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学生:刘宗沅

指导教师:王秋燕副教授

专业:会计学

班级:08会计学2班

2012年5月

哈尔滨剑桥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题目名称: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立题意义

(1)理论意义:我国存在股权融资成本远低于债权融资成本的反常现象,上市公司也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资本结构理论,本文试对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作一专门分析。

(2)现实意义: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负面影响以及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及建议。

技技术条件与要求

1、1、选题适当,符合本正专业的研究范围。

2、2、论文内容充实,论点确、论据充足、所研究的问题应具有较强针对性。

3、3、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简练、术语格式规范、数学模型及图表运用适当。

任务内容(包括内容、计划、时间安排、完成工作量与水平具体要求)

一、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国内外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负面影响分析,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及建议。

二、计划时间安排:

1、2011年11月15日—12月26日毕业设计(论文)准备,摸底、选题阶段

2、2012年3月7日—4月10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撰写阶段

3、2012年4月11日— 4月15日中期毕业设计(论文)检查阶段

4、2012年4月16日—5月17日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结题、整理、打印阶段

5、2012年5月18日—5月30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阶段

三、完成工作量与水平具体要求:

按计划进度、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工作量,设计水平逐步提高。

专业负责人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摘要

企业融资是其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无论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有多大差别,都难以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和对长期资金的渴求。因此,如何有效的筹集资金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保留盈余、折旧、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通过这些方式所融资金占总融资的比重,就构成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并表现出企业的融资偏好,这一偏好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本文以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并指出股权融资偏好原因、负面影响和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融资偏好

Research on financing prefere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bstract

Corporate financing is pretty important to th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in modern enterprises.No matter how different organization form of enterprise and operation scale are,no matter how different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have are,it is mostly difficult to break away from the shortage predicament of the fund and desire to crave for the fund for a long time.So,financing becomes the cardinal task that enterprises think.As to listed company,the financing way is varied,such as keeping surplus,depreciation,bank borrowed money,issuing stock,company's bond,etc.The financing way takes the proportionate relationship of financing total value separately form financing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demonstrate the financing of enterprises is had a strong partiality,this partiality represents the choice direction to the financing way of listed company of our country.This text regards financing behavior of the listed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financing of listed company of key research has a partiality for the problem.

Key words:Listed companies Capital structure Financing preference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6)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股权融资偏好 (7)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8)

2.1 制度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8)

2.2 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9)

2.2.1 股利 (9)

2.2.2 公司股票的发行成本 (9)

2.3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10)

2.4 上市公司效益低下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10)

2.5 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10)

三、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负面影响分析 (11)

3.1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成长 (11)

3.2 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11)

3.3 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12)

3.4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3)

四、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及建议 (14)

4.1 完善市场规则和加强法律监督 (14)

4.2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15)

4.3 减持国有股以改善股权融资成本偏低的现状 (15)

4.4 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15)

4.5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以改变融资结构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一 (19)

附录二 (2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一、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企业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的是企业的长期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不同比例的组合。现代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始于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和Miller)1958年提出MM定理,即在一个完全的资本市场中,若不存在税收、代理成本、破产成本,则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减。但现实中根本无完全的资本市场存在,并且也存在有税收、代理成本、破产成本,所以MM定理缺乏现实意义上的作用。此后,不断有学者放宽了MM定理的强硬条件,分别从税收、破产成本、代理成本、信息非对称等因素来研究资本结构,先后提出了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优先融资理论、信号传递理论。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应遵循“啄食”理论(Pecking Order),即内源融资优先,债券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债务融资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具有税盾的作用,股息则在企业所得税后支付,而且股权融资的风险要大于债券融资的风险,股东要求的回报率也高于债权人。所以,债券融资的成本要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同时,债券融资还可以带来正的财务杠杆收益。在西方发达国家,债券融资的比例一般高于11%,股权融资的比例低于9%(Cayer,1994)。从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大幅度降息,贷款利率已很低。我国证监会也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条件是“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均不低于6%”。因此,无论是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上讲还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都应优先选择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却存在股权融资成本远低于债权融资成本(陈晓、单鑫,1997)的反常现象,上市公司也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资本结构理论,本文试对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作一专门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发达国家的“内源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融资顺序不同,股权融资偏好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真实反映。根据全景网络提供的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1999年-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平均只有18%,82%是外源融资。其次,在外源融资结构中,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又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股权再融资在股权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大,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从表1中可以看出,配股和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合计融资额占累计融资额的88%。虽然近年来可转换债券融资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过低的转股价格以及转股条件的可修正性,可转换债券在我国演变成了“必转换债券”,从而使其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偏低,尤其长期负债在公司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极小,且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中大多偏好股权融资。根据黄贵海和宋敏(2000)的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比其他如美国、赢过、日本等国家更依赖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如表一所示,中国所有2791家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仅占外部融资额的27%,而股权融资却占了73%。(只使用了1998-2000年三年的数据)。其他国家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关系则刚好与中国相反。美国的债务融资比例甚至达到了134% 。

