中又重点提出了班级自主管理,指导班主任要组建一只 第 2 页共 7 页

2020年春季小学德育工作计划ppt文档

2020 春季小学德育工作计划ppt文档 Contract Template

春季小学德育工作计划ppt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 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 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何 种称谓,这些都是计划的范畴。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德育处将严格按照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积极探索当前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班级管理和主题月活动为主线,以正面教育、活动推动、环境熏陶、学科渗透为主渠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德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我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在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继续做好学校文化(三风一训)、班级文化和楼道文化宣传巩固工作,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品位,提升班级管理内涵。 2、继续落实卫生检查常态化,采取平时检查与周五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工作失误者严格按照制度

执行。 3、为确保教室环境卫生,继续落实下午放学、周末学生书包管理工作,任何班级不得留存学生书包。 4、加强安全管理,落实课间、门迎值勤、强化放学路队监管、规范升旗仪式、学生队礼、队歌、红领巾佩戴,教会校歌,强化鼓号队巩固训练工作,积极鼓励队干部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开展各项活动,保证少队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5、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展示活动,重点做好六一儿童节筹备庆祝工作,及时采集各类活动照片,形成报道,定期上传,不断规范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痕迹。 6、健全班干部组织机构,执行学期任命制,按时轮换,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全面发展。 7、严格执行我校学生座位轮换制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均衡公平的义务教育,努力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8、加强放学路队监管和班级常规检查督查工作,继续规范升旗议程,值周用语,总结讲话。 9、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和安全教育日,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创建平安校园。 10、继续做好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后常态化管理工作,定期上传创建活动资料,为创建文明校园奠定良好基础。 11、加强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积极鼓励家长做好配合工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 绪论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 1.不同观点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华中师大,1988) “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胡守棻,1996)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胡厚福,1996) 2.基本观点 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 (2)德育问题 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 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 二、德育原理的任务 (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 (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 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 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德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 《论语》、《墨子》、《孟于》、《荀于》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荀子》 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