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绪论

教育传播学绪论
教育传播学绪论

教育传播学

绪论

?

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传播者利用传播媒介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社会行为。

?传播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2)传播媒介

?(3)受传者(4)信息

?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信息,信息与媒介不可分。

二、传播的类型

?(1)自我传播(内向传播)

?主要是指个人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掌握的一种过程,即人体内部进行的

信息交流活动。

?

?(2)人际传播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大众传播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

?(5)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

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三、传播的功能

?(1)沟通

?(2)协调

?(3)教育

?(4)娱乐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

每题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和教育效果。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

?我们一般采用四要素说:

?上述每种关系都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关系?对抗关系?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在不同的情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也不相同。

?

三、教育传播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2、教育传播学定义

?教育传播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

渗透的产物。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传播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

?5、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

?6、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

?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

?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

?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

? 1 系统的定义

?“系统”就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是有特定的整体结构的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关系性

?(3)、目的性

? 2 教育传播系统定义: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 3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包含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音、反馈与效果等。

?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信息即教育内容,在我国通常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确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情感。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 1 分析内容,找到知识点

? 2 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 1 先行组织策略

? 2 五段教学策略

? 3 九段教学策略

? 4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 5 示范-模范教学策略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我国学者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观点:

?归纳型:该结构适用于事实、概念的学习

?演绎型:适用于原理的学习

?发现型:适用于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示范性:适用于技能的学习

?一、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有人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这种抽象和简化了的模式,往往是着重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原则。?(二)、教育传播模式和构建原则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1 科学性

? 2 现实性

? 3 简明性

? 4 操作性

? 5 创建性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区别

?区别: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教师通过口头或黑板书写以及动作演示等形式,面对面地将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中,编码就是教师知识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黑板书写、动作演示的过程,信息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传授,学生通过听、看、问、记的方法接受传来的知识。当然这种模式中学生也阅读文字教材,但教材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

?现代远程距离教学模式中,信源是主讲教师或教材主编,他们把知识信息编成文字教材或者制作成录音、录像、光盘、软件等等。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阅读文字教材,收听收看声音图像教材后,获得从信源处发出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中,编码就是教学主体将知识信息编成文字教材,或是制作成声音、图像和现代化载体。文字教材、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等新科技媒体都是可供选择的信道。

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性

一、教育信息的概念

狭义: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广义:除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外,还包含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评价信息、干扰信息等。

(二)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1、教师

2、客观事物

3、教学信息体

三、教育信息的特性

1 科学性

2 目的性

3 系统性

4 共享性

5 多样性

二、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实践

2、参观

一、符号的定义

传播学家宣伟伯指出:“符号是人类传通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通关系的双方而独立存在。这些符号在甲方脑中代表一意义,若为乙方接受,在乙脑中也会代表某一意义。因此,符号可以…译?成…意义?的传通因素”。

符号的分类

一、符号的类型

(一)语言符号

1、自然语言

(1)口头语言

(2)书面语言

2、人工语言

(二)非语言符号

1、动作性符号

2、音响符号

3、图像符号

4、目视符号

符号的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的,它也就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三)语言运用的原则

1、目的性

2、可接受性

3、重复性

4、增强性

5、调整性

6、整体性

(三)图像符号

1、活动图像

2、静态图像

3、图画

?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

1、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2、选择信息源

(1)、有用性

(2)、可靠性

(3)、可加工性

?(4)、完备性

?三、教育信息的传递

教学仪态

?1、讲述要生动形象

?2、教态

?(1)外在形象、衣表设计

?(2)形态举止、自然大方,协调

?(3)神态和交流(眼神的交流)

(4)双向交流

?一、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二、教育传播环境

?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影响教育传播的直接的环境因素

?1、校园环境

?2、教室环境

?3、社会信息

?4、人际关系

?5、校风、班风

?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校园环境

? 1 校园物质环境

?包括校舍建筑;校园建筑的造型、色调、布局;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二,主动交往

?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就应少担心,多尝试。当你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当你在舞会上想去邀请舞伴时,你会发现你的努力几乎都是成功的。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第三,关心帮助别人。

?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因此,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对别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啬,怕招引麻烦,交往很可能因此而中止。

?第四,赢得别人的尊重

?首先,我们必须自尊自爱。俗话说:自爱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爱,自尊的人才能

受到他人的尊重。

?保持良好仪表。倘若你疲疲塌塌,仪表不整,让人看了像个“二癞子”,那么,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也是对自己不自重的表现,弄不好别人会看不起你,更谈不上尊重你了。

?保持应有风度,不要乱发脾气。同学相处,争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争论只应对“事”而不对人,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得理也应让人,当然更切忌乱发脾气,乱骂人,否则既损身体又伤感情。

?不要自视清高,吹嘘自己。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千万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当然就谈不上尊重你了。

?其次,必须尊重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会换来受尊,要做到这点,我们应注意:

?不要取笑别人,学会给别人“下台阶”。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人都有自己的“面子”

记住,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不要强加于人。别人不愿意发表意见,不情愿做的事,若非让人家去说,去做,免不了要对你产生各种看法,即使按着你的意图去办了,心里也难免不痛快,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会尊重你了。

?不要失信于人。做人之道,信誉不可少,对别人有求于你的事,你一旦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办,并要想法办好。如果出现一些意外一时兑现不了,就应向人解释清楚,求得别人的谅解,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小瞧你。

?注意人家谈话。作为听者在他人对你谈话时,要认真地听讲,也许你对他的话不大感兴趣,但你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表情去了解你应该了解的,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你的观点,避开话题。

?第五,宽以待人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

?以宽待人,不是说一味的造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正所谓“过宽杀人”。?第六,识友交友