表一

国家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备注

中国0.27 0.73 所有公司(2791个观测

值)美国 1.34 -0.34 1998-2000

日本0.85 0.15 1998-2000

德国0.87 0.13 1998-2000

法国0.39 0.61 1998-2000

意大利0.65 0.35 1998-2000

英国0.72 0.28 1998-2000

加拿大0.72 0.28 1998-2000

1.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股权融资偏好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有不同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股票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场所。据中国证券信息数据中心统计,1991—2005年间,累计股权融资超过了8000亿元,其中2004年,沪深股市共有4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共计504.8亿元,22家实施了配股,募集了101.69亿元,12家公司发行转债融资209.03亿元,24家增发筹资总额为193.7亿元,与2003年同期的372亿元再融资相比上升了34.9%,2005年沪市新股发行总额28.55亿元,增发、配股达到271.22亿元,深市累计股票筹资达到30.29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完成的第三期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的一项课题对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融资决策时普遍存在“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而且股权融资成本比其名义资本成本要高得多。然而,在西方企业融资结构中,根据啄食顺序原则,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首先是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从美、英、德、加、法、意、日等7国平均水平来看,内源融资比例高达55.71%,外源融资比例为44.29%;而在外源融资中,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10.86%,而来自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则占32%,可见美、英、德、加、法、意、日等7国的融资偏好基本上与“啄食顺序”相吻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与现代融资理论存在着严重的“悖论”,我国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2.1 制度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包括价格发现、资金资源配置和风险重新配置三大功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定位侧重于为我国国有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一政策性的导向,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功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使得许多上市公司把股市作为一个“圈钱”的工具。此外,新出台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

管理办法》使企业的再融资门槛进一步降低,而这种模式又避免了国有股东的尴尬,不必拿出资产或现金参与新股的配售、认购,就可以获得权益的增加和资产的增值,因此受到国有股东的青睐。新办法一出台随即引发新一轮的股权融资热潮,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股市是“圈钱”的工具,而没有将股市认为是资源配置的工具。

2.2 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传统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成本应该高于债权融资成本,这是因为:第一,债权的利息在企业的所得税之前支付,具有抵税的作用,而股息在企业所得税后支付,而且股权融资的风险要大于债权融资的风险,股东要求的回报率也高于债券人,所以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的成本。第二,股息、红利支付存在着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纳税问题。第三,债券融资运用得当可以产生“杠杆效应”,未稀释股权却能增加股东的收益,而在股权融资中,新增股东要分享企业的盈利从而摊薄每股收益,债券融资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的成本。

而在我国,股权融资的成本却远远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我国的股权融资成本包括:向股东支付的股息、股权融资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成本。由于我国的股市至今还处于弱式无效阶段,股市投机过度,股票市场价格难以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股票市场不能通过企业发行股票这一信息而做出正确的估价。信息不对称成本对市场总的影响存在“零和效应”,因此考虑股权融资成本时,主要考虑股利成本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

2.2.1 股利

在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一旦上市公司不发放股利或者其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市场利率,该公司股票就会大幅下跌。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大多数人购股的动机多为投机。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股民购股没有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正是利用这一弱点,把税后利润大部分留作留存收益,不发或者少发股利,因而无形中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权融资成本。

2.2.2 公司股票的发行成本

按照市盈率40倍计算,股息率只有2.5%,远远低于同期借款利率。若考虑融资费用,目前大盘股每股发行成本为0.1元~0.15元,小盘股每股发行成本为0.2元,按新股发行市盈率14倍计算,大盘股发行费用约为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发行费用大约是募集资金的1.4%,配股和承销费用为1.5%,股息支出与股票

融资费用之和仍低于借款利率,加之我国有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大弱化了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使得负债的节税能力大打折扣,对经营者吸引力下降,从而使上市公司钟情于股权融资。

2.3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总共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A股、B股和H股7种之多。其中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暂时不能流通。从2000年统计来看,未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65%以上,其中,法人股比例为19%,而国有股的比重高达44%,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一枝独秀”,使得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软化了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特别是,国有股的产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得几乎失去控制的内部人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也就是说,现有的制度状况使得上市公司不但可以大量、低成本地套取股东的钱,而且还不受股东的约束,不受资本市场的约束,不必高效地使用这些钱。所以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便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

2.4 上市公司效益低下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融资成本的影响。现金股利为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导致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随意性,普遍存在重股票股利、轻现金股利,因此,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较低。此外,面对股权融资的“软约束”和债权融资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企业只有在预期收益高于债务利息时才会做债务融资决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加之,财务杠杆对其产生的负效应,以及股权融资的“软约束”可使企业没有压力,所以上市公司肯定偏好股权融资。在讨论企业盈利预期与其融资偏好关系时发现:企业预期盈利下降时,如果市场允许,企业可能会选择股权融资。

2.5 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如果资本市场提供多种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结构失衡现象,一方面,在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过小,债券的种类单一且市场流动性不足,发行条件和程序繁琐,致使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而长期贷款的风险又较大,使得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由于企业

债权融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自然选择了股权融资。

三、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负面影响分析

3.1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成长

目前,股权融资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低成本软约束的融资方式,从而趋使大量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同时又没有高效使用这部分资金的压力。表现为一方面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而是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上市公司常常轻易地把募集资金投向自己毫不熟悉、与主业毫不相干且与募股说明书中所说资金用途不同的产业中,在项目的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后,又随意变更投资方向,使得投资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出现亏损;还有一些上市公司把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起来的大量资金,以委托理财或其他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证券市场,参与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获取短期投机收益,弥补主业的不足,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会计报表得到粉饰,却助长了上市公司舍本逐末的倾向。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市公司一味看中股市的融资功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配股、增发,对行政部门的公关及委托理财上,就会无视公司主业的拓展,新产品的开发,资源的整合,从而无法形成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这种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作法,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导致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下降。失去了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也就失去了持续成长的基础。

此外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增发资格进行财务操作,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欺骗有关部门,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加之上市公司不顾投资效果,不顾投资者回报及由此产生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下降,终究会导致上市公司股价的下跌,在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再融资的难度。所有这些对上市公司的持续成长都是不利的。

3.2 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性与公司融资结构密切相关,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能真正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并形成一套机制,使外部出资人有动力和压力从经理市场择优选拔经理人员,并有效监督和约束他们的经营行为。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的前提,由于股权和债权具有不同的

治理效应,股权治理效应与债权治理效应的有机结合对提高上市公司理效率是不可或缺的。债务的治理效应表现为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其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债务资金,一方面可以约束经理人员将资金用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投资和低效率的扩张行为(因考虑偿债的需要);另一方面,偿债的压力致使经理人员为了避免清算失去权利而设法

提高资本收益率,此外,债权人也会在信贷条款中对经理人员的行为明确加以限制。因此债务作为一种“硬约束”,能够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节制个人消费,对投资管理和决策更加负责,从而降低股东和管理者间的代理成本。

股权的治理效应是通过股东对公司的内外控制机制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即股东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用手投票”来选举和替换企业经理,以此来控制企业,形成对经理的约束。外部控制机制即当股东对公司前景不满,或对公司作出的决策不认同时,他们在股票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来抛售股票,造成股票价格下跌。股票价格下跌可能使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接管的对象,成功的接管可以更换公司经理人员,因而接管被认为是控制经理随心所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股票市场不成熟、缺乏有效的接管市场及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的情况下,股权的两种控制机制并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约束,相反,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所以上市公司由于偏好股权融资而导致的股权比重的增加也势必加剧这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同时,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轻视债务融资的做法,使得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的难度。

3.3 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资金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尤其对资金一直短缺的中国来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高效地运用这种资源。股票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其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机制,将资金引导到最需要资金同时又最有效率的地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从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紧缺的资金——资本金,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及人们的预期,股权融资应能使股市上的稀缺资源——资本金优化配置到富有经济效率和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领域。而在我国各级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普遍把股市作为单纯的融资场所的情况下,股市的资金的流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背离预期的逆向流动,大量的股市资金没有被配置到国家大力扶持的高科技产

业、农林渔业和基础产业,而是流向低成长的制造行业、商品零售业和应受到控制的房地产业。

另外,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把股市作为单纯的筹资场所,把追求股本扩张作为目的本身,只盯着融资却无视投资的重要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没有把从股市上募集的资金用于新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上,而是将股市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偿还公司债务。将“长钱短用”和将股市资金用于还债,显然不符合有效使用资金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股市资金优化配置的预期。而对于那些募集资金后又不顾资金的使用效率盲目投资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或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而无视主业发展,结果造成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下降,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不能说明股市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和优化的。所有这些都造成了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同时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而无法继续经营时,企业将进行清算或退出某一行业,这就实现了资源的转移和优化配置,而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偏好股权融资,缺乏足够的、必要的债权融资的“硬约束”,经理层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职位而拒绝做出清算或退出的决策,从而使一些劣质的上市公司不能有效退出,优胜劣汰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也就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与股权市场相对应的债务市场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债务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企业融资功能外,还具有转换机制、资源配置与分散风险功能。由于股权市场和债务市场在企业融资、转换机制、资源配置、分散风险方面的作用不同,因而股权市场和债务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的整体功能,促进实体经济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轻视债务融资的做法将直接危害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的存在空间,妨碍了债务市场的发展,也就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其次,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的投资者其投入股市的资金是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资本市场的本质应该是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需要,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经营目标的最大化,进而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仅把股票市场作为融资场所的情况下,保护投资者利益无从谈起,相反,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往往是建立在损害投资者整体利益的基础上。

在股票供不应求阶段,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满足了投资者对股票的要求,在短期内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投机收益的可能。但从长期看,上市公司这种不是建立在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必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其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另外,上市公司持续的利用高增发价、高配股价发行股票,哄抬股价,助长了社会上的投机心理;还有一些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及达到配股、增发条件而通过制造假帐,进行非法关联方交易等手段竭力粉饰公司财务状况,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恶意欺诈案件屡见不鲜,中介机构协同上市公司造假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诚信损失;此外,公司在争取上市和再融资资格时往往会开展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公关,耗费了大量的寻租成本,也滋生了腐败现象。所有上述行为都严重地干扰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成本。

四、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市场规则和加强法律监督

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额度的控制、审批形成一种制度的惯性,企业发行股票的风险一部分由国家信用承担。现在虽然实行了核准制,但是这种制度的惯性依然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的一种嘉奖,于是经营者千方百计地“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条件的业绩来。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依照市场规则,加强法律监管来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首先,要对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实行真正的核准制,让企业依靠自己的信用,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收益与风险和资本市场状况的情况下决定是否上市、发行股票或增发股票和配股,企业独自承担上市融资风险,国家只以监管者身份出现。其次,加大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特别是募股资金投资项目和投资效益的审核力度,建立一套以业绩和公司未来的成长性遴选拟发行公司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垃圾公司和问题公司混进证券市场的渠道。第三,严格会计制度,改进对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信息批露制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监控机制,制止上市公司以弄虚作假来满足其配股要求的不正之风,可以从政策上要求上市公司分配一定比例的股利给投资者。但要从法律上防止公司以小部分股利分配来满足配股、增发的条件,防止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上进行恶意的“圈钱”行为。最后,应该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并建立一系列对关联交易、再融资价格、募集资金使用的限定等相关制度。同时加大退市力

度,让劣质的上市公司能够被淘汰而退出股市。

4.2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应该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明确折旧基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鼓励企业加大提取盈余公积金的比例。应该让上市公司明确,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应该是“造血而不是输血”,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基本保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40%以上,这种“被动负债”显然增大了短期偿债的风险,也遏止了长期债务融资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增进上市公司的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围绕市场开发附加值高、用户满意的产品,降低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促进现金的及时回收,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在此基础上使用长期债务的安排。