?要慎交友。无论交什么类型的人当自己的朋友,都要慎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作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力量。

?挚友。指的是恳切、真诚,以感情和原则为生的真心朋友。

?畏友,就是能“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即指的是朋友之间敢直言规谏,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畏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对方脸上的尘土与污点,可使自己及时发现并予以改正。

?密友。就是能“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即指亲密无间,感情浓厚,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

?学友。即是指勤于学习或渊博的朋友。交学友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为鞭策。

校风班风建设

?校风就是学校风气。

?校风也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于师生之中。它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具体标志,良好的校风对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一种好的校风是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会成为一个学校的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纪律。

?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

?学风是对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态度、进取精神、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

优良的教风应主要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心血和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教师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精心教导,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校风建设的几点事项

?1.要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一种好的风气虽然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但学校领导若能及时总结本校师生行为活动的突出特点加以概括,使之更加鲜明,就能增加自觉性,加快其蔚然成风的速度。当然,领导者的反复宣传,反复提倡,严格要求,使其逐渐普遍化、深入化的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2.要有严格的奖惩措施。在养成良好校风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对体现本校风气的行为作法要及时坚决地给以肯定和鼓励;对违背该校风气的行为和作法要敢动真格的,坚决予以严厉处分。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抵制不良风气的发展,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3.要树立榜样,培养骨干。现代管理的“组织文化”理论认为,模范人物是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是组织传统与风气的载体,起着承担、象征和延续传统与风气的作用。因此,一个学校要养成良好的校风,不仅要大力提倡师生学习效仿外地的先进模范人物,更要注意培养本校的好典型,使师生们更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染和激励。这些榜样和典型要有一定的比例,不得少于20%,并不断扩大。否则,无论领导如何倡导,良好的校风也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4.重视感情投资,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校风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建立和谐亲密、友好、理解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必须把建立、维护和改善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任务,特别是以“理解、尊重、谦让、互助”为纽带,爱护师生员工、关心师生员工,以产生较多的“知遇效应”,使广大师生员工甘心情愿地为培养和坚持学校好的风气而竭尽全力奋斗。

?5.校长要成为一校之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言谈举止,是学校一定风气的镜子。因此,要倡导一种良好的校风,校长必须带领全体领导成员不论在什么范围和情况下,都要率先垂范,坚持那种良好风气的特征和要求。张伯苓放弃高官厚禄,一心“教育立国”的榜样,才有南开中学品行端正的校风;陶行知拒绝蒋介石的千方笼络而倾心于“育才学校”的精神才有《育才中学》学生甘为“人中人”的美德。

第二节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和作用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1、扩展功能

?2、增强功能

?3、陶冶功能

?4、益智功能

?5、增强功能

?二、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一)对教师的作用

?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

?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传播学体系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几乎是与传播学自身的发展同步的,从20世纪初开

始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

?1、应重视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2、借鉴与研究,建立教育传播理论

?3、确立科学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方法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1、特定的教学目标

?2、特定的教学对象

?3、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4、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二)远期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大众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定性-定量-再定性的反复过程。早期的传播学

研究多数建立在非系统性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对这些非系统性的数据的定性分析。50-60年代开始重视“科学的”定量方法,进行系统化的调查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数据。可是,越来越多的传播学研究者发现定性研究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缺陷。定性方法表面上是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但是,传播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化的信息传播过程,用这些“精确”的数据去解释传播过程中的人文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精确的结论。70年代后期,人类学研究的实地参与式考察方法开始在传播学研究中盛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重新进入以定性方法为主导的阶段。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测量结果的表达方式,教

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可以概况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类别。所谓定性的测量方法,就是用语言记录测量结果。例如:“多数学生都很用心听讲”。所谓定量的测量方法,就是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例如:“出勤率达到95%”。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研究是一个多维度的研究。离开具体的教育传播目标

和与传播过程所在的社会和文化条件讨论教育传播效果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学校教育传播效果,可以从各项教育目标达标程度的视角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的程度,学生智力的开发等内容。也可以从教育效益的视角进行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学效益。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教育传播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教育的改进。因此,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是教育传播效果优化过程的组成部分。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传播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的,为教育传播过程的改进提

供及时反馈信息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育传播项目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教育传播过程开发和改进决策的依据。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教育传播项目周期结束时所作的关于项目的整体质量,效

果,价值等的评判。总结性评价时教育传播项目的潜在用户,赞助者和上级领导等进行相应决策时采用的重要依据。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1、明确目标

?2、系统分析

?3、科学运用

?4、量体裁衣

?5、最大优化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篇一: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 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 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 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 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也认为是3 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 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 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和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使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 体使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 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 变化的现象。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完整word版)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 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 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 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 (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 0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 ;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 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 (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 ?人群体社会 ?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 (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 ?周边信息 ?交往、就业 ?大众传播手段 (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 ?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 ?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 ?喝:喝什么? ?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 ?住:住在何处?方式? ?拉撒:约束自觉性 ?看、听、说、读、写 (四)传播塑造口味 ?品牌的意义 ?培养与控制 二、传媒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媒介的发展 ?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 ?教育与大众传播 三、传播与文化 ?民族特性的塑造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化与民族化 ?习俗与观念 传承 变迁 断裂 四、传播方式变迁 ?传统社会社会传播 社会结构 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 传播的功能、有效性 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 制度化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 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 格式化媒介与信息 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窗口 ?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 ?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 ?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 ?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 ?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 ?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 ?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 ?新闻策划 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 ?网络 ?手机 ?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 ?参与性 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 (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 ?1、引导性问题 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 什么还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什么? 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 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 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 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 敞开大门? ?2、例子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 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 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 寐以求的工作 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 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 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 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 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