4.3减持国有股以改善股权融资成本偏低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化而来的。国有股比重高达65%以上,还出现了国有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的现象,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使股票流通价格偏高,带动股票的发行价格偏高,使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只有将不能流通的国有股与公众股在同一市场上流通,减少非流通股的数量,使股票流通价格降低,同时完善市场规则,使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上市发行股票或增发股票或配股,从而使股票的发行价格降低,提高股权融资成本。国有股流通可以促进同股同权,使市场兼并收购的功能发挥出来,有了市场淘汰机制,形成了对上市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目前上市公司的主要任务还是国有股的减持。实现股权结构分散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4.4 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同时又充当大股东的角色,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发展机构投资者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相关指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远低于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港澳台等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加入到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中来。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一旦成为市场上的半壁江山,就能有效地遏止过度投机,防止大盘的剧烈波动;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的一些不良行为。机构投资者还可以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以强化对公司的监督,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能有效规避风险,为中小投资者提高理财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5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以改变融资结构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应该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债市和股市,分别承担债券融资和债券交易、股权融资和股权交易的职能。只有股市而没有债市是不完整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国债和股票的发行,轻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的债券约束条件过多,致使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并且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关部门应该减少对债券发行主体资格、额度、利率和期限的限制;建立独立的、公正合理的债券评级制度;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引进金融创新工具,增加公司债券的流动性等。而且,目前由于我国股市的低迷和债券收益的上升,公司债券开始热起来了,为有关各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而形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的资本市场。只有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企业才能理性地选择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渠道进行融资。同时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利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主要有制度方面的先天性缺陷、股权融资成本偏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效益低下导致股权融资偏好以及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秋燕副教授和金美英老师,她们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姜瑾.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缺陷及其治理[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8(9):

29-33.

[2]戚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6):21-24 [3]曹俊琪.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分析与思考[J].改革与理论,2008(12):20-23

[4]康进军,欧阳令南.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126-128

[5]张宇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37-39

[6]廖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42-44

[7]Stewart C.Myer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July 1984

[8]Stewart C.Myers,Nicholas S.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9]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

[10] 朱金生,刘建华. 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68 - 71

[11] 冯蓉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85-88

[12]Nikolaos Daskalakis*.Financing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Micro and Small Firms,Dec 4, 2011

[13]雷辉,郝艳艳,陈收.全流通格局下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的短期价值效应分析[J].系统工程,2008,(2):7 -13

[14]刘志忠,张超,王耀中畅跨国并购后的品牌策略———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分析[J]畅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 ,(1):100 - 105

[15]Panno 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the UK and Italian Experience[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13(2):97 - 112

附录一

Financing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Micro and Small

Firms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have gradually raised the interest of both academics and policy makers questioning the undisputed dominance of large and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previous decades. Numbers have proven that SMEs dominate in the general business activity and offer a remarkably large number of jobs. Specificall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05, SMEs accounted for 99.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 EU-27, covering 66.7% of total employment in the non-financial business economy sector1. This increasing attention is politically illustrated by the European Charter for Small Enterprises, developed within the Lisbon Growth and Jobs strategy framework and approv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00. Recently, another policy tool 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Think Small First” principle, known as the “Small Business Act”, recognizing that “...now it is time once and for all to cement the needs of SME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EU’s policy (2)

Consequently, much of the academic analysis has also been shifted to test the vast area of SMEs. One of the major topics that has been analyzed is the level of access of these firms to finance. Several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SMEs are more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than large firms. Beck and Demirguc-Kunt (2006) state that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small firms have less access to formal sources of external finance. Beck at al. (2006) find that younger and smaller firms report higher financing obstacles. Beck et al. (2008) conclude that small firms use less external finance,especially bank finance.

Similarly to the above mentioned studi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access to various sources of finance of the small enterprises in Greece. However, besides conducting the first attempt to investigate access to finance for small firms in Greece,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is the first to simultaneously tackle and combine the following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for small firm financing.

First, so far, the main approach of analysts on the issue of SMEs financing is oriented to the traditional main sources of capital for large enterprises, namely equity and debt. Theories of capital structure were not developed with the small enterprise in mind (Ang 1991). Although several authors acknowledge that small businesses are not “scaled-down versions” of large businesses (Cressy and Olofsson 1997), when they investigate their capital structure, they focus on the very same sources that large firms use.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o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financing sources in the financing pattern of SMEs is provided by Beck et al. (2008).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i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cluding distinct sources of funds which are very important for small firms, namely a. family funds in contrast to funds outside the family b. the various grants projects developed by the state and c. microloans.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incorporate these sources in the access to finance issue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of SME financing.

Second, besides analyzing the current capital structure of small firms, I also investigate the 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the small entrepreneurs. Specifically, they are asked to denote how they

would finance their investments and daily operations in case they faced no access constraints. Comparing their preferences with their current financing, I conclude interesting remarks on the well-known SME financing gap3.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rationale,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survey includes a questionnaire in which some questions are designed in a manner that focus on getting the entrepreneurs’ opinions in various financing issues. Thus, the survey focuses on shedding some light to the important issue of how the entrepreneurs themselves evaluate various financing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obstacles to gain access to them.

Third, another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also be underlined refers to the sample of the firms studied. Most studies use samples based on the listed firms in a stock exchange, or use large samples of SMEs without testing population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se samples according to any criterion. However, in the case of large, listed enterprises (which most studies focus on), these firms represent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 the economy, providing conclusions for a distinct area of entrepreneurship. Beck et al. (2008) denote that due to data limitations, empirical results ar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largest, and perhaps unrepresentative, firms across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studies in the broader area of SMEs, there is usually no representativeness test of the sample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of the economy, raising questions on which exact area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may apply to. As a matter of fact, most studies depend on published data from financial statements;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firms are not obliged to prepare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these statements are usually prepared by large firms. In this study, I use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enterprises of the Greek economy as a whole,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criterion.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 Section 2 briefly presents some interesting data on the European and the Greek SME sector. Section 3 provides a brief background of the financing patterns of micro and small firms. In section 4 I present the data and the methodology followed. Section 5 presen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and section 6 concludes the paper.

2. SMEs in Europe and Greece

As already mentioned, SMEs represent the 9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

Europe,employing 66,7% of total employment of the private sector. Table 1.1 presents interesting data on numbers and percentage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per size for 2005. Enterprises are divided into siz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4.

The table shows that there are 18 million micro firms in EU-27 that account for 91.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offering jobs for 37.510.000 people, namely the 29.6% of total employment. Adding small firms as well, they both represent 98.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rms, offering half of the jobs. The Greek economy is based on small firms in even larger figures in terms of total firm numbers and percentages.

3. Financing patterns for micro and small firm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financing patterns for the small and micro firms,the staring point is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capi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Within this framework the key element is to consider how size may affect financial structure.Size has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capital structure by researchers, both on the level of large firms (Marsh 1982, Bennett and Donnelly 1993, Rajan and Zingales 1995, Panno 2003, Ojah and Manrique 2005, for Greece Eriotis at al., 2007, Vasiliou et al., 2005) and on the level of SMEs (Kotey 1999,Michaellas et al. 1999, Sogorb-Mira 2005, Garcia-Teruel and Martinez-Solano 2008,Hernandez-Canovas and Koetter-Kant 2008, for Greece: Daskalakis and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分析(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分析(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分析 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股票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源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场所。 在成熟市场上,企业融资存在“啄食次序”(pecking-order),即相对于外源融资,企业更偏向于内源融资,相对于股票的权益融资,企业会更偏向于债权融资。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1]。对照西方融资顺序理论,内外源融资偏好是一致的,在股权和债权的融资顺序上并不适用。针对我国融资市场出现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将对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试图说明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状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是建立在股票公开发行和交易基础上的。从广义上来讲,它包括股票融资和直接接受投资的融资;从狭义而言,就是股票融资。本文使用的是狭义上的概念,即指上市公司为融通资金而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行为,具体包括初始股权融资(首次公开发行)和后续股权融资(配股和增发)。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

“配股热”或“增发热”;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 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1年-2004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额(见表1)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股权融资的金额远远高于债资。 表1 1996—2004年我国企业债权与股权融资额的比较(亿元)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债权融资268.92 255.23 147.89 158.2 83 147 325 358 327 股权融资425.08 1293.82 447.04 556.26 1389.09 604.50 698.95 988.16 1510.9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5年》整理计算 二.股权融资成本构成 股权融资的成本包括两大类: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在融资初期确定或预计要支付以货币度量的费用;隐性成本是指非货币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分析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标签: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建议 1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1、1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根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在有效的市场条件下,由于“信号效应”和负债的抵税作用,债权融资方式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即企业融资遵循内部融资优于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的融资顺序,但是我国的股权融资结构和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好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融资优序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 1、2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做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 2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 2、1我国上市公司偏向股权融资的内部原因是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 (1)机构投资者的消极行为,使其在促进公司治理中的积极功能失灵。 理论研究和现实经验都表明:发展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就有助于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事实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多起股票操纵案以及市场屡禁不止的“坐庄”现象,都是机构投资者所为。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需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 股权融资按融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我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三年盈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企业融资决策中的资本结构指的是狭义的资本结构,即长期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构成比例关系。融资顺序指企业对各种资金来源的选择的偏好和顺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在西方受到企业理财者的重视。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却出现了融资顺序理论与公司融资偏好的背离。 一、融资顺序假设理论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在1984年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状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逆向选择的逻辑表明,投资者一般将企业发行新股票融资看作是一个坏消息的信号,因而企业一旦宣告发行股票融资,其股票价格就会下跌,结果是新的权益筹资很昂贵。因此,企业遵循的融资顺序应首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发行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融资。 这种融资顺序假设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印证:1970年至1985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占据第一位的融资方式均是留存收益,分别占本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融资效率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毕业设计 ( 论文 )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100703370 专业:会计学 设计(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融资效率的 研究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8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 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 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 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 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 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 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 15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7 年 3 月 15 日”或“2007-03-15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期望可以上市来进行扩展和发展,上 市也是一直融资的表现,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偏好,这一问题也引起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融资理论的发展 关于融资理论国内外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上 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即主要分析国内的融资理论发展。 Myers( 1984)认为不是融资结构影响企业价值 , 而是企业的财务行为作为一种信息 , 对投资者产生影响 " 他运用唐纳森的观点 , 把“优序融资”定义为 , 优序融资理论是阐明当内部资金不足时 , 企业会偏好发行债券而不是发行股票的一种理论。 王鹤林( 2010)在《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对策》一文中认为股票市 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使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为 上市公司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途径和场所。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一般 遵循“先债权融资,再股权融资” 的融资次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相对特殊,与优序融资理论完全背道而驰,出现所谓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实践与西方的主流 理论是相悖的,可以说是对西方融资理论的挑战 刘晋科( 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一文中认为目前,西方 发达国家融资方式一般是内部融资大于外部融资,符合啄食顺序假说。而我国的现状则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顺序刚好相悖,普遍热衷于公开发行股票( IPO)、过度使用配股方式和额度、随意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 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者的共 同约束下,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我国上市公 司总体上,外部融资是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 崔静( 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现象形成的理论评析》一文中认为西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上司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在任何企业以及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融资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融资方式将直接影响企业及公司在资本上的结构形式。因此,为了使企业及公司的发展更加可持续,让其能够在发展中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良好且合理的融资方式能够得到完善,上市公司必须要把内、外源融资有机结合并合理分配。 在欧美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对于融资的研究也同样趋于完备。在梅耶(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中指出,对于企业和公司的融资,一般来说需要有一定的考虑顺序,首先是内源融资,再是债权融资,最后考虑股权融资。这样的融资方式和结构被多数国家接受并予以实施。在大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理论被证实确实对企业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和公司的业绩。 但是,与国外不同,中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一理论相悖。中国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进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社会整体经济呈现向好向上发展,但是债券市场却并不十分乐观。国内的企业和公司在融资结构上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不协调,前者所占比例较低,而后者的占比却严重偏高。这样的融资结果将使得企业内的资金得不到高效的流通,同时资源的分配也显得较为混乱,严重影响融资市场。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的研究者们早已有所发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法,同时政府在其中也加大了管控,但始终没有取得较好的作用。 2.研究意义 在我国的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借鉴欧美等国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但是因为西方经济与我国经济的类型、发展的阶段和程度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对全盘接受欧美等国现有的融资发展理论。 同时,就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在内部的管理上,过多的依靠外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4542316.html,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作者:崔巍 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现状出发,指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不仅对上市公司本身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不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还对整个宏观经济极为不利,不利于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本文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完善股权结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大力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资本结构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根据Myers和Majluf在1984年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往往会遵循“啄食顺序”:先考虑内部融资,再考虑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优先选择债权融资,不足时再选择股权融资。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已达2494家,比11年底增加了6.49%。然而,当许多学者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时,却发现了与国外截然相反的情况,突出表现为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上市公司权衡其损益的结果,又是我国现阶段市场体制及公司制度不完善的必然结果。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比负债融资的成本高。然而,在中国这个并不完善的证券市场中,情况却恰恰相反。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年末何时分配股利,怎样分配股利和分配多少股利,公司决策者的选择性很大。这就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普遍现象:经常性的不分配、少分配,即使分配股利也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而多采用股票股利方式。中国这样一种低股利支付率的现状就意味着股票融资的低成本和低风险。另一方面,公司股权融资存在着“软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由于我国关于股利政策的不完善而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趋之若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股权融资的这种低成本和低风险性。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开题报告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相关 问题研究 系别:会计学系 专业 (方向):会计学 年级、班:2008级会计学本科(2)班 学生姓名:丁兆鑫 指导教师:李小鹤 2011 年12 月1 日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普遍首选股权融资,而较少采用债务融资,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例如,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首次公开发行,过度使用配股额度与价格等。股权融资偏好虽然是企业融资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一种极端的融资行为,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对其健康成长及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经济后果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对股权在融资及其企业经营业绩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股权融资有着较完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 (1)MM理论开创了现代融资理论的开端 基于早期净收益理论,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假设了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提出了MM假设理论: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衡量的,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即处于同一风险等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取得这些收益所面临风险的预期是一致的;3.证券市场是完善的,没有交易成本;4.投资者可同公司一样以同等利率获得借款;5.无论借债多少,公司及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故负债利率为无风险利率;6.投资者预期的EBIT不变,即假设企业的增长率为零,从而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 (2)新优续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3)啄食顺序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①内源融资;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摘要: 中国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融资的?是否存在融资偏好?公司债券融资的利用情况如何?是否确定了“合理”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究竟有没有影响?本文试图借助问卷调查分析这一手段回答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既表现出与经典理论相符的一面,但同时又确实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股权融资偏好”。之所以有着这些特点,既有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方面的原因,也有公司治理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融资行为;资本结构;公司治理 Study on Financing Behavior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nalys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Abstract: How did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choice financing instruments? Did they have any preference among the financing instruments? How about their bonds issued? Whether they have had a planned “reasonable” capital structure? Did their Corporate Governance have any influence on their financing behavior? This paper tri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analys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We found that some aspects of their financing behavior can be explained by financial theories, but some others can’t.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listed companies strongly preferred to equity financing. As for the reasons, some are due to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some are due to their Corporate Governance. Key Words: Financing Behavior / Capital Structure /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黄少安和张岗,2001;阎达五等,2001)。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实证研究(高晓红,2000;黄少安和张岗,2001)发现,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股权融资成本偏低。事情真的就这么纯粹吗? 利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在做这种推论时,只有同时具备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密的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

2011年04月财经视点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浅析 文/田茜 崔二娜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资本市场不管完善,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融资方式更为偏好股权融资等。本文主要就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偏离“融资优序理论”现象的原因做浅显分析。 关键词:融资优序理论;股权融资;股利分配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20-01 一、融资优序理论的含义 融资优序理论主要阐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在不存在税收,破产和代理成本的前提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经营者与股东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企业在在融资顺序上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依次选择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长期借款,长期债券,发行优先股融资和发行普通股融资。 此外,由于使用留存收益没有发行成本也规避了个人所得税,所以内部资金优于外部资金。而就外部融资方式而言,负债具有税前扣除利息,低发行成本以及不会稀释公司股东控制权的优势,所以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二、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主要是指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主要包括筹资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 1、企业外部债务的利息是在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前支付的,因此减少了利润,具有抵税的作用。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民的股息是在企业缴纳所得税后支付。而就风险而言,股权融资也大于债权融资。股东要求的回报率也高于债券人的要求的利息率。所以在使用成本方面,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的成本。 2、分配给股东和股民的股息和红利既要在所得税前支付企业所得税,又要在分配后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存在双重纳税问题,增加了使用成本。 3、企业在恰当运用债券融资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杠杆效应”,在不稀释股权的前提下增加股东的收益。而在股权融资中,新股东要分享企业的盈利从而摊薄每股收益,使得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 三、我国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债权融资的比率已超过股权融资。在我国,企业债券无论是品种还是总量都落后股票的发展,并且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和占GDP 比重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 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由于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运营还存在诸多不足,加之股民购买股票的主要意图为投机,所以要求股票的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反映一个企业真是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存在一定困难,股票市场也很难就企业发行股票这一信息做出公允的估价。因此在下文分析股权融资成本的分析中,将侧重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股利(利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比较。 1、股利。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持续不发放股利,或者其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那么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直至被市场淘汰。而在我国,国家是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大部分股民参与到股票市场的动机主要是投机,加之对股票市场的游戏规则不甚明确,使得是否如期股利发放股利,分得股利数额是否与当年利润相匹配,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这些本应左右股民购买行为的指标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上市公司也恰好抓住了市场和股东股民们得这一大弱点,不发或少发股利,将大部分税后利润节省下来留作留存收益,这一行为大大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成本,使得股权融资的使用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使用成本。 2、股票的发行成本。就发行成本而言,按市盈率的40倍计算得出股息率只有2.5%,远远低于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而融资费用方面,每股发行成本约0.15元,市盈率的14倍计算得出的发行费用也只有1%左右,配股和承销费用约为1.5%,二者之和还不到3%,仍低于贷款利率。加之我国为鼓励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更是弱化了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也削弱了负债的节税能力,从而降低了与股权融资在经营者面前的竞争力。 3、管理者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管理机制特点,股东给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也就是经理人的股票份额非常小,很难将经理人的收入与股票价格以及公司实际财务状况相挂钩,而且我国尚未形成大范围完善的的经理人市场,所以几乎不存在外在压力促使经理人最大限度从公司利益角度出发更加合理地经营公司。另一方面,负债越多,企业的破产风险越高,对经理人而言,债券融资就远没有股权融资那样安全,所以,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经理人也必然选择破产风险极低的股权融资方式。加之股东们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存在“搭便车”现象,经理对股权融资有着比债权融资更大的实际操控权,这也进一步加大了经理们对股权融资的好感系数。 (1)上市公司的上市制度不合理。由于股票发行和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的审批程序和额度监管还延续着较旧的工作方式。且股东把增发新股和配股当做是对经理人良好经营业绩的一种奖励,所以经理人无视企业切身利益和融资成本的制约,粉饰业绩以配合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条件来进行股权融资。(2)一级资本市场与二级资本市场衔接不畅。我国政府更多地强调的是股市为国有企业带来融资,从而放松了对融资资金在使用上的监管和约束,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二级市场的控制远弱于一级市场的监管。这一特点导致了筹资与投资的脱离,也使得二级市场的表现与投资者信心缺少了应有的密切,从而不能有效地影响和制约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筹资的行为偏好。(3)其他融资渠道不畅。我国目前融资方式不够全面,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缓慢的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制约了公司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债务融资方面主要是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又受制于信用状况和公司性质等其他非经济因素,因此难度银行贷款的高门槛也成为了企业选择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4)股权融资的软约束。基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和缺乏投资理性的情况下,相对于融资,股权融资为企业提供了更为自由和灵活的资金,股利不同于利息,可以在经营出现困难时选择少法或不发,从而降低使用成本。而且中小股东相对于债权人而言,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能力以及监督制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较低的使用成本以及取得难度使得经营者对股权融资更为偏好。 总体来讲,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使得股权融资资本成本中的筹资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偏低,从而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显性成本较低,这也是各类上市公司竞相上市以获取股权融资的主要动因。 作者简介:田茜,崔二娜,河北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余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2]季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2006,第10期下. [3]李春琳.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商业会计,2006,1,下半月. 120 2011.04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内容摘要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提出公司在融资时应该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是债权融资、末尾就要考虑的是股权融资方式了。但针对中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中国的上市企业在融资的先后选择与该观点相背离—出现很清晰的偏好股权融资这种方式从而忽视了债权融资方式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本文归纳了形成这一融资特征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此融资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上市企业融资偏好证券市场资本构架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ecking order theory, when corporate financed, they will obey the rule that the first internal financing, then debt financing, finally equity financing.But after analyzing the financing activitie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 find the phenomenon tha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prefer equity financing when they choose the way to finance. But the conclusion isn’t the same as Pecking order theory. Therefore, I summarize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these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in my paper. Finally I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how we can reduce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Listed company Financing preference The securities market The capital structure

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差异及原因分析

浅谈国内外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上,始终偏好于在股票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增发新股、配股热情高涨,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次股票重债券的融资选择完全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两者的偏好差异?本文将尝试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角度,结合我国特殊经济体制,分析国内外企业融资偏好现状与成因,探讨构建更合理的融资结构。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殊体制融资结构 一.内部还是外部,股票还是债券 1997年前国上市公司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外,其他主要是通过配股进行的,当时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见表一。 表1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总体状况(单位:%) 年度 1997199819992000 指标 股权比率52.6653.7454.0355.9 负债比率47.3646.2645.9744.1 注: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股权比率=1-负债比率 资料来源:数据引自《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后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大大降低,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地实施配股。2000年沪市符合条件的143公司中有99家(近70%)公司实施配股,在剩余的30%的公司中有29家(20%)的公司在上年刚刚实施过配股,只有其中15家(10%)的公司3年内没有实施过配股。从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来看,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都相当于新股发行筹资的50%以上。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2007年全年共有190余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其中增发融资3025.91亿元,配股融资232.54亿元,创下了沪深股市的历史最高记录。 从表面上看来,权益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等问题, 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为企业转化经营机制提供了条件。然而是否如此积极的股权融资是一劳永逸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相当低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股权融资机会,有悖于公司经营业绩长远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介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该种融资偏好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对治理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治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及其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外部融资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相比,银行贷款具有程序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的优点,而且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集数额也有限。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集数额也有限。因为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相似的特点,二者统都为债权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成因分析 (一)股权融资偏好来自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经理人员的收入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货币收入,二是在职消费,即控制权收入。在我国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的现实不是取决于企业利润和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在职消费的好处,从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必然首选无破产风险的股权融资,而不是选择增加企业破产风险的债权融资。 (二)证券市场的功能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一开始定位于国企解困,而且上市和配股实行额度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证券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价格机制、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国家融资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允许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而从一开始上市就是政府帮助企业摆脱债务困境的手段,谁能上市,就意味着谁能生存下去。因此上市不仅是一种政策优惠,同时也是一种地位象征。可见,融资体制改革引发了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圈钱”运动的兴起说明融资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退市机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转,融资主体进出不自由,许多有实力的公司暂时不能直接上市。经营失败的公司只要不退出市场,因为市场进入门槛高,其“壳资源”仍具有经济价值。从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热情经久不衰,而投资理念迟迟难以建立,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也就无从谈起。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原因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原因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自建立以来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主融资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然而纵观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实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体现出了股权融资偏好的特殊现象,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功能发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以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字:上市公司;融资;股权融资偏好 融资偏好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有关的理论学说主要有: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基于信号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基于代理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基于所有权的和控制权的融资偏好理论、基于市场竞争结构的偏好理论、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等。特别是美国学者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所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国外许多实证研究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理论,这些研究结果为企业投融资决策、公司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①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进行研究。肖泽忠&邹宏(2008)发现,国内和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存在巨大差别,和西方经典资本结构理论的预期相悖,具体表现为国外的上市公司多偏好债权融资,而国内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偏好一方面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圈钱”,另一方面表现为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被过分强化,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国内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治理,将增大金融风险,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功能发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偏好 (一)融资方式的分类及特征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其在一定的融资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主要是选择适宜的资本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及其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且以股权融资为重,表现出了“轻债券融资重股权融资”现象。文章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展开,分析了股权偏好的表现、原因、影响。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股权融资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最为稳妥的融资选择是以保留盈余进行内部融资,在企业保留盈余不能满足项目投资需要时,企业外部融资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其次才考虑股权融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环境约束与西方上市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差异,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经典理论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较 (一)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主要表现为拟上市公司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上市后又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增发或配股等方式谋求股权再融资。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2年至2006间我国先后共有423家公司分别在A股、B股、H股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除了2005年只有29家公司实现了IPO,其余年份均有约90家公司上市。此外,在此期间共有110家公司选择增发股票,73家进行了配股1。表1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金额的相关数据,在这5年间,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共筹资约4734.29亿元。其中,首发筹资2961.80亿元,占筹资总额的62.56%,增发股票筹集1559.19亿元,配股212.70亿元。 表12002-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金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经过作者整理 (二)上市公司债券融资 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企业在21世纪初的债券发行是股票发行金额的5.8倍。而我国从1987年到2005年累计发行的企业债券才4000多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发展额仅为300多亿元。如果与2005年沪、深股市1万多亿元的市值和银行20.7万亿元的信贷规模相比,企业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企业债券占所有债券发行总额的平均比重不足5%2。图1表示了1996年到2002年我国A股与企业债发行规模的比较,从图形的走势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企业债作为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探析

第13卷第6期2010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6 Nov.2010 ■经济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探析 姚利辉,曹立新,刘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日新月异,上市公司的融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在搜集了最近10年的资本市场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此期间所体现出来的融资偏好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仍然存在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从上市公司政策因素以及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等角度,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研究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究,来寻找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呈现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更深层的原因,提出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各种对策和建议,试图从中找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路线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融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6-0090-04 资本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融资结构以及方式的选择又至关重要。在实践中,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存在着顺序关系,此种企业在不同融资方式选择的顺序关系就是融资偏好。在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以梅耶斯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需要资金进行融资时,首先是使用内源留存收益,其次是向外部债权融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证券市场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的。但是针对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来讲,上市公司一旦需要资金,首选的方式便是发行股票筹措权益资金,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1]。从财务管理理论上来讲,这是不符合财务管理理念的。作者针对近10年的融资市场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找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方案。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及其融资结构现状 (一)上市公司融资方式 上市公司融资的来源主要有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种渠道,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即留存收益与折旧。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公司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故内源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企业通过出让所有权形式直接向投资人筹集资金,包括首次上市募集资金(IPO)、配股和增发等;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贷方式,向债权人筹集资金,主要包括从银行取得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等形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筹措的资本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本所占比例。具体说,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有资本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自有资本及借入资本的构成比例。根据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和理论来讲,国外许多上市公司都符合融资优序这一假说,即首先是偏好于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但是我国又有不同的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外源融资结构比 表1为我国上市公司历年融资结构图示,综观这些年(官方网站数据只更新到2006年)来内、外源融资结构可发现,内源融资比例基本保持在20%以下,外源融资比例则高达80%以上。内源融资在诸多融资手段中融资成本最低,国外不少上市公司将其视为最主要融资手段。它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充分体现了内源融资的优势。但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由下表数据可见,严重依赖外源融资,形成“重外源轻内源”的融资特征。 2.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结构比 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外源融资中两种基本的融资 09*收稿日期:2010-08-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9B1035086) 作者简介:姚利辉(1971-),女,湖南宁乡人,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生态经济研究。

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有过度股权融资偏好,把发行新股、增发和配股等作为筹集资金的最佳途径,这不仅与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观点相背离,而且存在很大程度的经济风险。据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其经济后果如何,然后从治理层面上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融资优序理论;股权融资偏好 资金是经济增长与企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企业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资金的分布状况表现为融资结构。一般来说,企业的资金按来源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外源融资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等。然而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考察时,我们发现: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尽可能的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没有哪家上市公司放弃利用股权进行再融资的机会,甚至是有些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的企业仍然渴望利用股权进行再融资,这就和经典的融资优序理论相背离。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了与之理论相背离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更偏向于股权融资,把发行新股和配股等作为筹资的最佳途径。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会与成熟理论相背离,而产生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分析 黄少安等(2001)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进行实证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他们认为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深层次的原因是证?市场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的不合理以及企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陈晓、单鑫(1999)在对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的研究分析中也得出了权益融资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权益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苗雨、刘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